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08|回复: 1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03: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生& [, x: t# h9 ]0 ?
! F4 d8 Y; ?- I! E, L
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 Y3 i: s4 @& N+ M( E2 `% D
% g' s+ }9 Z: e+ y9 a
秀才( z# h6 e# u  f
+ J+ x2 v  u* f7 @$ N1 k: f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 ?, r/ K% m" r8 F" V
" m9 `9 e' K/ o8 B. R7 O
贡生
2 y5 q; d9 j2 C( f3 T5 N6 t0 w4 [* b3 B3 C+ F$ V. a9 ?: W: }+ N: O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4 L' f. L9 [  v, `1 B; y
" U6 Y5 k/ ~* P+ W( P' X2 B举人$ c. N1 H$ h; h& I

$ E% \1 n% x9 u2 R. ?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 ! J, K0 X& l! g' T2 b! m; x" G  s" i$ Y
# l! d& s- n& k! q0 V. k  b
解元
4 p5 P1 _3 \* N, K: d9 U0 S. q; |, d' v
解元 读(jiè yuán),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亦称“解首”。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 # d; t$ g' e+ k5 \; U
+ m& a7 b/ C) L) v& }* D
进士7 {) T4 ^  }+ s% ]- R! W- a

, Z0 `% n; T"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A8 v9 Y$ i/ F. k$ b- o
3 u' V* J) }3 d) b! {# ^! h
探花
/ V) g# r5 u: z7 C  o" W" [
! z; H2 \  o% W- ^( R) B2 a. |0 p“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7 r* y+ O* T( y: H0 s' S

' i5 `" v9 o! o榜眼* W; e8 z- j  B- C

3 k4 D; U) k1 }8 G%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q5 }6 o- @- t4 L+ q5 {# R
. y/ N* ]1 i5 k: Q% Z状元
, H' B' ^: J' u% X1 B$ r8 |" K1 e7 k# r: T$ E2 q5 C1 C4 H1 d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
发表于 2010-3-31 15: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使我长知识了,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