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汉末英雄记》三国往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07: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
; M( D6 `: B  \' H  * r3 v, [$ Z( S& A. O8 h7 V
  【原文】
! ]7 V" q4 s4 R) D  董卓谓王允曰:“欲得一快司隶校尉,谁可作者。”允曰:“唯有盖勋元周京兆耳。”卓曰:“此明智有余,不可假以雄职。”
5 g! v1 f* {; x/ [  ~  毖字仲远,武威人。琼字德瑜,汝南人。3 b' G0 s5 D2 I& z, Z
  
* |9 I4 {8 V/ O# s  【解读】
  y1 L' T3 ~4 _. _; m) B  董卓赶跑了袁绍,消除了心腹之患,虽然身边还有黄琬、杨彪、朱俊、卢植这样的老臣时不时给自己作作对,但董卓不担心他们,因为这帮人手里没有兵权,顶多动动嘴,把董卓惹急了,抽刀瞪眼一吓唬,这些人也就老实了。董卓感到很惬意,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仅完成了废立之事,而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务,先是当了司空,又改任太尉,最后又当上了相国、太师,几乎把这些最重要的职务全干了一遍,同时还增加了不少特权。董卓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封官封爵,只要他看着顺眼,想当什么官只需一句话。
$ l0 O; z: Q+ q% N  N) _  经过多年的经营,凉州军已经发展成体系庞大的军事组织,总兵力在十万人左右,手下主要将领有十多人,其中不乏日后的风云人物,主要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以及李蒙、 王方、胡轸、杨定、段煨、徐荣等人,加上董卓新收降的吕布、张辽,可以说人才济济。但是这些人才有一个严重问题:专业太偏科,都是武将,在战场上玩命可以,玩不了文的,玩政治更不在行。
$ \! U0 S5 h, j- _  董卓明白打江山跟治理天下是两回事,董卓急需要文人的辅佐。董卓是个武人,却也是个聪明人,他动不动耍横,但没有一味地耍横,对于反对他的人他一点都不手软,但对于他想借用的人,他又能放低姿态。董卓控制朝政后,四处延揽名士到朝廷任职,一代文豪蔡邕就是此时结束流放生活回来重新任职的,还有荀彧的叔父荀爽,原本在颖川郡家里务农,突然接到诏命任命自己为平原国相,成为副省级高官,还没等他赶到平原国,路上又接到通知改任他为光禄勋卿,成为部长,等他到了洛阳,才知道他的任命书又改了,他担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荀爽从布衣百姓一跃成为三公,前后只用了九十三天。
2 A$ m+ A7 E& G; b  q  董卓为了收买人心,还自己领衔,率领三公上书朝廷为陈蕃、窦武平反,为了表达诚意,董卓带头“俱带鈇锧诣阙上书”,“鈇锧”是古代行腰斩刑用的工具,董卓带头光着膀子,背上这些刑具,跑到宫门口跪地请愿。陈蕃、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而被杀,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子孙,也影响到与他们平时关系密切的人,在董卓主持下陈蕃、窦武一案彻底平反,当初受牵连被免官罢爵的人都“悉复其爵位”,董卓对陈窦二人“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k6 G* h1 R+ [4 v, x1 R1 H
  董卓做这些事只有一个目的:收买人心。但是,人心已失,不是做几场秀就能换回来的。董卓和凉州军的残暴无情让洛阳的官民无法跟他们亲近,轻易废掉天子又让他彻底丧失人心。董卓一系列挽回声誉的行动或许收到了一点点成效,但士人们不肯真正合作的立场没有什么改变,这让董卓很苦恼。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也是献帝初平元年,这一年的十一月董卓自己由太尉改任为相国,这是本朝没有的职务,专为董卓而设,他空出来的太尉一职给了司徒黄琬,黄琬空出来的司徒一职由司空杨彪接任,杨彪空出来的司空一职由刚被提拔为光禄勋卿的荀爽接任,这几位既是世家大族出身,又是大名士,算是给董卓撑足了面子。但说到具体做事,这些人显然不行,董卓不仅需要装点门面的人,也需要干事的人,正在这时,有几个人主动跑到董卓这里表示效忠,让董卓大喜过望。
, m2 M9 }# B: t" ~: t  这几个人包括尚书周毖、郑泰,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等,其中周毖是凉州武威郡人,跟董卓还算是老乡,他们跑到董卓那里,“说董卓矫桓、灵之政”把董卓说得很高兴,于是放手让他们“沙汰秽恶,显拔幽滞”,大力推行改革,试图复兴朝政。
3 n( v$ S& w) \# _7 z( z  但董卓显然不了解这帮人的底细,这不怪他,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才来洛阳不久,他不知道何颙就是那个“奔走之友”小团体里的骨干分子,郑泰是一个知名的党人,周毖和伍琼具体情况虽然不详,但都跟何颙差不多。总之,这些人本来跟袁绍都是一伙的,袁绍跑得急,走的时候身边只有许攸、逢纪几个人,也许没顾得上把他们都带走,也许是专门把他们留下来,目的是潜伏到董卓身边,专门给董卓倒乱。: N# ^/ V( {. g8 ^, D( R
  这几个人特别能忽悠,利用董卓急于革新朝政、收揽人才的心理,他们先是建议广征天下名士,包括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蔡邕等在内的知名人士就是在他们建议下被征辟的,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给董卓帮场子,而是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等时机差不多了,他们又推荐尚书韩馥担任冀州牧,侍中刘岱担任兗州刺史,陈留郡人孔伷担任豫州刺史,东平国人张邈担任陈留郡太守,颍川郡人张咨担任南阳郡太守,这些人董卓更不熟悉,全凭周毖等人的介绍,董卓出于对周毖等人的信任,全部批准了这些人事安排。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得到士人们的支持,史书上说“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他没有让马上提拔手下那些将领,而不断重用士人,不仅给他们地位崇高的虚职,也广授他们州牧、刺史、太守这样举足轻重的实职,说明董卓是有诚意的。
+ H1 S& i2 w/ f  v  但是,韩馥等人也是袁绍的死党,韩馥是“袁氏故吏”,跟董卓这个“袁氏故吏”不一样,韩馥跟袁家人走得很近,刘岱是袁绍妻子刘氏的亲戚,张邈跟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孔伷、张咨也都是党人。要么董卓一天到晚太忙无力过问很多事,要么手下的心腹只会打打杀杀不会做情报工作,对高级干部任命的把关如此之差,让反对自己的人成批地走向重要岗位。1 [% s! N- s- B2 O  Q
  周毖等人甚至还给袁绍解套,袁绍、袁术、曹操先后逃出洛阳,随后朝廷便下达了通缉令,曹操在逃亡路上因此被人抓住,幸亏两个基层地方官网开一面,否则日后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大“奸雄”。袁绍逃到冀州,这里有韩馥接应他,但袁绍的身份仍然是朝廷的通缉犯。周毖考虑到袁绍这个身份不便于号召天下,于是跑到董卓面前又一顿忽悠,董卓居然把通缉令撤销,反而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
6 x' f) c$ Q/ s' |- H  但是袁绍还是造反了,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张咨这些人一个不剩全部跟着反了,董卓盛怒之下杀了周毖和伍琼,但随后郑泰就替补了上来,他接着忽悠董卓。郑泰在士人中的名望更高,在两次“党锢之祸”中他都是风云人物,是老一辈的党人,像袁绍、何顒一样他也喜欢广交侠士,史书记载他家有四百顷地,居然还不够吃,因为朋友实在太多了。当时董卓已经跟关东联军开打,双方自北向南在多个战场形成对峙,郑泰跑去对董卓一通吹捧,目的是麻痹董卓,迟滞凉州军在前线的行动,为关东联军尽可能创造条件,董卓虽然没有采纳郑泰的意见,但发现郑泰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周毖、伍琼杀了,此时正缺帮手,董卓打算任命郑泰为将军,让他统筹前线指挥,幸亏有人赶紧向董卓报告,说郑泰此人“政治上”不可靠,董卓才收回成命,否则让郑泰到前线指挥,凉州军都得稀里糊涂地被报销了。
& ?5 |" F' X6 `+ A& ]  c8 B# O6 J9 G  郑泰之后董卓最信任的人是王允,即《汉末英雄记》里董卓寻问司隶校尉人选的那个人。王允是并州人,世家大族出身,十九岁就开始做官,当过豫州刺史,在刺史任上遇到黄巾起义,在协助中央军与黄巾军作战时缴获宦官头目张让通敌的重要信件,王允密报朝廷,结果灵帝只对张让斥责一顿并未深究,张让由此对王允恨之入骨,必致他于死地。王允下狱后性命不保,幸亏大将军何进出手相救,王允才没死。王允对何进很感激,他又是党人出身,这样的人对董卓来说应该是比较危险的,但董卓偏偏信任他。
1 g8 w  D/ G, t. ]! g; J4 o  董卓后来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刚开始董卓还在洛阳一带主持军务,长安的大事小事都交给王允处理,王允很有行政才干,各种事情处理得很周全,董卓很满意,更加信任他。但王允跟周毖、伍琼、郑泰、何颙都是一路人,都是潜伏在董卓身边的敌人。董卓到了长安后,何颙、荀攸、华歆等一批士人先后两次发起对董卓的刺杀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何颙在狱中自杀,华歆等人逃亡,荀攸下狱。可是王允一直没暴露,他仍然坚持到了下来,在最后一刻他成功策反了吕布,杀掉了董卓。6 i# j, V  `+ A( L/ R
  从周毖到王允,士人们前仆后继地与董卓战斗,论起来董卓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薄,但他们的斗争精神却异常坚定,这是因为董卓进入洛阳后的一系列行为与传统儒家思想和经学文化格格不入,士人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暴的另类,他们誓死也要跟董卓斗,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即使手无寸铁也可以让千军万马胆寒,因为它的背后有强大的道德、舆论作支撑,董卓遇上这样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 d/ U5 q" J/ g%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08:刘备和曹操一生相知相斗/ }4 B' T( Q# a$ v
    3 [7 ?# \4 ^5 f- s5 t1 P( L; ^, w
  【原文】9 n! K- E, x; w4 `) \# J( {. z7 z" e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9 l- l" }4 D% h5 F0 K2 V  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于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r. O+ c1 N9 D% X! E5 V$ n
  2 s$ V+ L/ B( h/ {
  【解读】1 j, `5 f' Z8 T1 u: y' Y$ U' I. v) t6 y
  以上这两则关于刘备与曹操早年交往的佚事仅见于《汉末英雄记》一书,因而显得很珍贵。尽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主要针对的是刘备在董卓之乱前后是否已经与曹操相识。但作为曹操手下的近臣,王粲不大可能无中生有。王粲写曹操有一般史家不具备的优势,他与曹操朝夕相处,很多材料来自于曹操本人,因而这两则记录应该是真实的。, Y/ y9 G; X4 J, q8 h
  从刘备、曹操早年行迹来看,说他们很早便认识是有可能的。曹操二十岁以前在家乡沛国谯县生活,后入洛阳太学学习,二十岁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南国相、典军校尉等职,行迹是很清楚的。刘备早年的事迹不如曹操那么清晰,但基本情况也是可查的。) P1 H5 M" F, q, S' M# ~% J
  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小曹操五岁。他的祖籍是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的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的祖父亲叫刘雄,当过兖州刺史部东郡辖下范县的县令,他的父亲叫刘弘,“仕州郡”,大概在本地当基层公务员。刘备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弘就死了,家道比较衰落,他的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成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在那个轻商的时代他们一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n% C5 `  I8 S
  但是刘备有个好母亲,她对儿子的教育抓得很紧,十五岁那年母亲让刘备外出求学,与同宗的刘德然、辽西的公孙瓒共同拜涿州本地人卢植为师,卢植是汉末名将,担任过九江郡太守,也是大学者。刘备师出名门,不仅增添了身价,而且结识了公孙瓒等同学,有了这些社会资源刘备日后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卢植那里结业后,刘备开始“交结豪侠”,他很有个人魅力,也很讲义气,又是卢大师的学生,因而“年少争附之”,这其中就包括河东郡解县人关羽和涿郡本地人张飞。
" X' p% h& E; P; A7 W/ w; o  转眼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这一年刘备二十三岁,他的人生出现了重要转折,这一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的家乡涿郡是重点地区之一,朝廷缺乏必要准备,仓促之间组织几支军队镇压黄巾军,这些军队分别由皇甫嵩、朱俊等人率领,刘备的老师卢植在担任九江郡太守期间曾经有过镇压民变的经验,被朝廷任命为左中郎将,负责冀州、幽州方面的军务。刘备率关羽、张飞等人跑去找卢老师效力,被卢植编入一个叫邹靖的校尉手下,校尉是高级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刘备等人军职不详,可能不是太高。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刘备立了功,被朝廷任命为中山国安喜县尉,这个职务低于县长或县令,大约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别看它品秩不高,但很能锻炼人,曹操、孙坚、孙权都干过。3 k5 d: W9 J3 f0 w) Y, v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在这个职务上干得不顺利,后来发生了“鞭打督邮”事件,他把上级派来的检查组组长给打了,刘备只得弃官而逃。这个时候正赶上何进、袁绍四处募兵,一些投机分子都往洛阳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来到了洛阳,被何进编入一个叫毌丘毅的人手下。《汉末英雄记》里关于刘备与曹操在洛阳相识的经历,大约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 ^9 l% H" s7 Y" P  但是,《三国志》和《汉末英雄记》的记载有些出入。根据《三国志》记载,何进派毌丘毅到扬州刺史部的丹阳郡募兵,刘备等人一同前往,走到下邳国时,遇上黄巾军,在作战中刘备又立了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改任高唐县尉,后来升任高唐县长。下密县和高唐县都在山东境内,刘备既没有再去丹阳郡,也没有回到洛阳,而是直接去山东任职了。但据王粲的说法,刘备是跟曹操一块离开洛阳的,到沛国“募召合众”,曹操离开洛阳发生在袁绍弃官远走冀州的同时,如果曹操逃出洛阳的时候带着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就与《三国志》的说法相矛盾了。
; s$ k* ]3 E1 ^* n9 ~4 K  考察曹操的行踪,他逃出洛阳比袁绍还狼狈,根据《三国志》卞皇后的传记记载,他甚至来不及通知家里人一声,夫人卞氏及在洛阳的家人都惊恐不已;据《魏书》、《世语》和《杂记》三本书的记载,曹操逃亡路过成皋县的时候到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杀了吕家的人;据《世语》记载,曹操逃到中牟县时被人认出来是通缉犯,结果被抓了起来,幸亏县里的功曹申明大义,认为“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劝县令把曹操放了。以上种种记载表明,曹操是只身逃亡的,尤其是关于吕家血案的不同版本也说明,曹操当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否则也不会给后世留下那么多争议了。+ g% s6 h, ~( }; O- t2 w
  刘备没有再回洛阳,曹操逃亡时他不在。同时,各种史料都记载曹操逃亡没带其他人,显然《汉末英雄记》里的那要记载不真实。《汉末英雄记》虽然不是正史,但也不是传奇小说,它里面记载的大多数史实都是有根据的,因为王粲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汉末英雄记》可以视为“口述历史”。尤其是记录曹操的内容,王粲更不会胡编乱造,关于刘备跟随曹操一块去沛国募兵这条记载如何理解呢?
% @' a, H3 K' u$ t$ ~  其实,详细考察一下曹操出逃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记载应该也是真实的,只是它的时间不在曹操出逃时,而是更早一些,在何进被杀之前。何进被杀前曹操的职务是典军校尉,这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这是一支新军,正在建设之中,曹操担任这个职务首要问题就是募兵,有了兵源后进行编练。同时,袁绍给何进出主意引外兵入京,何进除召董卓等人来洛阳外,还派不少人出去募兵,像张辽、鲍信、张邈、王匡、毌丘毅就是这时候派到各地的。过去一直没有注意被派下去募兵的人里还有曹操,如果分析《汉末英雄记》里的这条记载,可以确定其实曹操也参加了募兵,募兵的地点是他的老家沛国,在这次募兵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也参加了。3 q+ r7 l) l8 w0 ?6 H/ T
  这是刘备与曹操最早的合作,这时候曹操大概三十四五岁,刘备大概三十岁左右。但是这次合作时间不长,曹操的募兵可能进行得不顺利,也有可能洛阳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曹操又回到了洛阳,总之这次没有募到太多的人马,刘备等人转而被何进派到毌丘毅那里去丹阳郡募兵了。
9 X. I$ s% p7 C) o  X  《汉末英雄记》里的后一条记载,看着像是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因为那时候刘备正周旋在曹操与袁绍之间,但仔细分析又不像,如果曹操对刘备的“密言”发生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许昌,他泄露给袁绍就应该是与曹操决裂改投袁绍之后,但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绍知操有图已之意”了,因为这时袁、曹对决已经开始,这件事天下人都已经知道了,不用刘备再去告密。如果不是这时,刘备能周旋与曹操、袁绍之间的,也唯有董卓之乱前在洛阳时,也就是刘备随曹操到沛国募兵前后,这个时候袁绍权势很大,曹操等人事实上都在听从袁绍的调遣,但曹操又极看不上袁绍的为人,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袁绍的轻视,也许跟刘备聊起过什么,而刘备转眼报告给了袁绍,曹操很后悔,不惜咬烂舌头作为“失言之戒”。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刘备在洛阳那段时间虽然地位并不太高,但却比较活跃,能跟袁绍、曹操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经常来往,并且与曹操的关系挺密切,曹操可以把一些知心话给他说。9 D: I! ]3 N+ \- U
  以后,曹操在陈留郡的已吾起兵,参加了酸枣会盟,一步步壮大实力,当上了兖州牧,成为一路诸侯。刘备等人在高唐县也没有干太多时间,老同学公孙瓒在幽州事业越来越发达,刘备转投公孙瓒,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兖州牧曹操跟徐州牧陶谦爆发了战争,曹操三征徐州,而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公孙瓒派刘备等人援助陶谦,在郯城保卫战中刘备与曹操直接在战场上相见,昔日的战友成为今天的敌人。. X0 @1 C/ r# F8 Z' n& `
  陶谦死后刘备接掌了徐州,还没等曹操与他刀兵相见,刘备自己这边出了事,四处游荡的吕布被曹操打得无路可走,到徐州来投刘备,刘备缺乏警惕性收留了吕布,结果吕布与袁术串通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机背后下手,把刘备赶出了徐州,尽管后来双方达成了谅解,但刘备与吕布的矛盾依然很深,官渡之战前,曹操下决心解决吕布,刘备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左将军,这是他们第二次合作。* {0 j4 m- R. V7 ^. |
  尽管曹操手下不少人劝他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始终没有动手。刘备在曹操那里一直心存不安,加上他暗中参与了董承谋反事件,干脆一走了之,不久与曹操翻脸,之后转投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又转投了刘表,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扳回了关键的一局。
; ?* e' J0 ]5 f: E  纵观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有过合作也有过斗争,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总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刘备还没有实力与曹操过招,他甚至一听说曹操亲自来讨伐他就不战而逃。但是曹操对刘备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曹操这样的评价来自于他对刘备身上锲而不舍顽强精神的赞赏,刘备出身低下,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来,真正应着那句话:“不放弃,不抛弃。”刘备多次陷入险境和低谷,但最后都挺了过来,这种品质是曹操最欣赏的。曹操自己的经历也跟刘备差不多,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但又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双方类似的经历和性格中某方面的共同之处,曹操对刘备有“惺惺相惜”之感。
! W' n* A$ u, m  赤壁之战给了刘备以自信,原来无比强大的曹操也是可以战胜的。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事业有点走下坡路,而刘备则迅速崛起,两股势头不同的力量终于爆发了一次对决,这就是汉中之战。此战由刘备和曹操亲自指挥,曹操这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进入了“烈士暮年”,而刘备还不到六十岁。刘备倾其所有务求打赢这场战争,整个益州都被动员起来了,结果刘备胜出,曹操的势力退出了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6 ]6 i0 B$ Z9 @  K& {* H  曹操六十六岁时死了,刘备比曹操多活了三年。他们一生的经历有许多不同,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活跃在同一段历史舞台上,有时互为朋友,有时互为敌手,彼此相当熟悉和了解,都对汉末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4 |( V1 t9 n6 r
  
