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中医】缪希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展拳脚的时刻到了
  此时的缪希雍,已经是学验俱丰了,家乡的人闻听得他回到此地,就闻风前来求诊。缪希雍凭着自己过硬的学识,开始大展拳脚。
  这不,患者开始来请了,有位叫杨纯父的人,他家的小孩子病了,什么症状呢?是身上寒热不已。先是请来其他的医生,这些医生一看,身上寒热,甭问啊,这是外感伤寒!
  于是,用治疗外感病的药物开始解表,结果毫无效果。
  恰巧这个时候,听说缪希雍回来了,就赶快给请了过来。
  缪希雍诊断了以后,说:“这不是外感,这是体内受了伤啊。”(此必内伤)
  “啊?!”大家都大吃一惊,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会受什么内伤啊?难道,这个家里,出现了心怀叵测之人?!
  杨纯父同志也很恼火,瞪起眼睛,问奶妈和仆人们:“怎么回事,孩子受过伤吗?”
  大家一口咬定:没有啊?(并不知所以伤故)
  这的确是个疑案,小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呢?
  大家转过头来,全都看着缪希雍,但是缪希雍还是一口断定,孩子肯定受过伤!
  恰巧,就在这时,他们家背柴火的仆人正好从外面进来,听说此事,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曾经看到过这个孩子爬院子里的竹子,竹子梢断了,他从上面跌坐到地上,难道是这样受的伤吗?”(囊见郎君攀竹梢为戏,梢折坠地,伤或坐此乎)
  缪希雍忙让他给指出爬竹子的地方,一衡量高度,就肯定地说:“就是这样受的伤了,这么高掉下来,屁股着地,一定是受了内伤。”
  真相由此大白!
  于是,开了活血导滞的药物,结果,没几付药,小孩子就痊愈了。(数服而起)
  高手,实在是高手啊,您别看缪希雍外表豪放,其实诊病细心着呢!像这种医案,能从众多假象中找出症结所在,没有真功夫那是做不到的。
  其实,他一定有他的诊断依据,只不过书中没有记载而已。比如,一般瘀血会在舌象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映,我这里可以教给大家,在患者伸出舌头的时候,如果在舌体上出现黑色或者紫色的瘀斑,那么说明此人体内有瘀血存在,另外还有看舌下静脉等方法,这些都是诊断的重要指征。
  我们接着往下讲吧,有位张璇浦的老婆,在生了孩子六天后,突然发狂了,这可不得了啦,本来挺贤惠的一个人,突然去厨房操起了菜刀,见人就砍,哭着喊着要杀人,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她给制服了,可是不能这么下去啊,这还了得?大家回头一走,我们这位张璇浦哪儿是他老婆的对手啊?
  于是,大家赶快把缪希雍给请来了,缪希雍一诊断,说:“这是生孩子的时候流血过多,阴血受伤,肝虚火炎的缘故啊”(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血虚,那么最受影响的就是肝经了,而肝经又是直接负责情志的)。
  大家连忙问:那怎么办啊?
  缪希雍告诉大家,赶快先给她喝一瓶新鲜的童便。
  得,这一幕又上演了,大家赶快出去满街借小孩,借来了,还是那个老法儿,这边小孩哗哗哗尿,那边咕咚咚地喝。(估计缪希雍居住过的地方小孩子的身价一定特高)
  结果,喝完了,还真就安静了一些,这时缪希雍开了方子:龙齿、泽兰、生地、当归、牛膝、茯神、远志、酸枣仁,药量特别的大,并嘱咐熬好后,再加入童便一碗。
  就这样,这付药喝完以后,患者就痊愈了。(顿服而止)
  在这里面要注意了,缪希雍在补血的时候用到了酸枣仁,这是缪希雍的独特的心法,他在刚刚见到王肯堂的时候曾经透露过,王肯堂给记录下来了,这才让我们得以知道他的秘诀,王肯堂说:刚刚认识缪希雍的时候,“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可见缪希雍特逗,一见面还没等人问呢,就把自己的秘诀迫不及待地告诉王肯堂了,而王肯堂也立刻从里面悟出了些道理。
  这可真是一对儿赤诚相待的好朋友啊。
  缪希雍在治疗心经、肝经的血虚之证时,经常使用此药。现在这个药特贵,价格直线上升,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是童便现在特不值钱了。
  顺便提一句,酸枣仁粉治疗部份失眠效果不错。
  再来说一个医案,就是前面的那位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这次是他的老婆病了,我再次感慨一遍,这家人真是幸运啊,有缪希雍这样的中医大家做朋友,一家人都受益啊,现在哪儿找这等好事啊。
  这位于夫人患的什么病呢?原来是生了孩子以后,突然患了气喘这个病。
  缪希雍来了以后,因为当地的风俗是,没满月的产妇是不能见外人的,所以就凭着家属的叙述,开了方子,用人参、苏木、麦冬,喝了一付药以后,就不喘了。
  没想到,五天以后,患者忽然开始大量的出汗,无论白天晚上,只要一听到响动,就开始出汗,稍微喝点热水也是全身大汗。(昼夜闻响声,及饮热汤茶,即汗遍体)
  这可奇了怪了,怎么会出现如此大汗呢?
