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南昌徐麟

五代十国纪实-中国古代史纪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025章  蔡军残部湘中去   光州难民闽南行 / x3 F5 f8 ~3 z) G& C/ b

4 q' |; P) f* ^$ U1 E1 j; ]% B孙儒在残唐历史中是残暴的典型。他率兵横行豫、皖、苏、浙等广大区域,每攻取一处,即杀掳一空,其罪恶不亚于秦宗权。但由于他未能最终盘据一方,未得名号,史家对他略而不述,尽将他的行为概括为“蔡贼”,其面目,个性全无记载。
! x# D  h& Y; q5 N秦宗权临被杀头,昂着脖子对监斩官诉委屈:“您看我是叛逆者那类人吗?只因输忠不效耳。”惹得观刑者哄笑,多少露出秦宗权的愚騃。我们却无法知道孙儒所留下的只言片语。 ; i+ X( F& R5 D5 v
因他名“儒”,不免使人联想到他或许是读书人。他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即使没有满腹经论,也应是极聪明的。他曾“手刃”上司秦宗衡,又象是位孔武有力的壮士。这样,差不多要给他载上“文武双全”的桂冠了,我们暂且不去描他的脸谱。我们关心的只是他这支队伍的奇特性。 ) _5 a, }# i$ W) ]
这种奇特性就是不停的运动作战。
- N* j* n! v% _6 C) s古今中外有许多主动放弃据点。在运动中取胜的战例。王仙芝、黄巢早期也是这种行为,但黄巢们早期流动是因对手相对或绝对强大,夺城后不得不赶紧撤离。孙儒却常常是撵着对手赶杀,基本不存在受攻击的情形。
( \0 r: {; C! }8 x孙儒运动作战的目的不是为了歼灭敌人,而是寻找新的物资来源。他靠这种不停的运动战养活他的集团,这种逞军事化的生存集团的主宰不是公社式的,而是独裁。 8 B3 Y( w! s& ?/ @* j* b& l9 S
孙儒的行为有时无法解释。此次在广德立寨,就违背常理。我们不仿设计一场孙儒与谋士们的对话: 9 v/ I+ n: q( a& v/ J. p5 u
孙儒:苏州已残破不堪,可传命各营收拾了,着民夫拆了公私房舍,取梁、檩随军备用。 1 e- @* u( h( s" A5 c2 C
某部下:吴郡自古重镇,不可轻易放弃。 1 B3 W( Q3 G; j) N/ ~/ b
孙儒:我们要全力攻下宣州,留人守苏州岂不是负担。
6 i; L* W* {1 N% P* M部下:为什么一定要攻打宣州呢?宣州在群山之间,路远,且险。而此去杭州道路平顺,又近,且人烟稠密,富庶。钱氏兵少力微。且越人向来文弱,攻杭州有利。 $ f7 k) K! b) t2 k( [
孙儒:杨行密掳光了扬州财宝,吾誓必取之。 , S# Q/ g5 ?  v# u! R: ?0 b$ Q+ l
谋士:珠宝易得,大业难立。宜以苏、润为根据,北依江、淮,南清吴、越,渐次削平诸雄,为孙权三分之计。 $ M: {# {( d; I
孙儒:吾意已定,无需多言,违命者斩。
' `1 a& X* C+ M  j+ f( B) r1 Z8 N! g结果是再次火焚苏、常,驱迫居民随军而行,形成百里不绝的人流物流,到了宣州边界,路峻难行,孙儒倒觉得是驻营扎寨的好地方,便立下了连绵数十里的军寨群。 1 o! u# f) u' t' Y) p, v& W
广德寨集中了孙儒的绝大部分兵力,寨中堆满了各种物资,孙儒可以随时看到他的部众和钱粮,感到实实在在。刘建烽的远途采粮队还不断地往大寨输送,大寨的居民们无需为安全和生活发愁,这真是乱世中的方舟。 + O0 M: b) n, ~- \: b
但孙儒却忽视一个重要变化:他们忽然从攻势变成了守势。巨大的财富成了负担。 : l1 E1 W- m: a
这个变化被载友规发现了,载友规说:“孙儒屯兵山野,周围无所依托,难以开张形势,只恃营寨坚固,欲以休兵渡暑,待秋来与我决战。我岂可容他安静!正好以小股轮番袭击,小胜便退,扰得他一日数警,惶无宁日。”安仁义、田頵依计,不停骚扰,孙儒果然不出寨远斗,十分被动。杨军又远截粮道,刘建烽打来的粮草 ,往往不得到广德大营。 , M' T, [. S; Z2 x# S
孙儒发狠语:特秋风扫落叶时,看我利斧砍杨头。但孙儒作恶如此之多,老天爷如何能容他渡过酷暑!从五月起,广德营流行疟疾 ,至六月,连旬暴雨,山林阴湿,蚊虫更多,疟疾肆虐,又无药物,孙儒自己也染上此病。 6 d0 a# Y7 f; \1 r% d% r
便有士卒和营民千方百计外逃。
2 T; ~- p9 F$ }杨行密得报,集主力赶赴广德,正当孙儒发病的时辰,发动总攻,五十余座营寨,一日之中全数攻破,正冷得全身发抖的孙儒被人砍了头,送到杨行密面前报功,大批将士成了俘虏。
: B' ^: P8 ~) d' Q& d. I/ Y历时三年的孙、杨之战结束了,突然地! : k) d- r1 k  g' x% L
我们还记得杨行密身带淮南节度留后的官衔,虽然“弃职”在外两年,但心中未忘“王事”!孙儒死后的第廿天,杨行密率领他的主要助手离开宣州,赶赴扬州,他要乘朱温倘未伸手前控制淮河南岸。在江南,宣州由田頵镇守,镇江由安仁义镇守。苏州在孙儒放弃时被钱鏐占领,杨行密没有向钱鏐提出领土要求,也没有在常州驻重兵,这样,苏、常之间就成了两个集团之间的分界线,军事缓冲区。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大宋统一江南时,请读者牢记话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德大寨覆灭时,刘建烽的部队远在江西饶山地区,闻听败讯,便向西而逃,到了鄱阳湖滨,清点人马,有部众七千。
% k9 k" z- |- a6 E. a  z这七千战士多是蔡州老兵,可以以一当十、当百。现在刘建烽成了独立军主,刘军主的朋友马殷顺理成章地成了主将,充当“指挥使”,另一朋友张佶成为行军司马,掌军令及常务。三位朋友一套班子,率领着无有名号,无所隶属的独立部队。
( ]3 I7 C0 q. P他们不免茫然,但并不慌张,因为他们不仅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而且他们有钱,有粮。在那个时代,有钱、有粮还怕什么? " E  d' W2 y$ B1 Q# x
张佶建议首先招兵。
6 p0 H) N" ]  A/ X刘军主在新区无名声,有名声也是坏名声—“蔡贼”。仓促之间,刘军主也提不出讨民众欢迎的主张和准备执行的政策,但召兵旗一插,便“有众十余万”。短期内能招如此多的兵,可见“当兵吃粮者”是不太知道,也不在意军主是谁。如果因此而断定刘军主受到民众拥护,那就是笑话了!
