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五代十国纪实-中国古代史纪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040章 冯道婉言动克用 周式峻语说朱温 / ?' B6 q" T0 H

7 g& z' P# t8 F0 w4 g0 {自李嗣昭撤军,潞州警报解除,朱全忠一面调兵驻防潞城,一面上表请授李罕之为潞州节度使。当朝廷使节专程来到潞州,将旌节授与李罕之时,罕之怀抱节铖,双眼潸然泪下,回想往事,历历在目。自河阳遭受张全义偷袭,十余年来,李罕之一直蜗居于泽州弹丸之地。泽州尽是山地,田少人稀,粮秣不足,罕之常带兵四邻搜粮。居民为躲避侵略,往往以宗族为单元,至深山密林处结寨而居,罕之为破一寨,往往要费很大气力,收获却甚少。 8 [: W( d# M. y8 V
武强境内有一高峰,四周皆是绝壁,仅有一线可通。绝顶上有当地豪族结居民立寨,众至数千口,名曰摩云寨。摩云寨日夜有勇士守住隘口,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丧乱以来十余年,每逢兵燹即据以避灾,从未失守。 5 ]  A" h2 A# X6 Q! s
李罕之听说其上粮储丰铙,便带兵前来。士兵无人敢上,李罕之前后察看,也无常法,遂道:“罢罢罢,只得破戒了。”原来其师教他攀壁绝技时,戒道:此技只能用于解人之难,不可轻显于人,尤其不可害人利已,不然,必遭天谴。罕之谨遵此训,即使当初在伏牛山中当山寨大王时,也未显此技。
% S3 e) z% Q# k& L6 }* V当下罕之卸下甲胄,插了短刀,运动真气,静稍稍缘壁而升,至十余丈高的一岩石上,有了落脚之地,迂回至隘口,手刃数人,将尸体踢下山来,下面军士见已夺下隘口,争先攀登而上,进了隘口,如入平地,遂一拥而进,将摩云寨攻破。从此,数州之民都称李罕之为李摩云,听见这名字都害怕,竟成了吓唬小孩的灵符。
: L+ ~' w' n- k- y这是段不堪回首的难熬岁月。
1 f. c" p" K' C这些天来,想起当年要邠州而不得的窘境,一直心情紧张地等待着符节的到来,生怕中途有变。现在节铖在手中攥着,顿时百感交集,却突然觉得一切已无意义了。 ! ~9 K, P3 L$ \. I9 ^
罕之病了,自受旌节一直卧床不起,城防已有汴人在操劳,他无所耽忧,就大部分时间沉睡,沉睡变成了昏睡,只有在夜深人静时醒来,睁眼回忆往事,回味那些小的细节。
$ T/ l# A# g# ~李克用以番汉马步都指挥使李君庆为统帅攻打潞州,朱全忠亲自屯兵河阳,督河阳节度使丁会迎击李君庆,君庆兵败撤退,克用大怒,将李君庆斩首示众,任命李嗣昭为潞州节度使,再攻潞州。这是李克用因军败而杀大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可见李克用是如何看重潞州之战。 5 P0 g& j! D( s$ C' K
朱全忠也加大赌注,直接任命丁会为潞州节度使,下令死守,将生病的李罕之移任为河阳节度使,安置在怀州。 & O9 F" A0 ~6 i8 Y/ P3 }0 D
怀州是当年李罕之与孙儒反复争夺的战场,也是当初罕之的私家宅院所在地,罕之仿佛又回到那血肉横飞的年代,但又觉得他和孙儒是老邻居,在坊市间结伴游荡,时而一起吃酒,时而又争争吵吵,拳脚交加。这一日,神智稍觉清醒,侍儿进来通报:河南尹张大人亲自来问疾,罕之睁着眼问:“河南尹是谁?”回答说:乃张全义张大人。罕之闭目摇头道:“不见,不见!我早已忘了此人了!”便叱侍儿:“快闭门,我到后院去了!”把脚一蹬,三魂出窍,一命乌呼! ( Q$ ~8 x. i0 B9 l3 M1 O
张全义进来,不由抚尸恸哭,命随从尽皆带孝,就留在怀州,亲自护理丧事,事毕才回洛阳。 4 r& W$ `$ _0 ?+ b; j- y* _
李克用听见罕之死讯,不觉也泠然泪下,吩咐从牢中放出罕之家小,赠与金银,让其到怀州扶丧归宗,此光化二年六月也。
% h1 _, ?2 P$ m7 p6 ?# Z# F/ l潞州现在有两位节度使,一个城内一个城外,对峙着。战火又转向河北。 - x( q1 f" c$ s/ ]( \& \
刘仁恭败退后,朱温选调兖、郓之兵,加上已在河北的汴、魏部队,约十万大军征北。大军以葛从周为主将,借道赵境,直逼沧州。
. b( b5 l5 f$ ~刘仁恭见汴军来势凶猛,自揆新遭大创,难以周全,自喜给李克用写了那封陪礼信,如今正可用厚礼请克用相助,再无其他良法。
  Y3 U  E) ^, Q  N6 w& p, X% R2 ?使者是声名极佳的掌声书记马郁,曾得到克用的赏识,马郁好友冯道为副使同行。二人到了太原,李克用令将其一行置于驿馆,数日不召见,马郁心急如焚。冯道说:“我临行曾讨得李维翰书信一封,可先投张承业,必可解晋王之怒。”原来这李维翰是幽州监军,青年老成,人皆敬之,与张承业在长安时便相熟。
2 J7 a1 o  {4 j0 C张承业看过书信,对二人说:“明日晋王必见二位,二位但以卑词求之,事必成!”当晚,承业对克用说:“刘仁恭虽无义,然而幽州是我北疆屏障,万万不可馈之汴人。败汴人而后徐图幽燕,策之善者也!”克用曰:“我亦思之”。遂接见二人,遣马郁先返幽州,以安军心,留冯道随大军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3: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用喜冯道沉静温和,与他谈幽州事务,大致而已,涉及仁恭私事即收口。克用又与周德威商议,欲其领兵。周德威道:“汴贼四道调兵,如若对抗,我之并州扫地以尽,也难以匹敌。”建议且避开葛从周主力。幽、镇相连,历来关系紧密,我们可借道镇、定以袭汴军后路,遂议定,选精骑五千出黄泽岭,分成数股,分道深入邢、洛,扰汴军粮道。又遣李嗣昭再出井径,屯兵赵境,乘隙掩袭。周德威率大军出飞狐,为幽州势援。
: e$ u0 a% `" m# [* a刘仁恭见晋方参战,胆子大起来,凑集二万余人,号称五万,开赴沧州与葛从周会战。葛从周正有围点打援之意,便伏兵老鸭堤,仁恭正由此过,大败,葛挥师追击,所过州县皆下,直抵幽州城郊,向朱温告捷,且请朱全忠带亲军至河北,指挥总攻。这也是葛从周为将的缜密处,将最大的功劳让给主子。
