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ddvgek

这些流言已经被证明是误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小学教材里金太阳打飞机的课文 / 朝鲜留学生看《太极旗飘扬》


      金日成打飞机的文章,网上已经流传很久。其实此文的原始出处是来自于2003年的小熊武器军事论坛,作者是SC的网友 主体思想万岁(他不说我还不知道呢)。最初是以“小说序曲”的名义发表的,当然这部“小说”不可能有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好莱坞没有拍摄反映朝鲜战争的影片


美国好莱坞“有关朝鲜战争几乎空白一片”吗?   作者:蟋蟀王

      本蟀同意,美国的确没有打赢朝鲜战争,而且对于美国许多人来说,朝鲜战争的确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然而,美国好莱坞并没有因此回避或者而忘记朝鲜战争。事实上,美国好莱坞至少拍摄了十三部关于朝鲜战争的故事片。下面,根据本蟀的观看和研究资料,将这十三部影片按发行年月顺序介绍并评论如下(凡注明“本蟀译名”的影片表示没有正式中文译名)。

一、《钢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译《南韩血战记》)

【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主要演员】罗伯特·赫顿 (Robert Hutton)、斯蒂夫·布罗狄(Steve Brodie)。【剧情简介】扎克中士所在的美军一个排都被朝鲜人民军枪决了,唯有他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他在逃出敌占区的途中,一个10岁的韩国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帮助下,扎克中士联系上了美军一个被打散的步兵班。这个班里还剩下一个黑人卫生兵、一个反战者、一个参加了二战的日裔美国老兵、一个哑巴、一个新兵。然而,他们在中士的指挥下,躲在一个破庙里,在炮兵的支援下,给予北朝鲜军事据点以沉重打击,最后胜利归队。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是公开发行的第一部有关朝鲜战争的好莱坞大片。虽然预算有限,但该影片真实再现了朝鲜战场的残酷显示。与其说该片是表现朝鲜战争,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美军内部的各种种族背景的人在战争中如何处理相互关系。因此,该片曾经被批评为“批判美军”。

二、《决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本蟀译名)

【导演】约瑟夫·刘易斯(Joseph *. Lewis)。【主要演员】弗兰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理查德·卡尔森(Richard Carlson)、安妮塔·路易斯(Anita Louise)。【剧情简介】1950年11月,美军冲过三八线追击溃败北朝鲜军队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在中朝边境进攻长津水库地区时,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势兵力的猛烈反击,陷入中朝军队的重围之中。美军总部下令全面撤退。美军海军陆战队史密斯将军却公然违抗总部命令,下令部下反击中朝部队。海军陆战队斯提夫上尉率领一个营担任掩护任务,经过浴血激战,终于和主力部队一起冲出对方的包围圈。

【本蟀评论】影评界认为这部影片是正面描写朝鲜战争双方的少有影片之一。它一方面以正面手法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初期排山倒海的反击规模,同时也歌颂了美军海军陆战队顽强作战的斗志。影片中一个美军下士,刚满17岁,但是在一次夜战中身负三处枪伤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保证了主峰的安全。该片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大量使用战场实地拍摄的记录片片段。当炮弹在镜头里爆炸时,摄影机剧烈抖动,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

三、《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s)。【主要演员】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茱恩·艾利森(June Allyson)。【剧情简介】朝鲜战争期间,一家美军陆军医院负责医治盟军受伤官兵。愤世嫉俗的军医威布少校是主治医生,他与忠于职守的护士迈克卡拉中尉相爱,但是又相互讨厌。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中理解战争的意义,并增加相互的了解。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比后来更加有名的《陆军医院》早20年,但是批评家认为它过分渲染了爱情,使它与朝鲜战场的残酷背景格格不入。它对朝鲜平民表示了同情的关注,也揭示了北朝鲜士兵的悲壮命运。例如,影片中,一位北朝鲜伤兵被抬到医院时,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枚手榴弹,说宁愿炸死也不要被美军医生治伤。

四、《战舰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本蟀译名)

【导演】安德·鲁马顿(Andrew Marton)。【主要演员】范·约翰逊(Van Johnson)、弗兰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剧情简介】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航空兵从停泊在日本海的一艘美国航空母舰上支援美军地面战场。海军航空兵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到北朝鲜上空执行轰炸地面目标或者与苏制米格飞机空战。美军飞行员都希望早些完成任务,早些吃上一顿热饭、回到温暖的被窝进入梦乡。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进攻地面目标时,要求飞机低飞,这样就易受地面防空火力的打击。

【本蟀评论】本片通过航空母舰的军医向朋友叙述战事的方式,想给于观众一种客观的角度。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飞行员总是在自问为什么要来朝鲜打仗。影片详细重现了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降落的过程,以及战斗机从空中攻击地面目标的的情形。

五、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港译《蜀孤里桥之役》)

