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6 03: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保加利亚第二王国# p0 ?1 V9 M5 a+ O' h! @8 R# J3 I
$ w/ u" A6 R3 w, F/ H, {! N+ _6 C
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事件都会出现两次。这第一次是悲剧,而第二次则是喜剧。保加利亚第二王国与第一王国有着太多的相似,在一个缩小的国土上,相似的人做着相同的事情。但这是最后的辉煌,剧烈的分裂和内乱主宰着第二王国,使这个王国只能成为过去辉煌的倒影。# I2 B+ Z$ A2 c; ?; a" U. M
' E: r" \, {: Y& O$ d- B( \一、三兄弟建立保加利亚第二王国
" p* Y/ W1 \ \( _' j$ e+ E) v6 s, g' X" Y% j
起义和建国
+ V% k) E! L( I! V- W& b
4 ]6 H; `' H- ]9 ]: J1185年,拜占庭在与诺曼人的战争中彻底失败,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被攻破,城里的人民被屠杀殆尽。虽然拜占庭人进行过一些无力的反击,迫使诺曼人回到意大利,可拜占庭人也伤亡惨重,而且还丢失两个岛屿。正在这时,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席卷了整个巴尔干半岛。领导这次起义的是特尔诺沃贵族伊凡•阿森(史称伊凡•阿森一世Ivan Asen I,1187-1196)和彼得•阿森(Peter Asen,1196-1197)兄弟。他们倚靠拜占庭主力部队无法脱身的机会,掀起这次大规模的起义。彼得在公元1185年秋天,于保加利亚北部的图尔诺沃圣德麦特里乌斯教堂继位为保加利亚沙皇,并旋即发起暴动,这场被称为拜占庭内战的暴动迅速扩张到了整个保加利亚的西北部。他们是三兄弟,还有一个小弟卡罗赞(Kalojan,1197-1207)这三兄弟姓阿森,因为当时资料的匮乏,我们并不能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什么民族的。这个问题至今一共有三种说法:
$ i9 _, ~4 U" I* R& N* Q( I0 }; ^) }$ V. Q0 a. i2 N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俄罗斯人,他们认为这三兄弟是库曼人(Cuman),库曼人是钦察人的一部,真正含义是浅色皮肤。他们最早生活在俄罗斯南部地区。后由于蒙古人的进攻,有近20万库曼人逃到了匈牙利最后与马扎尔人同化,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民族。所以欧洲人也称钦察人为库曼。在十至十一世纪东部库曼人再次分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即葛罗禄西辽等;西部则是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和巴什基尔人。后来他们随着民族迁徙到保加利亚境内。- k7 E" `0 }9 r( X) w6 T
$ @5 \0 J- `1 x, D4 c% Q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保加利亚人,他们认为这三兄弟就是保加利亚人。原因是这些人自称自己是“Vlach”,即瓦拉几亚人,而在中世纪瓦拉几亚就是保加利亚的一个省;再加上三兄弟使用保加利亚语作为下达命令以及书写书信的标准语言;还有就是他们自称是西美昂和彼得的后代,从这三点可以说明他们就是保加利亚人。, F: H Q, s7 Q5 A* j' s
1 P3 n0 d+ K: K% C* |& {# v/ c+ z7 z2 e第三种说法来自于罗马尼亚人,他们认为这三兄弟就是瓦拉几亚人,也就是罗马尼亚人。一个原因是以上说到的这些人自称自己是“Vlach”,另一个就是拜占庭史学家Niketas Choniates (1155-1215)的记载,他记载希腊传教士被瓦拉几亚人抓住,而阿森在请求释放的时候说的是流利的瓦拉几亚语;另外在1199年的教皇圣谕中也提到了他们的瓦拉几亚来源。 * x* T1 p3 ]' v2 v
