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456|回复: 127

五代十国纪实-中国古代史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 1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稿本以《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史籍为依据,叙五代兴亡,以明大宋统一,乃历史发展大趋势,其势不可挡。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乃全篇主题。 5 p2 z. s# k$ v7 E! b( J
稿本以五代史事为主,前伸后衍,涉及百年,共约七十万字,二百零五章。除极少处因史料阙如或因压缩篇幅而稍作虚构外,情节内容皆可质之史乘,欢迎识者指出谬误。采用章回体,仅因便于理清纷乱,使有线索可寻,非为恋旧,乃旧瓮新酿,别有滋味。冠以“纪实”之名,欲别于“戏说”、“演义”之体裁,请编辑、网友诸仁教正。 $ P# G9 G  X* {+ A4 N( w7 z
  ) A8 ^: z. d: e
楔      子 ) G: K& c# \, M0 Z
皇帝、帝位与帝位的传承及政权的转移 ; d3 D# t4 z( s& L

6 z* o2 G+ I0 P6 @0 u& b# F    话说我中华大地,自洪荒时代,便生活着诸多部落。传说中,盘古、女娲之后,便有“三皇”、“五帝”,这三皇五帝其实是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祗不过比其他部落首领势力较大而已,何曾称皇称帝,统治中华!即便是夏、商两代,史称王朝;王城邑外,便非国土,其政治也是散漫模样,无专制天下之实。其佐证是:周武王伐商,“八百诸侯会盟津”。这“八百”虽非确数,足可想见其时部落数量之多。进而可推知部落规模之小。部落首领带着族人从四方赶来,在商廷眼皮底下聚会,商纣王及他的政权机构竟毫无反应,又可见商王除了能控制王畿,对于广大郊野是无从统治的。不久,周武王再度盟会,率诸侯进攻商王,仅在商都朝歌郊外打了一仗,商王朝便宣告灭亡,可见王廷式微。 # S* g6 B9 x6 A2 [
    周革商命,政治上并无新意,照样分封诸侯。其中除少量新封的姬姓宗亲,绝大部份诸侯应当是原地区的土著部落首领,即商王朝的旧诸侯,不过是改而向周王廷贡奉“茅土”,表示承认周王为“共主”罢了。 . H: W' J! g; J" u! Y
    商,周易代是奴隶主之间的权力更替。周代虽仍是奴隶制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各诸侯国为适应新形势,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先进的国家先进了,落后的国家落后了,平衡被打破。
% v' O$ z9 k+ b/ d: m/ ^    作为宗主的周王室当然要保护奴隶主利益,顽固守旧,结果诸侯中先进者的国力超过了宗周,周王渐渐失去控制诸侯的能力。 8 T7 o" L& X: f  C$ A$ X, U
    因而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4 f8 r. I' ^5 D7 L( v
    为称雄称霸,因而发生了多得无法尽叙的战争。 ' l# h# g9 f# }
    早期的战争与后来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战争尚有那么多的“公约”遵守着。齐、鲁长勺之战,鲁人“一鼓作气”,只将齐人撵跑了事。而宋襄公强调“君子不重创,不擒二毛。”的原则,可见战争不是那么激烈。到了战国时期,小诸侯国多被大国统一了。大国间直接对抗,战争越来越残酷。长平之战,秦将下令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一恶劣先例使后来的将军们不以滥杀为耻。
2 D, R' N- |' Q( Z$ j    落后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在军中推行以杀人多少定功劳的政策,横行天下,并吞六国,秦国王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有了“皇帝”这一专用名词。此时是公元前22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 2 b5 N* I1 v: R8 ?- K) N3 \! s0 z
    若以五千年文明史计算,前三千年是没有皇帝的。自此之后,这“皇帝”二字便成了一切政治活动的轴心,直至辛亥革命。 - z  E: G+ }6 B; x- O1 `* z
    始皇帝推行尚带有奴隶制残余色彩的中央集权制,全国三十六郡为一级行政单位,行政长官实行任命制,皇帝的一道诏书便能随意处置边远的郡守,真正是皇威赫赫。车同轨,书同文,刑同律,在统一全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一点上,无论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都不过份。他是我中华民族统一基础的奠定者。 9 F4 p  N' `: L* r: {& W
    这统一的代价是巨大的,人民处于高压之中。秦始皇一死,便暴发了陈胜起义。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他的意义在于普通民众也开始参预政治斗争,而在此之前,政治行为(包括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黎民只是被动受害者。 2 y. W5 T& B7 k
陈胜起义引发六国旧贵族的复辟活动。旧贵族迅速武装起来,秦帝国很快灭亡,随之形成了以楚王项羽为首的十几个王国,政治地图比战国时期还要零碎。,历史似乎要回归到始皇帝之前的状态。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糖小沫° +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历史是不会回归的。有条件当“楚始皇”的项羽囿于旧贵族传统,带领数十万大军离开咸阳回到彭城,去当“西楚霸王”。这“霸王”只是盟主,而不是天下之君,项羽好名而不务其实。基层小吏出身的刘邦却不满足“汉王”的头衔,要再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向项羽发出挑战,楚汉之战开始了。
: R" Y' }2 q( Y' M    屡败屡战的刘邦终于以裂土封王的故伎骗取韩信、彭越等人的支援、以优势兵力将项羽包围于垓下。在四面楚歌中,项羽饮剑自刎。刘邦当即直闯韩信中军帐,取走了韩信的印信,夺了兵权,项、韩两大势力同时坍蹋。两个月后,刘邦在驻地匆匆称帝,宣告大汉皇朝的建立。几年后,彭越,黥布等异姓王与降封为淮阴侯的韩信相继被杀,天下归汉,非刘不王。 * `1 L  S+ A' a
    一姓江山遭到统治层内部的威胁。刘邦死后,吕太后当政,培养吕姓势力,诸吕封王,大有取刘而代之之势。吕后死,即发生朝廷大臣协助皇室宗亲诛灭舅家的血案。刘邦庶子汉文帝由藩王入继大统。有鉴于外姓夺权事件,文,景二帝继续大封子侄辈为王,形成一姓多国,国自有兵的局面,至景帝时酿成 “吴楚七国之难”,又一次威胁到中央政权,幸而叛乱被镇压下去。
5 w  m6 q5 _( i# z6 l# ~3 \0 {    历史的教训使得裂土封侯的藩国制度再也无人倡言。但中央集权、皇帝独尊的专制政权便能安然无恙么? . `- G" ?* a- N$ o% o
享有历史盛名的汉武帝从孩童时便坐上皇位。他在位太久,又不是一个好家长,太子惨死,其余皇子也不得他欢心。只到大限将临,才指定年仅八岁的小儿作继承人。为防止母后专政,竟将孩子的生母钩弋夫人活活处死,可谓处心极虑。八岁小孩毕竟无法掌国,少不得由辅臣执政,皇权岌岌。 ! i* i: i8 h9 B, f6 r2 X: ]0 Z
   辅政者霍光兢兢业业,将昭帝辅弼成年,赢得历史美名。不料昭帝英年早逝,无子,皇嗣中断,只得立旁支昌邑王为帝。谁知昌邑王是个胡作非为的烂仔,实在不堪为君。霍光出于公心,负起责任,废昌邑王而立宣帝。此举虽被证明是正确的,却为后世的阴谋家屡屡仿效,演出一些废立夺权的大案。
0 w& |) L" p7 J. b2 j    西汉后期皇脉绵弱,数传之后,不满周岁的婴儿也受命登基,终于难免外戚专政。太后王政君家族以数朝执政地位,养成权威,于是发生了“新莽革命”,刘氏皇位中断。