【导演】马克·罗布森(Mark Robson);编剧:瓦伦丁 ·戴维斯(Valentine Davies)。【主要演员】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凯利(Grace Kelly) 。【剧情简介】1952年12月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77特战队飞行员布鲁贝克中尉的飞行中队受命执行炸毁独孤里桥的艰巨任务。独孤里桥位于北朝鲜,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势险要,防守严密。布鲁贝克中尉和战友冲破满山遍野高射炮阵地的火力网,炸毁了独孤里桥,但是他的战机受伤,被迫迫降。北朝鲜士兵蜂拥而来前来追捕。他和战友拒绝投降,展开枪战,最后战死疆场。

【本蟀评论】本片1956年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效果奖。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美军在日本基地,节奏松散,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对美军的卑谦和依赖。后半部分战斗场面精采,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战斗机特技表演,12架战斗机连续轮番俯冲轰炸地面目标,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片中再现了美军对参加朝鲜战争的意义感到迷茫。影片人物两次悲叹他们的战争是“在错误的地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第一次是航空母舰司令回忆他两个儿子在二战中对日作战中牺牲,哀叹朝鲜战争不值得牺牲这么多人命;第二次是主人公布鲁贝克中尉在与北朝鲜士兵枪战中,预感到自己必死无疑而发出的哀叹。

六、《安娜波里斯传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年。本蟀译名)

【导演】唐·西格尔(Don Siegel)。【主要演员】约翰·戴瑞克(John Derek)、戴安娜·林(Diana Lynn )。【剧情简介】美国海军学院学员托尼和吉姆是弟兄俩。他们为一个共同爱慕的姑娘派吉而闹翻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两人毕业,一起被分配到一个飞行中队,在朝鲜战场上并肩作战。一次空战中,当他们的战机中弹着火时,弟兄两人却互相让对方跳伞,让对方享受生命和爱情。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不过是以朝鲜战场为背景的普通三角恋爱故事,没有什么新意。

七、《沙场壮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译《军人本色》)

【导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主要演员】洛克·赫德逊(Rock Hudson)、安娜·卡士非(Anna Kashfi)。【剧情简介】美国空军赫斯上校原来是俄亥俄州的牧师。二战中他参加美国空军。在一次轰炸纳粹德国的任务中,他不慎炸了一个孤儿院,37名德国孤儿丧生。战后,他内心内疚,不能回去继续传教,于是就重新参加美国空军,来到朝鲜战场给韩国空军训练首批战斗机驾驶员。在他的训练下,韩国空军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战斗任务。空军基地附近有一个韩国妇女在照管十几个朝鲜战争孤儿。在战火中,赫斯上校尽量保护和照顾这些孤儿。后来,他在筹款建立了一个孤儿院,让朝鲜战争孤儿有家可归,这使得他的良心得到平静。

【本蟀评论】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虽然有评论认为它有宣传美军人道的政治目的,但是情节感人,反映了战争残酷和军人良心的冲突,以及对上帝的信仰。影片中主人公的这一段自白被认为是经典的反省:“也许,我通过战争的痛苦,最终作出了我以前一直未能作出的善行。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我。”

八、《战争中的人们》(Men in War,1957年。本蟀译名)

【导演】安东尼·曼(Anthony Mann)。【主要演员】罗波特·莱恩(Robert Ryan)、阿尔多·雷(Aldo Ray)。【剧情简介】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领的排在一次战斗中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他们在撤出敌占区途中,遇到另外一个排的蒙塔拿上士。他们必须把幸存者转移到师部所在地465高地。在转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见不一致,经常争斗。在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后,他们终于重出重围,与主力部队会合。

【本蟀评论】该片与《钢盔》一起被誉为50年代里描写朝鲜战争的最为写实的影片。它的独特之处就是细致描写了战争中军人的心理活动。影片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人物冲突,描绘了绝望中军人的各种心态:善良、勇敢、自私、绝望、希望、宽慰。

九、《战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本蟀译名)

【导演】·斯布林斯特恩(R.G.Springsteen)。【主要演员】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斯格特·布雷狄(Scott Brady)、伊莱恩·爱德华兹(Elaine Edwards)。【剧情简介】朝鲜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戴维斯中尉在养伤期间受到护士玛丽的精心照顾,他们相互产生了好感。后来玛丽所在的医院被北朝鲜军队占领,玛丽和战友被捕,关押在清永战俘营。戴维斯中尉率领一个排,经过激烈战斗,救出了心爱的护士。

【本蟀评论】该片落入英雄救美女的俗套。剧情进展缓慢,对话冗长,没有独特之处。

十、《猪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导演】刘义斯·迈尔斯通(Lewis Milestone)。【主要演员】主要演员: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里普·托恩(Rip Torn)。【剧情简介】朝鲜战争后期的1953年7月,当战争各方在进行和平停战谈判时,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命令克莱门斯中尉率领美军一个连进攻没有军事价值的255高地。他们知道板门店停战谈判可能随时会达成和平协议,所以一些士兵不太愿意做无谓牺牲。然而,克莱门斯中尉认为这是他们的爱国职责,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在猪排山阵地上与中朝军队进行争夺战,甚至进行残酷的肉搏战。等到增援部队到达时,135人的连队打的就剩下25个人。