& B: w" C# X- V* ^. m5 S$ u今天的历史学家也倾向于他们是瓦拉几亚人。因为从语言学上来说,Cuman是钦察语,但那时的瓦拉几亚正好处于钦察人的边界处,那里人被认为是库曼人是很正常的;另外他的绰号Belgun(明智)来自于突厥语,而突厥人的影响也正好到达瓦拉几亚。因此他们很可能是瓦拉几亚人。另外在19世纪,瓦拉几亚仍旧有这个姓氏存在,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他们来自于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
* [( ?% I+ Q) f- u. g. M
' `& w$ g, P6 V# ]$ E1 _- G% ?, C+ A阿森兄弟在开始起义的时候曾经提出过建议,要求拜占庭政府把普罗尼亚赠送给他们,就不再起义。但是一贯傲慢的拜占庭政府连想都没想就把这个提议扔到一旁,认为他们只是疥癣而已,便开始对保加利亚人大肆进攻。阿森兄弟带领大量的瓦拉几亚人和库曼人起义,首先解放西保加利亚的大量城市。(1)此时的保加利亚南方诸城市已经显著的希腊化,北方的多瑙河平原已被库曼人所占,多瑙河下游则是瓦拉几亚人的地盘。当时的大瓦拉几亚反倒成为保加利亚和斯拉夫文化的中心,以此为中心辐射到四面八方。当然拜占庭皇帝绝不能让保加利亚独立的事情发生,因为会引起一股浪潮,让本来已经开始衰败的拜占庭人腹背受敌,甚至内部出现混乱。因此,公元1186年夏,在刚刚打败诺曼人之后,拜占庭人就把大军开赴到保加利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镇压起义。彼得和伊凡逃跑到了多瑙河北岸(可能就是他们的老家),联合库曼人再次燃起战火,于公元1187年与拜占庭主力决战,但两方都没取得进展。因此兄弟俩就使用保加利亚人最擅长的游击战方式,与拜占庭人周旋,依次解放了瓦尔纳等黑海附近城市,最后甚至打下了里拉,从而夺回100多年前被夺走了王冠与圣约翰的遗骸。也就在这个时候,塞尔维亚君主斯蒂芬•奈曼加(Stephen Nemanja,1166-1196)也以在小亚细亚起义的方式支持保加利亚,使得拜占庭军队腹背受敌。见势头不好的拜占庭人只好求和,正式承认保加利亚的独立,阿森兄弟也把自己的小弟卡罗曼送到君士坦丁堡做人质。(2)& R1 x: k0 Q5 S# x8 d" d; U6 V
! s& A) d$ h. ~6 U公元1187年,彼得让位于伊凡,特尔诺沃被定为都城,大主教区也同时建立,至此一个独立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正式建立。(3)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开始并不稳定,真正稳定下来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究其原因是保加利亚人虽与拜占庭人订立合约,但两国仍旧处于敌对状态,直到几十年后敌对才结束。在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建立的时候,巴尔干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十字军东征,拜占庭的实力被削弱,已无力阻止巴尔干各民族独立;北方的匈牙利则国势日增,开始逐步吞并塞尔维亚人的国家,造成塞尔维亚与匈牙利的结盟。为了对付往日的强敌拜占庭,保加利亚人通过长时间选择,而开始支持十字军。(4)而十字军在公元1189年通过保加利亚的时候也确实帮助保加利亚人加强了国势,此时的紧张形势已充满整个巴尔干。当十字军被消灭后,果然战事再起。公元1190年,拜占庭人再次进入色雷斯地区,准备扫荡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拜占庭人一路进军到特尔诺沃城下,但围城许久很久都没有攻下,因此只好撤退。但就在撤退途中,遭遇到保加利亚人的埋伏,被全歼在巴尔干山脉的特立亚夫纳山口。公元1194年,亚得里亚堡战役拜占庭再次失败。当拜占庭皇帝伊萨克二世准备再次打击保加利亚的时候宫廷内部再次发生动乱,其懦弱的兄弟阿莱克修斯三世(Alexius III,1195-1203)废黜了他,自己做了皇帝。他上台后立刻就和保加利亚人签订了合约,保证不再攻打保加利亚。但由于保加利亚人提出的要求拜占庭人归还土地的建议太苛刻,所以再次爆发了战争,但1195年和1196年的战争拜占庭人一败涂地,甚至司令官都被俘虏。由于保加利亚的强盛,拜占庭人再次使用他们的杀手锏,开始支持保加利亚国内的反对派。他们买通了对伊凡不满的大贵族伊凡科(Ivanko)等人,支持他们掀起一场宫廷政变。(5)伊凡怀疑伊凡科和皇后的妹妹有私情,所以大发雷霆,而伊凡科怀恨在心,再加上拜占庭人同意给他军队支援,因此就一剑杀害了伊凡。虽然伊凡死的很早,但我们却可以说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因为他重建保加利亚并多次打退拜占庭人的进攻。但是当伊凡科想做沙皇的时候,却发现拜占庭人同意派来支持他的军队并没有到来,慌了手脚的他只好被迫逃往君士坦丁堡,把皇位让给彼得,史称彼得四世。此时的彼得和其弟卡罗曼其实是一起执政的,但以彼得为主。可是彼得是一个比较平和温良的人,但作为一个乱世的君主却不能如此,因此只过了一年半,他就被刺死在王位上,最后剩下了卡罗曼独自执政。
