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ddvgek

这些流言已经被证明是误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世昌的高薪

   
    此文误将北洋海军军官的年薪当成月薪了。北洋海军的士兵是按月发工资,但军官是按年薪计算的,这一点常常被人搞混。以定远舰为例:

定远铁甲舰人员编制与薪俸表

  职 称           阶 级        人 数        官 俸(两/年)        船 俸(两/年)

   管 带         总 兵        1            1,584                  2,376
   副管驾        游 击        1              960                  1,440
   帮带大副      都 司          1             624                    936
   驾驶大副     守 备          1              384                    576
   鱼雷大副     守 备          1              384                    576
   枪炮大副     守 备          1              384                    576
   炮务二副     守 备          2              384                    576
   船械三副     千 总          1              288                    432
   舢舨三副     千 总          1              288                    432
   正炮弁       把 总          1              192                    288
   正巡查       把 总          1              192                    288
水手总头目     把 总          1              192                    288
    副炮弁     经制外委        1              496                    744
    副巡查     经制外委        1              496                    744
    总管轮     管轮游击        1              960                  1,440
   大管轮      管轮都司        2              624                    936
  二等管轮     管轮守备        2              384                    576
  三等管轮     管轮千总        3              288                    432
  鱼雷管轮     管轮把总        2              192                    288
  舱面管轮     管轮把总        3              192                    288

  职 称        阶 级        人 数       军 饷(两/月)

水手正头目     兵 匠          8              14
水手副头目                  10              12
一等水手                   40              10
二等水手                    50               8
三等水手                    50               7
一等管旗                     1              12
二等管旗                     5               8
鱼雷头目                     3              16
其它杂役(略)

总用人数       329         行船公费      850两  /月          医药费   300两 /年

    在海军军官的待遇上,《北洋海军章程》参照英德两国的制度,制定了较优厚的俸给标准。军官的俸给分为官俸和船俸,每年的年俸中,40%为官俸,60%为船俸。如北洋舰队提督年俸为8400两银子,其中3360两为官俸,5040两为船俸,职务最低的军官每年的官俸96两,船俸144两。1881年,北洋海军的俸饷开支总额为669100两银子。而官俸又以职务高低和所在的军舰型号而定,而且如不出海担任舰艇军官,船俸即取消。

    另,此文缺乏最基本的海军史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大屠杀中的韩国军队


   首先,那个“15师团的韩国联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日军第15师团在1925年5月1日被取消番号,重建于1938年4月4日,当年8月份于上海登陆,在“中部支那派遣军”畑俊六大将的麾下,担任日军占领地的“警备”和“治安维持”工作。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存在“第15师团”。

   第二,当时的日本军队中只有很少的朝鲜、台湾劳工(军夫),而不是士兵。1937年的日军部队中不可能有“比例并不低”的韩国兵。直到1938年2月,日军才开始招募朝鲜籍军人。日军从1938年开始在朝鲜实行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1943年实行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下表是各年志愿者和最终入伍者(即日语的“入所者”)的人数及比率:

年度 志願者 入所者数 競争率
1938年 2496人 406人
1939年 12,348人 613人 7.7
1940年 84,443人 3,060人 20.1
1941年 144,743人 3,208人 27.6
1942年 254,273人 4,077人 45.1
1943年 303,394人 6,000人 48.2

   还有,照片里面那个叫“李虎巴”的韩裔日本兵是1944年才被征调的。

        日军步兵师团中,拥有朝鲜兵员较多、又和中国军队有接触的,只有一个——就是缅甸战场上的救火队兼头号炮灰49师团,该师团大约有20%的朝鲜兵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炎帝遗骸在文革中被焚骨扬灰


        我就是本地人,有义务驳斥这个诬蔑家乡的谣言。

        事实上炎帝陵的主体建筑被焚不是在文革时期,而是发生在1954年除夕。当时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毁。文革时期确实拆毁了炎帝陵的附属建筑,但是绝对没有人去挖掘陵墓!况且炎帝陵里是否有炎帝遗骸存在还是个问号(如果有的话,其考古价值只怕比秦始皇陵更大,那现在我们还需要搞那耗资巨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么?),怎么会有保存五千年的“炎帝尸骸”给你去“焚骨扬灰”呢?

        再说,炎帝陵早已修复一新(1988年10月竣工),如果宋楚瑜先生返乡时提出要拜祭炎帝陵,我们绝对是欢迎的。


炎帝陵午门


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长50米,墓面石碑为清道光七年酃县(今炎陵县)知县沈道宽所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 淹死上万日军


        “第二军阵亡七千多人”是整个徐州会战的总阵亡人数,萨沙的确在此处篡改了原文。原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国民党放水是徐州会战的最后一小节,结尾处提到25日撤销归德指挥部,29日第二军回到徐州,和其它部队一起举行阵亡将士追悼会,原文在括号中提到第二军此战损失7452人。但是在萨沙这里就给改成了“仅我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原文是根本没有这句话的。原文出现7452这个数字和萨沙之前引用的文字之间还有很多自然段,而且原文也根本没有如此夸张的表达方法。萨沙添加的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洪水造成了日军的巨大损失,但原文根本没提洪水导致士兵死亡。据高桥文雄《日本陆军的精锐-第14师团史》记载,直接被洪水冲击的14师团仅溺死3人,16师团情况不详。日军大部分的伤亡是国民党军队利用洪水打击被割断部分孤立日军的战果。

        萨沙这里玩了三个技巧。

        第一,兰封会战日军的两个主力师团都隶属第二军,他却凭空加了个“仅”字,好像还有其它军团协同作战一样。

        第二,原文的“7452”这个数字是指第二军徐州会战全部阵亡数,由于原文比较简略,或许也可以理解成7452是兰封会战的阵亡数(我认为应当是徐州会战损失的总数的,因为之前第二军一直没有停止过作战,没道理只祭奠兰封阵亡的,不祭奠徐州阵亡的)但是,这7452绝对不仅仅是洪水淹死的,5月28日开始的兰封会战,难道除了洪水的威力,国民党就没有打死日军一人?

        第三,萨沙先把第二军死亡人数都算成了洪水淹死的,然后又用“仅第二军”这个自创说法,凭空又把洪水淹死的人数增加到了上万人,于是花园口决堤的骄人战绩就如此出炉了:“日军高层官方资料 说明日本死于洪水上万人”!

