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
100、乾隆(中国清朝皇帝)
99、亚盖洛(立陶宛、波兰国王)
98、克努特大帝(丹麦、英格兰国王)
97、大卫王(犹太以色列国王)
96、厄查纳(阿克苏姆国王)
95、玛丽娅·特蕾莎(奥地利女皇)
94、戒曰王(印度戒曰朝国王)
93、武则天(中国女皇)
92、阿拔斯一世(波斯萨非王朝皇帝)
91、腓力二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
90、红胡子腓特烈(德意志国王)
89、伊凡雷帝(俄国沙皇)
88、查理七世(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
87、亚历山大一世(俄国沙皇)
86、推古天皇(曰本女天皇)
85、克洛维(法兰克国王)
84、梅什科一世(波兰国王)
83、西蒙大帝(保加利亚国王)
82、朱拉隆功(泰国曼谷王朝国王)
81、李成桂(朝鲜李朝国王)
80、旭烈兀(蒙古帝国伊儿汗)
79、月护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78、忽必烈(蒙古大汗、中国元朝皇帝)
77、利奥三世(拜占庭皇帝)
76、希拉克略(拜占庭皇帝)
75、穆罕默德_杜尔(桑海国皇帝)
74、查理四世(德意志国王)
73、利奥波德二世(比利时、刚果国王)
72、维多利亚(英国女王、印度女皇)
71、阿尔弗烈德大帝(英格兰国王)
70、伊本_沙特 (沙特阿拉伯国王)
69、武丁(中国商朝国王)
68、矮子丕平(法国加洛林王朝国王)
67、路易九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
66、腓特烈二世(德意志、西西里国王)
65、穆罕默德·阿里 (埃及帕夏)
64、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亚述国王)
63、哈拉尔蓝牙王(丹麦国王)
62、戴克里先(罗马皇帝)
61、亚历山大二世(俄国沙皇)
60、亨利八世(英格兰都铎王朝国王)
59、汉高祖刘邦(中国西汉皇帝)
58、宋太祖赵匡胤(中国北宋皇帝)
57、巴西尔二世(拜占庭皇帝)
56、图拉真(罗马帝国元首)
51、沙普尔二世(波斯萨珊王朝皇帝)
54、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北魏皇帝)
53、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
52、卡洛斯一世(西班牙、德意志国王)
51、沙普尔二世(波斯萨珊王朝皇帝)
50、隋文帝杨坚(中国隋朝皇帝)
49、若昂大帝(葡萄牙国王)
48、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
47、威廉三世(荷兰执政、英国国王)
46、曼苏尔(阿拉伯帝国哈里发)
45、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俄国沙皇)
44、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意大利国王)
43、迦腻色迦(贵霜帝国君主)
42、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国王)
41、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
40、苏莱曼大帝(土耳其帝国苏丹)
39、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女沙皇)
38、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仑国王)
37、威廉一世(荷兰执政)
36、康熙皇帝(中国清朝皇帝)
35、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皇帝)
34、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法老)
33、穆阿维叶(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阿里发)
32、帖木儿(帖木儿帝国君主)
31、萨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
30、奥斯曼一世(土耳其帝国苏丹)
29、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唐朝皇帝)
28、威廉一世(德国皇帝)
27、乌尔班二世(罗马教皇)
26、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法老)
25、征服者威廉(英格兰国王)
24、路易十四(法国波旁王朝国王)
23、阿克巴大帝(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
22、伊丽莎白一世(英格兰女王)
21、奥托大帝(德意志国王)
20、伊莎贝尔一世(西班牙女王)
19、萨尔贡(阿卡德国王)
18、居鲁士(波斯皇帝)
17、明治天皇(曰本天皇)
16、美尼斯(古埃及法老)
15、恺撒(罗马元首)
14、汉谟拉比(古巴比仑国王)
13、汉武帝刘彻(中国西汉皇帝)
12、查理曼(法兰克国王)
11、屋大维(罗马元首)
10、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皇帝)
9、大流士一世(波斯皇帝)
8、彼得大帝(俄国沙皇)
7、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皇帝)
6、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5、欧麦尔一世(阿拉伯哈里发)
4、成吉思汗(蒙古大汗)
3、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
2、秦始皇(中国秦朝皇帝)
1、君士坦丁大帝(罗马皇帝)
