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79|回复: 1

三国铸币比较:曹魏最“仁义” 刘备最“坑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首关于“古怪五铢钱”的民谣 9 v1 k! K' Z, d
' w0 _4 L+ z# I0 w; K

" t3 c7 s5 j7 y8 h6 z, n, E: c+ t8 X1 N; q
董卓控制了朝政,就想铸钱。铸钱的铜不够用,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毁掉做原料。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12个铜人,董卓连这个也不放过,给毁了10来个。董卓铸钱,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为了以钱捞钱。他废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流通。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铸造不足值的钱,董卓虽是武夫,可也很懂得这个。 1 N9 f6 k% G; g1 k/ e" l; a! o) P

1 L3 W) ?) B% Y# ]: t9 J) E! q0 t
6 |, G. p  G6 x
8 {! ~! X$ P3 q. U1 }' ^' q. Q2 a6 m0 D
他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钱一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当时谷价涨到几万钱、几十万钱一石。到市场去买两箩筐米,大概就得给人家两箩筐钱!
: w5 {9 N, j  `8 r- J# B( k1 w2 g5 z; U* A: ^3 m8 _

: S$ T5 M" O9 P& M4 o3 R6 n0 r4 F5 _& r* `* l
这就没法过日子了。古时老百姓好像比现在要聪明一点,买不起,我就不买;钱不行了,我就不用。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神农氏时代,大众实行物物交换。 " W/ o3 O7 A% L: c) \: {: o; X* `: d
* N2 n) B( L' @2 T5 F  ^( e

3 S" H* U% j( c- n# X' }' Q$ x% o3 s2 W8 L$ I5 S! c1 @
看《三国演义》,好像董卓的败亡,是因为他和义子吕布争夺美女貂所致。这是小说家给历史加的调料,信不信由你。实际上,除了政治上的失败以外,董卓把汉末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亲信吕布所杀。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陈尸街市,其家族被夷灭。
$ ~2 d2 U# j0 u; {
+ l' v6 d9 m  K( @% v8 M+ u1 ~: H
* @0 ]# E  Y0 j' s9 j1 f' a1 f" O4 }3 {8 X% ~/ _4 {# t$ [
史书上记载,当时天气渐热,董卓身躯肥胖,尸体油脂流满一地。守尸的官员恶作剧,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灯芯,插到董卓肚脐眼里,用火点燃,竟然燃烧了一整天。——叫你铸钱,铸吧!钱,是那么好玩的吗?7 R0 s7 L, k! z1 N2 h" A) M4 X

" e* b$ {. n/ G' B, M; j) P
" Q) ~/ j# j" h: A( \+ a1 P+ z' P+ s7 E) ?# p! l6 _% |# a
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最“仁义” ! c# n5 V5 z$ Q4 G7 R) n5 C# w
' _7 i: w, T$ |$ H7 }1 _

* o# J8 B) V$ W$ {5 N% N7 o
* \" h( _* u2 a5 |  _& i接下来的事情,咱们大伙都熟了,那就是三国。三国,当然是有三种货币制度,哪一国的最好?有点超出咱们的想象——是“奸臣”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其他两国,都不怎么样。 8 t5 P6 c" S; E& C
8 ?: V9 a2 z5 Y: w  I, A0 |. D
0 B% v" R! C' y# f# u. U# I
' g7 Y# z, a2 t+ ]

. ^/ c4 S( L% Y5 Q! X6 \: ?什么叫好钱?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相信大家看到现在,也都明白个一二了: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当国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里钱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则安,老百姓对你的认同感也就强,你慌什么?这一点,魏国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东西还是汉朝的好! 1 {* k6 s. ]% ^$ n) y
) u5 q  r7 }) G; |0 [
; j' i! T" ~/ o0 A: |( n* f
8 B. ?; }5 R+ T7 r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这两样东西——谷与帛,在以往很长时间里,倒也是一直是作为辅助货币、时断时续地被人们用着。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 : G2 u4 h3 p/ o. n* v1 k

8 f0 |4 g" k) l& _
% b% I" q3 @$ n5 T' [
- p: a- x  g. P, {像颜回这样的清教徒到底是极少数。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这都是跟统治者学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法不责众,而且贪婪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法律吓住。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3 w3 V  h( {5 \$ v6 x; W

  B& L$ q  R) y* N/ o# O0 n1 T: y
' s! W# [) l$ D& q$ G) j/ o
) q. X4 L# a4 v9 N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 " `" I# a0 ~+ V8 Q, l+ s3 l, Q
  l, k$ `! ~  m; f

+ h/ ^: J7 ]) K: G0 e. ^. L
+ d, x& Q1 f' s1 E' }西汉初年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叫做贾谊,曾经提出过一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这是他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景帝上的一课。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汉景帝没听。这个概念,是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
3 [8 T) R) w/ |8 Q( m, K$ z  d+ {+ r" y
; M0 c- p8 T0 S3 {1 p
8 `$ x0 @) N6 {* ?
不过,魏国的五铢钱,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汉五铢钱,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怎么辨别魏五铢钱?这问题,大概就连马未都先生也很头疼。 0 L0 a" y: |- S# ~