  缪希雍在门外面转了好多圈,反复地想,起初,以为是虚呢,就开了人参、黄芪、当归、地黄,结果喝了两付没有效果,缪希雍立刻意识到,药不对证!于是赶快让患者停药,然后就自己再仔细地思考。
  缪希雍实在是个谨慎的医生,我们在他的医案里,经常会发现,他在思考病情的时候,经常要翻阅许多医书,来寻求支持诊断的证据。(顺便八卦一句,这就应该是现在全球最流行的循证医学的概念,其实,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也说,他的想法是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考据中来的。)
  缪希雍对此案,也是翻遍了医书,寻找相似的论述,在翻到明朝名医戴原礼的《证治要决》的时候,他突然感觉戴原礼的论述很有见地,戴原礼说:如果出汗使用固表药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补心,因为汗者,心之液也(这是中医的特殊概念,中医认为血和汗同源,而汗为心之液)。
  缪希雍就对于同志说,原来你的夫人是产后阴血不足,心无所养,才导致的大汗啊,我现在明白了,就再开方子治疗吧。
  于是就开了一个方子,其中以酸枣仁做为君药,重用到了一两,这个份量够大的了,好在那时候酸枣仁还特便宜。
  服用了三十二付以后,还是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大家全都很失望,心想,这位缪大侠别不是又给看错了吧。
  于是,于同志就支支吾吾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下缪希雍。
  但是,这次缪希雍十分肯定,他说:“这是因为阴血难生的缘故啊,不要着急,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见效的,再等等。”
  就这样,这个方子又接着服用了十天,到第十天的时候,于夫人忽然觉得非常的困,于是就投床大睡,这一睡可不得了啦,整整睡了四天!
  睡醒以后,病就痊愈了。
  而且,于同志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病好了以后,夫人变得更漂亮了,皮肤变得比去隔壁“西施美容院”做几百两银子的面膜还光洁红润,原话是“颜色愈常”,原来,这是气血更充足的缘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东林书院
  各位都知道,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无锡的东林,形成了一个东林学派。该年,顾宪成、高攀龙等从朝廷被阉党排挤出来的人,重新修复了这里的一座宋代旧书院,邀请江南的学者开坛讲学(估计如果进行电视转播,就会和今天央视的《百家讲坛》有些类似),自此兴起探讨学问与道德文化的运动。江南一些富有正义心、希望为国出力的学子云集东林书院,声势浩大,大家在这里讨论政治,抨击政府(这是个危险信号),希望政府能够驱逐奸邪,广开言路。
  缪希雍在行医的过程中,认识了好多东林党人,由于自己也有一腔爱国热情,所以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了一片。
  现在有很多学者嘴冷,以讽刺古人为能事,在他们的嘴里所有古代医生向当时的学术中心靠拢的行为都被看成是附庸风雅,缪希雍和东林党人的交往也被暧昧地说成是为了名声,这里我要给澄清一下。
  第一,缪希雍的爱国热情是和东林党人的思想特一致,大家一聊就成了哥们儿,他们都认为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事儿,如果要是不考虑爱国,单纯为了名声的地位的话,那和东林党人交往远远没有和魏忠贤交往有好处。(当时有很多这样的学者,直接奔了魏忠贤去了)
  第二,和学术精英的交往是无可非议的,这点还真谁都别嫉妒,其实在和别的学科的学术精英交往的时候,往往特能开阔自己的思路,自己在本领域想了半天没懂的事儿,人家其它领域的高手还真能给您一个新的思路,比如您现在交往的朋友都是各领域的院士,那您得到的益处绝对是不言而喻的,东林系当时集中了一些最优秀的学者,缪希雍乐于与其交往是当然的。
  第三,如果是附庸风雅,那么大可不必在东林党被阉党大清洗的时候,冒着生命问题营救东林人,因为当时明朝的政治那叫一个黑暗,魏忠贤对东林党那是要斩尽杀绝,后期做一个东林党人和在国民党时期白区的地下党没大的区别,您说这要是为了名声,犯得上那自个儿的生命开玩笑吗?
