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 18: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克用见仁恭有干吏之材,上表荐仁恭为幽州节度使,留下腹心将吏十余人分掌职事,方凯歌而归。刘仁恭自此成为一路诸侯,后来引起连串事来,使河北大地陷入无穷灾难,请牢记话头。
9 X9 C& ?7 M, i/ C, X, [3 T且说朝廷批了李克用奏章,爽快地任命了刘仁恭,暂且稳定了河北,又接到来自浙江的报告,却没有批准,引得浙东节度使董昌大动肝火,惹来越州血腥之灾。 * a1 q7 ]& ?7 c2 B% m! U9 g
董昌自入越州,依靠钱鏐之力,渐次对邻境侵削,大致占有浙江全部及太湖苏州无锡等地,遂以越州(绍兴)为首府,自称八府都知兵马使,上表朝廷求名目。朝廷即任命他为浙东节度使。钱鏐则被任为杭州刺史兼浙东兵马使。 ( N' x5 M1 Q" f1 U! y" Y+ V
董昌乃乡豪出身,好体魄,老来发福,方面肥颈,尤其是那对耳垂还在不停的长,颇具福相。现在荣为封疆大吏,意得志满。初时,董昌甚爱民,也无不良嗜好,口碑甚隹,后来渐生骄侈,只喜听顺耳话。但对朝廷却不敢马虎,照单纳税之外,还花样进贡。那时天下藩镇象他那样全额纳赋的极少,一般都要虚报军情,截留税款。更有自己不纳税,反而掠夺邻道贡赋者,因而朝廷财政一直非常困难。朝廷见董昌如此表现,便多次加官以示表彰。董昌竟然从中尝出甜头,竟私增税率,向民间大肆搜括。这些增税名目,自然有一班“专家”给他操办,项项有理有据。朝廷只考核税额一项,不问所从来,结果董昌政绩为天下之最,连连给他升官提级,反正官俸也不需由长安支付,只不过在报单上勾划勾划便了。不数年,董昌官位升至司徒,衔带平章事,爵位陇西郡王,荣为贵族。 % q/ j. Y, e3 [ X) Y
董昌高兴,下令每旬进贡一纲,每纲金万两,银五千锭,越绫万匹,用五百士兵护送,单是运输,便是一笔极大开支。
# p3 g0 q5 a* h) t% q7 ^区区地域,贡献如此之多,其搜括之剧可以想象,害民如此,难道就没有反抗的吗?要知道在天下大乱之时,小民能有一块较安定的容身之处,所幸多矣!纵然有破产逃亡的,也必有新来的补充,所以境内还是粗安,可见我们的人民是极能忍受重压的。况且如此横征暴敛,得需多少人从中操办,此中过节,又可养肥多少人?正是这种大面积的对民众的剥夺,使越州府市面上显现出繁荣景观。 D0 R5 N" N5 j: z1 d( L! s
于是,一批得利者出面,极力赞扬董昌善政,提议给董昌建立生祠。赞助者多多,一座颇具规模的董昌生祠应运而立。
. R4 ~, V- S+ M, [8 _越州城原有一座禹庙,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到过绍兴。禹庙年代久远,颇有灵验,香火很旺。董昌生祠就建立在禹庙附近,便有好事者“自发”出来阻拦香民到禹庙,有所祀求,一律到董祠,否则遭到抠打。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度,民间向来分不清神、仙、释、道、巫,当然犯不着为求福而挨打,只得纷纷进董昌生祠。 6 O7 A) i5 f/ p3 `8 |& @2 l* X* H
董昌得到报告,言民间自愿到生祠,且生祠灵验多多,不禁大喜,摸着越长越长的耳垂,真不知自己是何神转胎,遂向朝廷上表,言陇西遥远,我生长越土,有惠越方,受吏民爱戴,请晋封我为越王吧!这份与当地吏民的请愿书一同送达的报告使朝廷很为难。 ' P2 y! t: E, ^5 G. K# {
封王之制,各代不尽相同,唐贞观后仅皇族封王,但只是一种荣誉爵位,不开府,无属官,《长恨歌》中“父母兄弟皆裂土”的情形其实是没有的。董昌的陇西郡王当然是荣爵。董昌所求越王,乃戏剧传奇中所谓“一字并肩王”,一般拥有实地,尊贵无比,此时朱温,李克用等尚未得到,朝廷如何肯给他? , { c- E) x( H* r1 Y. A
董昌不高兴地当众说道:“我累年贡献那么多,而朝廷舍不得封我为越王,真是负心!”这不是一句又狂又愚的话吗?却有人马上竖杆子让董昌爬:“求长安封越王,不如大帅就此称越帝”。此言一出,竞未遭到董昌制止,城中就相继出现了连串流言,称世事将变,越中将出天子。随之各地上报不断发现瑞祥之物,一批一批人拥到府衙,请董昌顺应天命,建国称帝。 % I0 {. B, W" W# f
封建时代,劝人称帝是灭九族的大罪,被劝者之祸甚至更大,因为劝人者可以潜逃脱祸,被劝者一般是有相当地位的,从何而逃?所以被劝者往往主动检举,以洗清自己。但既被人劝进,亦被证明有称帝的某种条件,当然受到重点防范,往往不得好死。若被劝者不采取行动,被别人检举出来,那大多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现在越州城中出现如此多的劝进者,公然喧呼,无人制止,可见长安的皇威在这儿已经不复存在了。气候如此,董昌毫无忌惮。他高兴地对亲信说:“天时未到,天时一到,我自然称帝”。 ) U. ]/ { }7 X, P7 d% l: ^
天时其实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从各地来到越州进呈瑞祥的人接连不断,董昌设专人接待,每受一物,赏钱百串。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谁不愿作,府前献吉祥者排成了队,有的瑞物干脆用彩漆抹画而成,收者也不说破,怕扫了董昌的兴,因献者太多,改为每物赏钱一串,还不够往来路费,此风才淡下去。 6 L1 c; T5 B6 i8 W& h4 l8 q
乾宁二年元旦,正当幽州吏民迎接李克用进城之际,越州的董昌神气的向境内发出文告:“谶书云:免子上金床,此谓我也,吾生年太岁在卯,今年正是卯年,二月即卯月,卯年卯月卯日卯时,我称帝之时也,境内臣民,皆预备之!”且看“臣民”如何反映! 3 I' K+ j8 }1 G+ C1 n; Z
[下一章:罗平再现称越帝.蚕丛有后继蜀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