& k! o; `, A( K2 _7 V M' T6 \. M) j" u
卡罗曼统治时期; [& _$ C) }" t0 ^/ Q
2 K/ L- D! Y% W# A
卡罗曼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出生于公元1168年,他的名字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英俊的伊凡”。作为沙皇他独立统治保加利亚有10年之久,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沙皇。年青的时候他曾经在战争中伤到了脑子,虽然他平常的举止很正常,但从他后来的残暴行为和对战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可以看出,脑部的创伤对他还是有一定的伤害的。 " `! o, U; Q$ z5 ?* G
9 V V# k9 P# l9 [* r公元1187年,他被哥哥们作为人质送到了君士坦丁堡。但仅仅两年后,他就设法逃回祖国。但是于君士坦丁堡接受到的先进文化,在他脑中久久不可磨灭。他曾经幻想自己将来也会成为西美昂大帝。回到祖国后,他领取到一部份的保加利亚领土进行管理,在这期间他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并聚集一些有能力的人在自己周围。公元1197年,他的二哥彼得四世被谋杀,作为共治沙皇,他理所当然的登上了沙皇宝座,成为了唯一的国家统治者。因为受到了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他的兄长的教训,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此时有四人统治着保加利亚领土,分别是:伊凡科建立的普罗夫迪夫公国,他想对拜占庭人称臣偏安统治;多伯罗米尔•赫里苏斯(the voivode Dobromir Chrysus)在斯特鲁米查建立的半自治公国;伊凡•斯皮里多纳基建立的南方帝国;以及卡罗曼的保加利亚。(6)他们各霸一方,各有各的企图,但卡罗曼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把这些领土都收归名下。保加利亚得到了初步统一。之后,他为消除后患,又发动数次的战争。公元1201年,他收复瓦尔纳等黑海沿岸城市。次年,他打击了马其顿的敌人,并把马其顿一分为二,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各占一半。(7)此时匈牙利则蠢蠢欲动,进攻贝尔格莱德,并废黜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Stephen,1196-1228),这种边界冲突其实是拉丁人进攻的序曲,准备把拉丁人的习俗和国家带到巴尔干,保加利亚当然不能坐视不管。果然在公元1203年,在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进行了一边倒的战争,最终解放塞尔维亚,并重新把皇冠戴到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的头上。
+ K( f" {) ^1 f* I) ^( D3 E5 M
至此,保加利亚已经成为巴尔干半岛的最大国家。卡罗曼掌握着巴尔干各国的生杀大权,各巴尔干国家已经成为他的附庸。当然,他也需要教会名正言顺的给予他皇位。所以在公元1199年战争中就与罗马教皇商议让教皇英诺森三世给予对他合法地位的认可。经过多次协商后,最终于公元1204年11月7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特尔诺沃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枢机主教利奥先授予大主教以教会首脑称号,并涂了圣油。之后第二天授予卡罗曼“保加利亚人和瓦拉几亚人的国王”(rex Bulgarorum and Blachorum)的称号,但由于有拜占庭皇帝和神圣罗马皇帝存在的问题,所以并没有给他加封皇帝的称号。(8)同时,还给予保加利亚可以自由制造货币的权力。此时的拜占庭已被十字军攻破,权力尽失,所以拜占庭皇帝不得不认可他王位的有效性。 1 R2 y3 j9 ~( y: e! y# j