  第四,很多学者认为,医生在过去的地位很低,和学者交往是高攀,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可就太误会了,在宋以后医者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实到明清两朝的时候,医者的地位还真不错了,这事儿医史界一直有人不懂,总是拿个别的贬低医生的话来说事儿,其实我们从医案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医生已经很尊敬了,够不错的了,还能怎么着啊?您没看见东林党里面的好多学者也热衷于向缪希雍学习医术,后来有的人干脆,成了缪希雍的弟子了,还有若干人为缪希雍整理医书,如果医生地位特低,总是在巴结东林学子的话,那这种事儿您可就解释不通了。
  好了,不讨论这些事了,让我们看看缪希雍和东林党人的交往故事吧。
  再说一句,其实,缪希雍和东林学子们的交往完全是因为都有着一腔热血,都有为百姓做事的志向。比如缪希雍最早认识的丁元荐。
  要说起这位丁元荐,那我们可得好好地介绍一下。
  这位丁元荐,字长孺,是长兴人。他的父亲曾任江西佥事,是个懂得医学的人,这对丁元荐有一定的影响。丁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但这位丁元荐绝对是和缪希雍一个脾气,都是嫉恶如仇,我觉得甚至比缪希雍还火爆,他进了朝廷以后,一看到朝廷里那些奸臣当道就火冒三丈,在别人都不敢开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他却毫无顾忌地不断上书揭发,这么说吧,我看他基本上就没消停过,那年头,您这么做官哪儿成啊?结果是三天两头被贬,最后有人帮他计算了,说他“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意思是档案虽然在政府部门里放着有四十年了,但真正当官的时间不到一年,当公务员混到了这个份上,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以这种性格,我们的丁元荐同志有幸成为了魏忠贤阉党眼中东林党的大炮,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后来连他的官籍都给削了。
  但是面对官场的失利,我们的丁同志根本就不在乎,就在缪希雍结束游历的那年(1587年),丁元荐遇到了缪希雍。
  丁元荐那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很会观察,他一看,嘿,这位缪希雍老兄不得了啊,只见这位老兄一身豪侠装束,平时行医不带药囊(戴着药囊是为了卖药),给人看病就直接写药方,结果疗效特好(为人手书方,辄奇中),而且写的药方与别的医生都不一样,这些俗医看不懂人家的方子,就经常诋毁缪希雍,但是碰到了疑难重症,却惶惶不知所措,又来请缪希雍给诊治。
  再看这位缪希雍给人治病,往往是那种都要死了的人,他还能给治好(往往起死人),而且,治好之后“”,撸起袖子,自己感到无比痛快,都不需要患者的感谢(攘臂自快,不索谢),何等豪放!而且,人家瞧病,甭管您是朝廷里的公卿大人,还是要饭的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认真诊治,没有说看人下菜碟的。
  一个人,只有到达了一定的精神境界才会做出此种举动啊!