+ ?/ L# h, F2 D9 [/ K3 X) ]&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3: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09:让曹操一生耿耿于怀的事
' s, C: r# G! N* j* T; N4 p+ c; `  
+ V( l6 M9 ~' o2 F2 M( e, z! ]8 @/ j  【原文】
  t: ~- y% k/ @( }' P  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於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会进攻,匡还州里,起家,拜河内太守。
, F0 L; q) Z& v/ z/ W  伷字公绪,陈留人。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恩惠。
7 C5 l8 S- w# @, U1 F2 L0 w6 b) }* e  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别居。承父业,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年十八,为黄门侍郎。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遂常从征战。
5 S# Y' h( ?* r. c  京师谣歌咸言“河腊丛进”,献帝腊日生也。风俗通曰:“乌腊乌腊。”案:逆臣董卓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关东举兵,欲共诛之,转相顾望,莫肯先进,处处停兵数十万,若乌腊虫,相随横取之矣。
3 L/ }& S. b" J1 n# u0 o0 c  
' ^9 a% U( T# s2 f2 A  【解读】
% g% T! c+ |: ~* f; v  《汉末英雄记》把王匡、孔伷、刘岱、桥瑁这些人集中到一块写,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关东联军。董卓专权后,袁绍等人逃出了洛阳,很快便在洛阳以东的冀州、兖州、豫州等地起兵,公开反对董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但是根据正史记载,并没有十八路之多,算起来大概有十一路,他们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绍、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代理奋武将军曹操。& K* \- u6 [" h) b3 v# }* ^. t9 Y" u
  酸枣是东汉兖州刺史部陈留郡的一个县,在今天河南省延津县附近,当时这里临近黄河,处在南北要冲,东距洛阳二百里左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也就在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逃出洛阳几个月后,刘岱、张邈、张超、鲍信、袁遗、桥瑁等人率领各自人马聚集到这里,设坛盟誓,首先打出讨伐董卓的大旗,袁绍虽然不在酸枣,仍然被大家公推为盟主。: M2 B$ \" M: ~, P1 t8 k; ]! v
  曹操当时没有合法职务,他在张邈的支持下到已吾募兵,得到了五千多人,其核心力量是本族的曹仁、曹洪等,以及与曹家关系密切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典韦、乐进等人也是这时候加入曹操的。曹操在已吾打造出一支曹家军,日后这支军队不断得到锤炼,成为百炼成钢的一支铁军。《汉末英雄记》里提到的曹纯,也是曹氏宗族成员,他是曹仁的兄弟,是曹操的表弟,日后成为曹军主力“虎豹骑”的指挥官,多次在重大战役中立功。不过,就目前而言,曹操的总体实力还稍逊一筹,加上没有合法职务,在酸枣会盟中的分量还不够,袁绍委任他为代理奋武将军,编在张邈之下,所以在会盟誓词里只提到张邈而没有提到他。& h2 [& y+ h" r; W# ?
  随后,韩馥在邺县,袁绍、王匡在河内郡,孔伷在颖川郡,袁术在南阳郡鲁阳对酸枣会盟给予响应。这几个方面的人马加在一起有十几万,控制地盘自北向南跨越了小半个中国,势头很猛,被称为“关东联军”。董卓当时以洛阳为基地,主力部队多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布防,为对付关东联军,他急忙调集主力迎敌,从河内郡到南阳郡分成三个主战场,分别由牛辅、徐荣、胡珍、吕布等人率领,与关东联军作战。
& F8 M" |- c9 c# v4 z5 C# e  从势力对比上看关东联军与董卓军齐鼓相当,但关东联军在舆论上受到支持,他们打出讨伐董卓的大旗后,各地官民都给予支持,对他们寄予厚望。可是,势头很猛的联军很快却失败了,大家很快便转入到各自为战的状态,而且互相之间展开了撕杀,反倒把共同的敌人董卓放到了一边没人理了。董卓虽然后来无力保住洛阳而退到了长安,但他退却的原因是复杂的,后方基地不稳、黑山军不断袭扰是主要原因,与关东联军的正面进攻关系不大。
; a9 d6 V- Q8 t. G7 Q  g  当时京师一带流传的谣歌里有一句叫“河腊丛进”,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汉末英雄记》解释说献帝是腊日生的,董卓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关东联军举兵共诛之,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莫肯先进”,在各地停兵数十万,像乌腊虫一样,“相随横取之矣”。
1 P: h* P7 ?1 W+ _% W3 Y' L  酸枣会盟的失败让曹操十分伤心。就在酸枣期间,曹操看到大家每天只知道喝酒,不思进取,他十分生气,有一次他当着大家的面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窍为诸君耻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但张邈等人仍然不以为然。后来,曹操写了一首题为《嵩里行》的诗,诗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这首诗里曹操分析了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人心不齐造成了最后的失败,从“军合力不齐”发展到“势力使人争”,共同的敌人没有消灭,自己内部先发生了火并。曹操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发出了感叹,称“念之断人肠”。- w8 ^7 W, B6 d6 W4 T" T( o
  曹操一生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又提到了酸枣会盟,对于失败进行了反思。之所以让曹操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次会盟的失败给他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也格外让他惋惜。在酸枣期间,曹操多次提出正确建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一举打败董卓,但得不到积极响应,大家只知道每天“置酒高会”,只有鲍信跟着曹操单独行动了一次,但却在汴水河畔被凉州军悍将徐荣击败。曹操事后很生气,他率先离开了酸枣,先是到扬州募兵,之后到了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暂时依附于袁绍。曹操认为“军合力不齐”是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关东联军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 W% e: C# S. d% {) o
  首先,一些重量级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没有一同参与会盟,削弱了联军应有的影响力。当时洛阳以外还有不少实力派,如徐州的陶谦,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辽西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他们手握重兵,占据的地盘都很大,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董卓恐怕连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没有了,没准会乖乖退回凉州去。但陶谦等人并没有参加会盟,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但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表明他们也不反对董卓。他们的态度之所以与袁绍等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实力,是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这些地方实力派抱着中立的态度,对关东联军缺乏实质上的支持。
9 X/ P! z& ]9 H2 v. N2 M- D8 V  其次,参加会盟的这些人大都是新赴任的地方官,没有什么根基,实力有限。韩馥等人上任普遍不到一年,虽然有朝廷正式颁发的委任状,但在世家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汉末时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他们会盟时也都带来了不少人马,但大多数是冲着浩大的反董声势刚刚加入的新兵,缺乏必要的组织训练,战斗力不强。曹操虽然勇气可嘉,但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冒然出击,结果一战而溃,说明联军还不具备与强悍的凉州军正面交锋的实力,应该抓紧训练,提高队伍的战斗力,之后再寻找与凉州军决战。另外,关东联军的后勤保障也是问题,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块,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粮,但袁绍、王匡、张邈等人在地方上实力有限,没有积累,加上转眼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军粮供应不上,粮食吃完便一哄而散了。
& i- ]% `1 c  U- }4 f9 F: d  第三,董卓挑起了关东联军的内讧。董卓对付关东联军除了用凉州军猛打之外,还动用了少有的政治智慧,派使团到关东劝降就是一招妙棋,袁绍不明就里,加上自己父亲、叔父几十口人刚刚被杀,有点冲动,他下令把董卓派来的使臣都杀了,结果犯下了大错。董卓派出来的这几位使者分别是大鸿胪卿韩融、少府卿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环,这些人不仅是朝廷部长级的重臣,而且都是名士,像泰山郡人胡母班,年轻时就很有名,跟度尚、张邈等八个人“轻财赴义,振济人士”,被称为“八厨”。袁绍不分清红皀白,下令把他们全杀了,最后除因韩融知名度太大免去一死外,其他人都死于袁绍之手。其实这正是董卓的阴谋,他派使臣到关东劝降,成功了可以不战而解关东的威胁,不成功就把韩融这些人交给袁绍等人处理,至少可以解除他们在朝中对自己的潜在威胁。哪想到袁绍把他们杀了,这更中董卓下怀,此举无疑挑起了关东联军与士人们的内斗。王匡接到要他杀胡母班的命令,据谢承的《后汉书》记载,胡母班在狱中给王匡写信陈情,说“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但王匡还是执行了袁绍的命令杀了胡母班。王匡的行为激起胡母班族人以及同情者的愤怒,他们后来联合起来把王匡杀了。关东联军由此内讧不断,刘岱与桥瑁相恶,刘岱杀了桥瑁,袁术那边的主将孙坚更是连杀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郡太守张咨,这就是曹操所说的“势利使人争”。
