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5593|回复: 131

经典!!《三国志》白话文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8 0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FFⅦ& b4 O) I: l/ z
; p% G# B) \) E
单纯从年号上看,名正言顺的三国时代开始于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三国各自称帝称王。然而,硬说三国开始于曹丕,谁都不会同意。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就名存实亡了。因此,谈到三国时不能不先谈一谈东汉的衰败。
% ^8 x* h6 d, F4 F) m, o东汉的几个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几乎都是“少年得志”。后汉书中记载,自孝和皇帝以来即位时最年长的少帝不过17岁(注1),最“年轻”的孝殇帝刘隆不过100多天!乳臭未干的小孩焉能君临天下?权力自然就落到了亲朋(外戚)好友(宦官)的手里。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更何况东汉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一基本国策? 9 s& [1 c- {! {# K2 I( B5 ^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yi已经爆发),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这一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的政策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几十年的风云。(注2) * d6 V& a, M- A* q4 t
公平地讲,东汉末年是个腐败透顶的时代。桓灵时公开卖官,连公卿这样的官职也一千万八百万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时拿不出钱甚至可以赊欠!这样的官员上了台,除了拼命“赚钱”外还能干什么?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是奇迹。但仔细地分析一下,它的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yi,连黄巾大起yi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董卓后有谁对朝廷真正忠诚过?究其原因,刘焉的政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要员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当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灵活有力,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呢?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妇女儿童残疾人(嘿嘿,这么称呼宦官够客气了吧),太常刘焉(益州牧)太仆黄琬(豫州牧)宗正刘虞(幽州牧)本来就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已经山高皇帝远?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
' e3 X$ {- y0 e+ `$ C这个时候,外戚宦官之间的狗咬狗愈演愈烈。中平六年,灵帝崩,少帝刘辩以17岁的“高龄”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计议诛杀宦官,却又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执意召董卓勒兵jin京。董卓是当时的悍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因战功拜前将军。因为疑虑他拥兵自重朝廷屡次要升迁他为少府(财政部长,九卿之一),并州牧,来个明升暗降,他都推辞掉了。这次是个苦差事,他能高高兴兴地来吗?一旦来了,又会是为什么呢? ; `+ s; w# J) A' Z; S( f" N
董卓真的来了,但何进却没看到。这个大将军实在太废物,还没等到董卓的兵马就因为事情泄漏引火烧身,自己反被“残疾人”骗进宫中作掉了。袁绍袁术等人一看,哪里肯甘休当即放火烧宫门进攻要完成何大将军“遗志”。宦官们见势不妙,连忙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跑。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赶来,正和逃难的少帝献帝撞上。17岁的少帝看到董卓的大军,吓得只是哭,倒是9岁的刘协侃侃而谈,提及城中的祸乱。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弟弟,也难怪被人看不起后来倒霉。
/ @" b* [( ?, }7 K外戚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这样的野心家当然要混水摸鱼。然而,他来得匆忙,随身的兵马只有三千,于是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瞒天过海的妙戏。他先在洛阳城扎了一个大军营,夜里把自己的人马偷偷调出洛阳,白天在堂而皇之地调进洛阳。就这样,这个把戏重复了四五天而没有被人戳穿。大家看到董卓的援军源源不断,洛阳城中哪个肉长的还敢抗拒董卓的铁骑?何进的部将群龙无首只好投靠了董卓。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后也归降了董卓。于是,董卓大权独揽,官职也蹭蹭蹭往上涨,太尉,相国,还来个"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自比萧何。看着少帝窝囊,更欺负少帝窝囊,废为弘农王,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后来大概是因为大老粗看窝囊废,越看越别扭,杀掉了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标志着汉朝的权威彻底被摧毁。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以何进董卓开头是很有道理的。从此,各地诸侯对东汉的中央政权不再有任何实质上的尊敬。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汉兴刘的刘备也罢,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来获取实际的利益。挟天子令诸侯,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安汉兴刘,安的是哪里的汉,兴的又是谁家的刘?
0 m2 I9 n6 Y% m& @5 i0 _, d董卓是个粗人,到了天子脚下也干不了细活。看到洛阳城中富庶,就放纵士兵抢劫强奸,当上了强盗头子。抢完活人抢死人,何太后下葬不久,董卓连陪葬的宝贝也席卷一空。“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看着洛阳及长安铜人不顺眼,就没收了两京全部的铜人铜马,并拿他们当原料粗制滥造铜钱。一来引发了通货膨胀,一石谷子能卖到数万铜钱(大概也要有一石了)?;二来这样的粗制滥造的货币又不好用,天下当然是怨声载道了。
) ?. t, `, h: x6 }5 {9 f董卓也知道大家都痛恨宦官滥杀忠良,虽然胡作非为却也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大力提拔了一些名士,而他自己的心腹亲友并没有谁占据要职。不过那些名士讲的“歪理”当然听不进去。袁绍早已经和他翻脸,他也不计前嫌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自称还兼任司隶校尉),又封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校尉。可是,谁愿意为这样的小恩小惠而跟着一个“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的人呆在一起?袁术曹操先后逃之夭夭,曹操还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轶事(只不过不是被陈宫)。
& Q, ~* {% [; Q天下的诸侯对董卓早就心存不满,“多欲起兵讨卓者”。这时东郡太守乔瑁伪造了朝廷三公(还留在洛阳)给各地诸侯的书信,历数董卓的罪行,并称“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这下子,大家有了理由,名正言顺地组成了讨伐董卓的联盟。 + K& y9 C/ u& l! u; F0 L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关东诸侯结成联盟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为盟主。主要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和他弟弟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等人,也算是人才济济,共有数万雄兵猛将。可是谁想到,在讨伐中出尽风头的会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孙坚,曹操(三国演义中虽然写得精彩,但遗憾的很,没有刘关张的事)。   ]4 X. a: M' q; r$ ~6 ?
