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4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都市文化的都市传奇
都市传奇也是现代民族意识的沟通与表现,也体现出一种社会一致性。
尽管都市是文明的泉源,但都市并未带给现代人安全感。许多思想家,例如卢梭与杰斐逊,都认为都市是腐败和邪恶的渊薮。在全球范围内,19世纪中期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负面体验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恐惧来源。Allan G. Johnson判断,至2025年,世界上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都市居住者对于自己的行动要权衡利弊得失、考虑再三......都市居住者大都躲藏在自我保护的幕墙后面,很少显露感情或直接向他人表露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淡漠疏远。”[16] 其实齐美尔(Georg Simmel)早在1903年就表示,都市作为孤独、隔裂的个人的居住场所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契约。[17] 这种契约关系可以拓展至人际沟通层面。Kapferer曾认为,“群体的圈子越是紧密,谣言就越容易流传,对于那些新建的住宅区或新兴都市,谣言的流传却比较困难。”[18]
尽管都市是文明的源泉,但都市化和现代化并不能掩盖我们越来越无知的事实。古希腊哲人芝诺(Zero)曾象征性地画过一个圆来表示知识与无知的动态关系。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劳动分工细化,加上信息巨量增长,造成个人知识结构之间的鸿沟得以加深、扩大。在这个复杂而神秘的高科技主宰的世界里,在所谓的“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人们犯了信息焦虑症,怀疑与偏信往往会压倒反思。
尽管都市是财富的聚集地,但世人们追求物质上的占有和享受多于精神上的自主与充实。都市传奇可以揭露出世人心灵深处所试图压抑的脆弱角落,浮现出每个时代深藏于人性中的挣扎与矛盾。它是一面反映人类潜意识的镜子,从不同的角度解放了长期压抑在深层的思绪。许多反映某一民族或全人类的普遍心灵恐惧或是深层渴望的都市传奇,会因为呈现出某种时代性以及普世价值而流传深远。
尽管都市是用最坚固的钢筋水泥打造的,却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角落。散文家White早在1948年7月就写道:“纽约最微妙的变化是不挂在嘴上,而挂在心头的。在它悠久的历史上,这个城市第一次变得可能毁灭的。一队类似归雁的飞机就可以把这个岛屿上的神仙幻境全部毁灭......”“任何城市的居民都要面对毁灭这一冰冷的现实,纽约压力更大因为这个城市是如此密集。”[19] 在都市这个场所,人类的心灵也是极为脆弱的。在城市中,我们不断伤害别人、被别人伤害,渐渐地开始恐惧所有发生着和有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压抑的情感就必须有宣泄的方式,于是某些都市传奇就成了一种缓释剂。在SARS爆发期间,“吸烟以毒攻毒可起到预防作用”的传奇,虽被医学界断然否认,但一直未有足够的科学证据确凿否认两者间的相关性。事实上,它至少给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们找到了一个缓释压力的借口。
每个时代的都市传奇,反映出每个时代社群的时代特性与生活体验。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Louis Wirth认为,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他把这种社会生活称为都市主义。在他看来,都市中的社会生活更具刺激性,同时也更异化。[20] 生活方式的激变与凌乱,为都市传奇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源泉。现代居住环境(例如大厦、楼梯、停车场、储藏室)、现代生态环境(机械化农场、基因食品、异变怪物)、现代交通工具(例如电梯、公交车、地铁)、现代通讯手段(例如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等都成为都市传奇的素材。至于“车轮上的美国”,很多都市传奇大都发生在冷清的高速公路与孤零零的加油站,其中的“搭车”也是一个恒久的话题。21世纪初的都市传奇则普遍充斥着陌生的新事物与新体验。例如“基因食品”(吃了某种食品会畸形或生怪病)、“新的流行疾病”(HIV、SARS、疯牛病、禽流感)等等。
每个时代的都市传奇,反应出每个时代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涵。例如“割肾”这个故事,从美国流传到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台湾和大陆。在相似的内容背后,展露出当代社会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涵:要抵制诱惑,不要纵欲;要谨慎小心,不要信任陌生人;隐蔽的场所总会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发达的城市总会有罪恶的帮派;警察只能在事后帮助你;器官采集在落后国家很盛行......在email都市传奇“转信救病童”中,父母急需资金医治车祸后的孩子,而收信者每转发一封此信一家公司愿意就为此捐3美分,因而号召大家将此信转寄给所有朋友。这种连锁信非常之多,小孩的名字、事故的原因变化不一,但许多人都乐此不疲。它真实地折射出大众对社会医疗体制和慈善事业的关注。
