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2 12: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02:董卓是怎样炼成的
/ p: ^- ?5 `6 u- w$ @( A $ H# x/ }# S6 @/ ^) t3 a$ t2 H
【原文】
3 B, R9 u @. r, ~ l% Y
& P9 `( y1 H: [ l R 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8 w$ R/ X* i. N9 v7 [! N
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 e- k: y L# @! i. X
4 C$ c7 E4 S2 M + W; I, M% j) q* T# [1 [# F4 _
【解读】, K/ w- k) Y0 M9 a: _* g1 P
z/ Z" d+ M( l" [9 y; Z( J# i' j 在汉末三国人物中,董卓是被骂得最狠的一个。
% Y [9 e6 J4 N) F, D, X$ i2 Y1 W 范晔在《后汉书》中骂他罪恶滔天,冒犯了天地人的常道(董卓滔天,干逆三才)。陈寿在《三国志》中骂他凶狠残忍,暴虐而不讲仁义,自打有文字记载以来,还出来没有出过这样的大坏蛋(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未之有也)。客观地说,这些话不像是历史说家应该用的语言,因为它不符合辩证法,一个再坏的人身上多少也有可取之处。但在历史学家眼里,董卓干的坏事实在太多了,士人们无法原谅他,所以只要说起董卓,都会毫不客气地把他贬得一无是处,粗俗、无知、残虐、霸道,所有能用在恶人身上的贬意词都尽情地往他身上使。
) V8 H4 s( j* r# c7 W% A7 Z 但是,纵观董卓的一生,他固然是个大恶人,但也是个有本事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东汉王朝做过贡献的人。虽然他因为笃信乱世生存术而在有些问题上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但他也并非一味耍横,而是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同时,他也是《汉末英雄记》的作者王粲最熟悉的政治人物之一,王粲十六七岁时到了长安,当时这里正处在董卓的统治之下。王粲目睹了长安之乱,也亲身经历了董卓被杀后全城百姓的欣喜若狂,现存《汉末英雄记》里涉及董卓的有十二条,一千一百多字,约占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些记录虽然也已经支离破碎,其中记录董卓早期历史的也只剩下了上面这两条,但综合王粲笔下的董卓,可以看出相对于范晔和陈寿,王粲对董卓的评价更为客观,他没有用漫画式的笔法写董卓,至少有一条,王粲告诉人们董卓在作乱之前曾为朝廷“前后百余战”。
4 e$ i6 d+ M4 a9 q w8 ]4 o
7 b' n: j' w8 T d# j& h1 p1 W ◎为招待客人杀了正在耕地的牛
% i: u$ C5 |6 a; J # a/ x, ~ o% \4 ]; ?$ n& Y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陇西郡隶属于东汉的凉州刺史部,是东汉的“大西北”,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东汉的主要战场。当时,在这一带居住的羌族势力强大,屡屡起兵反抗朝廷,朝廷则一次次派大军进行镇压,战事绵延百余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凉州成为武人和冒险家的乐园。陇西郡位于今甘肃省南部的临夏、陇南、甘南之间,董卓的老家临洮县却不是现的临洮县,而是临洮县以南几百里外的岷县,这两个地方都在洮河岸边,是川渝方向去往兰州的必由之路,在东汉时这里相当偏僻和落后。- m2 K9 E7 O! C, J
董卓出身于下级官吏之家,他的父亲董君雅在颖川郡的纶氏县当过县尉,纶氏县即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的所在地,不过这个著名的寺院开始建设还要到三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县尉是县令或县长的下属,负责治安缉盗等工作,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董卓的父亲一生最大官职才是个县尉,说明他们不是名门望族,不过出身于遥远的边地,而能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汝南、颖川一带做官,说明董君雅也有一定本事。