【本蟀评论】一般认为,本片描述的战役就是中国影片《上甘岭》所再现的上甘岭战役。影片真实撼人,纪实程度不啻于记录片。据说担任影片军事顾问的就是当年率兵进攻的的美军连长。影片还再现了中国军队通过阵地广播的攻心战。本片通过一个黑人士兵的口,再次对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为自由而战“提出了质疑。导演就是想通过影片中残酷的战斗场面,让观众知道为政治权利斗争而死去的生命是多么地不值得。

十一、《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译《恐怖分子》)

【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主要演员】弗兰克·西纳特拉 (Frank Sinatra)、劳伦斯·哈维 (Laurence Harvey)、珍妮特·利 (Janet Leigh)。【剧情简介】美军上尉马科、肖上士和他的排在朝鲜战争期间一次巡逻中被俘虏,关押在满州的战俘营,受到苏联人和中国人的共产主义洗脑教育。战争结束之后马科上尉回到美国,升任美军情报部少校。他常常晚上做噩梦,摆脱不了战争的痛苦回忆。他的战友肖上士回国时被当作战斗英雄,荣获国会勋章。马科慢慢理解噩梦的含义,开始怀疑肖中士的背景。经过调查,原来肖中士相信了共产主义洗脑,已变成苏联派到美国进行政治暗杀的杀手。

【本蟀评论】这是一部经典政治惊险片。影片将麦卡锡式冷战思维、政治讽刺、间谍悬疑与黑色电影手法结合在一起。影片用夸张的手法,回忆美军战俘在战俘营受到的苏联巴甫洛夫式政治洗脑教育。影片拍完之际,刚好遇上肯尼迪总统被刺身亡。为了避免政治麻烦,这部影片推迟了20多年之后才公开发行。

十二、《陆军医院》(M*A*S**, 1970年,港译《风流医生俏护士》)

【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 (Robert Altman)。【主要演员】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埃利奥特·古尔德 (Elliott Gould)、萨莉·凯勒曼 (Sally Kellerman)。【剧情简介】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医皮艾斯上尉和麦肯泰尔上尉在前线的陆军流动外科医院忙于救死扶伤,成天和鲜血与死亡打交道。为了保持精神免于崩溃,他们工作之余尽量过着与战争遥远的荒谬无聊生活,不是和女护士打情骂俏,就是玩世不恭地恶作剧。他们为了打赌来看看女护士是不是天生的金发,居然在她洗澡时把帐篷拉倒。

【本蟀评论】本片1971年获第43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它只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借古讽今”,以50年代的朝鲜战争讽刺60年代的越南战争。所以,它本身没有多少情节,关心朝鲜战争的影迷往往要失望。本片还对美国以前战争片中的爱国主义和宗教虔诚进行了讽刺。

十三、《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年)

【导演】约瑟夫·萨金特(Joseph Sargent)。【主要演员】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剧情简介】美国当代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传奇将军麦克阿瑟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军旅生涯。1942年,他从菲律宾撤退,不久就率兵从日本手中收复失地。受罗斯福总统任命,他担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指挥美军于1945年征服日本,后来负责日本战后重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他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前期战役。9月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并向鸭绿江推进。他不同意美国政府把朝鲜战争严格限制在朝鲜半岛的政策,坚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从而与美国政府发生严重冲突。1951年4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不服从命令的理由将麦克阿瑟将军撤职。

【本蟀评论】麦克阿瑟将军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占领日本和指挥朝鲜战争前期战役。所以,本片应当是半部关于朝鲜战争的影片。在上周刚刚逝世的格利高利·派克的精彩表演下,充分显示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悲剧命运。他是个有才气的军人,但不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军人。影片里有这样一个镜头:美国政府严禁他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境内目标,于是他下令炸毁鸭绿江大桥朝鲜境内那一部分。他不无讥讽地感叹道:“在我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我第一次命令只能把一座大桥炸一半,而且是必须从大桥中间的分界线开始炸毁一半!”

结束语

      第一,作为中国人,本蟀是很关心美国好莱坞朝鲜战争片中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描写的。总的来说,这些影片从意识形态上说,基本上是中立的,没有通过战争来攻击共产主义。相反,许多影片因为描写美军的反战厌战情绪而遭到美国右派的反对。本蟀以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好莱坞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虽然经过50年代初期麦卡锡主义的整肃,但是好莱坞的导演们基本上还是能够按照其自由思想拍摄影片的。

      第二,在对中朝军队战士的描写来说,基本是正面表现的中朝军队英勇顽强的作战风格,没有象中国影片(如《英雄儿女》)那样把对方描写的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当然,从美国观众的角度,对中朝军队的正面描写也反衬了美军的更加顽强。涉及到具体战斗人员来说,基本上是以中长镜头来拍摄,除了《猪排山》面对面的肉搏战之外,很少有近镜头。但是,如果看过美国好莱坞有关二战中美国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影片,可以看出当时美国的朝鲜战场影片基本没有跑出对日本描写的套子:即亚洲人作战英勇但是残酷、士兵没有个人能动性。

