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29号 于 2010-5-12 21:34 编辑
感谢各位对第一章的支持,对于大家的不同意见,在这里先做一个总结性的陈述:
1. 很多朋友觉得爱情不是数学模型,也不是理性问题。在这里说明一下,爱情确实是感性的产物,但文章所阐述的不是爱情,更准确的说是有了爱情之后的策略问题。当然我起的题目可能有些误导性了。
2. 有些朋友认为即便投硬币也应该是百分之五十的几率,这是一个中立效应的错误。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决策不能用百分之五十来决定,具体的概率是要根据博弈情况来确定的。爱情的追求策略是随机均衡的,而这个随机的概率是根据你的爱情效用值来调节的。
3. 人类的思考有赖于逻辑,而逻辑和万物是同构的,这种同构性说明,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数学模型或者非数学模型来表达一个事情的重点环节,从而更加清楚的认识该事情的本质。
下面进入第二章的话题。上一章中,小伤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认为甲喜欢乙,而乙不喜欢甲,也就是第二种模型中,存在着其他的结局。比如甲只是单相思,追求半天依然无果。也比如,甲博得了乙的喜爱,但甲却慢慢不喜欢乙了,这样双方就发生了逆转。确实,这两种情况在现实中太常见到。
其实爱情的交往策略中,有两条古老的心理学很有作用,一个叫做互惠原理。这是一个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的认同,就是别人帮助了你,或者对你有所给予,你也应该有所回报,否则就会良心不安,觉得没有尽到某种责任。
另一个叫做保持一致原理,它代表了一种思维和情感的惯性,一旦我们喜欢上某个人,不会中途无缘由的改变,我们会尽量让自己保持一致,自相矛盾是不好的。(精神分裂症者除外)于是我们做出一个许诺或是一个表态之后就很难改变了。这两个原理应用在爱情上,使它可能会产生一个反馈回路。所谓反馈回路,就是一种自我加强,从而形成了一种反复变强的循环,甚至令回路变成指数增长,但最终,由于世界是现实的,资源是有限的,回路也会有个极限。
爱情反馈回路模型介绍如下:比如你喜欢了A君(看好,不是A片) 而A君不喜欢你,但你疯狂的追求,面对你的追求,A君可能略微对你有所回报,这是互惠原理。对你来讲,这个小小的回报可以在你的爱意之下误解为一种发展,从而像得到了反馈一样,产生更强的爱意,而进行更猛烈的追求。这个循环模型用图来表示为:
线段长度代表你与A君的爱情浓度
(1)你-------->A君------>你---------------->A君----->你--------------------------->A君--->你-------------(线段长度增大到你身心疲惫,无力再爱)
(2)你-------->A君------>你---------------->A君----------->你-------------------------------->A君------------------->你-----------------------(线段长度增大到双方陷入热恋)
(3)你-------->A君------>你----------------->A君------------你-------------------------------->A君------------------->你---------------->A君--------------------------->你--------->A君------------------------------------->你-->A君----------------------------------------(线段长度增大到A君身心疲惫,无力再爱)
这三种情况就分别说明了 (1)你爱A君而A君不爱你的过程 (2)你爱A君以至于A君与你相爱 (3)你爱A君以至于A君爱你以至于你不爱A君
反馈回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很多增长一旦踏入这个漩涡,就会一直疯狂下去,直到超出容许范围,甚至导致系统的崩溃。有不少人因为强烈的单相思而做出傻事,比如殉情,这个现象的产生绝不是一见钟情导致的,而是一个不断加深的恋爱回馈令失恋者无法自拔。
然而回馈也会在中途出现问题,比如(3)这种情况,这种人比较追求单相思,一旦得到了可能倒显的无趣了,又或者是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了A君很多毛病,所以A君虽然反客为主,自己反而没有欲望和A君继续交往了。
由于一般的爱情是双方的博弈,所以对于爱情的承诺和爱情趋势的动力源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如果展开了多角恋爱,也许结果倒会更加稳定。
爱情,像数学,爱情,像股票,爱情,像爱情。谢谢捧场,若想知道爱情更多的秘密,请听下回分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