! ^$ o" ~3 o/ j% m8 D% V刘军主知道有位名叫潭全播的人占据了南昌,自己脚下的地皮也是潭的辖区,刘建烽不想与潭发生战斗,便径直向西,进入赣、湘、鄂边界山区。根据时间推算,刘建烽在边界山区生活了一年,没有与谁发生战斗的记载,看来,他的部众也是时多时少,狭窄的地区那能养活十万不劳而食的大兵呢! - G+ K3 }* v. }- {0 M7 b
一年后,刘建烽部队出现在萍乡一带,再往西,便是进入湖南醴陵的回龙关。回龙关有湘中地方部队严兵把守。这只蔡州系统的残部能闯过回龙关吗!我们暂且放下刘建烽进入湖南的故事。因为有另一支资历更早的蔡州系统军队也在江南活动,我们需将他们介绍一下,没有他们,形成不了十国。
% ~0 r% Z" }6 s6 G! a; O0 Y秦宗权横行河南时,蔡州周边州县纷纷称臣纳贡。其中光州(河南光县)刺史王绪,原是当地富户子弟,在乱中组织乡兵自卫,有名气。黄巢北上,刺史弃郡而逃,王绪被巢军指定为刺史。秦宗权称帝,王绪随流向秦称臣,当时也无过是为免乡民遭涂碳,因而做了几次“贰臣”。 % n" d; _) P, F( a8 {; D4 ~
那知秦宗权拼命扩大武装,向属地征粮秣,不能满数,宣称到期无粮,用人俘折算,每人抵粮一斛。
  L, s+ ~, _* B/ y. B4 C% o王绪知终不能满数,遂将廨存粮食尽数装载,率本州兵丁,拥家口向大别山南行,光、寿等地民众得信,结伴从行者万余家。沿途为补充食物,少不得攻城破寨,逃难人倒成了劫夺者。 ( v, Q# }- a) A, [
这是一股奇特组合的人流,有官有吏,有兵有民,男女老幼皆全。他们没有遇上强大的对手,竞然沿着大道,沿途攻破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虞州,一直走到闽南,占据了富商云集的漳州,掳获一饱。  : g1 L$ r8 T/ v: H/ h( D( `& ]5 _3 }
在跨越数省的行进中,这股人流在逐渐减少。每至人烟稀少,水土肥美之处,便会有一些家族留下来,伐些竹木盖起住房,垦土种植,建立家业。他们便成为某一家族南迁的祖先。当地土著人往往称这些新居民为客家,后来他们自己为了不忘远在中原的祖先,相互坚持乡音,保持习俗,也自称客家人。唐末大动荡是继东晋之后的再一次客家南下潮,王绪所率的这一支是其中较大的一支。
9 c0 _/ w6 E# V) X, s且说王绪袭下漳州,夺得许多钱粮布帛,害怕官军调集反攻,下令精简队伍,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安置。 2 d$ [6 r3 T$ S, ~5 `$ V
时军中有王潮,王审知三兄弟,侍奉着老母亲。老母言道:“我儿,眼看我病体恹恹,来日无多,你们兄弟就将我带上,我随时闭了眼,你们也好亲手将我埋了,作个认记,日后不管你们到何方,也好向黄土堆的方向烧点香烛,超渡我魂回故乡!”三兄弟流泪应允,忙扶老母上竹床,令军士担负而行。
$ q3 F- c4 Z+ g5 f  `王绪得知,怒道:“军中尚无人违我之令,尔等兄弟想试法吗?”王潮道:“人皆有母,况我与将军同根同祖,吾母,乃将军族祖母也,若将军不念族情,我兄弟愿为母而死,亦死得其所。”王绪不依,喝令将母子俱斩首。
/ W( C* `6 A6 e3 e& s1 ^: l- E时军中大将刘行全,最为英勇,乃王绪母舅族之长者,连忙出面求情,王绪见周围皆有愤然不平之色,遂就势收场。 - R+ a! \( u9 j" N" V
这王绪因沿途攻无不克,把那初期的谨慎丢掉,日渐骄横,引起军中不满,军中传言将有“王者杀王而王”,王绪便生猜忌,稍有胜已者,必找罪名杀之,王绪连杀数人,最后竞将刘行全也找个罪名杀了。 % x% T, S4 F7 @% V
当晚,刘行全的一名家人到王潮住处,送给王潮一封信,此信乃行全生前写好,内云:绪曾多次欲杀潮兄弟,行全极力劝阻。行全自知亦被猜忌,终有罹难之日。若容王绪任性杀戮,此队伍则将全军覆没,随队之万名乡老将任人渔肉,如今之计,惟杀王绪以靖难,尔兄弟宁死不弃老母,若为军主,必能保全乡亲。尔以此信召吾旧部,必能为尔之用,勉之勉之!”家人道:“刘将军不忍先下手,故写下此信,嘱吾转诫将军,万不可心存侥幸,即便速发”
4 B0 |% [) T  [% \" c- H$ F( X( X8 y王潮连夜串通数人,第二日行军时,一齐将王绪掳住,众人公推王潮为军主,王潮坐堂,发落王绪,王绪叹日:“杀了那么多人,谁知造反者就在眼前,岂非天命!”王潮说:“你有大功于众,若行正道,谁能替代得你,若非肆意诛杀,亲朋皆成敌人,如何得败!”王潮知王绪已失军心,也不怕他东山再起,免了王绪一死,令其在后队随行。众人皆称王潮大度,倾心附之。
: i8 V# E. y% a王潮知秦宗权已死,与部众商议,欲转头向北,向家乡靠近。走到沙县,遇到百十位父老遮道拦住。原来泉州刺史廖彦若残酷,闻王潮公允,请王潮驱廖。王潮回师围泉州,经数日战斗,城破,廖彦若被杀,王潮即率吏民向福州观察使陈岩上书陈情,陈岩即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既得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认真经营这块小土地,吏民俱安。 , @8 F: a/ z! V+ z$ H; n
王绪一直在冷眼观看王潮行径,企图王潮失败,众人拥他再起。及至王潮稳定泉州,大惭,自杀而死。此时乃光启二年八月,尚在钱镠受任杭州刺史之前。 2 T2 A/ Q) C1 M, N* X9 c$ ?7 D
但王潮的官职却一时未能批下来,因为昭宗皇帝正在操作一桩大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026章  宦党拒捕战天街   御卫泄愤劫京市 * W3 H# T* [3 @! J4 R# }# [
( ~0 ^; M( L2 c3 R1 Z
昭宗皇帝目下操作的大事,与那名从杨复恭手中要过去的大胡子有关。这位赐名李顺节者,是个大字不识的武夫。昭宗见他威武而恭顺,又孤立不群,非常喜欢他,欲依靠他制服杨复恭。在一年内,皇上特旨,李顺节得到数次晋级,擢至天武军都头,加镇海节度使虚衔。不久,又在职衔上加同平章事,享受使相级待遇。
