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 1 ~# v2 R: l2 P% O; B2 Q
、“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
: h% z; B; T: K# Z5 U H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 B. |1 m2 R l& p2 v! s+ N1 q
H6 M4 C( E- l5 ?7 u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 o* M# t" s' J1 u; {- |
8 z1 \* u, Z7 r i$ t. Y# H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
0 [9 L' G1 b& w; e* V: E, g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 . [. j* V8 s) Y3 h
实,也绝无可能。 9 D( p( f" \7 }) P/ S8 e& _8 Q
0 Y4 F# E+ x( @+ R m5 p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 / u+ q( D/ ^8 O' [! w
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允祚(5岁死)、允。传说:雍 2 T- y+ `, }# P5 l% L
正继位后,将允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
, R6 ?6 r6 x& u( S0 }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
2 k" @3 a6 i. b% i1 p2 H9 ]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 i+ {8 d; b- _" M
0 K) C" i0 }& L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 % x; f a m* i2 T0 U4 }
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
. a+ B/ I% L0 S% N% L' G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佑
, ]# P* g: j7 F8 l9 |7 c. ~4 g、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十五弟允、十六 9 W7 p0 h* e5 z4 s6 b8 z' ^4 |
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 D9 R4 a$ q8 _1 q: m4 G+ @0 o9 M9 }
0 m6 R- ]4 e, r: o( o/ b, i 大阿哥允,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
! v9 B( [9 p9 a6 a# H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
! z/ M6 c3 k" k+ ^; M/ g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2 T$ O; Q, B5 v0 ]4 O
2 \: `" A; e) Z* N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
?; a* w" d( E. R4 e i9 o8 |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 z; }6 [9 G8 H( f' a。
0 z7 `% Q A9 T ) T- d2 K9 q V3 c$ X2 c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 . u! |% U! |' ^3 x4 e1 G2 }1 [
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 * l6 |4 T% Z1 C2 v# C
,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 $ j$ G" v, f" X' \; q) E1 L* M
1732年),允祉死。 ! M1 o* N+ d; U3 T4 J# b' A
, T& { m' I& ~- F! s" F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 , [- Z9 |6 v/ s
,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 Q/ U2 b8 V/ F Z
4 n" q7 f/ q+ H5 F 七弟允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
. u% s7 X* e T5 g$ T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
) h, X" G, w' d+ e' t7 i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
0 L* Z! x- ~) O5 `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 - ^- G5 o; i; |
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
- k K _7 m& }+ D) ]- ]! b4 U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 3 e2 w8 x3 I8 t1 X3 O( d3 g
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 f4 N4 }; q" t. J6 d% @ ! |" r t3 v7 r) g6 d- b% l: `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 # T, m" J' B/ m4 b" j( H
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
' V& _7 c0 b. ^' I1 r5 O" H4 c, l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
+ E: M. ^) ]# i- d3 o, l8 O* _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 . h5 I1 N0 L( ~& F: Q: T& G! K
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 q7 P" t, i9 B0 V. r5 G1 s
; l1 m+ P. X; G+ q( r. X6 r
十弟允,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 ' v4 b" B1 D* z; W( N" P0 L
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jī)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 0 ~/ _& j- X0 k, D
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
+ d! g6 q2 J/ z0 u' J7 L开释,后死。 ! q# c4 o& d! y( [
0 j7 G/ [; N* H3 T6 G' s p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
3 `2 r3 \5 r" U, Z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 7 B3 {6 ?2 o0 }
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
; `4 o8 e$ d% k/ y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2 j3 ~% G& f/ V, M7 A/ N
),享年78岁。
0 I) c# K- m8 z+ Y0 l . D% M5 c, u m0 y7 ^) i. u
十四弟允,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 $ w$ c9 Z3 t; E( y
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 4 A5 _# R$ y+ F1 A& t% y
大将军允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 5 i+ i J# n, h' d' ?9 h Q6 U
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 L$ B. W* u) J* _9 e' q b
1 c! m2 q3 u. t* H! o1 b" s' z' X
十五弟允,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8 u; `* e& @3 O 1 H# X: M G# u! z& ?5 n% Y+ X' D0 t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
/ A. p: x% X* _0 S' }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 ! ~) B! n7 O& z! c. i+ s! A' {
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
! _9 [+ i. u' X- V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 ! ^; @' j" }1 o, G! @4 B
没有暴露。 - p' |. o# a6 b7 O.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