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833|回复: 9

赤壁之战专题研究集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1 2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探讨7 r/ x% ?3 g. A$ H, U( k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q3 n- G$ C8 `) g
1、        赤壁之战具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什么时间?
. B7 V. R" ]% Q" a% L2、        孙权是在何时开始第一次进攻合肥的吗?  h0 n2 F+ f3 _$ T- Q# P8 I, k' o1 @
3、        鲁肃是在什么时刻会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合的?. }3 H2 E5 W5 O( Q6 Z1 c
/ ?$ M' k3 \% W/ }) f
一、赤壁之战具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什么时间?
9 g2 v2 @; {7 y2 R' N6 L0 J) G0 F& f# g& w
1、        不同的观点和记载
* Z, f) h4 ]8 L) F  j. M% K# d& f: N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金城出版社1992)认为:孙刘合兵前进,十月十日中午孙刘联军的先头与曹军先头在赤壁遭遇,经过初步交战,曹军先头部队战败,退至长江北岸。……当年十一月十三日,黄盖率领准备好的十艘大船,向曹操北岸的水营驶去。……。5 l0 y& S) N5 @0 q! f3 E
《中国历代战争概览》(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认为: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亲自率军二十万,战舰千艘,顺江东下,……采用黄盖诈降之计,于十一月十三日以蒙冲战舰10艘,火攻曹军水寨,……。$ h& R  C/ ~$ q  }3 s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1985)认为:十月,曹亲自率军二十万,战舰千艘,顺江东下,……。! H2 A. a* @: F  x4 E& d, x' k6 a& L
《三国史》(华文出版社,张大可著)认为:公元208年十月,曹操与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Z, R. S, m4 r( H. P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 t$ c$ P5 ^0 u; D3 y" n0 z' V5 R《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冬,十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另起一段)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另起一段)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曰:……(另起一段)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另起一段)是夜,瑜复见权曰:……(另起一段)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另起一段)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E: b$ J! [* S4 Z
《辞海》、《新华词典》等通用辞书则没有准确月份的说明。3 a% M$ H. o* H9 P$ G

3 ?3 B: K& i/ m就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主要有两种观点:1 j# S0 _# ~. s3 D' j: ~
A、        当前军界的普遍观点均认为,曹军是在建安十三年10月开始自江陵进军,决战发生在当年11月13日。4 L  f2 X$ l" x* E, [: v
B、        《三国志武帝纪》则记载,是在建安十三年12月,曹军才开始自江陵进军,同月发生了赤壁之战。* k- y( _* i0 t9 g/ z# K7 M
那么,两种观点哪个更准确、更合理呢?
5 F0 R! F/ B% T% c9 k% z) S