渤海太守的官职实在是太小了,作不了盟主。于是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并以朝廷的名义授予其他人官职。可是,这些“忠贞义烈之士”,看看董卓的兵力还很强大,谁也不敢进攻。董卓听说袁绍带头造反,先杀光洛阳城中袁绍的亲戚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摆出了一副要大举发兵征讨的样子。然而尚书郑泰告诉他,诸侯们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袁绍公卿子弟,纨绔膏粱;张邈东平长者,糊涂迂腐;孔伷清谈高论,纸上谈兵,打起仗来全都不是您董相国的对手。为了这样的一群废物出征,不是太掉价了吗?不过西方的羌人彪悍善战,不可不防。客观地说,郑泰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后来联盟果然因为内部的原因而一塌糊涂。不过作为忠于东汉的大臣(后来和荀攸等人还有密谋刺杀董卓之举),他的这一番话其实是想诱导董卓上当,疏忽对诸侯的防范。不过,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都说对了。当时董卓看到诸侯们人多势众,也有些心虚。于是,顺水推舟“听从”了建议。但还是心虚,也不顾大家反对就召集(确切地说,绑架)皇帝大臣们迁都长安。有人劝阻,杀!临走之前,再把洛阳洗劫一番。对有钱人捏造罪名杀人越货,然后强行命令洛阳的几百万人迁往长安。宫庙,官府,民宅,通通烧毁。方圆两百里内,鸡犬不留。再干一次盗墓的勾当,把过去的皇帝大臣陵墓洗劫一空,大发了一笔横财后溜之大吉。然而穷凶极恶的这一“迁”,诸侯中终于有人把他看透了,董卓,纸老虎,而且做贼心虚!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叱查风云的魏武帝曹操。
" L& k2 P. M( |7 x; |* o% ~曹操当初从洛阳隐姓埋名逃回故乡后,招兵买马有了五千多人。盟军起兵后他也参加,袁绍给了他一个奋武将军的头衔。盟军中不少人看到袁绍兵强马壮,而且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都视其为英雄。只有济北相鲍信感叹曹操的才能,对曹操说:“不世之才,能拨乱反正的人,就是你呀。如果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一时强盛终究难逃灭亡(当然是指袁绍)。你就是天下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卓逃了,而且是焚毁洛阳而逃(根本没有回来的打算和勇气),盟军应该一鼓作气穷追不舍痛打落水狗吧?非也!袁绍等人还是惧怕,谁也不敢先追。曹操极力劝说也无济于事。曹操急了:“兴兵除暴,大家都已经来了,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如果董卓听到我们起事,挟天子据险要举兵东下来争锋,实在是不能轻视;现在将洛阳付之一炬,绑架天子公卿后西逃长安,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覆亡在即,一战可定。机不可失呀!”对牛弹了一遍琴后,带着自己的五千人就向西追了下去。只有曹操的好友张邈派部将卫兹相助。追击到荥阳,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一场遭遇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本人都中了冷箭,马被射死。关键时刻,曹操的族弟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并大义凛然的称:“天下可以无洪,不可以无公”。曹操终于逃脱。徐荣看到曹操就人数虽然不多,但“力战尽日”,判断酸枣的盟军不会好对付,也没有追击。 6 ~. m& e5 r$ a( K5 i
曹操奋战的同时,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饮宴,公款吃喝,脑子里的什么董相国汉献帝早就被手上的杜康老兄代替了(徐荣要是知道底细,一定该后悔了吧)。曹操看到杯盘狼藉的一切,气愤,失望,灰心,百感交集,当即痛斥这些打着饱嗝的家伙:“诸位要是能听从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引兵进军孟津;酸枣的人马守住成皋,占据险要;袁术将军率军入武关,震动三辅。都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不必与董卓作战,那么名正言顺的讨伐逆贼,立刻可以胜利。如今诸位号称义兵,却满腹狐疑无所事事而坐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们不觉得羞耻吗!”醉醺醺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的话都听不清,顶多在酒精的帮助下表示了点脸红。 # D3 A! a" P) ^9 Q
盟军就这样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真可谓一枪未放就堕落了。从此后,讨伐董卓就再也没有被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是无法从外部来寻找原因的,原因只能在内部。盟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同床异梦而又勾心斗角。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本来就担心渤海太守袁绍危及自己的地位。如今袁绍作了盟主,自立为车骑将军,就对这位盟主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了)。袁绍本人又是个羊质虎皮的家伙,只不过因为袁家的名声而当上了这个盟主。盟军的许多人,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才来的,顾及的本来只是哥们义气。军粮短缺,老大气短,还会有人为那个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曹操的一番苦心,也只能是付诸东流了。
2 F9 @6 e8 o8 j( ^! `
6 P. z2 r1 U8 u( Y注1 这个少帝都是额外算的。他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后汉书未给他做纪。 * v8 ^! l; T3 C5 M9 r0 [, N
7 D4 f. h9 B* w1 |8 f