+ A" b. e- n/ @; G. s" W  第四,关东联军缺少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联军在酸枣会盟时袁绍还在渤海郡,虽然大家公推他为盟主,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袁绍当时的处境较为艰难,由于冀州牧韩馥对他心存猜忌,所以他的行动受到限制,更不要说统筹规划讨董大业了。后来袁绍处境虽有所改善,但实力仍然不强,他到河内郡与王匡联合,其实是来寻求依靠的。袁绍紧接着自任车骑将军,对关东联军统一发号施令,但除了他下令诛杀胡母班等董卓派来的使者外,没有见到他下达的军事方面的部署,联军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种情况在酸枣更为明显,当时云集于此的联军有六七路,但缺少绝对权威的人,就连设坛时要选一个人上去领着大家盟誓也都“更相让,莫敢当”,最后推举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念誓词。没有统一的指挥,联军就像一盘散沙,加上各怀心事,自身战斗力又不强,最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胡轸,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 ~7 k" [+ v4 x' ?/ c* W/ I
  ! z. c. ]* I6 p! v5 @  \3 F
  【原文】: k* H8 T% B; w
  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也。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於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余里,定无贼,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 O' o3 T4 t. Y/ T/ X: V; G  
! |: ?8 }# G# E  【解读】! |/ G4 f# H4 q  V+ K. P
  董卓分兵与关东联军对抗,关东联军有三个主攻方向,分别是河内郡、酸枣和南阳郡,董卓也把主力分成三个部分,对付河内郡的一部由他的女婿牛辅指挥,对付酸枣这一路由名将徐荣指挥,南面这一路,主要对手是袁术、孔伷,这两个人董卓都不怕,但有一个人让董卓很紧张,他就是孙坚,这个长沙郡太守一听说讨伐董卓,兴奋得不得了,率领人马一路过了长江到达南阳郡,目前归袁术指挥。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他们在凉州和羌人作战时是老同事,孙坚一向对董卓没有好印象,认为他日后必为朝廷大患,曾建议张温在军前找借口除掉董卓。董卓知道孙坚的战斗力,不敢怠慢,对南阳郡方向作了重点布置,由胡轸任大督护,即总指挥,华雄和吕布为骑督。
" \5 b# ]3 d0 ^) {+ L( a  胡轸在日后的名气远没有吕布和华雄大,但当时却是吕布和华雄的上级,名气和地位要比他们大得多。史书中没有胡轸的传记,他的事迹散见于《汉末英雄记》、《九州春秋》以及《三国志》董卓和孙坚的传记中,而以《汉末英雄记》的这一段记述最详尽。根据以上这些史书的记载,胡轸字文才,他和董卓手下另一个将领杨定都是“凉州大人”。据《后汉书•岑彭传》的解释,所谓“大人”是指“大家豪右”,《后汉书•马援传》也说“大人,谓豪杰也”,也就是地方豪强,《后汉书•董卓传》说胡轸是“卓故将”,说明他很早便跟随董卓了,从史料分析来看,胡轸的地位在李傕、郭汜等人之上,更是吕布、徐荣等人无法比的。# G# f. U8 t* f8 S- L
  《汉末英雄记》对南线战况作了详细记载。袁术派孙坚自南向北攻击,到梁县境内的阳人这个地方双方遭遇。梁县归司隶校尉部的河南尹管辖,即今天河南省临汝县,阳人也称阳人聚,是个大壁坞,这里位于洛阳的正南方,霍阳山和汝水以北,距离洛阳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里,相当于洛阳的远郊区。身在洛阳的董卓急了,命令胡轸、吕布、华雄等人立即迎敌。
( ?1 R/ u1 w0 d: v0 M- f( O$ L  《汉末英雄记》说胡轸性子很急,对属下一向很严厉,有时还吓唬吓唬大家,领导方法简单粗暴。或许近来凉州军抢抢杀杀的军纪太涣散,让胡总指挥很恼火,他临出发前警告大家:“这次要斩杀一名青绶级官员,才能整顿好纪律!”汉代无论文官还是武将,品秩的大小可以通过官印的材质和绶带的颜色来判断,“青绶”即青色的绶带,汉代的绶带分为黄赤、赤、绿、紫、青、黑等颜色,皇帝、太后、皇后用级别最高的黄赤色,诸侯王、天子的贵人等用赤色,公、侯、将军用紫色,九卿、二千石的官员用青色。胡轸所说的“青绶”级官员,指的就是九卿以及二千石的官员,也就是太守、校尉这一层级的“省军级”大员。/ j9 q. c( j3 b/ S% [1 G
  胡轸本人是陈郡太守,也是“青绶”级官员,他有没有权力斩杀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不太清楚,如果有的话,恐怕指的就是他手下的吕布、华雄这几个人了,看来他们之间关系处得不好。胡轸把狠话放了出去,“诸将闻而恶之”,这个“诸将”里显然包括了吕布和华雄。胡轸率军开到广成,这个地方也叫广成聚,是梁县境内另一个壁坞,距离阳人聚只有几里路。这时候天黑了,士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根据董卓之前下达的战斗指令,他们应该在广成聚就地宿营,秣马饮食,拂晓时分发动攻击。但是包括吕布在内,“诸将恶惮轸”,都想“贼败其事”,吕布等人宣称“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鼓动胡轸连夜进攻,而孙坚那边守城准备很充分,根本不可能偷袭成功。
& i8 d0 H" p3 \, O  胡轸稀里糊涂指挥人马攻城,没有任何战果,将士们又渴又饿,人马疲惫,又是三更半夜,来不及修筑堑垒,一个个都解开盔甲就地休息。吕布这时候又跑出来使坏,宣称“城中贼出来”,军士们扰乱奔走,盔甲也丢了,马也跑了,一口气溃退了十多里,确定后面没有敌人追击才稍稍安定下来。这时天已亮了,胡轸命人拾取兵器,想再次攻击阳人聚,但孙坚那边已经进一步加强了防备,外面的城堑也进行了加深,胡轸等无法取胜,只好撤兵。9 W4 m# r5 p% ]6 ]3 L
  以上是《汉末英雄记》关于阳人聚之战的记载。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补充,孙坚在阳人聚取得胜利,但在此之前他打过败仗,地点是梁县以东,对手是猛将徐荣,也就是在汴水河畔把曹操杀得丢盔卸甲的那个人。这一次徐荣又把孙坚打败,孙坚只带数十骑突围,凉州军穷追不舍,孙坚常戴一个红色的头巾,平时看着挺酷,但在战场上却很危险,成了一个标志,凉州军追着红头巾跑,孙坚赶紧把头巾取下,交给部下祖茂戴上,自己才得以脱身,祖茂则被凉州军追到一遍坟地里,刚好有一个烧了半截的木桩,祖茂把头巾绑到木桩上,自己躲到草丛里才骗过追兵。孙坚之后去了颖川郡,在豫州刺史孔伷支持下又重振旗鼓杀了回来,与胡轸等相遇于阳人聚的。* W' [' s+ b0 `. E  h/ o
  按说孙坚是败军之将,仓促之间聚集残兵败将杀过来实力不会强到哪里去,结果却反败为胜,胡轸、吕布、华雄三个猛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里面主要原因恐怕出在凉州军自己身上,胡轸带兵方法简单,与吕布等人处理不好关系,致使吕布暗中使坏是失败的直接原因。根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孙坚阳人聚一战大获全胜,斩杀了胡轸手下的骑都华雄,在《三国演义》里这个华雄死于关羽之手,是不确切的。史书中对华雄的记述更为简单,其他情况均不详,他日后的名气完全是“傍”上了羽才得来的。4 l. Q2 d' D  d0 X
  阳人聚一战直接导致洛阳被孙坚占领,孙坚成为联军中第一支攻入洛阳的军队,但洛阳此时已彻底残破,原因是董卓临撤退前下令一把火把城中宫室等重要建筑全部烧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顿时成为一片废墟。孙坚命人打扫宫室,修护邙山脚下那些被董卓破坏的帝陵,因为洛阳及其周边已经成为“无人区”,占领洛阳毫无价值,孙坚率部从退了出来。
; T- z* `' I. Y% t% J; ~2 f- Z  胡轸最后的下落是,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胡轸、杨定等人当时在长安城内。据《九州春秋》记载,不仅吕布不喜欢胡轸,当时临时掌握了最高权力的王允也不喜欢他,王允让胡轸和杨定等人到李傕那里捎话,王允对胡轸说:“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胡轸、杨定表面答应,结果一到李傕等人那里就招呼他们往长安杀来,接着王允被杀,吕布出逃,长安城及献帝刘协落入李傕、郭汜、樊稠等新一代凉州军阀手中,胡轸没有出现在掌握实权的凉州将领的行列里,他的事迹也没有再次出现在史书中,关于他之后的情况就不清楚了,想必在连续不断的乱战中被杀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关于曹操是否上过太学的问题
" o9 c* Y3 p& l) j9 d  这个问题在三国志武帝纪等史料里确实没有直接记载,但曹操出身于大官僚家庭,那时候一定级别的官僚子弟都会送到太学学习,官僚子弟可以凭借推荐入太学,曹操上太学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也有一些间接资料证实,如《世说新语》卷三“识鉴篇”注引《续后汉书》说:“初,魏武帝为诸生,未知名也,玄甚异之。”东汉的太学生就称“诸生”,桥玄在洛阳为官,曹操在太学当学生的时候有可能引起他的注意。至于曹操哪一年入太学、哪一年毕业,确实是根据一般情况推测的,曹操二十岁就出来工作了,很多太学生一毕业后就去当“郎”,曹操走的也是这条路,史书上说他二十岁为郎,可以得知他二十岁太学毕业的,所以说他熹平三年毕的业。这是推理过程,当然如果含有推理因素的都被称为小说,我以前倒没有想过。
4 O) N/ `4 [  g+ q4 I  
6 n0 Q# ]# w6 ]" R  二、关于董卓是董太后的侄子3 f5 D7 Y# e2 B/ _' v, f" e: m
  这个仁兄可能没有细看,我交待的较清楚,在书的第90页。我是这样说的:
8 c. L* n* x+ _7 y5 A. t) c  “那么,董太后又是怎么跟董卓续上家谱的呢?
. S& @- n! h$ y1 a+ Q3 z  董卓出生于凉州刺史部所属的临洮郡,属西部偏远地区,长年与西北少数民族羌人相邻而居。董太后祖籍不详,但作为冀州刺史部辖区内解渎亭侯的夫人,出身于遥远西部边疆的可能性实在不大。8 x6 M: S0 w+ A
  但这没有关系,只要都姓董就好办。而且董卓也乐意结下这门亲戚,董卓的弟弟董旻此刻正在京城,董太后就认下了这个晚辈,然后让儿子灵帝任命他为左将军(也是中将级别)。
" S6 T' @/ B9 B$ e) P( a" |  之前,灵帝曾任命董太后的哥哥董宠为骠骑将军,侄子董重卫尉,姓董的一家人现在有了四个带兵的将军(董宠、董重、董卓、董旻),安全系数大增,在儿媳妇面前腰杆也硬多了。董太后经常这样教训儿媳妇:“看你得意的样儿,不就是依仗你哥哥吗,小心我让骠骑将军要你哥的人头!”
" L( H& P1 l" }, d% R  实际上我否定他们是至亲关系,而是说他们互相利用,临时认的亲。2 Y$ u3 W% l" Y" v# K
  2 w, T+ a' T* r
  三、关于曹操离开济南以后的去向; v4 p1 [8 ^- I0 v2 m! m! g% ~- f
  曹操是中平元年辞去济南相的,三国志武帝纪记得没错:“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但紧接着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d& @+ x8 W6 \) `
  这里说得较清楚: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因为陈寿把曹操这一时期的经历写得过简单,中间空过了许多事,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从济南相直接到了东郡太守,其实中间有一个过程。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史研究专家张可礼在《三曹年谱》一书第32-33页有很细的分析,可以参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孙坚死于脑外伤
  l9 A# a0 H2 @7 t# }  
' _0 Q1 o& t1 D8 j5 W/ d5 s6 u% r  咨子子仪,颍川人,亦知名。* @" s3 M. O0 D' a8 Z
  刘表将吕公将兵缘山向坚,坚轻骑寻山讨公。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坚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 O7 o# P' u* _
  
