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经典!!《三国志》白话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奉命从长安回到洛阳,看到街头忙碌的民工以及新建在建的宫殿,也是大吃一惊。他在长安就听说了曹睿的胡来,看来实际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庙堂之上,曹睿与他寒暄一番后就开始讨论剿灭公孙渊的部署,并给了他四万大军。不少大臣认为,四万人太多了,恐怕军粮难以供给。曹睿干私活时大手大脚,办公事时也毫不吝啬:“此去辽东四千里,虽说打仗靠的是计谋,但也不能忽略‘力气’。这方面,我们不能太小气。”说完,他问司马懿:“您认为公孙渊将有什么行动?”司马懿回答:“他要是弃城先离开,这是上计;据守辽东抵抗,是中计;退守襄平,是下计,就是我的囊中之物。我估计公孙渊没那么聪明,肯定是先据守辽河,然后退守襄平。”曹睿一听,那不就是你的囊中之物吗:“那么,您估计要花多长时间?”司马懿说:“一年左右。去一百天,打一百天,回来的路上也是一百天,加上六十天休整,足够了。”临走前,司马懿也劝曹睿弃奢华罢宫室,节省民力以务农。然后,他带着牛金、胡遵等部下直奔白山黑水。  " {3 [& O4 O# r  c
, P1 ]! m; l5 y+ \) V
辽东的公孙渊听说这回的对手是司马懿,明白曹魏动了真格也有点害怕,立刻派使者入东吴再次称臣纳贡请求救兵。孙权看到这个使者,又可气又可笑:当年你是怎么对待我的使者的,如今反过来求救?亏你还敢来!当时就要把这个使者砍头。手下人劝阻:这是匹夫之怒,不是霸王之计。如今我们还是应该款待这位使臣,然后派兵去看动静。如果魏国不胜,我们就有了不计前嫌的名声;如果公孙渊不支,我们就不能趁火打劫吗?孙权点了点头,于是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公孙渊,信誓旦旦地说我东吴一定与您同甘苦共患难。开了公孙渊一阵玩笑后,孙权又说了一句心里话:“司马懿用兵如神所向无敌,我深为老弟你担忧啊。”  
3 j* e* a" e+ T# a8 ^, i; U- d9 L* I$ J9 k. q! g4 f
六月,司马懿大军到了辽东。果然不出他所料,公孙渊派出几万骑兵沿着辽河附近的辽燧(今鞍山市西)连营六七十里坚守。司马懿派兵虚张声势地向南运动调动对手,他们也傻乎乎地跟着向南,司马懿趁机将主力北渡,并烧掉了燕军的船只桥梁。然而,司马懿扎下营寨后仍然不正面迎战,却率军猛扑襄平(今鞍山市北)。大家不明白,纷纷来问司马懿:“如今这么只下寨不打仗,大家可都是摩拳擦掌啊。”司马懿回答:“敌人营寨扎得坚固,就是想以此来疲惫我们。现在硬拼,正中他们的下怀。如今他们的主力在这里,襄平老巢必然空虚。我们做出突袭的姿态,他们怎么敢还在这里逗留?正所谓攻其所必救。大家既然摩拳擦掌,那么我们趁他们慌乱时半道截击,一定能大获全胜。”说完后,他带着人马大摇大摆地向襄平进发。  
8 {3 |6 v7 {; q5 K
. x% m) R. S4 T- ]辽燧的燕军听说司马懿偷渡辽河直指老巢,果然惊慌失措,顾不得仔细考虑慌慌张张地就追了上来。司马懿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迎头痛击并连战连胜。燕军打了败仗后残部逃回襄平,司马懿随后进军围攻。可是天公不作美,七月开始又下起了大雨,前后持续一个月。辽河泛滥后平常的陆地上水深数尺。魏军困苦不堪,请求让司马懿下令将营寨移到高处避雨。司马懿下令:有敢移营的,斩!都督令史张静不听命令,司马懿立刻将其处死,强行压制军中的怨言(想想彝陵一战中刘备让水军上岸避暑后被陆逊修理的惨状,司马懿的部署虽然不近人情,但不是没有道理)。公孙渊被困襄平,粮草成了大问题,趁着水势滔天魏军行动不便,偷偷派人到外头放牛牧马收集粮草。魏军士兵看到后,当即就要打,也被司马懿下令禁止。然而,司马懿的军令得不到部下的理解已经是定式了,他的司马陈圭就一头雾水:“太尉您当年攻杀孟达时,千里奇袭八路强攻,十六天攻破上庸。如今远来,却这么任对手放肆,实在不知道您打的是什么主意。”司马懿笑笑回答:“当年孟达兵少,但军粮可以支撑一年,我虽然兵多但粮食只能支撑一个月,我又怎能优哉游哉!我的人马是孟达的四倍,因此不计死伤强攻硬打,这是在和军粮竞赛。如今情况正好相反,敌众我寡贼饥我饱。况且,这么大的雨,强攻又能有什么收获?自从大军出发,我不怕敌人来打,就担心敌人逃跑。如今他们的军粮即将告尽而我们的包围尚未完成,如果攻击他们出来放牛牧马的小兵,这是打草惊蛇的举动。他们仗着城池坚固,所以才会明知有这么多的缺陷还硬撑,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计就计,以假装无能来迷惑他们?”司马懿既然不在乎这些蝇头小利,那么他一定是有斩草除根的大计了。可惜,这个公孙渊却始终执迷不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懿的军令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是定式,但带来大家渴望的胜利也是定式。一个月后,雨过天晴。司马懿巡视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合围襄平猛攻不息。云梯冲车弓箭投石,史称“矢石雨下”,同时挖地道竭尽全力。公孙渊这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城中人多嘴巴也多,粮食已经吃光,饿孚遍地又怎能打仗?这样的窘境下,手下的人马也渐渐地有人开始投降。他没办法,派“相国”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来请求投降,要司马懿退后一步然后他自缚出降。司马懿当即把这两个人斩首,写檄文明告公孙渊:“当年楚郑同为列国,郑伯出降时还袒胸牵羊。如今我身为太尉,又是代表大魏天子来讨伐你,你居然就派这么两个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头来!他们已经被我斩首示众。如果你真的有诚意,再派个年轻利索的来!”  ( h' z! F8 P/ s5 c

