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 1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南原保卫战: % `- V1 X3 X3 p& w
. [: ?6 z8 O5 g0 k
明军3千人,北韩军3千人
* ]* |9 M7 R) D) t/ G
, E5 H7 m. r+ p: ?, e. u5 H* D, p% _ 主将:杨元
5 I$ N: i/ M! A0 [3 u$ q$ E8 E* B" J8 F0 }# [
副将:方时辉,郑文图等
/ `3 Y: y8 ]6 q3 ]+ V" ^$ y0 g/ D0 R2 _. v
日军:日军第一军团和第八军团一共将近5万5千人
, ^7 w: W! h# x- M4 J9 W
1 U1 ?5 h9 s. i: v7 ~ 军团长: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
+ F2 u+ F$ r" s8 X
$ w4 D/ z. g+ v0 p3 N( | 结果:南原失守,中朝联军除了2千人最後突围出去以外,其馀4千馀人全部阵亡。日军损失7000馀人 ' @3 d# k) w) c% ^ P( ?+ M
* g, u" ?: d" F6 k 原因:这是个战略上的失误,明军的兵力过於分散(本来总兵力就不到日军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南原。当然明军和北韩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明军和北韩军在大炮没有弹药,箭石全部用完,粮食也消耗完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投降,全部战死,其勇猛精神使日军深为震撼。 , l7 \3 H- j8 l9 R; H
: n6 [7 N, X) i3 {* r" _) F (六)稷山战役:
7 m; s6 e2 ^% [/ W. T9 B4 u0 G3 X8 S; y Y8 `+ b1 }0 C4 x
明军:5千人 / r3 ?& v4 R3 h+ b# Z
# Q+ X" m& [: f s5 [ 北韩政府军:2千人 + w2 D3 w6 _+ O8 M
2 w; u4 T: i( E2 U3 Z2 D
北韩僧兵:1千人
2 ]$ J Z& V3 X2 O: F7 M( ^6 d! u' e8 @2 [ N
中朝联军总指挥官:解生(明军将领)
& u2 i# H' h8 i: N2 b) a" \" \( H& A* I0 Y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 E; B# S2 g, [! h
' U# w7 ]! l9 D- p
日军:第3军团1万4千人
) ?2 g7 X' ?* y, f# d W
- D/ I; c2 h9 M* s7 `) ~8 b% j4 Z 军团长:黑田长政 8 f, n5 @8 H$ P0 b
( W$ a1 p* Z& H F, v' a 副将:伊达政宗,後藤基次,林道利等 5 N9 p7 N# ]# z+ }' C
6 W, m2 o) ?5 l2 W4 n8 `) a3 F* z
结果:中朝联军胜利,击毙日军6千馀人,联军伤亡2千5百馀人
* ]* Y" Y+ u$ _$ Y) e/ \
# i. }& H6 ~/ p; c: o' f 原因:5千明军大部分都的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练兵留下了骨血,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次连发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的装备所不能比的。
0 u! S9 n/ a% C) p" \# w R; A# [' j: ~( _0 `0 ^! n/ S* \5 P+ }/ n
还有就是明军将领解生采取了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後面打击日军的战法也令日军措手不及。 # P* V! c W8 |, Z# H; J
% m8 _ Y, T8 S0 A (七)蔚山大会战:
7 p1 O. m9 c6 \& f$ h3 P) D6 Z; H9 W# F, w/ a. P4 _) T( l
明军:3万6千人
3 g% o2 ~( Y8 }2 j7 \' c4 p) a D* C1 [) ^) S7 d3 t
北韩军:近1万人
% Q( }( O- Z* D. F! }+ G3 g; e
3 _) ~ m3 u0 a1 |1 w 中朝联军指挥官:杨镐(明军将领) 5 O0 H- a. m h6 G/ E
& L7 f4 b7 f5 o6 g* r5 M# f 中朝联军副指挥官:麻贵(明军将领) / |/ e9 m3 |. F& z i
9 x/ L2 `2 H% Y j. F1 W5 K+ H
明军副将: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等。 . \4 P! g; `% a K
, O8 U6 v/ A4 y 北韩军指挥官:柳如龙 , [* B+ m/ b6 x* T8 t
0 k* D1 X u1 o a- f6 y
日军:第2军团,第3军团,第6军团,第9军团,总共6万4千馀人 q: L0 F3 G: i, ]: f
" r7 [# Q: Y4 }# L2 |, m
军团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
1 e& P$ n, _5 Z4 ~' j: p
( E! Q9 I2 |& F* X$ h4 @: H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竹森义盛,饭田角,森本仪太夫,九鬼四郎等。