      第三,为了一场持续三年多的战争,从1951年到1977年这不到26年的时间内,美国好莱坞出了十三部故事片。虽然这比不上上百部二战战争片、50多部越战战争片,但是可以说,恐怕都不算少吧。与中国比较,中国自认为是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在同一时期拍摄的有关影片也就是12部(《上甘岭》(1956)、《长空比翼》(1958)、《烽火列车》(1960)、《三八线上》(1960)、《奇袭》(1962)、《英雄坦克手》(1962)、《英雄儿女》(1964)、《打击侵略者》(1965)、《奇袭白虎团》(1972)、《激战无名川》(1975)、《碧海红波》(1975)、《长空雄鹰》(1976)(反间谍片《铁道卫士》(1959)不算描写朝鲜战争))。如果说中国当初拍电影少是因为与美国比较经济和电影资源不足,但是别忘记中国拍摄电影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而好莱坞拍片却完全是私营经济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军将领聂士成的老母被义和团绑架/杀害


      聂士成的母亲和家人当时在家乡合肥,那里根本不是义和团的地盘,不可能被抓或被杀。文中那个劝降聂军门的桥段是在模仿《悲惨世界》里滑铁卢会战最后老近卫军的描写。至于“义和团杀害聂士成老母”,这个说法是张建伟首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军全面退回冷兵器时代


      对于清代的军备,大众常有误解,即火枪在军队中是难得一见的。这种误解大部分来源于影视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影视剧尤其是清宫戏中,大刀、长矛、弓箭成了清军的形象符。当然这也许是导演为了渲染武打气氛,或是注重权力斗争而忽视军事场面,或是不愿在道具上浪费资金。不过这样的军队形象实在惨不忍睹:持冷兵器搏杀却又不合常理地不穿戴盔甲,衣着如叫花子般,实在比阿兹特克人先进不了多少。在传统观念上,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大刀长矛抵挡不过洋枪洋炮。清军的这般形象倒是增添了不少“悲壮色彩”。

      其实,清代的战争方式正逐渐接近以火器为主的近代战争,从乾隆年间到鸦片战争期间,火枪在军队中的装备率约为50%,再加上炮兵等,使用火器的部队约占60%。但是,清代的火器制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西方十六、十七世纪的水平,两百多年间没什么进步,而工艺和质量甚至有所倒退。。虽然在康熙年间因战争需要而出现铸炮高潮,但乾隆之后火器的制造水平再度下降。嘉庆四年(1799年)曾改造前朝火炮一百六十门,并命名为“得胜炮”,但试射后其射程竟不如前炮。明末的开花弹技术到了清末也失传了。此外,清军在火器战术上也少有革新,基本是冷热兵器混用,火器无法独当一面,而弓箭这种原始武器未被淘汰。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清朝被斥以重骑射而轻火器,甚至“全面退回冷兵器时代”。当然这有失客观。清军火器装备率虽不低于明朝军队,但在西方火器的迅速发展下,清朝被远远甩在后面。就清朝统治者来说,火器乃军中利器,当严格控制,不可流入民间。另一方面,八旗子弟日渐腐化,八旗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不过火枪在军中的使用却逐渐普遍(也许火枪的训练比弓箭容易且省力,正好符合八旗子弟偷懒的口味),而他们却把老祖宗打天下的弓马骑射给逐渐淡忘了,以至于雍正皇帝告诫八旗子弟:“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 不过,尽管雍正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各操练鸟枪四十五天,到了清末,训练时间越来越少,士兵的射术也越来越差了。

      清朝并非不清楚火器的威力,也并非对当时中外的火器差距一无所知。从征缅甸、反击廓尔喀来看,当时周边小国的火枪都比天朝大国的先进,清廷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更新武备,研发装备新式武器。这里面可能有财政的因素。不过从观念上来说,清朝还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思维之中,要放弃大刀长矛弓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到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革命意义,可能连冷、热兵器的概念都没有。在火器威力还不足以取代冷兵器的时代,两者混用各取所需,也许是清朝最佳的选择了。

      清代的火器并非如网上大量所举述的从明末“世界领先水平”全面倒退。虽然明末火器装备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但其技术水准和战术水平尚不及西方,所以谈不上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清承了明末的水平,只是两百多年几乎没有进步,但绝非全面落后于明朝而退化为弓马骑射。有一点清朝做的比明朝好,那就是清代几乎全面淘汰了明代广泛使用的三眼铳及单管火铳等原始落后的火门枪系列,全部以火绳枪(鸟枪)代替并成为军中的制式装备。当然清朝做的糟糕的也不少:两百年间鸟枪几乎没有改进,燧发枪等先进火枪仅仅用作宫廷狩猎却未装备部队;广大绿营装备的兵丁鸟枪枪身越做越长,可射程和威力仍是明代鸟铳的水平;火炮方面至鸦片战争时已遗失明末的开花弹技术,性能也越来越差,却以眼花缭乱的神威、无敌将军之类来命名。尽管至鸦片战争时全国装备火枪的士兵占40-50%,但是在西方军队面前却相当不堪一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名言之误传


      1. 爱因斯坦没有宗教信仰,更谈不上是个“虔诚相信上帝的人”,他是泛神论者,根本不相信有人格神“上帝”的存在。他所说的“上帝”是斯宾若沙所言的上帝,认为这个上帝并不会关心人的祈祷和叹息,只是以它的和谐和规律显示着它的存在。英文中 God 一词就跟中国话“老天”一样,是个习惯用语。

      原文出处:  

      爱因斯坦曾言:I believe in Spinoza's God,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lawful harmony of the world, not in a God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e fate and the doings of mankind. 这里面他说他信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

  另有据可查的是1929年4月24日 Rabbi Herbert S. Goldstein 发电报问爱因斯坦:Do you believe in God?