  我们丁元荐看了以后,羡慕极了,心想,这可比在朝廷里做官伺候魏忠贤那帮孙子好多了,于是,就开始和缪希雍接触,结果两人一聊,还真是大有渊源,原来,这位丁元荐同志也是许孚远老师的弟子,学的也是王阳明的心学,嘿!感情还是师兄弟的关系,从此,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在若干年后,缪希雍还曾经搬到丁元荐所在的长兴居住。
  这样,丁元荐就可以更好地向缪希雍学习医术了,后来,他把缪希雍的一些医学经验给整理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先醒斋笔记》,这个“先醒斋”就是丁元荐的书斋的名字,很多人以为是缪希雍的呢,不是,这本书后来又经过缪希雍的其他门人的整理,增加了许多内容,再次出版,就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可见,这位丁元荐对缪希雍医学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林书院有个高攀龙
  丁元荐不但自己向缪希雍学习,还觉得,这么好的同志,也应该让其他朋友们都认识啊,于是就给缪希雍介绍了很多东林党人,比如当时著名的高攀龙。
  说起这位高攀龙,那还真得提一下,他也算上是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了。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上书说了几句皇上不大爱听的话,被贬到了揭阳县去做基层工作,又逢亲丧,于是干脆就在家里哪儿也不去了,以后朝廷三十年没有用他,但这也正好,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成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后来在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又议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
  这位高攀龙的文章特好,当时大家都特推崇他。当时有人夸他的文章:“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
  那他是怎么和缪希雍认识的呢?
  原来,有一次,丁元荐和高攀龙聊天的时候,就对高攀龙说:“现在天下有一个不寻常的人,叫缪希雍,你知道吗?”(今海内有奇士缪仲淳者,子知之乎)
  高攀龙很奇怪,脑袋里把历届的举人过了一遍,没听说这个名字啊,就回答:“不知道啊。”(余曰未也)
  他哪儿知道啊,缪希雍小时候就考过一次科举,没中,后来就不考了。
  丁元荐一听急了,这人你都不知道?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这个人,对母亲特孝顺;对朋友那叫一个忠诚,他看名利,那就跟看尘土差不多;他看道义,那看得比大山还重,如果让他看到道义在哪里了,那您还真就拦不住他了,即使那儿有刀山火海,那他也会‘嗖’地一下扑过去。”(其人孝于亲,信于朋友,尘芥视利,邱山视义,苟义所在,即水火鸷赴之)
  这高攀龙听了以后,也觉得这位缪大侠特神,还真希望哪天见一面。
  后来,有机会了,他有一天去内弟王兴甫的家里,恰巧缪希雍也在,于是大家就认识了,这一认识,可让高攀龙大吃一惊。
  原来,那天几个人难得聚在一起,兴致很高,就在一起品酒聊天,一般和医生聊天也就是健康那些事儿,但那天缪希雍绝口没提医药,只是谈论古今成败之事,结果观点都特有见解(无所不妙解),这下高攀龙服气了,敢情这位缪大侠果然不是寻常人物啊!
  其实,缪希雍平时到底好些什么,喜欢什么休闲方式,这些我们现在都无从考证了,在医书里是不会有这些记载的,倒是像高攀龙这些与缪希雍特要好的哥们儿,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记录。
  高攀龙说,缪希雍“又能诗(可惜没流传下来什么),能大字(就是写特大号的毛笔字),熟于古今治乱邪正消长之机,熟于两兵相临胜败之算。”
  诗和毛笔字我们都是难得一见了,毛笔字估计一定特豪迈,喜欢谈论历史倒是和今天煮酒的朋友们有些类似。
  东林学子们认识了缪希雍以后,都成了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老大哥来看待。(皆以兄视之)
  不但当作老大哥,还把自己家人的健康都交给了他,比如高攀龙,几乎家里人只要有病,甭问,那就一个念头:找缪大哥啊!
  先说说这位高攀龙的内弟王兴甫同志吧,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在家里设酒让高攀龙和缪希雍相见的老兄,为什么对缪希雍这么客气啊,还弄点儿酒喝喝,敢情,人家缪希雍救过他的命。
  那次是这位王兴甫同志胃口特好,多吃了点儿牛肉,吃完了就觉得特别的不舒服,然后坏了,开始发了像疟疾一样的忽冷忽热的症状,最后连食物都吃不下去了,接着更可怕,连水也喝不下去了,往外呕的是绿色的水(胆汁出来了),喝什么药也喝不下去,小便非常少,颜色深得像浓茶,大便干脆就没了。
  这个情况,甭问啊,当时的医生都傻了,纷纷摇头,另请高明吧,治不了!