+ Q3 x1 V, B8 X& @" O: J% O7 h唐时称平章事者,如果没有其它具体职事的,就是专职宰相。如果以其它职务兼平章事,则是加官,荣誉虚衔。这一点当时无论朝野都是明白无误的。即使是虚衔,李顺节能得此高位,其荒谬也是可以想见的。宣布之日,有关部门给宰相打了一份报告,请集合六部官员至政事堂,举行参见新首长仪式,宰相孔纬当厅判了“不集”二字,事情也就了结了。李顺节不知份量,亲自去见孔纬,提醒此事,孔纬当众对他说:“宰相是政府首脑,因此百官排班晋见。你的实职不过是一名都头,只统率一军,在政事堂接受六部大人礼拜,你不觉得消受不起吗?”李顺节这才知道轻重,红着脸不吭声,可见李顺节的武弁地位仍在那儿。 $ Y. f: O, T! t% `8 o6 }  X7 \
张浚、孔纬被贬出朝后,杨复恭更是不可一世,京城六军十二卫尽受他控制。他有几个义子任职节度使,分掌关中兵权。认他作义父的宦官达到六百名,除宫内诸司,各地监军也大多出自他门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宦官系统。昭宗欲对抗杨复恭,极力物色亲信,培养新人。
" |# x) O; e. ?皇上有个妃子的亲兄名叫王槐,精明干练,颇得昭宗信任,得出入宫禁,渐渐有些权势,便在有些场所公开与杨复恭叫劲。杨复恭向皇上推荐王槐为黔南节度使。
( R1 K5 q& v5 k; V) ?9 C皇上看着这张由抠密院拟好的文件,感到很棘手。节度使官位高,实利厚,不批准岂不是拂了杨复恭美意!批准吧,黔南地处蛮荒,其辖地尽皆羁縻州,恐怕连节度使驻地尚未确定,这不象是充军吗!昭宗征求王槐意见,王槐倒有胆量,想借此名号,占据一块地盘发展实力。当下王槐辞别皇上赴任。不久朝廷接到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报告,称王槐一行横渡吉柏津时,突起阵风,船覆人亡,连随从都未活一个。这杨守亮正是杨复恭得力干将,昭宗接报,气得手足发抖,又找不出证据。 5 a$ I; u5 @$ A/ l
当下昭宗秘与李顺节商议除去杨复恭。李顺节说:“只要皇上真下决心,我天武军一军便足以保卫陛下安全。”昭宗惧李顺节临时反悔,遂嘱其将杨复恭阴事揭发出来,写成奏章公开递送。李顺节很快就将奏章递上来了。 6 Q$ b2 T5 C) T+ c) p9 u) T
昭宗批示:鉴于杨复恭有功在身,免予重惩,特外调为风翔监军,免除在京一切职务。 ) x2 c2 Z. u0 R! n2 E
杨复恭竟倚仗禁军之势,拒不出京,但也不便公开抗旨,便递上了一道请求退休的报告,要求就地养老。昭宗见机,立即批其致仕。 + |4 A$ G. ^0 E+ Z/ j
杨复恭大感意外,恼怒之下,将那位传宣退仕圣旨的宦员杀死在半道。自此,杨复恭退而不休,他的住所人出人进,成了策划对抗皇上的沙龙。京师形势聚然紧张起来。 & c1 d' |# b! x
杨复恭居宅就在宫城旁,昭宗下决心用武力解决,这日晚上,,昭宗突然驾临安喜门门楼,亲自指挥李顺节率天威军包围杨复恭居所,捉拿杨复恭。杨复恭义子杨守信率玉山军与李顺节对阵。李的兵少,不能取胜,时天将晓,皇城中的禁军都拥在各城门旁,保持中立。因为他们的首领们未曾接到任何命令。这些禁卫军们倒是希望李顺节失败,他们好乘机大掳一饱。 & x7 ]  z; P- I; [3 X  U
宰相刘崇望见近日京城不安,特意骑马上朝,在天街得知情形,向观阵的禁军大声喊道:“国家养你们,就为了非常事件。你们此时不出力平贼,反而欲趁机为乱,良心何在!快随我一道前去杀敌,立功受奖!”遂有许多人随他拍马向前,天街一阵马蹄声。
: p0 u1 J2 h$ \! l杨守信军见大队禁军开来,遂溃退,杨守信等保护杨复恭出了通化门,向西而逃。
' B, o& t5 M3 ]( o7 C$ @昭宗舒了一口气,此时天已大亮,百官不免排班进名问候。昭宗欲褒赏刘崇望,但刘崇望对昭宗此次的冒险行动并不赞成,也不以自己的行为为功,不接受褒赏,奏道:“天子掌天下刑赏权柄,人臣有大逆不道者,当明正典刑,以大义诛之。陛下对杨复恭既不能明正其奸,处以国法,而以万乘之尊,督一旅之师,与贼臣白刃相向,设若有所差池,何以向祖宗交待?”昭宗刚刚兴起的一点自豪感,被一瓢水泼息,对刘崇望的好感也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顺节知道禁军中尚有很多杨复恭的亲信,自己加强了戒备,走到那儿,总是带着大批卫士,露刃张弓而行。又由于立了战功,自有些得意,对待朝中大臣,也不象往日那么敬畏了。但他的地位并未有多大提高,皇上根据祖上成法,并未打算将禁军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一名外臣。刘景宜,西门君遂二位宦官被任为左右军中尉,代替杨复恭统领禁军。
5 D& F" L0 ~$ D/ @+ ~  t: q刘、西门二位是低资格的贴身内侍,平日对昭宗非常恭谨,但成了宦官首领后,在老宦官的调教下,很快对昭宗倔强起来,对于关系到宦官共同利益的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逃到兴元(汉中市)的杨复恭,立即策划其义子杨守亮、杨守忠、杨守贞、杨守厚等起兵攻击邻道,反抗朝廷。他们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讨伐李顺节。按照他们的解释,是李顺节蒙蔽了皇上,诬陷大臣杨复恭,而且私自出兵攻击杨复恭。不然,为何在事前未有皇上的圣旨呢!皇上如果要向一名退职闲居的老臣问罪,难道需要动用禁卫军么?至于事后朝廷所发出的系列文告,则一概视为受李顺节武力胁迫所为。
+ ~- K5 B* Y5 Q: N0 w/ [" Q杨家将的叛乱,波及到京西、山南大片地区,远至川中绵阳。
$ M: I( y5 x6 P7 n4 D京城的宦官们也把李顺节视为共同敌人。朝官对李顺节的得宠也不满。
# _+ |( _) l; a! _: @- `* f李顺节是禁军将领,本应维护禁军利益,但他对某首脑的背叛,显然违背了禁军的整体利益。李顺节直接听令于皇上,使禁军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权受到致命威胁,皇上将可以操纵一部而制约另一部,从而使禁军特权不复存在。 % Y0 U) z) M6 i& @. a& h& N2 E
二位宦官首脑在皇上面前反复诉说李顺节居功骄横,收罗死党,若不及早处理,必生大患。最后,竟说:“杨复恭之党以讨伐李顺节为名,拥兵叛乱,侵扰数镇。若我们杀了李顺节,则杨复恭无以为辞矣!”