  爱回答:Spinoza's ideas of God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as being pantheistic. 斯宾诺莎的上帝概念常被认为是泛神论,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内在自然规律。

      另外,学过量子力学、相对论或者现代物理的都知道,课本上面谈到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他相信物理学应当是决定论的,根本没有“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是因为爱因斯坦觉得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这句话。

      2. 爱因斯坦的《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是写在1938年(而不是冷战之初的1950年)——大萧条之后,二战前夜。

      1938年10月,在纽约东北郊准备于1939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展览会工地上,美国人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密封的金属包裹里,埋在地下,准备等五千年后(即公元6939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爱因斯坦这封信也封在里面,这封信最初发表在1938年9月16日的《纽约时报》上。信的全文是: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

      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由此可见,“整个人类都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世界笼罩在一片阴影中”都是帖子作者“原创”出来的。而且作者断章取义,把对未来怀有的坚定信心改成了绝望,把爱因斯坦抨击社会不公给改成了对大众的攻击(“谁叫他们的道德和智慧是如此低下呢?”)。爱因斯坦批判的是“谁拥有商品市场,谁就是上帝”的现代资本主义的铰链。群众成为铰链上的齿轮,随着无休止的资本市场运转,文明对他们为说,太遥远也太奢侈,为了今天明天的生活,只争朝夕,只许成功,其它可以不论。这是群众才智和品格无比低下的主要原因。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助手英费尔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说:

  “很难找到一个学者,其思想能在这样的程度上充满情感,能具有这样明朗的表达激情的声调,能在这样的程度上以‘为超个人的东西服务’的激情中,从对大自然的美的陶醉中汲取养料。同样,也很难找到一个人,他对人们的诚恳态度、对人们的爱、对人们的责任心,能在这样的程度上出自他的思想。……同情——一般说来这是人的善良的源泉。对别人的同情,对贫困、对人的不幸的同情——这就是善意的源泉,它通过同情的共鸣器起作用。当我们看到别人在斗争和痛苦的时候,对生活和对人们的眷恋便通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我们的感情中激起反应。但是,善意还有完全不同的根源。这就是建立在独立清醒思考基础上的天职感。善意的、清醒的思想把人引向善,引向忠实,因为这些品质使生活变得更单纯,更充实,更完美,因为我用这种方法在消除我们的灾难,减少同我们生活环境之间的摩擦,并在增加人类幸福的同时,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在社会事务中应有的立场、援助、友谊、善意,可以来自上述两个源泉,如果我们采用解剖学的话说,可以来自心灵或头脑。我一年一年地学得愈来愈珍视第二类善意——它来自清醒的思维。我曾多次看到不是由清醒的理智支持的感情是多么地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军舰进行曲》是抄袭《慕尼黑军校校歌》


        《军舰进行曲》的词作者是日本博物学家鸟山启,1893年他的《军舰》一歌被收录入日本小学教材《小学校唱歌》。原曲作者为山田源一郎,是三拍子的歌曲。现在的曲谱作于1897年(重新谱曲),是二拍子、大调音阶的《军舰之歌》,作者是横须贺海军乐队兵曹长濑户口藤吉(Toukichi Setoguchi, 1868~1941,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军乐队长),不是德国人。由于这是为已有的歌词谱曲,想找到正好切合歌词的曲子是很难的,不大可能是照搬德国军歌。1900年,他又将此曲作了较大修改,在中段加入了东仪秀芳作于1880年的海军仪式歌《海ゆかば》(《海行》,歌词为《万叶集》里的古文,与信时洁1937年的同名作品旋律不同)作为副歌,成为现在的《军舰进行曲》。现在这首歌的旋律是日本岩手県立盛岡第一高等学校的校歌。

        网络上一般认为“德国慕尼黑军校”即现在的“慕尼黑工程兵学校及陆军建筑技术专科学校”,校址在慕尼黑。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慕尼黑军校校歌》因为日式风格浓厚,且含有《海行》的旋律,均为《军舰进行曲》的各个不同演奏版本。其实这些《慕尼黑军校校歌》最早出自于2000年香港新星唱片公司出版的效果音乐碟《发烧音效》的第一首曲子《西德慕尼黑军校校歌》,后来一直以讹传讹。类似这种事情,张冠李戴的也不少,比如 the mass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破仑遗信百年救后人


      此文最早出现在《读者》,网络版本的编辑者试图调整一些文字使其读起来更真实(拿破仑的“信件”被改得断断续续),并修正一些荒唐的硬伤,但是仍然无济于事。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率领328艘战舰,38000军人从法国土伦出海,远征埃及,怎么会提前到在4月份就与土耳其人在埃及作战?