        只能说,萨沙如此故意篡改历史为蒋介石歌功颂德,根本不配讨论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日小学生夏令营表现的对比

那个内蒙古草原中日夏令营是我上小学时候发生的事。孙云晓的那篇文章说中国的小孩直到夏令营开始后还以为主办方会包办伙食,这一点有些不可思议。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主办方组织工作的严重失职。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93年第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题为《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缩写稿《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发表于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经同年11期《读者》杂志全文转载,文章标题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后来《中国青年报》对那篇文章的每一个所谓的事实进行了披露,指责此文有不少失实之处。

        比如“那些中国的孩子把书包扔在车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而事实是国产书包的质量太差,80%的中国孩子的书包带因为不能负重而断裂;而日本孩子装备有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专业野营背包。当然作者就此说,这是“偷懒的极好理由”,而实际上作者只是很阴险的截取了这个镜头的前半段,真相是:当有老师说“那辆车不能放书包,是给体力不好的同学坐的”(大意),于是孩子们马上把书包拿起来,有的孩子甚至找老师要了绳子把书包带捆上。

        日方的孩子在来华前都接受过预科班性质的野外生存短期特训(生火、切菜煮饭、搭帐篷之类),自然轻车熟路,并非天生聪明坚强。当时中国人玩户外徒步旅行的人数很少,自然缺乏相关经验,但中国孩子们也学得很快。《中国青年报》里引用当事人的话说,日本学生并不是个个勇敢坚强,有人死活不敢从岸边跳上船(中国孩子个个跳了上去),甚至还有人蹲在地上拉不出大便(一辈子只会用坐式马桶)!中国孩子在夏令营也做了许多让日本人敬佩的事。那些比较煽情的日本人的台词(“草原美不美?”)应该是假的,因为那个日方队长乡田实先生(并非宫崎市议员)在回国看到这篇报道后,还专门发表声明辟谣。他还在电视上说:“如果面对这样可爱优秀的孩子,我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那我真是要鄙视我自己.....”(大意)

        另外,每个孩子的负重实为10千克而不是20千克,至少步行23—29千米而不是50-100千米。看来作者也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格斗

肥熊乱谈——应邀扒一下“黑市拳”的裤子:

        哥几个一再点俺的名,强烈要求谈谈那个黑市拳的问题。点俺的名那是瞧得起俺,老绷着就不是个事儿,所以凭记忆来摆两句。

        (1)

        那篇文章记得八百年前就由不高兴同学(AKA米勒梦,葛瓦斯,或一根烟屁)拿出来贴过——要知道这不高兴同学乃是一晚期的职业摔角扇子,看WWE经常看到五迷三道,很有些人戏不分的意思,对这类东西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正常的。可是没想到呀没想到,据后来的一些贴子显示:对该狗屁文章抱持一种半信半疑,或者说宁可信其有的态度的,并非个别——俺不免出离诧异了。在此特别要提出批评的是虱子同学,小丫的参观或参与群架的经验值应该不低吧?且职业关系,替首长作保镖的发小或是国内健美精英也颇见过几个,咋说捏也是个“没吃过八戒肉总看过八戒跑”的人物,居然还真把这个当个龙门阵来摆,可见地摊报告文学流毒甚深,让俺觉得很有扯几句以正视听(伪台湾口音插嘴:扫盲)的必要。

        其实当初不高兴同学初贴的时候就积极拉俺作讲解评估,俺当时匆匆扫了文章一眼,立马就给下了“架空历史地摊报告文学”的十字评语。现在回头看看,不由得效屈叫自拍肩膀:岂止是言简意赅,简直微言大意嘛!不过有些失之述而不作,看来并没有起到彻底揭露休闲地摊文学丑恶本质的效果,现在就详细说说。

        上面的十字评语,关键要着落在“地摊”二字上。地摊怎么解?地摊的基本功就在于,丫明明是在一筒子楼里头码字换些油饼钱,隔壁孩子哭声悠扬,公厕的味道一阵阵飘过来,可笔下出来的那些个历史秘闻,就跟丫的亲自出席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而毛主席和皮主席休闲倒没能与闻似的。

        比如这篇黑拳吧,上来就声称:打黑拳的这帮哥们,那收入,不是职业拳击能比的。

        职业拳击收入是什么一个级数?(借黄易的词儿)就算泰森一场两三千万是个别现象吧,但凡有腰带牵涉进去的,总也得上百八十万。钱从哪里来?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象当初阿里那样,跟扎伊尔十万人体育场中间儿摆擂台,那毕竟又是少数——现在的拳赛,一般都集中在几个有名赌场搞定,面积有限,门票顶了天也就那么多,主要收入还得靠兜售收费电视节目,也就是所谓的pay-per-view。假设全国有两百万户想通过电视信号观摩强奸犯咬耳朵,每家照规定掏出五十刀,那总共就是一亿绿油油的美子。扣掉拳手几千万,经纪人抽头,广告推广,余下的就是电视台的利润——显然还颇巨,所以个个周末都在办。好吧,这是多大一笔生意,有了概念了吧?

        所以重量级拳王在年度运动员总收入榜上,总是金枪不倒,名列前茅。而地摊报告文学上下嘴皮一碰,几个纸上的黑拳精英就贵气冲天,晃晃悠悠站起来,个个都是大款,很有些“钟王欧褚颜柳赵,皆惭不及韦小宝”的意思。俺来美国掏钱看拳也不少了,可就是不记得掏钱看过他们。

        所以地摊文学就解释了,这东西,都是黑帮大佬们私下掏钱讲数,你们守法交税的普通老百姓是无缘见识的。因为是黑帮大佬们的爱好,所以都逃税,所以就是高。好嘛,本钱都还不知道打哪儿来呢,丫就惦记着逃税那档子事儿了,实在是高瞻远瞩,局部大于整体。

        再分析一下这些黑帮大佬们:勤勤恳恳贩白粉贿赂政客之余,放着那么多精彩热闹的职业体育赛事不看,撇下那么多可以玩猫腻的赌博方式不玩,痴心不改,还就爱砸钱支持这个老老实实,一拳一脚的草根格斗运动。观众稀少,地方埋汰不用说了,工伤死亡率还巨高(那文章里哪一个高手不打死个百八十人的,怨不得美国每月几万人失踪,可俺记得那都是妇女小孩居多,想不到精壮的后生也不少),哪一次打完了还肯定有许多手尾——自然了,这样吃力不讨好拿钱打水漂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事情,黑帮大佬最喜欢,要不怎么显出他们天降大任,与众不同呢?