0 v3 a- {# y; W, t8 e公孙渊无法,只好再派“侍中”卫演来,声称愿意先送儿子为人质然后亲自投降。司马懿嘿嘿冷笑不屑一顾:“军事上的大计不外乎五条: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则降,不能降则死。你们既然不肯当面授首,可以决一死战。人质?我不希罕!”(注1)眼看襄平覆灭在即,走投无路的公孙渊只好奋力突围,被司马懿截击后斩首于辽河河畔。司马懿入城后,点招燕国的公卿百官以及一些“伪军”,共有七千多人。司马懿一声令下,七千人人头落地。随后,司马懿开始清理内政,辽东连带着它的四万户三十万口重入魏国版图。公孙渊的权力夺自他叔叔公孙恭,自从将他叔叔公孙恭赶下台后一直囚禁,司马懿首先放了这位公孙恭。随后,他又把曾经劝阻公孙渊反叛而被杀害的大臣祭奠一番。当时渐进隆冬,来自中原的魏军哪里受得了辽东的严寒,纷纷来求司马懿多发一件冬衣(襄平城内有许多现成的战利品),司马懿也不同意:“这些都是国家的财产,我不能私自处置。”说完后,命令军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兵一千多人回家颐养天年,并对战死的士兵发丧。随后下令班师。  ( U9 ~1 b; j, O& w

/ B4 z" }7 d  e( L' G$ f/ _当年冬,司马懿班师到了蓟县(今北京市郊)时,遇到了曹睿派来慰劳的使者。曹睿论功行赏,增封昆阳县为司马懿封地,使其封地达到舞阳昆阳两县(除曹魏宗族外,司马懿是第一个封地超过一县的大臣),并命令他回长安镇守。然而没几天,当司马懿到了白屋(今河南省境内)时,又接连几次受到了诏书,要他立刻回洛阳亲自面见曹睿。这样的“三日之间,诏书五至”而且内容相左,令司马懿大吃一惊,莫非宫廷有变?他当即抛下大军,和使者来个午夜狂奔,到洛阳的四百里路一晚上就赶到了(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六十一岁了,真是硬朗)。  ' n* t( f2 O6 T; w) `. T
6 C1 Y3 _" {2 H3 A& c# u7 V
司马懿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翻来覆去的几份诏书背后确实有一番明争暗斗。曹睿在这一年的十二月病重不起。他自知来日无多,开始考虑起后事,先立八岁的曹芳为太子,并任命了大将军曹宇为首,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朗五人为辅政大臣。这五个人中,秦朗是曹操养子,实际上全都是宗族,并没有考虑战功政绩威望资历都无可挑剔的司马懿(注2)。然而,曹睿信任的两个内臣孙资刘放与夏侯献曹肇私交恶劣,担心这些人当政后会不利于自己,因此趁只有曹爽在场时对病榻上的曹睿说曹宇难堪大任,曹肇秦朗调戏宫女目无法纪,并推荐了曹爽司马懿。曹睿极为愤怒,立刻着手修改辅政大臣的名单。曹睿问跟前的曹爽:“你能堪当大任吗?”曹爽这个废物却冷汗淋淋,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得靠孙资刘放打圆场(这一幕,并不亚于后来刘禅著名的乐不思蜀)。曹睿知道曹爽是个绣花枕头,犹豫再三,但终于在孙资刘放的劝说下安排了以曹爽为首,司马懿为辅的新辅政班子,并专门任命了年富力强的孙礼为曹爽的长史。司马懿前后收到的自相矛盾的诏书,就是这一系列变故的“物证”。司马懿到了洛阳后立刻晋见曹睿。气若游丝的曹睿泣不成声,以最后的力气挤出了几句话:“我死后,后事就全靠您了。死没什么可怕,能挺到现在见您一面,我也瞑目了。”曹睿随后把他的两个养子曹芳曹旬两人叫来,指着曹芳说:“就是这个孩子,不要认错。”司马懿同样老泪纵横:“当年文皇帝(曹丕)把您托付与老臣时,我尽心竭力辅佐,这十几年的所作所为您都是亲眼所见啊。”经过这么一番费心劳力,曹睿的病情迅速恶化,不久后去世。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曹芳以八岁的年龄登基为大魏的皇帝,曹睿的皇后郭氏以太后的身份临朝主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认的是,曹睿的这份安排给后来江山易手埋下了隐患,但其中的原因则各有说法。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原因并不是重用“鹰扬之臣”司马懿,也不是大草包曹爽,而是这个小皇帝太小,控制不了天下因此大权必然旁落他人而重蹈东汉宫廷内乱不已的覆辙。陈寿指出曹睿应择立有为的长君,以维持曹氏的国祚,是极中肯的。此时的司马懿对曹魏政坛最大的影响力其实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几十年的政绩战功威望资历;第二,他与郭太后的交情。郭太后没有子女,很喜爱他的两个侄子郭德郭建,而这两人的夫人却不偏不巧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女儿,可见两家关系之近。这两点都与辅政大臣的身份无关。没有辅政大臣的头衔,司马懿仍然会是司马懿。当然,曹爽就完全不是曹爽了。  
2 `2 S) K0 R- [/ M$ S+ H4 ^- S; z0 M- T# j# [
曹爽原来的官职是不起眼的武卫将军,这下子一步登天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甚至高于拼死拼活几十年的司马懿。为了给这位首席辅政大臣点颜面,曹芳加封他为侍中万户侯(一万两千户,而他老子曹真当年才两千九百户),并“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可是当年汉高祖刘邦给与萧何的礼仪,你曹爽也不脸红?同时,曹芳也加封司马懿为侍中,并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可见,曹魏的朝廷给于曹爽的是荣宠,给于司马的是实权。两人各率领三千士兵护卫宫中,出入朝廷可以乘车,相当风光。这个时候的曹爽大将军倒也老实,知道自己没一点能跟司马太尉相比,尊敬司马懿有如父亲,无论大小事都和他商量后再决断。两人倒也相安无事。  
$ _8 W# D/ J! z7 _% M3 p8 x% Q  o& X' W5 B- R
然而,这样的尊老爱幼却没能支持几天。仅仅一个月后,就变了味道。  
' G$ n+ z& A6 M7 {( i- B5 V
