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没有比中国皇帝更巨大、更崇高、更煊赫的存在了。这种动物也不过一人来高,百十来斤,但是它却比其他千百万人的总和还要有分量。它稍稍动一动手指头,半个地球都地动山摇:
6 u1 Q* B* ?5 b. b7 L7 O
X) o n8 y3 U2 `; h: a在中华帝国的中央,人们穷尽物力,建筑了由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组成的宫殿供它居住。
5 n7 i! v! U* J3 z' U. z' J# v
) L4 `' v4 F& G! i) Q q1 ^! _最迷人的数千名处女,被精心挑选出来,囚禁在帝王之城中,供它一个人享用。
W+ i' s3 Y5 R' J) G, r$ V1 B2 ` t9 i3 y6 w
数万名健康男人被割去生殖器,成为不男不女的怪物,以服侍它的吃喝拉撒睡。
& g4 J- l9 R+ x
" b h% F8 G A! i它吞噬的财富,抵得上半个帝国的产出。从日本到帕米尔高原,从东南亚到东北亚,数十个国家的国王每年恭恭敬敬地向它进贡本国最珍贵的物产。在帝国之内,设有数十百处工场,几十万人专门为它一家生产瓷器、马桶和唾壶。如果想一想《红楼梦》中那个奢华到极致的大观园的主人身份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家奴,是皇帝派驻一个皇家衣料工场的监工,我们就可以想像皇帝的日常享受了。 {- r, Z! q0 B# r' U
2 x- h* ]* g; `2 K6 G- N% j中国皇帝制度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把每一种享受都推向极端,竭尽一切想像力去繁复、夸张和浪费,直至无以复加、毫无必要、令人厌倦。( s8 e" R4 l; c2 J6 c4 q
- R! ?4 x+ X1 n1 c# z以吃饭为例,众所周知,皇帝身上只有一个胃,并且通常并不比普通人大。但是,皇帝一个人每餐的饭菜要数十上百样,摆满六张桌子。清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俭朴的朝代,宫中规定,皇帝一人每天消耗食品原料的定额是六百斤: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肉十斤、羊两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三只)、鸭三只、白菜、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十九斤、萝卜(各种)六十个、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青酱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数量不等。此外,还要每天专门给皇帝一个人提供牛奶一百二十斤,茶叶十五斤……, X: X% |0 r% d4 g1 J6 S- D
. g4 t% k' \' J* u' n0 @
为了给皇家生产衣料,清代专门在三座城市设立了规模巨大的工场。为储存皇帝的衣服,专门建有数间殿宇作为御用衣服库,为管理这些服装,专门成立了拥有数十名办事人员的尚衣监。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他那实际上已经是大大没落了的帝王生活时说,“衣服则是大量的做而不穿。”“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是穿新的。”(《我的前半生》)据他后来翻检档案,发现仅仅一个月内,内务府就为他做了四十九件衣服,这些衣服,当然绝大部分都永远白白贮存库内,从来没有机会上皇帝的身。/ r7 e6 x( a$ m: K/ {/ V, d
3 f4 F2 l3 V5 g, C+ A: h# z
说到行,一旦皇帝要巡视它的国土,那么整个国家都要为之翻天覆地:隋炀帝江南之旅的奢华不是帝王的常例,那么我们就还是以素称简朴的清代帝王为例吧。虽然传统时代交通非常落后,臣民出行极为困难,但是皇帝们的手指每一次在地图上指出一个新的目的地,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帝国版图上就会出现一条数百或者数千公里的崭新大道。这条大道宽达十米,尽量笔直,辗压得“如同打谷场一般光滑。”这条道路仅为皇帝一个人通行,“不准任何人经过。”皇帝出行时,这条道上洒上净水,一尘不染。乾隆皇帝的一次出巡中,内务府官员记载道,为了供应皇帝路上的饮食,他们提前把一千只选好的羊,三百头特选的牛,以及七十五头专用的奶牛带上车,沿途供皇帝御用。在数千里的出巡路上,皇帝只喝四眼泉里汲出来的水:北京的玉泉山泉,济南的珍珠泉,镇江的金山泉,杭州的虎跑泉。为皇帝运送泉水,专门成立了一车庞大的车队。在炎热的夏季,几十万斤冰块被从北京提前运送到路上,以备皇帝口渴时能吃上冰镇的西瓜……
1 d/ y! Q L. x& T7 {3 S$ |2 Y3 z$ }- }# z# {# C
为了防止皇帝回去的路上因为重复的风景而感到厌烦,“归途还必须另修一条道路”……& E3 W% l( k( g% [1 I7 ?& R- [
