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小飘飘

大概找了下民间传说中的神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鸡

  1. 传说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鸡报晓。其说始见于汉。《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扶桑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南,因“汤谷上有扶桑,十曰所浴”《山海经》而得名。山顶有天然玉(石)鸡一尊,昂首面向大海。据"家乡那棵古老的银杏树"一文介绍:"站在财山顶上向北望去,鸡呴呴喽山活像一只引颈长啼的雄鸡,威武雄壮,难怪人们将它叫做鸡呴呴喽山呢。爷爷说,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将大地晒得都干裂了,寸草不长,颗粒无收。人们便在山顶祈求天神。天神派他的儿子,一个善用弓箭的勇士叫大羿,到下界来射掉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吓的躲在东海海底再也不敢出来。人们没有了光明和温暖,也无法生活,便再来求天神。这次天神派的是一只能通太阳语的玉鸡。玉鸡告诉太阳,天神已赦免它的一切过错,让它出来为人类服务。但太阳害怕大羿的神箭,说只有玉鸡给它作保,它才敢出来。这样玉鸡就在鸡呴呴喽山顶安家,每天早上都将太阳从东海中唤出来。这个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极为震撼的印象,以后我经常缠着爷爷重复这一美丽的故事"。
  扶桑山是太阳文化的发源地,是女巫崇拜与狐仙崇拜的诞生地。
  古莒国东海居士在<< 女巫谷奇遇记 >> 在中记载: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女巫之墓,在东海一隅。每每月落星稀之日,鸡不鸣狗不叫之时,可闻谷中声响:时而人声鼎沸如闹市;时而劳作之声不绝于耳;时而八音之乐悠悠;时而歌舞之声绵绵。乡人莫敢近者也。有好事者男,于夜深人静之时往而窥之。遇一年轻女子,披发长裙,相貌清丽。随女子拾阶而上,但见古木参天,野花遍地;路人衣着简朴,举止有礼。谷顶有女子芝兰之室,曰:神巫雅居。神巫者,氏族部落首领也。遂生情缘。说不尽柔情脉脉,诉不完爱意绵绵,自有族人殷勤服侍。然玉鸡一唱东方渐白,女巫恋恋不舍,乃轻歌一曲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又指天为誓,情定三生方去。男子醒来不见部落与女巫,惟见谷中积石一堆,又见石上诗文,方知是女巫之墓,遂自殉于墓石之下,一点灵犀追随女巫而去。有道是:问世间究竟情为何物,直教人如此生死相许?乃记 ”。
  东海居士在另一篇<< 白狐 >>中记载:"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生死轮回之所,在东海一隅。有女巫之魂,或昼啼夜哭,或暗中独舞。老母责之,巫魂对曰:前世痴男以命相许,欲报不能,已千年矣,痴石犹在,不见痴男,是悲也。老母曰:尔乃九尾白狐转世,被痴男相救,故有一夜情缘。缘修三世方能同船共渡,情定三生乃得白头谐老。尔等缘未到,情难续也。巫魂苦求。老母曰:遂尔一愿。然痴男已饮忘情水,前情尽弃也,奈何?巫魂曰:但得一聚,心愿足矣。是时痴男乃寒窗苦读一书生,女巫遂化白衣女子前去服侍。备三餐于茅舍,浆衣衫於小溪,磨香墨于书斋,颂诗文于草堂,迎晨曦歌清曲,沐月光而起舞。然书生门第之见,功名心切,全不为女子爱意所动。是年大考,书生一举夺魁,金榜题名。又双喜临门,被招为驸马,择日完婚。洞房花烛之夜白衣女子不期而至,言前世曾受书生恩惠,愿为君献舞。书生欣然应之。女子深深稽首,礼罢长袖起舞。月光如水,白衣似雪,长发飘飘,如梦如幻。又歌曰:“幽幽女巫,独处深谷。痴情男子,夜访雅居。情定三生,海誓山盟。雄鸡一唱,顿作虚无。千年等待,万年孤独。今生一聚,奴心方足。衣袂飘飘,只为君舞。相思悠悠,生死茫茫,问君情归何处,情归何处?”,凄然倒地,化作清风而去。书生大异之,似有所悟然终难记起。有道是: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乃记"。
  扶桑山又名天台山, 天台山上仙踪神迹无数,奇花异草遍野,山清水秀,自然天成,冬暖夏 凉,适宜人居,史称海上仙山,人间仙境《日照县志》,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一作磴山,山上有登天之梯和登仙之台,是中国方仙道文化诞生地。
  2. 传说中的神鸡。又传为祥瑞之鸡,王者至孝则至。其说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宋书·符瑞志上》:“(汉高帝)母名含始,始为昭灵后。昭灵后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昭灵后取而吞之。又寝于大泽,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上皇视之,见蛟龙在其上,遂有身而生季,是为高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耕