) v8 g  l7 ^+ O# G9 X% g$ e注1 回顾三国时的几大人质事件,主要有:1,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相争时,夏侯敦手下的青州军突然哗变,劫持了夏侯敦为人质。其部将韩浩立即派兵包围这些人后怒斥:“你们以为劫持了夏侯将军就能为所欲为?!”当面就要硬攻,毫不顾及夏侯敦的安危。这些青州兵看到劫持无用立即投降,而后来无论夏侯敦还是曹操都没有怪罪韩浩,曹操还因此立法无论军中什么人被劫持都不能退缩。后来曹操军中确实没有发生过人质劫持事件;2,袁谭投降曹操后,为了加以安抚曹操娶了他的女儿为儿媳妇,后来袁谭反叛时曹操先把他女儿送了回去,这点小便宜不占;3,韩遂马超虽然一个儿子一个老子在邺城曹操那里为人质,面对曹操的压力仍然起兵反叛;4,如今的司马懿,干脆拒绝这样送上门来的人质。看来,人质这一办法在三国根本行不通。  0 a# V# ]) U; m2 C1 P

% \+ ^6 ~& b- t6 S; [. w7 P注2 曹丕去世时任命的辅政大臣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人。这时候另外三人都已经作古。关于司马懿的为人,曹睿曾经问过陈矫,陈矫回答:“司马公望重朝廷,但能否托与社稷,不好说。”从曹睿最终托孤的言语来看,他对司马懿虽然很信任,但为此或多或少有一丝顾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明帝曹睿当政时,相当讨厌浮华的家伙。并州刺史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人都名声在外,他们确实也有些才干。但他们的通病是一心只想升官发财,整天作哗众取宠的事情甚至不惜削尖脑袋趋炎附势拼命向上爬。对此深恶痛绝的曹睿偏偏不重用他们,有的罢官,有的给个闲职早早让他们回家养老。曹爽和这些人相当有交情,上台后立刻重用他们为心腹。这几个人在一起,整天给曹爽讲些大权不能旁落的大道理,曹爽渐渐对司马懿手握重权有了不满。几个臭皮匠一商量,立刻想出了一条“诸葛亮”。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二月,曹爽司马懿共事后仅仅一个月,他们上奏朝廷,以司马懿功高盖世为名,请求升他为太傅。太傅一职在三公之上,但没有实权。曹芳仅仅是个八岁的小孩,当年八月才开始临朝听政,当然任其摆布。明升暗降司马懿之后,曹爽把他的几个兄弟都安插在要职上,掌握了洛阳禁卫军,并任命何宴为吏部尚书,将原来的尚书卢毓硬生生地降为副手,后来又找茬要摘掉他的乌纱帽。但卢毓为人公正严谨很有名望,面对朝野的一片反对后来他们不得已再次启用,但只给了个光禄勋的虚衔(九卿之一,执掌祭祀等事宜)。同时,他们任命毕轨为司隶校尉(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长),彻底把握住京师朝廷。从此后曹爽大权在握,对司马懿仅剩下表面上的礼貌,大事全都由自己决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宴等也开始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曹魏的朝廷逐渐变得乌烟瘴气。拍马屁的小人升官,讲真话的君子倒霉。曹爽的长史孙礼看不惯,经常劝曹爽悠着点。曹爽嫌这个家伙太罗嗦,干脆任命他为扬州刺史一脚踢开,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不过,曹爽虽然费尽心机夺取了司马懿的实权,还是给他留了个持节都督各地军事的权力。大概他自己也知道对付不了战场上的硝烟。  
% x( j1 ~- Y* r1 c1 r$ `) z0 l! g6 ?' S( T
曹魏的南方,东吴西蜀对中原一直是虎视眈眈。这样的胡来,不是给对方下请帖吗?果不其然,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四月,沉寂多年的东吴以全琮,诸葛恪(诸葛瑾长子),朱然和诸葛瑾四路大军分四路猛攻魏国。魏军经过苦战,将其中的三路击退,唯有樊城的朱然还在猛攻。六月,看到曹爽应对无方实在太废物,司马懿亲自出征讨伐。鉴于盛夏天气太热,司马懿到前线后并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派轻骑骚扰,东吴却不敢应战。摸清了东吴的底细后,司马懿立刻严明赏罚招募精锐做出了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朱然一听来的是司马太傅,还要动真格的,应战的勇气都没有掉头就逃。问题是,你的两条腿能跑得过司马懿的四个马蹄吗?在三州口追上吴军后司马懿大打出手,朱然狼狈地丢下了一万多尸体和大量军用物资后逃了条命。  
; h& }' u2 P; a/ Y" _' B- z8 j4 Z8 ^/ V4 d8 _
作为这次军事行动的额外收获,司马懿在回师途中提拔了一个农家子弟邓艾(注1)。司马懿在此之前就认识邓艾并相当器重这个口吃的小伙子。邓艾曾奉朝廷的命令到寿春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上书朝廷请求在这一带大规模屯田。他认为如今的情况是良田广袤却没有水源,应首先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为此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济河论”来阐述自己的主张。同时,为了建议朝廷屯田农垦他又列举了曹操注重屯田而征讨四方没有后顾之忧的先例,并称当时是因为四方不安定才将屯田区域定在许昌。如今四方安宁,不如减少许昌附近的良田,而开凿运河将水源引向淮南。淮河南北全是良田沃土,如能加以开发那么其收益将三倍于许昌地区,每年能净收五百万斛稻谷。六七年间,就是三千万斛军粮,这足够十万大军支撑五年。将来下江南,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平定东吴有什么困难!邓艾的想法与一向重视后勤经济的司马懿不谋而合,于是他的建议通通被采纳。这一年开始,曹魏在寿春一带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并大力农垦屯田。从此淮南地区有丰收没水患,而且无论是内忧外患曹魏司马对付起来都游刃有余,这都是邓艾的功劳。所谓的天灾多半还是人祸,清除了人祸则老天也会开眼。  
! G, m* F  ^. t% g, U
