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32|回复: 1

三国铸币比较:曹魏最“仁义” 刘备最“坑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首关于“古怪五铢钱”的民谣
/ S9 {( ]; t7 O' p) ?
3 U$ X3 J' b" W+ s- c& n4 g9 w- G: Z
) G% A6 n, ~" d. K3 I2 B& Y+ @) z/ M# S
董卓控制了朝政,就想铸钱。铸钱的铜不够用,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毁掉做原料。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12个铜人,董卓连这个也不放过,给毁了10来个。董卓铸钱,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为了以钱捞钱。他废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流通。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铸造不足值的钱,董卓虽是武夫,可也很懂得这个。
! N* v% q6 H4 p* f0 C9 U
* k$ U0 m" ~# ]) N8 `6 m1 H- e2 `5 N2 q3 a1 q* _7 R! G

2 ~+ E/ D0 U6 w' D  p! X$ F7 G1 z  C- M- Q4 E! x
他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钱一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当时谷价涨到几万钱、几十万钱一石。到市场去买两箩筐米,大概就得给人家两箩筐钱!
& l# m! ~5 J/ E% q' W  k- |+ m- n% L

$ ^+ f5 \, Q+ u; S$ C1 R2 o& a- q  t- s! V, A1 O& S
这就没法过日子了。古时老百姓好像比现在要聪明一点,买不起,我就不买;钱不行了,我就不用。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神农氏时代,大众实行物物交换。 * }, d$ Y+ a6 A! l( S. |5 O7 U

  }+ c. U" s& j' q
8 w- M+ }% k5 P* `( i+ z1 D# p$ K( Y( [: A# t) a$ k2 v
看《三国演义》,好像董卓的败亡,是因为他和义子吕布争夺美女貂所致。这是小说家给历史加的调料,信不信由你。实际上,除了政治上的失败以外,董卓把汉末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亲信吕布所杀。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陈尸街市,其家族被夷灭。
- Q) C* j% S6 o4 _7 @7 A  N! ?8 ]3 z: [* f
/ y9 Q8 ~$ S& U7 i; ], Q
3 ?9 K& w8 ~. k0 Z/ T7 o
史书上记载,当时天气渐热,董卓身躯肥胖,尸体油脂流满一地。守尸的官员恶作剧,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灯芯,插到董卓肚脐眼里,用火点燃,竟然燃烧了一整天。——叫你铸钱,铸吧!钱,是那么好玩的吗?7 U5 d4 ?5 x) V' U  K

$ `* o2 x$ G5 j# y$ i" W, d6 e9 j& y4 ]# C% k6 n: {
) H, l& ?$ g( O; K1 Z$ {
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最“仁义”
1 v- p: }/ ]( `5 ]9 o" M( i, P, ]
/ I  ^0 m. R: O( H% J0 B3 w- Q, I5 t
% ?+ Z) P3 k" \% H
接下来的事情,咱们大伙都熟了,那就是三国。三国,当然是有三种货币制度,哪一国的最好?有点超出咱们的想象——是“奸臣”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其他两国,都不怎么样。
: z, b' b: c+ e- f- Z3 ^4 |# W5 \2 n8 `' T% |# u+ `# H& J; A

( d# ]& g& _& x  p2 p) W
2 m9 |& E% \; \) f6 f" }
( A, }1 d# w! N$ ~1 m0 m什么叫好钱?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相信大家看到现在,也都明白个一二了: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当国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里钱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则安,老百姓对你的认同感也就强,你慌什么?这一点,魏国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东西还是汉朝的好! ( {5 ~* W. E& v

5 Z6 e& Z! N3 i
8 ^( r* D8 S' e5 M  Z, M
3 T8 ~7 P5 ^- t9 o3 w! n3 _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这两样东西——谷与帛,在以往很长时间里,倒也是一直是作为辅助货币、时断时续地被人们用着。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 ; x- `+ }: _( d, N* b, P
& S1 d1 b& ~6 D7 F$ V

# @% b- n) y( m
. R' d9 ^0 O( ^" H. v* h像颜回这样的清教徒到底是极少数。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这都是跟统治者学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法不责众,而且贪婪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法律吓住。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9 e$ K( s1 N6 s" F# p& A( ]8 `. G" p& H$ ]/ y  t4 c

6 O8 |4 s3 u- d' \$ x+ K' z. U0 s1 q" w9 S" q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 + ]( `& D' I3 y3 e; Z5 f, @

9 t% G5 Z2 V+ l: o5 \
# s! c* _! O9 n# v- B
2 w5 G& X4 G$ d8 {8 i西汉初年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叫做贾谊,曾经提出过一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这是他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景帝上的一课。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汉景帝没听。这个概念,是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 6 x% n+ g" W* x0 z
* _$ L* R/ i* i, b2 `2 U" ^+ e
+ A" D1 g2 N0 t* `& ?. m

