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9 15: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前期统治
) ^) n3 c# L# S- O$ p$ l$ [
- z7 X( w8 H" I0 R$ ]" j+ i( v/ e) \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进攻$ n/ O- S9 \$ r& a4 X( C B
' o0 m# v% N: M9 I0 x/ q( H2 g初期战争' d: {9 q# k/ H9 ~+ r) i9 ?, m
2 t. E( j2 G) j9 M- n" M1 c$ D公元11世纪,一批自称是突厥人后裔的人来到了小亚细亚。这些人原本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后来随着塞尔柱突厥人人的西迁,一起来到小亚细亚。他们在迁徙的路途中接受了伊斯兰教,并把伊斯兰教的圣战精神与原有的好战传统结合起来,并“在这种宗教精神的鼓舞下,突厥人通过武力征服了小亚细亚。”这些人获得阿拉伯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的承认,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斗士,专门根除与哈里发为敌的什叶派,同时他们建立国家“罗姆苏丹国”。在长久的战争中,塞尔柱人在阿拉伯世界站稳脚跟。他们为排除异己,便于埃及训练新兵——马姆路克,这些新兵是来自于高加索山区和小亚细亚的被俘者,当他们足够强大时,就可以赶走和塞尔柱人一起的其他突厥人。在塞尔柱人的排挤下,从公元1048年开始,一部分突厥人以继续向西迁徙,他们在建立了数十个突厥人部落小国后,逐渐占据整个小亚细亚。拜占庭人虽想征缴,但由于十字军的干扰,自己反而差点灭亡。看到自身问题的拜占庭反过来用领土要求在小亚细亚的歌突厥部落国家充作拜占庭雇佣军,以对付十字军与巴尔干诸国。正因为这个原因,突厥人逐渐发展出艾丁、萨鲁汗、卡拉曼等诸个较大的公国。他们在拜占庭人的保护下,顺利通过初期的被扼杀阶段,而且在崛起过程中甚至也没受到巴尔干诸国那样的相互牵制,所以仅在一个世纪内便已经有了临驾于拜占庭之上的能力。而拜占庭人迫于其淫威愈加低声下气,等于在事实上承认突厥人的统治地位。
# j# @ Y; }0 c) r4 S7 H8 E) E2 p8 H e+ s2 ?0 y$ g* P$ G# l) R7 ~
此时,在突厥人诸公国出现了一个叫奥斯曼的国家。实际上奥斯曼国家在公元12世纪就存在,那时叫做“库班古里拉”(Cobanogullari)但由于其过于弱小,一直处在塞尔柱罗姆苏丹国的统治之下。塞尔柱人经常派总督管理该公国,并把这个小国定为自己向小亚细亚进攻的桥头堡。但不久后,蒙古人的到来打破了塞尔柱人的平静。蒙古人建立的伊儿汗国开始统治塞尔柱人的大部分地区,塞尔柱人被迫向蒙古人称臣,并同意提供兵员继续进攻其他国家。而此时,另外一下突厥人后裔则不愿听从蒙古人的调遣,并发动起义造成内乱。特别是公元1291年,当时占据奥斯曼的塞尔柱统帅齐里茨?阿尔斯兰(Kilic Arslan)起兵反叛其哥哥塞尔柱苏丹马苏迪二世(Masud II,1282-1304)。他利用他的突厥各公国联军大败蒙古人和塞尔柱人联军,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后因需要专门对付蒙古人,他便把西部加齐(Gazi,即穆斯林对付异教徒的武士)转给当时是贝伊(Bey,边疆军事长官)的奥斯曼统领(史称奥斯曼一世Ottoman I,1280-1324)。自此奥斯曼做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者,走上历史舞台。不过从社会发展水平来说,奥斯曼远远低于任何一个巴尔干国家。一直到奥斯曼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前夕,国家内部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8 B9 L) o. n0 A/ { r7 B
! `. m" W7 {6 [奥斯曼在成为加齐后,即效仿塞尔柱突厥人的策略,先把他的统治区分为三个公国,每个公国由一个对自己忠诚的贝伊领导。以这些贝伊的领导下,三个公国各向东、西、北三个方向进攻,拜占庭几乎各个战场都失利。一部分拜占庭贵族打败逃跑;另一部分通过协议、通婚等方式投降奥斯曼人。公元1299年,奥斯曼帝国正式建立。至其子奥尔汗(Orchan,1324-1359)在位时,已基本征服整个小亚细亚。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断扩张,拜占庭皇帝邀请其去帮助打击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奥斯曼的触手开始伸向巴尔干半岛。从公元1349-1352年,奥斯曼人接连打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联军,两国土地也被日削月夺,越来越无力和奥斯曼人决一死战。穆拉德一世(Murat I,1360-1389)在位期间,连续三次对保加利亚进攻,忙于治理内乱的保加利亚沙皇根本没法腾出手与其交战,从1383-1387年南部领土悉被占领。公元1388年,奥斯曼人更是领军队到达保加利亚首都特尔诺沃,沙皇只能割让西里斯特里亚以求得苟延残喘。正如当时的一位目击者所说:“奥斯曼人蜂拥而入,遍布全巴尔干,犹如群鸟蔽天,基督徒或遭屠杀,或被掳走沦为奴隶,幸存者大部分死于饥饿,还活着的则感到不如早死为好。”; h/ ]9 F/ L. w4 F