* n: H, l8 f. d6 R6 M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5 r$ ~) R" C+ X" }
  
+ r0 x* Q, M# A) Q  
$ X) a3 r+ r3 l" X1 z  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关东联军在南线取得突破,袁绍在河内郡却徘徊不前,酸枣的各路人马一哄而散,在这种情形下,袁术挣足了面子,他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其实这不是他的功劳,如果没有孙坚他什么事都弄不成。孙坚的资历相当老,并不在袁术之下,论能力更是袁术的几倍,但他心甘情愿听从袁术指挥,这说来话长。
$ ^/ a  C! {! g7 w, P5 _. U  ' T. \$ g$ _6 O" F: |- E6 V
  ◎胆气过人十七岁当上县“公安局长”, w3 h1 \8 f' |/ e
  . L. P/ j' j: P( O. P2 @
  孙坚字文台,是扬州刺史部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富阳县)人,据《三国志》记载,他是孙武之后。关于孙坚的家世,《吴书》称他们“世仕吴,家于富春”,吴郡即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孙坚生得容貌不凡,他年轻时“性阔达,好奇节”,少年时期即为县吏,这个县应该是他的老家富春县。十七岁那年,孙坚跟父亲押着一船货物到钱唐县即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去,路上遇到了海贼胡玉等人,这伙人从钱唐县附近的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脏,过往的船只看到这种情景都不敢前进。
5 \( y3 B5 u" ?3 h( O( B. R/ [3 {" @& n  孙坚对父亲说:“可以把这些贼人打败,让我对付他们。”孙坚的父亲劝他说:“这不是你能干的。”但孙坚不听,他“操刀上岸”,用手比比划划,嘴里嘟嘟囔囔,“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胡玉等人看到,以来官兵来抓他们,赶紧丢掉财物逃走,孙坚不干,穷追不舍,杀了一个海贼。这件事让孙坚的父亲很吃惊,如此以来孙坚的名气就传开来,富春县令听说后“召署假尉”,“假”是代理的意思,就是把他召到县政府来代理县都尉,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这时他十七岁。
2 n9 S  [# B4 D  富春县属吴郡,与其相邻有一个会稽郡,该郡闹民变,其中有一个叫许昌的人在句章起兵,这个地方在今天浙江省宁波市附近,许昌自称阳明皇帝,封他的父亲为“越王”。许昌等人煽动周围诸县,手里面有人马将近万人。扬州刺史臧旻调集州郡人马前往镇压,孙坚被吴郡征为郡司马,相当于民团团长,临时召募精勇千余人,与各郡人马共同讨伐许昌,最终将许昌消灭。臧旻为孙坚请功,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其地在今天江苏省盐城市,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过了几年,孙时改任盱眙县丞,之后又改任下邳县丞,盱眙县即今江苏省盱眙县,下邳县在今天江苏省邳县附近。# u$ Z" Q# g2 k  j9 X8 {
  孙坚的仕途看来不很顺利,干了那么长时间还只是在“副县长”这个岗位上打转,说到底还是他缺少后台,东汉后期官场的门阀化倾向相当明显,像袁氏那样出身世族的大家族常常垄断要职,一般人要想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必须投靠这些大家,当个“袁氏故吏”什么的。孙坚世代在吴郡为官,估计都是基层官吏,像孙坚这样凭本事当上县丞已经算不错了。《江表传》说孙坚心理素质很好,虽然升不了官,但没有牢骚,平时工作勤恳认真,他先后当了三个县的“副县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看来他跟刘备一样,都很会笼络人,不少乡里少年愿意追随他,人数多达数百人,孙坚力所能及地接济他们,待他们像自己的子弟一般。
: a* k3 s7 h: i  不要小看孙坚的这种行事风格,因为此时天下即将大乱,能笼络住人正是乱世成大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程普、黄盖、韩当等早年追随孙坚的人,对孙氏一直忠心耿耿,至死不变,看中的就是孙坚的为人。孙坚后来遭突然变故死了,他的儿子孙策之所以能很快东山再起,与程普等人坚定的支持分不开,后来孙策也遭突然变故而死,孙策的弟弟孙权也能迅速掌握局面,最终开创孙氏大业,靠的也是这些方面。说孙权一般说他继承了“父兄遗业”,说明他继承的不仅是孙策的政治遗产,更有孙坚时代打下的坚定基础。
" M. Z! }1 J- s' X( i5 `( u, K3 B- n  
$ M9 s" Q9 v. F) o9 X9 S" E! o  ◎英勇善战所向无前受到朝廷重用, Z+ M9 w0 g0 K- [
  & `( f9 F: U8 X0 A. U0 K
  中平元年(184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这给孙坚带来了机遇。当时朱俊被任命为中郎将,负责讨伐颖川郡的黄巾军,朱俊听说孙坚有勇有谋,是把好手,就上表朝廷任命他为佐军司马,相当于副团长,这个职务跟民团不同,是朝廷的正规军。孙坚前往军前效力,乡里少年很多人愿意追随,孙坚一路上又召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到朱俊那里报到时手下已经有了一千多人,其中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人,这是“孙家军”的基本班底,朱俊当然很高兴,不需要朝廷破费孙坚自己把队伍就拉起来了。孙坚在朱俊指挥下“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0 i1 ]0 [% A+ O: E2 N( X  孙坚打仗很拼命,据《吴书》记载,一次孙坚乘胜深入,但是友军没有及时跟上,在西华这个地方打了败仗,孙坚负伤后堕马,倒在草丛中昏迷过去。大家四处找他却找不到,眼看没有了希望,结果奇迹发生了,孙坚所骑的战马跑到营中,一边用蹄子刨着地一边嘶鸣,大家很惊讶,跟着这匹马找到了孙坚。孙坚回到营里只养了十几天,伤势刚刚好些就又出去作战了。在攻打宛城时,孙坚“身当一面”,第一个登上城头,这在战场上有个名词叫“先登”,是大功一件。朱俊为孙坚请功,提升他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 @0 s& c& K% ?  ~4 _8 @
  黄巾起义被扑灭后,孙坚没有像曹操、刘备等很多人那样脱去戎装到地方上任职,而是转战到了西部战场,加入朝廷的中央军与韩遂、马腾等人作战。孙坚在车骑将军张温属下“参军事”,即当军事参谋,在他前后陶谦也在张温手下干过项工作,后来因为跟张温弄不到一块找门路到徐州担任刺史去了。也就是在此期间,孙坚劝张温杀了不听召唤的董卓,但张温没敢动手。韩遂、马腾被打败后,孙坚因为有军功被拜为议郎,这在此前后曹操也当过四年左右的议郎,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过同事的经历。孙坚当议郎时间很短,因为很快他就有了更适合的岗位,长沙郡人区星起兵造反,自称将军,聚众一万多人围城攻地,朝廷觉得孙坚很能打,就任命他为长沙郡太守。5 o; L# F" \* Z2 `* i, O/ y9 t& j
  孙坚到任后,仅用了半个来月就把区星等击败了。以后周朝、郭石等人在同属荆州刺史部的零陵郡、桂阳郡起兵,孙坚“越境寻讨”,使长江以南的这三个郡“肃然”。朝廷根据孙坚前后所立战功,封他为乌程侯。这是一个很高的爵位,因为它是一个县侯,汉代侯爵分为亭侯、乡侯、县侯三等,而侯爵又是刘姓之外的人臣所能达到的爵位,所以被封为县侯是臣子最大的奢望。孙坚与曹操同岁,小袁绍十岁,孙坚被封为县侯时才三十多岁,袁绍、曹操、袁术这些人都比不上他,从这个方面看他的资历相当老。3 e2 B8 }0 O. ^8 G$ @5 z
  
5 g- j) o& `7 K, D  ◎连杀长官同僚只得委身袁术
6 _- S  l* L; e* P; }4 C& A  * m& H; U1 U* X1 X* ^# p
  灵帝驾崩后发生了董卓之乱,又给孙坚提供了一次机遇。这时候,各州郡纷纷举义兵讨伐董卓,孙坚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率兵北上,孙坚的顶头上司是荆州刺史王睿,孙坚对他很有意见,据《吴录》说,王睿当初指挥孙坚等人讨伐零陵、桂阳等地的变民,王睿因为孙坚是武官,言辞之中颇有轻怠,引起孙坚的不满。这时,王睿属下武陵郡太守曹寅也对王睿有意见,曹寅便与孙坚联手,借朝廷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名义,把王睿逼得自杀。之后,孙坚率部继续北上,到达荆州刺史部最北边的南阳郡,这时候他手下已经聚集了数万人。, A+ j% l- X. p2 k# S  L* Z
  南阳郡的太守张咨也是一个名士,是十一路关东联军之一。《汉末英雄记》也有一条是记载张咨的,但很简单,说他字子仪,是颍川郡人,“亦知名”。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到了南阳郡,就给张咨发了一个公函,要求给自己调运军粮。张咨跟手下人商量,大家都认为孙坚不过是邻郡的一个太守,大家平起平坐,没有权力征调军粮,于是不理。孙坚很生气,他带着牛、酒等礼物拜会张咨,按照礼节张咨次日回访。席间,孙坚手下的长沙郡主簿进来报告孙坚:“这次到南阳郡来,发现道路不修,军用物资也不提供,请把南阳郡主簿推抓起来问问是什么意思。”主簿是州、郡一级长官的属下,相当于办公室主任的角色,长沙郡办公室主任当着南阳郡太守的面要抓南阳郡办公室主任,既不合规也极无理,张咨一看不妙,想离开但已经晚了,孙坚作了布置,他根本走不了。过了一会儿,孙坚的办公室主任又进来报告:“问题已经查清楚了,是南阳郡太守有意让义军不能行动,为贼人拖延时间,请抓起来军法从事。”就这样,长沙郡太守孙坚当场把南阳郡太守张咨抓了起来,处斩,“郡中震栗”,孙坚再有什么要求,就没有不满足的了。
( F  }- N9 u0 Q& i* V. Z  《吴历》一书则称,孙坚到了南阳郡,张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孙坚。孙坚想继续北上,但“恐有后患”,于是才决定除掉张咨。孙坚诈称有急病,还装模作样让巫医祈祷,并派人到张咨处,说孙坚病得不行了,想把所部人马托付给张咨。没想到张咨极弱智,连这种话都信了,他亲自率步骑五六百人来见孙坚,孙坚躺着跟他相见,谈话之间“卒然而起,按剑骂咨”,并当场把张咨杀了。《吴历》的这个说法可信度不如《三国志》,《吴历》在政治立场上一向站在孙氏一边,它的这条记载只是给孙坚杀张咨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毕竟连杀朝廷任命的地方大员,同时又是关东联军成员,孙坚干得固然痛快,但负面效果也很大。! z4 e4 n- F/ W1 m" {2 o
  孙坚大概也想到了这个后果,于是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投靠袁术。袁术与袁绍、曹操同时逃出洛阳后来到了南阳郡境内的鲁阳,他想投奔南阳郡太守张咨,但张咨并不很愿意支持他,他的局面一直打不开。董卓在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时也任命了袁术一个职务,是后将军,这个职务很高,是朝廷的高级将领,袁术目前手里能打的牌也就是这个后将军了。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听说孙坚主动来投靠,他简直不敢相信,在确认无误之后,立即上书朝廷“表奏”孙坚代理破虏将军,同时兼任豫州刺吏。“表奏”这个词从此就被滥用开了,破虏将军和豫州刺史这样的高级官员任命应该由天子亲自颁布诏书,但现在天子掌握在董卓手中,其他人有人事任免提议已经不可能,于是袁术来了个自行任命,事后报朝廷“备案”,这就是“表奏”,袁术开了这个头,以后只要有点势力的都开始“表奏”起来,人事任免从此混乱不堪,经常出现一个州好几个刺史、州牧,一个郡好几个太守的情况。
$ X$ P: ]4 Q$ {  孙坚从此归袁术指挥。袁术实际上是个眼高手低的人,一向很自负,但实际能力很差,不过他的命好,遇上了孙坚,他指挥的南阳郡这一路反而节节推进,战绩抢到各路联军的前面。袁术用孙坚,但对孙坚也很猜忌,据《江表传》记载,就在孙坚取得阳人聚大捷、正要攻占洛阳的时候,有人对袁术说:“孙坚如果占领洛阳,也就对他失去控制了, 就好比是除狼而得虎。”袁术心中有了疑虑,于是不再给孙坚发运军粮。阳人聚与鲁阳之间相隔一百多里,孙坚“夜驰见术”,跟袁术进行了长谈,认为如果袁术不发军粮,就好比“吴起所以叹泣於西河,乐毅所以遗恨於垂成”,希望袁术三思,袁术无奈,最后恢复了孙坚的后勤供应。8 D+ v; A1 r: o
  
" c, z- s& e1 m. @% |3 k, R  ◎拒绝董卓和亲却死于非命
) ^; {* H* {, k7 c' R% {" e  ( G" b: b* |9 ~1 U7 u3 D3 ?
  董卓打不过孙坚,就派李傕等人前来求和,愿意与孙坚和亲,并且答应孙坚只管把子弟、朋友的名单报来,可以全部任命为刺史、太郡,被孙坚严词拒绝。董卓退往西边,孙坚攻占了洛阳,按孙坚的想法应该乘胜追击,但袁术却命他迅速回师,原因是关东联军内讧升级,袁绍任命会稽郡周氏家族出身的周昂为豫州刺史,来跟他们抢地盘。据《吴录》说,孙坚听到这个消息,慨然而叹,以至于落下了眼泪。孙坚回师,击退了周昂。
* ]) T" E3 P# J( Y0 c  初平三年(191年),袁术决定向南发展,派孙坚进攻荆州的刘表,刘表派遣部将黄祖在樊县、邓县之间迎击孙坚,黄祖不是对手,被孙坚打败。孙坚渡过汉水,围住了刘表的基地襄阳。刘表眼看有被一举消灭的可能,但却发生了意外,孙坚突然被杀了。+ z# d( k2 L5 a. s' C$ F$ `
  按照《汉末英雄记》的记载,初平四年(192年)农历正月七日,刘表手下将领吕公依托山地向孙坚发起进攻,孙坚率领少数人沿山寻找吕公,吕公手下的士兵用石块攻击孙坚等人,孙坚头部被石块击中,受伤严重,脑浆都被打了出来,不治身亡。不过这仅是其中一种说法,按《典略》记载,孙坚率部围攻襄阳,刘表闭门不战,趁夜派遣部将黄祖潜出偷袭,事后黄祖想撤回城里,被孙坚截击,黄祖败走逃入岘山之中,这座山在襄阳城西,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就在这座山里。孙坚乘夜追击黄祖,黄祖手下在竹林间向孙坚射箭,孙坚中箭而亡。据《吴录》记载,孙坚死时三十七岁。
; K# u$ k+ i: |  孙坚死于意外,刘表喘了口气,危机暂时解除。袁术却损失惨重,他自己没有多大能耐,南阳郡的局面全靠孙坚东挡西杀。孙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坚死时他们都不在跟前,身边只有一个叫孙贲的侄子,孙贲率孙坚旧部退出战斗,回到鲁阳后袁术任命孙贲接替孙坚的豫州刺史一职。
; l" y/ ^9 a! E" m3 ]; g, C  $ `. }; z9 D! n0 p4 B!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5: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公孙瓒和朝廷“下派干部”的矛盾9 [; F! ^) f1 S/ F8 y0 F
  