  此时,不知道哪位这么英明,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一看,果然患者很痛苦,就让患者仰面躺下(令仰卧),然后用手指按了一下患者心口偏右边的地方(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患者疼得大叫,于是缪希雍就明白了。
  各位,这次缪希雍寻找压痛点的位置,很类似现代医学中诊断胆囊炎的莫菲氏压痛点,但比洋人的早了大约三百年。
  然后,缪希雍给患者服用了用矾红和平胃散做成的药丸,药下去以后,就不吐了,也能下去水了,第二天,泻出了黑色的大便块。
  然后,再给他服用了些汤药,四天以后,我们的王兴甫同志就康复了。
  王兴甫这个感激啊,这是从死亡线上把自己给拉了回来啊。
  再说我们高攀龙的女婿,叫浦生,患了一种病,就是嗳气,吃饭的时候,每吃一二口,就嗳气数十口,这可难过坏了,您瞧他吃这一顿饭,净在那儿嗳气了。
  缪希雍来给诊断后,说:这是气不归元,中焦不运啊,每付药里需要用人参二钱。
  也不知道这位浦生是怕花钱,还是不相信,总之是服用了别的医生的药,结果您猜怎么样?病更重了。
  过了两三个月,缪希雍又来诊断,说:这回,需要用人参四钱了。
  我们这位浦生小同志也够倔强了,就是不服这个药。
  就这样,再过了两三个月,缪希雍又来了,诊了脉以后说:这次,需要人参六钱了。
  浦生同志仍然不服用(估计是真没钱了),又过了一个月,在看这位浦生小同志,已经是饮食不下了,每次一呕,就觉得一团冷气从胸中出来(冷气如团而出),这回,觉得自己可能要活不过去了(自分必死)。
  缪希雍也急了,赶快对高攀龙说,你快去管管你这位女婿吧,不要命了?
  高攀龙也跳了起来,这还了得,我女儿不能没有丈夫啊,于是就跑到浦生的家里,坐镇监督,要浦生喝缪希雍的药。
  喝了两付,没有什么效果,只是不像喝别人的药那么吐。
  到第三付喝下去以后,奇迹发生了,只听见患者心口处突然“如爆一声”,然后上面则嗳气,下面则小便无数,上下像通了一样,然后就开始想喝粥,当粥端上来后,好家伙,这一顿喝了三四碗,喝粥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他也不上逆了。
  后来,服用药物时人参的用量递减,在服用了半年以后,这个病就彻底地好了。
  还有高攀龙的小儿子,不知道怎么的,受了伤,反正小孩子淘气,估计也是摔到了也说不定,总之是大小便都带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的医生给用了桃仁、红花,结果是便血越来越厉害了。这让家里非常的着急,这个时候,就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一看,特不理解,说:“为什么要用桃仁呢?桃仁红花之类的药,是当有瘀血的时候需要化瘀,才会用到的,现在血在流着,没有瘀啊,再用就是又使伤处重新受伤了。”
  “啊?”高攀龙吓了一跳:“这便如何是好?”
  缪希雍说:“受伤了,就要补一下,就会好转的。”
  于是开了生地、川续断、杜仲、牛膝,熬药喝了以后,稍微缓解了一些,但是肚子却疼痛不已。
  缪希雍说:“是在《内经》强者气盈则愈,弱者着而成病。”
  于是在原方里又加上了人参二钱,一付药以后,就痊愈了。
  从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缪希雍用药有出神入化之妙,他对于伤科的理解是深刻的,他的这些治疗灵活之处,还真值得现在的中医好好的琢磨琢磨。
  顺便说一句,缪希雍创立的治血三法和治吐血三要法,那可是中医临床理论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啊。
  这边最小的儿子才好,那边高攀龙的二儿子又病了。
  那是个夏天,患儿身上发热十个昼夜,烧得只能喝下去点白开水了,这些医生用发汗的方法也不灵,用麻仁丸通下也不管用,我们的高攀龙同志本着麻烦一次是麻烦,麻烦两次也是麻烦的原则,就立刻把缪希雍给找来了。
  缪希雍一看,嘿,哪位说这是伤寒了?这是伤暑啊!就是热的,需要用白虎汤治疗,但是,因为前面给乱治了一通,现在孩子的身体虚了,需要在药里再加入人参二钱。
  药服下去以后,孩子出了些汗,热就退了,于是缪希雍就开了个健脾、清暑、导滞的方子,因为当时流行疟疾,就预防病后体虚,再转成疟疾或者痢疾(不知道缪希雍为何会有此预测),然后就出诊去松陵了。
  结果,孩子果然没两天,就发疟疾了,于是按照缪希雍的方子服用,疟疾就止住了,然后,又变成了痢疾(总是暑邪没有完全清出),怎么办呢?这位高攀龙看来没有白和缪希雍交往,也懂些医理,就自己开了生脉散和益元散,结果喝了以后,儿子更显得瘦弱了(儿尪羸甚)。
  这帮医生这时候来劲了,纷纷预言,这孩子马上就要死了。
  这下家里可就乱了,点香拜神的,求佛的,干什么的都有,直搞得高攀龙是心烦意乱。
  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从松陵回来了,他心里其实惦记着这个孩子呢,一回来就直奔高攀龙的家。
  大家都带着哭腔问缪希雍:怎么办啊?还有救吗?