6 A9 _. t1 e. U7 ^! ~9 b1 B曹爽原本指望司马懿出师不利,何宴等甚至期盼着司马懿的这把老骨头(当年63岁)在军旅生活中被颠散架,没想到他大获全胜又毫发无伤,心里顿时不是滋味。第二年春,东吴的诸葛恪再次侵犯淮南时,司马懿再次请命出征。然而,曹爽他们学乖了,把司马懿的请战给压了下来。可是,曹爽应对无术,而“侵略军”骚扰边境,不是您大将军的责任吗?加上司马懿态度坚决,曹爽也压不住了,一年后的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司马懿再次出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爽原以为从洛阳到淮南,单程两千里,而且对手诸葛恪也不是等闲之辈,应该能给司马懿制造点麻烦。谁知道,诸葛恪听说连叔父诸葛亮都无可奈何的司马懿来了,当即作了朱然第二掉头就逃,好歹没被司马懿追上。司马懿回师前,一如既往地在当地(周瑜的故乡舒城)巡查了一番,并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的方针在淮南一带鼓励兴修水利并整修良田万顷,然后凯旋。从此,曹魏的屯田区域从洛阳一直连到了寿春。这样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司马懿的两次出击东吴大胜令朝野称颂,连封地都被扩大到了四个县。无所作为的曹爽一伙渐渐感到了压力。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不久后他的手下邓飏李胜就给曹爽出了个馊主意:征讨西蜀。  
: A4 X. `+ k: J9 S; G% o7 m) m' r% t0 p$ }/ g9 Y. W5 D' O8 a7 N
蜀汉自从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到此已经整整九年。九年中,鉴于诸葛亮屡次出祁山关陇却无功而返,蒋琬曾有过顺汉江东下攻击上庸等地的伐魏打算,但因为大家的反对(注2)以及自己身体一直不好而搁置。姜维也时不时地要求北伐,费祎不同意:“我们的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他都没能把曹魏怎么样,你我能有什么作为?”诸葛亮本人是个稳健的政治家,他看中的两位接班人也是同一个类型。看到姜维求战心切,费祎有时候也点点头,但每次只给他一万左右的兵马。因此蜀汉虽然有些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对两国都谈不上什么得失,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费祎遇刺身亡。同时,南方的少数民族时有反叛。按资治通鉴记载,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越巂蛮夷数叛汉,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寄治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汉主以巴西张嶷为越巂太守,嶷招慰新附,诛讨强猾,蛮夷畏服,郡界悉平,复还旧治。”连太守都被赶出了郡治,可见一度声势浩大。后方的不安宁也捆住了蜀汉的手脚。不过蜀汉虽然没有积极进攻的举动,蒋琬还是在调整防御部署。他首先表荐姜维为凉州刺史,做出了以姜维为前锋,如果有所斩获则自己亲自为后援大举进攻的打算。不过或许是由于蜀汉力量不足,谨慎而多病的蒋琬并没有立即实施这个方案。正始三年,姜维和蒋琬按照部署先后从汉中回师,驻扎在了涪城(蒋琬当时病情加重,此行兼有养病的意味),并任命王平为汉中地区最高统帅。涪城到各地都很便利,这样一旦四方有事蜀汉的大军增援不难,蜀汉摆出了一副机动防御的态势。  / P3 f6 J8 N8 j' u1 Z; ~

# T3 [5 |" g5 d" c8 M然而,这一番部署的直接效果自然是首先削弱了汉中的防御,使得汉中的守军减少到了三万人以下。曹爽大概看到这一点后认为这个软柿子好捏,立刻就要拿汉中开刀,为自己捞够对抗司马懿的资本。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当司马懿大胜诸葛恪时,曹爽也任命了自己的亲族夏侯玄(夏侯渊的孙子,当年太和浮华案中的四聪之首,但确有真才实学,尤其政治上很有远见)为征西将军,为自己的伐蜀铺路。司马懿一看,这不是拿国家的兵马钱粮开玩笑吗,立即加以劝阻。曹爽指桑骂槐打的其实就是司马懿,当然不听。第二年的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曹爽带着十万(一说七万)大军杀气腾腾地攻进了汉中。  $ v6 a  B; ^: i2 w9 H* ?9 w
* ~  N& o% T0 [! b, Z' j5 f& r
汉中的蜀汉守军不多,看到对手浩浩荡荡大家都有点慌,有人提议放弃险要把守城池,然后等待蜀中的援军。王平坚决反对:“涪城距离汉中一千里,大军的动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先被敌人占据险要,将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于是,他立即派人先占据了兴势这一要地,左右扎营一百里抗拒曹爽。蜀汉大将军费祎在蜀中,也积极准备救援,曹爽出动后一个月他的援军也已经整装待发。出发时,蜀汉的光禄大夫来敏特地来看望道别,并请求和费祎下盘围棋。这时外面已经是“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了,费祎也来者不拒,两人当即手谈一局。看到费祎镇定自若毫无惊慌的神色,来敏点头赞叹:“您此行一定能获胜,曹爽这小子不死也要脱层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敏点头赞叹,司马摇头叹息。曹爽自发兵以来,大肆征用民夫骡马为自己运送粮草,但无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骡马累死的不小心掉到山崖里摔死的不计其数,而仅靠人力怎能应付这样浩大的后勤运输重任?一路上骡马尸横遍野,民工抱头痛哭。曹爽空有十万大军却一无所获之余,眼睁睁地看着蜀汉援军渐渐到来。他的参军杨伟当即就劝他收兵回头是岸,而曹爽的党羽邓飏李胜这两个给曹爽出的伐蜀的馊主意的家伙当然不甘心,还在搬弄是非强词夺理。