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 ~& ^) I) d ~& f1 Q8 G 6 O& E8 Q ~# R: Q" p8 s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退。
) D0 U+ M* g+ ^& @0 ` 2 {$ w: l8 a: }# b% s7 F
第九名:广昌战役 4 p2 j/ E( W1 x; j5 c& D) }
* b$ d; R7 Z, v7 N
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一方面军一、三、五、九军团在江西广昌地区筑垒阻击国民党军进攻。苦战18天,被迫放弃广昌,伤亡5093人,歼敌仅2626人,其中红三军团伤亡2705人,约占全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 S+ V' d T8 ?2 \
2 h. e ]5 V# Y! A2 i" b f# P3 } 第八名:西府战役
$ u6 Q1 I0 s4 \8 q9 ^) {
6 @/ _& W6 H# d& c3 y5 M9 Q$ x( I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向宝鸡发动进攻,连克数城,初期大胜。但国民党军迅速组织反击,解放军反陷入重围之中。后转战一千余里,突出重围,弄得极为狼狈。此战歼敌二万,自身伤亡一万五千。
) x3 U, M4 V/ @1 R4 h
8 x6 B4 L; O+ z* I' o/ T w 第七名:第一次四平战役
5 t& K1 r/ O% z# D3 U9 ?
6 n4 W$ e( ]7 Z) G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保卫四平之战。坚守一月,歼敌一万,自损八千,被迫后撤,被国民党军追了上千里,一直撵过松花江。 ' \& D5 P' l5 Y! F2 ~/ X7 w2 o) i
! u$ D/ d8 T' m4 ~% ]3 M4 J! ]
第六名:血战湘江 ! N" C9 [8 }) N; [* }! l
5 \' F- C, P% j5 Q3 L, K# U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转移,与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冲过湘江脱险,但此战损兵三万余人,全军从长征开始的八万六千减至不足三万,损失惨重,而歼敌仅七千余人,几遭全军覆灭之险。
4 u. x) ^4 |! a, ^9 b( Y1 E
* h2 g+ o9 t$ G 第五名: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之战
/ E. A2 D0 `' t
" n) m! e4 `! o) @4 R8 v 1951 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战役进攻歼敌阶段完成后,志愿军参战各兵团开始向北转移。因过于轻敌,掩护计划不周密,遭到美军的快速反击,一时陷入被敌分割包围之中。后主力部队脱险,但三兵团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损失大半,几乎覆灭。整个战役歼敌八万二千,中朝方损失八万五千,其中志愿军损失七万五千。仅转移阶段失踪就达二万多人,后证实其中一万七千余人被俘。其余估计在战地死亡。
8 B# e! m, J) e6 }! C# `
4 n; z4 e3 ?; T) @, l/ e- G2 ^3 q" S 第四名:兵败怀玉山
$ g& i; w( _! R {+ A+ F
$ a' y, ]8 k' J! z+ ]" C0 e5 M 1934年末,方志敏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军几十个团的围攻,最后弹尽粮绝,遭到溃灭。全军2万多人仅千人突出重围,方志敏和军团长刘畴西被俘牺牲。 第三名:皖南事变 / ]3 `2 k& `0 d, m3 U
) j2 d. {5 m' R7 ~# t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2个纵队在皖南地区遭国民党军8个师围攻,经10天战斗,全军九千余人除二千余人突围外,余全部阵亡或被俘。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牺牲。 . u/ S, e; O0 W4 ?2 H# n! m9 I' ]
. N: @8 a$ N+ F$ j3 `# b' \* \
第二名:西路军之战 0 W6 N& p* k4 U8 M* M9 F! |5 i
3 J% `/ e# |3 j5 X; [
1936年末,红军四方面军部队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渡过黄河西征,组成西路军。在几个月的转战中,遭优势的青海军阀马家军围攻,因战略错误,苦战不脱,最后全军覆灭。全军二万一千余人中,一万余人战死,六千余人被俘,余下大部逃散,最后冲到新疆的仅四百余人。 ( A$ x& e" h* u( u
7 I2 v3 H. U7 |1 I5 a6 V2 d
第一名:金门战役 0 L8 Y; ^+ D i; o) c
8 `! B6 m4 N0 Q* n0 o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十八军对金门发起进攻。因战役发起过于仓促,渡船被毁,后援不济,苦战三天后,全部主攻部队共9086人,除数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牺牲或被俘,是解放军战史上成建制覆灭的最惨烈之战。
$ C+ q$ K9 O% w. E7 V & Q4 O. G" c% T* y& c0 m-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