- W. i O2 b; ?4 w
十字军战役
) b/ x4 ~! h' T1 A
( B7 \" E% p- Y' C6 @公元1389年6月15日,决定巴尔干各国命运的科索沃战役打响。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等为一方与穆拉德一世为一方的39000-70000(各书籍记载不同,差距悬殊)军队,于普林斯地那(Pristina)西部开战。虽然该战役最初幸运之神一直光顾巴尔干联军,但后来由于奥斯曼人占优势的轻骑兵的反攻,巴尔干联军反倒处于劣势。在当天夜幕降临后,塞尔维亚的福特克?布拉科维奇(Vlatko Vukovic)在最后一刻反叛,奥斯曼人获得彻底胜利。据记载穆拉德一世本人可能死于这场战役之时,也可能被后来投降的塞尔维亚人所杀。但不管怎样,其子——被称为“雷神之锤”的巴耶济德一世(Bayezid I,1389-1402)最后领导军队取得全面胜利。巴尔干各国被迫向征服者屈服,并保证向奥斯曼人交纳贡礼。当时的“拜占庭皇帝、保加利亚沙皇和塞尔维亚沙皇一样,都被迫轮流向苏丹提供军事服役和贡品。……土耳其的‘杰拉查’赋税对整个国家和所有地主强制征收,不论以前是否享有特权,它标志着一种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严厉的财政义务,甚至一国之主也不能获得豁免,而纳税人必须代表自己亲自缴纳捐税。”公元1393年7月17日,被围城数月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首都特尔诺沃被攻陷,保加利亚沙皇宣布投降,在奥斯曼人的疯狂掠夺下,该城除地基和城墙外,所以一切都化作焦土,保加利亚第二王国也正式灭亡。公元1396年,保加利亚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维丁被攻陷,保加利亚不复存在。. R: ?) _" [4 S t: j/ x8 ?: C
% O# ~8 t4 A! X0 L8 Q在维丁陷落之前,恐惧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威胁的西欧各国在教皇卜尼法斯九世(Boniface IX,1389-1404)组织了另一次十字军,即尼科堡十字军。这些人在经过维丁之时,曾经允诺帮助维丁重建保加利亚,但这后来却成为一纸空言。公元1396年9月25日,数量庞大而嘈杂的西欧乌合之众,被训练并不精良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斩杀殆尽,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处于绝望之中。
, l+ M8 ?) i/ u" E+ N4 y& y! w! e) {. ]- `0 m1 T7 c% o3 j
但不久后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陷入内乱时,欧洲各国又燃起了复仇的火焰。公元1442年,在匈牙利英雄胡亚迪(John Hunyadi,1400-1456)为首的十字军,再次被罗马教皇组织起来,准备开向多瑙河南岸,夺回被侵占的领土。公元1443年,十字军翻过巴尔干山脉,占领索菲亚,于当年冬季来临之前到达原保加利亚第二王国的马拉查河附近。看到这次的十字军有可能胜利,更多的欧洲国王们送来军队。在欧洲各国的支持下,公元1444年11月10日,在瓦尔纳两军开始交战。与上次一样,十字军在初期有些胜利。但最后胜利的天平再次倒向奥斯曼人,战争再次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全面胜利告终。胡亚迪逃跑,而更多的十字军则战死沙场。公元1444年,胡亚迪再次领导科索沃十字军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会战,可最后仍被奥斯曼人所打败。自此,多瑙河以南被奥斯曼人彻底占领,巴尔干居民(除还能坚持9年的君士坦丁堡外),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忠实臣民。
# ?8 o+ h C6 F) ~& { y+ W' Z4 M' {" c3 ]" q6 i# V4 w n) i
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同化政策