      一战时,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没有法军驻扎和参战。

      1915年1月,土耳其集结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5万军队,在热玛尔帕夏率领下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攻。土耳其和德国怎么可能在此之前的“大战刚开始时”在协约国控制区里储藏物资?再说,德国人用的毛瑟步枪子弹和英国人的步枪子弹不通用。(原文更离谱,说“这些粮食和武器弹药虽然已经过一百多年,仍然可以食用和使用。”)

      穆斯林使用回历,在十八、十九世纪谈及年份时一般不用公历。还有那个在“派出去寻求救援的一个个信使”化为尸体的情况下视土耳其士兵和子弹为空气的89岁神奇阿拉伯老头……算了,不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条约》禁止鸦片贸易,《北京条约》保证舆论自由(还有“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明了法国民主自由”)


      “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明了法国民主自由”纯属扯淡。

  1851年12月2日凌晨,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雨果参加共和党人组织反对政变的起义,遭到独裁者的镇压,被迫于12月11日流亡国外。一年之后,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进而废除共和,宣布成立帝国,自己当了皇帝,号称拿破仑第三(史称第二帝国)。雨果先流亡到比利时,后去英国属地大西洋上的泽西岛和纳盖西岛,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拿破仑第三被俘,帝国垮台,雨果才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涯,于9月5日回到法国。

  1859年,拿破仑第三宣布大赦,有些流亡人士接受了皇帝的大赦,返回法国。雨果却断然拒绝。1859年8月18日,他发表声明说:“我忠于我对良心许下的诺言,我坚持到底,与自由一同流亡,自由回去,我才回去。”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了雨果与独裁者斗争到底的决心,并且坚信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雨果热爱他的祖国法兰西,但是他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决不是国家主义者。

  在流亡期间,雨果于1861年11月25日在答复一个上尉军人征求他对英法军队“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一封信中,以凛然正气谴责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和掠夺我国圆明园的行为——他称之为“强盗行径”。雨果在信中写道:“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他的信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义愤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雨果同时还将法国人民同第二帝国区别开来,他在信中写道:“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南京条约》的哪一条有“禁止鸦片贸易”的影子?

中英《南京条约》

(《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南京)

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息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 英国所属鳊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似各条,陈列于左:

正条

附条

正条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 英人民彼此友睦,各往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 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下条开叙之例,清楚交纳贷税,钞饱等费.

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圆偿补原价.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地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 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元,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六,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 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元,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 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贡英全权公使大卧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七, 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元;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元,十二月交银三百万元, 共银六百万元;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元,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元,共银五百万元;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元,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元, 共银四百万元;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元.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

附条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 今在中国所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二,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 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眷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三,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 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四,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 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为著.

五,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元交清 ,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阴中国各省商贾贸易.

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失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 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六, 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俟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各用朱,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 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 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竺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 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晒船上钤关防.

  附注

  本条约见《海关中外条约》,卷1,页351-356;又是《道光条约》,卷1,页34-37。英文本见《海关中外条约》,与汉文本载在同页上。

  本条约原无名称,通常称为《江宁条约》或《南京条约》;据《道光条约》,又称为《白门条约》。

  本条约于一八四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在香港交换批准。

——————————————————————————————————————————————

      《北京条约》哪一条“保证舆论自由”?

中英《北京条约》

  一八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北京。

  兹以两国有所不惬,大清大皇帝与大英大君主合意修好,保其嗣后不至失和。为此大清大皇帝特派和硕恭亲王奕?;大英大君主特派内廷建议功赐佩带头等宝星会议国政世职上堂内世袭额罗金并金喀尔田二郡伯爵额尔金;

  公同会议,各将本国恭奉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之上谕、敕书等件互相较阅,均臻妥善,现将商定续增条约开列于左;

  第一款 一、前于戊午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未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以致有隙,大清大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

  第二款 一、再前于戊午年九月大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大英钦差大臣额尔金,将大英钦差驻华大臣嗣在何处居住一节,在沪会商所定之议,兹特申明作为罢论。将来大英钦差大员应否在京长住,抑或随时往来,仍照原约第三款明文,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第三款 一、戊午年原约后附专条,作为废纸,所载赔偿各项,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万两相易。其应如何分缴,即于十月十九日在于津郡先将银伍拾万两缴楚;以本年十月二十日,即英国十二月初二日以前,应在于粤省分缴三十三万三千三百十三两内,将查明该日以前粤省大吏经支填筑沙面地方英商行基之费若干,扣除入算;其余银两应于通商各关所纳总数内分结,扣缴二成,以英月三个月为一结、即行算清。自本年英十月初一日,即庚申年八月十

  七日至英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庚申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第一结,如此陆续扣缴八百万总数完结,均当随结清交大英钦差大臣专派委员监收外,两国彼此各应先期添派数员稽查数目清单等件,以昭慎重。再今所定取赏八百万两内,二百万两仍为住粤英商补亏之款,其六百万两少裨军需之费,载此明文,庶免纷纠。