8 D- Q' n: ]2 j1 i9 p  公孙瓒字伯珪,为上计吏。郡太守刘基为事被徵,伯珪御车到洛阳,身执徒养。基将徙日南,伯珪具豚米於北邙,上祭先人。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与先人辞於此。”再拜慷慨而起,观者莫不歔欷。在道得赦俱还。7 S+ y0 _+ G: _5 ?/ a8 f
  公孙瓒除辽东属国长史,连接边寇,每有惊,辄厉色愤怒,如赴雠,敌望尘奔。继之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犯之。
9 R9 q5 y: }# L- c% r! u8 m  公孙伯圭追讨叛胡邱力居等於管子城。伯圭力战乏食,马尽,煮弩楯,啖食之。
( f# o( n! p. M4 C# f  公孙瓒与诸属郡县,每至节会,屠牛作脯,每酒一觞,致脯一豆。6 @/ V" |7 \- N. I4 o( x) a0 x0 p" U
  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俱追胡,靖为所围,瓒回师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围,乘势穷追,日入之后,把炬逐北。8 e9 }0 @2 Z; V% @0 N4 k, ?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日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匹乘白马,故以号焉。
4 z* o% v7 e( F4 ?5 y  公孙瓒每闻边惊,辄厉色作气,如赴仇。尝乘白马,又白马数十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以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当避白马长史。”
7 E* h8 }4 y+ I% H6 d  
9 B2 i2 q0 N6 Z' p8 _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A! f  g9 V& [
  
. {9 L/ O/ p$ r0 u  
3 z* |/ Z$ ]& W/ z/ Z- c& f  在汉末群雄争霸中公孙瓒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师出名门,又久经战阵,在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接触过程中,他以幽州铁骑为基础组建的一支叫“白支义从”的精兵战无不胜,成为汉末劲旅。
  F. `/ o* m, N: O  9 l2 K( V7 e) d& P
  ◎师出名门又文武双全的太守女婿/ l: l, [2 h& ^3 h
  . K5 C* d6 y4 D8 f. V$ i, w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郡令支县人,其地在今天河北省的迁安县。辽西郡位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辽西走廊,处于今天河北省唐山市和辽宁省锦州市之间,河北省秦皇岛市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2 C& X3 J8 l, m& o. P3 P# x# z. p2 n  《汉末英雄记》说公孙瓒得到本郡太守刘基的赏识,担任了本郡的上计吏。所谓“上计”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报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包括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等,编制成集簿,县里呈送到郡国,郡国再根据属县呈报的情况再编制郡的“集簿”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长官的政绩,这其实是一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审计制度,在秦汉时已经较为完备,汉代还专门颁布了专门的法规《上计律》。负责呈报集簿的人就叫上计吏,这个人很关键,必然是地方长官特别信得过的人,如果他对长官有意见,到了京里乱说一气,那麻烦就大了。
' b! @9 H% Z' k% r' r, L; V  公孙瓒被刘太守选为上计吏,一方面是因为公孙瓒有才干,据《三国志》记载,公孙瓒长得“有姿仪,大音声”,《典略》说他“性辩慧,每白事不肯梢入,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意思是他有很强的归纳能力,汇报事情从不细说,而是把几件事总结起来概括地说,从来没有遗漏、出错的。另一方面,据《三国志》记载,太守“器之,以女妻焉”,公孙瓒还是太守的女婿。太守为了进一步培养公孙瓒,就送他到卢植那里学习,因而结识了也在卢老师处学习的刘备。公孙瓒归来后继续在郡里为吏,这时发生了一件变故,改变了公孙瓒的人生轨迹。
! U) n7 i1 E4 F5 X+ m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公孙瓒的岳父刘太守因为犯了什么事被廷尉抓了起来,要送到洛阳去。辽西郡远离洛阳几千里,弄不好就容易把命丢在路上。为了保护岳父的安全,公孙瓒亲自驾车,一路护送前往。后来,刘太守被判了个流放日南郡的刑罚,公孙瓒准备了米和肉,跑到洛阳北面的邙山上祷告祖先,他说:“过去我是人子,如今我为人臣,我要一块到日南郡去了,那里瘴气严重,恐怕无法生还,先在这里祭告祖先吧。”公孙瓒的意思是要跟刘太守一同远赴日南郡,并且做好了不再生还的打算,他慷慨而起,周围的人莫不歔欷感动。
. o, _# `$ r7 z( L3 z  日南郡属交州刺史部,大体范围是今天越南的北部一带,当时被视为未开化之地,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气候殊异,很难适应,公孙瓒主动要求跟刘太守一块去,不仅体现了义,还被视为是一种大孝。可是刘太守刚走到半道上就遇到朝廷大赦,他们回到了辽西郡。公孙瓒的名声就传播开了,郡里推举他为孝廉,从而具备了进入仕途的阶梯,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这个辽东属国相当于一个郡,由辽西郡再往北,介于今天的锦州到营口之间,长史是州、郡一级政府的属官,类似于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之类的角色。0 P" D: E7 m( h0 P' B1 C3 X- o
  
$ h' }4 ~' c1 a  i6 q  ◎组建“白马义从”令敌人闻风丧胆5 r' z; R5 ~0 K# A
  
1 R, H8 X0 g: `) j" H9 M; v6 {  辽东属国地处边疆,与鲜卑人相邻,当时鲜卑在东北地区不断崛起,跟乌桓人一样,他们不断袭扰内地,公孙瓒在辽东属国任职期间,经常领兵与鲜卑人周旋。据《三国志》记载,公孙瓒曾经带领数十骑出巡边关哨所,遇到了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等人退到一个空亭内,他对大家说:“今天不冲过去,就必死无疑!”公孙瓒手持两头有刃的长矛“驰出刺胡”,连杀数十人,自己一方也伤亡近半,最后才得脱身。
& {7 |0 r4 C: t5 g  《汉末英雄记》说,公孙瓒担任辽东属国长史期间,每次遇到有敌情,他都“厉色愤怒,如赴雠”,那种气势让敌人看了就会觉得胆寒。公孙瓒打出了声威,就是在夜战时听到他的声音,敌人都怕得要命。辽东属国因为有了公孙瓒这个厉害的长史,鲜卑人就不敢随便进到关塞这边来。+ s: j4 n; O' P
  《汉末英雄记》还说,公孙瓒手里握有一支劲旅,它的名字叫“白马义从”。开始是因为公孙瓒喜欢骑白马,他又英勇异常,敌人常常互相提醒:“见到骑白马的要当避让。”因为敌人见到白马有恐惧心理,公孙瓒干脆选了数千匹白马,挑选善骑射之士,组建了一支精兵,号称“白马义从”。这支精兵成了公孙瓒的杀手锏,在战场上横扫敌军,公孙瓒也落了个“白马长史”的名号。" M1 b. P% n. x* E
  公孙瓒后来被调到涿郡任职,升为涿县令,刘备就是这个县的人。这时候,凉州那边军情告急,朝廷决定抽调三千名幽州突骑前去参战,于是任命公孙瓒为都督行事,让他率领这三千人马前往。他们一行开到幽州刺史部的蓟县,也就是今天北京市附近时,渔阳郡张纯诱使辽西郡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等叛乱,劫掠蓟县一带,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朝廷命令公孙瓒率部就地平叛,公孙瓒击破张纯,张纯跑到乌桓人那里躲了起来。公孙瓒因为有功,升任骑都尉,大约相当于师长或旅长这一级,正式成为高级军官。后来,有其他乌桓首领率众投降公孙瓒,公孙瓒被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公孙瓒就在这一带跟边境少数民族作战,现在的主要对手是乌桓人。
' z# k' J: I% j. Q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公孙瓒与丘力居曾战于管子城,公孙瓒“力战乏食”,马都被吃完了,最后连弩楯上的干牛皮都煮煮吃了。还有一次,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追击敌人,邹靖被围,公孙瓒回师救援,敌人随即被攻散。但是,乌桓首领丘力居所部势力不断壮大,不仅袭扰幽州,还时不时抄掠青州、徐州、冀州,北方这四州深受其害,公孙瓒无法制止,这时朝廷派宗正卿刘虞前来幽州,担任州牧,负责处理北方事务。
- L/ k/ w' o* t  
: N. @3 g; r# m2 B4 J% k  ◎与朝廷“下派干部”产生矛盾
" y0 U  l! w. s! ?7 |  
' ~. _* J/ L% k4 {  刘虞是皇室宗亲,东海恭王之后,在刘氏宗族里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早年担任过幽州刺史,对这一带的情况很熟悉。刘虞这个人讲德义,主张以恩信感化乌桓人,他到任后派人到乌桓人那里“告以利害”,让他们把张纯杀了。丘力居早就知道刘虞的名望,也知道刘虞的政策,就派使者回访。* C9 h' B, N7 j+ h/ o2 ~
  刘虞的做法跟公孙瓒刚好相反,公孙瓒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但刘虞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又有朝廷的支持,公孙瓒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在背后使坏。他悄悄派人在半路上劫杀乌桓使者,但丘力居知道这里面的情况,再次派出使者前来拜见刘虞。张纯无奈,丢下妻子儿女逃到辽东的鲜卑人那里,被鲜卑首领所杀,把张纯的首级呈送给刘虞,刘虞因此被朝廷拜为太尉,封为襄贲侯。太尉是三公之一,都在是京城任命和任职,刘虞担任太尉更多是象征意义,他个人的声望由此也达到了顶峰。1 o( }( G$ X+ {+ x
  公孙瓒看了很不爽,更让他气不过的是,刘虞上报朝廷请求精简边境地区的屯兵,公孙瓒认为这一刀是砍向自己的,公孙瓒手下当时有数万人马之多,这是他跟刘虞叫板的资本,但根据刘虞的方案,他手下只能保留一万人,屯驻于右北平郡,此地在公孙瓒的老家辽西郡南面,今天河北省唐山市在其范围内。公孙瓒不愿意,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自己抓不到的张纯,让刘虞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而且乌桓人答应不再内侵,拥有重兵也就失去了理由,他只得带着这一万人马到右北平郡担负守备工作。
: G8 F2 _6 k$ d, s' M  董卓入洛阳后,为了拉拢刘虞,升他为大司马,东汉没有这个职务,因为董卓自己要当相国,同样也是现行官职序列里没有的职务,为了有人作个陪衬,于是给刘虞也弄出来了这个名号。同时,把公孙瓒由中郎将提升为奋武将军,改封蓟侯,奋武将军只是一个杂号将军,跟大司马相比差了好几级,公孙瓒想跟刘虞摊牌,想想还是算了。关东联军起兵反董卓,刘虞和公孙瓒都没有明确表示参加,董卓为稳住刘虞,在迁都长安前任命他为太傅,但由于道路阻塞,任命书无法下达。
$ A: W6 H6 j7 s! A) {" x3 H: n  Y  然而,刘虞和公孙瓒还是不可避免地卷进了中原内战之中。先是袁绍、韩馥等人想拉刘虞过来,准备立他为帝,跟长安的献帝分廷抗礼,作为汉室宗室刘虞断然拒绝了袁绍等的人提议,袁绍死磨烂缠,希望刘虞再考虑考虑,刘虞明确表示再逼自己就逃入深山,彻底断了大家的念想。刘虞虽然拒绝了袁绍的提议,但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袁绍。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献帝身边担任侍中,献帝在长安想东归,就派刘和逃出长安,回去找刘虞让他领兵来迎,结果刘虞由武关道出了关中,先到了袁术那里,刘和把天子的意思告诉了袁术,袁术打起了小算盘,认为刘和是一张可以利用的牌,就让刘和给刘虞写信,让刘虞派兵来一块到长安迎接天子,刘虞得到儿子的信,没有多想居然答应了,准备派数千骑兵前往南阳郡。
( b, v( h% a" d+ E1 T& N  这本来没有公孙瓒什么事,不过他看出来袁术背后有阴谋,对于野心家的阴谋,一般的正人君子通常不容易看出,而同是野心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理。公孙瓒劝刘虞不要遣兵,但刘虞不听。这一下公孙瓒倒着急了,因为他担心袁术将来知道这件事怨恨自己,干脆由反对遣兵改为主动遣兵,他派自己的堂弟公孙越率一千骑兵也前往袁术那里,并且先于刘虞的人马赶到,公孙越一到南阳郡就暗地里劝袁术扣下刘和,把刘虞派来的几千人马吞并。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便公开化了。& g: ]$ q8 B) p4 \8 M9 M
  在孙坚与周昂之战中,袁术派公孙越前往助战,结果公孙越战死,公孙瓒大怒,他不去找袁术要人,而是把仇记到了袁绍的身上,公孙瓒发怒说:“我兄弟之死,祸起于袁绍。”这是公孙瓒与袁绍结怨的开始。当然这只是一个导火索,从当时的大局来看,董卓退到长安后,内地两大阵营已经基本形成,这两个阵营的领头人分别是袁绍和袁术,公孙瓒站在袁术一方,刘虞站在袁绍一方,或者说刘虞为对付公孙瓒拉上了袁绍,公孙瓒为对付刘虞与袁术结盟。总之,这两大阵营展开了混战,公孙瓒先与袁绍作战,互有胜负,最后与刘虞摊牌,刘虞战败被杀,公孙瓒控制了幽州大部分地区,以及青州、冀州的一部,事业达到了最辉煌的阶段。* E  K% y3 }: Z& G: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3:韩馥,懦弱胆小注定遭淘汰
) y$ n- S0 ?- Z  
4 e2 E2 @% a5 H$ P- [: f: H+ H' g/ f  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渤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乔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 e- h" H! l/ `% b6 E( h
  刘子惠,中山人。兖州刺史刘岱与其书,道:“卓无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为忧。但卓死之后,当复回师讨文节。拥强兵,何凶逆,宁可得置。”封书与馥,馥得此大惧,归咎子惠,欲斩之。别驾从事耿武等排閤伏子惠上,愿并见斩,得不死,作徒,被赭衣,扫除宫门外。1 m* _% M; I* e; P6 T
  冀州刺史韩馥问诸从事曰:“馥有何长何短!”治中刘子惠曰:“前劳赐有余肉百筋,卖之,一州调度,奢俭不复在。是犹可劳赐勤劳吏士,卖之示狭。”
7 S% P! a, t/ z  |4 s$ z  袁绍使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说韩馥,使让冀州。9 h# @0 J9 z( A1 T8 t, s  u6 A4 U
  绍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余人,整兵骇鼓过绍营。绍甚恶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欲离散,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将军但闭户高枕,何忧何惧?”
# b, w7 a5 \2 g* \9 u* x  f. T1 \   耿武字文成。闵纯字伯典。后袁绍至,馥从事千余人弃馥去,唯恐在后,独武、纯杖刀拒,兵不能禁。绍后令田丰杀此二人。
1 G5 S1 X/ H3 R  绍以河内朱汉为都官从事。汉先时为馥所不礼,内怀怨恨,且欲邀迎绍意,擅发城郭兵围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楼,收得馥大儿,捶折两脚。绍亦立收汉,杀之。馥犹有忧怖,故报绍索去。8 Q; b7 p" ^- `( X' O8 N
  
