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76|回复: 4

《道德经》的科学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9 08: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耐心,是研究道家文化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
[hide]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就是“道德”二字,其中心就是这个“道”。这个“道”字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道”就是“知道”,就是我们具有知识。“可道”就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能够具有知识。“常道”就是常规的知识,“非常道”就是非常规的知识。我们之所以能够具有知识,是基于我们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具体形态具有“感觉”这种功能,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感觉。其二,“道”指的是一种具体的客观存在。

在这开首篇中老子就告诉人们,人体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觉。由不同的觉,则发生不同的“识”。人们在常态下所生成的是“识”,称之为理智之“识”,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观念和语言。而由另外一种“觉”所生成的,就不再为“识”。

老子在这里用“道”来命名了(人体作为生命活动的一种存在形式)另外一种体系的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即“觉”)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老子所说的“道”指的实际就是这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关于这种特殊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的进一步探讨请参阅《觉识精义》)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老子进一步介绍了他通过长期研究所得到的有关“道”的有关特征和规律。

老子在这开首篇的第一章中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他说“有”“无”的时候讲述的就是“觉”,人作为生命体的感觉。关于“觉”,在这一章中,老子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说,人之所以有知识,是因为人有生命、发生觉,文中的“有”和“无”指的就是这个生命与感觉的有或无。是生命体,有生命活动存在,就发生觉,就是“有”,不是生命体,没有生命活动存在,就没有感觉,就是“无”;第二层,人的感觉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日常的知识(“常道”即常规的“道”),它来自于常规的五官之觉。经过长期的实验验证,我发现,除此之外,人体还有另外一种“觉”,这种觉不是寻常人们可以知道的,虽然他们本身也具备。我们对于“道”的认知和了解,就要依赖于这另外一种体系的觉(“非常道”即非常规的“道”)。第三层,“玄”。讲述的就是这另外一种“觉”的源头,它发生的起因。什么是这种“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觉”?根据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所谓“觉”,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作用,是人体作为生命活动的一个系统(或现代数学意义上的生命集合)与周围环境发生的相互联系。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他与周围环境要发生必然的联系,这种相互联系也就是一种相互作用。但,人与周围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只发生在生命体与周围环境之间。非生命体是没有“觉”的。“觉”这种相互作用发生与否,就是生命与非生命的本质区别。生命活动本身就是“觉”的一种具体显现形式。老子特别强调了它不可以常规的方式、方法来“知”,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形式很不容易被人们所发觉,所以它就显得神乎其神,故老子以“玄”字表述。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发生“觉”的客体(即“道”)的研究,探索了对发生相互作用(即“觉”之发生)的主体的改造。

道,可道,

这句话中的前一个“道”字是名词,包含了三重含义。 ① 是一种特殊客观存在的命名; ② 表示这种客观存在的状态特征; ③ 它所具有的规律性。

后一个“道”字是动词,是说“道”这种客观存在以及它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性我们都是可以感觉,可以认识,可以理解,可以解说,可以描述的。

非常道;

但是不是采用常规的方法和途经(更确切地说,是非常规的感觉体系)来感觉、认识,也不能用常规(时空观)的概念(即词汇和语言)来理解、解说和描述。

“常道”,即常规的由五官之觉所得到的概念,知识。比如,我们由眼睛的视觉所得到了关于“色彩和形体”的各种概念和知识。诸如大小、长短、高低、方圆、曲直、天地、日月、风云、山水……。由耳朵的听觉所得到的关于“声响、音律、节律”的各种知识。以及各种关于香臭、酸甜、冷热、软硬……,都称之为“常道”,常规的知识。

“非常道”,不是常规的知识,不是由常规的五官之觉所得到的知识,是常规知识之外的知识。许多基本知识不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得出来的,比如我们说颜色,我们不能说明什么是“兰”色,什么是“白”色等等,我们只能对那些具有视觉功能的人具体的指出,哪是白,哪是红,哪是黑等等。同样我们也只能具体的指出何为圆,何为方。何为曲,何为直。何为“乐音”,何为“噪音”。何为“酸、甜、苦、辣、咸”等等。换句话说,我们许多基本的知识,概念,都是由我们的感觉直接得到的,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解释。同样,我们关于“道”的知识,也只能通过直接的感觉,而不是语言。而这种感觉就要求我们自己首先把它开发出来。

