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族的族称,得名于汉朝。汉朝以“汉”为国号,是因为其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由此可见,“汉”的初义是国名,其范围约在当今四川省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以后衍为朝代名称和民族名称。
究其原,“汉”的本义是水名,指漾水。载籍所见,秦汉时名漾水者有二: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又名西汉水,流入嘉陵江,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又名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汉水,亦汇入长江。?
汉族以“汉”为族称,并不意味着汉族的文化中心在古汉国或汉水流域。诚然,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构成汉文化的两支极重要的古文化,但汉族的文化中心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平原。以此为主源流,汇合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地方文化,在秦汉时代,形成统一的汉文化。?
(参考资料:①(苏)C·U·布鲁克著《世界人口——民族与人口手册》,第147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②《史记·高祖本纪》。秦汉时的巴都,在今四川东部,蜀郡在今四川西部,汉中郡在今陕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 ③《说文·水部》:“汉,漾也。”④《说文·水部》漾条。)
关于汉文化的起源自近代以来主要的说法有:
1. 迁徙说
如西来说——埃及说、巴比伦说、中亚说;南来说——越南说、印度说等。
2. 土著说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汉文化是多元汇聚形成的。其中,主源流是中原文化。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很早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居住,生活在距今75万年以前的蓝田(陕西)猿人以及距今70万年—2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还有稍后的大荔(陕西)人、许家窑(山西)人、山顶洞(北京)人等人类化石的出土,证明了这一点。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人骨化石各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上具有颧骨突出、鼻子较宽、有下颌圆枕、门齿铲形等现代蒙古人种特征。说明存在土著文化连续独立发展的可能性。?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河南)文化、磁山(河北)文化、大地湾(甘肃)文化和李家村(陕西)文化,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从这里已显示出中原农耕文化的曙光。?
仰韶文化是继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和李家村文化之后,黄河中游的主要文化遗存。其地理分布以关中晋南豫西冀南为中心,北至内蒙古南部,东达豫东,南至鄂西北、西至甘青交界。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粟、稷、稻谷、菜籽等农作物遗迹。显示其农耕为主的经济类型。出土农具有石斧、石锄、石刀、石铲,加工粮食有石磨、石磨棒、杵石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北首岭大规模聚落遗址的发掘,呈现出农业经济相对发达、定居生活相对稳固的社会生活图景。?
约与仰韶文化同时,在黄河下游有从本地区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和苏北的部分地区,并发展到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此期生产力的进步表现在石器穿孔技术的发明。陶质以夹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还烧制灰陶、黑陶和灰白陶器。器形以三足觚形器、镂孔豆、釜形鼎等最具有特色。?
继仰韶文化和汶口文化之后兴起的龙山文化,地域分布更加辽阔。先后以省区命名的龙山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豫西)、河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山西)、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有的考古学家认为,甘肃齐家文化也应属于龙山文化的变体。
龙山文化遗址散布在西起甘肃青海、东到辽江半岛南部的广袤地区。各地区龙山文化都有磨制精致的石制农具出土。除石斧、石锛、石凿、石铲、蚌铲、骨铲外,还出现了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双石刀以及石镰蚌镰。个别遗址中发现了小型铜制工具。陶器制作更加精美,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出现了陶质细腻,胎壁薄如蛋壳、黑色光亮的陶器。代表性器形有鼎、瓮、罐、鬲、尊、豆、杯、盆、盘、碗等。这些器形在后来商、周青铜器中都能找到,说明彼此间的文化继承关系,也说明中原青铜文明是植根于本土,发育长成起来的。?
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龙山文化层位之上的青铜文化有:山东岳石文化、河南二里头先商文化遗存(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这些青铜文化凝聚形成汉文化的主流。?
此外,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发生与发展的河姆渡(浙江余姚)文化、马家浜(浙江嘉兴)文化、良渚(浙江杭州)文化、山背(江西修水)文化、屈家岭(湖北京山)文化、大溪(四川巫山)文化,以及在岭南发生与发展的石峡(广东马坝)文化、昙石山(福建闽侯)文化、西樵山(广东南海)文化等。其中多数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的农耕文化遗存。?
从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发育出来的青铜文化,如潮熟文化、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在秦汉时代都汇入汉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