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万斯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了磅礴大气的沂蒙山区。沂蒙山区群山如浪,八百里沂蒙,大约有一万多个山头点缀其上。在星罗棋布的群山之中,有一些形状怪异的山头,它们四周陡峭,山顶部较平,远看犹如古代魁梧的卫士静静地守候在那里。人们称其为崮。沂蒙山区共有名崮七十二座。坐落在蒙阴县境内的孟良崮便是七十二之一。
; S7 t4 S( G7 l, c1 Q- x( j' W' F1 R/ C$ E- Q2 V% b: h2 l7 N; ?
孟良崮这个名字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其实它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山岗。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自然景象来看,在七十二崮中也谈不上独特。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因此孟良崮便充满了神秘色彩,也顿显高大英俊,令人神往,欲与之神交。 0 `: t+ R" C; Y) ~+ Y4 ?3 f
8 k& l# v6 H7 L; ]* o 早春二月,陪同一位来自沈阳的老战士来到沂蒙山区,寻觅老乡亲,踏觅旧战场,使我得以走近1947年,走近孟良崮。那些日子里,我的脑海中和话语里,时常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而且频率很高。诸如,解放战争、陈毅、粟裕、迟浩田、“沂蒙六姐妹”、支前以及敌七十四师和张灵甫等等。这些词汇,作为特殊意义的承载者,帮我穿过时光的限制口,上溯半个多世纪,审视和端详炮火连天中的孟良崮。 : L. |7 A8 w* I) F8 q
$ S6 s2 u! U+ A' H d- C- N8 r 1947年中的孟良崮和现今的孟良崮就其外象来看并无多大区别,但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那时的孟良崮曾是对方军队妄图灭我的据点。而今,象征我正规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股力量的三把石雕刀锋坐落山顶,直刺苍穹,赋于孟良崮悲壮苍凉的英雄气概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 f q$ F/ ]& [, I: h. K8 K
8 T5 |! l& f8 X2 p* z" Y7 o
孟良崮战役其实便是沂蒙山区的一次阵痛,是孟良崮的一次再生。怀揣这样的心情,再看孟良崮,你就会发现原本普通的孟良崮是那样神奇,那样秀丽,简直是“造化钟神秀”,那虎踞之基,那“天机鼓荡”之石……无不显示着孟良崮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孟良崮特殊的地形环境,又使它成为难得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著名战场。 2 x2 \' G( O3 `6 d1 D5 q, I5 c
/ [7 {& I" }- U& v9 p' C' p 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记述已经很多很多,民间传说也是异常丰富,透过纪念馆中的文字,穿过孟良崮山涧的浮云,我思考更多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数倍于解放军、武器装备十分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在孟良崮惨遭失败?带着这个问题,我“不耻下问”,答案有很多。有人说是中央军委以及陈毅、粟裕的战略战术正确得当。有人说是“天意”。那时,正赶上天降大雨,对方的辎重武器、汽车派不上用场。果真是这样吗? : @2 d( c' B7 z3 ?
! a& t' V2 |; j9 F
的确,孟良崮战役是军界高手留给我们的“大手笔”,是中外军事史上不朽的“艺术”杰作,是世界作战史上罕见的战例。一方给别人设了圈套反而套了自己,而战场又是战败者前来收拾,单凭这两方面来看,它就完全有资格跻身于世界著名战例行列。这里面,集中体现了中央军委的智慧、才能,也显示着陈毅、粟裕的大智大勇。 . \) Q! ~, }1 a5 Q& ~. \. r0 o7 S
& i7 z4 e8 n: Y; k/ H3 q
越过一般的平铺直叙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到发生于一九四七年里的孟良崮战役是如斯景象: ! w+ i ]/ v# n/ c% D7 b* M* R
. I! P2 g3 _, b" {; b a 四月,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汤恩伯、王敬久、欧震3个兵团13个整编师(军)、34个旅,约25万人,由临沂至泰安一线向新泰、蒙阴进犯,试图与王牌七十四师汇合,聚歼我军于沂蒙山区。对方将领绝非非等闲之辈,他们的作战方案充满智慧。他们设想先以张灵甫七十四师引诱我军于孟良崮周围,大批军队陈列外围,等我军进入圈套后,四周合围,中间开花,里应外合,内外夹击,试图以绝对优势消灭我军。 # d- R/ `$ }: ]# n; z5 H
5 G$ |* X0 a8 w" u; C
当时,我军指挥员及时洞悉了对方的图谋,经过分析,认为对方在配合作战上存在薄弱环节。料定其计谋难以实现。于是,陈毅、粟裕两位军中“大腕”,根据军委指示,果断地将计就计,先发制人,全力包围七十四师于孟良崮,向张灵甫部发起猛烈攻击。等张灵甫向外线发出合围信息时,外围部队行动迟缓,步调不一致,天又下起大雨,辎重部队泥泞难行,严重耽误了整个计划的实施。张灵甫在歇斯底里的呼叫声中被我军击毙,国民党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等合围部队赶到,我军已“撕开一角,突围出去”,留给对方一个血流遍地到处是尸体的战场。 ( h4 Z: J) D7 {! r7 W; j+ }: H
$ q& z9 J3 ~+ U+ a$ t8 n 在“击毙张灵甫处”,人们谈笑风生,纷纷上前留影。我想,当年张灵甫被当作整个战役的诱饵盘踞山上的时候,他是否想到自己会被吃掉?当张灵甫面对解放军的包围,身陷绝境,而他的所谓合围部队迟迟不来救他的时候,他是否对自己所在的一方感到了失望?临死的刹那,张灵甫是否想到孟良崮一役失败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这些我无从知晓,也许只能说一句或许。 7 k( L! Y8 L5 }& h* ?
2 ~0 f4 y! Q- |4 @& S) k
不错,谁也不可否认,毛泽东、陈毅、粟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军事家。国民党军队当时打错了算盘,军队内部各怀主意,天又下雨,这是孟良崮战役我军取胜的重要原因和关键因素。但这绝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 [4 N; M$ H; T) k! C+ k7 H
( I0 N4 s+ u( E5 Q- e" q$ n 在沂蒙山区行进,我结识了很多老百姓,并从中深悟战争的人民性和正义性问题。在《中共沂蒙党史大事记》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 m( W5 J; X4 |' C! l$ K3 n; k 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山区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主力作战,沂蒙地区各县随军行动民兵7万人,一线民兵15万人,临时民工25万人。仅沂南县就出动民工10750人、担架900副、小车700辆、挑子4500副、牲口350头,500名青年妇女到野战医院看护伤员……至此,我找到了答案。 : D7 w3 k! U! k: H! j/ D& u
( ~. i2 y1 Z& L! g' ?- f, c& ` 孟良岗战役纪念碑的造型十分独特,三把巨刀下面是红色大理石基座。我问同行者:红色基座象征什么?他答得很幽默 EOPLE(人民)。返回的路上,我设想应该对山崮作新的解释,至少不要忘了山基,因为那是立山之本。
4 X, l% M. Y0 e9 z5 n% z) Q' F5 I7 F, R# |/ v% {
沂蒙山区一行,那位远到而来的老战士在各方面的配合下,找到了负伤后给自己疗伤三个多月的老乡。当走进老乡家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非常破败贫穷的景象。老战士曾担任要职,退休后想起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面对孟良崮纪念碑底座上的红色大理石,我想问一句:尊敬而有可爱的领导,这些年你都干吗去了?这次来了,你究竟给救过你命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