名,可名,

前一个“名”字为名词,即“命名”。对于我们所感觉到的事物,总是要升华为理性的“识”,并赋予一定的概念而为之命名;后一个“名”字为动词,可以为之命名。

非常名。

不能用常规(即在时空观下)的概念来理解、解释和命名。

在这里,老子指出了人体都具有可以发生两种不同“觉”的体系。同时也指出,由于“觉”的类型的不同,所生发的“识”(即产生的观念形态以及描述的语言)也不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有云:“道不可言,能言者皆非道。”就是说,道是不可以解说的,能解说的都不是道。就跟我们认识花、草、树、木、山、水、风、云、鸟、鱼、虫一样,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解释,感觉到了,就认识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有”“无”本质上指的是有没有“觉”。有“觉”则称“有”,无“觉”则称“无”。有“觉”与无“觉”都直接与生命活动相关。有了生命,就发生“觉”这种相互作用,生命活动不存在,就没有“觉”这种相互作用。“觉”的“有”与“无”就是生命活动是否存在的具体标志。没有觉的发生,就也没有生命,有了“觉”,也就有了生命,于是也就有了“天地”与“万物”。“天地”与“万物”只是对生命而言的,对于非生物,相互之间只有物理或者化学的相互作用,没有觉,无所谓“天地”与“万物”。

另一方面,这里的“有”与“无”也可以是指“道”的两种存在状态,“无”是说它无形无像,不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我们当今所说的“作用场”);“有”是说它有形有像,是实实在在的(这里“实实在在”的本意是指以常规的五官之觉所能够感觉到,比如空中的太阳、月亮、星星,大地、海洋、泥土……)。当它为“无形无像”之时,它乃是天地之始源,天地由之而生。当它为“实实在在”之时,乃是万物之母,万物由之而生成。

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我认为前者依旧是事物的根本。“道”这种客观存在使我们发生或不发生觉,觉发生则称之为“有”,觉不发生则称之为“无”。“有”、“无”的分辩原本由觉的发生而起。对于非生物而言,没有觉,无所谓天,也无所谓地,没有“天地”可言。对于生物来说,有觉,觉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分水岭。有了觉,便发生了分辨,发生了分辨,就分出了“阴、阳”,于是就有了“天、地”。在人认识自然的实际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作为生命活动的具体特征形式之一的“觉”,“觉”又不断升华为“识”,升华为“智”,才有了“万物”的理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里的“妙”是奥妙;

“徼”是边界,指关卡或是信道,引申为诀窍、门道。

这句话是说,处在“无”(即寂静无声、没有动静、没有感觉)的状态(简而言之,处于静态)之下,我们所观察到的是它的“奥妙”,而在“有”(即出现了动静,有了感觉)的状态(即处于动态)之下,我们所观察则的是它的诀窍或门道(即变化的规律性)。

“无欲”,“有欲”指的是两种觉识状态。“无欲”即是指非常规的感觉状态;“有欲”则指的是常规的感觉状态。这两种感觉状态常常是相互伴随不相分离的。在非常规状态中所出现的情况和现象,都要通过常规的五官之觉来予以分辨和判断,做出理解。所有的奥妙都是在非常规觉之下发生的,而所有的分析、判断和理解又都是在常规的五官之觉下做出的,所以老子说在“无欲”的状态下观察其奥秘,而在“有欲”的状态下才能对其中的门道和诀窍做出分析和判断。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两者”即“有”与“无”,虽然名称不同,然而却是由同一个始源“生”出的,是同一个统一体的阴阳两个方面。无论是“有”,也无论是“无”,皆因生命活动的“觉”而生。真正的玄妙就在于这个“觉”。