注2 刘焉当时看到朝政混乱,他的这个建议有为自己离开洛阳避祸找借口的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2)董卓之死  4 J' \+ ~2 V8 q, f5 p! v/ r+ F
董卓不打了,联军总得找点事情干。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韩馥袁绍等人就想以皇帝被董卓劫持为由,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甚至连玉玺都准备好了。嘿嘿,他们为董卓列举的一大罪状不就是擅行废立吗?如今为了打倒董卓,就想先当一次董卓?曹操就反对。韩馥袁绍碰了壁,就给袁绍的弟弟袁术写了一封信要他支持,想来个少数服从多数。没想到袁术暗中有反叛的心思,一个远在天边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哪里肯换一个近在眼前的成年人给自己找麻烦?堆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辞藻应付他哥,不同意。韩馥袁绍一看大家都不同意,干脆派使者直接向刘虞劝进,想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逼迫大家承认。可这个马屁也拍到了马蹄上,刘虞痛斥使者,认为天子蒙难不先讨伐叛逆却考虑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表示即使逃到匈奴那里去(流亡国外)也不能听从。韩馥袁绍碰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获是被曹操鲍信等人看透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董卓第二。从此曹操看不起幼时的好友袁绍,直到彻底将他消灭。
1 Y# m% D* [9 @# `# F) \; F董卓听说反叛的家伙们原来是这样的一批活宝,得意忘形,在相国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自封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好景不长,诸侯中又崛起了一员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这就是孙坚。
, s# y5 J5 E& u: l5 M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时,曾奉命与周慎等人征讨羌人,隶属于当时的车骑将军张温。孙坚当时是张温的部下。围攻榆中时孙坚曾经建议周慎给他一万人先截断羌人的粮道,来个"计毒莫过绝粮"。周慎不听,执意围攻榆中坚城。结果,自己的粮道反而被羌人趁机截断。无可奈何之下丢盔弃甲,"弃车重而退"。董卓对孙坚的计策评价颇高,认为如果能够被采纳执行凉州就此可以平定。诸侯起兵反叛董卓后,孙坚也不甘落后。和袁绍等人无所作为不同,他始终积极求战。虽然出师不利被徐荣打败(看来这个徐荣真是个人物),但也抓住胡轸吕布内部不合的良机大破之,并"枭其都督华雄"(冤枉呀,三国演义颠倒黑白,孙坚反而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董卓知道孙坚的厉害,就派李催去游说孙坚,又是要结亲又是封官许愿极力拉拢。孙坚不但严辞拒绝,还发誓要将董卓"灭之三族,县示四海"。软的不听,只好来硬的。可是董卓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亲自出战都被打败,狼狈不堪。得胜的孙坚杀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渑池等地要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嘱咐部下,诸侯都是废物,唯有孙坚非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生子当如孙文台"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董卓返回长安。孙坚也忙着给董卓擦屁股-救火,整复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S4 [$ K( [5 e2 ]+ E( J. F7 X
如此忠勇的孙坚为什么半道撤了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因为孙坚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的记录,玉玺一段是从吴人的纪录中抄来的。裴松之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为正统而杜撰的。把孙坚退兵的原因归于玉玺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不曾提及却是白纸黑字为历代史家所公认的,就是和曹操一样,孙坚看到诸侯的内讧后心灰意懒。 % }8 d6 j% h9 \- W  Y5 a: N
原来,孙坚在前方奋战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从了谋士逢纪的策略,兵不血刃地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前后一系列的运作,大体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相符,只不过没有杀死公孙越的一段。战术上堪称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胡来,如今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向盟友下黑手,诸侯们这下子都明白了,什么狗屁联盟,狗屁盟主!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代之而来得则是"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击董卓时依附于袁术(提供军粮)并以豫州为后盾。袁绍袁术兄弟翻脸后(兄弟翻脸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绍另外派人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要给孙坚来个釜底抽薪。