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事馆建于1919年,为三类保护建筑。原名为“积别洛索高大楼”,也有人翻译为“吉别洛—索科大楼”。 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刘延年,多年来热衷于哈尔滨城市建筑艺术的研究。他说,“吉别洛—索科大楼”的名字来自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
据介绍,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1847年出生于意大利,毕业于福尔工学院,由于学业突出,曾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他去土耳其修建隧道,后又到了俄国,在高加索等山区修建高架桥和隧道。二十世纪初,他作为经验丰富的桥梁建设专家,应邀来到中国东北。
1917年初,他应沙俄政府的邀请,参与俄国交通部主持的大型建设项目。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原定建设项目搁浅,他就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于1919年建起了豪华私邸———“吉别洛—索科大楼”,并开始在哈尔滨从事房地产业,成为当时哈埠有名的房地产商。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鉴于他的威望,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1941年,吉别洛—索科移居上海,于1943年11月1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
刘延年回忆,他第一次走进这栋楼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他还是69中学生。有一天,班主任通知班级男同学下午不上课,每人准备一把笤帚或铁锹,执行一项“保密任务”。他和同学们准时来到了集合地点———大直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教学楼门前(现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在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楼里,从一间室的一个地道口下去,然后走进了防空隧道,他们在防空隧道里的主要任务是清理垃圾和打扫卫生。待干完活后从另外一个出口出来时,已经到了博物馆广场,这个出口就在“吉别洛—索科大楼”里。 刘延年介绍,“吉别洛—索科大楼”是一座以巴洛克为主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建筑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的装饰,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在意大利领事馆撤走后,据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这里曾作过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50年代至70年代间用途不详,其后由省电力公司使用。
听电力食堂一位年长又很健谈的大哥讲就因为当时这里被用作 日本宪兵司令部(其实就是用来拷问和杀害革命党的地方)地下室改为刑堂和水牢 死了很多人(冤魂不散呀)其后分别当过仓库幼儿园食堂 幼儿园时一位女幼师 因与家长有染 被披露 殉情于三楼 泪奔 这里食堂员工都或多或少的碰到过灵异事件 诸如听见喊叫哭泣声 背上被拍回头没人 再
看片前还想说两句 我没设置回复可见 更没出售此贴 意义就在和大家分享探险归来的刺激与乐趣 几秒钟的回复是对劳动者的肯定和唯一回报 所以请尊重他人 你知道你该怎么作!
主体结构
浓郁西欧风情的外墙(近百年历史)
细节
前门
1919 依然屹立
不擅的保护
恍如隔世
典型俄式风格油画
一楼壁画
去往二楼的路
俯视
窗外。。。。
又一幅油画
女教师自杀的三楼就在眼前
到了
一扇随时有可能自动开合的门
猩红的地板满是灰尘
几何
繁华不近
无语
。。。。。。。。。
1955年的奖品还能指望照到什么何况是人(对镜自拍没拍到自己)
喧闹与我何干
再来一张
推开窗缓解无名的压抑
向上看
回去的路依旧黑暗 空气中满是灰尘
通往地下室的路被水泥厚厚的封了起来 好像想镇住什么。。。。。。。。。(诡异)
无法比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