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8 2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讙头
【讙头解释】
讙头,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讙、驩即鹳,头、兜即鸟。讙头、驩兜即鹳鸟。
【石斧图】
在一九七八年,在河南临汝闰村发现一个彩陶缸,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画面高三十七厘米,宽四十四厘米,占去本体面积的二分一。在原始时代堪称是件绘画巨构了。画面由棕白二色极简括有力地画出一柄用绳索捆扎在竖立的木杆上的石斧。一只白鹳面向石斧,叼鱼而立。鹳因叼著硕大的鲢鱼,为了用力提起和保持身体的平衡,头颈向后缩,瞪大的双眼露出惊喜的神色。据研究,这个彩绘陶缸,是用来装殓芋个部落酋长的。缸上的彩绘记录了白鹳氏族战胜鲢鱼氏族的历史事件,其中的白鹳可能即是讙头或驩兜。
【讙头国】
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这样对讙头的说法:“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而郭璞先生则说:“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海而祀之。画亦似仙人也。”
又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大禹一众从羽民国朝东南方走,就到了东边的讙头国。讙头国又叫讙朱国,实际上应该叫丹朱国的。是因为尧的儿子丹朱反对父亲,后遭放逐,丹朱几次反叛未果,最后跳海自杀而死,他的子孙就在南海繁衍成了这么一个国家。讙头国人也长有鸟形的尖嘴,背上生有一对只能用来作拐杖的翅膀。成群结队的讙头国人,经常扶着翅膀游巡于海边,伺机用他们的鸟嘴捕捉鱼是来吃。
灌头国由很多神灵自虚空中来到神体的内安宅。后人称之为灌顶——灌头,自此以后,他们很少吃东西,因此,以鸟喙的嘴,以捕鱼的样子捕捉海中的海龙、海马等高级海生动物。因神圣的灌头国人有自虚空中直接获得生命能量的道法,体能超常,需要阴水来平衡体阳。因此,在灌头国毕方鸟神的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这里的灌头国人所食用的,是海马,和海马的的同类海龙。海马的尾巴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着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每到春天,异于寻常的是,灌头国的海马是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海马会从胸海马的育儿囊里生出来。雌海马产卵,雄海马育儿,这才使阴阳倒置的典范,洪荒宇宙,仅此一例!而海龙确实海栖鱼类,它们的体形狭长而侧扁。全长37~50厘米。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渐变细,为四棱形,尾端卷曲。背鳍41~42厘米;臀鳍4;胸鳍23。骨环和腹部中央的棱特别突出,体上棱脊粗强,骨环每个棱面中央及每个间盾上均形成一个颗粒状突起棘。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或与体轴形成大钝角。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顶部的后端均被有大小不等的粗糙颗料状棘;颈部背方呈棱脊状,具颈棘2个。吻特别延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大而圆,眼眶突出,眼间隔小于眼径,凹陷。鼻孔每侧两个,很小,位于眼前缘前方。口小,前位。口闭时,口裂几乎呈垂直状。两颌短小,微可伸缩。无牙。鳃盖突出,不具隆起嵴,具明显的放射状线纹。鳃孔小,呈裂孔状,位近头侧背缘。肛门位于体1/2后方腹面。鳞为骨片状,全体均复骨片,成环状。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续。背鳍较长,基部不隆起,完全位于尾部;始于尾环第1节,止于第10或11节。臀鳍极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淡黄色,于躯干部上侧棱骨环相接处有一列黑褐色斑点,各鳍淡色喜栖息于沿海藻类繁茂之外,其习性及繁殖情况与海马相似。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此物有雌雄,雌者黄,雄者青‘。雄鱼在尾部前方腹面有育儿囊,担负着孕育幼鱼的职责。本品无食用价值,仅供药用海龙体长而平扁,全长20~22厘米。躯干部粗强,近四棱形;尾部细尖卷曲,前方六棱形,后方渐弱,为四棱形。体宽大于体高。背鳍40~41;臀鳍5~6;胸鳍20~22。骨环16~17+51~53。头长,与体轴在同上水平线上。胸鳍基部前方,各具一较大而突出的结,头上除眼嵴上缘各具一向后的小棘外,余无棘刺。吻长而侧扁,吻长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眶稍突出,前方与吻管背缘成平直斜线。体无鳞,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与尾部上侧棱及下侧棱完全相连续。体上棱嵴粗杂。背鳍较长,起于体环最末节,止于尾环第9~10节。臀鳍很小,紧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侧位较低。无尾鳍。体鲜绿黄色,腹侧鲜黄色。体侧及腹面均有大小不等鲜黄斑点,吻侧及下方具有不规则深绿色网纹。背鳍、臀鳍及胸鳍均为绿黄色。
海龙分布于我国南海,日本、菲律宾、印度洋、非洲东岸及澳洲各海中。还有尖海龙也是灌头国人常用的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