- [; I* C8 q) x& q& ?; I& Z# N
2 \" M( t5 `' Q: E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同化" ~4 Q4 S& V. V, g" a
, T8 o; x" t. V; e* P当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把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攻下后,只继承了他的土地,并没有继承他的文化。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保加利亚后,便千方百计想把保加利亚人同化,从而以确保他们的统治。初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大肆杀害反抗的保加利亚人。接着把大量小亚细亚的伊斯兰教徒们补充到保加利亚境内,以图逐渐同化。
4 a, d) z( }8 M$ D0 e* l+ e$ h2 ~# ]6 s, [
尽管奥斯曼土耳其人使用这一整套的方式和方法企图同化保加利亚人,可是他们却没有做到。主要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并没有任何他们能够同化别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奥斯曼土耳其人几乎就是一个“未曾对艺术、音乐、教育、科学、技术或人类生活中的任何美好事物作出丝毫贡献”的民族。正因为这种普遍落后性,他们只能对被征服者的文化生活听之任之,让其保留自己本民族真正的精神财富。正如公元1981年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日夫科夫所说:“当保加利亚在14世纪末落入奥斯曼帝国统治,它历史发展的自然路线便中断而且倒退。”) I, l/ b% G3 V* R- {2 H6 f
! _" C H& C& t1 R1 O0 J不过奥斯曼土耳其人还是想了其他方法。他们首先宣布所有被占领的土地都是“米尔”,即苏丹的土地或国有土地,只有苏丹才有义务把土地分给各级封建领主以及宠信大臣和皇室亲族,其他人不得插手。然后,奥斯曼土耳其人把除波斯尼亚外的整个巴尔干统称为“鲁米利亚”(Rumelia),亦即“希腊人的土地”,也就是不再承认保加利亚民族的合法性,认为他们只是希腊人的一员。接着,奥斯曼土耳其人又派驻“贝勒别伊”(即总督,Beglerbeg)来管辖巴尔干半岛的所有居民,其总督府设在索菲亚。为了进一步统治该地区的人民,奥斯曼土耳其政府把整个巴尔干半岛分为26个“桑扎克”(Sandjak),由级别低一级的奥斯曼人来负责管理。当然为笼络人心,贝勒别伊在奥斯曼苏丹授权下允许一些过去的保加利亚贵族通过购买或宣誓效忠苏丹的方式进入管理阶层。在保加利亚本土主要有三个桑扎克,即维丁、锡利斯特拉、尼科波尔三部分。在这三个桑扎克下,奥斯曼人又划分出多样土地,第一部分叫“哈斯”(Hass)和“札米特”(Zeamet),也可以统称为“穆尔克”(Mukata),即给予皇室贵族和重臣的土地;第二部分称作“瓦克夫”,即给伊斯兰教寺院的土地;第三部分是给伊斯兰教徒的,但这些人要划分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事制度之下;第四部分也是最大的部分是给所谓的“斯帕西”领主的,斯帕西是在奥斯曼军队里服役的骑兵部队,他们具有多种特权,苏丹分给他们的土地也是最肥沃的。以上所有列举的封建领地都是由被称作“赖雅”(Rayah),即“牲畜”的非穆斯林农奴耕种。在保加利亚“赖雅”主要就是过去的农民,他们的土地被无偿剥夺,一切权力全部丧失。过去的保加利亚贵族也是如法炮制,如果不同意成为伊斯兰教徒,要不就被处死,要不就丧失一切权力,成为“赖雅”。
5 ^& K( [6 ^& B
! D- O% `0 ~) e3 x: Q- L1 E0 _% r成为赖雅的农户们,每人可以领取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大约为10公顷左右,即一个西夫特。每份西夫特的面积基本等于一对公牛能够耕种的范围,当然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和实际面积与类型也会稍有区别。不过这些土地都是由赖雅们来耕种,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这些土地都登记造册,耕种者必须持有合法的证书才可耕种。每年每个赖雅都要交税,至公元16世纪初基本是22个阿克切的税。公元16世纪晚期开始增长到33个阿克切,到公元18世纪初,甚至达到了50个阿克切。阿克切的贬值和斯帕西们的贪得无厌造成土地税一升再升,赖雅的负担成倍加重。但也有一部分人可以不缴纳,但他们必须承担若干特殊任务,如运输军队辎重、担任警卫、守护隘口等。