  缪希雍都没诊孩子的脉,只是直视着孩子(不诊而谛视儿),然后问孩子:“喝粥香吗?”
  孩子回答:“喝粥很香!”
  缪希雍站起来,大声地喊:“病已经去了!”(病去矣)
  高攀龙简直晕了,心想:老大,您不是在说梦话呢吧,这孩子快要死了啊!(儿旦夕虞不保,兄言何易也?)
  缪希雍说:“你看这孩子目光炯炯,饮食胃口非常好,这是精神已经旺盛了,胃气也强健了啊!放心吧,相信我,没错的!”
  是吗?大家都将信将疑,很多旁边的医生都等着看笑话。
  结果,没两天,孩子就恢复了健康。(寻果脱然起)
  高攀龙的夫人有病也找缪希雍,高夫人经常胸口痛,于是就求高攀龙把缪希雍给开个方子,缪希雍诊了脉以后,就开了个方子,但是,当时由于没有犯病,所以也没服药。
  但是有一天,突然犯病了(一日忽大发),胸中感觉像有一个东西往上冲似的,疼痛的无法忍受,“叫号欲绝”,需要用三个妇女按着都不行,怎么办?甭想啊,高攀龙赶快按缪希雍留下的方子去抓药,然后回来煎了,服了下去。
  结果,只服用了一杯,就觉得向上冲的那个东西堕了下去,在肚子里作痛,然后,再服一杯,肚子里的疼痛也消失了。
  本来以为这就好了,但是过了两天,起床洗漱的时候,突然感觉要呕吐,然后头痛如劈。
  高攀龙这人胆子也大,立刻说:“这是和前面一样的症状啊”
  于是煎了前面的药,再喝下去,结果,这个病就好了。
  天哪,这是什么方子啊,如此的神效?
  我们在这里偷偷地看一下他们桌子上缪希雍给留下的方子吧,有手快的同学可以给抄下来,只见方子上写着:白芍药酒炒三钱,炙甘草五分,吴茱萸汤泡三次八分,白茯苓二钱,延胡索醋煮切片一钱,苏子炒研一钱五分,橘红盐水润过一钱二分,半夏一钱姜汁拌炒,旋复花一钱,木通七分,竹茹一钱。
  其实,缪希雍并没有说高夫人患的是什么病,但是,我们从他的方子分析,高夫人是血虚,所以缪希雍方子里用了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同时患者气机上逆,所以方中里用了一些行气降气的药物。
  值得各位注意的是,方子里面在药物后面都添加了许多附带的嘱咐,比如白芍后面就写着“酒炒”,什么意思呢,怎么以前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呢?