- v7 _9 X: e! r+ X& h4 Z1 |/ R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 I  Y( ?1 z6 L  _( @  ) b* G7 y) I/ f- T
  
# F6 @8 t3 V( {8 h0 V! J9 l) E6 m  如果评选三国最窝囊的人,想必有许多人会第一个想到韩馥。他曾经是袁绍的上司,手下云集了颜良、文丑、麹义、张郃等名将,还有沮授、田丰等一流的谋士,可以说人才济济,在汉末争雄竞赛中,韩馥起步最早,条件最好,但却很快失败了,不是被人打败的,是被自己吓破了胆,不仅丢了地盘,最后连命都让自己弄丢了。《汉末英雄记》里对韩馥的记载不算少,说明王粲很关心这个人,关心他由盛而衰的过程,从而总结经验教训,这些记录大都被以后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所采用。
! F7 X% ^8 J; }: X+ r0 W  根据《汉末英雄记》的记载,韩馥字文节,是颍川郡人,他当过御史中丞,这个职务平时掌管图书文籍,但它还有一个重要职责:领导侍御史,前面说过侍御史是管官员纪律以及办案的,所以御史中丞也很重要。韩馥能爬到这个岗位上,与他“袁氏故吏”的出身有关,他与袁家人关系密切,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董卓进入洛阳后,暗中帮助袁绍的周毖、伍琼等人在董卓面前推举韩馥担任了冀州牧。
! n: g! o4 @) R+ q+ r4 b  韩馥到冀州不久袁绍也逃到了冀州,袁绍和袁术、曹操是同时逃出洛阳的,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是一次有计划的潜逃。袁术到南阳郡找张咨,曹操到陈留郡找张邈,袁绍到冀州就是冲着韩馥来的。但是,袁绍到韩馥这里之前心里不完全有底,所以走到黄河边上的时候,让妻子刘氏带着三个儿子去找自家亲戚、兖州刺史刘岱,给自己留了条后路。果然让袁绍猜对了,韩馥到了冀州后势头发展不错,很快手下就聚拢了不少人才,兵马也有了好几万,因而不太愿意事事听从袁家人的召唤了。这时董卓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韩馥顺理成章地把袁绍打发到了渤海郡,这里远离中原,韩馥还是不放心,他“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
. L6 p. N# }" _9 F8 c9 N( [$ P- M  袁绍在渤海郡一筹莫展,要不是接着发生了酸枣会盟,袁绍的事业大概也就在渤海郡到头了。鉴于袁绍的家庭出身和知名度,酸枣的各路盟军公推袁绍为盟主,当时同样是高干子弟出身的东郡太守乔瑁还拿出了一份所谓的“三公移书”,即在长安的三公联名致天下的公开信,里面陈述了董卓的罪恶,号召天下人团结在袁绍、袁术大旗下举义兵救驾,以解国难。这件事让韩馥没了主意,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参加会盟。论出身他是应该参加的,他跟张邈等人一样都是反对宦官的斗士,如今宦官没了,但董卓专权,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反下去。但是,现在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韩馥又有点接受不了。袁绍作为渤海郡太守是自己的属下,如今又是自己要防范的人,参加了酸枣会盟,那就得听从袁绍的指挥,这让韩馥很闹心。
2 ^, J! M0 k) B2 s6 {  文人出身的地方官员真遇到事的时候往往显得软弱,考虑问题想得太多,在重大决策面前常犯晕,韩馥就是这样的人。韩馥心事很重,他跟手下心腹刘子惠商量:“现在我们应该助袁氏呢?还是助董卓?”刘子惠担任的是治中从事,他毫不留情地批评领导:“方今大家都兴兵为国,哪来的姓袁还是姓董?”韩馥听后感到很惭愧。刘子惠又说:“兵者是凶事,轻易不要挑头。现在应该看看其他州郡,有人带头的话就响应,这样我们比别人也不差,将来成功了也有我们的功劳。”韩馥认为刘子惠说得有理,就给袁绍写信,“听其举兵”。
9 E# R; b% |# g: G1 }% s% {  韩馥不知道这个刘子惠与关东联军有来往,所以暗中向着袁绍等人说话,《汉末英雄记》说刘子惠是中山国人,他与袁绍的亲戚、兖州刺史刘岱关系不错,刘岱见韩馥没有起兵的意思,就给刘子惠写了封信,让他转交韩馥。信中写道:“董卓无道,天下所共攻,他活不了多久了。董卓死后,我们要回师讨伐韩馥,因为他拥有强兵却助凶逆。”刘子惠大概主动把这封信交给韩馥看了,韩复很害怕,反而把这件事归罪于刘子惠,要杀他。韩馥的另一个亲信别驾从事耿武求情,耿武甚至爬到刘子惠身上,愿意一块并斩,这样刘子惠才得以不死,被罚作刑徒,穿着罪犯的衣服在官署外面扫地。
/ i1 X5 ]6 K  ^8 q8 [( D  《汉末英雄记》的这条记载说明,韩馥即使给袁绍写信让他兴兵之后,心中仍然不甘。其实,韩馥现在还有另外的选项,那就是对袁绍不予理睬,不要把关东联军太当一回事,不久之后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起来,以韩馥现有的实力,袁绍奈何不了他,反过来袁绍如果得不到韩馥的支持将一事无成。但是,韩馥文官出身的弱点又暴露了出来,虽然不甘心,但胆量却不够,他不敢与袁绍公开决裂,这给袁绍制造了机会。
+ T$ r8 Y) z+ v& r  袁绍后来到了河内郡,依托河内郡太守王匡寻找发展空间。对袁绍来讲,这时找个地方打出一片自己的地盘是非常困难的,四周都是强敌,自己并没有什么本钱,唯一可行的就是谋取韩馥的冀州,而且强取不行,只能智取。好在袁绍身边有逢纪、许攸这样的谋士,很快就想出了好办法,袁绍抓住公孙瓒也有想侵夺冀州的想法,给公孙瓒写信,要跟与他合击韩馥,相约事成之后瓜分冀州。此时袁绍还没有跟公孙瓒有什么过节,公孙瓒欣然领兵南下,韩馥听说“白马义从”来了,吓得要死。
/ ?! {" Z) y- n7 P  袁绍还觉得火候不够,他暗中策反了麹义。麹义长期生活在凉州,手下人马具备凉州军凶猛的特点,是韩馥最能打的一支队伍,麹义反叛韩馥,韩馥试着跟他打了一仗,却被麹义打败,这彻底摧跨了韩馥的心理防线,他有点盯不住了。要说他手下还有不少将领,兵马也不算少,跟公孙瓒打一仗是有本钱的,但他却没有信心打,因为他手下的人心不齐。
5 r: |, v9 A  L* i  韩馥是颖川郡人,他上任后派人到颖川郡老家招了一批人过来帮忙,其中有郭图、审配、荀谌等人,荀谌的哥哥荀彧,还有日后成为曹操首席谋士的郭嘉都是在此前后由颖川郡来到冀州的。韩馥重用“颖川帮”,惹恼了冀州本地派,颜良、张郃这些武将以及沮授、田丰等人并不真心支持韩馥,他们觉得换个袁绍或公孙瓒来领导冀州也没有什么不行,至少赶紧把“颖川帮”挤走。在这种情况下,韩馥有了退让之心。
" ]# V. p6 _/ o6 ~  袁绍掌握了这些情况,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他还派人到韩馥那里进行游说。《汉末英雄记》说袁绍派去的人包括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这帮人到了韩馥那里连哄带吓,逼着韩馥让位。郭公则即郭图,他也是颖川郡人,本来应该站在韩馥一边,这时也暗中投靠了袁绍。高元才即高干,他是袁绍的外甥,日后成为袁绍手下主要将领之一。至于张景明了解较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张导,他在此事中立下首功,后来却被袁绍因为什么事杀了,而且灭了族。
# |3 X# Q5 w* _0 c! {% f  据《三国志》记载,在韩馥那里做工作让他放弃冀州的还有荀谌,他也是颖川郡人,也暗中投靠了袁绍。荀谌先吓唬韩馥:“公孙瓒乘胜南下,一路上各地纷纷响应,袁绍也带兵东来,搞不清楚他是什么意图,我真为将军感到担心呀!”韩馥当然更担心,他问荀谌该怎么办。荀谌替韩馥分析说,公孙瓒这个人如何凶猛,如果公孙瓒和袁绍联合在一起冀州将根本保不住,韩馥毕竟与袁绍有旧交,如果此时把冀州主动让给袁绍,袁绍必然领情,那样韩馥不仅可以得一个让贤的美名,而且可以自保。在郭图、荀谌等人车轮式的忽悠下,韩馥被彻底洗脑,他坚定地认为认为目前只有让位这一条出路了,于是决定把冀州让给袁绍。
5 F1 f; k1 H8 S8 m( e7 f$ u9 C  韩馥的决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根据《汉末英雄记》、《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袁绍派都督从事赵浮、程奂等人率精兵一万多人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孟津驻扎,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水军,听到韩馥让位的消息他们吃惊坏了,赶紧回师,当时袁绍正在朝歌,赵浮等人率领的水军从这里路过,有数百艘战船,路过袁绍军营时赵浮故意让大家“整兵骇鼓”,让袁绍看了心惊胆跳。赵浮见了韩馥,劝他说:“袁绍正缺军粮,快要散伙了,不用十天半个月必然土崩瓦解,将军只需闭户高枕,有什么可担忧的?”但是韩馥的脑子已经严重不好使,他打定了主意,不再考虑赵浮等人的建议。# \( W2 b, ^8 k- @0 F" N- m
  这样,袁绍便以和平手段得到了冀州,韩馥搬出了官署,住进已故宦官头目赵忠在邺县的一所旧宅。袁绍进入邺县时,韩馥昔日的手下们纷纷前往迎接,其中也包括沮授、田丰以及颜良、文丑这些人,《汉末英雄记》说大家听说袁绍来了,都“唯恐在后”,只有耿武和闵纯二人拿着杖和刀拒之,袁绍后来命令田丰把他们都杀了。/ l" z, Z) }1 q% N3 q
  韩馥让出冀州原想过几天太平日子,哪知根本不能。袁绍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兼任了冀州牧,给了韩馥一个奋武将军的虚职。韩馥只想过太平日子,当什么官已经不重要,但这个最基本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像韩馥这样的割据群雄,想激流勇退还真找不到范例,韩馥不知道,这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作为一个军阀,无论自己多么德高望重,多么积德行善,仇人总是会有的,即使没有仇人,也有那些势力小人,你在位里给你当狗,可以舔你的脚指头,你一旦不在位、手里也没了权,这些人就会把昔日的屈辱加倍地找回来,这种小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多,让韩馥倒霉的是,现在他的面前就有一个。袁绍新任命的都官从事朱汉就是这样的小人,他一心想找韩馥的麻烦,这是因为韩馥以前不怎么看得上他,有所轻慢,他便怀恨在内。朱汉也揣摩了袁绍的心思,他以为袁绍也希望韩馥死,所以擅自调动军队把韩馥家围了起来,他亲自“拔刃登屋”,韩馥躲到楼上,朱汉把韩馥的大儿子抓了起来,砸断了他两只脚。袁绍闻讯认为朱汉做得太过火,让自己下不了台,把朱汉抓起来杀了,但韩馥“犹有忧怖”,心胆俱裂。
5 T, j; ~1 v  n: }( w+ ]( t  韩馥的胆子本来核桃大,现在只有芝麻大了。他感到呆在袁绍身边每一天都不安全,于是向袁绍提出请求想去张邈那里居住,袁绍还算不错,答应了他的请求。韩馥到了张邈那里,但仍然时刻提心吊胆,有一次袁绍派使者来见张邈,韩馥也在座,席间袁绍的使者跟张邈有什么要紧的话要说,他们凑到一块轻声低语,韩馥看见以为他们在商量谋害自己,思来想去,觉得在所难逃,于是跑到厕所里用一把小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7 {3 b8 a) A" z3 v
  韩馥确实够窝囊的,他一再忍让,只求保全自己的性命,但这点最基本的要求最终也做不到。韩馥不明白在乱世中实际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一点曹操比他看得明白。曹操执掌大权后,献帝逐渐长大,当时有人认为曹操无论作为朝廷的司空还是丞相,都应该按朝廷法度行事,应该把掌握的兵权交出来。面对这种声音,曹操发布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给予了答复:“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意思是:让我随随便便放弃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别人,回到自己的封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我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既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要危亡,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7 L* t2 [' v3 k4 A# l3 d# s) @
  作为一方霸主,无论地盘大小,主权不能丢这是基本法则。这就是为什么日后面对曹操的大军孙权要拼全力抗争,沮授、田丰以及麹义、颜良这些人,跟着韩馥干和跟着袁绍干差别没有多大,但韩馥自己就不行了,想退是没有后路的,摆在韩馥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跟袁绍一决高下,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总还会有成功的机会,而退让的结果只有彻头彻尾的失败,而且会一败涂地。韩馥勇则不勇,谋亦无谋,只能落个窝囊死的下场了。4 u; y# [& Z+ c$ m* M7 l9 ?5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4:袁绍训练“大戟士”扬名界桥- z9 N' _- p7 h$ S; H8 D; w0 p5 {
  