后奥斯曼苏丹又增加了人头税,即所有非穆斯林必须按人口上税。除人头税外,追重要的便是“什一税”,该税虽名为“什一税”,但却经常按五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的幅度加以征收。税务的加重,一方面说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向外扩张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物资,另一方面由于奥斯曼苏丹指定的政策只允许斯帕西们在服役期间得到这些优惠,所以这些人在服役期必然会力图在赖雅身上榨到最大的好处。同时,国家也默许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在这个基础上肆意增加在人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造成农业水平持续下降。公元17世纪,著名旅行家罗伯特?得卓尔看到保加利亚那些荒废的土地和农民不堪风吹雨打的茅屋,曾经描述到:他们“肮脏、破败到极点,那只是在地上挖个洞,勉强撑起一片屋顶——屋顶铺的很少是稻草,通常是草皮。”还有一些游学者曾记载:“自圣经时代以来,当地人似乎在很多方面都鲜有改变。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说,观察现代马其顿人就等于在研究圣保罗旅行、传道时代的那些人。”我们要承认,这些记载在某些方面也夸大了事实,但我们却能从这些记载中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确实造成该地区返回蛮荒状态。. o& L: ]0 d, B3 y. o1 I. Q
?. s b% G! q9 t8 ]5 \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在保加利亚土地上进行他们的军事化改革,上面说的农民政策很显然是一种军事制度的体现。因为农民境遇越来越差,更多的农村年轻男女开始迁移。他们也可能为其他比较好的地方放牧,也可能去做一些兼职差事。根据当时人的记载,保加利亚男性经常带着够吃两个星期的面包,到中欧地区为其收割。他们会根据边境的变迁、天气状况和政治经济因素到处寻找新的居住场所。甚至有时还会举家迁移到山里,等待混乱局势明了后在回到原住地。我们经常说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的保加利亚史黑暗的,不过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其实奥斯曼人还算是解救了保加利亚农民。旧的主子(拜占庭人)为了夺回多瑙河以南的土地,和保加利亚人打了将近一千年的战争,如果保加利亚失败,则保加利亚土地将全部被拜占庭人所接收。拜占庭人的赋税之高是全欧洲有名的,拜占庭人即使是在非战争时期也可以征到三分之一的税收,到战争时期最高可达到60%。新的主子(奥斯曼人)则灭亡了拜占庭。即使是到最后行将灭亡之时,税收也从未到达拜占庭人的平均水平,这不能不说也是因祸得福。
1 T1 d1 s7 O5 _) @/ J2 h/ _. k( ^8 n' c# k
因为农业的衰退,手工业也发展缓慢,甚至于开始倒退。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行的封建制度也是和西欧相近的军事采邑制,但由于其野蛮性,反倒把过去生气勃勃的经济生活扼杀殆尽。贸易停滞、城镇荒芜、物质生活匮乏,虽然奥斯曼人几乎没有把手插到任何一种商业活动中,可是由于其使用“一切以军事为纲”的政策,把原本已发展起来的货币经济拉回到交换经济时代,自然阻碍商品生产的提高。虽然有希腊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充当商人的角色,但其主要目标却是把这里变成粮食基地,其他的高档产品则在意大利本地制造。城镇因为经济前景黯淡,到公元16世纪时,菲律波波利已经成为一个满是茅草屋和土房的乡村,手工业者和商人纷纷离开城镇,寻找更好的地方继续他们的生意。索菲亚虽为主要城市,但也显示出衰败气象。奥斯曼人在16世纪时曾经想改变此等状况,欲修公路以扩充商业,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当时便有人判断,奥斯曼人不修筑公路其实是故意的。“所有野蛮的王侯都自觉欣喜,认为道路情况不良可以加强他们领土版图的自然防御能力。”因为“在这个地区以外没有公路,使得出口近乎不可能。”维护良好的公路系统对奥斯曼人并无好处,那主要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的驮兽比他竞争者所使用的更为优良,例如水牛、骡、驴还有最重要的特别武器——骆驼。”那个时代。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经常有骆驼托运军事物资,一方面减少了军队的负载,可以更好的打仗;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一些农民的收入问题,因为骆驼是农民自己的。说实话,如果在西欧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东欧的古木参天、或是满是沙尘的石子路上,这些动物发挥的作用还是超过人类的。所以奥斯曼人宁可让保加利亚的道路处于自然状态,“似乎在夏天还能管些用处”,而不愿多花人力物力去改善那些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 a- o) k0 Y) {( l. |