  原来,这是中药的一些炮制方法,中药在制成药材的过程中,有些药直接用那是不行的,通过炮制则能起到减少毒性、增加药性等作用,而炮制手段的成熟,说明医家对药性掌握得更准确了。比如白芍用酒炒,是因为白芍有酸寒之性,在用酒炒过之后则减少酸寒之性,不会克伐生气,后来又发展成伐肝生用,补肝炒用等用法(现在的医生都不大这么用了)。
  缪希雍在炮制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临证炮制法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我看清代医案时常为医家精细的用药手法所惊叹。
  但是,现代这些方法失传了很多,绝大多数医生几乎都不这样用了,据我知道,北京还有几位九十几岁的老爷子对这些内容熟悉,其中的一位和我较熟悉,这位是北京鹤年堂(创始于明代,比同仁堂历史都悠久)的刘老掌柜,一转眼,就在我忙着写论文的时候,他去世了。
  总之,高攀龙一家人的病基本上都是缪希雍给包了,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这本书里,我统计了一下,高家家属治病的医案占了七则。
  家属看病还不算,连高攀龙邻居卖豆腐的,家里仆人的老婆等,都在缪希雍的看病范围之内(医案都记载下来了),看来高攀龙是个很热情的人,不断地推荐朋友去找缪希雍看病。
  一个当时学界的楷模,在讨论社会问题、讨论学术问题时,是那么的叱诧风云,但是,通过这些医案,我们可以看到,高攀龙是一个很爱他的家庭的人,他对家人的照顾是很周到的。
  请名医给家人看病,是为了使家人能更加健康地生活下去,使家庭更加幸福。
  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样的人,在当时那种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
  若干年后,在东林党挑起了对魏忠贤的战争后,魏忠贤对东林人必欲诛之而后快。
  高攀龙当然首当其冲。
  公元1626年,阉党派出锦衣卫到东林来捉拿已经罢官的高攀龙。
  有人事先通报了高攀龙,说阉党要抓你来了。
  高攀龙听说后,愤然地说:“我是国家的大臣啊,抓我受辱,就是让国家受辱啊,我怎么能落到这些贼子的手中呢?!”
  于是,他告别了家人,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屋子后面的湖边,投湖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了庄敛之
  话说当时,有一位叫庄敛之的学子,他少年时曾跟一位姓王的和一位姓于的老师学习,当时这二位先生都是缪希雍的朋友,他们三人常在一起聚会。
  庄敛之后来描述他们三人聚会的情景,说他们三人:“掀髯奋袂,上下古今,肝肠意气,相视莫逆”。
  可见他们三人聚会时的场面煞是可观,直把当年的庄敛之同学搞得无比崇拜,心里一直惦记着,怎么能够也和这位缪希雍大侠学习一下呢?
  后来,当他长大了以后,他的父亲就让他带着礼物,修子侄礼,前去拜见缪希雍,就这样,两人就相识了,谁也没有想到,日后他们将成为师徒关系。
  这一年,是公元1611年,缪希雍已经六十五岁了。
  从那以后,庄敛之就可以非常近距离的接触缪希雍了,每次缪希雍到庄敛之家所在的金坛(那时缪希雍还住在长兴),庄敛之就抓紧机会,和缪希雍老师聊聊,学习一下。
  没多久,庄敛之家里就发生了一件惨痛的事情,原来,庄敛之的老父亲病了。
  具体的症状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只是说诸位医生都认为是患了外感病,于是开了很多的解表的药物,然后最不靠谱的是,还让患者“禁绝饮食”,对于这种治疗方法,我实在是觉得不可理解,您要是说忌口,别吃什么生猛海鲜、大鱼大肉的,我能理解,但是这可好,连饮水都给禁了,别不是和这家有仇吧?可见当时的糊涂医生不少。
  然后,半个月以后,我们庄敛之同学的父亲就病危了,要说他还真够能挺的,要搁一般人甭说半个月,几天就挂了。
  这个时候,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找人给缪希雍带个口信,希望他来给看一下。
  缪希雍听说以后,二话不说,立刻动身。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缪希雍这个人的特点是,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来请诊,不管多远,立刻就去,那是“千里必赴”。
  要说这位缪希雍真是位大侠式的人物,奔七十的人了(这一年是公元1614年,缪希雍六十八岁),在听说求诊的消息以后,马不停蹄,从他住的长兴到金坛,“三日夜驰至”,然后下马进屋,立刻开始给庄敛之的父亲诊脉。
  审证视脉以后,“顿足大叫”,说:“你父亲这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杂病啊,应该用平补的方法来治疗,并且还要吃一些好吃的美食,现在脾胃之气已经要绝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听,这才知道是给耽误了,于是忙求缪希雍死马当活马医,勉强给开了方子吧,看看能否给挽救回来。
  这样,缪希雍就给开了方子,结果五天以后,发现患者根本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了,缪希雍仰天长叹,说:“我已经尽力了,但仍然无力救他回来啊!”