    (2)

        接到摆,该地摊文学说了,飞腿一扫,黄金万两,“打上几场就能一举暴富”。确实,照他们订出的那种不输泰森的收入标准,真是想不暴富都难——再看看丫列出的几位传奇人物的生涯战绩,我操,总场数几乎就没有下于一百场的,厉害厉害!要再打多几场,别说区区几个黑社会了,丫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怕是给哥几位发工资都不够。这种收入标准,能挺过两三场,怎么说也是个千万富翁了吧?“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了吧?还坚守阵地,天天在那种玩命性质的比赛里头跟阎王丢骰子很好玩吗?一百多场……莫非高手们都有自杀倾向?

        再说说写文章的很看不上的职业拳击吧,照该文章说法,其强度跟黑市拳这种“KO率几乎100%,死亡率明显过半”的终极运动自然比都没法比,所谓的拳王们上得台来,一分钟都挺不过去。嗯,大家不妨去查查,近代拳击界几个出名人物一辈子能打几场比赛?拳击这种运动对身体的伤害到底有多大?阿里点奥运火炬的镜头各位都记得吧,拿咱家乡话说,那真是“打成瓜娃子”了,而他老兄这辈子也不过打了区区61场。这么说吧,能挺过五十场胜率过九十的——没得说,保送拳击名人堂!而黑拳文章里用以举例的高手们,按说个个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讨生活,可腰带下却都挂着一百多场出赛纪录。鬼子宫本武藏据说一辈子六十一次真剑决胜,未尝一败,被尊为剑圣,这要跟黑市拳好汉们一百多次生死关头走过来还活蹦乱跳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了,或者这黑市拳是比较好混。

        这些明显的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的地摊东西在文章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都是拿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就能鉴别的,上面不过是几个最扎眼的罢了。“地摊”二字批完,再扯扯不厌其烦举了很多数字的“报告文学”部分。

        闲话休提,狗屁文章一上来就反复说了,不止一个高手能踢断“27英寸”的铁柱,然后连忙避重就轻转移话题,说这光能踢断不稀奇,关键是还要能踢中云云,很“禅”的样子。同学们,27英寸粗什么概念?那是直径差不多70厘米,也没什么,就是一抱粗!咱也别动什么铁器,发给丫一把电锯,让丫把合抱的木头给锯断了俺瞅瞅要花多大功夫?再来一个比方:海军自有铁甲舰以来,基本遵循“要害处装甲厚度大于等于主炮口径”这个设计思想,清朝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大名鼎鼎的“定远”和“镇远”,主炮口径305毫米,也就是12英寸,相应其要害部位装甲厚度也就是12寸左右,当时日本海军为了对付这俩犀牛,硬是搞小船大炮,把320毫米的大炮愣给装上了“松岛”。结果黄海一役,定镇二舰被弹数百,可就没有一发穿甲弹能打穿主装甲的——记住,那还只是12英寸厚的喔!现在黑市拳这几位,一脚27寸,一脚27寸,个直娘贼飞起一脚比战列舰主炮还要火爆,你说这美国要找伊拉克麻烦,哪还用派什么军队?把哥几个在巴格达上空空投下去就齐活了。咳!怨不得说丫小布什蠢。

        嗯,裘千丈同学请把手放下去,俺知道这个一脚27寸您老一定也行,说不定还是您的首创,不过现在电脑图像发达,恐怕您要换个电影以外的领域碰碰运气。

        (3)

        据我分析吧,编这篇地摊把式的这哥们,多半还是打外国同行那里取的经——外国地摊东西比起咱们这儿只多不少,象什么“西红柿跟牛基因合成的新产品,果肉味道象罗宋汤,果皮可以做皮鞋”之类的洋垃圾,《人民日报》都转的。之所以觉得这东西嗅着有膻味,是因为据俺经验,要国内地摊作者悟出“卧推”、“深蹲”是什么东东,并编出相应的数据,恐怕是要等到共产主义实现那一天,而这些概念在重量训练比较深入人心的国外要相对普及一点,编起来也比较熟手。

        不过昨天又有猪肥马瘦(AKA大梦)哥们专门指出,文章里列的“史上最强”,十大高手个个都是亚非拉穷朋友——里头赫然还有四个炎黄子孙——恐怕就会有人问:老外要编恐怕也不会这么编吧?其实这也好解释,坛里前些天出了个地摊文学家的免费代言人,不管多搞笑的细节他都会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帮别个进行合理化解读:比如说27寸完全可能是柱子的长度,而就算一脚踢不断,还可以抱着一下两下地去拗嘛!其实他完全可以斩钉截铁地说:那书就是俺家亲戚印的,27那是印刷时候标错了小数点,乃是0.27寸之误!何等省力,费那么大劲在那里推测直径长度,生铁熟铁,多不直接,可见脑子还是不大好使。当然了,就算是0.27寸——也就是6毫米粗的铁家伙,也不是血肉之躯一脚能扫断的这个概念,他一时半会儿哪能参得透?要给他时间。何况还有一见黑拳高手用的是百家姓就根本拒绝去想的咧,只要认准这个理,梦里睡了美女,跟实际上睡了美女,那区别本就是似有若无的嘛。拿他们的理论一推,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国名人名还不好臭编?咱们的地摊作家虽说别的方面可能困难点,改几个仓颉版人名满足国内几位被窝里的需要,那还不是举手之劳?关于这个取名问题,后头还会专门说说。

    言归正传,这地摊终归是地摊,几个基本数据就是编不圆。

    文章里众家传奇人物在身高体重战绩之外,一般还提供两个数据:卧推和深蹲。这是力量举(powerlifting)三个项目中的两项,是检验力量——特别是绝对力量(与爆发力相对)的主要指标。姑且先不去追究以爆发力为生命的格斗运动为什么要扯上这俩静力数字,就看看丫怎么编吧:几位亮相代表人物卧推差不多百把公斤,深蹲全在半吨以上。

    这地摊文学家——先不论是国内这位或是我推想的国外原著,要说他编东西完全不过脑子吧,其实有点冤枉了他,否则岂不都被坛子里几个智商70左右的揭露完球了吗?比如这两个数字:跟腿部力量关系比较密切的深蹲成绩,足足是只跟上身有关系的卧推成绩的三四倍——这不正体现了文里反复鼓吹的那个手是半掩门儿全凭脚打人的战术思想吗?看看,严丝合缝嘛。问题在于,如果真有这样数据的人类存在的话,这些仁兄一定会在美式超级英雄漫画里找到一席之地:他们不是有啥蝙蝠人蜘蛛人吗?这几位进化得好,可以称之为袋鼠人或是蛤蟆人。为什么呢?咱们随便举个例子。