4 C% T2 R! P( t7 b7 ? f% R 当时年轻人最好的前途就是研习经学,之后进入太学学习,毕业后踏入仕途,袁绍、曹操等人都是这样的经历。但是董卓不是,《后汉书》说他“粗猛有谋”,也就是智育不好体育好,这或许与他出身凉州有关,或许与他父亲任职县尉有关,总之青少年时期的董卓没有种下日后当一名文人的基因。董卓小的时候在老家生活,“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羌中”指的是羌族聚居区,大体上在陇西郡与武都郡一带,核心地区在今天甘南、川北地区,甘肃的宕昌、武都等地以及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都在其内。这里与董卓老家岷县相邻,董卓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一身的江湖侠气,他与羌人部落首领交上了朋友。* B# F3 ?7 x w. {" V3 A4 a$ ~
对青年时期的董卓,《后汉书》曾有过一段记载:“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由台湾十一位教授合译的《白话三国志》将这一段翻译为:以后董卓回到中土,在田野里耕作维生。羌族中的一些豪杰有大老远跑来看望他的,董卓便带他们回家,高兴起来,甚至把自己正在干活的耕牛都杀了款待客人。这些豪杰被董卓的侠义风度所感动,回到老家后,竟然搜集了千余头的牲畜来赠送给董卓,董卓因此以健侠而闻名。
1 \$ p( h! C2 C& }* i7 B 据此有人认为,董卓后来跟他父亲到了颖川郡纶氏县生活过,除了上面这段话,还有一个证据是他字“仲颖”,似乎也与颖川郡有关。《后汉书》还说董卓善于骑射,能在马上用两张弓左右开射,而且膂力过人。一身侠气,武力过人,放在首都洛阳恐怕很难派上用场,但在战事不断的陇西,这就有了用武之地。据《吴书》记载,董卓回到老家后被陇西郡太守召为吏,让他“监领盗贼”,就是管管治安。当时这一带除了羌人外,胡人也经常出来劫掠百姓,干治安工作必须是一把强手,董卓看来干得不错,不久之后受到凉州刺史成就的赏识,把他调到州政府工作,让“领兵骑讨捕”。
8 i; q) E, F# h, G% c: V 《后汉书》说这个职务叫“兵马掾”,查东汉州郡政府属官里没有这个职务,可能是为边境地区州郡特设的,“掾”的意思是官属里的佐吏或办事员,东汉的正规军不归州郡管,内地的州郡都没有兵,只有都尉管理的治安警察部队。边境地区情况特殊,设有一定数目的地方部队,负责守土卫家、配合正规军作战,类似于民团,董卓干的就是这个差事。据《吴书》记载,董卓干得挺不错,他领兵讨伐胡人,“大破之”,俘虏了上千人。6 U8 ]" S/ s5 Z4 b( B- N$ h% U
; B$ o8 I5 E2 o; p
◎得到多位名将的赏识提携
0 M8 j+ s7 B/ o$ O. T. T! @4 K$ {5 u / o, S# O% n, v9 |( q" W, w2 B
当时朝廷的中央军主力几乎常年在凉州一带与羌人打仗,由此造就了不少名将,东汉末期最著名的是“凉州三明”,即张奂(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和段颎(字纪明),他们都是凉州本地人,其中张奂是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人,皇甫规是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人,段颎是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民勤)人。他们先后在凉州领兵作战,主要对手是羌人。这几个人对董卓都很熟悉,对他也相当赏识,董卓在他们的提携下在军中逐渐成长起来。
6 p: q1 _6 o9 O+ o 桓帝末年,董卓正式加入朝廷正规军,来到张奂手下担任军司马,这个军职的品秩是千石,当时县令的品秩是四百石或六百石,所以董卓担任的这个职务虽然算不上高级将领,但也起点不错。他随同张奂参加了与羌人在汉阳郡的作战,打了胜仗,董卓得到了九千匹缣的赏赐,当时物价起伏很大,工资和奖金常发实物,比现金更有用,董卓得到的是一大笔奖金,但董卓身上“健侠”的一面又表现了出来,他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也就是说功劳虽然是自己的,但也是大家的,于是把所有赏赐都分给了手下,自己什么都没有留。
# k) x2 Q( R9 s% x9 g 董卓后来被提拔为西域戊己校尉,这是一个不常设的官职,负责屯卫、监护西域诸国。在军中,校尉级别较高,应该到了师长、旅长这一级,可以正式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了。但是董卓在这个位置上没干多久,就因为什么事被免了官。
* ? e }7 y1 V0 y 当时段颎兼任凉州刺史,也很赏识董卓,据《吴书》记载,段颎见董卓被免官后无事可做,就把他推荐到洛阳,在司徒袁隗那里任职,董卓担任的是“司徒掾”。司徒是三公之一,比部长还高,因而可以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府),“司徒掾”是司徒府里内设部门的负责人,相当于处长。董卓从此成了“袁氏故吏”。出身于汝南郡的袁氏一门“四世五公”,也就是先后四代人里有五个当上朝廷三公,所以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成为“袁氏故吏”中的一员,当时在官场上是最值得炫耀的资本。董卓从此官运亨通,先后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成为省部级的地方大员。- v/ _2 C$ m" i- k g0 s5 J( w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暴发,朝廷在仓卒之间组织军队进行讨伐,负责与冀州黄巾军作战的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名将卢植,在卢植指挥下战事进展得很顺利,但卢植得罪了天子派来战地巡查的宦官,宦官回去告了他一状,结果卢植被临阵撤职治罪。本朝重文治,朝廷里文官一大堆,能打的武将却相当有限,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董卓能打,就命他由河东郡太守改任东中郎将,代替卢植与黄巾军作战。然而,董卓习惯了与羌人作战,擅长的是山地战和大兵团骑兵突击,对于平原和河网地带的攻城战不太拿手,结果一筹莫展。