! [9 A4 I# s5 S; r! V    王莽称帝前,苦心经营,搏得万民称颂,他是在欢呼声中登上帝位的。但他演戏太投入,从导演变成主演,竞当真以为自己受命于天,成了神。他想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不停歇地发布命令,推行新政,终于运行失度,使社会矛盾加剧,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 W" u4 J- L4 m( D- b; b2 w
    有趣的是起义者不是指责王莽朝令夕改,殃政害民,而是讨伐他篡位夺权之罪。各股义军都找一个刘姓人作主儿,以标榜起义的正义性。这种非刘不王的观念便宜了南阳刘秀。刘秀以皇族子孙的身份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其实也是改朝换代。西汉旧贵族在新政权中毫无地位,东汉的统治阶层是新兴的豪强地主阶层。 : ?$ U" y/ c1 s" [
    东汉晚期,同样是皇嗣单弱而外戚执政,更加上宦官集团争权,朝政混乱,豪强地主乘机大肆兼并土地,民不聊生,暴发了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是一场经过长期策划的有组织的行动,领导人张角自称天皇王,明确提出推翻刘氏王朝,建立新政权。
2 J: v3 a- n) u5 N    但历经两汉四百年培殖的地主势力也相当强大,他们积极参预镇压起义,并在战争中迅速扩充势力。起义被镇压了,政局却更加混乱,豪强地主之间形成军阀混战,历时三十年,结果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东汉灭亡。
0 f. N' Z2 s& t    争斗各方都打着拥护刘汉的旗号,这当然是幌子,其中蜀汉主刘备自称为皇叔,选择西汉中山定王为其先祖,真假谁也说不清,要知道两汉时有无数异姓人受“赐”为刘姓,其中包括众多的边境少数民族人士,也有一些民间孤儿。
3 S# l0 _* a" y! x1 Z9 G    倒是曹操父子值得大书。曹魏代汉,异姓称帝,而又不扭怩作态,泰然受禅。曹丕没有王莽那大的学问,安素守常,政权平稳过渡。
$ C' C& m7 _4 I1 i2 K& o    曹氏既开了先例,何得尤人不忠!司马氏父子同心,三代经营,统一天下,为家族统治打下良好基础,司马氏有着比曹氏更为悠久的贵族血统。晋武帝大封宗室诸王,他要以家族的和谐来证明祖传的道德风范。结果在他死后很快便发生了“八王之乱”,道德的力量并不能阻止骨肉相残。长期的内战使国力大损,人民也随着遭秧。难民与边豪开展武装斗争,司马氏丢失了半壁江山,退据江南。黄河两岸正好留下广阔天地,“五胡十六国”摆开战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走马灯式更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司马氏的东晋政权一直是步履艰难,险浪重重,在王,谢贵族集团的支撑下渡过了百来年,无善可陈,最终归结于从“寻常巷陌”中走出来的刘寄奴之手,历史进时入南北朝时期。
, _, ^0 q7 A( C( e: g    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很短,有趣的是,他们之间的政权转移全部都是一个模式—禅让。而且开国之君无一例外的是前朝的功臣兼军事首领。禅让本是三皇五帝时代美丽的传说,美丽掩盖着血腥。 1 t% f8 d9 k9 e1 j
    南朝君臣踵两晋遗风,无甚新意,倒是北方战乱中拥现诸多少数民族英雄,如符坚、拓跋珪、拓跋元宏等,都值得大书特书。 ! L, f" q( n  d% ]* k
    南北朝时期是我中华民族大融和时期,使我中华民族增添许多新血液。
; ~' k6 `. \9 a  i    北周大臣杨坚夺了外甥帝位,建立隋朝,589年,杨坚灭陈,统一中国。这是继秦,西汉、东汉、晋以来的第五次大统一。 ( [! G/ y1 _' y7 G; r
    杨坚在位24年,建立起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为后世所宗。为使帝业长久,他谨慎地选择接班人,结果还是被自己的二小子骗了,这个骗子就是隋炀帝杨广。
4 n3 T$ F  B( @    杨广是位极多才艺的人,又精力过剩,穷兵黩武的开边加上长时间的离京游幸,败尽了他老子的家业,引发农民大起义,野心贵族也乘机而动。唐国公李渊起兵太原,捷足先登,占领长安,“扫除三十六处烟尘”,建立大唐王朝。
' Z" N9 v8 j6 T: K" b2 d    大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朝代。
" X* s5 @- D, m. j/ c    唐朝开建于公元618年,皇位传衍十四世二十一君(包括武则天),历时二百八十九年。但认真说来,大唐的太平盛世其时也短。辉煌只不过“贞观”、“开元”几个年代,至天宝十四年,出了个安禄山,搅得天翻地覆。这场民族大灾难通过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得以世代流传,至今老孺皆知。但“安史之乱”的余殃却不是尽人皆知的。严格说来。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再也未曾完全康复。
: [; A: k! H' O: \( s+ |8 W    完备的封建制度对王朝肌体的创伤有极强的愈合力,唐王朝屡屡惊而元险。这样又过了百余年,直到公元873年,一个十二岁的顽童登上了皇帝宝座,政局才发生无可逆转的恶化。
# K' E% L. M: k# L5 B4 l5 K9 b  v    要说清这个儿童是如何登上皇位的,还得从他的父皇李凗之死说起。 ) }+ r- m. J1 W  c; Q
001章  球科状元作天子   马坊太监掌朝纲
( M2 Q& P# a8 W3 k% H; M  ~2 O              土德行唐运,二百九十春,
: h) [4 x/ o+ n2 P              莫言气数尽,兴衰在于人
, Q( ]1 a9 i  p9 T  }9 q
: R* S) ^: V( H+ _* }李凗在位十六年,年号咸通。咸通年间,先后发生浙江裘甫起义和徐州庞勋兵变,扰得东南数二州大乱,好不容易才镇压下去。虽然河北三藩依旧是割据状态,但奉行朝廷正朔,维持着大一统的假象。于是皇帝志得意满,开始求长生,吃丹养气。这修养功夫首先得思无杂虑,屏除尘务,才能心平气和,延年益寿。但他大事糊涂,小事精明,日亲细故,毫不放权,而且世情味极浓,与一位郭淑妃恩恩爱爱。不料他俩的唯一结晶同昌公主得了急症,忙传太医诊治。太医们商量用药,非常小心,不敢下猛药,哪里见效!眼睁睁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妇归了西天。皇上大怒,杀了医官二十余名,还不解恨,传旨将医官亲属三百余口关进天牢,要追出毒害公主的凶手。首相刘瞻看不过眼,指使谏官上书,陈情救解。谏官们尝够了暴躁皇帝的苦头,谁也不敢批龙鳞。刘瞻只得自己亲自上阵,进宫求对,直言此事影响极大,至使“道路嗟叹,物议沸腾,”要求释放家属,抚慰冤滥。皇上顿时火冒三丈,将刘瞻叱出宫门,旋即发出诏令,将刘瞻贬至远州恶县,与刘瞻亲密的数位朝官也相继遭贬,甚至被杀。 . b( F2 J- W/ U+ ]- k
皇上出够了气,就为小亡灵大办丧事,花了无数钱财,热闹非凡。朝中官员鉴于刘瞻下场,不仅无人劝阻,反而争相哭棂,而且一个更比一个表现得悲戚,如丧考妣。更可笑的是一些无官职的富户也跟着凑趣,联名上表朝廷,表示哀悼,表上列名者竞达数万,足见导演者的本领。皇帝见天下官民同悲,觉得他那位龙女确实讨人怀念。臣民们都如此悲痛,父皇我不是更应有所表示么!到出殡之日,皇上碍于礼法不能亲至陵园,于是与郭淑妃同登城楼,放声悲号,很流了一阵真眼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皇上在此期间正服用金丹。这金石之药本来猛如虎狼,而大慽大悲使肝木大伤。木伤易枯,枯木生火,火盛心瘁,加之药石之毒,皇帝便追随他的女儿去了极乐世界,{注1}死时四十周岁,正当盛年。他死后神位进了宗庙,庙号为懿宗,至此,我们可以称他为懿宗皇帝了。
( [+ `  G" M  U1 C4 m: @; ?% M    懿宗死了,假哭同昌公主的大臣们真哭了,不过也不是哭死去的皇上,而是哭自己。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位,难免有升有降,甚至流放杀头。这贬降者固然悲哀,而升迁者也不可高兴过早,谁知新皇帝是什么秉性,说不定今日升官晋爵,明天便大难临头,况且在懿宗皇帝驾崩时,新皇帝是谁还不确定呢!