    就说这位台湾新竹的“唐龙”吧(看过小龙哥《猛龙过江》而见到这个名字不笑的,我输他一块钱),文章显示身高一米八几体重84公斤,在南方人里也算一条大汉。卧推125公斤,这就比较大众化,比起俺大学时的纪录也不过多出区区几公斤而已——俺那时候体重可是要压在70公斤以下的。总之,经过一定的重量训练能做到的人那就多了去了。再看看深蹲:585公斤!!!乖乖不得了,这是怎么一个概念?众所周知,人类的体格和力量是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训练方法的改进,营养学的发展等等,而逐步增强的,看看各项体育世界纪录的提高,看看今天超重量级拳手的体格跟二十年前同行的比较,一目了然。所以远的不去扯他——神话故事跟民间传说有啥好扯的——自有正式纪录以来,史上深蹲能过450公斤的高人,用不了一只巴掌就数完了。而在标准可信监测下深蹲超过500公斤的?零。

    而那篇“黑市拳”里头,深蹲没个500公斤你都不好意思坐台工作的。

    这么说吧,历史上蹲450公斤以上的人物,借范进他老丈人肉联厂老工人胡某的说法:“这些蹲450的,都是天上的武曲星,一个个方面大耳,几个打黑拳的,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这585的深蹲,只怕也是地摊文学家见丫老,过意不去,舍给丫的。好了,不开玩笑,大家见了照片自知,当前几位力量举排名前列的怪物的大腿,再增粗一圈(谁让他们连500公斤都蹲不了呢),配上俺这种尺寸的胳膊,试问想不做袋鼠或是青蛙,岂可得哉?

    (4)

    扒到第四轮,手有些酸,笑。这篇扯点花絮。

    当时提到力量举各项数据,有哥们儿提起了国产英雄“贾石头”的一些事迹,我靠,这对于俺的垃圾内存可真是ring a bell了——无他,撇开该名字的疯狂喜感不说,这哥们儿的丰功伟绩可是自打俺上中学起就是地摊文学的封面故事啊!

    那时候正经读物稀缺,封面花红柳绿的地摊杂志当仁不让,填补国家空白,成了宿舍畅销书榜首。记忆中不止一次看到过:许多重要部位手工涂色处理过的美女图拱卫之中:一个敦敦实实,肚皮圆滚滚的东方汉子叉手而立。汉子背后的景物则不时有些变化:有时候是一辆嘉陵摩托——因为据说贾同志的训练方式之一就是:别人扛自行车上居民楼,他扛摩托;有时候则是几个勒着性感兜裆布的胖子,脑袋边上从别处剪贴来的那条轮廓线赫然在目——因为据说贾同志曾经东渡日本挑战过相扑力士,连场大捷。具体比什么,有说掰腕子的,也有说是比深蹲的——至于是不是半蹲,作者调皮,没有说,反正不是比吃火锅吧。当时看了,深信不疑。又听文章说贾同志在什么杂技团充当叠罗汉之类杂技节目的“底座”,人尽其才,发挥特长云云,就不免有些唏嘘了:怎么说也是当代霍元甲一流人物,神力盖世,勇挫洋大力士的主儿,在工作岗位上整天仰面躺着,两腿高举,让几个小妞踩着翻跟斗——虽说知道要提倡革命的螺丝钉或是底座精神,有些痛心总是难免的。

    再后来,自己摸杠铃了,运气不错,看了几本翻译还算忠实的书,开始了解举重和力量举的一些历史沿革。贾同志虽然在各种杂志上的曝光率还是居高不下(文章自然还是那同一篇),头上的光环在俺心中却黯淡了。没错,在中国力量举历史上也许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虽然我很怀疑会有人忠实记录该运动在中国的历史,想想吧,堂堂全国篮球联赛到今天连个数据统计还做不好咧——但中国现在的出版物(官方地摊一视同仁)写的东西,不打上个七折八扣是不行地:还记得俺上一篇提过的深蹲纪录吗?贾同志的地摊大传里头写的有——深蹲:863.5公斤!!!还有更神的咧:如果人体六百多块肌肉同时收缩,没有损耗,理论上可以产生一两吨的力量——当然这是一种类似于绝对真空的假设出来的理想状态——很显然,人是不可能同时动用每一块肌肉的,就算可以也不可能没有损耗,且往同一方向用力,再让咱们看看贾同志的腿举:六吨多。啥也不用说了。

    想不到后来还真有看到活的贾同志的一天。

    人家有个“吉尼斯”,咱们就搞个“基尼斯”,然后就在上海大世界搞大力士比赛。要说这地方也算选绝了,大世界就是当年天桥的南方版,操边挂卖打药的麦加,搞这个玩意儿,再合适没有。

    大力士比赛——老外比较耿直,直接管它叫“世界最壮男人”比赛(World’s strongest men competition),历史也算悠久,始终没怎么大红,国内当年很转过一些旧录像,现在美国espn,espn2老在下午和凌晨拿来杀时间的那些就是。开始多半是一帮子退下来的职业举重选手,趁俩零花钱的健美运动员,闲来无事的二流橄榄球防守队员之类在比赛淡季关起门来穷欢乐。比赛分若干项目,最后按名次记总分,而所谓项目无非也就是把力量举那三大件改头换面融进去加点儿有氧运动——有许多场合要肩挑手扛着重东西小跑,采用的器械常常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跟德国办就举大众,跟法国办就举雪铁龙,马戏团side show的气味很浓。

    八十年代之后,该比赛的冠军渐渐为欧洲,特别是北欧那边一帮大块头所垄断,那地方的海盗们好勇斗狠,举重素有传统;而且又不像美国:这边身长力大的若是不去搞football,简直是家门之耻,几大热门职业体育早把一帮基因变异人士吃光抹净,根本没得剩。所以虽然最近老美一家卖运动补剂的公司(这supplement实在不大好翻,不算禁药,可也不是什么好吃的,将就吧)拍出钱来拿下了该比赛的冠名权,成了“希望饲料世界最壮男人”之类,可作为出钱人的老美就根办“应氏杯”似的,要拿回冠军,还遥遥无期。