  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有:「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青耕即喜雀。现中国民间视为报喜的祥鸟,当由青耕「可所御疫」引申而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讙头

  【讙头解释】
  讙头,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讙、驩即鹳,头、兜即鸟。讙头、驩兜即鹳鸟。
  【石斧图】
  在一九七八年,在河南临汝闰村发现一个彩陶缸,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画面高三十七厘米,宽四十四厘米,占去本体面积的二分一。在原始时代堪称是件绘画巨构了。画面由棕白二色极简括有力地画出一柄用绳索捆扎在竖立的木杆上的石斧。一只白鹳面向石斧,叼鱼而立。鹳因叼著硕大的鲢鱼,为了用力提起和保持身体的平衡,头颈向后缩,瞪大的双眼露出惊喜的神色。据研究,这个彩绘陶缸,是用来装殓芋个部落酋长的。缸上的彩绘记录了白鹳氏族战胜鲢鱼氏族的历史事件,其中的白鹳可能即是讙头或驩兜。
  【讙头国】
  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这样对讙头的说法:“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而郭璞先生则说:“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海而祀之。画亦似仙人也。”
  又在《山海经&#8231;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大禹一众从羽民国朝东南方走,就到了东边的讙头国。讙头国又叫讙朱国,实际上应该叫丹朱国的。是因为尧的儿子丹朱反对父亲,后遭放逐,丹朱几次反叛未果,最后跳海自杀而死,他的子孙就在南海繁衍成了这么一个国家。讙头国人也长有鸟形的尖嘴,背上生有一对只能用来作拐杖的翅膀。成群结队的讙头国人,经常扶着翅膀游巡于海边,伺机用他们的鸟嘴捕捉鱼是来吃。
  灌头国由很多神灵自虚空中来到神体的内安宅。后人称之为灌顶——灌头,自此以后,他们很少吃东西,因此,以鸟喙的嘴,以捕鱼的样子捕捉海中的海龙、海马等高级海生动物。因神圣的灌头国人有自虚空中直接获得生命能量的道法,体能超常,需要阴水来平衡体阳。因此,在灌头国毕方鸟神的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这里的灌头国人所食用的,是海马,和海马的的同类海龙。海马的尾巴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着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每到春天,异于寻常的是,灌头国的海马是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海马会从胸海马的育儿囊里生出来。雌海马产卵,雄海马育儿,这才使阴阳倒置的典范,洪荒宇宙,仅此一例!而海龙确实海栖鱼类,它们的体形狭长而侧扁。全长37~50厘米。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渐变细,为四棱形,尾端卷曲。背鳍41~42厘米;臀鳍4;胸鳍23。骨环和腹部中央的棱特别突出,体上棱脊粗强,骨环每个棱面中央及每个间盾上均形成一个颗粒状突起棘。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或与体轴形成大钝角。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顶部的后端均被有大小不等的粗糙颗料状棘;颈部背方呈棱脊状,具颈棘2个。吻特别延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大而圆,眼眶突出,眼间隔小于眼径,凹陷。鼻孔每侧两个,很小,位于眼前缘前方。口小,前位。口闭时,口裂几乎呈垂直状。两颌短小,微可伸缩。无牙。鳃盖突出,不具隆起嵴,具明显的放射状线纹。鳃孔小,呈裂孔状,位近头侧背缘。肛门位于体1/2后方腹面。鳞为骨片状,全体均复骨片,成环状。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续。背鳍较长,基部不隆起,完全位于尾部;始于尾环第1节,止于第10或11节。臀鳍极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淡黄色,于躯干部上侧棱骨环相接处有一列黑褐色斑点,各鳍淡色喜栖息于沿海藻类繁茂之外,其习性及繁殖情况与海马相似。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此物有雌雄,雌者黄,雄者青‘。雄鱼在尾部前方腹面有育儿囊,担负着孕育幼鱼的职责。本品无食用价值,仅供药用海龙体长而平扁,全长20~22厘米。躯干部粗强,近四棱形;尾部细尖卷曲,前方六棱形,后方渐弱,为四棱形。体宽大于体高。背鳍40~41;臀鳍5~6;胸鳍20~22。骨环16~17+51~53。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胸鳍基部前方,各具一较大而突出的结,头上除眼嵴上缘各具一向后的小棘外,余无棘刺。吻长而侧扁,吻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眶稍突出,前方与吻管背缘成平直斜线。体无鳞,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及下侧棱完全相连续。体上棱嵴粗杂。背鳍较长,起于体环最末节,止于尾环第9~10节。臀鳍很小,紧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鲜绿黄色,腹侧鲜黄色。体侧及腹面均有大小不等鲜黄斑点,吻侧及下方具有不规则深绿色网纹。背鳍、臀鳍及胸鳍均为绿黄色。
  海龙分布于我国南海,日本、菲律宾、印度洋、非洲东岸及澳洲各海中。还有尖海龙也是灌头国人常用的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讙头