6 k: E, K: Y  `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皇位的继承人是明确的。皇帝通常在适当时机册立一位皇太子,这位皇太子如果是皇后亲生的长子,就名正言顺。但若正宫皇后无子,或者皇上不满意这位嫡亲长子,或者皇上不满意皇后而连带不满意皇后之子,事情就要费周折了。如果皇帝有威望,硬性指定一个嫔妃之子为太子,臣下也只得表示拥护。皇上若因某种顾虑而没有在生前册立太子,那么,皇帝弥留之际的遗言便是决定新皇帝的唯一依据。但弥留之际,大臣常常不在皇帝跟前,而后妃又不能直接面对大臣,唯一能向大臣宣传“遗旨”的就只有贴身宦官了。宦官以个人好恶为准,与某个利益相关的后妃或大臣相勾结,宣布某王子被先帝选定为接班人,这种故事早在秦始皇死时就被发明了。
- I) x" v3 O( c- `1 F( J    当下,一个名叫李儇的孩子被推上皇帝宝座。懿宗有八个儿子,李儇排行第五,时龄十二周岁。我们提前宣布他的庙号——僖宗。
) D  g5 k7 N* Z! h- V6 C    某刊物称,世界足球联合会宣布,确认足球发源地在中国。对于足球运动的推进,僖宗功不可没。在当时,长安等都市盛行“蹴鞠”游戏,鞠是一种用皮革包裹软物作成的球,这种球就是当今三大球类的前身。一般的玩法是几人站成一定队形,用脚将球踢给对方,踢时有各种花样,以分高低。现在云南省边境傣、缅族还很盛行此类游戏,不过球的质地不尽相同。又有骑在马上用曲棍击打的玩法,见于古画。这僖宗从小在百孙院,专好玩耍,斗鸡斗鹅,角力摔跤,无不出众,而尤好击球。他即位后,大半时间还是在玩耍,又有左藏库作后盾,随意赏赐技艺高超者,自己的球艺也与时俱进,当然也更容易夺得头筹。他高兴地与玩伴们说:要是开击球科,举行全国大考,朕一定中击球状元。优伶石野猪打诨道:若遇上尧舜作礼部侍郎,陛下难免被驳放。唐朝是科举初起阶段,考试科目五花八门,重大科考常由礼部侍郎充任主考。若尧舜主考,当然是以德行为取舍了,石野猪敢于直刺皇上德行有亏,是料定皇上不会降罪。果然,小皇帝在一阵尴尬之后,哈哈大笑。说明他还是一颗童心。这样一位顽童被宦官挑选出来作皇帝,自然是图他是位不认真的脚色,好糊弄侍候。他即位的头几年,从未认真地过问国家大事。初期代他决定大政的是拥立他的四位宦官,通称四贵。 2 U1 s! K1 p5 ?& }, Q
    “四贵”指担任神策军左,右中尉和枢密院的两名枢密使。四职一般由宦官担任 。枢密院不是职权机构,只负责传达皇上对军事问题的重要措置,其职能后来变化很大,以后章节将有较多叙述。左、右中尉则代表皇帝施行直接控制与指挥左、右神策军。中是宫中,禁中之意,不是大中小之中,神策军是唐后期禁卫军体系中最精锐的部队,一枝独秀,左右中尉也就需要由皇上最信任的宦官担任,遂渐养成了干预朝政的权势。 , B% I8 b6 @! L: E3 e
    当时的“四贵”是刘行深,韩文约等人,在唐朝著名权宦中,没有他们的名字,原因是他们在职时间都很短。封建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专制,就是独裁,皇上没有能力裁决,必然出一位权臣,朝政才得以运行。这位权臣有可能是皇亲国戚,或三省大员,或太监内侍。僖宗初立,同昌公主的夫婿,原首相韦保衡及其同伙被贬逐出京,权力形成真空,那位前任宰相刘瞻被舆论看好,朝旨下诏招回,京城官民准备举行集会欢迎,预搭彩门。刘瞻惧风头过盛,改变日期绕道进京。刘瞻被恢复相位不久,暴病而死,时人以为是政敌下毒所致,但事无确证,存疑而已。朝廷没有核心人物,之后各派系顷轧,政要频频易位。这些官员的升降敕令都经由小皇帝押敕字,下达执行。特别是小皇帝姐夫,首相韦保衡被贬逐后又被处死,此举决非是一个小孩的意志能完成的,是谁在小皇帝背后提线操纵!一开始有人以为是刘行深和韩文约,不久二人也被解职致仕,由小马坊使田令孜接任左军中尉,成为“四贵”之首   l6 B7 L& U% Q0 R6 q) A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是田令孜在后台。
! P( o6 L- _# a* L  a    马坊当然是管理宫中马匹的机构,但小马坊使却不管高头骏马,给皇上驾车的骏马由天骥院等部门管理,小马坊使管理的是一种短腿小马,性格驯善,专供内苑宫壸使役,驾轻便小车,或光背骑乘皆可,是嫔娥和小王小公主的爱物。田令孜与特爱活动的小皇帝早就关系很好,小皇帝进了大内,便把田令孜也带去了。这田令孜虽少年便净身进宫,无缘读书,但进宫后却有书便读,读得书多。又心性聪明,旁通贯会,对事情颇有见地,很得僖宗信服。又善于迎合人意,也无人忌讳他。现在他从后台到前台来亮了相。便开始延见宾客,尊礼大臣,决心保住地位。
; R  |/ s( E# c9 i" q8 e0 o$ ]7 y9 h% X    他明白即使权威如仇士良、鱼朝恩,也得与宰相保持好关系,而好关系来自于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在陆续撤换了几名老资格的宰相之后,芦携与郑畋二位被推上了执政宰相的位置。这二人一位是翰林学士承旨,一位是中书舍人,分掌内外廷文翰,都有处理中枢政务的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二位都因忠直而在前朝受过排挤贬逐,有很好的声誉。还有一条也极妙:二人既是儿女亲家,不容易成为仇敌,相互顷轧;而又政见略有不同,时而相互争吵,避免了成为朋党的嫌疑。真妙。 7 l2 P1 t# C) L' o5 N6 F9 h: u
    田令孜与二人相磨合,宰相份内的事田令孜并不多加干涉,所以三人相处得较好,芦郑二人一直在宰相位置,数年不变,朝中无大风大浪,小皇帝在画敕之余,大部份时间继续游戏,技艺越学越多,水平逾来逾高。 1 c$ b! ]2 |; c" p7 C% s+ [8 E- Q
深宫中的少年天子并不知道此时发生的一桩惊天大事。                        