    好吧,言归正传,在大世界举办的这个“基尼斯”显然不是希望饲料出的钱,不过倒是请了几个金毛蓝眼睛的斯堪的纳维亚海盗助拳,个个牛高马大,但都不是正版WSM里头那几张熟面孔——想来是瑞典力量比赛甲B的选手。不过这不重要,因为参加的还有咱们贾石头同志——英姿飒爽往那一站,比各位大反派要矮一头到两头不等——一看就是要为国争光的主角。电台播的是个花絮,没有全过程,就那么几个镜头:可以看到有一项是“Farmer’s walk”,翻成中文就是“农民疾走”,翻成人话就是提重东西比快,但见几个洋毛子一手一个铁书包似的东西,腿被压成罗圈状,吭哧吭哧一路小跑就冲线了,镜头转过去,给了贾同志,但见两条短腿几乎环成正圆,还在一半路程那儿死挣着呢,俺……残念。

    最后一镜头就是排排坐地上拉解放牌卡车,只见大号金毛鬼子腿一蹬人一仰,车子动了,然后借着惯性越滑越顺起来,镜头又转,贾同志小短腿蹬得笔直,人差不多仰躺在地上死拽着绳子正运气呢……

    后来,后来是天气预报了。

    最后提一句,贾同志跟黑拳的相似之在于,到中文google上分别用“贾石头”和“黑市拳”一搜,有关那几位的事迹,贴到东来贴到西,我自一口真气足——翻来覆去就是那两篇东西,连有人很在意的“潜在”表述错误,都是一般无二的,有道是“真言不入六耳”,大致如此吧。

        (5)

    最后扯扯当初那十字评语里头的头四个字:“架空历史”。

    这架空历史怎么说?最先是在日本人那里看到的,倒是跟文部省修改教材无关。乍一听工程浩大——“架空”——很有给俺一粒伟哥,俺就能支起帐篷的气势,其实说穿了又是不值一个虱子:简单说,就是写故事时候,脱离真实历史背景,自己编一个出来。

    例子就多了去了,东边:有日本那个什么田里的树写的《银河英雄转》,漫画动画方面更是有人丁兴旺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至于西边就更不用说了,近有“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宇宙”中发生的星球大战系列,远有最近改编电影红到发紫的《指环王》系列,不光虚构了庞大的编年史,地图集,连语言都自己动手编了几种出来。

    再举俩咱们再熟悉不过的例子:金师傅,他编起故事来,中国历史上几个出彩的朝代基本上都给包圆儿了,比方说韦爵爷吧,打诛鳌拜到除三藩,从征罗刹到下江南,当时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插上一脚,活脱脱一个康熙年间的阿甘(当然心机和性经验十倍都不止)。所以说金师傅搞的,不是架空历史,是绑架历史。而古师傅的活儿就不同了,向来朝代模糊,自给自足,常常是除了“在地球上中国发生”这一点比较确定之外,说是唐明之间哪个朝代都有可能,连二十世纪的黑帮小说情节也可以吹吹灰拿来就用,这就有点架空历史的意思。

    可是凭空架设这种虚拟世界设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要编得好,编得让人投入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明为架空,暗地里从现实世界大借东风的就太多了。就以前头提过的《银河英雄传》为例,整个银河帝国,大到政体,吏制,小到建筑物和人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在现成的欧洲历史里头打滚,从普鲁士的无忧宫到拿破仑的十大元帅,无一幸免。至于作为对手的共和国方面,俺甚至记得有个游牧民族血统出身的将领叫乌兰夫(!?),也亏这书问世得早,否则里头那个地球教的头子会姓拉灯也说不定……

    再看看这篇黑市拳里头的那些人名,就不能不让人面露神秘微笑了,雄文几万byte,问候了若干现实中格斗界成名人物的父母:什么哈格勒(前世界中量级拳王)、卡列宁(前世界古典式摔跤超重量冠军),哦,还用了穆罕默德哩——当然这个我们理解,对中东常用名不熟悉,找个最熟的救急呗。最具无厘头特征的当然是那个什么“塔克•霍根”了,姓是职业摔角明星,名是前重量级拳击手,可堪一比的大概只有退役NBA明星Larry Johnson了,笑。而至于哈格勒,塔克,卡列宁这些,绝大数情况下都是姓不是名,那就更加顾不上了——地摊杂志出刊,那可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事儿,跟山西阎主席似的,“你不臭编他不管饭”,所以只好事急从权。

    最抵死的当然还得算那个照例“击毙”了霍根同志的“安东尼马库斯”了。过去这若干年,去到老美超市里头随便拿起一本格斗杂志一翻:这位“安东尼马库斯”同志风雨无阻,就在大约第七八十页的中缝卖防身术的广告咧。

    那些绰号就更扯啦:“唐龙”,“战虎”……从李小龙电影到许景琛漫画,转了一圈,看来动笔的还是同胞呀。

    说到这里,这篇黑市拳狗屁文章出炉的全过程差不多都呼之欲出啦:面前摊几本过期格斗杂志,电视里头锣鼓喧天地放着职业摔角,写东西的哥们儿不由得文思泉涌,下笔如有鬼助了。

    好了,俺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篇黑市拳的鬼东西完全属于冥界太阳报的代表作,通篇鬼话,一句真话没有。一辈子都没摸过杠铃片,学了几脚边踹就觉得自己是候补散打王的人就可能会信。切,俺要在这里给丫详细分析性命相搏的真实状态丫是绝对听不进去的——要等丫试着用丫华丽的扫腿,去阻止低头上来抱腿的流氓的时候,丫才会有机会明白——如果丫能survive的话。

    当然啦,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还记得为打架而打架的乐趣,算啦算啦,要真是迷恋架空历史格斗文艺作品,推荐两部日本漫画:热血青年们可以看坂垣惠介的《刃牙》,周星星爱好者可以找找刃森尊的《破坏王》,论到娱乐性,比那鸡巴黑市拳文章强多啦。美中不足的是,主角既不姓陈,也不姓张,看来是无法满足篮坛东方不败先生被窝里的需要了。一定要满足自尊心自豪感,说不得,只好降低标准,继续看满纸荒唐言的国货黑市拳了。再说,不是还有大声宣称“我家所有电器都是海尔”的忠贞之士吗?所以说爱国和享受,难以两全啊。

    “为啥——俺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嘛。就算看得哭笑不得,也得接着看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食人树的传说