0 n! t+ J; t; B- {& [朱温安排妥当,提师屯于白马驿,准备过河,敬翔前来送行。忽接魏州军报:晋军游骑连袭魏汴军寨二十余座,劫烧粮草无数。又报李嗣昭大军与镇州合纵,陈兵深、冀 ,欲袭葛从周后路。同时,又按到王熔书信,请朱全忠收军,以靖河北。 4 Y) J- t9 @  N7 @! j2 g8 q. T( O
敬翔献策道:“王熔数次反复,莫若佯依王熔之请,令葛从周回军,镇州必犒赏,乘机袭取镇州。若得了镇州,封锁井径口,晋人便不能再出河北了。”朱温也觉得此计可行,遂以淋雨道阻,粮运不及为由,明令葛从周班师,同时密授从周取赵方略。又给王熔回信,要他安排李嗣昭撤兵,以免两下冲突。
" ]! m, c, |* C" U  W王熔见自己周旋生效,十分高兴,出金币犒赏晋军,送其回师,又屯粮秣于深、冀,以供汴军之需。可叹王熔两边赔钱,只想求得狼烟不起。 ( d1 R7 n% m9 @* |6 O! H
从周得朱温密信,惋惜自己未能一鼓作气,以至形势大变,只得撤至武强,休军二日,突然起军急驰,袭下稿城,设下中军帐,指挥大军渡滹沱河,直抵镇州城下,攻其南门,用强弩发射火箭,城门楼烧毁殆尽,镇州城中一片惊恐。王熔深悔引火烧身,召亲密商议对策。 - r. w8 u" W  Q" f6 i8 i1 U; s
牙将符习说:“镇州城坚粮足,我等坚守,料能维持半年。梁人则因粮道远,难以持久,我四乡人民,更易受害。大王宜速派使者至汴,责以大义,诉我曲衷,求其罢兵。”王熔问:“谁愿出使?”节度判官周式见无人承应,自愿为使。
- @) i5 V! a7 S6 L朱全忠见葛从周已经行动,便率军过河,已至内黄,见周式于行辕。周式见仪仗盛陈,武士林立,微微一笑,阔步而进。朱温据案喝道:“你来何干!”式曰:“特来修好!”朱温发怒道:“尔主乳臭未干,恒志全无,朝秦暮楚,鼠首两端。我屡次遣书汝主,嘱其贞盟勿渝,汝主顽愚不悛,三番二次,渝约背盟,是何道理?今既已起大军,定行雷霆之诛,不可中舍,可用汝头为王熔示范!”叱武士将周式推出斩首。 , E7 G% H  @% w/ R" R
周式放声大笑。朱温曰:“汝笑何来!”式曰:“大王长篇大论,自顾将话讲完,我尚有何说!”温曰:“也要你死个明白,难道我讲的不实?”又乜斜着王熔付使,对周式说:“你既不服气,且看你有何话说,好使你的主子自知理屈。” 3 [& y  Z! m* ^7 j9 {
周式道:“镇州四战之地,屡受邻道侵扰,我王惜赋养民,武备式微,只得随机枝梧,行同反覆。此乃赵王为免部民涂炭,屈已奉强,足以彰吾王之善也!明公以天下为己任,就该抑强扶弱,制止四方劫夺,则天下谁不听命!若仅逞兵威,我镇州虽小,城坚食足,明公虽有十万之众,未易可攻也,况且王氏秉节五代,流惠四州,人人愿为之死,明公不可轻视也!”全忠哈哈大笑,揽周式衣袖,牵其上坐,说:“刚才是试汝胆量,果然佩服!”乃遣牙将刘悍随周式至镇州复命,令从周解围。
! ?* F' f9 _6 ?; t' k: R5 J7 t你道朱温本来与敬翔计议要夺镇州,如何仅因周式一席话便改变计划?原来朱温在打定主意用兵河北之时,对关中形势颇为忧虑,耽心李茂贞成势。又因葛从周兵临镇州城下,赵人竟未象原来预料的那样惊溃,而是各处坚壁死守。周式激昂陈词时,朱温脑袋在飞快地打转,考虑到赵地战事如果僵持下去,镇州便会完全倒向晋方,不如乘此时赵使求和,见好就收。显然,周式用王霸之道套住朱温,也是促使朱温改变主意的重要因素。朱温之为枭雄,自有其一套本领,顷刻间的一怒一笑,俱是真态,并非矫情。临事决断,不囿于宿规。足显其随机应变之能。 ( B/ A% T# j5 r" `2 t: i/ ]; J/ u
赵王见朱温准和,即拉上定州王鹄一齐向朱温表示加盟汴方。这样,河北大地赵、易、魏三镇听命于汴。只剩下幽、沧未平。 3 x' _7 X+ W  h9 Q9 Y; r6 ~
朱温准备再攻幽州,突然从京城传来惊人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3: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8楼4 J! Q& v, C6 r, c" \6 I/ r- z

( Z6 b8 L- D3 \. e- }2 M) m4 V5 P) B皇上正当盛年,有精力没处用,就把注意力放在服侍他的宫女、小黄门身上。对待这些宫中奴隶,他可以任逞威风,他会因一个小小的眼神或某一次不检点的肢体动作而杀掉他们,他们没人敢反抗,大臣们也不关注此事。只是各级宦官首领们注目此事,由部下的生死不测而连想到自身的安全。
# {8 w5 B! q/ u  s* D! E( J今天,皇上战果辉煌,传命就地野餐。但御苑中的野餐并不象通常那样生起篝火,烧树枝,而是用早已备好的上等木炭,而且还有御厨把关调味。这是一场不野不雅的夜宴,近侍们尽力讨皇上欢心,皇上大醉,待午夜回到宫门,尚手持宝剑,沉浸在胜利之中。
+ F0 A' \$ A( i% ?$ `宫门打开,几位宫娥和小黄门持烛笼前来照料,只见烛光闪闪,人影绰绰,昭宗恍若刺客在前,连杀数人,余皆跪地求饶。皇上掷剑于地,拍手欢笑,进室和衣而卧,继续他的英雄美梦。宫娥内侍们不敢惊动深宫,惶恐待旦。 1 M% J+ g; K/ J; r1 e6 w
直至巳时将尽,皇上尚酣睡不醒,百官俱在待漏院等待皇上升殿。纷纷询问原因。 & p2 E; y/ S1 g; I1 v" @8 s
新任左,右军中尉的是低资历的刘季述和王仲先。这刘季述原是凤翔监军,在韩建、李茂贞支持下由枢密使升为左军中尉,成了四贵之首。他正当盛年,欲重建四贵权威,当下对首相崔胤道:“宫门逾时不开,恐有非常之事发生,我是内臣,可以带禁军入宫,随机行事。”崔胤点头同意,刘季述即与王仲先分工,自率数百名神策士兵至寝宫呼门。内面见是刘中尉,才敢开门,不免向刘季述悲哭。刘季述望着地上几具尸体,大致问了几句,即传命控制诸门,不许各宫殿之间走动。然后出宫,单邀崔胤一个人入室,说了宫内情形,瞪眼看着崔胤说道:“主上所为如此,岂可治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之,此乃社稷大计,请相公出面行之!”   H! \. H  z; x  s