7 r1 Z3 \2 Z! ~. R. c此时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已经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分崩离析。此时的拜占庭旧贵族们由于不满拉丁人的统治,所以在原来帝国的两端建立了两个苟延残喘的王国,即:米哈伊尔•安苴利(Micheal Angelus)建立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和塞奥多拉•拉斯卡利斯(Theodore Lascaris)建立的尼西亚帝国。(9)保加利亚人此时的邻国已经变成拉丁帝国,准确地说是数个公国、伯国、骑士领地组成的松散联盟。为继续对付自己的老敌人——拜占庭,卡罗曼采取与拉丁帝国友好的政策。但是,在交涉的过程中卡罗曼发现这些拉丁人非常傲慢而且野蛮,他们对他的提议充耳不闻,认为只有占据君士坦丁堡的人才是半岛的统治者,拒不承认保加利亚国家的地位。卡罗曼一怒之下便与拉丁帝国发动战争。公元1205年4月14日,卡罗曼的库曼联军在亚得里亚堡北部的沼泽地设置埋伏。他们且战且退,一直把拉丁帝国的重骑兵追击部队引入埋伏,在埋伏圈内给予拉丁军队最严酷的歼灭。拉丁王国皇帝鲍尔温(Baldwin)被俘虏,法兰克骑士路易斯伯爵被杀;只有雅典公国国王奥托•德拉•罗奇(Othon Dela Roche)带领了部分军队撤退到了君士坦丁堡,但刚到达君士坦丁堡他就因为长途跋涉而死亡。同时,卡罗曼出击色雷斯,重新占领普罗夫迪夫,并且推进到君士坦丁堡附近,整个马其顿归保加利亚所有。对于这次经历,曾参加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罗伯茨•德•克拉里惊呼:“拉丁骑士之花凋矣!”同时代的拜占庭作家尼瑟塔斯也称:“以其巨矛而所向披靡,威震天下之拉丁精锐战士已全被击溃。”(10)此时,为了体现自己与拜占庭的势不两立,卡罗曼推出自己的一个新的称号“希腊人屠夫”。其实就是根据200年前拜占庭巴西尔二世的称号而设定的。后来的拉丁人则以这个大作文章,说他也把人民拜占庭挖了眼睛。其实这个称号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誉,相反却给他带来很多灾难。因为他的干预,拉丁人衰弱,而尼西亚帝国却开始强盛,再准确点说就是拜占庭的再次兴起是卡罗曼沙皇一手造成的。(11)公元1206年,拉丁帝国鲍尔温的哥哥亨利接替他成为皇帝,开始了对小亚细亚的战争,但由于卡罗曼的干预亨利被迫撤军。公元1207年10月,卡罗曼进攻塞萨洛尼基,但他却在出师未捷的最重要时刻被自己的一位将军所杀。(12)! ^. |) M1 `6 _- l3 c* r/ N) t: p
2 K) B/ M6 ?9 c; p/ L
混乱年代2 ~2 U# c9 F, I% ~
( V$ `3 r/ f8 {3 J& \3 t' L9 ~
自此以后,保加利亚进入了11年的混乱期。在卡罗曼的侄子伯里尔(Boril,1207-1218)统治时期,整治混乱不堪。塞尔维亚国王斯特凡曾称此人是一个“以其同胞血流成河为乐”的人。(13)在他在位期间,多次进攻法兰克人,但从没有胜利过。为了夸耀自己国家的强大和重要,伯里尔又把女儿嫁给拉丁皇帝亨利,以博得亨利的帮助一起进攻法兰克人。正当他想进攻法兰克人之时,伯格米尔派再次举行反对沙皇和贵族的起义。他们积极支持流亡在外的卡罗曼的儿子伊凡•阿森二世(Ivan Asen II,1218-1241)继承王位,强烈要求伯里尔下台。沙皇伯里尔为制止进一步的内乱,保加利亚东正教会制定了反对伯格米尔派的文件。由伯里尔的御用文人所写的《沙皇伯里尔的宗教会议》一书中对伯里尔的所作所为有详细的描写(其中的他指的是沙皇伯里尔本人):“他命令把传播不信神的人带到会上。他并不立即予以指控,而是处心积虑地用计使他们上当:他告诉他们消除顾虑,大胆陈述其渎神教义。这些人意欲蛊惑沙皇和他周围的人,详尽的阐明了他们臭名昭著的异端教义。他们从圣经中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论点辩解,但沙皇和他手下的人巧妙地加以诘难,终于使他们声名狼藉的诡辩理屈词穷。