7 ?8 b+ ]% G2 q7 x+ T! c$ n' ?" j! V% V, p
# Z0 i# h- w9 w  e
" M$ D4 D2 P6 s3 z0 y
再看《三国演义》里最“仁义”的刘备
" O/ O7 `  F( q5 t
3 D5 m' \- |) e; ~4 y3 f  ^+ h& L( ]& w, m/ L: W0 U( h# r- Y
) L% c" ?5 j7 G9 f. l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那收买的是赵子龙的人心,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 y  p$ o3 Z. o- T3 w& y) u+ k; z- h

1 @1 A/ o) g. ]2 @8 ]. Z- m
( i5 W$ p1 \/ I) j+ ^( a7 b2 O; \: t3 y! [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自号“汉”——这已经是第三茬“汉朝”了,后世称之为“蜀汉”。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就不怀好意。
" J' b6 B+ _, l! V
2 _: s, P$ ^" G4 s
& b0 t% i. p- h+ j! M- f5 t# [& K; h4 f9 N5 J
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
/ _3 Z6 R, r8 E4 \2 v
% J$ h( C. [" I- j) P9 A8 k- C$ S- {* }5 @( ~, m$ b

' m6 [. Z: D# {$ B1 c/ Y0 J“犍为”两字,要念成“钱为”,是四川的一个地名。犍为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当地所铸的钱背后有一个“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2 a, g) T3 e0 Z# A8 W+ R6 c7 f* N

$ d9 U1 P. Z) U" w5 b# k( T$ V
* n& w& I, s0 g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 n. B! e! C% d3 E) G' q& j
5 S5 m6 ~9 f9 V% x) a& D$ F! I
# ?, Z5 J4 k- h
* w- q% Q( T' e. [3 e  i  v6 T. V* b) G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比方民间的资金总量有一万钱,我刘备铸一个大钱,规定能换你老百姓一百钱,那么我只要投一点资,铸一百个大钱,就等于也拥有了一万钱。可是社会财富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万钱。放心,我忙乎这一通,不可能是跟你们搞了一场“零和博弈”。等到我铸造的大钱全部进入流通时(兑换五铢钱或者购物),你老百姓手中的那一万钱,就等于贬值了一半。而贬掉的价值,是不会蒸发的。到哪儿去了?到我刘玄德的腰包里来了。这是多好的幻术!财富真就能无中生有。 1 r+ E+ t+ @2 m% M
3 J1 ~% o7 J3 F" s0 D2 u* H) ]

; m3 o/ K% t6 K  q1 q" V' L# L' w+ _; {
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克,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了。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嘛,资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咱们砸锅卖铁,也要跟姓曹的斗!为了汉朝的复兴大业,老百姓们,你们也就出点血吧。 - R8 t5 Z8 p/ d6 Z) K- t
2 g4 L% f" Z+ D) m: Q

& W7 T3 r' C9 l+ N! @" |
3 w' \/ E- C& z; p& W1 M再来看东吴 - ]5 a) q; w6 `) c8 B8 n7 N3 s

1 }+ C& y0 H: c4 m+ G. @" k
9 k# u8 W) S; {6 u# Z' q7 a( n0 |# j3 B7 I  s. e8 [+ x/ E
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
) K: Z2 o* A$ R
( S8 ^, s7 H: i! J: v6 [- L
$ W$ ]# z+ \( p# K; d$ k6 |
% b( n: V, ^( W( [, D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蜀、吴的领袖在铸大钱的时候,总要有个堂皇理由,不然就很显得自己太无赖了。铸大钱的理由当然有,就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了。 : }1 p4 v1 `' O2 S

( r" ~4 K1 N4 I" c& k- D1 N7 X
! ^: v& {  l0 a/ e) d0 O0 G1 `
; n) U- _! ?9 I, P9 [" C, G1 b经过黄巾、董卓之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一麻袋钱. : W" G  z4 g# e  I+ g9 a/ J8 E/ L

; d% Q9 H, ~. w2 ]
8 `- F! D" |- j! J7 ~. h3 O/ {. h: d3 `7 Y
当然了,蜀、吴铸大钱的初衷,除了想搜刮点民财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铸一次大钱,老百姓就要被剥一层皮,这是铁定的。那时候的“扑满”,可能都没人用了。你存进去一百钱,放上一百天,钱没变,市场的东西也没变,可是等你取出钱来想买东西时,一百钱就只能顶一个钱用了。越穷,就越买不起;越买不起,过一段时间就更穷。恶性循环,生生不已。
  A/ ?# @/ _( d! p( L4 q
0 Z  R1 I' b- k2 a8 v6 u( L/ E! {# f" P7 g; Q

! ]3 [3 c3 G+ u4 ]6 }6 i汉末以后,五铢钱可谓命途多舛,名义上还存在,其实质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声而已。三国归晋以后,在很多时候,形形色色的“五铢钱”因为贬值,甚至没办法流通。
发表于 2010-5-30 20: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别把演义当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0 18:3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