媒介并非是决定谣言与传奇生死的闸口;根植于都市的都市文化,也是都市传奇的永久根基。人们曾预想,大众媒介的高度发展将导致谣言走向灭亡。但事实却是,谣言却愈加泛滥。在传播新科技成为重塑社会的胶合物的今天,互动媒介使谣言的传播力度与传播效率得到极大化,摒弃了过去口耳相传的流传速度与范围限制,它犹如燎原野火,烧之不尽,风吹又生。“Golocalization”(国际本土化)的现象在都市传奇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例如“割肾”故事最初刊登在《每日德州人》(德州大学报)上。进入网络传播之后,迅速出现了澳洲版、印度版、印尼版,当然还有广州版。
一味批判谣言与都市传奇并非是科学的态度。采取正面的姿态,不预设立场,从民族志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出发,深入观察现代社会的都市传奇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连结性,探索出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不但可以舒解恐惧、消减猜忌,还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推动我们进步。
注释:
[1] Jan Harold Brunvand: 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American Urban Legends and Their Meanings, Reissue edition, W.W. Norton & Company, 1989
[2] Allport, G.W. & Postman, L.J.: The Psychology of Rum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47
[3] Peterson W. & Gist N.: Rumor and Public Opinion, Chicag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1, 57, pp159-167
[4] Knapp R.: A Psychology of Rumor,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8 (1), 1944, pp22-37
[5] Kapferer J.-N.: Les Chemins de la persuasion, Paris: Dunod,1984, pp15
[6] Mowen, J.: Consumer Behavior, Tercera edic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Behavior, E.U.A.: Macmillan, 1990, pp787
[7] Mowen, J.: Consumer Behavior, Tercera edicion, An 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Behavior, E.U.A.: Macmillan, 1990, pp490
[8] Allport. G.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1954
[9] Kapferer J.-N.: Les Chemins de la persuasion, Paris: Dunod,1984, pp16
[10] Kapferer, J. N.: La marca, capital de la empresa, Madrid: Ediciones Deusto, 1992
[11] Kapferer J.-N.: Les Chemins de la persuasion, Paris: Dunod,1984, pp18
[12] 张轩豪、柯建志、廖凯弘:《网络诽谤类型之初探—从网络谣言谈起》,台湾南华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传播与管理研究》,第1卷第1期,2001年
[13] Véronique Campion-Vincent: Légendes urbaines : rumeurs d'aujourd'hui, Payot 1992
[14] 定义参考维基百科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Folklore。
[15] 参见庄海青:《美国中央情报局“中国十诫”:一个谣言的来历》,www.xys.org,2003年9月9日
[16] Allan G. Johnson: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Blackwell, 1999, pp307
[17] D. Weinstein from Kurt Wolff (Trans.):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 Free Press, 1950, pp.409-424
[18] Kapferer J.-N.: Les Chemins de la persuasion, Paris: Dunod,1984, pp 64
[19] E. B. White, Roger Angell: Here Is New York, Little Bookroom, 1999
[20] Wirth, L.: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1938), In R. Le Gates & F, Stouts (Eds.), The inner cit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i-]这一都市传奇也是流传全世界。当然各国的版本都详细改写了时间、地点、紧急求救电话号码。以下是一个中国版本,但翻译的味道仍十分浓重:
不要独自去偷欢!
真是恐怖,不管是不是真有其事,还是多加小心为好!信不信由你!