崔胤见刘季述那双眼直盯着他,而禁军抽刀守在门口,耽心一言不合,立刻人头落地,遂当场表示同意,当下同到政事堂,召中书舍人起草奏章,崔胤又召百官宣读奏章,与百官一一签名。正巧汴邸进奏官程岩也在傍,亦列名其上。此刻,王仲先已将大部队调到天街,刘、王及程岩等共率武士进宫,有宫人内侍躲避不及者,皆杀之。 1 b, }2 r6 {& l- i/ b9 C+ o
骚动将昭宗惊醒,依稀记起昨夜之事,知朝臣未散,准备摆驾座殿,又未想好支托之词,犹豫间,刘季述已领人撞了进来。昭宗见军人操刀入宫,吓得倒地,季述上前掖起皇上,塞进座榻,口称请皇上听奏。此际何皇后从深宫赶来,不顾仪容,扶住皇上,一面向刘季述行礼道:“莫惊皇上,有事就按军容大人意思办。”不觉将刘季述放到田令孜,杨复恭高度。 2 v' @, u2 t9 O- K0 J) A
刘季述拿出群臣奏表,说:“南衙百官见皇上倦于听政,请皇上在后宫养颐,由太子监国听政。”又拿出一份替皇上代撰的传位昭书,要皇上拿国宝押印。皇上这才知道没有掉头的危险,立刻镇定了,说道:“昨日与从官吃酒过多,偶尔失手,何至于要朕退位。”刘季述板脸道:“ 皆是南衙意见,群情激愤,不可遏止!”便令武士速备车驾,“请陛下速迁往别院。”两傍武士就要过来强拉,何皇后忙摧昭宗赶紧答应,一边令符宝宫人拿来传国宝,亲手交给刘季述。刘季述见传国宝到手,招来一辆宫内小车,皇上与皇后挤坐着,十来位宫女携衣物相随,一齐来到少阳院。刘季述亲自上锁,派兵看守。这少阳院本应是接位新君暂住之所,倒成了当今皇上的囚室。
3 A; d+ x+ g6 K6 }刘季述来到朝堂,告诉宰相们除宫已毕,可迎少主入内。正所谓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当天傍晚,皇太子李裕入居大内,第二天早晨登乾元殿正了大位,尊昭宗为太上皇,这个娃娃皇帝的背后是刘季述在支撑他。
7 j6 @' A: @7 w天上飘着大雪,好一幅白色世界。
# `  Q" f! `* d1 P* O7 u& Y+ H5 ~# d3 ?! A! w% Q- e7 W. x. t* D& N

* K5 x3 m, o4 e& P! z" X[下一章: 山人暗授定难策 智士争献反正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23: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041章 首辅二番失相位 四贵一怒废昏王   L8 M# U$ [' f1 \0 v

" \. P8 p6 M" x: i$ a; b昭宗还都已经两年有余,关内诸镇之间无战事,长安平静。关外山东、河南、河北、江淮之事,昭宗已是不尽关心,各方如有奏表,也懒得逐件弄个明白,概由宰相们相机处理。皇上的心思,又转到怎样对付宦官上面去了。 7 c; \8 |/ @2 P
若是公允而言,当时宦官虽仍有专横者,但因各强镇互相牵制,而又各逞其凶悖,一事不如意,即交章论列,指斥执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必欲按已意执行而罢。宦官即使想要专政,也无权可使。而宰相们也皆是各有后台,因而敢对皇上阳奉阴违。昭宗处于这种权力夹缝中,不能畅行已意,因而尽把注意力放在经常能接触到的宦官身上,有时仅因某宦官偶尔言词不慎,也被看成头等大事。 ! N1 Z% \! E- G& c0 U1 t+ `1 |
自返京后,皇上与崔胤的关系渐渐亲密,大体上说,只要不触犯切身利害,崔胤总还是维护皇权的,在制约宦官这一点上,崔胤成为昭宗的同盟者,君臣经常密谋如何对付宦官,宦官心中紧张,加紧与藩镇相结,京城弥漫着紧张气氛。 ) C6 _5 D3 Q: J/ s, C0 |# ^
另一宰相王博是由中书舍人逐步升至相位的,对朝廷内部纷争的原由了解透彻。在与昭宗交谈中,昭宗告诉他准备将宦官首领宗道弼,景务修等四贵同时杀掉。王博反对这种阴谋式的作法,便耐心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劝道:“皇上只需把握大纲,不要在非关键的地方与臣仆计较。宦官专权的危害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形成的原因却错综复杂,不可能一朝全部解决,尤其不宜随便用谋反的罪名成批诛杀。这样极易引起事态极变,‘甘露事变’不就是例证吗!应当在时局平稳时,就事论事,指明某人具体罪行,以法制裁。只有坚持正道治国,才能根治宦官擅权之弊。”
' O0 ]0 p) N$ L" G昭宗也非顽固之人,听了觉得有理,便放弃了与崔胤商定的计划,崔胤认为王博在与他争权,非常不满,二人议事,不免相互为难,总也不能一致,昭宗无可奈何。 ( E+ A+ C+ q3 M3 `
正巧,镇守广州的薛王知柔突然病故,都知兵马使刘隐奏请速派大员前往镇抚,昭宗即委任崔胤为岭南节度使。广州远在南疆,独当一面,地位非常高,又有外洋贸易税利,地方繁富,是远离政治漩涡,独立发展的极好位置,远非昔日要他镇守湖南的事可比。但崔胤既热衷於权力,又胸无大略,没有开基立业的胆量,便自然认定是王博在排挤他。于是再操故伎,在途中又向朱温去信,诉言王博与四贵勾结,排挤他出朝,欲引李茂贞入辅。 , p$ U( d, ]! f( L$ x  I9 h
朱温见崔决意投靠于他,十分高兴,便上表指斥王博,要昭宗召还崔胤,罢免王博。昭宗自以为与崔胤关系早已改善,出镇广州也并非恶意,想来只因崔胤出京时未将好处对他挑明,致生觖望。昭宗长叹一口气,只得召回崔胤,远贬王博。 2 C. ~# H: q6 @( s6 ?7 z  W& l
崔胤回朝,坚持要杀掉王博,又以王博同党的罪名将宗道弼等四贵处斩。这四位宦官首领在一道诏令下很容易地被杀掉了,可见那时宦官并不难处治。但旧四贵死了,还得有新四贵,新四贵暂时未有权势,崔胤却权顷内外,成为京师人人侧目之人。 ! a/ ?# M, ?4 t2 k
昭宗在若有所失中又若有所得。他得到什么呢?