3 H, a( p+ a2 t& X  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向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瓒,合战於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二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阵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瓒部迸骑二千余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瓒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却,麹义来迎,乃散去。6 ^/ q! Q% |* p$ J
  袁绍讨公孙瓒,先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 G& t, m! {% M0 Q
  麹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
: H# O- @% {, O6 g5 ?/ U( P% F: u  
8 D  [3 A: a; v, R8 b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j$ r+ f) C  o, G8 x5 w2 l
  % i* s, F& F  Q
  $ T6 s* M! n9 D: I7 n
  《汉末英雄记》对界桥之战的描写相当精彩。这场战役发生在初平二年(191年)冬天,地点是冀州刺史部清河国广宗县境内的界桥,即今天河北省威县境内。交战的双方是袁绍和公孙瓒。界桥之战是袁绍亲自指挥的战斗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次,它对以后时局的发展影响深远。
/ I5 j" {- X" o* K, ]7 s  4 R& F1 L5 L, G% O% G+ i' A4 V
  ◎战前双方力量对比袁绍处于劣势9 A1 U) V1 y, h5 J
  ( M  {8 q0 m9 L( [/ L
  袁绍夺取冀州后立即向四面发展势力,他接手的是原冀州牧韩馥的地盘,大本营在魏郡的邺县。冀州是个大州,下辖九个郡国,约一百个县,日后曹操从袁绍手里夺取了冀州,让人把各郡县的户籍册拿来看了一夜,第二天兴奋得不行,因为他发现这个州的人口足可以征调出三十万军队。袁绍现在就拥有了冀州,他的势力突然增强了数倍不止。) H# U4 M2 W, l6 `
  但是,袁绍刚接手时冀州并没有全部掌握在他的手里。韩馥到冀州是在董卓之乱前夕,时间并不是很长,他虽然担任冀州牧,但实际控制范围不及整个冀州。冀州东部的常山国、中山国和赵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太行山区,这里是黑山军和匈奴人的活动区,黑山军类似于黄巾军,他们活跃在并州、冀州一带,势力很大,其较大的分支就有三十几个,动不动就能轻易控制几万、十几万人口,无论是韩馥还是现在的袁绍,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很弱。冀州北部的安平国、河间国甚至钜鹿郡,处于和公孙瓒势力的接壤部,像河间国境内的易县一带,长期是公孙瓒的根据地。袁绍担任过渤海郡太守,在那里多少会有一些势力,但是袁绍不久前刚把渤海郡太守的职务让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  X4 _- s' f8 |, }9 F5 A7 s
  袁绍之所以对公孙瓒服软,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磐河之战中他败给了公孙瓒。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越死后,公孙瓒把怨气对准了袁绍,当时公孙瓒手握重兵,根本没把袁绍放在眼里,于是出兵磐河,找袁绍来报复。这时的袁绍还真打不过公孙瓒,他害怕了,把自己佩戴的渤海郡太守的印绶解下来授予公孙范。据《三国志》说,袁绍开始还挺天真,让公孙范“遣之郡,欲以结援”,但人家当然不会向着他,公孙范到了渤海郡立即发展势力,连破青州一带的黄巾军,但他帮的是公孙瓒。
- U* o8 I1 F' z  K& K) g: k  h  所以,袁绍真正能控制的恐怕只有魏郡、清河国等两三个郡国。从人马数量来看,韩馥经营冀州期间成果不少,他手下的人马有数万人,其中包括上万人的水军。韩馥手下的主要将领有麹义、张郃、高览、沮授、赵浮、耿武、闵纯等,除赵浮、耿武和闵纯被杀外,其他人都效力于袁绍,但是属于袁绍自己的人马却少得可怜,他在渤海郡时身边只有许攸、逢纪、陈琳这样的文人,他自己并没有嫡系武装。所以,界桥之战前袁绍手里不会超过五万人,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守卫邺县这样的据点,而他手里的水军主要用兵方向在黄河一线,在北部战场局限性很大,现在还派不上太大的用场。
" w8 x2 ^2 t2 E% W  反观公孙瓒可谓兵强马壮,不仅人马多,而且战斗力强。公孙瓒早年即组建了一支包括“白马义从”在内的精兵,人数多达数万人,后来刘虞主持裁军公孙瓒的人马一度被减到一万人左右,但紧接着黄巾军再起,朝廷和刘虞不得不重新启用公孙瓒,公孙瓒又来了机会。界桥之战前公孙瓒的总兵力应该在十万左右,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公孙瓒经历界桥惨败后仍然能控制北方广大区域,刘虞后来发动十万人马与他决战,反倒被他轻易打败,这说明他的势力不会太小,尤其是在界桥之战前。
3 }9 d3 Z# }" a0 k1 Y9 x  对袁绍来说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公孙瓒还有强大的外援,那就是黑山军。袁绍在扩充势力的过程中与盘踞在冀州西部、并州一带的黑山军发生了冲突,袁绍派兵进剿,黑山军依托太行山区的有利地势与袁军展开游击战,袁军居然拿他们没办法。公孙瓒趁机拉拢黑山军,与黑山军首领张燕来往密切,他们结成了战略同盟,如此以来袁绍不仅要在北面用兵,还要考虑西面的敌人,要把有限的兵力分出一部分,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正是因为力量悬殊,公孙瓒要为堂弟报仇袁绍立即服软,但这仅是暂时的,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公孙瓒迟早有一场恶战。现在这场恶战说来就来了。/ F7 V  l# ~8 K( z6 ]; t
  2 J- H3 Q( s5 d- P$ v0 Y
  ◎“讨袁檄文”里透露出有趣信息0 I" A" K% J+ R6 o: F, h# W
  
2 y, @  h- I1 _! l0 ~  初平二年(191年)底,公孙瓒集结大军南下寻求与袁绍决战,临行前他专门发布了一份檄文。檄文就是公开的宣战书,为自己造势同时攻击、抹黑敌人。写檄文需要功力,因为不光文采要好,而且要有力量,要句句如钢刀。写檄文的高手如今在袁绍手下,他就是大笔杆子陈琳,但公孙瓒也不差,人家好歹也是卢大师的学生。公孙瓒的这篇檄文写得也相当有水平,跟后来陈琳骂曹操的那篇著名檄文有一拼。这篇檄文完整地保留在《典略》一书中,全文如下:
% y; ^6 P. o$ ?+ Z9 i  “臣闻皇、羲以来,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张化以导民,刑罚以禁暴。今行车骑将军袁绍,讬其先轨,寇窃人爵,既性暴乱,厥行淫秽。昔为司隶校尉,会值国家丧祸之际,太后承摄,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绍罪一也。卓既入雒而主见质,绍不能权谲以济君父,而弃置节传,迸窜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绍罪二也。绍为勃海太守,默选戎马,当攻董卓,不告父兄,至使太傅门户,太仆母子,一旦而毙,不仁不孝,绍罪三也。绍既兴兵,涉历二年,不恤国难,广自封殖,乃多以资粮专为不急,割剥富室,收考责钱,百姓吁嗟,莫不痛怨,绍罪四也。韩馥之迫,窃其虚位,矫命诏恩,刻金印玉玺,每下文书,皁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昔新室之乱,渐以即真,今绍所施,拟而方之,绍罪五也。绍令崔巨业候视星日,财货赂遗,与共饮食,克期会合,攻钞郡县,此岂大臣所当宜为?绍罪六也。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勋仍有效,又降伏张杨,而以小忿枉害于勋,信用谗慝,杀害有功,绍罪七也。绍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绍罪八也。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又长沙太守孙坚,前领豫州刺史,驱走董卓,扫除陵庙,其功莫大;绍令周昂盗居其位,断绝坚粮,令不得入,使卓不被诛,绍罪十也。臣又每得后将军袁术书,云绍非术类也。绍之罪戾,虽南山之竹不能载。昔姬周政弱,王道陵迟,天子迁都,诸侯背叛,於是齐桓立柯亭之盟,晋文为践土之会,伐荆楚以致菁茅,诛曹、卫以彰无礼。臣虽阘茸,名非先贤,蒙被朝恩,当此重任,职在鈇钺,奉辞伐罪,辄与诸将州郡兵讨绍等。若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续桓、文忠诚之效,攻战形状,前后续上。”+ I5 _9 T7 Q* @; b. `( U
  在这篇檄文里公孙瓒为袁绍总结了十大罪状,其中有几条没有实质性意义,比如说袁绍招来董卓之乱就有点打击的扩大化,袁绍本质上也不想制造出来一个专权祸国的董卓,这个责任应该由董卓自己来负。再如不努力讨伐董卓,这种不忠不义的罪名袁绍背负也没问题,但大家其实都有份。这份檄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透露了许多有趣的信息。; w* O& |) [6 k6 [0 X5 g3 Y" z
  比如,说袁绍是如何“矫制”封官的,檄文说他私刻金印玉玺,下达文书时要在封装文书的皀囊上印着“诏书一封,邟乡侯印”,据此公孙瓒认为袁绍是僭越,像王莽一样想当皇帝。这应该是真的,但袁绍自己不会认为这是“矫制”,这件事现在已经有了个新名词,叫“表奏”,不仅袁绍在用,包括公孙瓒在内的大小军阀们都在用。檄文中还大揭袁家的隐私,根据檄文爆料,袁绍的母亲是一名奴婢,一般的史书虽然说袁绍不是嫡出,但对他生母身份都没有具体交代,只有这里说是一名奴婢,现在看来这没有什么,但在当时却杀伤力很大,直接诋毁了袁绍的形象,就好比陈琳后来揭批曹操是“赘阉遗丑”一样。* k+ }% [* \3 P- p8 k
  最有意思的是说袁绍重用星工一事,所谓星工可以称为星象学家,也可以叫做算命先生,袁绍看来特别迷信,他跟崔巨业等星工们“与共饮食”,也就是同吃同住,大事小情都要先看看天象才做决定,包括什么时间、抢什么地方都要先问星工。这应该不是完全没影的事,袁绍也确实重用过崔巨业这个人,对他的信任甚至超过麹义、张郃等将领,界桥之战后曾经让他担任总指挥讨伐公孙瓒。$ t# V5 d' p, `  O3 c' H7 n. ?
  2 x9 u, Y8 A3 x! {- ~
   ◎“白马义从”在界桥全军覆没& `/ B- j6 q; B
  9 T- j# c5 q# w# `; m+ w6 A1 i
  《汉末英雄记》对界桥之战的全过程有精彩记述。据记载,公孙瓒携大破青州黄巾军的余威率大军南下,到达广宗县境内,袁绍属下的“冀州长吏”纷纷望风而降,“开门受之”。公孙瓒推进到界桥,这里还真有个桥,座落于清河之上,这段清河正好是清河国和钜鹿郡的界河,所谓界桥可能由此得名。此地已深入冀州数百里,距袁绍的大本营邺县也只有二百来里,公孙瓒逼到家门口,袁绍不拼都不行了。袁绍亲率大军迎敌,在界桥以南二十里处双方相遇,展开一场阵地战。
+ Y5 Q9 _! i9 G# C# \" X" F! _+ M  公孙瓒投入的主力有三万多人,其中二万名步兵,列成方阵,步兵的两侧是骑兵,各有五千人。在整个队阵的中间,是公孙瓒的最精锐的“白马义从”,这支部队一般有数千人。《汉末英雄记》说“白马义从”也分为两部,整个公孙瓒这边是“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而袁绍一方阵前仅有八百名步兵,步兵之后是一千名弓箭手,再往后是“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这个说法有点不确切,袁绍拿不出数万人来,应该是一到二万之间。
8 U/ ^( S' _' _% ]6 d! i5 o4 Q  战场形势一目了然,公孙瓒并没有把袁绍放在眼里,他以为此战必胜,但他不知道袁绍为此战专门操练了秘密武器,就是那列于阵前的八百名步兵。这八百人由名将麹义亲自率领,《汉末英雄记》说麹义久在凉州,很熟悉羌人作战风格,他手下的兵都是“骁锐”。这还不算,为了对付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他们还专门演练了阵法,打制了对付骑兵冲击的利器,这种武器他们人手一把,只是现在都隐藏在盾牌之下,没有拿出来。他们的盾牌也是特制的,用皮革蒙面,可以抵挡敌人的弓箭,而且很大,可以把整个身体都隐藏在下面。
$ N$ N( l$ c6 p1 H, l% {  公孙瓒下令攻击,数千名“白马义从”呼啸而出,而麹义这边的八百步兵都“伏楯下不动”,双方距离只有数十步之遥时,他们“同时俱起,扬尘大叫”,原来这些家伙手里都准备着许多土,扬洒起来迷了人和马的眼睛,让“白马义从”措手不及。同时,他们手里的家伙也亮了出来,这是一种大戟,长且坚硬,前面还带倒钩,专门钩敌人的战马,“白马义从”纷纷倒地,侥幸冲过去的,突然发现后面有上千名弓箭手在伺候着,乱箭如雨,“白马义从”就这样在公孙瓒的眼前全军覆灭了。
! [/ m: k; R, p/ K8 y4 S% r  此战袁军临阵斩公孙瓒所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等以下一千余人,公孙瓒大败,率步骑奔走,来不及回到自己的大营。麹义等人追击到界桥,公孙瓒负责殿后的部队集中到界桥附近与麹义交战,又被麹义打败,袁军攻占了公孙瓒的大营,拔了营门口的牙旗,负责留守大营的人马全部散走。" l: I6 T! Q0 [7 J6 n
  袁绍率军跟着杀过来,快到界桥附近时,看见公孙瓒已破,放松了警惕,下马在此设帐,身边只有“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这个“大戟士”是袁绍给起的名字,就是阵前力破“白马义从”的那八百勇士。正在这时,危险突然发生了,公孙瓒部有二千骑兵突然杀过来,把袁绍等人围了数重,“弓矢雨下”,情况万分危急。袁绍手下的别驾从事田丰扶着他要到一处土墙下躲避,袁绍不干,他把自己的头盔摘下来了扔到地上,袁绍说:“大丈夫应当战斗而死,躲到墙后面算怎么回事?”袁绍指挥身边的弓箭手还击,强弩乱发,杀死不少敌人,幸好这些敌人不知道袁绍就在其中,眼看攻不下来就撤退了,闻讯赶来的麹义前来增援,袁绍才脱险。2 s, ]* P9 |: Q( r2 o4 t9 l
  