9 y; g% w) M3 i+ H8 E1 `6 v  Y这难道能作为杀人的理由吗! 0 B) L. V' \' r0 a# r7 `" X+ D
昭宗不知出於什么心理,竟同意由二位宦首去处置李顺节。
; ]5 Y* E& W! N/ a2 {这日,二人以皇上召见的名义传唤李顺节进宫。李顺节带领卫士大摇大摆的进入宫城,二人接李顺节入仪卫室坐下,卫队则在宫城门外等候。李顺节宽心地与二位宦首闲聊,等待皇上传见,冷不防一名青年宦官在背后一刀砍来,李顺节牛吼一声,倒在血泊中。一对眼珠突瞪者,似乎不明白发生了啥事。
1 [: H8 {: l2 d3 }; s5 k李顺节的卫士们狂叫着逃出银台门,奔回营房。不一刻,其属下的天威,捧日,登封三支禁军大乱,冲进坊市,见人就杀,见物就抢,直至天色将晚,城门将闭,才分头逃散。
2 ^, D; o' Z$ z  b京城治安机构由于全无准备,竟对乱局未予干预,有些别部军人和市中强人也趁机作恶。城中澈夜骚乱,直至天晓才渐渐平静。 - _5 o, S  o3 g- Z5 Y
许多人成了李顺节的殉难者。
7 ^# x# N6 x7 J7 H司马光在叙述完此事时,冷冷地用四字作结:“百官表贺”。 & _2 n4 ^( Q  k$ i" c8 O+ {; P( M
我无法查到这份贺表的原文,不然一定要全文照录,与诸位一同研究,看看贺表的起草者能找出怎样的妙句,作为称贺的理由。 , Y& w( t3 n; f% k: z& B  I
李顺节死时,离他奉旨率兵进攻杨复恭之时还不到三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李顺节怎能由一个被称为大忠大勇的功臣变成一个罪该万死的罪臣呢?即使有罪,为什么不能明白处置,而采用袭杀手段呢?
9 E1 [; O9 P5 V& C; h! v也有人说李顺节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又居功骄傲,死由自咎,不值得同情。
, ?& H) u* j. i$ m% h3 Z; W朝廷既然将他塞进直升飞机,使他官居高位,又委任他负有如此重要的实际责任,而且更将他推到与利益集团相对立的境地,就应对他负有责任,谨慎地处理他出现的问题。现在用欺骗的手段杀了他,其他的人怎能相信朝廷呢!昭宗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次遭受臣下的屈辱,一次次抱怨没有勇士为他卖命,不知他想到李顺节没有!
; o. V( r! x% q宰相刘崇望对昭宗再一次以不正常手段处置大臣感到不安。昭宗也看出这一点。此时朱温上了一封奏章,控诉徐州时溥扰乱地方,请朝廷派大员代替时溥。昭宗乘机将刘崇望的宰相免除,任命刘为徐州节度使。时溥不肯受代,继续与朱温大战,刘崇望只好中途返京。
: f9 z( b% X/ ]/ W宰相的位置已被别人占据了,刘崇望便被任命为太常卿,在这个无关大局的位置上凉着。
' n; G' n5 Q- Z. Y" y( o% U/ ~李顺节死了,刘崇望去职了,杨复恭还有何借口继续拥兵作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027章 强求讨逆效臣节 赖占两镇现悖情 8 S$ i( ^5 c0 l% B
. Q/ D! l7 G8 c
李顺节被杀后,当初张浚主持招募的禁军逃散了许多,这些武士被京城四周藩镇招收,留下的也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昭宗再想物色一位李顺节式的人,却没有一个禁军将领对皇上怀有热情。禁军指挥权完全落到宦官手中。昭宗一时对重建一支皇家部队的计划失去信心,甚至对杨复恭也懒得仇恨了。   A' ~* x8 Q8 Q* x
杨复恭逃到兴元后,兴元成为杨家将的大本营,不断对周边发动袭击。杀了李顺节后,也未停止军事行动。 ! ]3 }. l( u- Y9 ~; ]6 c
宦官历来是和皇权绑在一起才能产生效应,形成一种特殊势力。而杨氏居然在京城之外另建军事基地,对抗皇帝,恐怕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昭宗朝才发生。但昭宗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一定能看清楚,只将兴元看作地域性的骚乱。但这种局面却被有心人利用了。
; y7 m$ ], ^5 u- d0 H  S风翔节度使李茂贞纠合邠州王行瑜,华州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翔五位节度使联名上奏,请以李茂贞为招讨使,讨伐杨复恭、杨守亮。
6 C: Y; @$ p* b# }& T昭宗将此事当作一般藩镇间的矛盾处理,心想上次讨伐李克用落了个不光彩,这次一定要更加谨慎,又下令大臣详议。大臣们这次对军事胜负议论不多,也不担心李茂贞不出力,倒是害怕李茂贞灭掉杨守亮后,不把兴元交给朝廷。若是李茂贞控制了汉中,在国都西部形成连片势力,这种危险要大于杨守亮存在的危险,因为兴元与长安隔山隔水,不大可能对长安形成直接威胁。
) D- o$ i' H1 H( {; |2 _大臣们的意见很一致:不准。
( P. P0 r. s, b. j2 t/ l0 C1 `+ g三十六岁的李茂贞身架小,鼠目豕唇。他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人,因自幼身体孱弱,受同龄欺凌,便矢志习武,练就一身好筋骨,遂投博野军吃粮。广明间,屯军风翔,为队官,正遇上那场龙尾坡大战,表现突出,深得郑畋赏识,升任神策军指挥使。在围剿朱玖时,又立大功,被僖宗皇帝赐名李茂贞,任为洋州节度使,后平李昌符,遂任风翔节度使,占据这一要地。这是一位因战乱而崛起的人物。 ( \  s! k/ [2 K7 E1 h# L4 N) @0 s: U. |
其时诸强人皆在关东争斗,关中却相对平静,李茂贞正在手痒,见有机可乘,遂邀数人声称讨逆,从中渔利。接到朝廷和解诏书,笑道:“朝廷诸公技止此耳!”遂直接给宰相杜让能、枢密使西门君遂写信,讥其不敢用兵,信中再次强要招讨使名义,宣称已经出兵接战,不肯中止。这种强要效忠朝廷的霸道口气,真让人哭笑不得。朝廷暂且装聋作哑。
4 o$ R) t8 J% o& m0 L' {' ^岐邠联军既无朝命,出师无名,为激励士气,就放手攻城夺物,以劫掠为事,士兵们见长官纵容,也就格外来劲。这那里是王师,简直是强盗,沿途军民愤而自卫,反到协助杨家军,双方往往激战。茂贞每得一处,便报复性的肆意杀戳,惨酷异常。
5 D4 h5 }( H* d5 N给事中牛徽向昭宗进言:事已至此,不如给李茂贞招讨使头衔,用朝命约束,也可减轻一点对平民的伤害。昭宗道:“卿前时反对用兵太原,堪称明智。如今李茂贞自行征伐,擅开战端,其实可恶,满朝文武皆非之,卿如何独主张给他征伐之柄?” 4 M+ _- k+ E' ]$ I+ F0 W/ b: B
牛徽道:“两害相权取其轻。茂贞既出师无名,惟有利益是图。或杨守亮以利益啖之,二丑合流,其害更大!”一句话提醒昭宗,于是给李茂贞加上兴元行营招讨使的衔名,只是不给粮秣,不得调度五镇之外的诸军。
/ ^( G: y1 I1 @正在此时,天威军都将贾德晟对李顺节之死耿耿于怀,西门君遂又奏准将贾杀了,其部下二千骑兵直奔风翔。这支成建制的禁军骑兵使李茂贞的实力大增,又新得名份,军声大振,连破凤、洋等州,皆就便以亲信充任长官。至八月,攻下兴元,诸杨外逃。 $ ~4 Z, A  m3 y3 R* r! j  h
李茂贞随即表荐其子李健 “权知兴元府事”,大臣们耽心李茂贞独霸两镇的事成为现实。
. T4 q7 U  V# x& }: z' [( S9 ?虽然这种结果早在预料之中,但朝廷却不承认现实,一直不下正式文件。李茂贞说:“我的儿子资历浅。我自镇兴元总该可以吧!”朝廷说:好!你愿意去,我同意,那就请你让出凤翔。于是朝廷下诏书以李茂贞为兴元节度使,宰相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 # L! |3 d* C( n9 A: X' a
李茂贞当然不打算交出凤翔,徐彦若不能就任,这样僵持着,一拖就是半年。 # O) D* k1 j6 G
朝廷屡屡公文摧促,请李茂贞快办交接。李茂贞不耐烦,给昭宗上了一道措词悖逆的长篇奏章。奏章列举杨复恭凌辱皇上的旧帐:“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及九州,不能戳复恭之一竖”。讥讽朝廷:“但观强弱,不计是非”。“约衰残而行法,随盛壮而加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事实,但被臣下明明白白指出来,不由昭宗不恼怒万分。奏章更有令昭宗暴跳如雷的字眼:“军情易变,戎马难羁,唯虑甸服生灵,因兹受祸,未审乘舆  / T5 k0 U; z$ _5 r
播越,自此何之!”要是士兵发怒闹将起来,看皇上你这次再往何处躲!这筒直是给皇上下了挑战书,昭宗不与其他大臣商议,单抓住首相杜让能,把他关在中书省,让他计划兵员,调度粮秣,准备与李茂贞拼到底。 0 r" K- Z+ v) m3 U# r, v
杜让能谏道:“岐下乃国家后院,当谨慎行事。现在朝中既无强兵,又无名将,如何能战?若战端一开,后患无穷!” 3 G* @7 n4 G9 |- p1 a
昭宗道:“国家这样衰弱,臣下都欺到朕头上来了。不用猛药,病不能逾,朕不能甘为孱弱之主。卿只管为朕筹划军备兵额。带兵打仗,朕自委诸王,胜负与卿无关”。 . @# F* `, [7 o/ L
杜让能道:“计划调度,是兵部和枢密院的职责。陛下决心用兵,也应和大臣共同商议,这样也好上下一致,易取成功”。 $ R4 a: }; G# @6 e1 a
昭宗道:“朕已经领教了百官那股苟且的劲,朕只相信你能忠心奉国,难道你也想推诿避事吗?”
