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汉民族——曾经诗舞剑酒的民族
“勤劳智慧”似乎已经成了汉民族的同义词,虽然我们 能从词面得出褒义的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无疑这四个字给汉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只知劳作而无雄性生殖器的工蚁民族,进而得出结论——汉族是下等低贱民族。联系整个清据时期几百万满清余孽寄生在数亿汉人之上,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肆无忌惮的强盗行径,难道没觉得这四个字分外刺眼么?可是历史上,直至明朝,伟大的大汉民族却分明是诗舞剑酒的民族,浪漫风流的民族,慷慨激烈的民族。
诗
不说楚辞、乐府、唐诗、宋词,便是收录西周甚至更早之前 民间诗歌的《诗经》,里面的许多诗歌今天读来仍然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而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的强盛,汉族人民积蓄已久的创作热情被最大化的激发,涌现出大量惊世骇俗的优秀作品和作者。我们难以想象,远古的祖先竟能运用方块字创作出这样惊艳的艺术品,怪不得鲁迅先生说:过了唐,就不用作诗了(大意如此)。而岳飞、文天祥、邹容、张苍水等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更在牺牲前留下绝命诗,字字泣血,句句惊魂,成为汉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坚利的思想武器。
舞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还有什么语句能比这几句诗更能表现汉人的长袖善舞呢?
可是从幼时开始,我们就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很多少数民族在节庆日载歌载舞,而此时,参与活动的汉人一般不是一边的陪衬,就是邯郸学步,跟着人跳少民的舞蹈,最烂的莫过于维族舞蹈——蛙蛤蛤,似乎汉人素来是与舞蹈无缘。可是历史事实是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各类舞蹈,以下是自网上搜索而得的部分资料:
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
先秦舞蹈可分为四类:
(一) 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舞蹈,如《葛天氏之乐》。舞者三人,执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谷茁壮,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赐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兽。
(二) 各时代颂扬祖先业绩的大型乐舞,如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
(三) 娱乐的小舞,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四) 娱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驱鬼除疫的《傩》舞。?
汉代著名的舞蹈:《七盘舞》,以七盘置地而作伎舞,穿插于《百戏》之中演出;《铎舞》,手执铎铃而舞;《公莫舞》,舞者执巾或舞长袖;《髀舞》,用有柄单面鼓作道具的集体舞。还有从巴蜀引进的《巴渝舞》等。
魏晋以后,北方《相和大曲》的乐舞有《罗敷》、《何尝》、《夏门》、《碣石》、《白鹄》、《为乐》、《王者布大化》、《白头吟》、《东门》、《西山》、《默默》、《园桃》、《置酒》、《洛阳行》等。南方则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宫廷乐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颂唐太宗业绩的《破阵乐》。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如《霓裳羽衣舞》。动作刚健的舞蹈称《健舞》,如《剑器舞》、《柘枝》、《杨柳枝》等;动作柔宛者称《软舞》,如《绿腰》、《团乱旋》、《兰陵王》、《春莺啭》等。?
宋元以后,舞蹈多被吸收到戏曲中,或边唱边舞,或于戏剧中插一段与情节有联系的舞蹈。
此外,也还有专门的民间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剑》、《舞判》(《跳钟馗》)、《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旱龙船》(北方称《水船》,南方称《采莲船》)、《竹马》、(《跑驴》)、《村田乐》(《秧歌》)、《耍大头》、《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车》、《凉伞舞》、《藤牌舞》等。这些民间舞蹈一直流传到现在。逢年过节,南北各地汉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乐和锣鼓配合,表演这些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