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简单地说,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中文里面“宗教”这个词与英文是有歧义的。中文里,“宗”字是在屋檐下举行祭祀仪式,本义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与宗庙,蕴含着对于祖先、宗族、宗祠的崇拜;“教”有教化、训育等含义。在公元六百年以前,“宗教”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官职;佛教进入中国后,佛教有一术语“自证为宗、化他名教”,泛化开后指宗教信仰。
西方宗教“religion”则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在西方人眼里,非到此地步不成为宗教信仰。
宗教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那时的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对于严酷的自然现象感到无能为力,对于它的千变万化的奥秘不能理解,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及梦幻、孕育等的不可理解和恐怖。于是,人们就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神灵支配,它可以给人以幸福,也可以给人以灾祸。人们就企图用符咒、巫术、祷告去影响它,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在大多数地方,宗教也由多神教发展成为一神教,认为有一个全能的“神灵”在创造一切、支配一切、决定一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人们对残酷的社会现象感到无能为力。被剥削的人们在找不到解脱痛苦的出路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而剥削阶级则尽量利用和发展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历史上,宗教有时也被人民用来作为团结自己、反抗压迫的旗帜。
宗教的本质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宗教有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但它们都是集中在人身上的。宗教就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宗教在各个世代的共性,这就是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特性
宗教具有五性,即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和复杂性。
宗教的群众性是指我国各民族有不少群众信仰宗教,有的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同一种宗教。
宗教的民族性是指宗教在各民族中有广泛的信仰。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道德规范、心理素质以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宗教的长期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宗教长期性的外在因素;二是指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不具备一定的充分条件,宗教不可能自行消亡。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
宗教的国际性是指某种宗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这些宗教都有自己的国际性组织。经常通过召开会议,举办文化交流和学术讨论等活动,强化宗教的国际联系。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几种主要宗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历史上都是从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佛教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伊斯兰教在南亚、中东、北非等地被一些国家奉为国教。因此对国内宗教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在国际上都将会发生不同的影响。
宗教的复杂性是指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宗教的教义、教规、礼仪、组织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种宗教内,也有不同的教派;宗教思想庞杂,教派繁多,教徒众多和多层次性。宗教的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往往利用宗教来影响群众。许多国家至今还是政教合一,有些国家以宗教名义建立政党,其中不少是执政党。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近代神学家保罗·田立克指出,人对终极关怀的理性或非理性回答,产生了宗教。一般“执迷”产生的狂热都称不上宗教,只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才可能成为宗教。其中要包括有神话、宗教史(包括宗教人物传记)、教义,最后是解释系统,即是它的核心主张。
宗教既是文明的一部分,又与世俗的文化、政治制度有所区别。宗教是关于生命的文化,有非理性的成份,它只要人们相信,而不要人问为什么。对人的约束体现在精神和思想层面。而世俗社会的文化是大众协商博弈的结果,讲究规则与合理性,针对人的肉身与行为予以强制性规范。在一个社会里面,如果这两种文化不能够协调同步,而相互矛盾的话,这个社会一定会出现个人与集体、精神与物质、制度与文化等多个深层次的矛盾,产生混乱。
马克思曾经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宗教就会消失。因而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宗教既是支撑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也是文明延续很重要的部分。它一方面劝善,所有的宗教都有导人向善的成份,另一方面,它有来自非理性世界的种种戒律,对人在生活中的行为予以约束,教之、导之,劝勉之。这是一个“以文化之”的过程,思想的“教化”非“武化”。就象水一样,至柔又至刚,慢慢改变着地球的面貌。
来源于远古的神秘世界,存在于心灵的礼物,支撑了人类的思考、追求以及向上,这就是宗教。无论哪种宗教,都蕴含了人对宇宙、万物、对生命最初始和深远的思考,始终流淌于各民族、各地域人群的血脉。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有力量。没有这种共同向善的力量,民族、国家很可能就会失去核心的凝聚力,也无以“化育”后世万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