7 U: ^5 V- X! l, b/ `# o
与此相对比的是穆斯林行会的火热。这些行会由那些迁居到保加利亚的穆斯林或者犹太人组成,他们要比保加利亚本地的手工业者少交很多税,因此也可以活跃的多。但是这种活跃也是有限度的,准确来说就是只有师傅带徒弟,不允许出现创新。每一个行会主要都是由某一种行业的师傅组成,他们的领导者称为谢赫(Seyh),其实就是一个精神领袖,真正做事的还是助理(Kethuda)和干事(Basi)。他们有一个专门委员会,用来考核学徒者是否通过。该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名单必须由当地法官审核,然后交予苏丹的办事官员加盖章后才可开始活动。每个学徒也要通过这个委员会的测试,先晋升到帮工,之后才能晋升为师傅,到师傅的级别便可自己开业。这种开业的权利被称为哥迪克(Gedik),即“得到特许的在特定地点的行业垄断”。不过因为害怕垄断,所以奥斯曼人便把其税收定的非常高,一般很少有几个师傅能够承受得起,因此在某个城市开的哥迪克并不多,大多数晋升为师傅的学徒更愿意到其他地方碰碰运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商人的控制要比对手工业者好得多,但这也仅限于伊斯兰、希腊和意大利的商人。鼓励这些人经商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商人们可以在统治阶级需要贷款的时候颗粒出资。但是保加利亚农民则不这样想,他们痛恨商人的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认为他们才是破坏货币经济的罪魁祸首。因此,一些行会也对商人们紧闭门户,给予他们的利润仅有15-20%。不过商人们也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生产资料控制手工业者对他们的防范,从而经常出现两方长时间互相抵触的事件。当然这是奥斯曼土耳其政府比较愿意看到了,一方面他们可以转移人们对他们残酷剥削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商人为了寻求他们的保护而在某些经济问题上做出让步。
0 i/ w/ I m4 G. x9 b$ B$ E; R" I' G& z5 |7 G% P4 ^
在奥斯曼人的层层盘剥和任凭经济的混乱控制下,道德沦丧也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造成一些人索性去做盗贼,他们认为盗贼行业是个有英雄气概的赚钱方式。那时的盗贼经常是“年纪在二三十岁之间或更年轻的山地人,而且常是流浪的牧羊人。”他们愿意在盗窃和抢劫活动中自己赢得荣誉,成为某一个团伙的领袖。而且成为一个盗贼最大的好处就是被逮捕起来后,经常会因为某些奥斯曼苏丹的旨意被大赦放出,甚至有的因为力量超群而被授予一官半职。对于没有任何门路爬到奥斯曼上层的保加利亚农民来说,做盗贼的确不失为一条升官发财的近路。因此,这些强盗无论看起来还是被人说起来都是十分盛气凌人的。曾经有人记载,这些盗贼在抢夺人家的财产后还放出大话:“每个人都欠强盗,我在这里就是苏丹,我在这里就是英国国王。”也许在他们心里从来就没有过法律,反正进入监狱不久还会被做了错事的苏丹大赦出来。至公元17世纪末,强盗已经遍布整个巴尔干半岛。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帝国土地日渐窘迫,处于边境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困苦,所以造成流寇激增。他们有的是逃避赋税者、有的是逃避追捕者,甚至有的是爱国人士,但他们的主要生活还是抢劫。人们记载着:“各地对强盗都十分惊恐,他们犯下可怕的暴行,攻击农民许多次,因而使人民对他们都很反感。”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说,实际上这些盗贼并不是劫富济贫者,更不是我们常说的侠客,他们只是一种在巴尔干土地上高度贫困的象征,是一群被社会抛弃者在寻求自己的出路。因此当除去这些人神秘的面纱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的光脚,衣服粗鄙不堪,烟袋里空空如也,肚子里也空空如也。是什么让他们过那样的生活?他们像在田里被人驱赶的牛,像山里被人追猎的熊,你又能限制他们什么呢?”