杨伟气得大骂:“这两个家伙就这么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应该斩首示众!”护短的曹爽却生了这个杨参军的气。关键时刻,曹爽的副手夏侯玄(夏侯玄既是曹爽的表弟又是司马氏的姻亲)收到了一封司马懿的亲笔信。司马懿在信中毫不含糊地要他劝曹爽退兵:“当年武皇帝(曹操)在汉中激战刘备,差点一败涂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兴势这样的险要已经被蜀汉偏师固守,你们强攻不获,难道还要等到后路被蜀汉的主力抄了的时候,见到了棺材才肯落泪吗!”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当时在曹爽军中担任征蜀将军,也向夏侯玄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夏侯玄看看司马懿的书信,再考虑一下战场形势后大惊失色:确实,太傅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现在危在旦夕!他立即跑到曹爽那里,好歹劝他退了兵。然而,晚了,退路已经被蜀汉的援兵切断。曹爽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凭借人多硬闯。经过一番苦战,曹爽损兵折将丢盔弃甲,但总算窝窝囊囊地逃离了汉中。这一战令曹魏损失惨重,连关中一带都因为民工牲口的损失而元气大伤。曹爽本想效法司马老儿立些战功,没想到东施效颦,兴师动众后换来的却是朝野的一片嘲讽。  
! F2 s  R; v9 P6 }- D& R5 H; h6 Y. B1 H8 T6 z
曹魏走了,蒋琬也病倒了。他推荐了这一战中表现出色的费祎为自己的继任者后,一年后去世。刘禅当即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董允为尚书令,作为费祎的副手。费祎也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一职。费祎才识过人,在任时经常在谈笑之间就处理完了公务。他办公时如有拜访的客人一向来者不拒,饮食下棋嘻嘻哈哈但从不荒废公务。董允相当地欣赏费祎的风采,上任后也模仿其作风。谁知道,不过十几天公文便堆积如山。董允明白了:"人的能力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知道自己的能力无法和费祎相提并论,他也只好回到“孺子牛”的老路上去。  1 g* g1 J9 U+ F! s

8 F9 D" r: r, l, A* L  J( i最后,谈一点兵家对兴势之役另一方面的看法。战术上兴势之役虽然以曹爽的惨败蜀汉的获胜而告终,战略上却被认为是蜀汉的回光返照,是蜀汉最后一次成功的防御战。其根据就是蜀汉已经无力进行全面防御而被迫改其为重点防御。面对曹魏的攻势,蜀汉一直有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的分歧。自从刘备任命魏延镇守汉中后,全面防御的方针是毫无疑问的选择。然而在兴势之役前,蜀汉的将领却有了放弃险要固守汉,乐两城待援的打算,被王平坚决拒绝后才取得了全胜。从此后蜀汉的防御方针逐渐向重点防御倾斜,直到十五年后被姜维彻底更改。其中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蜀魏战场上直接的胜负。首先,南方少数民族的反叛使得从此后蜀汉一直在那里驻扎了重兵而无法脱身,诸葛亮时代的"不驻兵"早就成为了历史,一直到成都被邓艾攻陷时那里仍然有约一万蜀军泥足深陷。此外,孙刘联盟渐渐崩坏。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吴国害怕魏国乘机伐蜀取而代之,增兵万人于巴丘,“一欲以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国知道后,也增兵永安,“以防非常”。这样的不信任直接拖住了蜀汉的后腿,这方面的部队也一直到邓艾钟会大举攻蜀时才被招回。两边的不安定一下子就让蜀汉失去了大约两万人的机动兵力。而雪上加霜的是蜀汉从此后无论军政都走了下坡路,以至于落到后来"民有菜色"的地步。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蜀军战斗力(数量质量)的下降,最终因无力执行全面防御的方针而被迫放弃。  
# ~- B4 S* ]" p. _5 N3 D
$ ^$ J& M9 D* a5 B6 S注1 司马懿究竟什么时候开始重用邓艾,有不同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在司马懿击退诸葛恪后。这里采取资治通鉴的记载。  
  X0 @, P) z& G7 C3 N. y% u
+ x0 g; ^6 }* b. ^) B( [/ u注2 柏杨先生对蒋琬的这个建议如此评论:白痴。在崇山峻岭间沿江东下孤军深入,没有胜利的可能。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您还能指望慌里慌张地逆流而上全身而退吗?夷陵的刘备就是败在这一点上,结果一条船都没回来。蒋琬的这个想法或许是效仿战国时的黔中之战。公元前280年,秦国将军司马错率军由陇西入四川后穿越岷山等天险突然出现在楚国后方,大败楚军并夺取黔中上庸等地。然而,当时司马错率领大军十几万分乘大船万艘顺江东下攻楚的同时,装载了军粮600万斛(大约是十万人一年的用度),这才把楚国打了个措手不及。按照蜀汉投降时仅有十万军队40万斛粮食的记载,确实做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爽在汉中闹了个灰头土脸后,回去似乎老实了一阵,魏国的政坛平静了一阵。然而,曹魏在内政上的衰败有如瘟疫,立刻向吴蜀传播了过去。江东的孙权在这个时候也走了下坡路。在此前几年,孙权曾经宠信过一个叫吕壹的官员,任命他为中书郎处理各地的文书。这个吕壹于是作威作福,经常在大臣的表章上吹毛求疵玩弄文字游戏,今天诽谤这个明天诋毁那个,群臣都是又气愤又害怕,谁也不敢得罪这个小人。孙权的太子孙登挺身而出屡次向孙权揭发吕壹的罪行,但孙权对其十分宠信,连亲儿子的话都听不进去了。吕壹得意忘形胆大妄为,甚至开始造丞相顾雍的谣,而孙权果然怒气冲冲地要责问顾雍。有人看不下去,跑过去问吕壹:“顾丞相的案子,您打算怎么办?”吕壹冷笑:“无法美言。”