  【讙头解释】
  讙头,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讙、驩即鹳,头、兜即鸟。讙头、驩兜即鹳鸟。
  【石斧图】
  在一九七八年,在河南临汝闰村发现一个彩陶缸,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画面高三十七厘米,宽四十四厘米,占去本体面积的二分一。在原始时代堪称是件绘画巨构了。画面由棕白二色极简括有力地画出一柄用绳索捆扎在竖立的木杆上的石斧。一只白鹳面向石斧,叼鱼而立。鹳因叼著硕大的鲢鱼,为了用力提起和保持身体的平衡,头颈向后缩,瞪大的双眼露出惊喜的神色。据研究,这个彩绘陶缸,是用来装殓芋个部落酋长的。缸上的彩绘记录了白鹳氏族战胜鲢鱼氏族的历史事件,其中的白鹳可能即是讙头或驩兜。
  【讙头国】
  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这样对讙头的说法:“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而郭璞先生则说:“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海而祀之。画亦似仙人也。”
  又在《山海经&#8231;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大禹一众从羽民国朝东南方走,就到了东边的讙头国。讙头国又叫讙朱国,实际上应该叫丹朱国的。是因为尧的儿子丹朱反对父亲,后遭放逐,丹朱几次反叛未果,最后跳海自杀而死,他的子孙就在南海繁衍成了这么一个国家。讙头国人也长有鸟形的尖嘴,背上生有一对只能用来作拐杖的翅膀。成群结队的讙头国人,经常扶着翅膀游巡于海边,伺机用他们的鸟嘴捕捉鱼是来吃。
  灌头国由很多神灵自虚空中来到神体的内安宅。后人称之为灌顶——灌头,自此以后,他们很少吃东西,因此,以鸟喙的嘴,以捕鱼的样子捕捉海中的海龙、海马等高级海生动物。因神圣的灌头国人有自虚空中直接获得生命能量的道法,体能超常,需要阴水来平衡体阳。因此,在灌头国毕方鸟神的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这里的灌头国人所食用的,是海马,和海马的的同类海龙。海马的尾巴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着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每到春天,异于寻常的是,灌头国的海马是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海马会从胸海马的育儿囊里生出来。雌海马产卵,雄海马育儿,这才使阴阳倒置的典范,洪荒宇宙,仅此一例!而海龙确实海栖鱼类,它们的体形狭长而侧扁。全长37~50厘米。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渐变细,为四棱形,尾端卷曲。背鳍41~42厘米;臀鳍4;胸鳍23。骨环和腹部中央的棱特别突出,体上棱脊粗强,骨环每个棱面中央及每个间盾上均形成一个颗粒状突起棘。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或与体轴形成大钝角。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顶部的后端均被有大小不等的粗糙颗料状棘;颈部背方呈棱脊状,具颈棘2个。吻特别延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大而圆,眼眶突出,眼间隔小于眼径,凹陷。鼻孔每侧两个,很小,位于眼前缘前方。口小,前位。口闭时,口裂几乎呈垂直状。两颌短小,微可伸缩。无牙。鳃盖突出,不具隆起嵴,具明显的放射状线纹。鳃孔小,呈裂孔状,位近头侧背缘。肛门位于体1/2后方腹面。鳞为骨片状,全体均复骨片,成环状。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续。背鳍较长,基部不隆起,完全位于尾部;始于尾环第1节,止于第10或11节。臀鳍极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淡黄色,于躯干部上侧棱骨环相接处有一列黑褐色斑点,各鳍淡色喜栖息于沿海藻类繁茂之外,其习性及繁殖情况与海马相似。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此物有雌雄,雌者黄,雄者青‘。雄鱼在尾部前方腹面有育儿囊,担负着孕育幼鱼的职责。本品无食用价值,仅供药用海龙体长而平扁,全长20~22厘米。躯干部粗强,近四棱形;尾部细尖卷曲,前方六棱形,后方渐弱,为四棱形。体宽大于体高。背鳍40~41;臀鳍5~6;胸鳍20~22。骨环16~17+51~53。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胸鳍基部前方,各具一较大而突出的结,头上除眼嵴上缘各具一向后的小棘外,余无棘刺。吻长而侧扁,吻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眶稍突出,前方与吻管背缘成平直斜线。体无鳞,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及下侧棱完全相连续。体上棱嵴粗杂。背鳍较长,起于体环最末节,止于尾环第9~10节。臀鳍很小,紧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鲜绿黄色,腹侧鲜黄色。体侧及腹面均有大小不等鲜黄斑点,吻侧及下方具有不规则深绿色网纹。背鳍、臀鳍及胸鳍均为绿黄色。
  海龙分布于我国南海,日本、菲律宾、印度洋、非洲东岸及澳洲各海中。还有尖海龙也是灌头国人常用的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肩兽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
  《宋书·符瑞志中》:“比肩兽,王者德给矜寡则至。”
老蹇