这些异教徒语无伦次、张口结舌、无以对答。虔诚的沙皇见到他们丑态毕露而大为高兴,就下令把异端说教者以及受他们蛊惑的人全部扣押起来。一见如此,有的异教徒重新昄依东正教教会;而那些拒绝服从东正教会议的异教徒被投入监狱,或受到其他惩罚。”(14)谁都知道这是一面之词,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沙皇与其手下是如何对待这些人的。实际上,几年后当伊凡•阿森二世登上王位后,立即就解除了对伯格米尔派的迫害。他先与罗马教会决裂,之后又重建保加利亚主教区,使保加利亚再度成为斯拉夫文化中心。自此后,伯格米尔派也不再起作为。直到14世纪,才又有一位主教出来诘难,但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不久便不了了之。
7 g0 U, O9 G/ h/ g4 ^1 Q. n
( N" ?' R2 E$ b# v6 F0 c' X二、伊凡•阿森二世短暂复兴保加利亚
1 m9 z' Z. _. d) {1 d; V9 K3 \& N; P& P7 J0 S. b; R# E
战争机器
* I, D* v4 n) f4 ^
& r1 U% u: u9 j% D: s. a公元1218年,在俄罗斯人的帮助下,逃亡国外的伊凡•阿森二世在特尔诺沃围困伯里尔达几个月之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伯里尔被迫束手就擒,并遭到剜目的惩罚。已没有势力的伯里尔被伊凡•阿森二世投入修道院,最后在修道院一直老死。(15)伊凡•阿森二世成为保加利亚沙皇后,为了夺回在伯里尔时期丢失的北方和西方领土,先与周边国家停止战争,然后专心在国内搞经济和文化。为稳定政权,伊凡•阿森二世首先于公元1221年与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Andrew II of Hungary,1205-1235)的女儿安娜•玛丽亚(Anna Maria of Hungary)结婚,以巩固国家西北边境。接着他又收回贝尔格莱德和布拉尼切沃等城市。在西部和北部都稳定后,他开始专心进攻塞奥多利(Theodore,1215-1230)统治下的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16)看到势头不对的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国王塞奥多利立即派使者到特尔诺沃请求两国联合进攻拉丁帝国,并约定攻占下的土地各自一半。伊凡•阿森二世欣然接受,两国于公元1222年签订合约,规定伊凡•阿森二世主要攻打包括奥赫里德在内的拉丁帝国占据的马其顿地区;塞奥多利攻打包括塞萨洛尼基在内的其余拉丁帝国土地,最后得到的土地两国平分。(17)塞奥多利按照约定,于公元1224年攻打下塞萨洛尼基,并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加冕为“塞萨洛尼基皇帝和专制君主”。感到压力的伊凡•阿森二世立刻也攻下了马拉查河附近的几个城市,同时还得到了军事重镇亚德里亚堡。公元1228年,伊凡•阿森二世挥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刚刚即位的鲍尔温二世(Baldwin II,1228-1231)感到在伊凡•阿森二世统治下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将会统一整个巴尔干半岛,为了暂缓保加利亚的势头同时孤立伊凡•阿森二世。鲍尔温二世提出要寻求伊凡•阿森二世的保护,不仅向他称臣,而且要求其作为拉丁帝国摄政王。与此同时,塞奥多利也害怕伊凡•阿森二世的强大军力,便独自撕毁与伊凡•阿森二世订立的条约,转而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接着,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下,塞奥多利于公元1230年3月举8万5千人的大军进攻保加利亚。正在君士坦丁堡签订合约的伊凡•阿森二世得到密报后,匆忙收集了2万5千人的军队,星夜开往前线。4天后伊凡•阿森二世的军队达到马拉查河边的克洛克特尼查村(Klokotnitsa),迎面正碰上塞奥多利的军队。3月9日,两军开战,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在保加利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塞奥多利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仅有几千人在他的弟弟曼努埃尔(Manuel,1230-1240)的指挥下逃离战场,塞奥多利本人则被活捉。逃离战场的曼努埃尔随即也送来礼物,要求对伊凡•阿森二世称臣,并割让所有在色雷斯和马其顿以及阿尔巴尼亚的领土给保加利亚,以换得自己王国的独立。此时,连塞尔维亚人也想附庸在保加利亚,不过在到特尔诺沃的路途中君主突然去世,一切也就暂时耽搁下来。(18)