这个人又问:“顾丞相倒台后,继任者是谁?大概是太常卿潘浚(注1)吧?”吕壹心里咯噔一下:“差不多。”他当即就明白了:这个潘太常,和陆逊一样经常上奏孙权历数自己的罪行,对自己几乎是咬牙切齿。如今顾雍一旦倒台,不是把自己的死对头推上丞相的位置吗?因此,顾雍才逃过一劫。太常卿潘浚对横行不法的吕壹恨之入骨,曾打算趁群臣朝会时亲自手刃这个混蛋,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为国除害。遗憾的是,动手前泄了密,吕壹连忙请了个病假躲开。然而,这位作威作福的吕大人却栽在了一件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案子上。左将军朱据的部下应当有所封赏,这笔军饷却被工匠冒领。吕壹怀疑朱据实际上领到了这笔财物,亲自审问负责人。这本是公事,但吕壹因为审不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怒之下把这个人给打死了。朱据出于怜悯,厚葬了这个无辜的人,却被吕壹向孙权添油加醋地告了一状,胡说这个人为朱据隐瞒事实因此朱据才厚葬他。孙权大怒,怒斥朱据,而这位倒霉的左将军却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为自己辩护,只有闭着眼睛等着孙权将自己治罪。谁知道,几天后他的军饷被人冒领一事被别人查清,孙权大为感叹,朱据是我的女婿(孙权的两个女儿,一个先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去世后改嫁全琮;另一个嫁给了朱据),都蒙受不白之冤,看来我朝廷中欺上瞒下的事情相当严重,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就这样,吕壹的罪行被调查清楚,当即下狱,而审讯他的恰恰就是丞相顾雍。顾雍并没有落井下石在个人恩怨上费口舌,而是和颜悦色,有人要侮辱吕壹时他还亲自制止,仅以国家的法律将其训斥了一番。这样,这位横行一时的吕大人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杀公孙渊同时)冬伏法,东吴的朝廷一时间有了起色。  # y, G' C9 |' f/ b  C0 x5 N2 O, B

( e1 o4 x( h4 [# g, d然而,好景不长。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五月,孙权的太子孙登去世。孙权哀痛之余,也必须安排新的太子人选。他在第二年春正月立孙和为太子,同时又相当溺爱孙和的同母弟弟孙霸,并封他为鲁王。孙权对这两个儿子一视同仁,让他们居住在一起,还命令群臣对他们要有同样的礼节。但私情虽为兄弟,一个是太子一个是亲王,说起来还是君臣,这样的安排怎么能长久?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孙权终于命令他们分居不同的宫殿,从此这两个兄弟互相心存芥蒂,并开始各树党羽。当年袁绍的一幕在江南重现,难怪三国演义这部电视连续剧会让饰演袁绍的演员接着饰演孙权,嘿嘿。东吴的卫将军(将军中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的高官)全琮依附于孙霸,陆逊(顾雍潘浚此时已经去世,陆逊升任丞相)劝他这样无论公私都不妥,恐怕招致祸端。全琮不但听不进去,还从此开始怨恨陆逊。陆逊全琮都是当时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又是江东的大族,如此将相不和加上孙霸也积极地拉拢群臣,东吴群臣从此一分为二,逐渐分成了太子(孙和)党和鲁王(孙霸)党。从此后,孙权无论怎么对待太子一事,废这个立那个也无法改变内部分裂的局面。  
9 Q  M' P* a4 P' Y; \0 X  E3 v% |3 E7 E4 c. P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东吴群臣很快就为此纷纷倒霉。全琮的夫人是孙权的长女,她和孙和的母亲王夫人素有积怨。如今看到王夫人的儿子成了太子,害怕对手的报复就整天找茬诋毁王夫人和孙和(真是不明白,孙和孙霸一母所出,全琮坑这个拍那个...)。王夫人因此忧郁而亡,而孙权也动摇了对孙和的信任。远在武昌的陆逊上表据理力争,诚恳的言词却得罪了孙权,顾雍的儿子陆逊的外甥太常卿顾谭也因此惹火了孙霸。正始二年孙权趁曹爽胡来时曾派遣四路大军攻魏,顾谭的弟弟顾承以及张休(张昭次子,太子孙和妃的叔父)在此一役中都立了些战功,回来后却因此和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争吵不休。孙权听信全氏的一面之词,发配顾氏兄弟和张休去了交州。半路上大概觉得不解气,派人追上去赐张休一死。为此事孙权杀贬功臣完全胡来,连陆逊都倒了霉整天被孙权派人诘问。陆逊愤愤不平,不久后气闷病死。这位让蜀魏大吃苦头屡次救东吴于水火的名将就这么离开了人世。然而,盖了棺也不能定论。他的儿子陆抗扶灵柩回京时,孙权余怒为息反复质问。陆抗不卑不亢回答得体,总算让孙权气消了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魏祸起萧墙,蜀汉也不甘落后。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冬,蜀汉取得兴势大捷的后一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一度被人称道的四相只剩下费祎一人。蒋琬已经辞官养病一年,虽然可惜他的去世并未引起太大的震动,但董允的去世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副作用。董允虽然在才能上不算出类拔萃,但他为人公事公办正值严厉。后来搬弄朝政的宦官黄皓最怕的就是这个董允,犹如老鼠见了猫。反过来,这确实是费祎的缺点。费祎的才能无可挑剔,但为人不够严肃随随便便,对于朝廷内的种种不正之风过于忽视而压制不力。董允死后,费祎任命了汝南人陈祗为侍中。这位陈大人仪表堂堂,多才多艺又足智多谋,因此被费祎看重破格提拔。然而,他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趋炎附势。黄皓想巴结董允都不敢,这位陈侍中反过来巴结黄皓。黄皓陈祗在私下诋毁董允并立竿见影,从此连刘禅都开始埋怨死去的董允。从此黄皓渐渐"活跃"于政坛,蜀汉本来就不算和谐的内部又多了一个噪音。  + V+ Y& S( S" k2 j& M4 c# `