6 J+ A. h" H! T; y0 \( `5 O2、目前流行的观点分析; A% h- E. o0 x

( e" N$ g, v& `  R9 Y我们先来看看曹操行动的时间表:$ P: F, |1 b" |, J+ B
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开始自邺城南下进攻荆州;
: @+ e( Q" B- v! F" i建安十三年8月,刘表病死,曹军继续前进;; u7 |7 t: }* `  r. {- h) a% c
建安十三年9月,曹操到达新野,接受刘琮的投降;
; i2 O4 ~2 @1 d. v此后,10、11月的活动没有记载。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是否可能在10月初就开始大举东进。
6 M  d6 M# p0 u4 U( e% G2 u! d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新野接受刘琮投降后,曹操还进行了哪些活动(有记载的):& y$ D& \- {% W8 [! a# n  R
——在新野接受刘琮使者的投降;
0 R* k5 n* M6 f——得知刘备已经南逃,于是放弃辎重,带领轻军(包括步兵和骑兵),进军襄阳;(路程约140汉里)  F! T: ~* `/ a
——大军渡过汉水,渡河需要的时间比一般行军要长;8 w6 N4 a2 _2 S3 M2 `
——进入襄阳,接受刘琮的投降,召见投降的文武大臣;
: R. }+ G# {2 C  A5 a9 m; F% K/ U——等待若干天,有文聘从外地赶来投降;(见《三国志文聘传》)
- p1 y4 `) s0 K6 @) ]——得知刘备已经过襄阳南走,亲自率领5000骑兵,一昼夜行军300里,在当阳长坂追歼刘备部队;% \$ b+ ~$ J/ k% C- o( \4 y
——带领俘获的刘备部众,自当阳开进江陵,江陵刘琮驻军投降; (220汉里,由于需要打扫战场,收容打散的残兵和百姓,再前往江陵,大约要10天左右)) U! c( o" p3 `) y& I
——等待后续步兵主力自襄阳进到江陵;(襄阳到江陵520汉里,带辎重的部队需要行军15-17天)
4 P8 L$ l. n) F* s! p. O——整顿投降的水军部队,准备战船、粮草等作战物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封官封侯等活动。
" e, D: I, y- Q& f0 \; G2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即使是9月1日在新野接受的投降,那么等主力都集结到江陵也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难道大军一长途跋涉到达江陵就立马东进?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吗?% L' j, |* X( a' u
我们目前不清楚军界这个非常准确的交战日期来源何处,但是很明显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违背一般作战规律的。6 J1 U1 M4 B2 N/ v$ _8 ]# [
$ a4 t# T7 l0 }7 m! x! k. ^
我估计目前军界和张大可先生关于10月曹操开始进兵的观点,来自《资治通鉴》的那段记载。可问题的关键是,在《资治通鉴》里从鲁肃受命出发去联络刘备(有“初”字),一直到周瑜赤壁胜利、夷陵胜利这整个的作战过程,都归在了10月这个时间之后。而在这段时间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发生了过多的事件,而最后发生的赤壁之战的时间到底在何时,就难以确认了:, F3 B+ C5 z- r1 q
——由于在“冬十月”之后,有个“初”字,那么这段“初”的内容应当是解释本段的后一部分:“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也就是说,此时是建安13年10月。
$ A; E" @( P; K+ J. w——随后,刘备听说曹操准备顺江东下,才派遣诸葛亮去柴桑向孙权求救。
- c! l7 T2 W; M9 I. Y3 H——在柴桑,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孙权才决定出兵抗曹;2 d% q' C5 L  C
——此时马上集结附近兵力,由周瑜带领开始逆流而上,到樊口,会见了刘备;
# v/ k9 Y: ]3 t3 v9 e/ C2 c——再继续逆流而上,在赤壁遭遇曹军。3 [7 I+ u6 X' }" `8 U7 t% ]% ]
也就是说,在《资治通鉴》记载的10月刘备进住樊口之后,至少发生了以上事件,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包括集结兵力,准备大战役的物资等等,都不是几天可以办好的。
