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要吃、要喝。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许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方式,但如果能了解一些基本的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规律,对身体健康无疑是很有好处的。道教在饮食养生方面就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值得一看。
道教饮食调摄原则:
调和五味
五味:酸、苦、咸、辛(辣)、甘(甜),共五种滋味。“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脏腑成殃咎”(《续卫生歌》)。就是说,五种滋味的摄入都不能过多,要有一定的度,否则就会成为今后疾病的隐患。不仅如此,也不能过于偏爱某一味,如有些人就特别喜欢吃辣或特别偏爱甜食,这对身体都没有好处。调和五味还包括对不同种类食物的合理搭配,谷物、肉类、水果、蔬菜等都要涉及,这样才能达到营养平衡。
饮食有节
首先一条是定时,即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使自身的消化系统有规律地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其次是定量,即进食的量饥饱适中。“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养性延命录》)。这种多餐少食原则与现代的科学饮食法不谋而合。最后,切忌暴饮暴食。“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至言总》卷三)。
饮食卫生
食物一定要清洁、新鲜,防止病从口入。另外,要尽量少吃生的东西。大部分食物只有经过烹调加工变成熟食,才能保证卫生安全。最后,还必须重视入口食物的温度,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都会伤人肠胃。“凡食太热则伤胃,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可灼唇,虽冷不可冻齿”(《保生要录》)。
除以上三点外,道教还强调应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而相应调整饮食结构,只有达到自身内部的一种平衡、谐调的状态,才能有助于养生。
道教药膳的风行:
葛洪在《抱朴子》中讲道:“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津。”这种养生方式称为“辟谷”,意思就是绝谷、绝粮。这种修炼方式在魏晋较为流行。与“辟谷”相联系的就是“服气”,要求修炼者不吃或少吃谷物,而靠吞气、炼气维持生存(当然包括喝水)。这种“辟谷”、“服气”的修炼方式有较大的难度,要修炼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行,所以普及面不是很广。到了唐朝,由于李氏政权自称是老子李聃之后,极力扶持道教,道教也借助皇权,迅速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道教作为唯一以养生为宗旨的宗教,提倡“我命在我不在天”,它的兴起,极大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加上唐朝经济繁荣,物质资料极其丰富,因而道教饮食养生更多地贴近平常老百姓的日常饮食,把养生与日常的饮食联系在一起,以扩大饮食养生的影响力。当时出现了药膳,如紫米粥、团油饭、桔皮汤、人参汤、阿胶汤、绿豆汤、莲子粥和各种肉羹;药酒有椒葱酒、海藻酒、五加酒、地黄酒、枸杞酒、菊花酒等;利用水果养生美容也成为时尚。有“消谷、逐水、除痰、杀三虫”的槟榔,有“止吐呕、去口臭”的豆蔻,有“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饿”的葡萄,有“下七通神,轻身长年”的桔柚,还有柿、枣、栗子、杨梅、梨、枇杷、胡桃等,还出现了专门的水果宴。而杨贵妃钟爱的荔枝,更是被视为美容养颜的佳品,于是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悲壮场景。饮茶的普及也是从唐朝开始的,这也是对饮食养生的一大贡献。时日至今,这些传统的养生方法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没有丝毫减退。尤其是药膳,由于它既有食物的性质又有药的功用,因而在民间流传很广,各种配方层出不穷。
小结
道教药膳的取材涉及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等,向我们展示了当今道教饮食养生丰富多彩的一面。对于饮食,如果我们能逐渐培养良好的习惯,多了解一些有关食物选择、搭配方面的知识,天长日久,对身体的益处也就越明显。有合理的饮食,才有健康的人生。
[ 本帖最后由 鬼魅女 于 2009-3-29 13: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