/ L) a0 ~* }' F7 d+ M  L! H' F* A; s/ N蜀汉后主刘禅才能平平,但游山玩水荒淫好色却一点不逊色。正始七年(公元246年),鉴于刘禅动不动就公费旅游,还增加宫廷声乐大肆征民女为宫女,谯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作为蜀汉的投降派多有非议,但作为学者很有声誉)也不得不干些当年魏国大臣们干过的苦差事:劝谏。他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而邓禹吴汉等人慕名而投奔的先例,并告诉刘禅刘秀入洛阳称di后也是"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於急务,欲自安不为"。刘秀在洛阳曾想出去散散心,连车驾都准备好了却被手下以天下未定而劝阻;相反颍川叛乱时,他顾不得洛阳的华美宫殿而亲自征讨令对手望风而降。谯周以此劝刘禅不要再游山玩水浪费公款了,同时也劝他减省后宫的宫女乐官,否则这些不劳而获的嘴巴将是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此地乐不思蜀”的刘禅当然听不进去。  . d. M6 T4 I# F
* _9 K0 e8 W& ?; F- p; t& h
回过头来再看看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一伙似乎从汉中的大败中恢复了元气,再次开始作威作福。尚书何宴身为曹魏的驸马,又仗着曹爽的权势胡来,随意更改国家的法令。何宴这个人的轶事不少,在野史中相当出风头。他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后代,因为母亲是个美女而被曹操收留(曹操的养子,不少如此)。他大概由于母亲的遗传天生就是个美男子,加上曹操对自己的养子从来视如亲人,将女儿许配给了何宴。何宴自己也相当注意自身形象。他随身带着梳子,走一路打扮一路。魏文帝曹丕为太子时,就曾不知是因为嫉妒他的美貌还是厌恶他的浮华而动手揍过他一顿;明帝曹睿则不相信世上有这么不用打扮就油头粉面的人,曾故意在大热天赐他一碗热汤,看他大汗淋漓后擦汗来确定他是否涂脂抹粉。同时,他喜好老庄的学问,对易理等也有些研究,经常和夏侯玄等人高谈阔论。问题是,作为官员的他却狗仗人势无法无天。他利用自己掌握尚书台的机会,居然坐地卖官,并和曹爽等人串通一气。当时有这样的话流行朝野:"何(宴)邓(飏)丁(谧)乱京城"。  ! `. Q# l# M( I# L! R; Y

4 s2 U' i) e' W曹爽一伙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毫无疑问是身为太傅的司马懿。为了彻底削弱司马懿的影响,他们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正始六年,改变禁卫军的编制,将司马师的部队解散,从此皇宫禁卫军全都落到了曹爽兄弟的手里。对此,司马懿虽然曾经力争但因为曹爽握有实权而不果。第二,正始八年,以曹芳已经成年为名,迁临朝听政并与司马家关系密切的郭太后回永宁宫(注2),少管闲事。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曹爽不满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但以晋书及资治通鉴记载,"于是与爽有隙,"可见从此后司马懿和曹爽彻底反目并下定了斩草除根的决心。当年司马懿的夫人去世,司马懿于是也以69岁的高龄告老回家,从此不再干预朝政,并暗中让司马师收集心腹,开始了政变的部署。  7 y: `5 I2 Z: G# [' w% \+ j+ U

' F6 p" e  a2 G7 x* I曹爽一伙的胡来,不但违反了朝廷的法典,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国力给南方敌对的吴蜀以可趁之机,当然让魏国朝廷中的有识之士不安。大家敢怒不敢言。如今的曹魏朝政,已经是水开前最后的平静,只要有人挑头群臣立刻就要揭竿而起了,但曹爽这个草包哪里看得到潜在的危险,他只看得见司马懿回家自己的政敌"垮台"的事实。从此,他肆无忌惮。他骄奢无度,自己府上的饮食衣服比皇宫里的都要华贵,整天和何宴等人饮酒狂欢。各地有什么贡品,他也先过目后雁过留毛,留下精华而把自己看不上的送入皇宫。更过分的是,他连宫中的宫女也不放过,擅自拿来自己享用。曹真为人清廉节俭,军饷不足时甚至倒贴自己的俸禄赏赐部下,和将士同甘共苦,可他的儿子却成了和绅。曹爽的这番胡来,连亲弟弟的曹羲都看不下去了,几次规劝,以至于声泪俱下。然而,无论眼泪还是兄弟亲情都未能打动这个死到临头的曹爽,连他原来的部下都对他彻底失望。曾经担任曹爽长史一职的孙礼被曹爽踢开赴任扬州刺史后,又调任冀州刺史。他任冀州刺史前清河平原两个相邻的县因为所管辖的范围争吵不休,官司拖了八年一直打到了曹爽那里。其实,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对此有明确的划分,孙礼赴任后拿出当时的地图并以此为解决问题的根据。谁知道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被曹爽无端插手,硬说地图无效,不能以此决断。孙礼大怒,当即上表辩驳,言辞激烈,因此得罪了曹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爽将他诬蔑后下狱,但不久也因为自己实在理亏,受不了朝廷中的反对而再次起用。此时匈奴侵犯并州边境,曹爽便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孙礼忿忿不平地上任时,先去拜会老太傅司马懿。司马懿看他脸色不对,就问他:“您怎么了,难道是嫌并州刺史官小?”孙礼愤然回答:“您胡说什么!我虽然不是圣人,但还不至于为这点得失发愁。我本来以为您能象伊尹吕尚那样辅佐朝廷,上报先帝下建功勋(可您在家当缩头乌龟?)。如今社稷将危天下纷扰,这才是我不高兴的原因啊。”这番话,已经是明摆着期盼司马懿有所动作了。孙礼作为曹爽的长史,一度忠心耿耿,但曹爽的胡作非为终于将他推向了司马懿的一边。司马懿此时虽然已经有了诛杀曹爽的决心,但并没有忘记自己仍然身处劣势:“好了好了,就是忍无可忍,也得忍!”  