0 }+ T+ `) ?( x( E# y而很明显,在10月,刘备只是听说(或得到情报),曹操准备来进攻了,才派出了特使诸葛亮。如果此时曹军已经从江陵顺流而下,估计不等周瑜来到,曹军早已把刘备消灭了。
+ O3 m- b( x1 J) G- O; n, B9 C由于自樊口到柴桑有440汉里(这是诸葛亮去求救的路程),从柴桑到赤壁足足有1040汉里(这是周瑜带兵迎战的路程,是逆流),再加上孙权开会讨论、准备的时间,10月无论如何是不能在赤壁与曹操开战的。
: s) s) e; Y+ @$ l' n  l$ ~因此,我认为,流行观点说曹军开始自江陵进兵和赤壁遭遇发生在建安13年10月,是缺乏依据的。
: k* R- L0 D- H$ c% U; `; \; l  _  T; `. S8 }# t
3、正确的观点4 }* a/ P; B8 x+ X- d" f) f3 Z, k! q
9 g2 j) H3 u+ I, E+ Z9 ^$ v( z
因此,我以为,《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这个12月自江陵发动进攻,并在同月发生赤壁之战的记载是很准确、很合理的。
( |2 n" e: |9 \5 ?第一,曹军要在江陵集结大军,即使不是目前传统以为的20万人,就是5万人,也要准备许多作战物资;何况主力步兵不可能像5000骑兵那样急行军,而且也无必要。
: i2 }4 ?6 v2 @$ T3 o第二,曹操历来注重部队的休整,这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这些曹军步兵,从河北、河南、千里迢迢行军2个多月,到达江陵,已经很疲劳,如果不稍加休整就投入作战,是非常不利的。
4 i9 j. s$ k! o! h/ E' L  k第三,新投降的荆州水军,是下一步进攻的重要一环,曹操应尽力加以整顿,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曹操没有自己的水军,而下一步进攻要沿长江开展,水军的整顿是必不可少的。
9 E4 F$ D$ j4 E  n  Y第四,周瑜军团集结、准备再逆流而上1000多汉里,也需要充足的时间。由于曹军自江陵到赤壁是顺流770汉里,而周瑜自柴桑到赤壁是逆流1040汉里,这样看,通常来说应是周瑜比曹操先出发才正确。
5 X: s% B% M0 X5 I0 P所以,我认为:曹操在10月初进入江陵,等主力开到后又休整了一个多月,整顿水军和预备作战物资同时进行,在12月初开始进攻是比较合理的。% r5 r) Q$ @  q) q( U# O
由于自江陵到赤壁的水路有770汉里,如果曹军是沿长江从陆地推进,由于道路和地形问题是难以通过大军的,因此曹军必定是乘船沿长江东进。这样不仅推进速度快,而且部队不疲劳,同时可以昼夜前进。
# ]+ B1 x* U+ e" C. M- G' L$ [因此,曹军先头部队大约在出发后5-6天即可到达赤壁。在发生遭遇战后双方隔江相持若干天后,至少要在12月中下旬才会发生火攻事件。2 g0 X; y3 y( B
故赤壁之战决战的发生当在建安13年12月中下旬。+ v' [, d: h$ u  b; \. H6 S. u

+ |5 V3 l! L1 n4 v7 K! S% I/ K二、孙权是在何时开始第一次进攻合肥的吗?- J, @' c' m- e- @( Q* V$ @

1 Y& p7 N% `" \( h3 F9 e1、历史的记载- ]& f; i3 u. t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 q( f1 o5 O8 Q0 K* Z——《三国志吴主传》十三年春,……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4 Z3 R9 k* ^- Y" S% @$ X. W+ R
4 D# \% e  s: u2、争论的焦点& e% S+ x# Q, X  V5 v+ W7 W
2 Y: w( n7 h) r5 Y2 w
在以上两个历史记载中,产生了矛盾:
: t0 N2 X" Z0 r第一个矛盾:
# u3 s5 `3 C! L# {——《武帝纪》记载,在建安13年12月,是孙权为刘备而进攻合肥,同时曹操开始自江陵顺流而下进攻刘备。孙权进攻合肥开始于赤壁之战前。% l( j  S* V, b2 G/ @
——《吴主传》记载,曹操在赤壁被周瑜击败后,才开始出兵进攻合肥,进攻是在赤壁之战后。
, l1 |; G; L! r* R  B6 L第二个矛盾:5 n! R+ y$ e# S9 W% C
——《武帝纪》记载,是曹操到达巴丘时,命令张憙去救合肥,8 Q) g  R5 f3 c- @/ c
——《吴主传》记载,曹操是在赤壁战败从荆州北还时,才命张憙去救合肥。
3 ?1 Y8 _% h' h/ [6 U  i8 p: s+ l  v' p6 r) d; _# F- i# L
——孙盛在《武帝纪》本条后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9 `3 Z% \5 u! ^2 m1 O
目前大家均认可孙盛的这个评论,实际情况如何呢?