        有关食人树的说法有几起。卡尔·李奇博士(Dr. Carl Liche)在1920年9月26日的《美国周报》(American Weekly)上报告说,他于1878年在马达加斯加目睹了一棵巨大的开花植物将一名年轻女子消化掉。所配的艺术想象图描绘了这名女子的命运。她被认为是世所罕闻的残忍部族Mkodos人的一员。1925年,仍是这家报纸发表了第二个有关食人树的故事,这次是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一种树。布兰特(W.C.Bryant)在另一篇文章里声称他在漫步时走入了岛上的禁地,一棵食人树伸展开来,叶子发出嘶嘶声。他的向导认识这种树,便把他打倒在地,离开了那些可能致命的叶子的伸展范围。布兰特的故事配着一幅描绘这棵树的图片。后来他注解说,树周围的大量骨骼并非真的存在,而他原本曾接近那棵树,把它当成遮阳棚。

        动物取食植物,在人们看来已是正常的或不足为奇之事。要说植物能捕食动物,则会使不少人惊讶。那么,世界上真有能捕食人或动物的植物吗?这个问题要分两句来回答。首先,能捕食动物的植物确实存在,这主要有产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猪笼草,茅膏菜与产于南美的捕蝇草及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都生长在热带沼泽地带,因为这类地区往往土壤贫瘠,所以植物不得不捕食动物以增加营养。

        这类植物捕食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夹子般的叶子,叶子两半能迅速闭合,把牺牲品夹在当中。如茅膏菜,它的叶子平时分两片张开,叶上分泌有甜味的液体,一旦有昆虫类小动物碰到叶子上的触毛,两片叶子立即闭合,把昆虫夹在其中,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吃掉"。大约十天后,消化已毕,叶子重新张开,等候捕捉下一个猎物。另一类如猪笼草,瓶子草,叶子演化成瓶状,瓶口色彩鲜艳如花,并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吸引昆虫等小动物。而瓶颈又长着向下斜生的硬毛,昆虫只要爬进瓶中就无法逃出,瓶底的消化液会迅速把它 消化掉。这些能捕食动物的植物,虽然令不少人觉得惊奇,但它们确实存在。然而,这些植物都不高大,一般只有二三十厘米,最高的也不过六七十厘米高。它们只能捕食小动物,主要是捕食昆虫,较大的品种,偶尔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捕虫植物或食虫植物。至于稍大些的动物,哪怕是小老鼠,它们是根本无力捕获的。

        后来对马达加斯加及菲律宾与世隔绝的区域进行的考察,否认了这些说法。追根溯源,大到足以消化人类的植物的说法,源于几种诸如捕蝇草之类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消化昆虫甚至放置在叶子上的小块肉类。无论如何,所谓真的遇到食人树,不过是因其娱乐价值而被传述的吹牛罢了。了解了这些植物的生活情况,关于 "食人树"的问题也就自然明白了。可以说,正是这些食虫植物激起了某些小说作家的想像,从而写出了"食人树"之类耸人听闻的故事。而真正能捕食人或哪怕稍大些的动物的植物,至今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过,因此也可以明确地说并不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鲁迅活着会怎样

查找毛主席与罗稷南关于“如果鲁迅活着会怎样”的对话的来源,我发现各种说法矛盾重重,极可能是假造的。最早据说是来源于周海婴的书,我引用原文两段:

“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城等人,罗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参加了座谈。大家都知道此时正值‘反右’,谈话的内容必然涉及到对文化人士在运动中处境的估计。罗稷南老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其他文化界朋友若有所感,绝不敢如此冒昧,罗先生却直率地讲了出来。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 (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询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他把这事埋在心里 ,对谁也不透露。”

“一直到罗老先生病重,觉得很有必要把几十年前的这段秘密对话公开于世,不该带 进棺材,遂向一位信得过的学生全盘托出。”(《鲁迅与我七十年》第370—371页,南 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第1版)

但在另一个地方,我还发现另一个说法,说“罗稷南还向侄子陈焜讲述过毛罗对话的内容”,见于2002年第3期《北京观察》上登载的陈焜致周海婴的一封信:

“1960年,我从北大回上海,在伯父家养病住了几个月,听伯父讲过那次接见的情况。他说,毛主席进来坐定以后,有人递了一张在座人士的名单给他。毛主席看了名单,就挑了伯父第一个和他谈话。他们先谈了一段他们以前在瑞金相见的事,毛主席又谢谢伯父翻译了《马克思传》,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后来毛主席问伯父有没有什么问题,伯父想了一下就问,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会怎么样?毛主席没有马上回答。他也想了一下以后才说,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他大概不是关在牢里,就是不说话了。”

此外,我还找到为了证明有过这个毛罗对话的另一个人的专门文章《我亲聆罗稷南与毛泽东对话》,作者黄宗英,我摘录一段:

“我们还见到一些经常在重大聚会时见面的各界朋友(共三十六人),上海市领导柯庆施、陈丕显、曹荻秋等也来了”(毛罗对话时的情形)

我的疑问是,第一,按周的说法,当时主席“请几位老乡聊聊”,可亲聆者黄则说参加者“共三十六人,海市领导柯庆施、陈丕显、曹荻秋等也来了”。

第二,周说“他(即罗)把这事埋在心里,对谁也不透露”,“一直到罗老先生病重,觉得很有必要把几十年前的这段秘密对话公开于世,不该带进棺材,遂向一位信得过的学生全盘托出。”可是,陈焜(罗的侄子)致周海婴的一封信中竟说他也知道此事,且是罗亲口对他说的。按陈的叙述,罗告诉他此事时是很随意的,并没有当做是什么重大的事情,要求陈一定要保守秘密之类。

尤其不要忘记的是,陈当时还是个毛头学生,罗尚且毫无顾忌告诉他此事,对其他人,其他挚友故交,他能不说出来吗?但为什么这件事就偏偏没人知道,只有陈、黄及那位“信得过的学生”两三人呢?而且据黄的叙述,当时出席的有三十六人(黄记忆力超常!几十年后出席这次会议多少人数,不多不少居然能记得一清二楚!当时她一定一一数过,而且铭记在心。遗憾,我对我小学、中学、大学的同班同学,每班多少人,我一个都数不起来,尽管我跟他们同学数年,而不是短短的几十分钟集会),为什么就没有人记忆此事呢?偏偏就只黄、罗两位呢?照说,主席这些活动,还有许多记者、秘书、身边人等参加,而且应该还有记录的,但怎么就不见他们说过或留一点文字痕迹呢?更何况这不是一般的家常闲谈,而是敏感重大问题的及其关键的回答。黄不是说当时(听到罗德这个问题和主席的回答时)“我的心猛一激灵,啊,若闪电驰过,我感觉空气仿佛顿时凝固了”,“我却吓得肚里娃娃儿险些蹦出来”!如此重大的事,其他人能没有记忆?偏偏只有黄和罗?