孙坚听说后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不是为了匡扶社稷而同举义兵吗,如今逆贼董卓屡战屡败覆灭在即而他们为什么胡来!我又能和谁同心尽力!”无可奈何之下,回师先打败袁绍的豫州刺史。此后孙坚不再有,也没法再有任何讨伐董卓的劲头。在此一战中,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来帮孙坚的忙,却中流矢而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此后,各地诸侯之间是真正的混战。势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两派,袁绍袁术哥俩势如水火。袁绍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术则是嫡出,哥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的豪杰仰慕袁家的名声,却大多投靠了袁绍后大为吃醋,鼓动公孙瓒进攻袁绍,又派孙坚进攻和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将领黄祖哪里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大胜之余乐极生悲,追击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界桥一战,原来颇占优势的公孙瓒又被袁绍打败,袁术气得两眼发直也毫无办法,从此再也不能把刘表袁绍怎么样。 ; |7 Y/ a' m, {! O
这个讨伐董卓的联盟乱成一锅粥,名亡实亡的时候,长安那边却传来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 |4 |5 \% o  ], m& w6 r
董卓离开洛阳后,并没有立即前往长安,而是抵抗了一番孙坚的进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才亲赴长安。董卓不在的一段时间(大约一年)长安的朝政由司徒王允主持。王允为人不漏锋芒,处事得体,虽然暗中为东汉的朝廷考虑表面上对董太师却相当恭敬,因此深得信任。董卓到长安后把他在洛阳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完整copy到了长安,又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在洛阳时,他还能装模作样地礼贤下士,自己的亲属也没有人担任要职。大概诸侯的反叛让他觉得别人都无法信任了吧,就把自己的弟弟侄子安插在要害官职上。自己的车驾服饰有如天子,也不上朝,把大小公卿都叫到自己府上“上朝”。又建造了鹛坞,高厚都有七丈,并且在里面储存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号称:“若不能雄据天下,就躲到里面去养老。”嘿嘿,作三十年缩头乌龟的打算都有了,还谈什么雄据天下?   ~7 G1 p3 h4 ]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也曾因此遇刺,于是就以弓马过人,恩若父子的吕布为保镖。可董卓为人偏激,曾经因为一点小过失对吕布大发雷霆,拔出手戟随手就扔了过去。吕布身手敏捷地避开后,两人都觉得太过分,互相道歉。然而,这件事不可避免地给吕布心中留下了阴影。吕布又和董卓的侍女私通,一直担心被发觉。诚惶诚恐之际,看到王允一副长者的模样,就把心中的忧虑以及差点被董卓杀掉的事情相告。暗中一直在算计董卓的王允怎能放过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计划全盘相告,并极力劝说吕布入伙作内应,并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吕布终于答应。就这样,董卓最信任的两个人一同开始了诛杀董卓的密谋。
& n* I8 Z& J# P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到长安后整整一年,王允吕布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当时十一二岁的汉献帝小病初愈,于是群臣进宫朝贺。董卓并不曾放松警惕,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前往宫中。然而,这些岗哨中夹杂了吕布安排的勇士十几人,专门“伺候”董卓。董卓一入宫门,就被吕布的老乡骑都尉李肃刺中了胳膊。董卓受了伤,掉下车后还在捞最后一根稻草:“吕布何在?”吕布应声而出:“有诏讨贼!”董卓这才明白,他的好儿子吕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临头,估计他用尽世界上最恶毒的言语破口大骂后,被斩首。吕布立即取出诏书,声称但除元凶,从党不问。于是士卒欢呼百姓歌舞,长安城中大家都相聚痛饮庆祝董卓的败亡。皇甫嵩等人查抄了鹛坞,将董卓灭族后从中搜出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其余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显赫一时的董太师,就这样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 S- T5 q* D$ t( {- y
平心而论,董卓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然而他的暴虐不仁,可谓空前绝后。裴松之评论,夏桀商纣也好,暴秦王莽也罢,全都是历经岁月后才腐化堕落,倒行逆施。然而董卓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进洛阳到初平三年覆亡,前后仅仅三年间,罪恶昭彰,流毒四海,真是狼心狗肺,空前绝后。董卓进长安后,曾经问过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个傻乎乎的问题:"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的回答简明有力:"你要是能够实行德政辅佐朝廷,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害怕;你要是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天下谁不怕你,又何只我一个!"现在董卓大概会明白了,单纯依靠暴力搞得天下皆畏之时,也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卓死了,朝廷却没有太平。