(然而,“觉”就是“作用”,这个“作用”是谁跟谁之间发生的呢?当然是“我”与“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就称之为“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然而“觉”除了“有觉”与“无觉”之分外,“觉”中又分阴阳,分为阴性之“觉”与阳性之“觉”,这种划分其实就是一种分辨,是觉识的主体对作用的一种分辨。人体全部的“觉”与“识”中所有的奥妙和门道就是从这种“觉”的划分与分辨中起始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老子这里所说的“有”与“无”与《心经》中所言的“色”与“空”,其实是一回事。所谓“色”者,即指所有的物体,所有有形有象的一切,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所谓“空”者即指所有“物”之外的一切,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应该注意到,这些都是以我们的感觉为辨别基准的。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或者说能够使我们发生觉的,就是“有”,就是“色”,我们感觉不到的,并不使我们发生感觉的,就称之为“无”,也就是“空”。

现在我们来分析我们的感觉,对于我们所观察到了“物体”,就不是“空”的,对于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就称之为“空”,就没有物体的存在。对于我们的感觉而言,除去了有“东西”的地方,就是“空”的,或者在同一处,不是空,就是有物。只有这两种可能,二者必居其一。

现在我想说,我们这两种感觉所感觉到的其实都是同一客观存在,是使我们的感觉发生的同一客观存在的两种不同显现形式。为了说明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试以我们的视觉为例。对于我们的视觉来说,任何一个物体都有“色彩”和“形体”。物体是同一个物体,但是我们的视觉却有“色彩”与“形体”两种不同的显现形式。客观的存在是同一个统一体,而我们的视觉却是两种显现形式。同样的道理,“实物”与“空间”也同样是同一客观存在在我们感觉中所展现的两种不同显现形式。这种客观存在使我们发生的感觉就是一种“作用”,这种“作用”使我们的常规之觉,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发生,我们感觉到了它,于是我们就称之为“有”,在佛经种就称之为“色”;如果这个“作用”没有使我们的常规之觉发生,我们没有“看”到,“听”到,或者“触摸”到,于是,我们就说是“无”,在佛经中就称之为“空”。

这是对常规之觉而言,对于非常规之觉而言则不然。对于非常规之觉,就没有我们常规概念中所说的那个意义上的“空”。在非常规的“感觉”之下,能感觉到在常规意义上所说的那个“空”中存在着实实在在的“有”,即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这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也不是什么神话,经过相当程序的严格训练,达到一定成就之后,人们都可以具有这种功能,都可以在非常规的感觉之下真真实实地感觉到。无论是“色”,还是“空”,都同样会使非常规的感觉发生,所发生的感觉都同样是“作用”。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除此之外,任何的解说都没有用。

我们常规的感觉其实也是由相应的“作用”所发生的,只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而已。深入的研究人们会明白,常规之觉的发生与经过自我改造之后所发生的那种非常规之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使常规的五官之觉发生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熟知的电磁作用;而使非常规之觉发生的作用就是老子所称之为“道”者。

我们研究的结果,发现“道”在我们人体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它们分别就是造成我们人体四种不同生命活动现象的起始之源。

其一,使呼吸发生的起始之源。生命现象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就是呼吸,任何生命活动都存在呼吸。研究表明,呼吸运动的起始之源,并不在于生命集合之内,而是来自于宇宙,是宇宙作用场的起伏。

其二,追究使肢体发生运动的原因,是由呼吸运动所生发的作用(生命)流的“冲”盈所引起的。这个被称之为“生命(作用)流”的存在,就跟电磁作用中的电流一样,在电磁作用中,由于电流的存在而出现了电路,同样,由于生命流的存在而出现了生命集合(体)。使每一个生命集合生长、发育、成长、壮大的,使生命集合的肢体发生运动的也都是这个生命(作用)流作用的直接结果。

其三,使身体整体性地在地面移动或“面向一定方位”的,是作用流所生发的生物场与宇宙场相互作用的外在显像。
呼吸的过程的本质是生命集合内部的质、能进行转换的过程。质、能转换所生成的作用场跟宇宙场一样,分为“作用”与“旋转”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集合内部形成作用流,另一方面形成了生命活动的作用场(即生物场)。