0 a# J( M& O- k公元九00年农历十一月,第一场大雪初晴,长安宫城北门外御苑来了几千御军,拥着一辆大盖车驰入茂林深处。士兵们手持钢叉,排成长蛇阵形,向前包抄。他们不是搜索敌人,而是搜索野兽。其实也不用搜索,只是驱逐。碰到累得跑不动的弱小动物,并不捉拿,只是注目大动物。长蛇阵首尾相顾,渐渐收合,将野兽朝既定方位围逼。那儿,当今天子已经戎服跨马,手引宝弓,等待惊惶不宁的动物前来送死。这些动物中没有大型食肉类,只是些鹿、獐、黄羊、山猫等,很多都是预先放养的。皇上要在此习武,或者说猎狩。 2 Y! a6 \! `& O3 G: D# |  c' O* ~
台前有几排卫士持矛拱卫,防止困兽作出异常反应。皇上站在台上,跨马弯弓,一支一支地放箭,那动物们一只只倒下,皇上仿佛看见他的敌人一个个倒下,十分快活。
" g9 ?/ B8 c/ ^1 f$ m2 ]2 J皇上憎恨的人越来越多,他恨藩臣,恨朝臣,恨宰相,恨宦官。他有时也恨自己。每每自己下很大决心要施行的事,经有人反对便改变主意。待发出新令,便恨自己为什么不坚持原议。近来他更是很少认真考虑内外大臣奏章,他发现将事情拖一拖,随着各方势力的撞磨,总有一个使大家都接受的结果。心想预先提出办法,往往不能施行,那么何必操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042章 山人暗授定难策 智士争献反正功
4 A, {9 z( e$ _8 |
8 f: U, [4 s# d$ O% d宦官们预先想得困难重重的废立大事如此顺利,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正巧发生了昭宗醉酒杀人事件,激化了矛盾;而作为文官首领的崔胤毫无思想准备,又惧怕宦官杀他;百官却并不清楚崔胤的真实态度,还以为是崔胤与宦官合谋。还有个小人物无意中起了微妙作用,这个小人物就是汴邸驻京进奏官程岩。程岩的实际职务是汴州节度使长安官邸邸吏,说通俗一点就是某军区驻首都招待所所长,一个未入流品的吏员。他本人根本没有资格上朝,但他出现在刘季述的身边,参与了逼宫行动,尽管实际上只是作为打手而已,但却使得包括崔胤在内的朝官都认为刘季述此举得到汴州支持。巧的是刘季述的一位族侄在汴军作监军,这与刘季述能当上宦官首领并无关系。但季述曾多次通过侄儿向朱全忠示好,朱温也乐得通过这层关系得到中枢信息。程岩也通过这层关系与刘季述搭上线,与宦官上层往来。此次突然事件,事先显然未曾征得朱温首肯,而程岩地位低下,刘季述当然也不敢向他泄露,碰巧程岩到内侍省玩耍,刘召集宦官时,程岩一起跟随而来,自作聪明地参预行动,事后得意洋洋,自以为立下大功。
4 M4 u; X+ B' @; S通过此事却透露了一线真相:全忠对昭宗皇帝是极不满意的。我们知道朱全忠曾数次激烈反对昭宗的措施,但上奏的表章一般说来大体应遵循封建法则,语言不可能太放肆,作为小吏的程岩,不可能从中窥出多少真情。倒是他往返京、汴时,一定多次亲耳听见朱温对昭宗的不满与轻视,甚至是粗俗的漫骂。在程岩的心目中,昭宗早已是一个要被他的主人推翻的皇帝。存在这种观念,程岩才可能在事变时毫无顾忌地参预行动。 6 D& @& Y# N' R4 a9 t* N
基于以上的推测,刘季述在政变后急急给朱全忠写下亲笔信,托程岩赶回汴州面交。同时捎信告诉侄儿配合行动。我们知道刘季述起家于凤翔,但却并未给李茂贞许下什么而换取支持,而在给朱温的信中,明白提请朱全忠进京辅政,暗示将拥戴朱温图大业。 . X9 M: ]  Q/ h# Q
如何对待此次政变成了朝廷大臣和各路诸候的考题,也成为一些政治人物显示才干的机遇。
7 r9 r6 u" c! t. Y 新科进士李愚,金榜题名之后,诸同年都在长安谋求分配现职,他却独自出了京师,登华山探奇揽胜。这日,游到西峰老君岩,有人指示峰腰绝险处乃道士陈博炼丹之所。李愚早闻其名,乃沿葛而上,花了两个时辰方到得岩洞前,只见洞壁用丹砂书了“鸿钧”两个隶字,洞口稍无声息。李愚咳嗽一声,一童子出来问:“先生何事?”李愚道:“常山李愚,特来拜见吾师。”童子笑道:“师父高卧一月有余,适才醒来,吩咐可见第一位来访者,先生有幸了”!将李愚引入。只见洞室甚为浅狭,远非李愚所想象。壁下一道者箕踞而坐,光线昏暗,不甚见得分明。只听那道人朗声笑道:“适才恰与小徒在闲话谁人光临,不想是位新科高发的贵人。”指着一个蒙着羊皮的石墩令坐,说:“山中不拘礼!”。 - L& R, x7 u4 Z- A! B# Y
李愚大吃一惊,心想这鸿钧道人真是活神仙,他怎么就知道我是新科进士!不由行了谢座礼,然后坐下,这才看清道士坐的是一条石榻,也蒙着一张老羊皮,却不见有衿盖,不过洞中暖融融的,并不觉寒。小童随即捧上一个粗瓷大碗,原来是山泉冷浸菊花。李愚见洞中四壁光徒,并无炊烤之迹,疑心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之物。正思想间,陈博问道:“先生上山已几日了?”愚答:已三日。道人笑道:“想来先生并不知京城之事,若是晚一日上山,就无缘与贫道唔面了!”李愚又是一惊,想到小童说他今日才睡醒,如何知道京城出事,便问:“请问神仙,不知京城有何变故?”陈博曰:“天子正遭囹圄之灾。”李愚忙问详情,这道人合目而言:“汝速下山至华州,就知详情,华州韩令公大节尚无亏,可劝其行此功德,以补前衍,就看其有否夙慧了。”说毕,令小童送客。
: O) q( n4 b, M! K: }3 s  c小童送客回来,问道:“师父怎知此人是新科进士。”陈博曰:“想当然耳!”小童深思良久,曰:“小徒亦知之矣!”师徒相视而笑。
% ~+ {  _- f8 X5 h* `; y4 z李愚下得山来,方知昭宗被幽禁之事,便连夜在旅馆中修书一封,第二早抖擞精神,将信投进华州军府,至旅舍坐待韩建来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042章 山人暗授定难策 智士争献反正功 2 q7 s: a/ E* d/ Z* ^' j. u+ M; H
/ Z. _' u0 a& Y$ i$ F( p7 r, F