+ F+ }" U  B, d. \2 D% Z: H% U不过,魏国的五铢钱,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汉五铢钱,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怎么辨别魏五铢钱?这问题,大概就连马未都先生也很头疼。
# V7 p- ^; i9 i' k
/ Z( h, s4 a& \  o2 {& u
0 P: O( A( w9 [
- U! r$ S; X& P( R* M6 ]- I, c
! R4 ?: b5 z  z再看《三国演义》里最“仁义”的刘备
4 }# e' B! I/ X: O3 P; S8 A
" x) B2 ^1 D' d: {: e/ W+ _) t" a; n9 D4 Y2 w7 s0 b; E) l4 E

! r1 b4 G; q8 N) ?8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那收买的是赵子龙的人心,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 }& [1 ?* b* k) b- ^: v: m$ h+ }, v& z  @. ~

( q# f0 F1 O% h) w" z/ R5 V4 @. X) n5 S, s+ c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自号“汉”——这已经是第三茬“汉朝”了,后世称之为“蜀汉”。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就不怀好意。 3 h# D! {. {) Q& c2 ^
9 p! `6 @2 e  `, c+ t7 ^

' e0 b- _; k+ P5 `3 ^! U( j$ @& Q- ?$ S  K
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 9 K& A' \, g! H: b

  y% U5 ]2 ~5 W: \/ X3 a4 j& p6 e- g, X% T: L9 q
8 y9 J- l3 v3 @; e) y
“犍为”两字,要念成“钱为”,是四川的一个地名。犍为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当地所铸的钱背后有一个“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 7 Y6 w( Y4 |2 ?5 v( u0 N, Q1 g

4 {- u2 I! h# A7 F% Z
1 j' q. d) H" w
1 `) C( x4 n4 u7 s/ Z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4 W) t' @! J, L& q& @
* g$ w' c5 Q; @7 n

$ o5 F1 I8 E# e3 M
2 d5 n) ]+ E' M9 s/ J- ^3 J  S* i6 @; S' Q5 b1 {0 S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比方民间的资金总量有一万钱,我刘备铸一个大钱,规定能换你老百姓一百钱,那么我只要投一点资,铸一百个大钱,就等于也拥有了一万钱。可是社会财富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万钱。放心,我忙乎这一通,不可能是跟你们搞了一场“零和博弈”。等到我铸造的大钱全部进入流通时(兑换五铢钱或者购物),你老百姓手中的那一万钱,就等于贬值了一半。而贬掉的价值,是不会蒸发的。到哪儿去了?到我刘玄德的腰包里来了。这是多好的幻术!财富真就能无中生有。
# l1 [! L4 v$ C& M% U0 A9 X& Z* v. g( {
% B6 Q6 n7 e3 N' V0 K7 ~

$ s$ f- h% i! ^  t5 S9 r2 i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克,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了。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嘛,资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咱们砸锅卖铁,也要跟姓曹的斗!为了汉朝的复兴大业,老百姓们,你们也就出点血吧。
: S9 M0 ?) G* Z9 M
. B4 w! F6 e0 r, y8 W) z" D' P7 ?
) B. [3 e$ i! D) \) R5 U; B7 H2 s5 F3 f% M* `
再来看东吴 5 l1 g( H5 C$ d8 s7 a9 o
' V" Q" y+ l% }, J
* ]6 W* d! m& N; `" H; A- O, W

( l3 f8 P9 ^6 k" T/ W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 ) h) o+ g9 e7 R. b
' x  p" i2 X* A& R: @. u
1 W1 h; b; D3 C
  w% z$ |( `$ D
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蜀、吴的领袖在铸大钱的时候,总要有个堂皇理由,不然就很显得自己太无赖了。铸大钱的理由当然有,就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了。
+ }/ X8 Y' \) A. b( g6 O: M3 a3 ~
" O. B& k; d+ v1 K* h2 H
6 z  t$ @  ^, }4 b3 Q7 j. q1 q7 J0 g# k4 w  u9 X
经过黄巾、董卓之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一麻袋钱. # D( n" N* w8 g/ V( @

/ c  f) |, u  x. C) M, S! h& B
" x4 @( D* C1 \! s
" O' e# O! }5 w4 R2 F" O: u& p- o+ p* E当然了,蜀、吴铸大钱的初衷,除了想搜刮点民财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铸一次大钱,老百姓就要被剥一层皮,这是铁定的。那时候的“扑满”,可能都没人用了。你存进去一百钱,放上一百天,钱没变,市场的东西也没变,可是等你取出钱来想买东西时,一百钱就只能顶一个钱用了。越穷,就越买不起;越买不起,过一段时间就更穷。恶性循环,生生不已。 0 q) C. A$ d9 Q% c/ g) g

1 I. I/ h; ]# a/ L! R8 G( ^2 m# K+ |; {) E( _+ P

! _9 Y" F2 Q8 D9 D8 m汉末以后,五铢钱可谓命途多舛,名义上还存在,其实质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声而已。三国归晋以后,在很多时候,形形色色的“五铢钱”因为贬值,甚至没办法流通。
发表于 2010-5-30 20: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别把演义当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