还有,有的网友已经提出在57年初《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有毛关于鲁迅的设问,也与所谓毛罗“如果鲁迅活着会怎样”内容相左。思闻网友说这个设问是伪造的,我看这是诽谤。因为这个有几十年前出版的中央文件为证。没有组织会愚蠢到要凭空造一大段假的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出席一个大会的新闻出版界代表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众多数百数千人,这个遥能造得起吗?

既然《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为真实,那所谓毛罗对话就不攻自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毛已经回答了关于“鲁迅如果还活着怎么样”的问题,作为文艺界的名人,罗、黄不可能不知,既然如此,怎么才过了两三个月,罗又会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呢?而且黄怎么会一听到罗提这个老问题时还“心猛一激灵,啊,若闪电驰过,我感觉空气仿佛顿时凝固了”呢?这不是扯淡吗?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那个所谓毛罗对话是假造无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砍死日本天皇表弟的中国斧子 [公社帖]


经本人google  所谓的赤本大佐也许根本就不是天皇的表弟 表弟是舅舅之子或姑姑之子 39年是裕仁天皇 其母是九条节子 母家是名门九条家 因此不会姓赤本 裕仁倒是有很多个姑姑 但她们都嫁给皇族 生子也是王 皇族是没有姓氏的 也不会姓赤本 姓赤本的可能性只有一种 就是舅舅或者舅舅之子过继给别家改姓 裕仁的外祖父很能生 女儿都有七八个 儿子的情况目前我只能查出两个 都没有改姓 赤本家不是名门 google赤本家居然只有不到一页 而且只有一条写有赤本家 九条家是日本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外祖父的女儿 都嫁给了名门之后 儿子们怎么可能会入嗣平民呢?
这个赤本大佐和这件事 在日文google上根本查不出来 用“昭和十四年4月26日 大佐”之类的关键字根本找不到 像皇亲在中国战场被杀这样的大件事什么信息也没有 岂不令人生疑?这些都是日文google所无法找到的 而赤本三尼这个名字 只有中文网页才有 大半结果都是小说人名
反正中国人胡编乱造也不是稀奇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8: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怖的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群岛是大西洋上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却跟一个恐怖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学上,并不存在“百慕大三角”这样的划分,但是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将百慕大群岛、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这三个地方硬是划了三条连线,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声称在这一海域曾多次发生过莫名其妙的航船、飞机失踪,称之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声称这种“魔鬼三角”在地球上还有多个,较著名的还有一个日本“魔鬼海”。这种说法经过无数文章、书籍的渲染,越传越神,不仅家喻户晓,甚至连某些专业人士也信以为真,比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海洋信息网也将“百慕大三角”当成“海洋奇观”、“海洋之迷”,收录了几篇有关文章。国内海洋方面的主要科普杂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后又多次提起这个话题,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还有两篇介绍文章,一篇是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带》(2000年第4期),声称:“几十年来,有许多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而且从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这片海域内,无人驾驶的鬼船飘来忽去,奇光异雾时隐时现……百慕大三角被人们称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一个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在这些作者笔下成了人间地狱,实在骇人听闻。



  五花八门的理论、假说被提出来试图解释这个神秘现象,简直成了一门学问。比如上面的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绑架”、“大西国发射激光”、“黑洞理论”、“海上次声波振动理论”、“高压油气说”、“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维空间”、“时空收缩论”等等。最流行的说法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个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踪者被外星人带去当实验品,科幻电影《第三类亲密接触》就有几十年后那些失踪的飞行员被外星人放回的镜头,而且还跟失踪前一样年轻。还有一种很迷人的科幻说法,说是这些飞机和船只进入了“时间旋涡”或第四维空间,去了另一个世界。也有人试图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海啸、地震、龙卷风、重力异常、磁异常(美国海军在普查绘制海图时测量过这个海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其中有一个“磁偏角异常”的说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甚至连一些怀疑论者也接受。众所周知,地球的磁极和地理极往往是不相吻合的,导致罗盘所指的北极与实际的北极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点的磁偏角一般均不同,这种磁偏角现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国人发现,是航海的一个基本常识。有人声称,百慕大三角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磁北极和北极却是在同一直线上,即磁偏角为零,如果海员、飞行员在百慕大三角继续保持校正磁偏角的习惯,就会迷失方向。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现象是每个海员、飞行员都时刻牢记着的,如果他们一时忘了,在别的地方会偏离航向,在磁偏角为零的地方却偏偏不会。即使有海员、飞行员发神经突然在不需校正罗盘的地方去校正罗盘,也只能解释为什么飞机、船只偏离了航线,却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为零,将这些地方连接起来,成了一条假想的“零磁偏线”,这条线从美国五大湖区,经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古巴一直延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实际上并不都在零磁偏线上,只有在靠近佛罗里达的地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东则磁偏角逐渐增加,在百慕大群岛处达到15度。

  神秘现象的鼓吹者都承认,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理论、假说能够解释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失踪现象。问题是,如果这个神秘失踪现象本来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释呢?但是这些“研究者”却没有一个想到要去调查调查是否真有那么多船只、飞机在百慕大三角失踪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员拉里·库舍(Larry Kusche)决定为他们代劳,挨个挨个地调查神秘现象鼓吹者所具体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为有的相关事故很难说该算在一起还是分开,所以不用确定数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阅美国空军、海军、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LLoyd's)保险公司的有关调查报告,事故发生时报纸的报道,以及向有关人员写信查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他对每一起事例的调查结果。该书被美国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和许多权威机构认为是对百慕大三角现象的定论。在这本书中,库舍得出了十条结论:

  一、在找到了足够的资料以后,大多数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并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为遇到了飓风,有的是船体结构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坏天气,这些在事后的调查报告中都有结论。

  二、在一些传说的“事故”中,关键的细节,甚至整个事故,都是虚构的。

  三、一些明显发生在别处的事故也被算进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02年发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难和1951年发生在爱尔兰的一起空难,都被当成了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们根据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划定百慕大三角,它将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的无比广阔的海域。船只、飞机失踪是全球各地到处发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来,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北欧之间,有近两百艘、架船只、飞机失踪或被遗弃。事实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踪现象并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踪的船只的航线经过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否是在那里失踪的。