- w+ \. Z" l' W8 l! H8 N& ~: h杜让能不禁流下泪来,悲切地说:“臣受先帝及陛下两世恩遇,怎敢避死!况陛下所为,也是为社稷大计,只是时有未宜,势有不可行之际耳。但恐届时微臣徒受晁错之诛,不能弭七国之祸!只要陛下此刻预知为臣已有必死之心,不以臣为欺主贪权之徒,就是粉身碎骨也甘心”。遂身在朝堂,月余不归家。
! ^: q7 ^9 r5 M) d) W唐朝有一项不成文规矩:皇帝不单独接见某一个宰相,为的是使四名宰相间不发生猜忌,群策群力。现在只用杜让能一人操持战事,其他宰相果然心中不满。
3 P6 H" K* B2 Z" A李茂贞等人在京师设有官邸,有专人打探朝中之事。他们组织一批市井无懒,拦住宰相轿子,诉说李茂贞有功无罪,不应致讨。正好轿中是崔昭纬和郑廷昌二相,都推说只有杜相公一人在办理此事,与我们不相干。那些人并不认识杜让能,只想制造事端,便朝轿中扔石子,二相下轿避入民舍,弄得连官印都遗失了。皇上下令抓住为首者杀头示众,京都市民更是知道要开仗,料定朝廷必败,富户们向城外转移财产,一派紧张气氛。九月,昭宗任命覃王李嗣周为帅,率禁军三万护送徐彦若到凤翔上任,实际上是武力讨伐李茂贞。大军扎在兴平,向岐军送去最后通牒。
+ ^& M8 }" d% K7 j: [, K' }! J  y李茂贞早有准备,纠集八万精兵在周至立营,对抗皇家军。两军比较,皇家军衣甲鲜亮,行列综错,一看就知是未受战火的新旅。岐军皆是百战老兵,数量也占绝对优势。两军未交锋,优劣已分。战鼓一响,皇家军就向后溃逃,岐、邠军随后追击,一日一夜追到京师西门。那些筹集了半年之久的粮秣器械都成了岐、邠军的战利品。 % w+ V) g* O3 n1 z
这埸大战,除了一些俘虏,人员到并未死伤多少,但随嗣周退入长安者,不到三千,余皆逃散。
, k& N% ?0 O0 u+ h8 c李茂贞住在京西临皋驿,上表请诛杜让能。虽然皇上将宦官西门君遂等拿出来顶缸,说决策者皆是这三名内臣,但李茂贞大军屯驻三桥,不杀杜让能不撤军。 / m% M0 n- Q! X* H
杜让能非常镇静,对皇上说:“事情果然如此,请拿我的脑袋解围吧!”昭宗禁不住流下泪来,说:“与卿永诀了!”眼看着杜让能被押下殿。
3 f. n  {+ H: o5 j杀大臣总该有道诏书,设构罪名。诏书果然理由充足:“弃卿士之诚谋,构藩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与事实恰恰相反。又斥其“举枉错直,爱赠系于一时,鬻狱卖官,聚敛逾于钜万”。这不仅仅是辅政上的过失,而是本质上的忠奸了。古时大臣很多是不怕死的,有的为名为节,视死如归。怕就怕死非其罪,留下千古骂名。可怜杜让能,这位唐太宗驾前名臣杜如诲的七世孙,循礼尊道,文笔极优美的宰相,赴难而死。死时还要朝他泼一盆污水。 - o. j, @& S& t% ^/ @8 h" m
交待杨复恭结局:兴元失守,杨复恭带诸假子逃到阆州。第二年,李茂贞调大军一举攻克阆州,杨复恭率残部沿终南山麓而逃,欲绕道同州赴太原投李克用,在华州境内被韩建所掳。妙的是从杨守亮密箱中搜出了一封信,乃杨复恭在罢职时写给时任兴元节度使杨守亮的私函。此信曾被后代许多著述引用,以证明宦官的跋扈。为免读者查找困难,这里也引几句原文:“承天门(长安皇城南正门,大典之处)乃杨家(隋帝)旧业,大侄但积粟训兵,勿贡献。吾于荆榛丛中立寿王(昭宗),才得尊位,便废定策国老,有如此负心天子门生!” + I: J8 Y7 O- k# t) |
把杨坚当作老祖宗,将三百年前旧帐翻出来,欲向皇帝学生要公道,武装造反也是理直气壮,其嚣张更甚于田令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028章 歇后郑五苦辞位 翰林李溪忿争权
' T2 z+ E& |! O5 i3 \+ Y8 b  t! E0 n$ W4 n2 U: |, {
杜让能既死,崔昭纬权势骤增,又引族人崔胤为相,二相内结私党,外交诸侯。昭宗一时也无可奈何。韦昭度虽被重新任相,但韦是个烂忠厚无用之人,昭宗也不敢重用,乘着尚差一名宰相,昭宗便决意由自己亲自挑选。 & U+ g% {6 L; g+ E
右散骑常侍郑綮是一位较有名气的诗人。诗到晚唐,随着世情转变,中唐那种以杜甫为代表的忧国忧民的主流诗不复流行,而代之一种哀叹世事无恒,主张及时享乐的艳体诗,及杂言体的词逐渐兴起,郑綮出身世家,但他既无鸿图大志,不能学杜甫之严谨,又不甘颓废,步艳体之时髦,遂以一种嘲世和自嘲的口吻作一些歇后体的诗以讽世情。由于字语新清,朗朗上口,又词浅而意蕴,寓意明白,皆是针对时弊,所以在京师流传开来,人都称他为“歇后郑五”。
7 B; a8 P  V  s& D: B/ i+ o3 n昭宗皇帝爱与小黄门闲聊外事,小黄门口吟郑五的一些句子,当作民谣,引起皇上注意。皇上觉得郑綮定是深蕴厚积,又联系到郑綮也常直言争谏,这样的人朕怎么全未注意呢!正巧此时有人将禁中值日官员名单呈上请昭宗过目,见郑綮名字正好在上面,名下注着“右散骑常侍”。这是门下省一个级别较高的职务。但这个职位数员并列,也无具体日常工作,相当于皇帝顾问性质。 , x: D# a- P' e% u
昭宗想:“难怪郑綮有此闲情。”遂拿起画日笔,在郑綮名字傍注云:“可礼部侍朗、同平章事!”这便是专职宰相的规格了。皇上的这几个字就是圣旨,接着就该由有关部门下达“正式文件”了,当下就有消息传出宫门。 ' u! |4 q5 A, Q6 v' |6 M
郑綮手下人将消息告诉了他,他大笑道:“真能开玩笑,即使再无能人,宰相职务也不会落到我身上。”
6 }$ N, L" z! q0 x3 o到第二天,消息得到证实,贺客盈门,郑綮笑不起来了,他搔着后脑道:“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遂慎重上表要求辞职,诏曰:不准。没有办法,只得到中书堂去上班。 7 h' w% m* j: \! h& p- \
昭宗实指望这位郑五先生拿出点锦囊妙计,可半年过去了,郑五先生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遇到公议,追他表态,也是模棱两可。门客劝他拿出点主见来,他只是说:“谈何容易!”是的,对于病入膏肓的残唐政府,郑五有何妙方?
