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5 0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觉已近隆冬,大雪盈尺,李茂贞有意控制粮秣,冻馁而死者随处可见,有的尚未断气,身上之肉已被人剜去。市中人肉公开叫卖,每斤百钱,狗肉每斤五百,牛羊肉有价无市。宫中也缺食,李茂贞每日献狗一头作为御膳。皇子公主以下每日食麦粥。昭宗招宰相及四贵俱至银台门议事,此时韦贻范已经愁病而死,继任者更无权威,都闭口无言。皇上自己演单口词,说:“城中窘迫到这地步,十六王宅自亲王以下,天天都有人饿死,现在后宫连麦粥都喝不上,你们说该怎么办!”宦首及禁军将领皆低头无语,茂贞也缩颈不言,皇上猛然喊道:“只有开城和解!” " j* i1 M9 f/ g5 h X
李茂贞这才发言:“臣早已向汴人宣谕皇上之意,惟韩大人不允耳!”说毕先退。韩全海等相顾而泣,曰:“往日在长安,吾等惶恐终日,不想到了这里,又被茂贞辈所卖,我等死无葬身之地矣!” 转而向李茂贞求哀。 2 k2 _# J, J8 E* }& {
我初读史至此,见岐,汴二帅已达成和解协议,昭宗也高兴还京,认为事情的解决不是无任何障碍了么,怎么又迁延了一月有余,昭宗还是不能出城呢?宦官何苦要将昭宗留在凤翔?原来这中间有个责任或者罪过承受人的问题。从封建理论上说,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臣下无权非议,专设的谏官也只能“拾遗”“补阙”。但若事情太出格,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就要推个理由,替皇上找出一个客观原因,以维护皇上的圣明。当然,历史上也有皇帝敢于承担责任,下罪已诏,把主要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例如此次皇上屈服于宦官,扔下群臣到凤翔,皇上若下罪已诏,就可以解释成皇上对朱全忠产生误解,李茂贞和韩全诲都是受自己的影响而干了错事,如今误会消除,大家和好如初。当然皇上的罪已诏不能显露出皇上是怕死而屈服宦官的真相。 , N+ a- J( m8 F# ^2 W, u
但在此刻皇权已实际丧失殆尽,昭宗绝不可能承担得起责任,那么该由谁承担责任呢?我们已经知道,宦官之所以劫持车驾,是因为崔胤与皇上密谋杀宦首,宦首惧死,才出此下策。但宦官并不能独立劫驾,得到李茂贞和禁军将领的支持才能成行。李茂贞才是主犯。现在形势不妙,李茂贞和禁军将领欲自脱,就只有拿宦官顶缸了。朱全忠深明此理,暂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其实他的责任更大.)而单单指斥宦官,因为宦官已失去了对禁军的指挥权,成为最弱者,最易受制服。处置了宦官,可以向天下交待其争夺车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个结果将被解释为此次汴军的预定目标,变成了成果,朱全忠进兵关中的真正目标被掩盖了。 / w$ H7 ~5 K2 l8 q$ Z. }5 _
皇帝成了被接受救护的人。
1 m( H+ M% x2 V# w6 c天复三年元旦期间,(又是新年)皇上近侍与李茂贞亲吏一起,手持上方宝剑去收拾四贵,一顿饭工夫,韩全海,张彦弘,袁易简、周敬容四名宦官首领的脑袋都被砍下,没有发生任何反抗事件。李茂贞又以宴会的手段将禁军首领李继钧、李继海、李彦弼杀了。这三位正是受崔胤之命支持昭宗反正的功臣。应该说是朱温当时的盟友。李茂贞知道朱温不会反对杀此三人,他俩同样不希望禁军强大。宦首和禁军将领的首级被装在一起,送到朱温军营。
, W2 w3 z3 Y G- V$ _朱温却稳坐中军帐,正欲待天子到营,顺势拿下凤翔,了结关中之事。此时敬翔已回汴梁,李振却又赶来大营,向朱温报告青州战事。朱温心中又不免耽心关中。宦官首级已送来十余天,但皇上还是在凤翔城中未出。李振道:“主公不可急躁烦恼,功亏一篑,待我进城去看看动静。”
. u, M" p% K, S: S& I% d昭宗是在长安见过李振的,忙将李振召入便殿,象见到老朋友一般,异常亲热,说:“长安反正之时,卿之功劳朕常念之。”李振心说:“除了我,在你身边的反正功臣还有谁活着。不觉一笑。昭宗又道:“尔主为何还不撤兵!”李振道:“陛下失言,朱公为陛下之臣,微臣亦陛下之臣耳。”昭宗怨自己太真切,心想汴人何其刁滑,这李振真是李抱真的后人吗!缓了一缓,从容道:“爱卿必有要事来奏,请慢慢奏来。”李振方说:“朱帅托微臣转奏陛下,俟车驾莅临汴营,身离危险,方敢撤围。不然,恐岐人反复无信,近臣变化无常。”昭宗日:“且唤茂贞前来当面定议。” . C# y, f3 X7 z8 t8 Y' d
李茂贞先见过李振,方一起来见昭宗,奏道:“罪魁业已授首,朱公尚不撤退,若车驾一旦出城,汴人乘机夺我城池,臣何处去!”又转向李振:“且天子岂可自围城中出!不若唤崔相公率百官前来接驾。” 这李茂贞也真能挣面子,不承认自己输给朱温。 ' F5 k$ r7 A- t
当下昭宗即下诏召群臣来凤翔,但时过一旬,崔胤称病不到,皇上连下三道诏书,崔胤还是不动,茂贞也以私书相摧。朱温猛然想起只怕是崔胤在等我发话,便令杜荀鹤修书一封。 3 J& Y) E. x1 `& D4 f' m" `
这杜荀鹤风流才气,在信尾用朱温口气写道:“吾向来不识天子面,恐岐人作假,特欲相公来辨天子真伪也,公何疑而不至耶!”全忠看过,笑着押了图章。崔胤这才与百官一同上表问安,离开华州赴凤翔迎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