  第四款 一、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

  第五款 一、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省大吏亦宜时与大英钦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

  第六款 一、前据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品,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其批作为废纸外,其有该地华民自称业户,应由彼此两国各派委员会勘查明,果为该户本业,嗣后倘遇势必令迁别地,大英国无不公当赔补。

  第七款 一、戊午年所定原约,除现定续约或有更张外,其余各节,候互换之后,无不克日尽行,毫无出入。今定续约,均应自画押之日为始,即行照办,两国母须另行御笔批准,惟当视与原约无异,一体遵守。

  第八款 一、戊午年原约在京互换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钞给阅,并令刊该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第九款 一、续增条约一经盖印画押,戊午年和约亦已互换,须俟续约第八款内载,大清大皇帝允降谕旨奉到,业皆宣布,所有英国舟山屯兵立当出境,京外大军即应启程前赴津城并大沽炮台、登州、北海、广东省城等处,候续约第三款所载赔项八百万两总数交完,方能回国,抑或早退,总候大英大君主谕旨施行。
        
以上各条又续增条约,现下大清、大英各大臣同在京都礼部衙门盖印画押以昭信守。

  大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

  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附注

  本条约见《咸丰条约》,卷8,页4-7。英文本见《海关中外条约》卷1,页430-434。

  本条约系在北京签订,通常称为《北京条约》。

————————————————————————————————————————————

      至于“门户开放是为了保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华盛顿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许士是这样解释的。他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定限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也就是说,“在有效条约所定限制之内”,中国就有主权,可以自由行使主权。这里的“有效条约”就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本身就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那还有什么“主权独立”可言?华盛顿会议的美国代表罗脱还深恐许士说得不够明确,进一步解释:“承认中国之主权与完整……亦即承认中国有订约之权力。”即,只要承认中国与列强订立的“协约、让予权利及条约”,则列强就会尊重中国主权(北京政府外交部编:《外交文牍》(华盛顿会议案)。1923年版,第65页)。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态度再明确不过了。口头上,他们高喊维护中国主权的“完整”和“独立”;行动上,则尽其所能地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和“独立”,甚至超越出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范围,这些都是事实。美国对英国政府阐述“门户开放照会”初衷时,开宗明义地写道:“美国政府切望美国公民的利益不因任何强国在其所控制的在华势力范围内之排他性待遇而受损害。”不知这位先生对这段话作何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军在娘子关大破八国联军(感谢龙空众)


      由《文史月刊》2006年第01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法、德联军13000余人继续南犯,攻陷保定,占领定州。秋天,侵入正定和获鹿,伺机西取娘子关。是年九月初七,率军驻守井陉的山西巡抚锡良和率兵勤王的四川提督宋庆上奏:“晋省防务日紧,兵心愤激,如果洋兵阑入晋境,断不能不拼力抵御。”软弱无能的清廷,不顾丧权失地,一味退让,唯恐惹怒洋人,旨谕锡、宋:“现在正将开议,和局万不可决裂……切勿孟浪从事……激成兵端,殊难逆料。”(《清史录》)大同总镇刘光才统兵至井陉县境岩峰、马村、段庄等处,据险设防。光绪二十七年初,法德联军威逼井陉,遇清军堵御,损失较大。法使以“刘光才一军,驻扎井陉相逼,必须先退,彼国方肯撤兵,否则,德、法合兵,即日进攻”威胁清政府,清政府接受了法使的无理要求,命刘光才率部退至固关,衢州镇总兵方友升率军到娘子关一线防守。三月初五日,言而无信的德、法联军由提督巴戈和欧贝带领马步兵13000余众及教民无数,大炮数十门,布兵于乏驴岭、南障城、北障城、核桃园(今皆属河北井陉县),分三路进攻固关、娘子关。刘光才督军率众,坚持固守。娘子关清军守将方友升弃关败逃,清军伤亡百余人。德、法联军占领娘子关后,速向娘子关西南10公里的固关迂回,致固关守军腹背受敌。刘光才寡不敌众,伤亡30余人,被迫退至乐平乡 (今昔阳县境),娘子关、固关相继失守。现在娘子关村东,仍立有一块记载八国联军入侵的碑石,碑文载:“辛丑暮春五日卯刻,夷军……乘虚破苇泽关,未时破旧关,炮雷弹雨,血肉狼藉,凄惨不可言状。”

       在这里,我们没看到八国联军具体的伤亡数字,反而显示清军伤亡惨重。
      
      历史上,联军控制直隶东、南、北各要地后,便西窥井陉。井陉隘口林立,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荣禄曾部署大同镇总兵刘光才、湖北勤王兵将领总兵方友升等率军二十营一万余人驻守。1901年1月28日,法军百余人进犯井陉,被守军击退(这就是“遇清军堵御,损失较大”的详细情况)。李鸿章害怕影响求和,竟于2月下旬严令守军“退兵晋境,不准一人一骑东出”。3月下旬,联军从天津增调法、德军六七千人再度进犯。李鸿章又下令撤军。4月20 日,刘光才部十五营退固关,方友升部五营退娘子关。22日晨,联军分四路攻娘子关,清军伤亡七百余人,弃关退走。中午,联军又分兵两路攻固关,刘光才部不战而逃。后由于英、法政府害怕山西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从中加以阻挠,所以侵入山西的德、法军又很快撤出。

