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90|回复: 1

苗族上刀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9 1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湘西苗族有上刀梯的习俗。上刀梯是苗家一项盛大的社会娱乐活动,一般在正月和七月举行,有苗歌唱道:

“正月来,牛角响,级级刀梯亮晃晃,花鼓冬冬木叶脆,后生上梯妹心慌。”

正月上刀梯,新年开张,农事末起,苗家为消除过去一年的辛劳,为求得新的一年吉利,选一个赶场的日子,大家欢庆一番;七月上刀梯,一般都在苗家庆丰收的日子——赶秋节里进行。

关于上刀梯,苗族祖先传下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叫张二郎的后生,是个破子,父母兄妹都死了,他也因饥饿倒在路边,奄奄一息,被一个姓赵的人救起并抚养,人们就叫跛子为张赵二郎。有一次刮起一场暴风,这个寨子除张赵二郎外,全寨人的眼睛都被风沙吹瞎。人们说月亮上的露水可以洗这眼睛,张赵二郎就要到月亮上去取露水。他背一把伞,走到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下,将刀一把一把地插在树干上,便沿着刀梯攀上云天。三十六天之后,树上落下张赵二郎的伞,伞上沾满露水,而张赵二郎却永远没有回来,人们用伞上的露水治好了眼睛。苗家为了祭奠张赵二郎,便把上刀梯这活动传下来了。

上刀梯这一天,苗家热闹非凡,各个寨子都组织起一个“赶场队”,选的都是寨子里的的能入高手,有玩狮子、龙灯的,有歌师,有花鼓手,有唢呐手,有舞棍耍叉的后生,有咬红铧口、捞油锅的绝技艺人。“赶场队”一路吹吹打打,喜笑耍弄着各自手中的器械,往上刀梯的墟场走去。“赶场队”的前前后后围观的人群是这个寨子的老老少少。人们穿上最好的衣服,特别是妇女,要穿上绣得最美的花衣裳,扎上最如意的围裙,头上、耳朵、颈根、肩背、手腕都戴上银首饰,走起路来,这些银首饰相碰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一派喜气洋洋,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下犹如烂漫的山花,使人赏心悦目。簇拥着本寨“赶场队”的这些人,都巴望本寨的人在这一天的各项活动中比别人强。他们的心情,一半是去看热闹,一半是去“站股杠”。在苗山,只要晓得上刀梯,方圆几十里的寨子,都是这样的打扮,这样的心情。

上刀梯一般选一个宽敞的坪场,立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杆,木杆顶插一面黄色的旗帜。木杆上横插三十六把长马刀,刀刃向上,为显得严肃庄重,末正式上刀梯之前,刀口都用布条封着。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上刀梯这一天的压台才开场。

当“赶场队”把坪场挤满的时候,苗家的“三连铳”礼炮就嘭嘭地冲向天空,表示欢庆的活动开始了,耍狮子的就去登那五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玩龙的去显什么“滚地龙”、“飞天龙”、的本事;唱苗歌的去围那悠悠旋转的“八人秋”对歌;吹唢呐、吹木叶的、打花鼓的、舞叉弄棍的,各有一个场所比试,这些活动的优劣都见分晓后,东道主寨子的特技艺人便表演特技。先是捞油锅,将一锅油烧开,舀几团生米浆放入油锅内,特米浆炸熟成油粑粑时,表演者把手伸进油锅,用手把油粑粑捞起,送给周围的人分享。接下就是口咬烧红的犁铧。表演者让人从火堆里钳出一张烧得通红的犁铧,从油锅里舀一勺开油泼到犁铧上,油立刻燃烧起来,油烧过后,表演者用口将通红的犁铧尖咬住,向四周环烧,让四周人都看清楚后,便放开。有的表演者还用手将烧红的犁铧端起或裸脚踩在通红的犁铧上。最后表演的便是上刀梯。东道主的艺人揭去刀口上的封条,赤脚光手,脚踩、手攀锋利的刀刃,一级一级地登上去,上到顶尖,掏出一只水牛角,仰天吹响,浑厚的牛角号在山谷振荡,山响岭应,梯下成千上万的人目蹬口呆,随之“三连铳”、爆竹,唢呐、锣鼓震天动地响起来,这热烈壮观的场面,不亚于欧洲的狂欢节。东道主的登梯表演完毕之后,各寨子“赶场队”中大胆的角色,也就会一个一个接连去攀那刀梯,攀者不甘示弱,观者人声鼎沸。

刀梯上完后,年轻的后生和姑娘,或三个五个,在路边、山坳找个僻静去处对起歌来,唱的都是些使人面红耳热的词句。成家的人和小伢儿,便直接回家去,用酒坛子里的“包谷烧”和鼎罐煮的红腊肉来结束这个快活的一天。这时,苗家的小伢,就蹲在火炕边,嚼着精腊肉,哼着正月的苗歌。

这便是苗家正月上刀梯的尾声了,歌唱得不并动人,音调也很平直,但却满含对新年的憧憬。
发表于 2010-3-19 16: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他们好厉害,这都能上跟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3 07: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