5 G. @' R* @) e/ _; J! f8 m2 i4 j) C$ k4 V! i
1 ~, Q8 ~3 }+ p6 E( a 结果:中朝联军苦战失利,明军伤亡1万1千馀人,其中阵亡7千馀人,伤4千馀人,北韩军伤亡近4千人,日军伤亡1万2千馀人。 1 f+ R- Z% p: j, Q
' h# R% S: a$ \! S# f. j, s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
" n! {4 S$ j: ^4 |5 o; W0 Y8 U! N6 x9 f2 G! T" @- J! o
日军阵亡将领:竹森义盛,森本仪太夫 ! G) Z2 Z$ W; v6 u: Q7 U7 e( {" @
0 m. P$ b: |! f) V8 |' H; k6 t 战役过程:开始的时候明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日军在野战能力上比明军骑兵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後日将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打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边打边撤,撤退到最後一个也是最坚固的阵地:岛山,明军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最後连续10几天下雨,明军弹尽粮绝,被迫撤退,日军追击过程中被明军後卫部队阻击,也无法扩大战果,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5 I( t' ?" e- r( l Y! Z8 G
1 R! R8 v6 ~: |2 ]& ~0 _ 联军失利的原因:首先一开始这次决战的时机就不成熟,当时明朝水军没有到达北韩,无法从海面上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而日军的援兵,粮食则源源不断的支援蔚山战场,而且当时北韩已经进入雨季,道路淤泥,明军的大炮没有办法运到蔚山前线战场,使得本来在兵力上已经不占优势的明军在火力上也不占绝对优势。还有就是在岛山进攻战中,明军久攻不下,将领们要求撤退到周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而指挥官杨镐却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强攻岛山,致使伤亡惨重,打援部队兵力不足,被日军援兵袭击了後方,致使全军败退,幸亏後卫部队十分英勇,要不後果不堪设想。
9 ?5 T/ Z$ Y5 G% y- x7 \
! e9 P" ]0 ], k) @6 i8 C (八)顺天郡战役:
, y3 f" c9 s* Q2 k9 Z
) ?0 C+ J" K+ C! w' e 明军:2万馀人 s: I! V3 r, |! n8 @
) n! e- K# I9 ~$ N5 Y1 M 将领:刘铤 1 W& D N1 |1 R- P! t/ T3 V
6 f- O# M6 g0 ~% E" p% J g
副将:李应轼,吴宗道,吴广,王士琦等
9 L j5 M- a2 S; M0 \7 J+ P. @9 _
& X' {- N' z( _( K$ C4 z 日军:第1军团 1万4千人左右
6 I. ]. h7 G Z8 H# _
$ o W7 C7 R7 O6 } 军团长:小西行长 6 _7 j+ _4 J2 o' F1 E
+ O3 a4 U. `4 A. C- u. C
副将:马晴信,松浦镇信,远藤又次郎,内藤如安,大村喜前,後藤信康
: ^& w2 {: o* n. ?+ y: H# S+ H: o4 L5 U7 @
结果: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千馀人,明军伤亡3千5百馀人。
( d( G9 ^% |: p9 n2 p. {* O. D+ V+ p$ N5 @: }' S5 o( m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 K5 w+ i) g' C" v/ q, a. h
' _6 d- _2 T* h$ h 战役过程:开始明将刘铤采取了假和谈的方法诱使小西行长出城,後事情败露。日军开始想以骑兵冲击明军左翼,结果出击的日军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日军在防守了5天后从海上撤退回国。
1 e; I9 I5 W" ~% |2 h) i6 S! C$ m2 ~" z0 b) n
明军胜利的原因:这次战役其实没有什麼过多的精彩之处,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倒是日军在撤退的时候巧妙地躲过了明军的水军的拦截倒是值得研究。 + s* z P, Y5 ^' s P2 D0 i
1 Q' i7 e3 ]$ n7 [# N* l& z$ [8 u
: O+ \0 s" \, z3 H( W 《明史》有些记载是失实的,过分夸大了明军的损失,懂点政治的就知道是什麼原因。象什麼''尉山之败亡卒两万'',“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当时明朝实际才派了多少军队?除掉运送粮草的之类的辅助人员,真正的战斗部队一共才多少?《明史》上失实的记载也成了现代日本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者意淫的依据。倒是英国人可能是事不关己倒说了几句客观的,详见《康桥世界史》(书店就能找到),该书认为明军数量低於日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