1、乾隆(1711—1799年),中国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是清朝入关之后第四任皇帝。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乾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爱,在雍正即位当年,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确立为继承人。1735年,雍正暴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自小得宠,且几乎没受到挫折就登上最高宝座,也许是酿成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一个原因。
雍正在位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强统治,并大力反贪,整肃朝纲,为乾隆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统治也留下了“严苛”的恶名。乾隆即位之后,首先想树立宽大政治的形象,平反了雍正时期被迫害的一些要员。但实际上,终其60年的统治,“宽大”只是表面文章,严苛才是其真正内核。
乾隆在内政方面创举不多,最大的成绩是继续施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政策,并以个人的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达到繁荣。最为乾隆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称为“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实际上,对历史影响较大的只有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
尽管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击败,但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于清廷为敌。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领其众。乾隆时代,遇上准噶尔部内乱的大好时机,果断地在1755年出兵攻占伊犁。但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噶尔丹时代算起,已持续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终于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190多万具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此外,大小金川大战也打得十分艰辛,两次反叛总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了乾隆统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后两杀主帅,耗银七千万,才压服了这里的藏民。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就是文化上的作为了。乾隆本人是个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和赞助者。他本人据说作诗达四万多首,所游玩之名胜古迹,常亲题诗于上。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为了粉饰太平,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也或许是出自真心的热情,他在位期间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3457部,共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保存了许多珍贵古书,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时代还诞生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虽于乾隆本人没有关系,却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但是,乾隆时代(也包括整个清朝前期)文化成就的特点是,缺少创造型的成果,而较多的是考订、编撰、总结这一类的成就。这与这个时代的特点有关。清代的“文字狱”到乾隆时代达到了高峰,数量之多,株连之广均远超过前代,累计达130多起。与他的前辈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热衷于此道,且明显在借“文字狱”来强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垄断地位。在编撰《四库全书》期间,有十几万部图书因各种原因犯忌而被禁毁,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桩文化公案。
乾隆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乾隆的自我陶醉固不可取,不过他举的事实都还有些道理,他本人也确实天生睿智,多才多艺,而且一生无数次地享受豪华的庆典、巡游(其中包括孕育了无数风流传说的“六下江南”)等,他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君主专制的程度,无论思想上还是制度上都达到顶点。
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奢侈之风上行下效,逐渐蔓延整个统治阶层。与奢侈相伴相生的是腐败。与乾隆的后半生保持着特殊关系的和绅,正是腐化的总代表。他在乾隆死后被抄家时的家产,相当于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