7 L9 C/ e6 a( A9 J9 H
; ~) N2 w# l' F2 w6 |7 _- S奥斯曼土耳其的宗教政策1 }& e8 ^" g, Q1 |4 [: n
4 g+ ?1 @) U) }' \除政治和经济上的压迫外,也许保加利亚人受到的宗教压迫更甚。自从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设在特尔诺沃的东正教总主教区便被撤销。公元1394年,保加利亚被置于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区的管辖之下。接着希腊籍主教和希腊文的祝告代替原本的斯拉夫主教和斯拉夫祝告文,除奥赫里德主教区外,剩下所有保加利亚教区都被强制实行。因为在奥斯曼苏丹的心里,其实对于臣民的民族界线并不关心,他们只要求其有归属感即可。他对于希腊与斯拉夫的界线更是没有任何感觉,因此他认为拜占庭文化在整个巴尔干都具有主导地位,那么上层的“罗马尼亚人”就应该懂得希腊语,这才是东鲁米利亚的官方语言。在苏丹的统治下,希腊传教士为获得更高更大的权力,不惜贪污行贿、买卖圣职,从15-16世纪的一百年间,主教有61次变动,远高于上一个百年的19次变动。贪污受贿和教会的腐败让人们对东正教教会逐渐失去信心,转而愿意去接触与他们过去接触较少的伊斯兰教徒。实际上在希腊传教士中也其了分歧,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说:厌恶那些“渴望获取财富、成为显贵、生活奢侈”而改信其他宗教的人,可是到下一个世纪(公元16世纪),大部分希腊传教士已经成为穆斯林。他们清楚的知道,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只有穆斯林才有向上爬的机会,自己虽然是个东正教徒,但是可以改信安拉,这样就能继续保持自己优越的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如一些拜占庭的末代皇族也是如法炮制,他们自称穆斯林,在苏丹的宫廷中得到高官,甚至有一个人曾经做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奥斯曼人利用保加利亚人与拜占庭人的对立,人为制造对伊斯兰教有益的环境。他们把保加利亚人逐渐希腊化,再伊斯兰化,从而使保加利亚民族失去民族性。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一个东正教徒继续信其宗教的话,就要被当作二等公民,而如果他愿意昄依伊斯兰教,那么就有光明的前途。以至于到公元17世纪,穆斯塔法?阿里曾记载:“在罗马土地上,大多数居民的身世都很复杂。回溯名人的家世,几乎都有改信伊斯兰教的记录,他们的母系或父系常是邪恶的异教徒,尽管名人本身已经成长为正直而又杰出的穆斯林。”由于改信的人数众多,甚至有一个时期,“上流人士使用斯拉夫语。平民说原本是鞑靼语的土耳其语,他们由波斯人那里借用讨论国家大事的字眼;从阿拉伯人那里借用讨论宗教的字眼;从希腊人那里借用讨论战争的字眼;从意大利人那里借用航海术语以及职称。”保加利亚一位主教曾说:“一个乡村中所有不信神的人都渐渐改信了伊斯兰教。”“超过四万人放弃了基督教,愈来愈多民众也这样做,希望在余生能享受到更和平的岁月。”因为巴尔干半岛东正教的式微,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不再作为东正教圣地,而逐渐转向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 e% Q$ q3 X6 P$ Y! d9 E" {$ z: }. J; m" F
当教派混乱后,人民的信仰开始混乱,这也从而使各种迷信遍布巴尔干各地。奥斯曼人认为巴尔干半岛本身就是一个善灵和恶灵交战的地方,这个地方只有黑暗。因为奥斯曼人的宣传,巴尔干人相信自己身边就有吸血鬼,一些已经破落的大家族更是被指为吸血鬼藏身之地,农民们相信这些贵族们会将自己的尾巴藏在衣服之内。急病乱投医也成为这时保加利亚人的通病,他们可以相信任何一种宗教能驱除吸血鬼的缠绕。这时,大蒜、绳子、十字架、野猪的獠牙等都成为人们的护身符,各色教派的牧师们则每天以为人们写护身符上的词语为功课。如果有一个东正教徒发现自己的护身符不管用,那么他会果断的借用邻居穆斯林的护身符。迷信的强势造成社会的倒退,到17世纪初,这些保加利亚农民已经“信奉教会的传统,但却完全不懂教义。”“农人们都很虔诚,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信服基督教本身根本教义,而是因为恐惧。”此时的保加利亚农民会根据圣人们如何惩罚人类,把圣人分为“重量级”和“轻量级”,用以分别对待。著名神学家尼纳多维奇曾说:“某些老妇人,甚至有些男人会对我母亲说‘我的姊妹,你可真有福气,家里有这样以为有学问的儿子’。”$ f* K2 K' i, `+ D
4 O* }6 ]6 L- G' X& I& G
可见,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农民们根本就已经丢失其原本传统,甚至连“启蒙”都不知道去何处寻。以至于有一次英国记者布雷斯福德去问一些农民居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这个地方是谁建的?’