+ k* n6 E# T) P, X! b- O" I; T唐末政治昏暗,势族大地主趁机兼并土地,贫富差距逾来逾大,隐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咸通末及乾符初,黄河中下游连续数年天灾,水旱交替,连年饥馑,朝廷减税赈灾的敕令到下面成了一纸空文,灾荒面积迅速扩大,饿殍遍野。 6 v0 T& z# L: r9 h2 e! O( t
    灾荒使百业萧条,山东私盐贩子们的经营也大受影响,于是便带头起事。他们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有对付官兵的经验,灾民们把他们看作救星,纷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灾荒使百业萧条,山东私盐贩子们的经营也大受影响,于是便带头起事。他们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有对付官兵的经验,灾民们把他们看作救星,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去抢官仓,吃大户,继而千百成群,攻城掠镇。州县兵丁单弱,往往弃城而逃,农民军很容易取得胜利,起义参加者越来越多。
2 s9 l* I& }& P1 F! l3 f* ^( ^& @ 零星的队伍为了攻取更大的城寨,往往相互串联,配合行动。这样便产生了有声望的首领。山东农民军的首领分别是王仙芝和黄巢。当然还有较小的队伍,在各自行动,他们各有自己的小首领,分合无常。我们无须编故事完善情节。
) s$ H1 F  |4 z, O0 | 无法明确知道他们起事的日期和具体的地点,甚至没有准确的年份,更没有起义活动的详细记载,只是偶尔有零星报告送到政府部门,而这些零星报告中又有一部份被弃置一旁而未能入档。地方官向来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存档的报告大多是“收复”某地的捷报,已是事过境迁,农民军早已将财物席卷而去了。宰相们也未将此等报告当作重大问题奏明皇上,因而也就没有处理有关事件的诏令留下来。把黄巢起义作为重大事件是后人的结论。 . S7 r. f7 W/ Q3 x# c! |/ s
长安城中,依旧是一幅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小皇帝照常斗鸡、斗鹅、角力、蹴鞠,地方奏章和大臣表疏,皆由田令孜代皇上批阅,交翰林院拟旨,付政府部门施行。宰臣们领导的六部,对待这些“圣旨”一点也不敢怠慢,照“规”办理,各机构运转不辍,足见我们帝国制度的优越。一年后,群臣给小皇帝上尊号:“圣神聪睿仁哲孝皇帝”,一个十二、三岁的儿童竟然是圣明之君。不知这位儿童是否理解徽号的真正含义。小皇帝接受了“尊号”,在宫城正门承天楼接受礼拜,宣布改元乾符。 # e3 o' {* _- ]7 J6 M9 J* y
乾符年间的小皇帝是太平天子,宰相是太平宰相,时人有评:
% u; j9 M3 Y$ N6 c+ z5 r皇帝功课,击球走马斗鹅。
2 D& W5 E: O0 U9 g宰相机事,会议请旨判可。 - I8 W7 _5 v" ~% C3 R9 M' ]
趁此空闲,我们来看看一户家庭的故事。 & s4 r8 ]) \' ?

. G+ t4 O5 H2 {: X$ Z6 m+ N{注1}:唐懿宗死因,另有传闻,后面章节将有涉及。
: L9 `9 X: S: I
2 U6 ?3 H$ k" D0 [
. ~' B  }0 D" c
3 v% ?6 e* D, t6 a3 q+ m7 W0 Q. M002章 顽童游戏砀山道 玉女祷福肖县寺 ) I1 K  C+ f% R0 K! _
" J4 F. `& o8 H$ |
 天教生磨难,少小失故园;
# j+ b) c( ~2 h' [  b6 ? 一代开国君,原是牧猪郎。
& x: j9 Y6 B1 {8 w" [- R2 W& k 鲁豫皖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古老的砀山县。唐朝时砀山属宋州(治所在商丘市)管辖。县北是一片小荒山。在一个称作午里沟的地方,有座大村庄,百来户农家,供养着一位教师,教训着村中一些孩子。这教师姓朱名诚,家中三男二女,长女已出嫁,夫妻六口过活,虽生活清苦,倒也宁馨祥和。不料朱先生中年病逝,撇下妻儿,生活顿时无着落。这朱妪此时年近四十,是个有主见的妇人,想到有位远房亲戚在肖县,家道殷实,可以投靠。遂将家中粗笨物件典折变卖,打迭随身衣物,领着三男一女,由东方山路出了县境,沿古汴河往肖县而行。沿途不免风餐露宿,诸多痛苦。长子朱昱年已十六,背负重物,象位成熟的汉子,一声不响。二子朱存,囊中装着全家干粮,走在前面,中间是朱妪挽着十岁的女儿,背负衣物,一步一步向前,最小的朱三,年只六、七岁,一双赤脚,跑前窜后,不时与他两个哥哥捣鬼。又时常赖地不起,吵着要就地休息。及至全家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他又偷偷溜出,或是村庙,或是果园,到处乱窜,若有所获,必带回来分与朱存与姐姐。但也不免常被恶狗追着逃回,甚至被人揪着耳朵前来问罪,遭至大哥责打。不过到了下一所在,他又照样溜出去。不觉过了十来日,才到刘崇家。
6 s8 N) [3 I6 T0 ` 这十来日的艰辛,已被沿途的新鲜感淹没,给朱三留下永久的回忆。回味竟是甜甜的,他还小,不知道苦与辛。   i+ p& W. A0 F6 j/ \+ E7 {+ T; o
刘崇是远近闻名的大户,良田千顷,人称刘庄主,名下有数十家庄客。这些庄客虽各有家口,在政府的户籍上却没有记载,没有向国库缴纳租赋的责任,他们与庄主签订契约,耕种庄主的土地,收获后分成。是一种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介于佃农和契约农奴之间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被现代史学界称之为大地主庄园经济。它使得国家编户减少,税赋流失,导致负担转移到普通农户,加速田地集中,贫富差别增大,是唐末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症结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崇见远亲投靠,虽不曾分屋柝产,使其自立门户,却也拨出两间旧房,使母子安顿下来。又见这妇人手脚清洁,留作厨内杂役。长子朱昱已能下地干活,自不必说,朱存和朱三年小,又念及其父乃斯文儒生,遂安排进本庄私塾附学:“将来好继朱九经之业!”这也是刘庄主特意照顾,极大的善行了。 " K/ k* p6 m/ O8 F: g