) K: L, S, |+ J$ E8 F# r: k* y; [6 x9 L, F. o7 n& v- o( U
伊凡•阿森二世对自己的功绩心满意足,为了纪念这件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他特别在特尔诺沃的四十殉道者教堂的记功柱上,把它携刻下来。其原文为:“上帝造世界的第6738个年头(即公元1230年),朕,伊凡•阿森二世,保加利亚之沙皇与专制君主,上帝基督之忠顺爱徒,老阿森之子,使此壮丽教堂平地而起,遍饰以油画,以表对四十殉道者之敬意。承彼等之助,朕于在为在位第十二年修饰教堂伊始,出征罗马尼亚,大败希腊军,俘获皇帝塞奥多利以及全部贵族。自亚德里亚堡至都拉斯之希腊、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土地皆为朕征服。唯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诸城为法兰克人所辖,然亦皆臣服于朕,盖舍朕而外彼等别无二主,其得以存者,均仰于朕,一如上帝旨意所示。朕之政令得以实施,大业得以告成,悉赖于上帝。愿荣耀永归上帝,阿门。”(19)( z8 ], U1 q8 N
) r' z9 k" H4 g$ O$ {3 V
根据这些言语我们可以推测到此时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在巴尔干已经没有对手,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其实不然,伊凡•阿森二世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只适用武力促成的短暂臣服关系,并不是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奥斯特洛戈尔斯基曾说:“伊凡•阿森二世在巴尔干半岛表面没有对手的权威带有很大的欺骗性”。(20)其实在这场战争中真正获得好处的事尼西亚帝国,一个一直用理性态度对待巴尔干形势的拜占庭后继者。在没有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的威胁下,拉丁帝国也在不久后撕毁与伊凡•阿森二世订立和合约。拉丁帝国的鲍尔温二世转而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气愤至极的伊凡•阿森二世想要再次征讨出尔反尔的拉丁帝国。他先与尼西亚帝国订立合约,邀请尼西亚帝国一起进攻拉丁帝国。同时他又申请恢复保加利亚独立教区,并在一定基础上承认尼西亚教区的合法性。公元1235年双方签订协议,在既定事实的基础上互相承认对方的权力。可是仅仅一年之后,伊凡•阿森二世突然明白过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便宜了尼西亚帝国,是为他们恢复拜占庭帝国做铺垫。因此便回头又与拉丁帝国联合,把尼西亚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地全数占领。但就在此时,保加利亚首都特尔诺沃毫无征兆的发生一起瘟疫,沙皇伊凡•阿森二世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出尔反尔政策的惩罚。便撤回军队,于次年(公元1237年)再次与尼西亚订立合约。1241年6月24日,伊凡•阿森二世于首都特尔诺沃病死。同年,只有七岁的其子科利曼•阿森(Koloman Asen,1241-1246)即位,保加利亚由盛转衰。+ C' t; v$ I9 f0 d5 T# Z: }
/ c; i6 C1 q" x- T5 o
文化生活, \1 E9 A, A# {" b, Z4 g, b5 T