* a6 k( A0 r- k7 K+ G- o‘自由人。’
" T3 k- {, { M5 R‘他们是谁呢?’1 M8 x! S% n1 Q' p0 S/ N4 Y; {
‘我们的祖父。’
) k, @5 u8 {4 Z+ O, Z‘好的,但他们是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还是土耳其人呢?’
. ?5 c A8 Q- M+ c! }+ l6 @( s6 ?‘他们不是土耳其人,他们是基督徒。’”4 {! _" h1 H: m) r0 s7 D0 d: ~
+ X* h" C5 p; m8 s' l1 j4 W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唯一可以读到的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已经忘记了自己祖先辉煌的历史,他们每天在为奥斯曼统治者劳累,根本没时间享受回忆祖先们过去崇高事业的时间,以至于后来一切都成为明日黄花,除一小部分研究者还记得外,其他人早已抛于脑后。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奥斯曼人统治保加利亚的最初日子里,索菲亚还仍旧在出版斯拉夫文书籍,可是不久后出版便被禁止。马上法纳尔人为了使保加利亚的各种书籍“不会与《古兰经》冲突”,又把特尔诺沃主教图书馆付之一炬,大量保加利亚珍贵书籍从此消失。这份罪行影响到将来数百年的历史,让我们既无法得知保加利亚过去的辉煌,也无法得知奥斯曼人对保加利亚的征服。
; C: Q, y s, Y6 y1 _3 X2 Y( o1 K8 E, r1 F+ h5 E! g. W2 T" Q0 z1 b
在奥斯曼苏丹看来,对内同化的主要目的还是用于对外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初期曾经是清一色的穆斯林,但由于土地疯狂扩张,军队数量相对欠缺。为解决问题,奥斯曼苏丹的后继者们渐渐引入一种德米舍梅(Devsirne)制度。该制度从字面讲意思是“青年人的聚集”,实际上来源于早期战利品的“五一分配”。最开始只是由苏丹拿到五分之一的战利品,连被俘获的异族士兵也是如此处理。当该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奥斯曼苏丹发现这些曾经是异教徒但现在已经昄依伊斯兰教的士兵们战斗力甚至比自己部队的士兵还强,便把一些能力较高的人留在身边,从而逐渐形成“加尼沙里”(Janissary)部队,也就是苏丹亲兵。德米舍梅就是在占领的土地上吸收非伊斯兰教儿童,把他们带到伊斯坦布尔或者布尔萨进行训练,成绩优异者便可进入苏丹宫廷内侍,剩下的根据情况进入军队或者分配给小亚细亚的农民参加耕种,但在军队中成绩优异者也可进入苏丹亲兵行列。% b3 J, o$ S% x1 b8 K8 |- _( R
+ l- y6 }1 C6 Q, s德米舍梅的挑选制度一般每年只在乡村进行,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前途,不惜花大价钱把孩子放到乡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能进入苏丹宫廷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一种体制希望同化其所有占领土地的人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人从他的家庭、家族和宗教中分离出来。让被占领土地的人民理解宗教并不仅仅只是个人或群体对于生命与造物主之关系的看法,还要包括人类在生活各方面的行为规范界定。人民应当按照自己的宗教教义来思考、说话、与人办事、经商、结婚、买卖、继承财产和辞世。因此,宗教将会成为这一过程的指导,甚至就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德米舍梅制度就是这个方式的具体体现,只有在进入伊斯兰社会后,个人才能被公认,进入上层社会才成为可能。只有接受伊斯兰传统,在这个社会结构中有才能的人便可以升迁至苏丹统治机构的重要职位上。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不关心自己的保加利亚民族,反而去学外国生活方式和外国语言。他们不关心自己的保加利亚语言,反而努力去读、去说希腊语,羞于自称保加利亚人。”由此可见该制度对保加利亚民族主义的毁灭作用。% U- ]' a1 F" \0 |5 S: @" ^* W3 d
