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4 11: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z$ `% M6 X7 v: \% V
3 X9 c1 T7 }1 ]: w0 e0 Y, \
满城之战紧接在高梁河之战之后发生,辽人为报宋军围燕京之役而来,战前目标是进攻镇州,但这其实并不是其此战的真正目标,因为镇州、定州、关南是宋军河北边境屯兵的重镇,决不会让辽军轻易夺取的,如果辽人真的要蚕食宋朝领土、占领大镇的话,事先应有更加细致的筹备,所以料想其目的不过是侵边掠夺,顺便再羞辱宋人一次而已,能取镇州更好,取不得便不失时机地退回。( Y" u6 I1 f# J# u! E
, W$ r+ W: h/ z# s3 K宋军在高梁河败后就已经做好了抵御辽人南犯的准备,宋太宗在边境要地置将屯兵,还给了便宜行事的权力,这说明他的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可是他这个人最喜欢在关键时刻画蛇添足,本来这样已经很好了,他偏偏又留了个“阵图”来束缚将领的手脚。宋军将领在与辽军对阵的时候,觉察到了这个阵图完全不可行。赵延进、李继隆劝谏主将崔翰变通一下,崔翰却有些懦弱,不敢擅改诏旨,直到赵、李二人都表示愿意为失败负责时才答应,可见这个被赵光义钦点的主将果然是听话。反观赵延进、李继隆二人,不但能够就战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有敢于负责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宋军知辽军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还能将计就计,用诈降的办法来麻痹敌人,亦属不易。
7 }0 \& _/ F8 F! ]& Z$ T3 B! a G, X4 j& U
辽人在高梁河大胜之后,似乎觉得宋人不过是软柿子,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轻敌之心。这一点在主帅韩匡嗣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他对宋军的诈降毫不怀疑,在耶律休哥的提醒下依然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合格的主帅,即使无法判断真伪,也应做好两手准备以虞不测,而韩匡嗣却如同等着天上掉馅饼一样,毫不作为,直到宋军鼓角齐鸣来攻时才从美梦中惊醒。* ~7 a8 D5 d5 p' ?4 E/ m( Q
& K/ Z+ [6 Q. o9 H宋军斩首超过一万级,这是继白马岭之战后对辽的又一次大胜。高梁河战后,宋军受重创而沮,由于此战之胜,才慢慢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重新找回了感觉。而辽军也通过此战感觉到宋人还是有实力的,所以从此之后,辽军发动南犯再也不如此轻率了,一般都会有充分的准备和比较明确的目标。满城之战宋人以牙还牙,虽说胜利的规模还不足以弥补高梁河之战的损失,但毕竟将宋辽战争的比分扳平,双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 u# ~9 N! C* ]9 f
5 h! n) D6 V& d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 g. Z7 g8 E6 v- H1 A! j- V! O! W5 Q" L: n& S6 M$ [2 n
辽景宗耶律贤以满城之败,心有不甘,决计再举。于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辽咸亨二年)三月,首先在西路发动攻势,遣西京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统兵十万人进攻雁门关。辽军的目的是趁宋不备,以新锐之师袭击太原,为其彭城郡王刘继文(北汉主刘崇嫡孙)恢复北汉旧地。
: I. x# A! J8 O# G. H, x1 f$ U/ Y% x& Z. b4 |
当时宋军在西北边境的驻防军不过五万人,代州刺史杨业在雁门关守军仅有数千。杨业得知辽有大军南犯,于是派人到太原,报请节制西北军事的三交口驻泊兵马都部署潘美发兵为援。
$ ]3 T, G2 V, O, G: B$ b
1 ?& \2 p; `- Y, {事情到这里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潘美认为雁门关只能迟滞敌人,而不能长期拒敌,所以要坚守太原,不发救兵。杨业无奈,只好自为守御之计。他命副将守关,自己率领精骑数百,绕自西陉以出敌军之后,到雁门山之北口,突然由北向南突击契丹中军。当时辽军正准备攻关,不防杨业自背后杀至,声势震人,又不知其虚实多寡,因而不敢抗拒而纷纷逃避。杨业望见辽中军旗鼓,知道乘骏马者必是主将,便率众攻击,遂斩其主将萧咄李。之后,杨业会集关上之兵追击辽军,辽军溃散,奔还大同,杨业也没空手,又擒得其都指挥使李重诲而还。雁门大捷,报到太原,潘美起初不信,后来查实,便起了嫉妒之心,因而常上谤书劾奏杨业,而宋太宗不问,将这些谤书给杨业看,杨业十分感动。
N% Q4 _, E$ m0 T7 I* ^4 i" Y6 Z) x: @& P3 I0 J
另一种说法,是潘美率兵巡边至雁门关,见前辽军声势浩大,命令杨业出西陉击辽军之背,自率主力出辽军正面,两相夹击,大败辽军,斩萧咄李,擒李重诲,获兵器铠仗甚众。
: x: o( j7 H+ l$ b# a7 v) c6 P4 p
4 _8 F! i; W! j2 j: h这两种说法争的就是这次战役的主要功劳是谁的问题。而杨业战后因功迁升为云州观察使,说明不论绕道夹击是不是他的计策,他在此战中都是立了大功的。至于潘美在此战中的是否发挥重大作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说法。
) P7 G1 p! K$ K3 M- w
/ e* X( N7 T+ u. }% i: g0 \* {8 o雁门的失败使辽主认识到夺取河东故地并不容易,于是派其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为西京大同府留守。然而,辽景宗又得知宋有事于交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六月,遣孙全兴、侯仁宝等伐交趾),乃集合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各军,开赴南京析津府,准备趁机亲征南下。8 e+ j( k( E" k8 U% _: D
4 J3 T6 z5 G' o& Q) H1 L/ q- v. O
公元980年十月十一日,辽景宗会集诸军,祭旗鼓毕,便行南伐。十三日至南京,直取宋雄州(周世宗收复三关,以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故雄州即瓦桥关)而来。( o3 g- t! n- z) P6 Q
/ q- l' [; }' T! ~% }; M. K0 t) T宋朝方面早在九月初,宋太宗即得谍者报,称辽主将大举南侵,于是大发各地人马出屯关南、镇州、定州准备抵御,并准备亲征;十月十九日下诏发动自京师至雄州民众修治沿途道路及顿舍,以供亲征大军机动之用;二十四日又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护定州屯兵。: l7 q5 K# d& t. \
& Q/ N5 w6 d4 W4 s2 O十月二十日,辽景宗至固安(河北今县),以青牛白马祭天地,随即下令各军分别攻宋。二十四日,辽景宗亲督其诸军自固安南进,抵瓦桥关下。瓦桥关为宋雄州治所,位于易水北岸,北距固安百里,西南距莫州三十里,当时的守将为宋雄州刺史张师,其城内守兵不足万人。宋诸军皆在白沟河、大清河南岸,张师赖其声援,故明知辽军不下二十万,其游骑已临城下,仍能下定决心聚兵固守待援。! p: t* M" p' o- v2 [/ d+ {
$ R; `: ~! N) O3 _% ? V% Q7 ~, a; z
辽景宗进至白沟河北岸后,见宋军皆在南岸防守,且没有渡河的意思,于是在二十九日以大军围攻瓦桥关。瓦桥关城小而坚固,辽军攻打两天一夜未能攻下。宋在河南各军知瓦桥关被围,渡河袭击辽营,辽节度使萧干、详衮耶律赫德等力战一夜击退宋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