宦官们预先想得困难重重的废立大事如此顺利,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正巧发生了昭宗醉酒杀人事件,激化了矛盾;而作为文官首领的崔胤毫无思想准备,又惧怕宦官杀他;百官却并不清楚崔胤的真实态度,还以为是崔胤与宦官合谋。还有个小人物无意中起了微妙作用,这个小人物就是汴邸驻京进奏官程岩。程岩的实际职务是汴州节度使长安官邸邸吏,说通俗一点就是某军区驻首都招待所所长,一个未入流品的吏员。他本人根本没有资格上朝,但他出现在刘季述的身边,参与了逼宫行动,尽管实际上只是作为打手而已,但却使得包括崔胤在内的朝官都认为刘季述此举得到汴州支持。巧的是刘季述的一位族侄在汴军作监军,这与刘季述能当上宦官首领并无关系。但季述曾多次通过侄儿向朱全忠示好,朱温也乐得通过这层关系得到中枢信息。程岩也通过这层关系与刘季述搭上线,与宦官上层往来。此次突然事件,事先显然未曾征得朱温首肯,而程岩地位低下,刘季述当然也不敢向他泄露,碰巧程岩到内侍省玩耍,刘召集宦官时,程岩一起跟随而来,自作聪明地参预行动,事后得意洋洋,自以为立下大功。
2 G* o' C1 z- p6 J通过此事却透露了一线真相:全忠对昭宗皇帝是极不满意的。我们知道朱全忠曾数次激烈反对昭宗的措施,但上奏的表章一般说来大体应遵循封建法则,语言不可能太放肆,作为小吏的程岩,不可能从中窥出多少真情。倒是他往返京、汴时,一定多次亲耳听见朱温对昭宗的不满与轻视,甚至是粗俗的漫骂。在程岩的心目中,昭宗早已是一个要被他的主人推翻的皇帝。存在这种观念,程岩才可能在事变时毫无顾忌地参预行动。 9 u1 h9 c& T% Y* o2 @% m4 L8 L! d
基于以上的推测,刘季述在政变后急急给朱全忠写下亲笔信,托程岩赶回汴州面交。同时捎信告诉侄儿配合行动。我们知道刘季述起家于凤翔,但却并未给李茂贞许下什么而换取支持,而在给朱温的信中,明白提请朱全忠进京辅政,暗示将拥戴朱温图大业。 ; N1 K4 z' _# W: A% g4 f
如何对待此次政变成了朝廷大臣和各路诸候的考题,也成为一些政治人物显示才干的机遇。 " N4 l6 d- {7 z/ K
新科进士李愚,金榜题名之后,诸同年都在长安谋求分配现职,他却独自出了京师,登华山探奇揽胜。这日,游到西峰老君岩,有人指示峰腰绝险处乃道士陈博炼丹之所。李愚早闻其名,乃沿葛而上,花了两个时辰方到得岩洞前,只见洞壁用丹砂书了“鸿钧”两个隶字,洞口稍无声息。李愚咳嗽一声,一童子出来问:“先生何事?”李愚道:“常山李愚,特来拜见吾师。”童子笑道:“师父高卧一月有余,适才醒来,吩咐可见第一位来访者,先生有幸了”!将李愚引入。只见洞室甚为浅狭,远非李愚所想象。壁下一道者箕踞而坐,光线昏暗,不甚见得分明。只听那道人朗声笑道:“适才恰与小徒在闲话谁人光临,不想是位新科高发的贵人。”指着一个蒙着羊皮的石墩令坐,说:“山中不拘礼!”。 * A2 W* o* [( w+ e2 H
李愚大吃一惊,心想这鸿钧道人真是活神仙,他怎么就知道我是新科进士!不由行了谢座礼,然后坐下,这才看清道士坐的是一条石榻,也蒙着一张老羊皮,却不见有衿盖,不过洞中暖融融的,并不觉寒。小童随即捧上一个粗瓷大碗,原来是山泉冷浸菊花。李愚见洞中四壁光徒,并无炊烤之迹,疑心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之物。正思想间,陈博问道:“先生上山已几日了?”愚答:已三日。道人笑道:“想来先生并不知京城之事,若是晚一日上山,就无缘与贫道唔面了!”李愚又是一惊,想到小童说他今日才睡醒,如何知道京城出事,便问:“请问神仙,不知京城有何变故?”陈博曰:“天子正遭囹圄之灾。”李愚忙问详情,这道人合目而言:“汝速下山至华州,就知详情,华州韩令公大节尚无亏,可劝其行此功德,以补前衍,就看其有否夙慧了。”说毕,令小童送客。
( u$ H- m+ z6 _, T小童送客回来,问道:“师父怎知此人是新科进士。”陈博曰:“想当然耳!”小童深思良久,曰:“小徒亦知之矣!”师徒相视而笑。
0 S' F0 w5 L& V+ l% `4 {+ k' }- b李愚下得山来,方知昭宗被幽禁之事,便连夜在旅馆中修书一封,第二早抖擞精神,将信投进华州军府,至旅舍坐待韩建来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建令侍妾念读此信,信中写道:“天子幽辱,天下汹汹,然中朝辅佐,有志而无力,外镇诸侯,皆有力乏志,惟明公忠义,社稷是依。往年车驾播迁,号泣奉迎,累岁供馈,护辇还京,义感朝野,名传遐尔。今日事势,危险百倍,明公地接京华,位兼将相,若不能率先号令,以图返正,一朝关东诸侯倡议连衡,鼓行而西,明公欲求自安,岂可得乎!”“不如驰檄四方,谕以逆顺,旌旗西指,则元凶破胆,旬日之间,事功必成。”韩建听毕,抚着肚皮,说:“吾视皇帝如尤物,惟能累人而已!”遂传话请李愚移居馆驿,将辟为从事,而不提勤王之事。李愚见韩建苟且无志,知不能用其计,又怕此信传开,受宦官毒害,也不敢至长安候选,遂出了潼关,至洛阳欲说动张全义。先探民风,市肆间已传前宰相张浚也曾劝张全义举义,张全义说:吾为二十年老农,不复识兵矣。洛阳榗绅以此叹张全义善自保全,而没有人责备其无君父之心。 : }# Z5 I6 ^) P- J  `. P: \& c! S
李愚叹道:侯伯中稍善者缩手,奸雄得凭以为资矣!遂打消了客游四方的念头,在伊水傍赁一间房住下,且观时变。 / S& P- Q4 w$ B' Q; L
此刻,朱全忠尚在定州行营,正在庆贺定州终于加盟汴方,与王鹄把臂饮酒,闻长安有变,急驰回汴,一路上想着如何对应局面。监军刘希度迎至封丘,将季述书信面交全忠,全忠回府,又思想一夜,仍无决策,遂召几位亲密计议,大家亦不肯发言。午后李振单独请见,说:“此事差缪在一瞬之间,若迁延不决,悔不可追。自古王室有难,霸者之资,此六朝迭迭相继之由。大王位望,在侯伯为第一,别人可以静待时变,惟大王不可。现在天下人皆知朝廷安危,系于大王,而窥测者则乐于将祸由移嫁于我,流言四布。左右是不得脱身,只有标明旗帜了!”朱温奋然曰:“刘季述一宦竖而不能讨,何以号令天下!定不可给晋、淮留下口实。”大计遂定,召敬翔谋划如何实施。 $ N' f- }+ t4 W( m