$ u2 i7 H) H) m* R% A( H新一轮军事扩张
, j$ R7 p# V2 |$ D7 O% ]5 Z( S- f V
有了新军队的支持,奥斯曼苏丹扩张的步伐逐渐加快,立刻欧洲就成了奥斯曼苏丹的窥伺之物。而巴尔干问题也被重视起来,因为这里是进攻欧洲的基地和前哨,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苏丹几乎都在保加利亚附近打过仗,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巴耶济德二世(Bayezid II,1481-1512)与苏莱曼大帝一世(Suleyman I,1520-1566)时期的战争。当奥斯曼土耳其人于公元1461年占领最后一个拜占庭小王国特拉比松王国(The Empire of Trebizond)后,整个欧洲的挡路石拜占庭被彻底消灭,马上奥斯曼苏丹便开始其欧洲战役的步伐。巴耶济德二世首先选择与保加利亚相邻的瓦拉几亚为切入点,原因是此时的斯特凡大公(Stephanus III,1457-1504)在匈牙利战争胜利后,便趁着奥斯曼苏丹在小亚细亚平叛期间,占领保加利亚东北部以及多瑙河入海口地区。接着,斯特凡大公与蒙古金帐汗国联合以阻止奥斯曼人对欧洲的扩张。公元1475年1月17日,其联军在拉科维查大败奥斯曼人,奥斯曼苏丹脸面尽丢,意欲再次还击。公元1481年夏,斯特凡大公再次占领保加利亚东北部与多瑙河入海口地区,并在新占领地区建立多个筑垒货栈。新苏丹巴耶济德二世终于抓到把柄,于公元1484年7月还击。在“清真寺事件”结束后,巴耶济德二世借助瓦拉几亚反对派的军队进攻斯特凡大公的军队,在多次进攻后斯特凡大公所占土地全部失守,甚至自己的土地也被赔偿出去。感受到奥斯曼军队强大力量的斯特凡大公被迫妥协,并签订合约不再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公元1486年,斯特凡大公撕毁合约,意欲再次夺回多瑙河口地区的筑垒货栈,但却并未成功。后,为稳定边界并快速扩张,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二世与匈牙利、波兰等签订合约,承认其占领土地有效,从而彻底结束与斯特凡大公的保加利亚争夺。4 m! t) U- B9 i) J: K
' Q5 ~* L$ w6 C
苏莱曼大帝一世的主要目标则是从保加利亚出发占领匈牙利。起初,苏莱曼大帝是为消灭多瑙河南岸基督徒,铺平北伐道路。后苏莱曼大帝发现匈牙利恰好是个与几乎遍布全欧的哈布斯堡王朝联系的优良纽带,因此匈牙利将成为苏莱曼大帝的口中食。公元1526年,苏莱曼大帝第一次进攻匈牙利,在奥斯曼炮兵的追击下,匈牙利士兵军事涣散,不战而退,首都布达失陷。奥斯曼人于9月24日占领匈牙利,震撼的东欧称臣纳贡者众多。次年,哈布斯堡王朝抢回匈牙利,暴躁的苏莱曼大帝第二次进攻匈牙利。公元1529年夏,匈牙利首都再次被攻破,奥斯曼军队挥军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害怕异常,以冬季到来战争暂停为藉口签订停战合约,一个半自治的匈牙利出现。公元1530年,哈布斯堡王朝第二次得到布达。习惯打硬仗的苏莱曼大帝立即挥军北上,准备逐个击破匈牙利与奥地利。但在中途遇到突发情况,一个名叫贡斯(Guns)的小镇多次并未打下,延缓了奥斯曼人的进军。
, E# i h1 O6 g* {6 a2 T
' c. i# A# t' T# i7 W! A+ I 公元1532年,一次精心准备的战役被提到日程之上。苏莱曼大帝坚信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是全世界的领导者,一个小小的匈牙利,根本不在话下。因此在7月-8月的一个月时间里,苏莱曼大帝集中军队再次攻打匈牙利,可是这次又在奥地利边境卡壳,无法再进一步。三次的远征都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苏莱曼大帝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哈布斯堡王朝签订合约。这样,匈牙利这个即得的猎物不会丢失,奥地利将来也会时刻在奥斯曼人的眼皮底下,他们对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