其四,思维活动,情绪,情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又一主要方面,深入的研究表明它们其实也是作用场的不同显现形式。这种作用称之为“质玄作用”,其中的“玄”字就取用于老子这里的“玄之又玄”。用以表达质量之间相互作用中“旋转”的作用成分。在生命集合中,除了这种作用之外,还有电磁作用,电磁作用造成了生命集合的五官之觉。由电磁作用过程所造成的“觉”的各个元素和子集,便在生命集合内部相互“交”、“并”、“积”、“差”,形成新的集合(分辨、记忆子集),这便是“识”。再次的升华,便成为了思维、情绪等等高级生命形态的生命活动现象。如果把以上的作用过程也称之为“觉”的过程,只有当这些过程造成了生命集合元素发生某种功效,比如肢体的动作,转换为电磁作用的觉,才能进一步升华为我们的理智。为了分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作用,我们把常规的五官之觉称之为“信息态”,而把质玄作用的觉称之为“作用态”。因为前者的作用造成了使我们发生知觉的信息,而后者则使我们发生效应和功能,故而称之为“作用”。

要想能够真正准确、深入地理解老子的这段话,需要进行长期的实验观察,并运用现代科学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更新。

这里的“玄”还有另外的含义,它是质量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成分,称之为“旋”。由电磁理论,我们知道电磁场有电场与磁场两个组成部分,电场是联系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单个电荷的静电场是辐射状的,磁场是其中“涡旋”的成分,与电场呈“垂直”关系……。人们也知道,在质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我们称之为引力场。如果我们对这两种相互作用稍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在质量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缺少了一个与磁场相应的部分。在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存不存在这一部分?如果存在,它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过?经过许多年对生命现象的探索,终于发了质量之间的这一相互作用成分,它原来正是以我们生命活动的现象来展现的,或者说,我们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其实正是质量之间这一相互作用涡旋成分的具体显现形式。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还发现它也有与电流相应的存在,一种被称之为“作用流”的在我们生命活动现象中也已经找到了。由此有理由说,质量之间的这一“漩涡”型的相互作用成分以及相应的“作用流”正是我们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根本之所在。老子所说的“玄”就正是质量相互作用中的这个涡旋的成分。

只是在质量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作用的涡旋成分,它的具体存在状态比电磁场中的磁场要复杂得多。如左图所示,这个图形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称之为《河图》。在图中,所有的实心黑点为“阴”,表示纸面的从外向里;所有的圆圈为“阳”,表示由纸面从里向外。其中的数字表示流转的顺序,阴阳表示旋动的流向。它表明这种作用成分的涡旋方向既有前后、左右;又有上下、内外,还有纵横交错。这种由圈、点所组成的图形简单、形象,而且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涡旋成分的存在状态,充分地表现了它的复杂性。其中有还以数字“5”为级差的层次关系。

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一方面就说的是这种旋的复杂,又说的是这种涡旋作用还具有相互叠加性,在旋中又有旋,使得旋的形式更为复杂。由此便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产生了生动、活泼的生物世界。老子的这一说法在现代生物物理的基因理论就有所体现。基因链的多重结构不正是不同层次的“螺旋”结果么?人们用“拧绞麻绳”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基因链的这种层次结构。生物的物种无论多么繁多,肌体结构多么复杂,都可以由基因链的这种“拧绞”方式获得。所以说是“众妙之门”。

老子所说的这种情况,在人体的实验当中就能得到确切地验证。当人们完成了这种觉识的转换之后,进入到作用态就能明白、清晰地体验到这种流转的具体情形。具体实施转换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以及检验标准等等,老子在后文中都做了尽可能的详细介绍。根据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对后文也做了相应的解说。我的理解虽然肤浅,希望能对后之来者提供一些启示,我相信后来的人们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细致的认识。
Abc[hide]
发表于 2009-8-29 11: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很有道理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 14: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 17: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看看前任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闵爷的道德经注,曹信义曹爷的道德经注,还有现任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任爷的道德经注。都是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15: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些很有道理。(*^__^*) 嘻嘻……
可惜太少了。然道真的要我们去看曹嗲的注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4 09: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