+ V& u$ Y* g# `: ^" L  O! W; G$ X; n7 [! \5 x% e
3、相关的其他历史记载/ }8 f. s. ~  c

. C3 F" M5 K! e! }0 o1 M——《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9 I3 l4 I0 H' d7 D# }" I
——《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6 j# I3 D; W; b  p$ [
% [3 m" W8 R8 }9 ?从这两条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 t3 o2 X5 ~& _2 x& q) G
——曹操军团是先在巴丘遇上疾疫,也就是感染上可怕的传染病,随后在赤壁才遭遇周瑜军,作战失利。3 y7 G: V  A3 D( i) `) Q
——将军张喜被派遣去增援合肥的时间,是曹操遭遇疾疫的时候。
2 L/ t+ l! [" E9 X根据这两个信息,再结合《武帝纪》,我们不难发现,孙盛的评论是错误的。实际的作战经过是:0 b6 ^+ b6 _  ~3 o0 |+ t0 X8 ^
——孙权在派出周瑜3万部队迎击曹操之后,为了分散曹操的兵力,从柴桑北上,进攻合肥;
) P! W2 Q9 U5 m" z$ n- v4 i. i——曹操12月开始自江陵进攻刘备,当大军推进到巴丘一带时,遭遇疾疫;/ Y& [6 b; c( H0 U- }
——此时曹操又得到报告,孙权军去进攻合肥了,于是派遣将军张喜带领千人并带同汝南郡兵一起去救援合肥。0 g) Y, ]3 x) y/ K
——由于曹操的机动兵团多在荆州参加两路夹击刘备的战役,其实在是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力。同时,也估计这是孙权为了分散和调动曹军的行动。6 M& q. D  [- E" I7 f2 W! c
——随后,曹军才继续推进到赤壁,与周瑜遭遇并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4 B( d4 f  K. B, G' u( _* h" u+ O/ h' p- E
为什么这样解释呢?0 {! n+ V6 P/ \, o. B
——《蒋济传》里记载,“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如果是在赤壁之战后,就不会说是遇疾疫,而应记载为赤壁败后,或大军北归,因此,这里把派遣张喜的时间交待为大军征荆州,遇疾疫时,是非常准确的。与《武帝纪》的记载正好相互证明。
6 Q+ h  T4 m$ a% Y4 j) H2 q——反观《吴主传》的记载,不仅没有月份的详细记录,而且把孙权进攻合肥放在周瑜军在夷陵击败曹军之后,这在时间上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周瑜在夷陵击破曹军,至少经历了周瑜军在赤壁胜利后进军到江陵、甘宁军从江陵进军夷陵、曹仁军由江陵到夷陵围攻甘宁(注意只能是从陆路开去,因曹仁没有水军)、甘宁求救、周瑜军到夷陵击破曹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不是10天半月能够完成的(因为吕蒙估计救援甘宁大约需要10天时间)。如果这样,那么孙权进攻合肥的时间是不可能在建安13年的。$ \) G% s3 w4 K+ O: B- L2 m
而且,如果是曹操大军已经从荆州返回,那可派遣的部队就不止张喜千人了。我们知道,曹操的北路兵团,包括张辽、张郃、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冯凯等军,均没有参加上赤壁之战,也没有留下参加江陵保卫战,那么一定是跟随曹操回了北方,这时自然可以派遣去救援合肥。可是实际上曹操诺大的阵营竟然只能派遣千人增援,可见此时正是荆州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不愿从战场抽调任何的兵力。+ _4 k% @, Z; n! R
3 V# L9 ?8 a  {
或许有人认为,可能曹军10月就从江陵出发,在赤壁一直与周瑜相持到12月才被击败。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原因是:: W" K) d3 z9 V0 ?  `, ]
——曹军当时是两路夹击,其北路兵团(沿汉水南下)也相当强大,不算一同出征的荆州水军,就有张辽、张郃、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冯凯等七军,若再加上襄阳一带邓塞的水军,兵力不可小看。如果赤壁相持时间过长,此路曹军势必推进到夏口,从而可能切断周瑜军的退路,并与曹操两路夹击周瑜。
3 s' J2 q6 \8 w( Z6 B$ n——因此,周瑜在初战胜利,两军形成隔江相持局面后,是不愿长期与曹操相持的,而是要寻找战机尽快击败当面曹军。看看黄盖对周瑜建议诈降时的目标:“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目标就是要把曹军击走。至于是否能够全歼,并不是当时所能考虑的。因为只有趁曹军两路分兵,才有可能各个击破。
3 {1 I4 O0 E( F1 d8 P4 o——曹操之所以退至江北防御,可能也有同样的考虑:就是敌人主力在此,只要赢得时间,由北路兵团击破夏口刘琦军,就可以两路夹击周瑜主力。因此周瑜是不会、也不敢在赤壁长期与曹操相持的。) X4 H* u2 E' A' D  X% W
1 K2 w8 P  I1 r8 e; l# e  i
三、鲁肃是在什么时刻会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合的?