岂知朱存不是读书的料,针也插不进,只在那里赔坐。朱三连坐也坐不住,进了学堂恰似进了刑堂,闹得其他子弟也不安宁,二人被老学究撵了出来。朱存帮他大哥干点轻活,朱三就浪迹四野,掘鼠逐兔,捣巢掏蛋;甚至瓜田李下,摘梨打枣,鹅栏羊舍,偷鸡摸狗。刘崇见他一味混闹,常常痛打。刘崇嫡夫人年老无育,对朱三非常疼爱,每每加以廻护。一日,刘崇又在责打朱三,朱三并不讨饶,只是扯着嗓门干嚎。朱妪偷偷流泪,不敢出来求情。刘崇夫人急忙横身解救,刘崇气愤不已:“这种小孽障,不早早打死他,将来定是祸乱根芽,知道要坏多大事!”犹不歇手。刘妪知道刘崇最信神,遂将刘崇强拉到一旁,低声道:“这朱三确实不同常人,曾见他许多异事来!他在后院石墩午眠,见他身上一团火球,我慌忙赶过去,那火球化作一股红带飘去,只见朱三正在那里打酐呢!又曾亲眼见他身上绕着一条赤蛇,吓得我惊叫一声,那赤蛇转眼化成两寸小红蛇,钻入鼻孔,朱三尤未醒,看来朱三定是火龙爷转世,不然他怎么不怕冷,下雪还能穿单衣外出!你千万再莫得罪他。”说得刘崇毛发倒竖,手指发痛,再也不敢打他。 0 Q3 _0 [& {, s/ o- e$ V% s
朱三渐长,却从未下地干活,刘崇知他喜爱山野,就交一群架子猪让他牧放。这牧猪可不是牧羊。猪不受驱赶,你在后面赶它,它便直冲人撞。朱三总有办法使猪群如数而归。小伙伴们都笑他为猪大帅,他便咧咀大笑。因他有这番经历,戏剧中的朱温脸谱,便被描成了猪相,此是后话。  
9 L+ p0 Y: O" ^/ G, ?" o" L  & Z: A' J6 n" t* y
一晃几年,朱三已是一个汉子,虽有一个官名朱温,可是无论老少,仍喊他朱三。这朱三两道扫帚眉,浓浓地斜插着,一双隼眼,单眼皮不眨不闭,直瞪瞪令人生畏。但他人缘并不坏,特别是一帮青少年,将他视为班头,甘心受他驱使。其实也没有特异本领,只是体魄健壮。摔交手搏,器械白打都有一套,一人能对付数人。又能替人出力,只要有人相求,不分是非,定然以身相助,因此名传四乡,里卒地保也不轻易惹他。 ; v# }' g7 B: B% k0 n4 U% R4 _
一日,与几个混混潜入县城开化寺,欲偷祭果。此时和尚们俱在天王殿打座念经,朱三独自踅入观音阁,忽闻暗香浮来,伴着环佩之声。朱温知有贵人来进香,忙转至大士像后,偷眼看时,见一位妈子陪着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进来,至大士像前跪下,默念愿语,叩头礼拜。此时朱温正处于暗处,从缝隙间面对女子,红烛照着这女子,明眸皓齿,连脸上毫毛都含着春光。朱温顿时被一种神密气忿震慑住,大气都不敢出。又见其拜、兴之间,每兴起之时,必仰首端凝一阵,朱温便觉得她是冲着自己的,不觉某种器官蠢蠢欲动,只到这女子离开好久,朱温才缓和神来。待朱温绕到寺院门前,此女子已上了小轿,几个仆夫骑马相随而去。听和尚议论,才知是本县县令张公之女,芳名张丽华,因母亲归西,来寺中为母亲祷冥福。朱温昏头涨脑,闭目回想方才画面,画面逐渐清晰定格,不觉神情一振:“将来一定出人头地,非此女不娶!”
, A% z- a9 a, D$ P( _0 Y, y1 u 此后,大哥成婚,朱存也召了位客户的女孩作童养媳,而朱三年过二十,每有人议亲,他一概摇头。他常常借故单独入城,在县衙附近转悠,再也未见倩影,不久听说张县令已迁升关中,不竟大感失落。明知无望,仍时而俳徊其处。又到勾栏听艺人说鼓子词,听些前代兴亡。听了刘秀与阴皇后故事,牢记一句话:娶妇当娶阴丽华。 & q6 j  y  H) z" q7 g4 t
这一日,城中议论,濮州王仙芝起事,连破曹、郓等大城,眼下正围了沂州,已有队伍进入丰、沛,招兵筹粮。朱温怦然心动,疾忙回村,邀上几个混混,也不告诉家里人,也不带行李盘缠,沿向北大路直奔。出路头不远。只见二哥朱存肩扛犁,手牵牛,收工回来。朱三劈手将犁掀下,夺过牛绳,将牛绳搭在牛背上,提脚照牛屁股踢去,那老黄牛是识路的,小跑着去了。朱存恼道:“小三,你要干什么!”朱三笑道,“机会来了,我带你到一个快活地方去!”几个混混乱嚷着,架起朱存就走。朱存见众人一团高兴,不象似寻人闹事的样子,想来纵然没有大好事,也不会是大坏事,说不定有一顿好酒肉在哪儿,遂也一同随去:“也好管管小三,不可惹大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走了二十里,天已漆黑,遥见前面树丛间有微光,赶过去一看,乃是一山神庙,不知是谁烧了晚香,二枝火烛在风中摇曳。朱三说“且莫进村,省得鸡鸣狗叫,惹烦燥。”吩咐二个年小的去寻点吃食,一边拾些枯枝,就着残烛燃将起来。此时正是四月间,庄稼青黄不接,那小子乘着一弯冷月,掘了些作种的山药蛋回来,大家撇去嫩芽,就着火烤起来,一个个剥着吃了,倒头就睡。朱存向着火,满腹狐疑,追问所为何事。朱三方说:“你没听说王仙芝扯旗造反!”朱存道,“那干我们么事!那些盐贼少不了要一个个被捉,杀头!”朱三说:“那么多人,闯州破县,哪里就容易被官府捉了!先去快活一阵再说,强于你作牛作马,老死一生。我们兄弟抱成一团,见机行事,说不定会发财呢。”朱存冷笑道:“只眼下就挨饿!”朱三道:“反正你不能回去,省得庄中知道我们行径,派出罪来,连累老娘。”又拍胸:“明天自有办法。”
3 x& k2 e7 w* e$ n9 R 挨到天色微明,朱三吆喝起身,灭了余烬,就走,想到该拿点什么家什在手,转身进庙,才发现连门槛都没有,四壁空空,只一个供香火炉的神龛,倒是由几块硬木条拼成,想是一位善士新捐的。朱温取下横在门坎上,蹭开那榫头,撒成数块,大伙一一拿在手,上了大路。 5 e5 `, @. o9 B1 ^+ w$ a