2 }+ s) `7 W( N郑綮不仅在朝堂不表态,连诗也不作了。诗友们问他何故无诗,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驴背上,政事堂那得诗来! 8 V& E# z/ b: j0 a! i7 [9 N, B
昭宗不甘心,又在熟悉的人中物色宰相,他这次的标准是:不仅要有才,还得热衷时政。他选中了李溪。 ) F! ^& d0 k% c/ E
李溪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学士加了承旨衔,其地位更高,也与皇上关系更密切。李溪的一手漂亮文笔誉满京城,酷爱文章的昭宗皇帝把李溪当作老师,常私下请教,这李溪便乘机提及时政,昭宗认定李溪是宰相之材,再不会错!
( g2 d+ d0 p& b% B$ x( [3 N2 E昭宗此次又未与其他宰相们协商,直接下诏在朝廷宣布。宣麻之时,只见知制诰刘崇鲁突然出班,将白麻诏书揽在怀中,打断宣布,放声大哭,朝堂顿时秩序大乱。这夺麻阻止某项事情的宣布,也偶尔有之,昭宗知道刘崇鲁所为不是个人行为,只得退朝召崇鲁讲叙夺麻原因。
1 d1 k/ r7 \+ J" k刘崇鲁也讲不出大事,只说李溪曾投靠杨复恭,西门君遂:“人品不端,绝对不可在朝主政!”昭宗尚未表态,崔昭纬直接出面支持刘崇鲁,并提供新材料。原来正是崔昭纬害怕李溪为相,夺己之权,才指使刘崇鲁出班哭麻。 3 t4 `# R! X0 J7 b! }& C( l
昭宗知崔昭纬后面有李茂贞撑腰,只得取消李溪相职,也不得在内廷为学士承旨,竟被调为太子少傅,成为闲职人员。 + M: o" ?  q6 I* r! A/ P
这李溪却不是郑綮,倒是一位毫不退避之人,一连写了十道奏章,尽力攻击刘崇鲁,将崇鲁兄弟六七人如何交结田令孜、杨复恭的丑事,一一排列,并指出崇鲁竟敢在正殿恸哭,不仅丢尽公卿之脸,且给国家带来不详之兆,罪莫大焉。朝廷出于舆论压力,免了崇鲁现职,李溪还上章不已,坚请诛窜。李溪的泼辣劲真教人领受到了。 # O, Z! U; [1 Y) Y! o
半年后,李溪终于再度入相,这次暂时无人公开反对。不过在稍后却引来血光之灾。 ) }3 ~' q! L* `5 T  c  B5 @
在此之前,为相三个月的郑綮终于得到解脱,以太子少保退仕,离开了朝廷,按替他的是御史大夫徐彦若,一个平庸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中天子与宦宫,诸侯斗法,关外诸侯并未参预。关外的各大势力,分成三大区域,这三大区域也基本上是在圈内相争,虽时有交叉,但大体不越界。这三大区域是淮南、江东片的杨、钱;河南、山东及苏北的三朱与时溥;山西、河北片的李克用与燕赵。先说李克用。 + F$ D2 K( \3 i4 w) d, C- r0 J0 y
李克用云中起事时的朋友,自薛志勤,李尽忠,史阿檀等死后,其余也都老迈零落,这时的军中精英,尽是一批小字辈英雄。这批人与李克用不是平辈关系,而是部曲,其中佼佼者皆被李克用收为义子,以存,嗣 二字命名。李存孝、存信、嗣昭,嗣本,嗣源等皆是,共有百余人,既是战士又是将军,冲锋陷阵,十分得力。事情出在李存孝身上。 ( {1 P2 v9 d9 U3 C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在义儿军中最称英雄。他力能搏虎,上阵时手持铁檛,腰悬短枪,以两匹战马相随,在敌阵中横冲直撞。马疲则在阵前飞身换马再战,从未失手。每出征常领孤军独当一面。若克用亲征,必用存孝为前锋,已成惯例。而在中军伴随李克用者,则一定是李存信。
, t' V. ~# z7 z( V李存信勇猛虽不及存孝,然多谋善断,能见尘知敌数,观阵测胜负。又悟性高,记性强,懂多种民族语言,识六种蕃邦文字,深为克用所倚信。
/ H1 ?1 r0 C% r' M% w7 A存孝直朴,不善与人交往,言则忤人。其实无甚蒂芥。存信智睿中带几分诡谲,善待诸人。营中诸将,多佐存信而惮存孝。 * Z, O" `7 e* F& h+ H) R. ~: b; e* m
张浚伐晋时,存孝智擒孙揆,力破潞州,满以为克用会任用他为潞帅。而克用只把他当作膺犬,不打算让他临政治民。因材施用,也未尝不好,但应用其他方法来安抚,使其心中宽慰。但李克用以老子自居,不理会存孝在想些什么。存孝已露出不满表示,在晋州前线擅自撤退,纵放张浚。克用仍闭眼不睬。李存孝便怀疑存信在背后损他,多次在克用面前提起,又常向存信使气,二人矛盾越来大,克用还是不闻不问,只当是两个小儿耍闹。 & C# ~7 W8 e4 o( w( l  q/ d
李存孝终于有了机会,这一年邢州节度使安知建违反军令,惧罪投降朱温。李克用委任存孝为邢州留后,率兵收复邢州。存孝收复邢州后,克用还是不及时委任存孝为节度使。存孝为得到节度使头衔,建议李克用攻取镇州,欲再立新功。克用果然命存孝率邢州兵攻王熔南鄙,同时令存信下太行,自土门夹攻镇州。