9 Q& Y9 W8 E4 R. o8 U
) D$ \& U; e/ O0 ]$ C$ R# P; U这个问题,并没有人注意到,从相关记载看,有两种观点:( P! V/ D) y) `3 k; m: W; ?/ w$ V
第一种观点:
6 V; o6 o4 i& g0 v7 Z1 ^& e; u' W9 n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刚刚到达当阳,还没有被曹操击败。等鲁肃走后,刘备才被突然追来的曹军骑兵击败,随后刘备就斜趋汉津,逃到夏口并进一步到樊口去了。
4 J, m8 Y9 Z) @, f' K第二种观点:$ A. ?$ O; }+ f$ r3 j/ ]; E
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已经被曹操骑兵击败,正在当阳附近收容散兵。在得到鲁肃的意见后,才斜趋汉津,跑到夏口并进一步到樊口去了。; x  z# j# x3 c. e8 ~8 V* @% A, P
主要历史记载如下:
  z" ?  l8 t9 m6 ~, u——《三国志鲁肃传》: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V# Z4 j( R" \' ^' Y
——《三国志先主传》: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 v2 I/ u  C% q3 k; ]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v. `8 Z3 W! Y( Q2 Q; I
——《三国志吴主传》: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 I1 m6 ?) X; _5 Z——《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U# l5 `& M$ _* }9 o

  `- g- B4 W! p- t# n那么,到底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兵败与否呢?我以为,是已经兵败了。理由如下:8 S( r, m! m+ V5 w3 g7 ]
1、《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是“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可见此时刘备已经吃了败仗,否则刘备从樊城南撤过程中再没有被曹操击破过;% j+ u  G5 M1 t- x! J' ?
2、《三国志鲁肃传》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刘备已败,但是有“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的记载。我们知道,刘备从樊城南撤时,可没有打算南渡江,而是要与关羽会师江陵,而江陵在江北。此时刘备的目标已经不提占领江陵,而是打算南渡江,可见其已经完全修改了原先的目标。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应当就是被曹军击破,已经没有实力去占领江陵了。
4 X) B1 V0 w$ \- s0 f! ~6 M( @3、《江表传》的意思与《鲁肃传》相近,本来鲁肃到达江陵准备与刘备会面,但是随后发生情况,刘备来不了江陵,于是鲁肃向北迎见刘备于当阳。而且此时刘备也是不打算去江陵会合关羽,而是打算远到苍梧去投靠什么吴巨,可见此时刘备已经非常困难了。
6 e8 b, d6 p( z( B/ `% p# g5 s4、《吴主传》也基本是此意:即刘备在会见鲁肃时,已经放弃会师江陵而打算南渡江了。
& p" Y6 g6 Z6 ]( j那么,刘备是否有可能在被曹操骑兵击破后仍旧停留在当阳一带呢?
