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6 11: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案过后,中央各部里都只剩下寥寥可数的几个扫厕所的清洁工,部长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这种场景,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的空前绝后。. W7 C3 ^, T4 y$ c/ B+ ~
' X' \8 h- ]9 j$ A: C6 w- U中央的官员“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倒在了来势迅猛的肃贪飓风之下,地方官员当然最终也难以逃脱朱元璋先生亲手编织的既不疏,更不会漏的超优质渔网。朱元璋要求以赃款贿银为线一路严查下去,一直追查到最初的行贿者。最终的结果令人震惊,大明朝竟有十二个省政府的官员涉入郭桓案——顺便说一下,当时大明朝总共只有十来个省级行政区。( w; Y% ~+ Q" `5 _
! b4 z3 s9 S6 w
朱元璋先生的愤怒可想而知。据《明史·刑法志》记载,在郭桓案中,从六部各个副部长往下,到地方各级官吏,牵涉此案而死者,达数万人之多。……全国的“中产阶级”,基本上都破产了。5 \! [% C8 I% P" S# E' H1 |
& P ^: v9 U2 H# H" w: D7 ^( b2 Z" F
人头订单下到这种程度,显然受冤枉的不在少数。当时就有人跟朱元璋说这个事情,但朱元璋完全不以为然。
9 Q8 X9 m7 _( _0 }0 v- m! w& w4 D* f4 \: k8 n$ W2 ]
他说,各个衙门祸害百姓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对老百姓多一点恻隐之心,不和他们同流合污;如果能够拒绝在横征暴敛的公文上签字;能够阻止贪官们的行为;或者用密奏把事情告诉我……他们如果这样做了,我还不分轻重一视同仁地惩处他们,那我确实是在枉杀无辜。可是,每次贪官们横征暴敛时,他们都没有任何阻止的行动,这样不作为,把他们和贪污犯一起治罪,还有啥冤枉可喊的!
1 l6 O* i* W9 |/ C3 K& E) Z/ o
9 O/ G- }, i& |9 j* C行政不作为,本身就等同于犯罪。朱元璋先生的逻辑很前卫,你不能说他不对;但也不完全对,因为朱先生处罚行政不作为的方式很极端,是杀头。
4 N1 b, b% W: q# [% @6 I' E q6 L s( }/ e# Z
一个潦草的收场
$ Z+ k) O( |2 E0 Y
& N# c: \7 L8 _% W6 }+ Z6 H杀了那么多官员,几乎把全国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都给整破产了,郭桓案横扫了整个明代社会。尽管朱元璋先生打着维护老百姓利益的金字招牌,可这个案子确确实实损害了他的统治基础,大大地伤了全国知识阶层们的心。虽然不敢说朱元璋的不是,但对告发此案的御史,和审理此案的审判官们,知识分子们却群情汹涌,议论鼎沸。
8 O0 q; f! k. J
) _* H2 A+ |- _% N! n ?朱元璋发现人头订单开得太大的后果有些不太对头,于是赶紧出来收拾残局。5 K P- j3 O9 x9 \! J% C
+ ], l& w6 Y* ~) U
第一步就是下手诏列举郭桓等人的罪状。这其实是朱元璋在强行给案件定性,最高领袖定了性,下面的人就不敢再乱嚼嘴皮子。* R( H6 y) o$ N" } }" ^* |+ t
1 Z) h- ^ D8 D8 q* J9 I; _: |郭桓案确实存在贪污,但若说金额巨大到可以地抵得上国家一年的收入,规模巨大到牵涉全国部级以下所有官员,牵涉全国所有“中产阶级”,那绝对是不可能的。郭桓只是户部的一个副部长,在朱元璋刚刚处理完胡惟庸,刚刚增设了锦衣卫的背景下,竟敢贪污如此巨额的国家收入,本身就很让人匪夷所思;朱元璋的特务网络遍及全国,许多官员白天贪污,晚上就被揭发,郭桓却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私吞几个省的公粮,这也不正常;更何况朱元璋自废除丞相之后,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成百上千万石的粮食没有按期入库,难道朱元璋自己竟会没发现,还需要等着御史来揭发?- F/ P& N5 D/ i' A3 A5 o
/ \( ]( g* W1 U$ m5 E2 c$ l再者,从来这种贪污大案,参与的人是越少越好,如此既能保证安全,也能确保收益集中。郭桓贪污国家的公粮,却居然放肆无忌地和礼部、刑部、兵部、吏部、工部各个部门一起分工合作,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
1 q6 R9 u) {2 z! r) p2 W. W' B' B9 U7 x4 h
+ o" y& ?7 I' Z+ k所以,这绝对是一桩经不起深究的案件。虽非冤案,但其中必有许多朱元璋不希望被抖露出来的内幕。! y4 C; F8 X6 {! m
0 [7 h2 q/ a4 A& ^故而朱元璋赶紧下达手令,及时宣布了自己对这个案件的终审定性。他说,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粮食,我现在追赃,只要求追出来700万就算了。追700万,有中产阶级破产,你们就这样议论纷纷,真要认真起来,我其实还该追赃2400万呢。) f# T" Y" q; ], e# {
! H& @. x. h, R
不过,话虽然说得激昂,但朱元璋终归觉得一定程度的妥协还是必要的。所以他又做了第二步处理:进一步扩充自己那份巨大的人头订单。: J' K7 v& p3 Q! [" r* {0 S) [( ~
; J: M# y0 q) y8 O
这次进入订单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一批审判官们。& W1 D3 G; ^# I
: Y( v: z7 C; J9 f) F; c负责此案的国家最高检察院副院长吴庸,于是就成了最后一个因郭桓案被杀的官员,而且死得极惨,是磔刑——所谓“磔”,就是把肉一片片地割下来。吴庸先生的名字取得不好,他其实很有用,连死都极为有用,朱元璋可以用它来平息众怒。