; Y0 u# W8 j2 [) W0 }" A- K8 I存孝既与存信水火不容,军职上又无统属,互相牵制,何能取胜!又逢李匡威援军到了,二人便各自退军。存信遂向李克用检举存孝与王熔暗中勾结,故尔兵败。 / [1 T9 d3 A4 c- ]" H4 f# F; K* G* [8 G
存孝自知无人能替他讲话,看来离得到节度使的目标越来越远,心想如今天下乱纷纷,多少毫无建树的人都得拥节旌,为何我屡立大功反不能得!不如直接从朝廷求之。只要我能守住邢州,不就是一方诸候,强于存信在克用面前摇尾乞怜吗? - p4 t: j; U4 L$ c
这存孝也是一时想入了死胡同,遂分别给王熔、朱温去信,求其保荐。又上书朝廷:“请以邢、洺、磁三州归朝廷”,玩起政治游戏。这些文书皆是幕僚所撰,竟荒唐地提出会诸道兵进讨李克用,自己愿为前锋。
+ @! [- m* r7 _% {4 s; s8 u0 _, }& A朱温乐得克用阵营大乱,急与王熔联表上奏,朝中大臣毕竟知道李克用不可轻惹,但又不愿拂朱温之意,便顺情给存孝发了节旌,但严词不许存孝进攻克用,两下安好为要。 ) }# @/ T. R# Q. ~2 I
存孝本人当然毫无攻击李克用的意思,但李克用却不能容忍存孝自立门户,怒冲冲亲自率兵来攻打逆子。在旁边的王熔以其世家地位,充和事佬,派亲吏王藏海去克用营中作说客:“天子既然已经授予存孝节旌,则彼此皆是藩臣,请大王含容,以彰恤邻之道。”克用听了这些屁话,竞然将自己降到与存孝一个档次,更火上浇油,不由分说,叱命刀斧手将王藏海一刀砍了,可怜劝架人先作了鬼。
6 b/ Y8 i, J# x* _6 S9 e9 l克用杀了王藏海,仍不解气,下令调转马头,直接攻打王熔,王熔拣出三万大军,在叱日岭与晋军接战,哪是沙陀对手,死了一万余人,只得收缩防线,坚壁清野,闭城死守。 ! W( X; g7 {" O" z8 P; n# u
时值早春,寒雨绵绵,又因仓促而行,军粮不继,野无所掠,致有饥兵以尸体为食者。
2 j5 B3 |% i+ o  A. |+ X$ _% ?李存孝颇有义气,仅带数百骑兵奔驰而来,突破晋兵包围圈,进入镇州守城,城中士气顿时振发。王熔又连发羽书,求汴、幽来援。
8 K+ N# z" L1 ~" K3 q2 i) v& w朱温正与时溥在徐州胶着,未打算卷进来,便发书威胁克用:邺下有精兵十万,抑而未发,若晋军不退,吾当亲来滹沱,与尔一决雌雄。 , M" g8 @5 h/ m: d' U
克用复信:“若实屯军邺下,就请发兵,愿与尔角逐常山”两下打口水战。到是李匡威实在,悄悄率兵直扑元氏城,打了个措手不及,克用大败,收军回邢州,先找干儿子算帐。   Q/ f  \, M. j0 p& p& w
王熔以牛酒大犒燕军,送了许多金银,李匡威振羽回师,按下不提。 8 {0 G* O+ Y. @% C" S7 t
存孝也随之出镇州,克用大军行缓,存孝先不进邢州,直以轻骑闯存信留守大营。存信无防,大败,存孝将军资掳进城中,闭门拒守。
0 G- J9 L; t! `" ?# y7 l1 b: x克用知道一时无法取胜,逾益暴怒,驱迫方园数百里民夫掘壕挖沟,立意将存孝困死城中。存孝也是内行,每日带领飞骑出城,尽往民夫集中处冲撞,那些民夫本是百不得已,见了兵来,争先逃命。而克用营中士兵,与存孝都是沙陀兄弟,低层中同情存孝者居多,也不甚死拼,一连十余日,壕沟无大进展。
5 ]& \+ Z, C6 b* b2 s一日,一书生求见存孝,献计道:大帅所惮者,惟晋王一人而已,余者谁是大帅对手?晋王因壕垒未成,所以仍在军前。若大帅敛兵不出,壕垒早成,晋王必回太原理事,那时虽有高山大河,也难阻止大帅,何况沟洫之限! ' Z* }) ^( E) h; v
存孝想,正是此理,收兵不出,仅十日,壕垒已成,克用果然回太原去了。
( U0 i8 B7 u- @3 G9 z! L; K再待存孝率兵向壕垒冲击,才发现壕沟是意外地深,土垒又意外的高,简直是一座将邢州反包围的大城,原来邢州之土既易掘,又易垒,存孝这才傻眼。即使存孝仗着骏马,一人能越,又有何用,毕竟不能单枪匹马抗万军。 8 y3 x! ^3 M+ p$ T/ t/ Q  k, Y
急寻献计人,人言早已潜出城,存孝不竟大骂存信猪罗!自此穷守城头,不得一物进城。 9 @, @5 {1 ^0 Z- H4 c$ D3 R& v
[下一章;占鹊巢强宾压主,争旌节虎子背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029章 占鹊巢强宾欺主 争旌节虎子叛父
% D) L+ i$ U' F  ^  3 N; K; F7 a* \( N
单说幽州节度使李匡威驰援镇州,在元氏城与晋军一埸恶战,击败李克用,王熔以金帛二十万犒赏燕军,匡威匆匆辞别王熔,振旅而归,一路上下命急行军。又耽心乃弟不善理政,在半道上连发公文,指挥军府事务。不料刚回到幽州境界,各将领却接到幽州军府发来兵符,令各归原防,谨守关隘,不许匡威本人入境。匡威心中明白,尴尬事发矣!