王允吕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赏。于是,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同执掌朝政。然而,王允为人,刚愎自用。当初有个董太师在头上压着,因此还谨慎老实。如今董卓灭亡,王允又自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就开始骄横起来。偏偏吕布也把灭亡董卓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不时自吹自擂。在王允眼里吕布仅仅算个剑客,说得难听点就是武夫,逐渐将相不和。吕布劝王允杀光董卓的余党以绝后患,王允认为他们没什么罪过,不同意;吕布又劝王允把董卓的"遗产"拿出一部分来赏赐有功的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同意。王允还干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当时的名士,却仅仅因为对董卓之死有所动容就被王允下狱。蔡邕博学多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生前编纂汉史,作灵帝纪以及个人列传四十二篇。虽然大多毁于后来的战火,但仍然有诗赋铭吊等一百多篇传世。蔡邕还是个书法家。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艺于神人(天才啦),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么算来,后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献之都是他的徒孙。董卓听说他的才华,给了他两个“建议”:要么来我这里当官,要么等着被灭族!蔡邕哪里敢不来,来了后颇受董卓器重。蔡邕绝不会忠于董卓,听到他的死讯是也只不过是因为过去的个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叹,就触怒了王允。这样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狱,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来求情,请求王司徒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辑汉史。而王允却显示了其粗鲁的一面:“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结果世上多了一部谤书(他指史记)。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谤书来迷惑天子,诽谤你我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王允眼里居然只是一部“谤书”!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大家一看,走了个跋扈的董太师,又来了个骄横的王司徒,也开始心怀不满,牢骚满腹。历史总是重复着这样的滑稽,胜利者抓住了失败者的弱点后一举获胜,但偏偏又走上了失败者同样的道路。
8 C. b8 s2 O0 N' A这个时候董卓的部将牛辅李催郭汜等正奉命在陈留颖川等地劫掠,听到朝廷如此变故,有如惊弓之鸟,各自拥兵自保。当时谣言满天飞,都说王允要将董卓余党斩尽杀绝。连蔡邕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下狱致死,牛辅李催能不信吗?其实王允也曾想赦免这些家伙,但却又突然改注意想把他们缴械。部下虽然劝告他,这样作行不通,但骄横的王司徒哪还听得进去?吕布派李肃去诛杀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一看,果然杀到我头上来了,来个垂死挣扎,反戈一击将李肃打败。这个时候,牛辅军中却突然炸营,牛辅也死在了乱军中。李催等人没办法,上表请求王司徒高抬贵手,能够赦免他们,又被王允拒绝。李催郭汜这个时候六神无主,魂飞魄散,甚至想解散部队各自逃生。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武威人贾诩(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贾文和)却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诸位就这么走了,半道上一个小官就可以把你们绳之以法。不如召集军队杀上长安一赌胜负。胜了,就把持朝政;败了,再逃命不迟。”李催等本来就是亡命之徒,贾诩说的又不是什么深奥的长篇大论,当即恍然大悟,立刻纠集了董卓的旧部几千人西攻长安。
0 A/ ^' @5 _& R( r4 L( f% q大难临头,王允还是漫不经心,派了两个在凉州很有名望的人作使者去解释招安,可言语中哪里有丝毫抚慰的意思:“这帮小兔崽子,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去给我把他们叫来!”结果,这两个使者半道就反叛投靠了李催,还顺便拉走一批人马作见面礼。王允又派董卓的旧部胡轸徐荣前往镇压,可徐荣战死,胡轸(本来就和吕布矛盾尖锐)投降。就这样李催郭汜一路招降纳叛,来到长安城下时已经从原来的几千人马变成了十万大军,呼啦啦就把长安团团包围。王允吕布没想到这帮兔崽子居然如此有种,大惊失色,只好仗着长安城池坚固,苦撑死守。然而,六月,吕布军中有人反叛,长安终于被兔崽子们攻破。吕布奋力巷战也不能取胜,只好带领几百名骑兵逃跑。临走前招呼王允同行。王允这时到体现了烈士气概,拒绝了吕布的一番好意,表示要与朝廷共存亡,嘱咐吕温侯好自为之,并告诉关东诸侯为自己报仇。吕布无奈,只好逃离长安投奔了袁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催进城后,放纵士兵劫掠,长安军民死者上万。董卓的部下,除了当强盗似乎什么也不会。俘获王允后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因为王允还有两个心腹在外领兵,没敢轻举妄动,而是先以朝廷的名义征调二人进长安。这两个家伙偏偏迂腐懦弱,明知是火坑,看看调令上面朝廷的大印却不敢不向下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灵感,由此而来吧)。这下子李催郭汜不再有任何顾忌,三个人一起掉了脑袋。从此后,李催郭汜等人把持了朝政。