李振以为用不着商议,大嘴一张,不容置否:“当然是传檄四方,明令征讨。以我之兵威,鼓行而西,兵扣潼关而禁军瓦解,季述成擒矣!”敬翔曰:“吾正思策反之计。若檄文公讨,则岐邠同华皆得以同盟为名,先入长安,致使关中混乱,正如雪崩之型,难以控制。若派人至长安,暗中与大臣谋划策反,大臣既知我方态度,必能物色御林将领行事,可不费而成大功。”李振听了,面有愧色,敬翔即又说:“李大夫知名于朝,正可劳动一番。”朱温即派李振与亲吏蒋玄晖二人至长安,相机行事。 8 \% e: h/ @+ O" n! D( k" E# r' r
李振虚与刘季述周旋,实向崔胤暗通消息,密传朱温之意。为宽季述之心,李振先返回汴梁,只留蒋玄晖与崔保持联系。蒋玄晖一表人村,为人和善,终日陪禁军将领吃酒博弈。 / Y( J4 U1 |8 q& u1 k# U3 \) A9 }
按约定,刘季述主政,王仲先主军。王仲先其实是位不坏的人,有廉洁之名,既掌权,欲建功绩以系人望。他本来就清楚军中积弊,这下更是显身手,钱粮出入,亲自勾校,对贪污冒领者极刑惩处,使得禁军人人自危,竟比政变前更感到不自由,多有后悔者。 & ~! g5 b* l0 D+ i, U* b
刘季述得权后也不轻松。他因从小入宫,服侍诸小王读书,颇识字。后进枢密院,在华州时任知枢密事,转枢密使,曾多次向昭宗献治安之策,昭宗初时听之,但以昭宗那种反常心理,如何能认真考虑宦官的意见。当昭宗被幽禁后,刘季述曾亲自面对昭宗发泄怨气:某时某事,你没有听从我的意见。竟一口气历数十余桩,可见季述是有心为政之人。这些进言,内容虽未见记载,但要言之,刘季述自认为是正确的,能摆上桌面的,才能再翻出来质问昭宗,纵然其中难免有无法确切执行的,但也不应尽是谬论。如今大权在握,不免急于求治,不顾现实,事多更张。又督办严急,刑罚失度,即使是非常好的计划,也往往形成坏的结果,弄得上下都对刘季述不满。
: N) D3 b- j5 E' |7 c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崔胤没费多大周折,就把孙德昭、董彦弼、周承海等禁军将领拉了过来。
( n: G$ }8 b' n  I7 s. T901年元旦,趁早朝庆典之机,孙德昭等伏兵殿堂,利落地将他们的顶头上司刘季述、王仲先擒杀,昭宗皇帝被接出少阳院,在这个好日子出现在百官面前。百官又一次向他祝贺,祝贺皇帝复辟成功。
& l6 r0 i5 K8 D+ j皇帝宣布大赦,改元,此年被宣布为天复元年。 , l0 E9 A- P+ `% `3 K
这场政变从十一月六日开始,至新年元旦结束,历时五十余天.
" ~8 y! ^% h5 C/ m有哲人说,皇帝被幽于少阳院,少阳院是储君之宫,不正预示着昭宗将要再登君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043章 谋远朱温夺舅业 计拙克用弃婿园
' F9 ?: t/ Z) v: L/ E' J, l- J6 k7 F7 e4 ^
昭宗复辟,一批人头落地,但尘埃未定。这场政变前后只两月不到,在历史教科书的大事年表上甚至没有记载。但对当时局势的演变却影响颇深。朱温从此直接插足关中。
( G: t6 t" S& i8 D/ l& |6 k论功行赏,朱温由沛郡王晋封为东平王,又上表推恩,请给汴府部属僚佐遍加官爵,于是皆大欢喜。朱温大宴群僚,宣言道:“现河北俱服,惟淮南、河东未化,但已是形势孤立,难成大害。我今欲进京朝觐,虽陕路未见梗阻,然河中仍是不畅。可恨吾舅假子王珂,以劣孥之材,不守先人旧业,唯沙陀之命是听!谁与我持一绳捆王珂归汴?”请将皆勇跃清缨。 ( r9 l7 [6 v, e) f$ D: p! \3 X
朱温令大将张存敬领兵先行。嘱曰:汝可自汜水关北渡黄河,直插晋、綘,切断河中与太原通道。拿下二城后,便在要道立寨,坚守不战,即是大功。
9 t& G; a# r8 T- ^) \张存敬如令而行,两城的守军不意汴人拦腰杀来,毫无准备,很快陷落,存敬封锁隘口,断绝交通,河中府顿时孤立了。 0 }4 C5 `  g7 G/ h7 }6 X
朱温自提大军,水陆俱进,沿汴洛大道向陕州开来,直指河中。
+ H) a; t2 a* E- x; c0 ]( W崔胤得报大惊,若汴人一旦并吞河中,潼关便如同虚设,朱温就能随时进入关中。忙请皇上下诏和解,劝朱温退兵。朱温与王珂本来未曾对抗。有何仇可解,朱温有备而来,随便找了几条理由,拒不撤军。 $ g" \( A+ S5 z- o9 X$ H9 r2 ^
王珂更是慌了,忙向岳丈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当然要管,可是援兵被阻于中途,求战不得,攻坚不成,屯兵郊野,耗费巨大,克用已经打不起这场战争,只得下令撤军,给女儿回信道,“今贼兵塞途,众寡不敌,进则与汝两亡,退则尚可图全。吾儿不若与王郎举族归长安,找天子寻一吃饭处。皇上以先都统大勋,必有以安排处。” , ?( _6 O& F' [% O/ z  o$ E) L
王珂不甘心出走,病急乱投医,向李茂贞写了一封长信,道:“天子返正,诏藩镇不得相攻击,同心王室。今汴人公然违背诏令,首开兵衅,其心可见。河中若亡,则同、华、岐、陇俱难安定,天下神器,拱手让人矣,望公急帅关中诸侯镇守潼关,赴援河中。仆自知不武,愿求公西偏一小郡养家,河中请公自有之。”许下这份厚礼,又高帽送上:“关中安危,国祚长短,在公此举。”又有大道理。又有人情味,公私兼顾,李茂贞该被打动了吧?李茂贞往年因河中之事与李克用相争一场,早以清醒认清自己的实力,何敢与朱温相争,再说,王珂有何权力将河中私自相让呢?茂贞没有回信。
; W' X' W8 U7 f! [8 }王珂无望,只得准备逃奔京师。时值春暖,浮桥为泮冰冲坏,准备用船渡,安排指挥之间,部下多不应命。家人商议道:“军情纷乱,人心难测、黑夜乘舟、人物混杂、若有歹徒乘机谋利,凶吉难保。先公有大恩于汴人,不若且降汴,可保安全。”王珂难违众意,遂遣使送状于张存敬。张存敬要王珂开城门,王珂登城楼曰:“吾于朱公有世家之宜,待朱公亲至,吾自以城授之。”全忠已到洛阳,闻讯大喜,急速过河,至虞卿,传命驻军,亲身至王重荣坟墓,祭奠哭拜。远近闻之,皆放宽心。