$ r, H; ~9 T. }4 |  ?, ]原来当初王熔求援时,匡威即时点兵赴援,其弟匡俦被任命为兵马留后,署理军府。临别匡俦置酒私宅,兄弟家宴。席间,匡威叮嘱道:“贤弟平日喜读书,然于世情诡变,皆不经意,此乃掌政之大害也!日后当明习事理,于细微处见机宜。吾此去百日内便回,贤弟凡事用心,慎保家业。”匡俦拜谢受教。匡威高兴,大醉。卧于穿堂之凉床。适匡俦夫人康氏经侧室至内厅,一女使执灯随行。匡威恰起来更衣,恍若相识,以为神女相遇,遂拥之上床,将行巫山之事。女使惊吓,不敢出声,康氏更是紧张过度,毫无反抗。事毕,匡威稍清醒,犹不能确知此乃弟妇也,匆匆辞去。亲卫知之,俱不敢言。当晚,匡俦亦醉,独卧。天明,匡威起程,匡俦送过不提。 / J4 J( j& F7 V' p& f
康氏心怀惶恐,举止失常,行动有异。这匡俦正在揣摩乃兄教诲,事事留意,觉得奇怪,拷问侍女,得其真情,大怒,欲杀其妻,一者不忍,二来也怕大家无光,遂将其妻置于别院,不令相见。心中但愿其兄兵败。今见其兄凯旋,且人未入境,便以公文指挥公事,心中更是不平,便赌气将押衙撤换,发符召出征军,令各回原防。各军见谍,皆遵令而去,匡威身边只乘下少量亲兵,只得暂时呆在边境,遣掌书记李抱真入京,求朝廷准其解职,归京养病,并将自己职衔转与其弟。
1 B, \1 Q$ l( V匡威在青少年时,就以顽劣闻名京师,曾经以头撞人,致人于死,人称金头公子。其后袭父职为幽帅,带兵围剿黄巢,京师士人犹识之,见其益发高大魁梧,称其为金头大王转世。如今听说他要重返京师,民间骚然,传言金头大王来夺唐室江山。朝廷慎于民谣,不同意他回京,令其随宜居止,匡威进退维谷。
" K6 h1 u  k4 a& W+ ~# B  d  t3 E镇州城经王氏家族百年统治,池苑之盛甲于河北,其尤有名者名曰梅子园,因园中有一深池,时人又称之为潭园,或夸称为海子。
1 ]: T/ Z7 q) i, C: X9 B% t- x王熔深感李匡威因救助自己而失去位置,将匡威请进城来,特拨出梅子园让其居住,又在园内再起新楼,辅陈装潢,务尽其美,侍僮歌姬,惟适其意。王熔对匡威又极为尊重,以叔父相待,军政大事,常亲来咨询。
# ^: W9 l9 H- w; v匡威初时也甚知足,主动帮助王熔设计防务,训练部队,尽心尽力。 7 ~2 F. v/ ], P1 \# R" ^0 H
这强宾弱主,是能相处得长久的吗?匡威见镇州士绅儒雅,淑女温婉,比之幽燕,别是一种风情,渐生植根之意。此时特使李抱真从长安返回,详言长安不欲接纳之情,匡威更打定了占巢主意,开始筹谋。 % e- i8 J# y8 f% i" b
便有人警告王熔:“匡威性情向来倨傲,现客居我地,竟也礼贤下士,广结宾朋,似有企图。主公应注意提防,不可太过亲近。”十六岁的王熔很认真地说:“客居寂寂,结交朋友不是正常不过吗?季父有大恩于我,作藩侯者岂可忘恩哉?”很有大丈夫气。
: d' C0 s2 u/ H; I这日,是匡威之父李全忠忌辰,匡威在私堂设奠,王熔持祭礼亲往。匡威内穿细铠,外罩素袍,在灵室埋下武士。王熔祭毕,抬头发现武士涌来,赶紧一把抱住匡威,呼道:“两下各停,我有话说。” ' S& U" A; g9 u" ]2 ^1 I/ s
匡威示意武士暂停,王熔面向匡威,从容言道:“儿为晋人所困,赖季父相救,才有今日,现四邻皆强,儿幼弱,终难保境护民,早想将赵深四州让与叔父治理,今日不若与季父同到衙府,当众将符印交接明白,则上下听令,一境无扰。” ' b- L# E, o% O2 s
匡威料想王熔无法脱身,遂在燕士拥卫之下,与匡威并马进衙城。
- y) p* ]: W+ _王熔亲兵早已行动起来。待匡威挟持王容进入衙城,立即关闭诸门,但怕伤及王熔,不敢下手。匡威则胸有成竹;只要一但接了符印,自有大众听命,少数顽固,何难处理!我金头大王的威名不难重建。
/ Q% S* k3 `. W. v$ S李匡威甚至很庆幸自己因祸得福,有此机遇,一但自己得了镇州,与幽州相互势援,就不用耽心幽州为外人所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8: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这支队伍从梅子园行往衙城的途中,消息已传遍市井,市民惴惴不安,昂望苍天,只见一股黑云翻滚而来,罩定衙城。有智者曰:要变天了,百年镇州即将换姓。
* G$ y9 }3 }, |( x, i$ }突然一声惊雷,暴雨随风而至,人眼不能睁,此际,墙垣上一黑衣人飞跃而下,一手将王熔从马上挟起,一手击翻两名燕兵,迅急跳上墙垣,顺墙上了殿顶,将王熔置於后苑。 . e# f1 |8 u2 c- k
王熔牙卫立即将王熔保护起来,其余卫士见王熔脱险,马上围攻燕士,顷刻将李匡威等人乱刀砍死,随即请洗潭园。那场大雨正好将血迹冲得干净了。云破天青,镇州还是王姓。 % w# _) e- H7 D3 \1 n* m
王熔犒赏诸人,不见黑衣人露面,一连数日也不见踪迹,王熔亲自撰文,言渴求之意。当晚,府中传言见盗,天明视之,未失一物,亦未伤一人,只见大厅梁上插一飞镖,系一绢,取视之,上书:某与王氏,非有恩,乃世仇也,前日所为,非为救汝,乃为百姓求平安也。吾曾自誓杀汝报仇,伺机有日矣,现既违誓负祖,无颜在赵,只得走四方,遗恨余生。下署墨君和。 1 g1 w" l" v. w' h7 M: _3 o
王熔吓得出了一身汗,觉得被挟持的颈项越发痛了。从此,王熔手不摸刀枪,身不着甲胄,自誓不因私怨而杀人。他勤于听断,公余礼佛,境内视为佛子出世,口碑甚佳。
- ?  ^4 O; U$ s; T2 ~1 }# ^再说李匡威死讯到了了幽州,匡俦不免悼念一番,下令境内,严整军备,宣称将发兵向镇州问诬杀之罪,不料此令一下,惹出一番事来。 6 h- }" y. G/ ?, X5 e- ?4 X  Y
深州乐寿人刘仁恭,祖上数代皆为军户,父子相袭。刘仁恭补为军官后,带兵戍守蔚州,二年之期已过。李匡俦得政之后,军务荒疏,并未将按时调防当作急务,一拖再拖,现在又以将要攻打镇州为理由,无限延期。军士失望,怨言满营。刘仁恭一面煽火,一面与亲信商量:“李军主兄弟相夺,军政日紊,吾等报效无门,不如自取富贵。”遂焚香为盟,。推刘仁恭为幽州留后,以一旅之师向幽州杀来。 ) s% @5 v) P) _
这刘仁恭并非鲁夫,颇有心计,曾用地道战法攻破敌城,时人称之为刘鳖头。他此时计算着凭他的名气,只要举兵,诸部就会响应。但他不自觉中犯了大错,过早地打出了留后大旗。试想事情还刚开始,你就想独吞战果,幽州境内有多少军中世家,多少比你资历老的,能贸然拥护你?结果李匡俦一出击,刘仁恭即大败,只得带领心腹投奔太原,劝说李克用乘机夺取幽州。 0 A  z. L% C* a" s6 Y! A. ?
李克用虽与李匡威是世仇,却在为李存孝的事大动肝火,不肯发兵。刘仁恭是位颇有耐性的人,厚着脸皮多次去求盖寓帮忙,盖寓对克用道:“让刘鳖头去扰扰也好!”克用祗拨了三千人马付与仁恭,仁恭兵少,欲先奇袭蔚州,消息走漏,匡俦率大军赶来,仁恭又大败,再次逃向太原。
0 x) D& _4 x* }0 `* _# A' c( Y! F此时李存信等围困邢州已经半年,城内粮秣耗尽,军士皆顾及家中安危,不肯死战。存孝登城向西北致礼,谓攻城者:“我与晋王父子亲情,但传语晋王,请父王亲至城下一见,虽死无恨!”克用正心系邢州,遂带着刘夫人一同赶往邢州。且看李克用如何发落李存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