初夏的北方,清晨尚有一股寒气,又未早餐,饥肠辘辘,就有人生后悔之意。转过山嘴,前面乱糟糟一群人拥来,朱温精神大振,迎头赶过去,见他们肩扛背负,扶老携幼,个个神色慌乱。朱温拦住问道:“你们是何人!”那邦人见朱温肩扛木桩,凶神恶煞一般,皆不敢吱声。朱温发现自己装过了头,缓下颜面,将一个清秀后生招到一旁,道:“你只说说前边情况,并无恶意。”那人方说:“我们是沛县百姓,前几日刚被盐贼将粮食强征一空,昨日来了官军,要抓通匪的逆民,我们怕被官军捉去杀头,逃出城来,又被另一队官兵抢了一通,只落得性命。现在只想往南奔,找个太平地面求生。”朱温见他们如此狼狈,让开身使他们过去。又想到,看来前方不知会遇上兵还是匪,随命吧,反正是投军吃粮,趁机发财!只是不可让二哥知道耽心。领着兄弟们继续向前。只见尘土扬起,远处赶来一辆青骡大车,不由眼睛放光,叫兄弟们一字儿排开。 : @; U7 T& o, S; j0 f# [! t" e0 O  ~
朱温立于路中央,大喝停车。驾车的是一个中年人,见状早已煞住车,耽心地问:“客官,要干什么!”朱温睁眼道:“谁是客官,老子是肖县县衙有名头的便衣捕快班头朱三。此是县界,设卡捉拿盐匪。想必你们是盐贼探子,快下车受查!”车上张见几人一色青壮后生,个个恶魔一般,早吓破了胆,慌慌钻出车来,声声陪笑:“我们是老百姓!我们是老百姓!”只见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小个男人,一个妇人和二个小孩。朱温根本就没理会他们说些什么,把手一招,就有二人爬上车要检查行李,其余人围过来看。朱温不耐烦地照一个小子踢了一脚,喝道:“都上,都上!”一边挽着辕骡调转车头。众人会意,齐挤了上来,车厢里外都是人,朱温一挥鞭子,骡车原路飞驰而去,只听后面一片哭嚎。车上则哈哈大笑。朱温朝朱存努努嘴:“二哥,你翻翻有什么好吃的,吃饱了好替我驾车。”众人又一齐笑起来。 # J. }6 M, ~$ s$ Z" v
正是:闻风而动,原是草莽行径。 . p7 [  i! D0 _/ s7 r7 F
以车代步,方显英雄本色。 ! H& L5 l! Q# c. S9 N6 \) e8 k
不知朱温到底是投军投匪。
6 H  n# V8 r! k+ P# M6 G% V5 W& ]3 @0 [# e: H7 h
- N+ t/ W( f! I. ~
003章 宋威蒙沂签捷报 黄巢蕲州撕诏书
4 U/ M% S/ u2 ^. W 养兵御外寇,此理古今同。
9 H4 H/ Y- o" S9 j1 n 剿抚有何殊?国策在安民! ! K% A1 v! L. ~9 E

8 k& ?  [3 i3 ~) X 青州节度使宋威,是位老谋深算的将军,当年围剿徐州庞勋,他颇立战功,威名传扬。此时他年近六十,须发斑白,但精力旺盛,豪气犹存。眼见天下多事,在武备上不敢马虎。无奈朝廷大政已乱,上下相循,诸事由不得心意。他也无灵丹妙药,只求不出大乱子,做满这任节度使,照例升上一级,得顶“使相”的头衔,就便找个闲职安渡晚年。不料盐枭起事,波及到他的辖区,近日越发猖狂,竞连破曹、濮、凌逼郓州,游弋到青州地面。这盐枭们熟悉地理人情,惯会指南打北,长途奔袭,宋威只得远布哨探,加强防范,紧张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日得到探报:匪徒们分路进了沂蒙山,向沂州方向集中,似有攻打沂州的意向。宋威沉思片刻,说道:“是了!”步入书房,提笔给宰相芦携写信。
  |3 ^3 M9 u# n原来芦携与宋威私交甚好。自曹、濮相继破城,盐枭起事的消息便公开了,小皇帝签发了一道敕令,着郓州、兖州、扬州、许州、汴州等五节度使出兵进讨,独无青州之名。芦携特向宋威致信,告诫其亦不可大意无备,并客气地请老前辈出出主意。宋威很感激老朋友的关照,盐枭们报复心极强,知道谁出兵,就会乘其空虚,突然对留守部队进行袭击。在自己的防区作战,即使胜了,打破的坛坛罐罐也补尝不来。 , E2 t  z, d8 R) s
宋威当然不愿战火烧到青州。
6 m( U0 F2 }  \+ J4 S) Z 现在听到王仙芝们进了蒙山,宋威高兴了。看来王仙芝已掳得饱了,要找一块地方消食。沂州远离中州,地处海隅,周边除了几座荒县城,并无名都大邑,且又山峦重叠,自成世界,在那儿呆上三年五载,朝廷也不会认真的兴师进讨。然后逮个机会,接受招安。这便是王仙芝的主意。 4 ?/ W. a" \) o: V8 \. {; m
宋威将以上揣测之意告诉芦携,建议朝廷切莫手滑,趁此机会,将五镇已发兵丁集中起来,由朝廷委一重臣统一调度,先令沂州守军撤出城去,库中钱粮,尽力带走,余者散与民众。待王仙芝进城,大军突然包围城池,便能把盐贼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卢携是主张以剿为主的,定会赞同宋威的想法。 / U4 z% ~# r, I6 F1 i- V' f
宋威修好私书,先发了,随后又上奏一本,请求亲自率本道兵出境讨贼,奏章申言自李师道以淄青叛朝廷之后,青州编制大削,由重镇变成小镇,兵力最为寡弱,请朝廷特派禁军一枝,单成一军,与本镇兵混编,臣敢保尅期破贼。 ' X! Q8 O1 M2 X0 [
朝廷接此奏章,宰相们与四贵会议,卢携便提议干脆任命宋威为“招讨使”,五镇之兵五千,禁军三千,加上青州兵共九千人统由宋威指挥。郑畋曰:“宋威年近花甲,且多年未尝出征,不如用崔安潜。”二人争了起来,各摆宋、崔长处,田令孜道:“宋威既有此心,甚可鼓励!”又道:“王仙芝草贼尔,不可抬高了他!”遂议定,以宋威为帅,在节旌上加了“草贼”二字。又因有禁军参战,遂又加行营二字,变成了“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同时派宦官西门君遂为都监,嘱其务必严督,不可手软。又特从禁军选骑兵五百,作为都监卫队。