* b; ?( q9 `8 \& z3 N2 s王珂欲草缚牵羊,行降礼,全忠急遣人制止,说:“太师阿舅之恩永不忘,若郎君如此,教我如何面对世人?”俩人以客礼相见,握手唏嘘,并马入城。
: Z* O' q$ U$ h# s0 z朱温阅府库毕,将王珂全族迁往大梁,上表以张存敬为留后。
7 p# q' I; d  H: S1 @- w  [. B7 i王珂在汴,总觉得有双眼在盯着他,浑身不自在,便婉转向朱温提出欲单身入朝。朱温笑道:“何不带家眷,若朝廷有所措置,也方便些。”王珂盛感朱温大度,遂带家小赴京,走到陕州境内,遭遇一伙盗贼,王珂一族从此消失了。
3 A9 `; X0 j4 @2 O4 N* U3 R: n朱温大军尚集结在河阳,正想寻个由头进关中,忽报张夫人病危,急急赶回汴州,已是弥留之际,执手相对,无力多语,唯嘱:善待诸儿,无使罹友裕之难!便瞑目而逝。朱温大恸,亲理丧事,厚葬,忙了数月。 ' a7 v  D; k" _8 h9 L# i, R9 g5 O
这数月间,长安城中正经历着拨乱反正后的政局变化,这种变化表面看来无甚波涛,但对于唐王朝说来却是致命的。它的深层次原因是刘季述政变的失败导致皇权与宦官联盟的解体,从而威胁到皇权本身。 ) A$ ?+ o+ N5 V& M& m" m, o9 U3 `, x/ z% g/ r
正月初六日,节后开印的第一天,反正功臣孙德昭、周承海、董彦弼三位将领受命皆在宫城宿卫,十日才得归家沐浴休息一次。随着这种特别恩宠的是三人皆被赐与国姓,改了姓名,同时皆被加官,进衔同平章事,遥领节度使,成了使相级的高级官员,人称三使相,一时成为新闻人物。他们虽然地位高于其他禁军将领,但根据体制,他们都不是禁军统帅,禁军统帅应该是左、右中尉,而这时左、右中尉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胤想乘此机会抓住禁军指挥权,与另一宰相陆旖合谋,指使谏官上奏:“祸乱之起,皆因宦官把持禁军。请陛下痛惩前弊,以宰臣分典左、右军,则既去宦官檀威之虞,又免诸侯浸陵之忧,俾内外咸安,王室独尊矣!”昭宗阅奏,才意识到这件棘手的事仍未解决,想到宦官虽然跋扈,倒底也是家奴身份,好歹都在宫廷左右,较易控制。而一但宰臣掌了禁军,只怕后患更大。想了一夜,第二天召来孙德昭等三将领,对他们道:“廷臣之意,欲将神策诸军移交南衙管理,卿等意下如何?”三人见皇上身旁并无外臣,又口气平和,似有征询之意,遂大胆奏道:“臣等父兄数辈在禁师,未闻书生为军主,恐怕军士怨而生变。时下大难初平、最宜安定!不若保守旧制,以安军心。”昭宗得此话头,道:“你们下去,细细写一份军情报告上来!”昭宗拿了这报告,召崔、陆二相进内殿,说道:“禁军皆不欲属南司,卿等勿操之过急。”二相公见皇上如此说,也不好自己争着要军权,只得表态他们本来不敢肩负剧责,便与皇上一起商议由谁出任宦官首领。僖宗朝枢密使严遵美、以病退在家闲居,为人性格平和,口碑甚好,崔、陆二相都无异议,昭宗遂下诏任命严尊美为左右两军观军容使,统领四贵,欲驭其一人而控制其余。严遵美道:我身健时管理一军尚且管理不好,况如今已是老迈昏慵,何敢充能!坚决不肯上任。后来严遵美善终于家,博得史传留清名,但他的同行们就没有他幸运了。 0 b0 V  r6 {. x* ]
经过简单排比,韩全诲、张彦弘、袁易简、周敬容成为新的四贵,他们是低资格的宦官,没有逃避责任的理由,成为阉人本来就是人生的大不幸,在那种情势下成为宦首就可能更加不幸,所以四人一上台就企图与命运抗争,想法自救。韩全诲曾任过凤翔监军,与李茂贞相熟,便立即与李茂贞拉关系,李茂贞很园滑地通过现任凤翔监军去京师向四贵表示友好,韩全海等得到凤翔支持、便加紧拉扰正在走红的“三使相”,准备着手恢复刘季述丧失的特权。          `7 y5 O3 d. F3 g6 R# k" y
崔胤见四贵重新产生,赶紧抑制,就在元宵节前夕,提出了阻止四贵参予宰相合议军国大事的制度,为了使此提议得到通过,崔胤暗中召李茂贞来京,以胁制宦官。李茂贞本来胆大,竟贸然率数千精兵来京,以支持反正的功臣面貌向皇上请赏。奏称:朱温远在关东,反正之功与他何关!竟谬蒙厚赏,天下那来公道? + Z5 {+ S( q. n
谁支持反正、皇上心中根本无底,全凭崔胤说了算。崔胤此时正想交结李茂贞,便将李茂贞如何暗中支持反正的事渲染一番,皇上随即下诏封李茂贞为岐王。这岐王头衔也不算太过份,因为李克用早已封为晋王。过份的是同时晋升李茂贞为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在即位以前曾任职尚书令,其后历朝大臣都无人敢荣受此职,尚书省便只有尚书左、右仆射而无尚书令,郭子仪曾以元老资格受任为尚书令,也不敢当担。现在李茂贞得此官衔,竟毫不推让地安然受之,《通鉴》评曰“唐法荡然,于此极矣”,真是名器贬值!但认真说来,李茂贞无学无识,可能未曾领会尚书令的极品地位,其责任便全在于执宰和皇上本人了。
. {/ f+ Q( V! d3 ]' `且说李茂贞受封为岐王的消息传到各地,朱温大怒,道:“宋文通屡屡兴兵京畿,给朝延添了无数麻烦,到头来地位反而跃居在我之上,看来皇帝爷是服硬不服软的。”欲集大军进入关中。敬翔道:朝中无大事,若进关中,师出无名,不若乘我新得河中之势,出兵对太原挤压一番,即使不能收全胜之效,也可使其丧胆,待我有事于关中时,不致使其敢侵扰河南,朱温道“吾恼其‘阴山部落’,‘马邑儿童’之句,正要灭其霸气,此正是时候。”遂安排大军,六路进攻并州。那六路: % D  }/ a7 ?+ |' c- X+ _7 Q8 Z
一、以氏叔琮为主将,率兵五万入太行青山口。 4 B& q  p! t( K* x( @
二、令魏州兵入新口,领兵将领张文泰。
; Q7 Y# i. j- S2 [) D$ E三、葛从周率兖、郓之师及镇州兵入土门。 " s  j2 {7 L3 P4 f8 ]. y8 J