8 z; z# p1 _! L, ?这个问题实在很难说:: O, _2 I" ?2 d) C3 q! i
——按照刘备一贯的做法,其大约在被击破后应一溜烟地逃跑,而不会停留在战场附近;! y/ W. }4 I6 j7 r2 `
——但是此次可能是个例外:首先曹操打过来的不是主力,而是5000骑兵;其次刘备的步兵很可能都被冲散了,刘备希望在附近能多收容一些散兵;第三刘备当时还没有确定下一步的去向,关羽的水军船队也不知道在哪里。9 D, A# F/ ?* [! V
——由于刘备留下的就是刚从战场逃跑出来的数十骑,自然可以随时上马逃命,因此,留在当阳战场附近也是可能的。# q% P9 ^6 S7 \  t+ P9 n
——只有一个问题:鲁肃是如何在诺大的当阳找到刘备这一小撮被击破的人马的呢?难以解答。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三国中赤壁之战的曹操的兵力规模问题
! S. Q/ a/ _0 M/ n9 ^: m; U+ I& q6 K# t7 `8 k- i) f0 P7 [9 ]5 h" b) r4 G
今天看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话,他说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兵力是个问题。
/ m# s. a# |# Y/ H( U+ d' X  v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 + f  D" `- X3 k" h0 R9 U. L' m
为什么呢? 0 r, V8 r+ m8 f, v4 _2 E* y$ s5 h
因为虽然赤壁有着诸多的谜团,但是,有几点是勿庸置疑的:一、孙权胜利了;二、曹操在失败后,就暂时失去了统一中国的能力。
. O# u5 J- f/ M4 r7 E: t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就能推断出许多事情。
# l8 {8 @$ t( T第一、 曹操本身的实力,是最强大的,即使在后面的战役中,虽然有许多的失败,但孙刘都灭不了他,如果他在赤壁中只是损失十万以内的兵力,他会不乘机灭了孙刘吗,他能让雄踞一方的荆州势力不战而降吗?他一定比孙刘的兵力多,也不会比荆州的兵力少(如果少的话)。
7 i$ n: f: |3 R7 a! o第二、 曹操的军事有优势,如果他速战速决的话,那他就很有可能在孙刘联军还没有集结的时候,就把他们给灭了。但他没有,为什么?不会是老糊涂吧!只有是他的军队太多了,不好控制,所以他就没有速战速决。 ; q1 p/ l1 w  S9 X
第三、 如果曹操把战斗拖进没有东风的日子,把他的不对都训练好,那孙刘也是死路一条,但他没有。为啥?供应。出军远征,他的供给线太长,在得到荆州以后,一时解决了,但拖了一拖,荆州也支持不过来了,又要从本土供应。但曹操他老家钱多粮多,他能拖啊。为什么不拖?因为人多,这样解释是通的。
% U3 B. P( A* {& l" Y1 F2 s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是从推理出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题为《赤壁》的绝句,是作者把黄冈(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视为古战场而写的。北宋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也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在这里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词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后人因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然而谁都知道这里不是真正的古战场。因为赤鼻矶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江上游,又不在大江之南,与史书所载不符。那么,武赤壁,也即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哪儿呢?对此,也是有争议的。       一种看法认为,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这种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另一种看法认为。赤壁应在湖北蒲圻县西北。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著的《资治通鉴》也主是说。       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切合实际呢?人匀认为,“蒲圻县西北”说较为可信。这不仅因为《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与赤壁之战的年代较接近,和更早些时候的《荆州记》有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的记载,而且因为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出来,从而证实了这里是真正的古战场。       据南朝盛宏之《荆州记》记载:刘宋元嘉年间,在赤壁已发掘了曾参与赤壁之战的东吴大将吕蒙之墓,“墓中有一髑髅极大,蒙形长伟,即蒙髑髅也。”另据《南史·宋书·符瑞志》载:刘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铜路鼓,“独足四面”。南宋诗人谢枋得在《赤壁诗序》中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乌林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地今士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       在赤壁对岸的乌林,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1977年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发现一枚传令旗上的三棱形镂孔铜镞。1987年3月7日,在赤壁金鸾山坡一座东吴砖室墓中,发现诸葛亮设计制造的铜弩机一件,同时还发现东汉五铢钱和规矩星纹铜镜,同年4月9日在同一地方,又发掘出东吴都尉武官陈文和墓,墓中出土一件更好的铜弩机,上有射程表尺,有铭文,还出土钢剑一柄、草叶纹镜一面,“大泉当千”一枚及青瓷器等`37件文物。通过发掘出来的这些遗物,可以断定,这里便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背景6 n$ H3 q1 i1 p1 a8 g3 G- e4 O" i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在今湖北),欲一统南北。便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此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内),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北方后患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曹操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镌字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且军中出现瘟疫,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评论; Q( w$ T7 [; c/ D* C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对曹操的人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错过了战机。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裴松之又评论说:“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他的观点认为,曹操进行赤壁之战时机是正确的,孙刘联军的胜利有运气成分。   不过,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所以令孙刘联军的战绩更显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而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于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陈寿亦多次提及曹军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在远流出版,陈正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他将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   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风与侵略如火,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还隐瞒了一个气候学的事实。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分析9 q8 u3 Q6 Y. o- e7 t- @