# O# b! R& J  r9 n5 N' ?" @ 西门都监押着敕旨和旌节,来到青州,(益都)宋威拜接了,将招讨使旌节与节度使旌节并列一起,觉“草贼”二字颇刺眼,既是草贼,值得老夫出马,如此大动干弋?一想,用“巨寇”更不妥了,只得摇头苦笑。接风酒后,西门君遂请教方略:“想来大帅早有成算。”宋威道:“只等明早开印,便有布置,总劳贵人成全。”西门道:“在下自当副署,何劳挂心。”一边接过宋威递过来的公文稿,看着,脸色渐渐变了。说:“将军欲放弃沂州,这干系谁担当得起!”原来公文以招讨使名义向沂州长官发令:“因诸事未备,救援难至,可相机撤至兖、徐,惟不得留军械在城。”
6 c- y- a* A8 h. T4 y 宋威道:“监军有所不知,在下曾任职郓州,和盐枭们多曾交道,即便是王仙芝本人,也曾托人欲通关节,被在下严拒。这盐贩们平日躲着官军还怕躲不及,藏头护尾。如今公开攻城掠县,无非是利用连年天灾,地方失于赈救。那些依附的饥民,冒着杀头的危险,不过是为着吃一口饭。要是他们仍在平原,官军虽欲剿之,一地一地与他们相争,他们人熟地熟,行踪飘忽,你知他攻那一地。一个县只有几百兵丁,如何守得住城?待大军赶到,他们早已掠抢一空,分途远窜。现在幸喜他们欲取沂州,以渡年关,正可假作无备,放其进城。饥民进城,受害者仅是不愿出城的富商大贾而已,于国家大局无碍。贼得城而无食,必四野搜粟,富户粮储得为饥民所用,能活多少人!胜于政府济赈多矣。二三月后,田野有熟,饥民自然散去,我等只需缩小包围,东守抢犊山,北控蒙山,使其不得入平原。以大军迫其城门,匪首往那里逃!此乃剿流贼之良法也。 9 o5 W, r7 {6 F) |% M% o/ {3 m
西门君遂道:“明公所言,怕不有理,但如何能行呢?朝廷动用五镇兵力,又益之以数千禁军,一出地界,便需供顿,朝廷欲苏民困,翘首以望成功,朝廷上下谁能容许将军数月按兵不动?况失守城防,律有明刑,谁人敢试。”宋威刚要说已向卢相公说明,又恐传出,人攻以将相私相交通之罪,略一迟疑,西门又道:“田军容已向皇上奏明,成功只在近日,难道好容易得知贼众蚁聚坚城之下,我大军还不容易成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威这才醒悟,若按自己原订方案,只怕不出一月,自己将被人参倒。何谈按计行事,想到此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老夫只得背名了。”便传命各队分途而进,取会沂州。
6 v. v8 a+ g1 w官军果然厉害,连破王仙芝数寨,王仙芝收缩兵力,力保大寨。列阵决战,宋威使出杀手锏,集中骑兵冲击中营,各队俱进,王仙芝大败,死者无数,余者散入崇山深林。 ) F4 u* g" g9 i/ R  v+ s2 P8 H7 Y
打扫战场,俘兵们认出了许多头目的尸体,但不见王仙芝。宋威与西门监军商量着写捷书,这次却是监军先拿出奏稿,是一位书记所撰的,声称大获全胜,王仙芝及其付首尚君长等死于乱军。其余有名姓的头目列了一大串。捷报中又空出一排立功将校名单,请宋威填列。宋威看着这篇漂亮文字,皱眉道,“如今尚不知贼首下落,遽言其亡,得无欺逛之罪乎!”监军曰:“贼匪这场惨败,即使贼首侥幸不死,三、五年内何敢露头,如此报捷,方可宽圣上宵肝,也是作臣子的一片忠心。”宋威知是田令孜之意,真是哭笑不得,只得签发。
: u1 q2 e7 ^! ?' b, J9 [ 捷报至京,皇上大喜,百官入贺,随即下敕奖赏有功有员,五镇兵马各回原防候赏。敕书到了行营,宋威大惊,未料行营解散得如此之快,无奈只得遵旨。召诸将大宴,各自分手。
9 f' V2 a% J0 I, R 第三天,各部还未回到防地,东京传来消息,王仙芝出现在汝州城下,正指挥攻打汝州,洛阳大户就有人往山中逃匿,远近震动。   R" l; u! o/ G4 D: W
原来,王仙芝探知官军结阵而来,早已轻车快马,远离战火,其骨干也大多无伤,受害的是那些刚收编的新兵和附近民众。
+ S0 c' I5 q/ L- z" ^8 K) P) X8 d9 G: X黄巢之部更无大伤。原来他利用两下在沂州争战的隙儿,正在兖州附近活动,频频得手,突然遭遇凯旋而归的陈州及兖州两支部队,巢军惊得大乱,向南溃逃数十里,随处居民不知就里,也相率随队而逃,逃不及的便被官军作了战利品。黄巢那里阻遏得住,只得在后边战边退,至晚才脱离官军,连夜行进,天明时占据一片小山林,派人四下招收残部。只见孟楷兄弟押着一辆大车过来,车上挤着六七个汉子,却不是旧日兄弟。孟楷跨步来到黄巢跟前,道:“这伙人真怪,人都往南奔,就他们向北闯,口口声声要找王将军,我便把他们带到这儿来了。”又转身对车上人说:“快拜见黄将军!”王、黄不分,朱温糊里糊涂地向黄巢行礼。
$ l  K7 F1 N# x黄巢打量着这辆车,又瞧瞧这几人的衣着,会意地笑笑,未作盘问。朱温就这样投入起义军,被分配到一线部队,大车被充公。黄巢随后率部队向王仙芝靠拢,配合行动。
: p6 \' U+ p- ^( j/ h; U王仙芝竟很快地攻下汝州,俘获了剌史王僚,这王僚堂兄王铎便是四名宰相的一员。在以后的几年中,王仙芝黄巢给朝廷所造成的麻烦尴尬也不能尽述,朝廷重新任命宋威为招讨使,组织兵力随处追剿。但因虚报战功,威信大损,指挥无力。
. S/ o% s- \% r& {* b  ]4 L几年间,农民军分合无常,行踪不定,每每打下一城,掠尽浮财,分光粮食,很快就撤走了,随后官军便来“光复”,抓一些人作俘虏报功。时谚云:“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中原民众所受苦难,更甚于安史之难。 1 T# `: P5 S6 w' L
乾宁五年,王仙芝突然越过桐柏山,进入湖北,进攻蕲州(蕲春市南)。蕲州剌史裴渥,进士出身,乃宰相王铎的门生弟子,亲自上城督战。此时王僚还在王仙芝营中,王仙芝对王僚说:“你们同僚好友,可前去劝其早降,不然全城遭秧。”王僚至城下,仰呼裴渥相见,裴渥对王僚道:“仁兄不必多言,我受王相公恩遇,思有以图报,仁兄莫若劝王将军投效朝廷,我当致信恩师,替王将军奏明皇上,讨道敕封,岂不皆好!”王仙芝也有意接受招抚,敛兵不战,两下书信往来,裴渥遂上表朝廷,陈述仙芝之意。
6 O5 [$ Q1 N0 K5 k- W宰执意见不一,王铎力为陈奏,乃下敕任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兼监察御史。这项任命实在有点可笑,左军押衙固然是主职,在田令孜控制之下,也不怕王仙芝再造反,但监察御史属宪台,一般有名望、品行的官员才能得到,是所谓清望官,官阶不高而荣耀非凡,负有纠察弹劾百官之责,如今授与一位绿林大盗,岂不滑稽。 ' V8 u  r2 F  m
