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823|回复: 3

史上最显赫最高但很危险的职业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5 20: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刘伯温到张居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帝王师。明朝帝王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一般先做太子的老师,一旦老皇帝驾崩,继位的太子大都会起用自己的老师,让他们进入权力中枢——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因此,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更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其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 j' @% w- }( E  g1 s4 m0 F7 n4 r
" y4 Q1 \; S2 ~. @! J4 {8 @$ G* X, j" t3 m
  在专制王朝时代,知识永远是权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师们,虽然没有以知识取祸,但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轻者见弃,重者甚至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说,帝王师在明代,既是一个最显赫的职业,亦是一个最高危的人群。& |+ [; z) ]6 O! O2 y1 L
% h. C/ w  U  _" Q6 a$ D

4 K& G0 `/ [% `6 P  在故宫的新书发布会上,熊召政和记者纵谈明朝帝王师的升沉际遇,从中不仅可以看到276年明朝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通过改革家的选择与取舍来体会明朝官场的“铁血”气息。
  d7 H- A, g+ H4 b. L$ u$ I7 X7 `) e% }3 F' r, E9 z. \' |7 Y* T
6 O4 }# o, G* a3 [
  明帝王师是怎样产生的
/ J7 M* f" X& I* H3 E8 I6 d. i) d1 |9 ^

, C" k5 D* U& x  明朝帝王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担心大权旁落,遂永久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国事,领导群臣。由于少了宰相这个环节,皇帝便变得格外繁忙。朱元璋于是找了几位顾问集中在文渊阁帮他处理事务,这便是内阁的由来。' u' {1 X3 I( y) |

/ Q" }( r5 f/ d6 _# Q; |, t- C/ J; Z8 M& S! r/ `1 ?7 ]) x
  最初的内阁其实就是一个秘书处,官阶最隆者也不过五品。但是,凡入选者都必须是士林公认的饱学之士。演变到后来,凡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 J2 V8 Y+ ?* E, j. H
. V  w6 `. U: u& ^+ ~6 X
/ f7 ?' j8 P) _  H6 @3 F5 |' P8 U0 |3 E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
9 C# t4 v& Y* N" G
7 W; `0 l0 S9 d: z- n( B4 S
1 b6 K# B2 V+ I( _& ~& C- K' V  所谓帝王师,一般都是先当太子的老师。凡被立为太子的人,便自动获得储君的身份。明朝对于储君的教育相当重视。管理太子的事务机构叫詹事府,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坊,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凡讲臣、词臣、史官这三种归口翰林院管辖的文臣,都有资格获选为太子师。凡选为太子师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 Z- h$ R8 \$ ?4 b! X3 G% p

8 r2 I+ {% y* T% M
( E3 K, @. l. r2 Y  每当皇帝驾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会启用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明朝内阁,虽然最初的创设只是秘书机构,但自永乐后期,特别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国家的行政中枢。其权力与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因此,明朝帝王师除洪武、永乐两朝之外,经历大都清晰可寻,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师——帝师——内阁大学士。
$ x) L) X, ~+ L* S; K0 P% V  F3 Y9 ?9 Z. o' H, p

% b. y1 n( q% h$ d3 U3 P  通过以上演绎,我们不难发现,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其实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V) Q7 [* R/ O; L0 S/ d, g
- A! P  O* O$ J$ f6 ]' Q/ q* h- E; O
( T6 O/ h" ^1 l
帝王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 I  d6 ]6 C2 m- }- x: V' Y; g4 b0 l8 M1 @

1 P# S5 O+ N* a2 o  明代储君的学习内容,以经史为主。习经则上宗孔孟,本于程朱;习史则揭示历代帝王治国之道,兴衰之理。讲经者寻章摘句,虽屡见智慧但大都泥古;讲史者发挥较多,较之经籍更能让人体验治国之得失。因此,明朝的帝师,学问不必有创见,但须雍容深厚。臧否人物可以一针见血,但不可标新立异,更不能“怪力乱神”。* ?0 I4 a+ ^4 m, y
5 d% H% w  N' P