  传说中恶龙名。常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注《神异记》:“蜀守李冰降毒龙蹇氏,锁之于江上,水害遂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却尘犀

  亦称“辟尘犀”。传说中海兽名。状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却尘埃。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却尘犀,海兽也,然其角辟尘,致之于座,尘埃不入。”
曰及

  传说中异牛名。生于西域大月氏国,其肉割掉而复生。其说始见于晋。
  《玄中记》:“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疮愈。汉人入国,示之以为异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犀

  慢犀,学名恶姑雷犀。因动作与思维极其缓慢,故此名。身和腿极为粗壮,常年出没在亚洲地区费博德地区的雷枯霆沼泽中,非群居类动物,多数单独生活与觅食。
  慢犀性格暴躁,常兽性大发侵害其他生物。即使对于同伴,慢犀也会给予冷血攻击,故常年单独,而且交配期也十分晚。
  但对于比他巨型的生物,慢犀却十分害怕,无法显示其猛兽的特性。但对于比他小的生物,慢犀却乐于袭击。故动物学家都称其为“欺软怕硬的冷血动物”。
  在生物链上,慢犀也有与其为伴的生物。例如常年生活在吹水中的溪熊,常与慢犀一起觅食并给慢犀清洗臀部。而生活在沼泽地的飕肥鸦则常年以获取慢犀剩余的食物为生。
  但由于慢犀的极度罕见,动物学家已经开始对其作深入的研究,不排除将其做生物解剖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慢犀

  慢犀,学名恶姑雷犀。因动作与思维极其缓慢,故此名。身和腿极为粗壮,常年出没在亚洲地区费博德地区的雷枯霆沼泽中,非群居类动物,多数单独生活与觅食。
  慢犀性格暴躁,常兽性大发侵害其他生物。即使对于同伴,慢犀也会给予冷血攻击,故常年单独,而且交配期也十分晚。
  但对于比他巨型的生物,慢犀却十分害怕,无法显示其猛兽的特性。但对于比他小的生物,慢犀却乐于袭击。故动物学家都称其为“欺软怕硬的冷血动物”。
  在生物链上,慢犀也有与其为伴的生物。例如常年生活在吹水中的溪熊,常与慢犀一起觅食并给慢犀清洗臀部。而生活在沼泽地的飕肥鸦则常年以获取慢犀剩余的食物为生。
  但由于慢犀的极度罕见,动物学家已经开始对其作深入的研究,不排除将其做生物解剖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2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有的贴字重复了.... 是电脑卡了不是我成心的
自己知道的网上能查到的都列出来了 有的是多种的在一起因为介绍比较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1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有些字我都不认得、

甲骨文么、龙我肯定知道是神兽- -

其他没一个听说过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3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