敕使押着官告来到蕲州,裴渥大开城门, 请诸英雄进衙,张灯设宴,众人皆喜孜孜。及至敕使宣敕,着王仙芝听宣,王仙芝昏头涨脑,也未听真切,只知是要到左军去做官,叩头接了旨,即撤了香案。黄巢见只有王仙芝一份官告,敕文中并未提及其余的人,大怒,一拳挥出,王仙芝口齿流血,捂伤躲避,黄巢一把撕了诏书,众英雄一齐怒吼。王仙芝见众情激愤,怕兄弟们炸窝,也连称反了反了,扔下官告,与众人奔马出城,召队伍杀回城来。裴渥与敕使苍皇逃走,王僚却乃陷在贼营。王、黄既已翻脸,拨了两千人马,黄巢自去了,从此分路扬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仙芝、黄巢分开活动后,王仙芝仍以接受招安为念,与王铎、郑畋接上关系,派尚君长至长安商洽投诚事宜。不料宋威派人在半道将尚君长捉住,报称是在战埸中俘获的。朝廷乐得省事,不问真假,下旨将尚君长一行人斩首。王仙芝受招安无门,下决心再造反,趁雪天奔袭江陵,在除夕夜攻破外城,焚掠一番,史载:“城下旧有三十万户,至是死者十之三四”。又乘胜北上欲取襄阳,在荆门遇到官府组织的沙陀骑兵的突袭,大败,伤亡逃散殆尽。余者逃至鄂东赣北活动。数月后,王仙芝在黄梅阵亡。尚君长之弟尚让率王仙芝残部投奔黄巢,成为黄巢副手。不久,黄巢也转战江南,在皖南、赣北连破数城。朝廷改任浙西节度使高骈为行营招讨使,驻节润州{江苏镇江市},组织围剿。高骈极善用兵,大败黄巢,秦彦、毕师铎等一批农民军将领投降了高骈,黄巢率残部进入武夷山区,一时杳无下落。 - `. A: p, c& V: V8 f9 `
官军奏报黄巢部众也已溃散,朝廷总算松了口气,再次解散招讨行营。 . c" l- _2 X8 [2 p4 v
正是:锯箭疗伤,哪管大患在内。 3 L$ _1 _' b% q% Y$ Q% ]& W
朝廷喜功,自然捷报频传。
, M6 u" X. A+ u. Q  z; a1 I% e2 S朝廷正在庆贺大寇已平,忽接太原府急报:代北沙陀酋豪杀了大同防御使,占了云州。 9 y# U0 z! R$ ^# J
这沙陀族是何来历?
/ D- d/ N  D  I* I
+ u( ]4 d5 R6 ~5 d/ s
$ k- D* C# K0 M+ s004章 克用啸聚雁门关 文楚粉身鸡栖台  ' q% T7 u; ]; i1 z! D( }
    聚众称大同,地远号云中;                   : k  i  d6 ^2 ?7 F* D: U* H2 J" d4 t  b& j
    谁擅鸦儿威,沙陀独眼龙。 4 M4 I% T2 \2 B/ g4 i5 w  n( E) b
* O( W' W3 a. @  P9 b
五代时期,五个朝代中有三个朝代的皇室是沙陀族人。自后唐朝至宋朝初期,大臣中的沙陀族人都很多。现趁点闲空,将沙陀族的来脉略作交待。 $ a! |* F7 U0 F! y7 c$ Y4 c5 W
沙陀族属突厥种,乃西突厥之一支小部落,唐以前未见文献记载。唐初居住在新疆北部沙碛边缘,遂以沙陀为其部落名称。其酋长姓朱邪氏。这朱邪二字不过是发音如此,其原意已不可考。因部落弱小,屡受诸部欺凌,每每寻求汉人政权保护,渐次内徙。至唐朝中期,从金州(今甘肃兰州)一带迁徙至内蒙大阴山南麓,定居。 ) @1 B: f  Q, R# X, P! I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此部落凶悍善斗,尤擅骑射,常常作为特别部队,参与朝廷对
8 n' @, S. f* b3 @地方叛乱的镇压。咸通年间,徐州庞勋叛乱,官军屡败,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奉令参战。
3 R  g% X. v+ c6 H/ L这沙陀军几乎全是骑兵,一色黑盔黑甲,杀敌时像群鸦争食,蜂拥而来,又因沙、鸦
3 U& e( l1 \$ [; G音韵相近,人们便称沙陀兵为鸦儿军。沙陀军战无不胜,很快扭转战局。皇上特旨嘉奖,将这位酋长赐名李国昌,编入皇家属籍,并任命李国昌为振武节度使,驻节和林格尔,对蕃族则称单于大都护府,两块招牌同用。以此为契机,其子孙俨然以皇族自居,至其孙李存勖立国称帝时,便以中兴自居,仍以大唐为国号,将李渊、李世民奉为祖宗而不惭。 & ]% q" |- E, Q1 c/ p# \
由于大阴山南麓是一片肥美的天然牧场,历来为诸部争夺的热点,沙陀居此也欠安定,现在李国昌一跃而成为节度使,地位骤然提高,获周边部落景仰,就不断有更小的部落溶入,沙陀部落迅速扩大,成为漠北一雄。
: R) K1 F. H" {) M, y% i: L7 U 僖宗初年,李国昌的儿子克用戍守蔚州,部下皆是以沙陀为骨干的三边杂胡。另有一支人数更多的蕃兵驻守大同等地,由克用的几个年青朋友掌管。这样,雁门以北的广大地区都有沙陀兵。此时,大同只是防御州,属太原节度使管辖。反过来说,沙陀武装的势力已经达到太原府辖区。而此时正是王仙芝;黄巢们在淮河,长江流域频繁活动,退役军人王郢在浙江沿海攻城略地之际。
6 \) r( q' S2 e, _. o 程怀信,李尽忠,薛铁山,康君立等人都是驻守大同的军官,密议乘朝廷应付无暇,夺取大同,脱离太原,自成一镇。 2 Y/ ^. P/ y% }+ L* }0 \
薛铁山是个憨直的人,说:“兵变总得有一个由头,才能号召。大同风静日暖,沙尘不起,何以掩人耳目?” ! x3 s+ F2 B' _8 v' W
程怀信道:“用什么假手段,就拿真赃。现在的官员,有谁是清白的!想找谁的错谁就有错。段文楚新任大同仿御使,就拿他开刀”众皆称妙。 ( R+ U+ j- f* Z1 k- Y
这段文楚乃神策军一名都头,因与田令孜是中表兄弟,便大胆要求外任以敛财。按其资历,勉强可放一任外州刺史。同是刺史,等级差别是很大的。恰好大同州防御使缺员,田令孜便指使枢密院以段文楚超补。枢密使杨复光明知段文楚不够团,防资格,便以边任辛劳,无人愿去为由,将文楚名字补了上去,皇上照准。段文楚临行,给田令孜送了一份厚礼,说:“卑职蒙军容惠荐,着实感激。然闻代北地脊民稀,军需仰仗辇运,此地土风凶悍,若供馈不及,士兵生变,卑职身不足惜,只恐惊动朝野,还望军容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7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