3 O, B2 @0 l  A/ C7 X7 ?8 V+ o  所以,以思想家誉之帝王师,则不允当。尽管少数帝师确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以思想取胜,而是精于治术。
9 _/ N; X  ]7 O$ n* \1 S, H! v7 T, X) W2 h- t
' V% F+ V& u$ B0 M8 S, M/ L
  当明代帝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经书要读得熟,经书解释得好。宋濂当时给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讲《大学衍义》,到后来的方孝孺给建文帝讲《大学衍义》,虽然同一本书,两人的观点并不尽然相同。* a% j4 |. |! w% ~  Z: q" }

/ }' s4 Q$ o( m, p* k
1 j. u. f. n: B( n3 c  第二个条件,语言能力要强,不能讲一口家乡口音,皇帝听不懂。叶向高是福建闽东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话简直是另一个语系,很难懂。为什么皇帝还那么依赖他呢,可见这个人是与时俱进的,肯定说的不是家乡的“鸟语”。还有温州人张璁,温州话也是出奇的难懂,结果世宗皇帝还是那么喜欢他,可见他也有语言上的天赋。1 |1 o5 o- n( R0 s% L8 O" s
# ]3 d- z* w' {2 }0 F$ M8 E
2 n% V  o# U6 L" k
  第三个就是讲课能力。老师授课,总想引导学生向善,并教导学生规避一些错误。让皇帝走正道,这是帝师最起码的责任。但若一上课就板着脸,训斥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学生肯定不高兴。例如杨廷和,他的学生是明代最大的玩家武宗皇帝。杨廷和上课时,举古代贤君的例子,要武宗收敛玩心,武宗觉得不受用。有一次听完课,就对身边的太监发牢骚说:“讲课就讲课,老是夹枪带棒的说别的干什么?”杨廷和规劝武宗少做那些架鹰逐狗的事,武宗一听这些话就烦,所以他不愿意听杨廷和讲课。作为帝师,怎样让这个特殊的学生喜欢听你讲,这就是讲课能力,里头学问也很大。
5 E5 Q% o+ k6 j  O/ {" P7 \$ m7 l# m  B+ [% O' G; @) s
8 M+ H' P, \: g6 ]
帝王师不好当
. z6 Z& O+ B0 G* U+ m
+ |# j1 b8 g1 f/ @
9 ^! z3 N$ K" x7 M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现在的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处更多一些。古人有一句话:“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中国还有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这个皇帝既是你的学生,也是你的主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皇帝会发怒,这个老虎会吃人,所以老师每天如履薄冰,既想把治国安民的学问传递给学生,也要作为一个大臣揣摩皇上的意思,而不要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帝师是很难当的。6 A9 @# F) k7 I
/ \9 }, Y4 E, {, E
0 y9 m6 k- m7 S) b
  现在讲一讲刘伯温这个例子。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前,从来没有喊过刘伯温的名字,每一次见面都是称呼“老先生”,表明很尊重他。但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觉得刘伯温这个人太聪明,于是渐渐地加大了对他的防范,最终刘伯温不是以老先生的方式去死的,而是以一个被怀疑的身份死掉的。
+ ?( f2 ^# z0 ^& R; o4 u+ E7 ~0 g: N& P" \7 W9 Q
; s' a. j6 ^: l* r2 i& B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历史中,始终有“政统”与“道统”之分。皇权代表政统,而士林代表道统。明朝帝王师既是政统的维护与调适者,亦是道统的保养与坚持者,将两者统一起来,单靠帝师的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帝王与帝师之间的关系,既是君臣、主仆,又是师生与少长关系。在专制的王朝,知识永远只能是权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师们,虽然没有以知识取祸,但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轻者见弃,重者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 f+ m) T3 j7 c. i1 Z" b" t+ l+ J2 [2 g0 T+ |

! f/ R: _! M8 E5 r4 j  明朝的帝师中,真正学问高深者只在少数,但越是平庸者越是能够善终。正因如此,帝王师在明代,既是一个显赫的职业,亦是一个高危的人群。
发表于 2010-5-7 17: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确实是个容易得心脏病的职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2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能做到张居正那样的真的很厉害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04: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19 07:3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