* d2 w, X9 N+ L, ?! H  ◎界桥之战被史书有所忽略( w2 B; }0 o- W; D1 F/ s: Q- c7 i
  
7 v- C" V. A( o% H  界桥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精彩战例,它最精华之处在于以少量步兵战胜重装的骑兵,在此过程中弓弩发挥了强大的威力。弓箭的杀伤力很强,很早便投入战场,但弓箭的缺点是不能连发,射击密度有限,对于急突而至的骑兵往往无法阻挡。“白马义从”驰骋疆场的秘诀就在于速度,他们急驰而来,距离太远弓箭够不着,进入射击范围时他们已经到了眼前,弓箭手往往来不及换箭就被骑兵斩杀。
! x- `" \* v4 p5 l, g) L% B7 K# v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还有一招,他们能在马上射箭,所以即使防守的一方以弓箭还击,也属于对射,如果在阵前用步兵还击,则成为他们的活靶子。为了对付“白马义从”的速度和弓箭,袁绍和麹义反复演练,先以“大戟士”携皮盾列于阵前,敌人冲击射箭不去管它,用皮盾保护自己,待到了跟前时突然跃起,又是洒土,又是用大戟乱钩乱扎,先对“白马义从”造成杀伤,并破坏其阵形。随后袁军埋伏的弓弩发挥了作用,为解决弓箭不能连发的问题,后来出现了弩,这种武器经过不断改良,逐渐加强了力度,袁绍埋伏在“大戟士”身后的是“强弩千张”,瞬间便有密集的箭雨射出,“白马义从”来不及冲到袁军步兵跟前便纷纷落马了。( D9 \" ~# U. S4 g
  “白马义从”是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他们跟着公孙瓒四处征战,从来没有吃过败仗,他们的瞬间覆灭彻底动摇了公孙瓒的军心。其实凭实力而论,即使没有“白马义从”,公孙瓒仍然占优,袁绍要想取胜也很难。但公孙瓒此时军心已乱,转眼溃不成军。公孙瓒在界桥惨败完全在于自己轻敌,不了解敌人的招数,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又没能组织起有效反击,所以大败。3 U( H5 s8 X6 n+ H1 j& i
  这场战役不仅精彩,而且改变了北方的势力格局,战前公孙瓒一支独大,刘虞和袁绍次之,袁绍在与公孙瓒对抗中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界桥之战打击了公孙瓒的上升势头,为袁绍挽回了关键的一局。
# I1 ^2 v2 y1 e) y9 z  但这场战役无疑被史书忽略了,《三国志》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仅有十几个字:“绍军广宗,令将麹义先登与瓒战,生禽纲。”《后汉书》对界桥之战记述相对较多,但几乎全文照录《汉末英雄记》。对界桥之战的忽视,除了《三国志》等史书在政治立场上更倾向曹操而贬低袁绍之外,还在于界桥之战后没有立即形成袁绍在北方独大的局面,袁绍与公孙瓒转入拉锯战,袁绍后来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消灭公孙瓒。从这个角度看,界桥之战就不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那样具有转折性和戏剧性了。
0 f7 i' }" ], t$ T  而为袁绍立下首功的麹义,却没有落到一个好结局,根据《汉末英雄记》等史书记载,麹义后来被袁绍杀了,原因是他“恃功而骄恣”,袁绍杀麹义不知在何时,史书对其中的详情没有记述,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4 ?6 m' d# T8 X3 X8 U; i: 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刘虞仁者却未能无敌
* |5 `' ^  H  t0 ]$ |) r/ F  - Q+ w+ K' E& p
  虞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时郡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  W5 d$ H- g; q
  虞让太尉,因荐卫尉赵谟、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南阳太守羊续,并任为公。
. A2 n$ f% v% P% C8 \  幽州刺史刘虞,食不重肴,蓝缕绳履。
4 H# O) P1 x; [6 K) S+ P0 z+ F  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奋发,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
  |* D- F, U( Q4 p  _  ( h5 G8 I1 _0 u1 D0 X3 \, n
  ——(三国)王粲《汉末英雄记》
- U  w, Q+ x" @; K  
. g4 `1 {( P$ u  
0 N/ T1 r4 F3 a/ o4 ^9 U  界桥之战后公孙瓒收缩防线,重点改向北方发展,如此以来与他名义上的顶头上司刘虞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了。公孙瓒对刘虞恨得不行,但却无可奈何,因为刘虞的名气太大,威望太高,公孙瓒不敢轻易下手。不过,随着二人关系一步步恶化,公孙瓒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向刘虞发起进攻,刘虞打不过公孙瓒,被公孙瓒抓了起来,后来公孙瓒把刘虞杀了。
% d& l" w4 x; f9 J' D1 b0 j1 q2 b  刘虞字伯安,是东海郡郯县即现在的江苏省郯城人。他是汉室宗亲,他祖父刘嘉担任过光禄勋卿,他的父亲刘舒担任过丹阳郡太守,刘虞算是高干子弟。他年轻时举过孝廉,学问也好,能“通五经”,当时太学里按通多少经来看一个人学问高低,一般能通二三经,能通到五经学问就相当高了。刘虞的仕途也很顺利,很快便做到幽州刺史,他在幽州期间“民夷感其德化”,鲜卑、乌桓、夫余、秽貊等少数民族都“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后来刘虞离开幽州,改任甘陵国相,又回到朝廷担任宗正卿。
! Y9 N5 Q6 |& q# d0 |/ X4 j  《汉末英雄记》说刘虞在担任幽州刺史前还担任过博平县令,他“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没有盗贼,灾害不生,而与博平接壤的郡县无不蝗虫为害,这些蝗虫飞到博平县界,居然“飞过不入”。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蝗虫是不分清官还是贪官的,史书这么写为的是说明刘虞德行好,把地方治理得也好。3 W( d' b1 k3 X7 I0 Y3 r
  张纯起兵于幽州,公孙瓒镇压不了,边境地区告急,朝廷因为刘虞“威信素着,恩积北方”,又担任过幽州刺史,于是拜他为幽州牧,让他主持北方边境事务。刘虞到任后采取绥靖政策,很快平定了边境之乱,杀了张纯,刘虞个人的威望进一步上升,被董卓主持的朝廷先后拜为太尉、大司马。据《汉末英雄记》记载,刘虞辞让太尉,认为卫尉赵谟、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南阳郡太守羊续等人都可以荣任三公。1 W$ ?7 r( x0 n- _7 ]- K
  《后汉书》说刘虞在幽州积极恢复生产,“劝督农植”,开辟边境关市,向少数民族输出渔阳郡的盐铁等产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悦年登”,市场上一石谷物仅需要三十钱。对比一下汉末内乱最严重时候一石谷值三十万钱,往往还有价无市,幽州这时治理得的确不错,青州、徐州一带避黄巾之乱的人大量迁居到幽州来,前后多达一百多万。  R  _7 W5 V; M% l
  据《汉末英雄记》、《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刘虞不仅是个“治世的能臣”,而且是道德楷模,他虽贵为上公,但天性节约,经常穿着很破的衣服和用草绳结成的鞋子,“食无兼肉”,即一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所以深得民望。对付这样的领导,公孙瓒尽管有意见但却没有办法,因为领导的威信太高了。# q9 _* n& m) U# r# \' E2 [, c+ ]0 ?" M
  公孙瓒这边闹心的事更多,袁绍不断攻击他,他一面要与袁绍交战,一面还得防备背后的刘虞,简直头疼不已。而刘虞是和平主义者,对于公孙瓒和袁绍之间动不动就打打杀杀很有意见,他开始限制公孙瓒的行动,公孙瓒当然不干,“屡违节度”。同时,为了征集军粮公孙瓒的手下又经常侵犯百姓,就连刘虞赠送给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财物一急眼也照抢,刘虞把公孙瓒前后劣迹整理出来,“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公孙瓒也不示弱,向朝廷报告刘虞不给他的军队调拨军粮,幽州通往长安的路上“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也不好表态,只有抹稀泥。5 }! f: y8 c7 y; Z
  据《后汉书》记载,当时刘虞住在蓟县即现在的北京市,公孙瓒“筑京于蓟城”来防备刘虞,“京”是个象形字,是指垒起的高台,上面还修有堡垒,实际上就是像雕堡一样的高大建筑。公孙瓒好像挺热衷于这种防御工程,以后他在易水河畔修筑了由上千个“京”组成的堡垒群,号称易京。公孙瓒在蓟县城外修雕堡,是把他的顶头上司刘虞当成了假想敌,公孙瓒不再听从刘虞的指挥,刘虞请他来开会商量事,请了多次,公孙瓒都以生病为由推脱。
% p5 {# w8 i* e$ H  按照公孙瓒的想法,应该立即把刘虞解决了,但他一直没有下决心,一来刘虞在幽州威望极高,有许多追随者,二来他与袁绍正打得不可开交,尽量避免两面作战。公孙瓒一直忍着,但刘虞有点忍不住了,他对手下心腹东曹掾魏攸说了自己的想法,魏攸不赞成他与公孙瓒决裂,他认为公孙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刘虞听了魏攸的劝告才没有动手。可不久后魏攸死了,刘虞“积忿不已”,于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冬天,集合起十万人马向公孙瓒发起进攻。从事程绪劝他不要动兵,应该不战而服人,惹恼了刘虞,下令杀程绪以祭旗。刘虞命令士兵:“不要伤及无辜,只杀公孙瓒一人。”作为幽州的父母官,刘虞对幽州百姓怀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他再三强调战场纪律,要求大家不要滥杀无辜,从这个意义上说,刘虞是个真正的仁者,他有一颗仁爱之心。# C! n$ T- k5 s8 R$ Z- P) I
  但这又是最要命的,打仗就是打仗,你不要他的命,他就要你的命。公孙瓒本来处于弱势,但刘虞的部下打起仗来放不开手脚,“不习战,又爱人庐舍”,结果急攻公孙瓒的军营不下。公孙瓒趁机率数百人突围,一边突围一边纵火,居然把刘虞的大军打败。公孙瓒聚合本部人马追击刘虞,一直追到庸县,刘虞守了三天,城破,刘虞以及妻子儿女都做了公孙瓒的俘虏。2 x: d2 I9 ]8 N2 @3 {$ P
  开始公孙瓒还没打算杀刘虞,后来长安朝廷派段训出使幽州,给刘虞颁布了新的任命,让他督北方六州,这一下公孙瓒就面临了选择,要么杀掉刘虞,要么恢复刘虞的自由和权力,公孙瓒当然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力,于是翻出旧案,说刘虞当年勾结袁绍、韩馥想另立朝廷,实为大逆不道,下令将刘虞处斩。公孙瓒毕竟心虚,临刑前又把老天爷搬出来壮胆,他宣布:“如果刘虞真有天命在身,上天就下一场雨来救他吧。”当时正值盛暑,已经连续很多天不下雨了,哪能说下就下?刘虞于是被杀。《汉末英雄记》记载,刘虞被杀的时候,原常山国相孙瑾以及幽州政府任职的张逸、张瓒等人“忠义愤发”,相伴与刘虞一块赴死,临死前大骂公孙瓒。
0 @; ?8 j2 |, u7 ?- G$ q0 a  范晔评价刘虞说:“襄贲励德,维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卫国。”意思是襄贲侯刘虞的修养德行是屹立在燕北、保卫王室的长城,他仁爱所以能团结属下,他忠诚因而能忠心保卫国家。这些评价都不过分,刘虞作为汉室之胄,有修养也有能力,他忠心为国,仁心爱民,更执行了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在他执政期间保证了边疆的安定。但是,他的仁爱拿到战场上就行不通了,战争就是战争,更何况面对的是公孙瓒这样强悍的对手。所以刘虞最后失败了,范晔说“虞好无终”,也就是这样的好人但却不得善终,范晔为之为深深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00: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