& M" e! w/ z7 e: D) E G; h" k 情急之下,董卓向朝廷推荐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接替自己,皇甫规也担任过凉州刺史,他的资历比张奂还老,皇甫规也提携过董卓,他的侄子皇甫嵩也很有军事才能,董卓请出老领导的侄子,结果皇甫嵩不久就把冀州黄巾军扑灭了,被升为左将军。而董卓因为作战不力又被撤职。
* u9 Y8 B3 Z2 Y7 b# u8 R% m - n4 D8 M9 M5 }
◎曾借助流星雨反败为胜& K1 U+ r7 h; T- Q8 b
9 V D2 u! W7 Q& f1 e( d- q
到了中平二年(185年),凉州羌人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叛乱,他们共立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了朝廷设置的护羌校尉冷征和金城郡太守陈懿,攻烧州郡,叛乱武装后来逐渐归到金城人边章、韩遂手中,他们聚集了数万骑兵向东发起攻击,已经打到了关中一带,这里是西汉各位皇帝陵寝所在地,朝廷一下子紧张起来。边章、韩遂等人以诛杀宦官为名,鼓动大家跟着造反。
! N" g; j: M2 b 这样,董卓又有了用武之地。朝廷派皇甫嵩领兵与边章、韩遂作战,任命董卓为中郎将,担任皇甫嵩的副手。凶悍的凉州骑兵跟黄巾军完全不同,这一次轮到皇甫嵩找不到感觉了,他因为作战无功而被撤职,朝廷拜老将张温为车骑将军统一指挥作战,任命执金吾袁滂为张温的副手,董卓被提拔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等归张温指挥,加上附近州郡的地方部队,共有十多万人,总指挥部设在美阳(今陕西武功)。3 n4 c* Q/ f+ h4 B4 a# Y
但是叛军势头很猛,战斗力强于朝廷的军队,张温等又面临作战不利的局面。但是,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突然发生了奇异的自然现象,帮助朝廷军队反败为胜。据《后汉书》记载,在美阳一带夜里突然“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这可能就是流星雨,其中有较大的陨石,发出的光也超过寻常。更神奇的是,有颗巨大的陨石正好落在叛军的营区里,把营寨都照亮了,营中的驴马等动物受到惊吓都鸣叫起来。 s4 ~4 @9 n, V1 P$ W
古人不了解地震、日食、流星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往往认为是大凶之兆,是上天的某种警示,很不吉利。边章、韩遂也这样认为,于是决定撤军。董卓看到处于优势的一方竟然自动撤退,他大喜过望,联合右扶风郡太守鲍鸿共同出击,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退到榆中,也就是董卓的老家陇西郡一带。张温指挥大队人马乘胜追击,命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担任对榆中的主攻,命董卓也率三万人进讨先零部落的羌人。张温派手下的参谋(参军事)孙坚协助周慎。' q/ D" n/ ?/ S2 G5 P, B0 W& F- P* y
孙坚即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此前担任过多年的基层工作,又参与过讨伐农民起义军的战斗,战场经验丰富。他建议周慎说:“敌人困在城里没有粮食,肯定会到外面运粮。我请求率一万人马断其粮道,将军率大军随后跟进,敌人缺少粮食必然不敢出战,最后只能撤入羌中,到那时我们并力讨伐,则凉州可定。”可是周慎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又不愿意分功给孙坚,执意从榆中城正面发起强攻,结果反被边章、韩遂派兵截断了葵园峡谷,把周慎的粮道给断了。周慎这才慌了,下令放弃辎重突围。+ X6 V/ ~/ |2 A6 l( X$ ?, m
周慎突然撤军,让担任辅攻的董卓措手不及,被边章、韩遂所部羌胡兵围困在望垣以北,粮食很快吃完了,敌人围攻又急,情况十分危急。董卓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周围环境特别熟悉,这里有一条大河,也就是洮水,董卓站在河边突然来了主意,他命人在河上筑坝把水截住,形成了长达数十里的堰塞湖(使水渟满数十里),对外说是要捕鱼充饥,实际把水断流后人马从坝下过河,之后突然放水,形成溃坝,冲淹下游的敌人,董卓因而解围。此战,朝廷共有六支军队参战,其他五支都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只有董卓率领的这一支全师而还(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他因此被朝廷封为邰乡侯,食邑一千户,所部人马屯扎于关中地区的扶风郡。