你要小心啦,《不要独自去偷欢》这故事是登在《广州晚报》上。明显地是发生在夏季广州大学庆祝期中考结束时的传统。这个男的去参加上星期六晚上的庆祝。他觉得很快乐,喝了很多酒,而且有些女孩对他有兴趣,于是邀请他参加另一个庆祝会。他很快就答应了,并且自己一个与女孩们同去。庆祝会是在另一楼公寓。他们继续地喝酒,并吃了一些不知名的药。
等他再醒来,发现他全身赤裸地躺在浴缸中,而且浴缸里满满的都是冰。药效仍然没完全退去,不过他看了看四周,发现只有他一个人。他看了自己的胸部,发现上面用口红写了“打110,否则你会死”。他接着看到了一支电话就在浴缸旁,于是他就打了电话到110去。他向110说明目前的情况并表示他不知道自己在何处,他吃了什么,与他为什么要打这电话。110建议他离开浴缸,并照照镜子,他照做了,并无发现任何异状。110再建议他检查自己的背,而他只发现了两条九寸长的切割伤口在背部下方。110要他马上躺回满是冰的浴缸,并马上派一组急救队来。在仔细检查之后,明显地,他发现事实超出预期。他的肾脏被偷了!在黑市里,一对肾脏值30,000元!
......
原版故事请参见http://people.howstuffworks.com/urban-legend.htm。
[ii]在snopes.com有专文对此进行了论述。据考证,这十条《Communist Rules for Revolution》(GCD人革命章程)是1919年协约国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搜查出的“GCD革命章程”,并于同年在俄克拉何马州刊印在《Bartlesville Examiner-Enterprise》上。194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席检察官George A. Brautigam从一位著名的GCD人手中获得此文,居然就认可它是真实的。此后冷战期间,这十条更成了国会议员们辩论的话题。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栏作家Bob Greene与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的俄国问题专家探讨后,一致认定这十条是彻头彻尾的伪造。在国内流传许久的十条章程已经适应政治环境,从“反对资本主义”改成“反对共产主义”的阴谋,并在具体措辞上有变化。但排列次序与基本内容却完全没有变化。以下便是这十条革命章程:
《Communist Rules for Revolution》(GCD人革命章程)
1. Corrupt the young; get them away from religion. Get them interested in sex. Make them superficial; destroy their ruggedness.(败坏年青人,让他们失去信仰,沉湎色情,肤浅虚荣。)
2. Get control of all means of publicity, thereby:(掌控所有宣传手段,以此:)
3. Get people's minds off their government by focusing their attention on athletics, sexy books, plays and immoral movies.(把人民的注意力偏离政府统治,转向运动、色情书籍、娱乐以及委琐的电影。)
......
[iii]2004年2月6日,《美日高薪雇用“网络特务” 制造反华BBS言论》一文从千龙新闻网起步,相继被南方网、21CN、雅虎中文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并由QQ主页得到最大化传播,还被各家BBS转载。尽管该文图文并茂,但让人顿生疑窦的该文的导语:“日前,据总部设在北美的一家中文BBS网站对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的背景调查,结果发现,美国CIA、日本都雇佣了一批人专门在中文网上张贴诬蔑攻击中国的文章和真假消息。”此处的时间、地点、目击者与调查方法都极其含糊。毋庸费力查找,便可发现《联合早报》早已于2002年6月26日刊登过类似的读者来信。原文如下:据总部设在北美的一家中文BBS网站对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的背景调查,美国CIA,日本及台湾都雇佣了一批人专门在网上张贴诬蔑攻击中国(注意不仅是中国GCD,而且是整个中国)的文章和真假消息。他们的手段包括:
1. 极力打击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发表爱国文章的人进行恶意辱骂和贬低,称他们是“爱国贼”、“粪青”、“太子党”、“共狗”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往往以不同笔名发多个跟贴,给人以人多势众的感觉,仿佛中国爱国的人已经人数了了,多数都是像他们一样对中国恨之入骨。
2. 极力诋毁中国取得的任何成绩,或者根本不提中国还有成绩。如果有人提了,就群起攻击,说他们是GCD的爪牙、太监,是无耻。
.....
作者:李一峰,男,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加拿大McGill大学Sauvé学者。
The Unpreestablished Understanding of Urban Legend
Li Yi-fe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s: Urban legend is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with its unique breeding surroundings and natures. It belongs to the domain of rumor, meanwhile has its own specialties as a term of ethnography and takes root in urban culture. Animadversion on rumor and urban legend merely is not a scientific attitude. We should hold obverse attitude without pre-established standpoint, embark on the domains of ethnography and urban culture, and closely observe the links between urban legend and urban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 which can help us to develop urban legend's deep-seated cultural meaning.
Keywords: Rumor, Urban legend, Urban Cul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