( ]/ I3 [6 n; m2 A/ g! w: ~ ?/ U/ z
- u0 V( N* Z) a& @( Q办完了这两件事,朱元璋随即下旨,大赦天下,宣布郭桓案就此结束,以后不再追究
5 ^3 J# [7 H, e其实没有收场/ Q# ]4 G: [% R" g# ~
3 k% x" `. ~' y3 ^% l$ e朱元璋觉得事情结束了。但事情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1 r( ^/ U i% u7 m+ J7 ?4 H
8 l) W: [! e' P' N% @在郭桓案中,龙江卫的几个仓官,因为参与盗卖官仓里的粮食,被处以墨面、文身之刑。就是在他们脸上、身上刺上耻辱的印记,挑断脚筋、割去膝盖后,仍旧留在仓库里看管粮食。然而,还不到半年,一个进士到仓库里去放粮,早晨发出200根放粮的筹码,到晚上竟然收到203根。进士责问之下,发觉是上次受了刑的仓官康名远不思悔改,私自偷出放粮的筹码,转卖给几个同样受过刑的小仓官,用来盗支官仓里的粮食。
% k/ o7 R/ p3 m- i! `# P( r, b/ M$ e+ B
朱元璋听说了这个事情后极为感慨,他说:“朕以为那些挑脚筋、挖膝盖的刑罚已经够残酷了,享受过个中滋味的人应当永远引以为戒。哪里想得到,康名远这帮人,尽管肢体已经残破,命也只剩下半条,却仍然作恶不止,还在私自盗卖我的官粮!” n" k- d# M5 [3 R+ U
) C4 j$ L; c6 R2 I; d/ ~
朱元璋先生自己也纳了闷了,他说,这等凶恶顽固之徒,“果将何法以治之乎?”我究竟该用什么刑罚来惩治他们呢?* b2 T4 O6 Y2 K* a; i- r: R% n: R- g
P6 [) |# p: ~
当然,这一类的问题,朱先生最后终归要归结到官吏们、百姓们的思想觉悟太低这个结论上去。作为一个性格刚强、自信力极强的人,朱先生平生极少怀疑问题的根源其实在自己身上。
, i5 C( @* \ `; A: G" m V3 \$ E# ~" D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问题确实出在朱元璋自己身上。
: U$ w# S4 W) Y5 {- W& S3 x, U9 A& X/ ~7 m
对于做官不要贪污,朱元璋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经常对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官员们唠叨:“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可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百姓,你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事发。一旦事发,你就要受牢狱之灾。这时候,你的那些赃款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时候,你想用钱,能拿到手吗?你都家破人亡了,赃物都成别人的了!”这段话被记录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系列丛书里,后来被好事的史学家们美其名曰“守井哲学”。
1 k4 t) \' L4 ]6 p2 C8 B" Y
& j- L- m$ h, S/ E6 B1 l: g“守井哲学”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这口井的流量必须足够大,再怎么着,也得能够保证守在井边的人不至于渴死才行。 u3 j; _6 k- m& x# ^
+ h$ e6 q# g6 C9 g1 H, y朱元璋先生的“井”,说实在话,流量小得有点离谱。例如: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工资标准,一位县太爷每年的年薪是90石大米,平均到现在,大约每个月也有2000-3000块钱的样子。朱元璋是不承认一切官场潜规则的,他觉得这个工资水平,县太爷一家吃喝,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县太爷到地方上去做事—— 那年头不比现在,县太爷不光是县长、县委书记那么简单,同时他还是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县财政局长,县税务局长,县工商局长……这么多事情要找人做,少不了要打点下面的小吏们,不打点,谁会卖力给你做事呢?县太爷还得聘请跟班、聘请师爷等等,这些开支国家都不报销,都得从县太爷的工资里扣;此外,上级路过,逢年过节什么的,招待、送礼都是少不了的,少了就没法在官场混,这些也都得从县太爷的工资里扣。
3 Q: a. x2 B G: ?% N+ R! V _6 Y) O8 i* P* ~# s
这样一路算下来,两、三千块钱的月工资,等同于让县太爷去喝西北风。
" {/ l/ O# o* D) Q% A9 J5 W6 d2 F& g. M: `3 Z
此外,还有一笔重要的“损耗”没算进来。当时朝廷发的都是实物工资,官员领回家的不是大米,就是布匹,甚至还有胡椒,偶尔才发银子。官员们的工资多少,是用大米来衡量的,所以这所有的东西,都要折算成大米。朝廷就经常在折算率上跟下面的官员们玩猫腻。《典故记闻》里有记载:户部曾将市价不过三四钱银子一匹的粗布,折算成30石大米,而30石大米在当时的市场上,至少可以卖20两银子。这就等于是说,如果拿布匹当工资发给县太爷,一位县太爷每年只能领到3匹粗布。这样的粗布拿到市场上只能换2石大米,县太爷全家这一年,就只能出去挖野菜,就着野菜喝稀粥。) C+ s9 ]. `# q g- }1 i* S
7 p, Q) Q, J/ R# H3 y* I8 P! `朱元璋总是不断抱怨,官员们今天早上上任,晚上就开始贪污。他杀了一批又一批,结果还是没能阻止官吏们贪污,是因为官吏们没法不贪污。. e& S* y; S. b& Z! ~/ y4 Z& n
' h! ?8 U& y2 z# B( i, r0 S! w* r
当然,不贪污,严格遵循朱元璋先生“守井哲学”过日子的人也有,海瑞就是一个。不过海瑞守着这口要枯不枯的旱井,自己渴得皮包骨头,还连带着渴死了自己两个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