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5点,本人带相机、手电筒前往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康陵。
8 U( P8 A2 ?* z! o3 b, F( w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广州的一个政权,康陵为其二主刘岩的陵墓。! L) G- v9 Z! K/ z' l$ s
以下用图片解说探访全程。
! P, T& o7 t5 [( I3 X
5 ~. Z% X! R( O! G在传说中德陵所在位置,发现了许多原住居民的墓葬,在树林之中看见一条踩出来的小路,十有八九,都是通往一个墓葬的。
8 z1 [" S8 U. d/ Q' a4 \1 m- }8 H! t. l E: O, W$ J! \
这棵枯树周围的树木都很繁茂,唯有这棵例外。在这个古怪的枯树下,顺着小径,可以发现一处已经将棺椁迁出的遗墓穴。( v8 H( p5 ?0 J
0 \* B5 T4 j5 m$ b
由于未在预定位置发现德陵,遂,顺着这条小路下去,前往康陵。途中,又一条小径,将我引向一处比较豪华的平面墓葬。该墓葬整体呈圆形。有1/4缺口,出于对已故者的尊重,未拍照。6 b! Z( j5 k! ?7 \9 H
6 v: {5 A' a- o一路西行,来到了第二目的地,康陵。
5 C4 ~) r! {( `3 b0 ^! v9 ~7 B; _! n: N/ S+ y
在那座文物碑旁,便是这条通向康陵的小路,小路不长,但陡而弯曲。
7 A0 ^& Q' l7 _5 ] @7 O
7 [3 Y- }( m& h4 D3 z ?由小径而上,至此,可俯见康陵主陵。油毡的棚子,是挖掘人员为防雨而搭建的。下,并用多竹竿为支撑。 C1 s8 |5 |' J' s, U
- {( V5 D" e$ B+ n* b! Y$ ^7 b9 F
在主陵西北角不远处,有一处地上建筑残骸。该建筑残骸面积约10平米有限,并不知此处为何用途。7 g' Q0 o% [/ j7 c# D# K2 v
; c& R- P* C) U3 w4 ~
此处地上残骸几近正方,中间正方周正之土丘不知为何物。四周有浅露出地面的残留墙基。/ ~( m! G6 n5 i, v' q1 X0 f) G
7 S1 v+ H N4 J v此为墙基近照。所用砖,为红土烧制,厚度大约为现常用砖的二分之一。
$ _! M6 b7 `& \ t) r1 y
. Z) Z0 l7 I( F: U3 \+ v此处有一拼接复原的正方岩板。其厚度略薄与土砖。
+ S7 o6 ]4 C* S0 `! d' g" F! K2 Q; `: l
此处可见砖的尺寸不一,有正方形砖板,也有长方形砖头。
. M0 f2 f3 k+ G
3 S8 z [8 y) x5 v& g此为康陵左后方照。整座主陵已出土部分大约30米见方,但其在地下部分,约有8000平米。- M& B' U) K! z% s
9 |2 n% t! I, G w% }$ z+ V C; v
圆形墓顶间,有一处缺口,此处并非自然残损,而是盗墓者为。据说,盗墓者从此口及其侧面一口进入主室,将主室内陪葬品洗劫一空。& N; p( w/ ?% o4 ~/ s/ F3 x
: |" [+ P6 c. _+ t, m8 g/ P
盗墓口远观。5 J& H. e, o; {6 t% p! [
' v& G" g! z& h7 K2 R* D [5 {
另一盗墓口,右侧木板处。+ q8 L' \! b: b; M
" s2 o [3 b. v, u此图为墓室主通道右侧俯拍。左侧墙壁多为土砖结构,右侧有一部分为石砖结构。疑为考古人员的修复。2 R& Y# a1 ]9 j( T
+ B" J8 _6 P5 [+ T, @" K: u远处较狭窄带,约两米宽。近处左侧宽出2米有余,不知为何。) y4 F- O0 F9 u
0 X4 ^4 b/ n9 x" R) S继续向前走。" P! _! g$ B3 m0 P
, `1 h% k/ d% N- B由此入口向内走入,可见入口处有三层厚岩石板,衔接缝隙较明显,下部缝隙较大。入口左侧是封闭的,右侧有一通道,通往右室,广州博物馆出土的文物就是在这个墓室里出土的。正当本人想继续深入的时候,被守墓人发现了,于是未能进入墓室。 @& ~9 s+ ^( e
1 E4 Y( P0 Q! Y# q
w2 p" [, Y* L+ a守墓人为一操湖南口音中年男子,体态稍胖,戴眼镜,留平头。与其约6岁儿子同住。养有狗一条,鸡十余只。- D M% b2 e/ L) V
/ N$ e4 Q# c2 p: i, \+ s% s; n: L* j. `; a j7 L/ ]
第二个盗墓口。
1 H/ o4 a* e8 Y+ O5 \0 h( c. v3 T6 V8 P. _# t5 K5 n2 X
喜欢的请顶起,日后深夜有机会进入墓室,会继续和大家分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