) L! w" X9 V8 c0 k从初平三年四月到六月,王允吕布仅仅支撑了两个月就失败了。如此短命,有不少人将他们失败的原因归于贾诩的“馊主意”,其实这么看实在是太抬举贾文和了。李催郭汜听从贾诩的“馊主意”起兵时手下仅仅有几千人马,杀到长安城下时却有了十万大军。陈留颖川到长安的一路上居然扩军几十倍,遇到的各种武装全都投靠了叛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董卓覆灭后,如何处理他的余部成为当务之急,但王允吕布对此是剿是抚左右不定。这样的沉默,只能引起更大的恐慌。张口闭口又是“小兔崽子”,对于心有余悸的董卓余部,完全是一副官逼民反的态度。困兽犹斗,何况李催郭汜本来就是虎狼之徒?那十万大军并非李催郭汜的本部人马,全都是路上“捡”来的。试想,如果王允应对有方,事先做些安排,只要能让那十万人马保持中立,或能召集其中一部为己用,就凭几千士兵李催郭汜又焉能围攻长安?来了也只能落得一个贾诩所说的先兵败后逃亡的下场。贾诩的主意只是个trigger,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允吕布未能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火药桶,才会有后来一触即爆不可收拾的局面。王允诛灭董卓,忠于朝廷,为人刚正,都是应予肯定的。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僵硬而不讲灵活性,终究不是能够驾驭这个乱世的人。   Q  I: ]& c' r/ A% u6 m' s$ }
 长安城中的兵荒马乱终于告一段落。原来的大臣们有的乱军中战死,有的被李郭杀害,有的四处逃亡,李催郭汜就任命百官,另建一个朝廷。李催当上了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骠骑将军,个个封候拜将。李郭樊三人在长安把持朝政,张济屯兵弘农,防止关东的诸侯们趁机反扑。关东的诸侯们要是还惦记着这帮豺狼,能放过董卓被杀的机会对他们左右夹攻吗?吊民伐罪的"义兵"当然是没等来,但出乎意料,他们却等来了朝贡的使者。
2 H- k! J! A  x  O初平二年袁绍巧取韩馥的冀州后,鲍信就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却这样见利忘义,早晚会出乱子,简直又是一个董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讨伐他,只能暂时躲避。这样的人最好离远点,先到黄河以南找个地方安身,静观其变。”正好东郡爆发了农民起yi,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曹操就引兵入东郡镇压。表面上,曹操仍然和袁绍表示友好,袁绍也推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曹操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后,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东征西讨。初平三年四月,正当王允吕布密谋诛杀董卓时,青州的黄巾起yi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前往镇压时兵败身死。兖州群龙无首,又要面对号称百万的黄巾起yi军,顿时人心惶惶。陈宫当时是曹操的部下,自告奋勇地前去游说兖州的治中别驾等要员,说东郡太守曹操是当时豪杰,如果请他来治理兖州定能平定叛乱。于是,曹操担任了兖州牧并进兵镇压黄巾军。孟德果然不负众望,虽然初战时寡不敌众(黄巾军号称百万,而曹操手下大多是没有战斗力的新兵,人数也相当少),但曹操鼓励士卒,严明赏罚,设计定谋,积小胜为大胜终于扭转战局。到当年十二月,曹操打败并迫降了这股黄巾军,得"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口"(注1)。曹操挑选其中的精锐,组成青州兵,后来成为曹操军事力量的骨干。这一战,曹操收获巨大。首先,有了一片根据地,舒舒服服地得了个兖州牧的头衔;其次,组织了一支精锐的军事力量,虽然数量不会很多(兖州一地绝对养不了三十万兵);第三,获得了"男女百万口"。在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候,洛阳长安都一度方圆几百里鸡犬不留,到处是有地没人耕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力就显得十分珍贵,后来成为曹操屯田的物质基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曹操的好友鲍信战死。
# [: x" C& F. s2 z- k* C曹操在兖州逐渐站稳脚根后,手下的谋士毛介就向他提出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步设想:"现在天下分崩,社稷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饥荒到处蔓延。公库的钱粮,不够一年的积蓄,各地的百姓,没有安居乐业的想法,这不是长久之计。应当供奉天子以讨伐各地的反叛,鼓励耕种来储备军队的钱粮。这样的话,则不难成就霸业。"曹操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就派遣使者到长安向朝贺。李催郭汜见到了曹操的使者,满腹狐疑。曹操在平定黄巾军的途中,李催郭汜把持下的朝廷曾经任命过一个兖州刺史,被曹操毫不客气地赶跑,如今当然不会是来朝贺他们的。朝贺汉献帝?关东的诸侯们不是一度有另立新帝的打算吗?这个使者,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因此打算扣留。当时任黄门侍郎的钟繇劝说两位将军,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诸侯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有曹操还来朝贡,不应该胡思乱想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两人一听也有道理,就厚待使者,事实上承认了这个兖州牧。不久后,徐州的陶谦也来朝贡,又被李催郭汜正式地拜为徐州牧,安东将军。这个小朝廷似乎也获得了一些威望。 % O/ N2 Q$ Y* K5 F

1 [  W, W/ V3 l/ [2 D注1 这个数字,多半有水分。袁绍在推荐曹操出任兖州牧的表章上说:"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扬、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看来,曹操在这里有虚报战功之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朝廷混乱不堪,各地的诸侯也趁机大打出手。公孙瓒因为弟弟被杀与袁绍反目后,任命了为严纲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后和袁绍对抗。然而,界桥一战公孙瓒被袁绍打败,那个冀州刺史严纲也被“阵斩”。公孙瓒不甘心,又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度集结人马攻打袁绍,结果又被打败。从此攻守逆转,公孙瓒逃回幽州被动挨打。袁绍又纠缠上了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任命自己的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双方混战两年,都到了师老兵疲,弹尽粮绝的地步。于是不约而同地劫掠百姓,田野里别说粮食,连青草都没了。双方筋疲力尽,不得不暂时讲和。
