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人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25岁的耶律德光成为辽国的第二代皇帝,其时,中原地区正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民不聊生。耶律德光养精蓄锐,一心梦想要吞并中原。
% W8 L+ N2 S9 q1 S
7 j. Y- A' T, j4 k* O9年后,机会终于来了,44岁的大汉奸石敬塘为了取后唐而代之,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绢30万匹、认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等条件,换得耶律德光出兵帮他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小王朝。石敬塘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以此为借口又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但是中原的百姓并没有屈服,各路武装纷纷抗击契丹侵略者,小股辽兵不断遭到歼灭,令耶律德光发出“我没想到中国人如此难制”的感叹,不得不下令撤退。9 G3 W/ Q/ a+ V& J6 x! t
' }6 _3 e$ I8 R! J8 w
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染上一种热疾,太医让他远离女色,他却将太医臭骂了一通:“你们都是不学无术,我得了热病,正要女色泄火,怎么能远离女色呢!”终因纵欲无度,走到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乌呼。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但已获报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 E+ q: k3 `1 \$ `* s) M% W/ S3 ~$ k( a
0 c' N2 r" T& J- ?. ^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吧。“羓”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不过既然是用皇帝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木乃伊皇帝。
E& M; g F4 ~! N: ~0 p$ M3 C3 x
中国辽代皇帝。名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尧骨(或译耀屈之)。阿保机次子。天赞元年(922)冬,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三年,从辽太祖西征。四年冬和天显元年(926)春,从征渤海国。辽太祖死,述律皇后摄政。天显二年冬,其长兄耶律倍根据辽太祖的遗愿,率群臣请于述律后立耶律德光为帝,仍以天显为年号。十一年,太原军阀石敬瑭为后唐主所攻,遣使乞援于契丹,太宗乃亲率辽军长驱入援,败后唐兵,册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从此契丹的势力伸入华北平原。会同元年(938),始改革官制,整订赋税。会同三年,辽太宗把北部乌古地区肥美而近便的土地拨给南北院中的契丹贵族,令其前往耕种。五年,石敬瑭死,子石重贵立,在给契丹的表文中称臣不称孙,两国关系恶化。七年和八年,辽太宗两次兴师伐后晋,一再受挫。但他仍坚持南进。九年,辽太宗倾师南征,后晋兵溃。次年正月,辽灭后晋,辽太宗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元大同。在连年南征中,辽军强掠中原人民的财富,中原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同时,契丹族人民也死伤惨重,厌战心理逐渐滋长。辽太宗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就被迫仓促北返。行至栾城病死。
/ j- b) f E l+ \& a5 N& d" W2 T. N
辽太宗的贡献
- U1 }" l' V5 ]8 F6 I. j5 ^' X \" c9 {( N- ~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 \7 y2 ?4 `( N& n
8 J2 P: [- x1 k' I _( z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M' L# J; `& r9 `, ?: H% ?
8 w1 u" d+ ]8 n$ v( u/ d# t# k0 k. A9 N! F2 K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s- ]8 v: d5 s! C# w
. X$ V8 |! r; R j" K" S$ E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U6 o9 U% ?! @. N' s% ]5 S
& o. |# k4 M! T. N3 g6 n3 i+ J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 Y& ^" y) t& O7 v' u) X! M3 j# v2 y( } H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 V' y0 T/ d1 Y4 \ r6 d. z, O9 B$ Y3 ~3 V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s- S, v) Z9 Z6 F" u' m5 a; f
/ d: K- Q: o3 d4 t" Q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7 n& G: }# ?, v4 L
% P4 Q9 P+ C3 [,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1 X3 N3 v5 ?; Z! j f) O% I' {. S$ g; T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 Y* ]" x: \6 F3 ^. Z
2 \3 n" ]& F0 l# A H! x6 Z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5 {+ R) k! H" O# O- p+ p% h
6 C6 n9 B+ C$ I9 `- j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辽太宗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在援助石敬瑭那次战争中,辽太宗得到了后唐的书记张砺,非常高兴,觉得此人难得,让手下以礼相待。张砺非常感动,此后真心辅佐辽太宗,辽太宗也很器重他,将他升为翰林学士,后来又任命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辽太宗的宰辅之臣。重用有才德的汉人,对于辽太宗的统治帮助很大。与此同时,辽太宗还学习汉族的一些做法,例如对贪官污吏的处罚,整顿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过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o: R% n% S) |
* n# u [! @- d; ?' M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太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2 Y% R6 a6 `/ i& l- k
0 D/ f$ o0 o4 t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汉族地区担任官职,由于不懂治理之道,汉人中的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就充当了他们的走狗,教他们搜刮民财,鱼肉百姓,这更增加了百姓对辽军不满,于是中原地区反抗不断,辽太宗只好北返。当然,他北归也有不服中原水土留恋草原家乡的原因。在回去的路上,他慨叹道:“我不知中国人(指中原汉人)难制如此。”其实,辽太宗本人对于汉族人的反抗也应负主要责任,他在北返途中,异常残忍,竟采取了屠城这种野蛮残酷而又丧失人性的做法,这更是反抗蔓延而激烈。
9 j4 D k' R; C' D" ]6 G" w' S
8 U) l! I7 e- p最后,辽太宗总结了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为防止尸体腐败,契丹人将他的内脏摘去,将尸体用盐浸泡,运到了辽国。几年战争得到的土地,包括十六州也全部丧失,被北汉和后周夺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