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各种版本的评书和民间传说流传,我们看到听到的三国人物有很多名不副实,有名过其实者,如关羽诸葛亮之辈,有名不如实者,如周瑜陆逊等人,列名其后,且为诸君一笑。 0 U' X2 |0 G- i( |
名不如实 1 u/ d/ n! {) O7 X
8 g, M N9 z* U1 n# Q名不如实第一名:荀彧 ) Y) j. B) N2 d! D, a& ]; b
世人知有诸葛亮,不知有荀彧,岂不冤哉!荀彧,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荀彧少时,就被誉为“王佐才也”,29岁为曹操司马,兴平元年,曹操攻徐州,张邈陈宫叛乱,荀彧临危不乱,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回军,向曹操提出了先兖后徐,在保有兖州的基础上再攻徐州的建议,终于击退吕布,使曹操得到了稳固的根据地。“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建安元年,又向曹操提出了“奉主上以从民望,扶弘义以致英俊”的建议,曹操遂奉迎天子都许,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在当时,曹操东有吕布,南有张绣,北有袁绍,荀彧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能够与曹操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虽强,但曹操在度、谋、武、德四个方面胜过袁绍,必能击败袁绍。又进一步指出,应该先击败吕布才能和袁绍争胜。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粮尽欲退,荀彧以为“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其后许攸来降,曹操奇袭乌巢,大败袁绍。建安六年,曹操想先攻刘表,荀彧劝曹操乘胜追击,击败袁绍,首先平定北方,又劝曹操废除了建置九州的想法,建安八年,曹操终于平定了北方,兵锋直指荆州,荀彧又建议“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依计出兵,迫使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观荀彧智计,都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战略,决定胜负的关键方向,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计谋,二十年间,就协助曹操击败群雄,平定北方,建立了统一天下的根本,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而其功绩不著于史籍,名声不显于四海,故事不传于街巷,反不如一诸葛,其可怪也欤?
/ b$ f2 |1 k5 @ Z9 [
l. q; U# n9 b/ h* f名不如实第二名:陆逊 5 G; q8 _* s1 }+ M
在《三国志》中,陆逊独列一传,人臣中得此殊荣者,唯诸葛与陆逊二人,盖二人之功,非其他人可比。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协助吕蒙,韬隐骄敌,白衣渡江,夺取荆州,擒杀关羽。黄武元年,刘备举国攻吴,陆逊以大都督,假节,领兵拒之。其部或是孙策旧将,或是公室贵戚,不肯听命于一晚辈书生,陆逊案剑明法,计略百出,终于火烧连营七百里,取得夷陵大捷。刘备死伤数万,军资尽净,羞愤而死。黄武七年,魏国大司马曹休南犯,陆逊为大都督领兵迎战,两军在石亭决战,陆逊亲领中部,三道俱进,大败曹休,魏军死伤数万,曹休病死。这两战,是陆逊一生最为辉煌的表演,刘备当代枭雄,曹休一世名将,陆逊素非行伍中人,却能战而破之,于是孙权假陆逊黄钺,用御盖为陆逊遮挡太阳,亲自为陆逊执鞭策马,百官屈膝相见,一时荣耀莫比。纵观三国史,出将入相者只有诸葛陆逊数人而已,诸葛街亭败绩,陆逊疆场扬名,夷陵之役,挽危难于一时,是与官渡赤壁齐名的三大决战,何况再败曹休,扬威敌国。陆逊之功,不在诸葛之下。但只听世人演说诸葛六出祁山,武功远胜于诸葛的陆逊反而无名于后世,实在可惜。名不如实第二名:陆逊。 , \; |% |, e% [
9 s% O+ H4 {9 g! R+ `名不如实第三名:周瑜
( ^: i4 n' F' `, M) x: ~. }! `周瑜之功,尽在赤壁一役。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全军约二十五万众,兵临城下,江东震恐,众人皆曰当降。周瑜力排众议,为孙权分析曹操必败的原因,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对垒,周瑜用部将黄盖火攻之计,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北军大坏,曹公退走。”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决定了天下七十二年的分分合合,真有一战定乾坤之功。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只看到诸葛舌战群儒,看不到周瑜决策抗曹;只看到诸葛装神弄鬼,看不到周瑜火烧赤壁;只看到诸葛捉曹放曹,看不到周瑜以弱胜强。那个“有姿貌”,“性度恢廓”,“精意于音乐”的周郎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有折兵”糟蹋得形象全无了。名不如实第三名:周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