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附近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尽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考虑到乾隆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化方面的作为(包括正负两面)等,他仍“勉强”被列入本排行榜中,位列第100位。
2、亚盖洛,立陶宛国王(1377—1434年),波兰国王(1386—1434年)
立陶宛是欧洲较晚形成的国家,直到十三世纪才形成国家。14世纪中叶,在奥里格尔德大公统治时期(1345—1377年),开始成为东欧强国,与波兰瓜分了基辅公国和西南罗斯,囊括了包括基辅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14世纪末又兼并了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地区。
1377年,亚盖洛继承父亲的立陶宛大公之位,初期是在宫廷中的刀光剑影中度过的,1382年杀死其叔父并囚禁了叔父的儿子,巩固了大公之位。但被条顿骑士团打败,被迫割让了日姆吉。此时他面对的环境是,西面的德意志骑士团是立陶宛不停的噩梦,自立陶宛立国以来就不断向其渗透,而东面的莫斯科公国,随着“顿河王”季米特里1380年击败了金账汗国的马麦汗,也开始成为咄咄逼人的一大东欧强权,要求收回立陶宛统治下的罗斯领土。近邻波兰的情况相似,并且两国素来有结盟的传统,于是便走上了联合的道路。这一重大的历史过程最终由一桩婚姻促成。
1382年,波兰国王路易三世死后,没有儿子,由其女雅德维佳继位。1385年,亚盖洛同波兰贵族签订了克列沃协定,与12岁的雅德维佳结婚,由亚盖洛任波兰国王,改称弗拉迪斯拉夫二世(1386—1434年),开始了波兰的亚盖洛王朝。
而波立合并的条件是亚盖洛本人接受天主教,并在立陶宛推行天主教。立陶宛原来信奉多神教,此时正处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系统的分界线之间。亚盖洛在立陶宛成立了维尔纽斯主教区,命令立陶宛臣民接受天主教,最终使立陶宛倒向天主教阵营的一边,这是波立联合的由一后果。
但将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国家糅合成一个整体,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立陶宛多数大贵族反对联合,怕因此失去他们的特权,而德意志骑士团则在两者之间挑拨离间,破坏两国的联合。亚盖洛的堂弟维托尔德乘机在立陶宛发动了反对亚盖洛的叛乱。维托尔德一方面有独霸立陶宛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与波兰联合的必要性,这与他同堂兄亚盖洛的私人恩怨结合在一起,经过了两分两合的考验之后,1401年,两人终于达成了协议,维托尔德成为立陶宛的终身大公,但承认波兰的宗主权,在他死后,立陶宛将并入波兰。两人的关系终于由对抗转向密切合作。
1401年起,日姆兹问题使立陶宛同德意志骑士团之间的矛盾恶化,而波兰则站在立陶宛一方,双方的矛盾终于发展到必须以一场大战来解决。1410年,为干涉日姆兹的反骑士团起义,骑士团军队越过波兰边境作战,波兰-立陶宛联军3.2万人在亚盖洛和维托夫特的合作指挥下,在坦南贝尔格和格伦瓦尔德附近和条顿骑士团约2.7万人的军队遭遇并展开决战。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精锐尽失,从此一蹶不振,波兰则逐渐收复失地,获得格但斯克等城镇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此后,由于条顿骑士团不履行战败的协议,亚盖洛又两度发动对骑士团的战争,没有完全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但从此阻止了骑士团东进的步履。
亚盖洛的时代,正好是捷克胡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位布拉格大学校长公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要求实行宗教改革,没收教会财产。1415年,这位不屈的斗士被烧死在康斯坦兹宗教会议的火刑柱上,并因此引发了捷克长达15年的反抗运动。作为邻国,波兰也被波及,有众多骑士和下层民众参加。亚盖洛开始持中立态度,1423年,他终于同德意志国王齐格蒙特·卢森堡化敌为友,加入到镇压胡斯运动的行列之中,在国内对胡斯派进行了疯狂迫害。
亚盖洛的前任路易一世曾给予波兰贵族以众多特权,如减税、不需要在境外承担军事义务等,亚盖洛作为又一位入主波兰的外国人,面对复杂的形式,为巩固统治,不得不又一次讨好贵族,他在1432年《克拉科夫特许状》的条文中,承认并扩大了给贵族的特权。波兰向未来的贵族民主制又迈进了一步。
亚盖洛与立陶宛贵族的矛盾,并没有随着1430年堂弟维托尔德的逝去而消弭,此后波立两国仍时分时合,直到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
亚盖洛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有四方面:亚盖洛确立了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到1569年《卢布林条约》进一步巩固了联合,这个联合王国一度是欧洲面积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成为地区性制衡力量的关键性一环。其次,亚盖洛在关键的格伦瓦尔德战役打败了骑士团,从此阻止了德意志的东进。亚盖洛签署了《克拉科夫特许状》,也为后来波兰的议会民主制架空国王权力埋下了伏笔。而对他的母国立陶宛,使其天主教化是这个国家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因为上述影响,亚盖洛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99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