大战前夕6 P& X+ O2 I1 o+ u# Q4 E
  长阪追击战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向荀彧问计,荀彧说:“现在您一统华夏(黄河流域),南方已经震动,您应该趁势速出叶、宛,则荆襄恐惧,可以平定荆州。”(注二)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曹操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A《三国志·鲁肃传》(应是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合传,下同)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曹操烧了自己的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无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   应该还是保持原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形势
' e* D$ Q& V- F0 {2 y  ]3 o  赤壁之战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五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锁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5)新收刘表之众,尚未归心。   曹操行军路线1.进攻路线: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2.败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如果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而云梦大泽应该理解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泽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那么是不是《资治通鉴》和《英雄记》的记载根本就是错误?   我是这样看的,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华容道——南郡。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也比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鏖战5 n  R, i2 o; ~
  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书》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不过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   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相关疑问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至于其他的“赤壁”从地或记载上都有难以解释的地方,由于争论太大,此处不做过多讨论。   2张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战前还是战后?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根据《曹操传》是孙权先攻合肥再发生的赤壁之战。   《三国志·孙权传》则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根据孙权传是成了赤壁战后孙权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陈寿记错了?后人对此有很多猜测,《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国志》的本纪是曹操,看《三国志》的人要想看时间,一定先看本纪,其他的传记一律向它看齐。本着这个原则,曹操本纪在时间上是绝对严格的,否则整部书的时间顺序就会很乱,《三国志》能被称作良史自然也具备这个条件。   也就是,孙权在赤壁战前攻合肥是肯定的,虽然《孙权传》是在赤壁战后才说“权自率众围合肥”,但它的时间观念与曹操本纪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说明其战斗持续的时间还不短,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赤壁战前,只是着重描写赤壁之战才放在后面来说。   只是这样理解还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憙被派遣在《曹操传》和《孙权传》的记述又产生了矛盾。   按《曹操传》则张憙是在赤壁战前被派,按《孙权传》是在之后。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本纪》为尊来理解,那么陈寿关于这段记载就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传的存在完全成了误导。   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根据《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记载说:“遇疾疫……颇复疾疫”,则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后才派的张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拥兵二十多万,而合肥这么紧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区区“单将千骑”来救,实在难以解释,除非是在赤壁败后曹操骑兵战马损失惨重,只有先派千骑支援。   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曹操本纪》,又能兼顾《孙权传》。   而且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首先,孙权攻合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很近的时间,甚至是同时,否则曹操不会在赤壁败后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进军途经巴丘,败回时同样经过巴丘,与记载相符。   另外,这就能解释《江表传》记载的那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剩余的吴军部队的动向。   当然,如果您理解是陈寿老先生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下的一个谜团,或者是传抄过程中的误传,那也无不可。   (注一)《三国志·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注二)《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注三)《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从还谯。   (注四)《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注五)《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注六)《三国志·周瑜传》: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七)《三国志·周瑜传》: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注八)《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注九)《三国志·刘表传》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注十)《三国志·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注十一)《三国志·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注十二)《后汉书·献帝纪》: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资治通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籍记载) a4 M, u' w: O5 o