      刘光才的回忆纯属文过饰非,他以为和议在即,不作戒备。结果部队被打了个冷不防,各营惊溃,枪炮军械尽丢,从平定一路南逃200余里到乐平,再逃百里至松塔,沿路奸淫杀掠,这当中能不能凑个几千战绩就不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豆击沉潜艇


      下文翻译自 World War Two US Navy Destroyer History at Dome Island 网站,由当时的奥班农号驱逐舰(USS O'Bannon DD-450 )舰员 Ernest A. Herr 回忆。

     

      1943年4月5日,我们的奥班农号所在的第21驱逐舰中队刚刚完成了一次夜间岸轰任务,正在自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地区返航。我们的雷达发现了一个接触,判断是一艘大型的日本潜艇正在航行,并且对我们的存在一无所知,那些日本了望员无疑睡得很死。

      我们高速接近并打算撞击,我们的舰长和其他军官在舰桥上仔细观察希望能够辨认出这艘潜艇的型号。在最后一分钟他们认为这是一艘布雷潜艇,撞上去可能连自己的驱逐舰都会炸上天。因此舰长下令急转弯以避免相撞,这样一来我们就刚好紧靠着那艘日本潜艇航行。

      我们看到那些日本人穿着短衣裤和戴着蓝色小帽,被吵醒之后突然看到一艘美国驱逐舰出现在眼前,不禁目瞪口呆。我们这边则没有一门火炮的俯角能够打到这艘潜艇,而手头上也没有任何轻武器可以使用,日本人也同样没有人手上有武器。在那么一刻,我们双方都瞪着对方不知道如何是好。

      潜艇上有一门三英寸的甲板炮,那艘潜艇的艇长最终回过神来下令使用甲板炮射击。当看到那些日本人奔向甲板炮的时候。我们驱逐舰甲板上的人员跑进旁边的储藏室,拿起里面的土豆投向潜艇。很明显那些日本人认为这些是手榴弹,忙着将这些土豆踢到海里甚至拿起来投向我们的驱逐舰,而无暇去操作甲板炮。这段宝贵的时间让我们的驱逐舰能够跟潜艇拉开一点点距离。

      最后我们终于能够有足够的距离让火炮开火,我们的炮弹击中了潜艇的艇桥,但那艘潜艇还是下潜了。随后我们的驱逐舰笔直的通过潜艇上方投下了深水炸弹。击沉这艘潜艇的战绩在以后获得了确认。当缅因州的土豆种植协会得知此事后,他们送来了一块金属牌子,这个牌子被安放在舰员食堂附近。不管怎么说,这是全体舰员的功绩。

      这个故事后来在国内的报纸上刊登,之后不久在《读者文摘》上刊登了详细的情况。几年以后在聚会上我们谈起这件事,当时那块牌子仍然安在食堂附近,许多舰员似乎都没有怎么注意那块牌子,甚至不晓得有这块牌子。我想我们喜欢创造历史,但对于研究历史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牌子文字的译文:

        “给美国海军奥班农号全体军官和水兵的赠礼:

        在1943年春创造性地使用我们引以自豪的土豆,‘击沉’了一艘日本潜艇的光辉事迹致以深深的敬意。

        缅因州土豆种植协会赠

        1945年6月14日。”



————————————————————————————————————————————

      被击沉的潜艇是吕-34,UNITED STATES DESTROYER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中对此次战斗的描述:

      ……

      02:18 奥班农的雷达发现接触,距离7000码。舰长 D.J.MacDonald 指挥驱逐舰花了大约10分钟接近到目视距离,确认目标为日本潜艇(执行哨戒任务的 RO-34)。奥班农号在约90码距离冲过潜艇前方,在日本人作出反应之前以5吋炮轰击,MacDonald 同时命令左舷深弹抛射器(K-gun)发射。3枚深弹在空中划了个半圆弧线夹中 RO-34。深弹抛出时,MacDonald 舰长操舰将距离稍稍拉开至150码,舰员以1.1吋及20mm炮朝潜艇扫射。之后驱逐舰复又接近潜艇,舰长命令再次齐射 K-gun。爆炸过后奥班农号借助探照灯发现,潜艇在军舰后方潜入水中。

      03:19 奥班农的声纳接触目标,MacDonald 指挥军舰对目标投下8枚深弹。看来定位十分准确,水下旋即发生强烈爆炸,爆炸之猛烈似乎强过深弹本身的威力,应该是潜艇内部弹药发生了殉爆。奥班农号再次用声纳搜索,没有再找到目标。

      天亮后,美军飞行员在该水域发现大片油迹,这是RO-34留下的的最后影像。

      可见,日本潜艇确实是被美军的深弹击沉,而不是由于惊慌而触礁沉没的。投掷土豆的美军舰员为战斗争取了宝贵的事件,但还不至于将日军的胆子吓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7 13: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