  五、在许多事例中,船只或飞机的失踪地几乎完全未知,搜寻者不得不被要求寻找广阔的海域。

  六、许多事故在发生的时候,当时的人并不认为有神秘之处,但在许多年后,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在寻找证据时,却开始把它们也算入了神秘事故。这时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发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详情,一般是很困难的。

  七、与传说的相反,在许多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都非常恶劣。在几起事故中,飓风应承担责任。

  八、许多事故发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员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现场,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时间破坏现场,难以找到残骸。

  九、许多作者在介绍事故时,并未做原始的调查,而只是引用别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

  十、在介绍某些事故时,鼓吹者隐瞒了那些能对失踪有明显的解释的重要细节。

  库舍在书中(第二版)并没有具体统计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确定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据他对每一起事故的具体描述算了一下,在这五十多起事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确定是发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邻近海域。考虑到那是一个船只、飞机出入极其频繁的地区,在一百多年中只发生了这些事故,并不算多。此外,与传说的相反,有的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残骸,甚至还有幸存者。

  这些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库舍发现实际上是美国人捏造出来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频繁发生神秘的海难、空难,最该重视的是海洋保险公司,应对经过百慕大三角的船只收取额外的保险费。但是保险公司并不认为百慕大三角是个特别危险的海域。1975年,在答复《命运》(Fate)杂志的询问时,垄断英国海洋保险的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声明:“根据劳埃德记录,自195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428艘船只被报失踪,而你们也许有兴趣知道,我们的情报部门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美国海岸警备队有关大西洋事故的计算机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

  如此看来,所谓“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这个神秘现象是如何被炮制出来、流传开去的?这必须从美国航空史上一起著名的空难事故--美国海军第19飞行中队失踪说起。

  第19飞行中队由5架“报复者”(Avenger)鱼雷轰炸机和14名飞行员(包括5名驾驶员,其他为无线电员和枪炮手)组成。其中四驾飞机由学生飞行员驾驶,第五架飞机的驾驶员是负责训练这些学生的中队长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点,这五架飞机从佛罗里达的劳德代尔堡(Ft. Lauderdale)海军航空基地起飞进行飞行训练,既定航线是从佛罗里达半岛向东飞越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上空,然后折回劳德代尔堡,全程约300英里,飞机上携带的汽油足够飞行6个小时。在下午4点,基地接到了泰勒发来的遇到麻烦的信号。这时飞机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上空,但是并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继续向北、向东飞行,离开大陆原来越远,向大西洋深海飞去。基地收到的最后一次通讯是7点过后不久,那时飞机还有一小时的燃料,但很显然仍然继续向大西洋深处飞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飞行员可能试图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败而遇难。援救人员未能发现飞机的残骸和尸体,显然它们都已沉入了大海深处。“复仇者”绰号“铁鸟”,空机重达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这次悲剧并没有结束,在当天晚上7点27分,两架“水手”海上飞机(Martin Mariner)起飞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钟后发生爆炸,机上13名乘员全部遇难。“水手”海上飞机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绰号“飞行油箱”,如果有乘员吸烟或因别的原因出现火花,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尔斯”号(SS Gaines Mills)的海员目睹了这架飞机的爆炸经过,并发现了掉到海面上的残骸。

  随后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库舍)的调查结果,都认为泰勒上尉必须为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承担主要责任。泰勒并不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而以马虎著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两次因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弃机跳伞而获救(泰勒还被迫在海上第三次弃机跳伞,不过那一次不是他的责任)。在这次飞行训练时,泰勒既忘了带手表又忘了带基本的导航仪器。在飞行中,他报告他的飞机上的罗盘失灵,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目测继续带领飞行,声称无需帮助。在4点45分时,基地发现泰勒显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挥权交给跟随的飞机,但是泰勒显然没有这么做。从通话记录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领飞行中队向错误的方向航行,迟至6点时,泰勒还在命令飞行中队向东飞行,而至少有两名学生飞行员认为应该向西飞行,但是由于军中的纪律,他们不得不跟随泰勒飞向深渊。基地反复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紧急频道通讯,而泰勒也拒绝这样做。因此这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其次天气也不佳。尽管在第19飞行中队刚起飞时,天气情况良好,但很快就变得恶劣。救援飞机报告遇到强烈的气流和危险的飞行条件,当时在该海域的船只报告风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刚愎自用的中队长带着没有经验的学生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中夜里飞行,遇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但是泰勒的亲属对这个调查结果不满。他们向美国海军高层上诉。在40年代末,美国海军最高当局满足了泰勒亲属的要求,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坏天气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能力。第19飞行中队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秘故事,在传播中又被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于是恶劣的气候被说成“当时天气很好”(见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对学生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被说成“参加训练的14名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泰勒拒绝使用紧急通讯频道被说成“无线电联络受到干扰”,那架升空后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飞机被说成“与基地保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实际上那只是当天出动的众多救援飞机中的一架而已。

  对“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众社在那一天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在佛罗里达海岸和百慕大之间,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该文的作者琼斯(E.V.W. Jones)可视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两年以后,《命运》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乔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总结了在百慕大一带发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踪案”。随后又有几本描述百慕大一带的神秘现象的书籍出现,比如杰萨普(M.K. Jessup)著的《不明飞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著的《飞碟阴谋》(TheFlying Saucer),都宣扬这些百慕大失踪案是由于外星人绑架。1964年2月,在一本名为《商船队》(Argosy)的小说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发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大三角”一词。1969年,斯宾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踪地带》(Limbo of the Lost)一书,专门研究“百慕大三角”,影响不小。两年后,一部名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长篇纪录片发行。1974年伯利兹(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书,成为畅销书,卖出了五百万册。在这些文章、书籍、电影的鼓吹下,“百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神秘地带。库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一书,主要就是为了反驳伯利兹的畅销书而写。在该书出版后,伯利兹又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发现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边长540英尺,并认为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踪的奥秘。1978年3月,库舍向伯利兹提出挑战,要求伯利兹提供发现海底金字塔的证据。库舍与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海军等机构的海洋学家联系,都无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这一发现。他要求与伯利兹打赌,各向一家银行存入一万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伯利兹能够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证据并被美国考古研究院、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全国地理学会等权威机构证实,将赢得赌金,更重要的是,库舍将承认伯利兹是正确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伯利兹通知这家银行的副行长,他不愿接受库舍的挑战,等于承认了自己是在毫无证据地信口开河。这出以讹传讹的闹剧至此在美国告一段落,紧接着却在中国开演,至今未息。

  200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7 1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