' {; V; [2 W( N- }8 J3 F" c这个时候扬州刺史病故,袁绍还在摆盟主的谱,任命了袁遗为新的刺史。没想到,他弟弟袁术就带头不认账,嘴边的扬州哪肯给别人?出兵把袁遗打跑另外任命了个姓陈的作自己的傀儡刺史。更可笑的,这个姓陈的忘恩负义。当上刺史不到两个月,看到袁术既打不过刘表,又被曹操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居然落井下石地拒绝他入境!袁术没办法,只好集结部队准备攻打自己的扬州刺史。袁术看中的家伙能有什么了不起,那个刺史其实色厉内茬,一看到这个架势就被吓跑了。这下子袁术不再客气,自己掌握扬州的大权,还自称徐州伯(徐州的陶谦碍他什么事了?无故树敌)。袁术如此糊涂,到乐坏了李催郭汜,马上拜他为左将军,封侯假节加以拉拢。 $ `3 [# ]6 H0 F+ r7 N- E
天下大乱鼠辈横行,颖川等地被打成了蜂窝煤,人们自然背井离乡寻找避难的地方。韩馥袁绍管辖下的冀州是当时人们眼中的一片乐土,不少人前往避难。荀彧就是其中一个。他本是颖川人,看到天下大乱后,就告诉乡里乡亲:颖川是天下要冲,将来恐怕难逃战火,还是预先离开为好。然而他的同乡们大多故土难离,他也只好独自带领家属宗族去投奔冀州牧韩馥。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后可谓拣了个大便宜,提拔了魏郡审配,巨路田丰,南阳许攸,颖川荀堪等人才,还包括后来曹操手下最得力的谋臣荀文若郭奉孝。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人离他而去,不过这是后话了. ; c3 \* \2 C: E6 m7 f
当时的另一个避"鼠"胜地,就是陶谦治理下的徐州。各地的难民们看到徐州市井繁荣,粮食丰硕,不少来到了徐州。然而陶谦治理无方,徐州渐渐混乱起来,本来就是逃避战乱而来的人们当然失望。然而他们没料到的是,这仅仅是小意思,徐州正面临着一场无妄之灾。 5 O* ?" c% z' N1 \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在兖州站住脚后,就派人去把他在琅邪避难的父亲曹嵩接来。曹嵩也曾花钱捐过一个太尉,如今看到儿子曹操强爷胜祖名副其实,当然高高兴兴地去团聚。于是收拾起全部的家产,装了一百余辆大车(大富翁呀)起程。然而,当他们途经陶谦的领地时,陶谦的士卒一看来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哪里还顾及官军的身份毫不犹豫地杀人越货,吃掉了这块肥肉并杀掉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兄弟曹德。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当年秋天就起了大军来报仇。陶谦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的杀父仇人(注1),百口莫辩,只好硬着头皮应战。曹操咬牙切齿,完全是一副拼命的模样,临走时甚至连后事都安排好了。他嘱咐家人,我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你们就去投靠张邈。老迈的陶谦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转眼之间就被夺走十几座县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魏武帝大战陶安东,陶谦再次战败。曹操完全杀红了眼,到一地,屠一城泄愤,鸡犬不留。逃难的人们本来因为徐州和平而来,当然想不到陶谦曹操会结下私仇而导致战火,几十万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了曹嵩太尉的陪葬品。
/ H9 ~1 E1 ]+ W3 h!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陶谦看到曹操实在厉害,就向公孙瓒封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于是命令手下的平原相刘备领兵相助。刘备自己有几千人马,到了徐州后陶谦又拨给了他四千兵卒。刘备有奶便是娘,干脆依附了陶谦。为了挽留刘备做自己的盾牌,陶谦也向朝廷推荐他为豫州刺史,并让他驻扎在小沛防止曹操的进攻。这时曹操因为军粮短缺暂时退了兵,但不久后卷土重来。刘备也挡不住曹操的攻势。陶谦这个安东将军一看安不了东,急得要离开徐州逃回丹扬(陶是丹扬人)。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后院起火,根据地兖州被吕布张邈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曹操统治兖州后,也有些跋扈。陈留人边让因为对曹操有所讥讽,就被曹操杀了。这下子,兖州的人都害怕起来,埋下了叛乱的种子。一直对曹操忠心耿耿的陈宫是个直肠子,也担心自己将来会不小心触怒曹操,落得一个和边让一样的下场,就和一些人商量叛变曹操,并前往游说曹操的好友,陈留太守张邈。张邈虽然是曹操的好友,但这时得罪了袁绍,担心与袁绍神虽离貌仍合的曹操会迫于袁绍的压力对自己动手,正是惴惴不安的时候。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迎请“善战无前”的吕布来做新的兖州牧。
. d- u2 ^- l8 _这时候,吕温侯又在干什么?吕布逃离长安后,到处投亲靠友。然而,他总是自恃有讨伐董卓的大功傲慢无理,手下的人马又军纪败坏惹是生非,最后谁也不愿意收留他,只能去投靠没有名气的河内太守张杨。兴平元年曹操再次攻击陶谦时,陈宫等人趁后方空虚之机反叛,并派人去迎请吕布。