# U) o2 |8 I: V二* v6 G/ s, q6 C0 h9 A
9 h! y6 t! w9 T. h* b, O* ?" C' ?这种铺张和浪费的毫无必要通过以下事实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排场浩大,规矩太多,这些享受相当程度上成为摆设。大部分清代皇帝无法忍受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组成的浩大的紫禁城过于压抑、沉重的气氛。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选择住在更自然的圆明园和更朴素的避暑山庄,只有到了冬天才无可奈何地回到这里。
: [$ i1 _/ t& C7 y3 g, g5 |: R
, {; c# X0 R" e至于每顿饭摆在皇帝面前的数十道菜,他们的口味和形式更是让皇帝厌烦。溥仪说,“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多数皇帝都在御膳房外设有小食堂,外请名厨做更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那六张桌子四十八品饭菜,只不过像是神前的供品一样,摆过了就扔掉。这种形式主义时间既久,于是摆在皇帝面前的饭菜真的变成了供品,因为他们端上来时,多数已经凉得不能食用了。
0 M4 k" g6 Q3 @! D. J
8 A/ I0 H. B \/ s( T; X0 @, M然而,如此劳民伤财、浪费巨大的形式主义,却绝对不能省略。因为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天下之本”的大事。! w& y) h/ C+ e; p! ^9 o
9 m2 c4 i: w0 V) O$ Z. C7 S
传统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社会。“形式主义”正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d' F7 S( R% r
4 b3 i; d, e: m& R7 _$ b中国的体积实在是过于庞大了。这样巨大的国家出现得如此之早,人类还来不及发明有效统治它的“建立在数目字基础上的”复杂的近代管理手段。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统治这个国家的办法是删繁就简,举重若轻。他对社会实行一元化管理,所有事情都一刀切,使社会整齐划一、简单明了,使高高在上的皇帝一目了然,心清神爽。传统中国处理千头万绪的社会关系,只用十二个字,即所谓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的“三纲”,其实是“一纲”,即“人生而不平等,每个人都要安分守已”。在“三纲”精神的指导下,传统社会建立起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每一层人的权利都是单向的,对上绝对顺从,对下绝对权威,或者说向上是奴才主义,向下是专制主义。正如戴震所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即上级、长者批评下级和后辈,即使批评得不对,也是对的。下级后辈如果反驳,即使有理,也是错的。通过这种单向的环环相扣,每个人都被等级秩序牢牢锁定,动弹不得。为了强化等级原则,皇帝们制定了一整套异常严格繁琐的“礼制”,各个级别的人,穿衣服的料子,出行工具的规格,住房的面积以及装修风格都有严格的规定,丝毫不得僭越。皇帝平时住多大房子,吃多少道菜,娶多少老婆,当然也都是有“规定”或者说有“格”的,不能说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即使讨厌这些规矩,表面上你也得认认真真地走过场。
, n& m& a* y0 d. d+ i) F7 }+ W" g+ u$ F: @5 M" A: u% n: v) I
在等级制度下,强化专制的窍门是扩大等级间的距离,也就是加大不同社会成员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落差。等级越多,等级间的差距越大,上一级对下一级的控制就更加有力,而皇帝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就越远,自然就更高高在上,威不可及,皇帝的地位就更安全。贾谊在《治安策》中,把这个思路说得非常明白:“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就是说,帝王之尊如同高堂,大臣们如同台阶,平民百姓们如同平地。所以如果台阶数量多而且间距高,那么大堂自然就高高在上。如果没有台阶,那么大堂就低得多。高则难攀,威风凛凛,低则容易触及,不容易保持权威。所以古代圣王制定了等级制度,把人们分成公、侯、伯、子、男、官师、小吏、庶人等不同等级,而天子高居其上,其尊严不可触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