+ @ m }% D- D$ Y5 @' ^0 V" m
) `* r2 f1 A# ]3 Y# b" O- t ◎由功臣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G/ t( t3 i+ H8 Y+ ~3 `3 d$ B
. W: W( z( v3 Z! G" g9 N, B( b
董卓为朝廷身历百战,立下赫赫战功,他自己的地位也不断擢升,不久朝廷拜他为前将军,这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一,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董卓进入到帝国顶级将领的行列。但是,与同样出身于凉州的张奂、段颎、皇甫规、张温等前辈相比,董卓却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0 ^1 j2 i8 l0 h0 p# E 张奂、皇甫规包括以后投靠了宦官的段颎在内,他们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本质上还具有士人的气质,比如张奂,他还是个大学者,是《尚书》研究专家,同时还培养了两个书法家儿子张芝和张昹,张芝更是被后世称为“草圣”。他们这些人对朝廷都心怀敬畏,正统观念很强,朝廷让干就好好干,不让干也没有怨言。但是董卓心中朝廷的观念就淡得多,他从小没受过那么多礼教和经学的教育,经常跟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打交道,把眼前利益看得重,把名节看得很轻。同时,经过多年与朝廷打交道,也逐渐把朝廷看透了,他明白只要你有实力朝廷就离不了你,就得买你的帐,所以他想尽办法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手下的将校也大都跟他一样,讲义气、轻名节,只对董卓个人效忠,把朝廷的命令不太当回事。
! F/ O" [5 z1 R- C( J6 e 所以张奂、张温、段颎以及皇甫氏叔侄虽然论军事才干都不输于董卓,论功绩更不比董卓差,但他们都不是军阀而董卓是。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张温担任西部作战总指挥期间,董卓在他的手下,但董卓根本不买张温的帐。一次,张温拿着天子的诏书召唤董卓,董卓过了很久才慢悠悠来了,张温批评董卓,董卓根本不服气,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在张温手下当参谋的孙坚看不过眼,走到张温面前对他耳语道:“董卓不知错反而态度不恭,应该治他奉诏不到罪,按军法把他斩了。”
. i6 w8 S) A& g2 X1 H0 D 张温是个好脾气,以前陶谦在他手下也当过参谋,陶谦可不是印象中的谦谦君子,年轻时以臭脾气著称,他敢在酒桌上跟张温公开叫板,严重藐视领导,但张温最后也没能把陶谦怎么样。张温小声对孙坚说:“董卓向来在凉州一带有威名,现在杀了他,再在西边用兵就少了依托。”孙坚见张温不敢,但他仍不放弃,又历数董卓三大罪状,让张温下决心。张温仍然不敢,对孙坚说:“你赶快下去吧,时间长了董卓会起疑心。”
! X: [6 O8 u0 Z4 g2 @ G 韩遂后来杀了边章和北宫伯玉、李文侯,吞并了他们的人马,拥兵十多万,成为凉州最大的反朝廷势力。此时,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马腾也迅速崛起,加上汉阳郡人王国等叛军,几路人马卷土重来,又寇掠三辅,把关中西部重镇陈仓(今陕西宝鸡)围了起来,朝廷派前将军董卓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同出兵征讨,这一次朝廷军队把韩遂、马腾等部打败。
" c1 `- Y$ W5 C) ]7 {/ [/ F 随着战功的累积,董卓的个人势力也快速膨胀,董卓不服管的问题也引起了朝廷的担忧,为了解除董卓的兵权,朝廷于中平六年(189年)下诏征董卓为少府卿,这是九卿之一,正部长级,相当于皇家事务部部长,董卓哪有心思去洛阳伺候皇上,于是上书请朝廷收回成命,理由是其所部湟中义从以及秦胡兵等听说他要走,都哭着喊着不让,“牵挽臣车,使不得行”。对于董卓的抗旨朝廷居然没有办法。后来有人又想了个主意,改任他为并州牧,让他把所领的兵交给皇甫嵩后立即赴任。州牧位高权重,是绝对的封疆大吏,可董卓仍然没兴趣,他再次抗旨。1 o; }; c1 L/ A! }' f
如果没有以后何进诛宦官、袁绍召外兵入京、洛阳大乱等事件,董卓跟朝廷迟早会摊牌,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由他整合凉州正、反两方面的各路人马,自己割据称王,当上土皇帝。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董卓在其中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最后又被掀起的大浪所吞没,并且而直到他死后,由他激起的这股浪仍然久久余波未定。
5 G* |4 G( P( c+ F
- c9 x$ @1 u. f) N) Y: l% ?8 k+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