四、张归厚率邢、洺之师入马岭。 7 k$ ^2 |2 V& ^* }! |. m
五、王处直率定州兵入飞狐路,攻五台山。
" M  z6 P4 r& P; r! D六、侯言以河中、晋、绛之师沿汾河入阴地关。 6 q( f' \  O/ i% ^( ~+ Z
这六路大军分头而进,晋方不敢分兵于外围,只得收缩兵力确保太原。汴军沿途夺关破垒,不到一月,氏叔琮率主力已到达晋阳南鄙,葛从周也突破娘子关天险,顺大路推进。 & ^1 ~# s5 h  z+ H
这是自李克用占据太原以来情势最危急的时刻。李克用亲自登城指挥防守,急得饮食无思。时值初夏,太雨连旬,土筑的城墙随处可见被积水颓坏之情,只得随时用土补筑。但大雨也使得池陂满溢,四周泞泥,使汴军很难进攻。 1 g. P: O! ~6 h5 B" v- W
这一日,天放晚霞,李克用召亲信计议道:“来日天晴水消,汴人必大举进攻,我军连日筑城补缺,疲惫已极,又矢石将尽,如何防守?”就有人提议不如连夜出城,撤往大同。此议立即遭到李存审、李嗣源诸义儿的极力反对,纷纷表示愿誓死守城,决保无失。李克用正要的是这种气氛,便鼓励一番。汴军强攻几次,不能破城,攻势便缓下来了。
5 ^1 {# C  u% ~1 y' F5 V这段时间,关中形势又有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2: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44章 宰臣阙外结同党 君王殿内觅知音 ! L* \5 n  Y, b% Q% R/ {

. v6 p6 R' K9 y李茂贞辞朝归藩,留下三千士兵献给皇上,充作皇宫宿卫,由茂贞假子李继筠率领。这样一来,李茂贞便插足禁军系统了。
) B. C& ~  m) Y) Y% K此事引起朝臣极大关注。左谏议大夫韩偓私下质问首相崔胤:“相公如何允许外镇之兵进入紫禁城呢?这与谋反何异!”崔胤道:“岐军凭借其势,赖在京师不走,我有何妙法!李茂贞跋扈之迹,难道大人今日才知道吗?”韩偓道:“李茂贞自王行瑜之死,大为收敛,此次进京,听说是奉相公所召,相公处事,当考虑周全,切不可为近利所误!”崔胤被戳着痛处,默然无语。韩偓行止正派,且又在昭宗反正时与崔胤配合得好,崔胤只把韩偓当成有益无害之人,欲利用其才华,便极力向昭宗推荐,不久,韩偓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涣同时被任为翰林学士,昭宗深赏韩偓之学识和人品,常与其从容讨论一些具体事情。一日,皇上急急招来韩偓,说:“朕刚听有人报告,陆旖竟不乐意朕反正,在元旦那日化装成平民,骑骡逃出启夏门,你认为这事真确吗?”韩偓冷静地说:“陆相公向来端正,不妄交人事,怎么会有反对陛下的念头呢?反正之谋,知道的人非常少,事情突然发动,不知情者产生恐惧,出城逃生,也是正常心态。陛下可以责备陆相公未能临危不惧,坚守职责。若是责其反对陛下反正,就是厚诬了。”昭宗这才平静下来,未对陆旖作任何处理。
( M5 X0 b+ b8 d" W昭宗皇帝此段时间的主要心思是如何惩治刘季述余党,以雪被幽侮之恨,崔胤却想利用皇上这一心理扩大打击面,夺取新四贵掌握的禁军指挥权。这样一来,当时大唐帝国的“宫中”“府中”这两位首脑成为一体,经常在一起谋划,不时将某某宦官“外调”出来。韩全海等人深感自身的危险加重,屈意拉拢李继筠及孙德昭等“三使相”,孙德昭保持中立,董彦弼、周承诲都表示绝对服从宦首。李茂贞的谋士们劝李茂贞乘机将昭宗“请”到凤翔,重演当年韩建故事。李茂贞便明目张胆的表示支持韩全诲。
7 u8 v1 G2 T$ _韩全诲有禁年将领和李茂贞的支持,腰杆硬了,宦官阵营也一致强硬起来,再遇上“外调”的诏令,被贬者便随口找一个理由,拒不出京。皇帝若发怒,众宦官便集体“求情”。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得不了了之。崔胤不甘心,与皇上酝酿着一个对付宦官的大行动。
5 l- g) \, B) m7 J; v- ]. z韩偓深感不安,先对崔胤道:“行事须有节,不可贸然轻动。‘甘露之变’覆辙,切不可蹈!况宦官设制,不可全废,相公之计,实不可行。”崔胤笑道:“我非郑注、李顺之辈,大人且宽心。”韩偓见崔胤不可理谕,便直接向皇上进谏,皇上气愤地说:“政变之事,历历在目,那些大小宦官头目,有谁对联表现出一丝同情?联真是恨极他们了!” . C+ D$ [# F# r1 v
韩偓从容言道:“若论从逆之罪,刘季述之党当然该清理诛杀,不留余孽,但应该在元旦反正那天执行,就顺理成章。如今事定已久,再起大狱,恐引起震动,于国家不利。”昭宗埋怨道:“卿怎么不在当时提醒朕呢?”韩偓道:“我当时职在外廷,无由得通陛下,且当日已颂发诏书,称“自刘季述等四家外,其余一切不问”,人主所重,莫大于信,既已赦免,就不应再重新降罪,若重新戳杀一人,则人人自危,极易激成大变!”昭宗沉默一会,问道:“如今该如何办呢?”韩偓心想:圣人有言,人必自侮,然后人能侮之,即使是皇上,也要自重,若不是你以醉装疯,滥杀宫娥,怎会使宦官有政变借口?如今你只应自省,不可无休止地记恨别人。但韩偓清醒,自己不能当魏征。唐太宗皇帝逆取顺守,捺住性儿装大度,魏征才能屡屡得脱,这昭宗鸡肚心肠,如何能揭其短处?便道:“帝王之道,当以重厚镇之,公正御之,至于琐细机巧,人人能玩,这方机生。那方必应,终不能成大功,只会使事情越来越乱,陛下当抑机巧,举大纲。现在朝廷之权散在四方,当务之急,是随宜处置,使权柄渐收。大纲在握,则无目不张矣!”昭宗点头,心气渐平。
* a# I. I/ Q5 ^# r/ m! K" t) ~崔胤却毫不放弃既定目标。见昭宗态度忽冷忽热,便思量自主行动。现在李茂贞明确表示支持韩全诲,不竟抱怨李茂贞有负厚望,便把注意力转向东方,欲借引朱温之力来完成改变朝廷权力结构的壮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7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