0 b$ C) x% f/ R# s. V
2 L  L' `, X! O. a  u  H3 R5 B注1 这个潘浚,就是关羽丢失荆州时坐镇后方的潘浚。因此,他在三国演义中略遭贬损并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但实际上为人忠诚严谨,而且嫉恶如仇。在东吴他很有政绩战功,历任少府太常(均为九卿)等要职。  : G( n# G# r3 J% Y# V

5 y8 D3 g, B: O/ [0 J" A注2 这件事上颇有争议。太后的起居之处本来就是永宁宫,而且魏文帝曹丕确实有后族不得辅政的诏书,因此胡三省在注解资治通鉴时认为是后来人为了突出曹爽的恶行而故意加“迁”字。不过,按照三国志明元郭皇后传,曹芳继位时“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可见当时她很可能是和小皇帝居住在一起。她的存在对曹爽的胡来是重大的障碍,加之与司马懿关系密切,曹爽迁她回永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1: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冬,就在孙礼离开洛阳后不久,司马懿府上又迎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即将赴任荆州刺史的李胜。李胜是荆州人,长期依附于曹爽。当年攻打汉中的馊主意,就是他和邓飏的“杰作”。这次终于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得以高升。曹爽一伙虽然排挤了司马懿,对他还有一丝戒心,就让李胜以辞行及求教(司马懿曾在荆州镇守多年)的理由来探探底细。司马懿此时正是古稀之年,曹爽的这个把戏当然瞒不过他的法眼。于是,他故意作出了一副体弱多病的姿态来招待这位客人。李胜见到司马懿躺在病床上,连站立起来打个招呼的力气都没有,大吃一惊:“天子隆恩,任命我为本州(李胜是荆州人,因此称荆州为本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您辞行。早就听说您贵体欠安,没想到病得这么厉害。”司马懿故意气喘吁吁地胡说一通:“年老体弱,恐怕不能长久了。您屈就并州,那里靠近匈奴,最近听说闹得厉害,您要好好注意边防。我死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就托付给您了。”李胜一听,并州?不对啊:“我是去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仍然装作听不清的样子:“您刚从并州回来?”李胜没办法,只好大声缓慢地说:“我是就任荆州刺史,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听清了,叹息道:“年老耳聋,听不清了。您是衣锦还乡啊,可喜可贺。到任后,希望您再立新功。”说完后,他示意口渴,旁边的侍女端来汤水。然而,司马懿才喝了几口,就弄得到处都是。李胜看到这个样子,自己反而尴尬起来,也不便打扰,就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告辞离开。回去后,他将司马懿的“洋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曹爽:“太傅已经没几天活头了,您不必担心。”几天后再次提起这件事时,他还为司马懿担心起来:“太傅的病,就是扁鹊再世也无能为力了,真是令人感叹啊!”从此,曹爽再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 a1 r/ C8 a& P* P/ g4 P1 R
; O1 }$ x+ |7 V6 F+ s( e% D曹爽一伙中,也有一个明白人,就是位居大司农(农业部长)人称“智囊”的桓范。桓范这个人对于曹爽,有如田丰对于袁绍,虽然忠诚精明,但脾气不是不太好,而是太不好,曾经因和妻子口角一言不合连怀孕的妻子都误伤致死,因此曹爽对他是敬而远之并不太亲近,更算不上言听计从。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国小皇帝曹芳要按照惯例去祭奠曹睿的陵墓(高平陵)。曹爽平时喜爱游玩,经常带着自己的几个弟弟到处乱跑。桓范看到群臣不满,感到危险后经常劝曹爽悠着点。您兄弟全都出城,万一有人在城里发动政变,那么您还能回家吗?因此,曹爽稍有收敛。这次皇帝要去高平陵扫墓,曹爽也高高兴兴地跟着去,然后打算顺手在附近打打猎散散心,一高兴还把自己的亲兄弟全都带走了。高平陵这件事从后果上看,朝廷要员大多没去。司马懿告老已经两年,当然可以不去,其他的象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包括大司农桓范都在洛阳,可见曹爽未必非去不可。而拉着自己的兄弟全都去游山玩水,一条后路也不留只能说是自作孽,不可活。出门前,桓范再次劝谏:“您这一走,城中要是有什么变故就回不来了。”曹爽不以为然:“哪个不要命的敢谋反!”然后就呼啦啦地带着自己的人跟着曹芳出了城门。  ) C6 ?  F6 z% H+ v! a" d

# p. v! ^( g) l8 h- q* G这样的事情,当然早被司马懿看在眼里。他早就感到这可能是个好机会。如今看到曹爽远出,连自己的兄弟亲兵都拉走了,立即开始动手。几年前司马懿称病告老后,也让长子司马师以照看父亲及母亲去世守孝为由辞掉了那个有名无实的职位(部队已经被曹爽解散),并专心准备政变事宜。然而,这些事情一直不曾告诉司马昭,直到动手前一天晚上。当天夜里,司马昭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或是紧张,彻夜难眠,而司马师则因为早已知情照样鼾声如雷。第二天他确定曹爽出城后,司马懿开始了那个改变三国命运的计划。  
- _) i7 H; N7 R% z; S. Q. H7 H$ c+ g' x6 K5 d
首先,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洛阳城的各个城门。司马师在暗中早已准备了三千死士,这时纷纷发难,分别在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带领下占据了武器仓库及皇宫。然后司马懿命令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一职,以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皇宫禁卫队队长),分别夺取了曹爽和他弟弟曹羲(中领军)的军营。曹氏兄弟的军营因为群龙无首来的又是三公九卿,谁都不敢乱动。洛阳城被控制后,司马懿经郭太后批准后上表曹芳,将曹爽的罪行一一列举,并亲自带兵占据洛水桥头。在路过曹爽家门口时,曾有曹爽家的侍卫弯弓搭箭要射司马懿,却被旁边的人制止:“太傅打算干什么还不清楚,不能鲁莽!”于是这支可能改变三国历史的箭终究不曾射出。司马懿顺利占据洛水桥头,彻底断绝了曹爽回洛阳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