) L9 u+ J; ^6 V( x+ i7 `4 P' ?这样的变故,对吕布来讲是天上的馅饼,对陶谦来讲是飞来的横福,对曹操则无异是晴天的霹雳。陶谦是打不成了,只好回师。不幸中的万幸,曹操虽然丢失了兖州,在荀彧,程昱的帮助下还是守住了三个县城(兖州共有辖郡、国八,县八十),保留了翻本的可能。曹操看到吕布未能在他回来的路上截击他,反而贪恋濮阳城,心中有了底,断定不是自己的对手。然而真刀真枪地打起来,却遇到了麻烦。战场上吕布厉害,更要命的是陈宫长期在曹操手下效力,对曹操的打法了如指掌,差点要了曹操的命。濮阳城的混战中吕布的骑兵捉到曹操后当即审问:“曹操在哪里?”曹操一听,原来不认识我,太好了:“前面那个骑黄马逃命的就是曹操。”这才蒙混过关逃脱一劫(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其戏剧性,将其改为了吕布)。而祸不单行的是当年天下大旱,谷子一斛(按照后来邓艾推行屯田时的描述,这够一个成年人吃六天)卖到五十万个铜钱,买一星期的口粮居然要累死一头牛。八月,又闹了蝗灾。军粮成了双方的大问题,拉锯中的曹操吕布谁都打不下去了。这个时候,远在邺城的袁绍看到曹操的窘境,趁火打劫,要“礼聘”曹操到邺城。曹操正是根据地丢光,军粮告尽的时候,人穷志短,差点答应。眼看武帝纪就要变成曹操列传时,程昱跳出来反对,慷慨激昂:“将军您是否因为时局困难而有了惧意,否则怎么如此欠考虑!袁绍确实有吞并天下的志向,但以他的才智,能做得到吗?!将军您真的甘心做他的下属,当一辈子韩信彭越(有朝一日,被剁成馒头馅?)?兖州虽然丢失,仍有三个县在我们手里;忠于您的精兵猛将,不下万人。以将军您的神武,在荀彧和我的精心辅佐下,完全可以成就霸业!希望您能重新考虑!”曹操得到这一番鼓舞,当即断绝了投靠袁绍的念头,决心以这三个县争霸天下。
4 B6 _: R$ A- l5 ]* @曹操走了,风烛残年的陶谦经不起这一番折腾,也病倒了。于是,谁来继任徐州牧就成了问题。临终前,陶谦告诉部下,只有刘备能够胜任。对比一下刘焉孙策袁绍,陶谦是唯一一个没有让自己的亲属继承位置的人。或许,陶谦确实高风亮节,或许,他的子女们确实不肖吧。有了陶谦的遗嘱,有了糜竺陈登孔融等人的支持,刘备推辞一番后,掌管了徐州。 $ ~( }9 }4 O5 y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正月,沉寂了四个月的兖州再次起了硝烟。在定陶,曹操击败吕布。夏天,在巨野又击斩吕布的部将,兖州的战局越来越有利于曹操。这时候,曹操却突发奇想,要一鼓作气地攻占徐州,然后再回来收拾吕布这个杂种。荀彧觉得不妥,就劝告曹操:“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中,光武帝经营河内,无不尽心竭力以至根深蒂固。这样,进可以逐鹿中原,退可以割据一方。因此,虽然他们都曾有过一时的窘迫,却都成就了一世的霸业。将军您本来依靠兖州起家,屡次平定叛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黄河一带是天下的要地,如今虽然遭到兵革之灾略显残破,仍然自保有余,这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能不先平定。如今,我们已经击败吕布的部将,如果继续向东攻击陈宫,陈宫一定不敢来骚扰,我们就可以趁机把麦子割了充实军粮,就有了击败吕布的把握。击败吕布后,可以结交南方扬州的诸侯讨伐袁术,我们就可以驰骋于淮泗之间。如果放过吕布而向东攻击,兵留多了则讨伐乏力,兵留少了则吕布趁机暴乱,大家只有保卫城池的分,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只有当年没有反叛的三个县有保证,兖州又将被吕布夺走。万一不能攻克徐州,将军能回到哪里呢?陶谦虽然死了,徐州未必容易攻克。他们昔年屡战屡败,如今必然团结死守,坚壁清野。攻城不拔,又没有缴获,用不了十天,即使有十万大军也将困苦不堪。上次征讨徐州,威罚并行。他们的子弟不会这么快忘记父兄的仇恨,不会归降。就算攻克城池也获得不了人心,不能算攻了下来。事情有彼此,大小,安危之分,希望将军您能够好好考虑。”这一番分析,在情在理,有宏观的战略设想又有具体的战术目标,于是,曹操停止了东征徐州的计划,集中精力治理兖州。曹操分兵收割军粮后,吕布陈宫看到曹操兵力分散,认为是好机会,又率领了一万人马要来和曹操决一死战。结果,被曹操设下埋伏杀得大败。这一仗吕布伤筋动骨,从此再也无法在兖州立足,就和张邈陈宫等人东逃徐州投奔了刘备。兖州又回到了曹操的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兖州的叛乱,表面原因是因为曹操过于粗暴,杀害了陈留的名士边让,引起了兖州人士的恐慌,实际上有更深刻的原因。看一看各地的诸侯,曹操在兖州,刘备在徐州,孙策在江南,都遇到了被征服的地方立刻有人反叛的事件。曹操经过奋战重夺兖州,算幸运的了。刘备被吕布打跑,而孙策干脆丢了性命。曹操刘备孙策到了一个地方,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治理内政安抚当地的各级人士,这完全是慢工出细活,没有捷径。曹操历经了兖州叛乱,刘备遭遇了吕布反水,结果都是因为治理内部的时间太短,工夫还没到。后来曹操也杀了孔融,孔融的名气可比边让大得多,但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因为当时曹操内部都已经明白,曹丞相杀孔融,并不意味着他会因此大开杀界。而当时的兖州人士显然还没有这个认识,连曹操多年的好友张邈都因为多余的担心(曹操显然已经不会再为袁绍卖命了)而背叛了他。这个叛乱,实际上是早晚的事,并不偶然。曹操不杀边让就一定能避免?我表示怀疑。但曹操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原来的兖州,看来并不能算是曹操的,但现在的兖州显然已经完全忠于曹孟德。兖州牧这三个字由手写的变成了血染的,哪一个更醒目,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2 S; M( O& r% ^' g& F4 I

4 X3 W+ p! f! c3 b注1 陶谦是否被冤枉,并无定论。陶谦杀曹嵩的说法一直是有的。讨伐董卓的联盟破败后,关东的诸侯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为袁绍刘表等,以及当时并不出众的曹操。另一派则有袁术公孙瓒以及孙坚的余部。陶谦和袁术公孙瓒等人交好,与袁绍曹操一派有矛盾。三国志记载,陶谦曹操此前就曾几次交手,无一例外的是曹操胜利。因此,陶谦确实有暗杀曹嵩泄愤的理由。这里采用的是资治通鉴的记录,个人感觉算是中立稍微偏向陶谦的写法。无论事实如何,有这样的过节曹操当然会认为曹嵩被杀是陶谦的主意,陶谦当然不会承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