《三国志》
' O$ Q; q2 D1 S$ N4 [! V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   《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依据上述的史料,经过整理考异后列出赤壁之战战争的过程(见卷65、卷66)。   近年来,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单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
( T! B4 ?  w7 h+ _) T" D$ U0 y《资治通鉴》
7 z; Q9 t: G) D9 V  司马光 著   原文: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译文: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备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备(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备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备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备的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尽头的力量,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士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依附曹操的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当真能派锰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备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这样,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出现。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了非常高兴,就同部下们谋划这件事。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像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曹操)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坐牛车,带着吏卒,与士大夫们交往,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   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和马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2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壁所在地4 m& R. I+ }9 k  o" f* v
  赤壁之战场所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 q  s( Y7 [! H- ]0 N; `4 w蒲圻说2 b. b5 o9 C4 q0 Z8 v) H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 a  t7 Z6 |8 _: K
嘉鱼说
4 N% Y: T# q0 J6 v" p1 ?8 r1 X; n% h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I! w1 l  F( O; h. Y
[编辑本段]演义夸大
( \+ c6 Z: M) g+ f/ g( S3 |- a7 J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赤壁之战的参战人数也是夸大之一,《三国演义》说曹军一共83万,实际上曹军24万(青州兵16万,荆州水军8万),孙刘联军5万左右(孙权军为3万,刘备军为2万)。   《三国演义》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直到现代,赤壁之战仍然是三国时期标志性的事件,最为人所知。2008年,其事迹被改编成电影《赤壁》。# v* O5 W* j" q( o" e
[编辑本段]参考书目* [7 a  s/ K" A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de Crespigny, Rafe. Generals of the South: 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 of Wu. 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0.   蒋永星. 「周郎赤壁何处」,《历史教学》,1980.12,50   解放军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1986   李友松. 「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中华医史杂志》, 1981年第11卷第2期   张作耀. 《曹操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易中天. 《品三国 上》(第二十四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L! ?: h9 _" U1 O9 `$ k# [& T
[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j( o% o0 m% W) X7 ?" X  咏赤壁   (唐 李白)   魏吴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赤壁   (唐 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赤壁怀古   (唐 王周)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   (宋 岳珂)   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   豫州失匕已胆折,一日目明惊二妙。   最怜黄盖不知名,吏士相从倚营啸。   阿奴火攻本无策,破竹自繇人不料。   贪降纳侮理固宜,泥淖华容几尽剿。   西来行师有绝地,毋乃重诒千古笑。   镞湛纵是差可认,鼎峙讵关谋所召。   二乔春锁何足言,从此天光遂分耀。   我闻汉贼久染指,奋毒摇牙噬江表。   八荒囊括岂复遗,一蹙吴宫已为沼。   当时乘胜下部骑,考地当居楚南徼。   蒙冲逆斗须上流,揖寇那容越津要。   武昌霸基跬步耳,肯使国畿纷戟旐。   坡仙访古特寓意,横槊雄姿谁与吊。   故将异地眩疑辞,政恐因讹启讥诮。   沧浪六月卷晴雪,历历江山人物眇。   崩空乱石今几存,仿佛栖巢尚惊鸟。   夜深刁斗声四发,星斗满空群籁悄。   便须唤起紫绮裘,孤鹤南天楚江晓。   赤壁石刻   (明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3: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