0 R. h* T' N% M S4 J0 b从伊凡•阿森一世到伊凡•阿森二世统治时期是保加利亚第二王国的鼎盛时期。在这一事情,无论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保加利亚都是巴尔干首屈一指的国家。自从拜占庭统治保加利亚后,保加利亚的封建制度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可以说,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伊凡•阿森二世时,保加利亚的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在这一时期,保加利亚逐渐成为一个封建集权国家。统治阶级的权力要比第一王国时期大的多,而且也不必再听从贵族的要求行事。此时的保加利亚贵族领地愈加扩大,甚至于在伊凡•阿森二世时期曾颁给大贵族封建主彼得以“塞巴斯托克拉托尔”(Sebadtokrator)的称号,意即“保加利亚皇室成员专有土地”,有此称号者可以占据跨省的土地,而不被制裁。(21)除彼得外其实还有很多人获得过这个称号,如马其顿的普里博、罗多彼的暴君斯拉夫等。与贵族的豪富相反,农民则愈加贫困。当时的农民主要是自由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可以到处迁居而不受地主的约束。另一部分农民已经沦落为农奴,他们主要是破产的自由民,由于天灾人祸依附于贵族地主。为了战争的需要,接连几位保加利亚沙皇都采取与拜占庭相似的税收制度。最主要的是“什一税”,即包括农产品和家畜在内的各种产品,按十分之一的数量交给国家赋税。此外还有“狄姆尼纳”即房屋税与“卡诺尼孔”即教会税等等。在这些常规税之外,保加利亚沙皇又向拜占庭人学来了物品使用税和徭役税。物品使用税包括从事经济活动(如磨面)、使用国有林地牧场(如打柴)、使用贵族领地(如放牧)等。徭役则是纯义务劳动,包括为国家修建城堡、修路;为贵族耕种、放牧等。
: u: V, }7 G- u3 b
- E0 T# v% G- K8 ^4 W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经由过去的实物税转变成货币税。在第一王国时期也曾实行过货币税,不过那时使用的是拜占庭货币;而现在使用的则是本国货币。(22)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货币已经被频繁使用,如果继续用拜占庭货币,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伊凡•阿森二世专门开设铸币厂,在保加利亚本国生产货币,其中包括金币、银币和铜币,保加利亚第二王国成为继拜占庭后第二个在巴尔干半岛使用自己货币的国家。由于货币的增加,保加利亚的商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虽然在经济上保加利亚还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但由于人民需求的增长,在一些交通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众多手工业工坊,金匠、银匠、木匠、铁匠、裁缝、织工比比皆是。每周一在较大的城镇会有一次固定的集市,这种集市是专门为城乡居民换取各自需要的物品而开的。农民把粮食和原料带到城镇出卖,城镇的手工业者则用自己的产品换取粮食,互助互利。到后来,甚至修道院和部分贵族也来赶集,以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 @3 b& J4 v& l* l' e5 F
' ]$ {( H6 E& ^0 s/ U. L8 N" x& k如同过去的都城一样。保加利亚第二王国的首都特尔诺沃仍旧是保加利亚各城市中的佼佼者。据当时的著名作家格里高利•查姆波拉克所称:该城“雄伟盖世,华美绝伦。城郭环抱,坚不可摧。其富无敌天下,其民群集若云。宫殿金碧辉煌,故远近驰名;教堂宏丽轮奂,亦誉满全国。……特尔诺沃为上帝所赐,永受上帝庇佑。”(23)从今天的考古证据我们也能见到一斑,在特尔诺沃内城的中心地带是沙皇的皇宫——查雷夫茨宫。该宫殿秉承普雷斯拉夫的传统,用厚墙与角楼防卫,中间则是层层叠叠的宫殿群。正中心的一个宽敞宝殿是为沙皇接待贵族大臣们的地方,在这个宝殿两侧搭配有希腊式的爱奥尼亚圆柱,以显得庄重而优美。四壁则采用马赛克绘满各种壁画,很有君士坦丁堡的特色。普通居民则住在外城,外城被分为几部分,分别为下区(阿森区)、法兰克区、修士区和犹太区。除下区专门给予手工业者聚居,其他区都是以主要生活的人民为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