  于是,潸然落泪,告辞而去。
  没两天,庄敛之的父亲就去世了。
  又一个生命被这些庸医给害死了。
  顺便多说一句,现在这路医生(或者根本就不是医生,而是所谓的养生专家)还存在,我前些日子给一个患者诊病,是个气血不足的人,本来调理得好好的,突然这次来诊时我发现她的舌苔白腻,舌质淡白,之前都已经非常红润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阳气突然受到损伤,体内水湿变得这么大。她回答说,这些天看到电视里有养生专家介绍,告诉大家每天早晨喝一杯凉水,就能身体健康。于是她坚持了十多天,期间闹了两次肚子。
  这是哪路的养生专家?不知道人是有不同体质的吗?那些脾肾虚寒的人,每天早晨一杯凉水,不知道会使他们的身体收到多大的伤害,有些患有严重疾病的,病情会就此急转直下。
  人体的阳气,在早晨就像个小火苗,到了中午才像一团大火,此时喝几杯凉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脾肾阳虚的人,早晨的一杯凉水是有很坏的影响的。
  真不知道电视台从哪里请来的这路专家,不知道会耽误多少人的健康,真应该命名为害生专家啊。
  我都能够想像到,这路专家在宣传的时候一定是打着中医的旗号的,一定会说:“我们中医认为,早晨喝一杯凉水,对养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认为……”
  然后估计会有更多的喝凉水闹肚子最后变成很多疑难病症的人,会扯起取缔中医的大旗,高喊:“该死的中医,害得我闹肚子!”
  不多说了,让我们继续关注庄敛之同学吧。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庄敛之同学痛定思痛,终于搞明白了,以后不能再胡乱相信这些所谓的专家,只相信缪希雍老师。
  果然,没多久,事情就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要说这位庄敛之同学的家里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因为他除了大老婆之外,还娶了几房小妾(具体是几房,我没有考证清楚)。
  其实家里有这么多的小妾是很不好管理的,估计跟管理一个公司差不多,员工的什么事情都要照顾到。这不,这天,其中的一个小妾病了,患的是疟疾,这就把庄敛之同学给操心坏了。
  她患病的症状是“寒少热甚”,这个疟疾发病,并不都是有规律的一会儿寒,一会儿热的,有很多情况是寒热不对称的,同时,她还汗少,头痛,不爱吃东西。
  这个时候,庄敛之同学直接就找缪希雍来诊视了。
  恰巧缪希雍当时就住在附近,于是就赶来了。
  诊了脉以后,感觉脉象洪数而实,这是有热的脉象啊,再看这位患者,病情也确实和脉象一致,发热的时候多,出汗,这些都是热证的表现。
  于是,就开了清热生津补脾的方子:麦门冬、知母、石膏、竹叶、粳米、橘红、牛膝、干葛、白茯苓、白扁豆,开了三付。
  这个方子,那是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和白虎汤打的底子,用来治疗气阴两伤,其中用麦门冬、知母、石膏、竹叶是用来清气分热邪的,粳米滋养胃阴,这里可以看出缪希雍用药是十分谨慎的,比如他就将原方里的半夏去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半夏温燥,对热病不利,他用橘红来理胸中之气,然后用牛膝来壮腰腿之气血,其药气下行。(因为后面的医案中记载这个女子素有胸痛,腿软无力之证,所以用了这两味药)
  其中干葛是用来升阳明胃经之气的,可以解肌通络,舒缓头痛,同时也是治疗泄泻的重要药物,白茯苓升脾经之阳气,扁豆滋养脾阴。
  在这一个方子里,药性有升的,有降的,可以调理气机的上下,气机一开,则热邪就容易散去,然后又配了大量的清气分热的药物,最后,再捎带着补一下脾经(这是缪希雍的创造,后世叶天士对缪希雍的调养脾胃的理论几乎全盘吸收),增强抗病能力。
  这个药服用了三付以后,却没有任何效果,而且,患者却更重了,又大发寒热,人都神智不清了。
  咦?这可就奇怪了,难道是自己没有诊断准确?
  这时候庄敛之同学也来了,很担忧地说:“是不是用的石膏什么的太寒凉了?我看还是别用了吧!(自己的小妾自己心疼啊)”
  这个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缪希雍也不方便去诊断,看着庄敛之同学可怜巴巴的样子,心一软,得,那就把石膏去了吧,加上人参二钱。
  庄敛之同学一听,欢天喜地的回去了,终于可以补了!
  庄敛之这一走,缪希雍仔细回想了一下,不对啊,难道我会判断错吗?不好,要犯错误!
  于是,赶快让人去拦住庄敛之,让他把人参煎好,但是别服用,等我去诊脉后再定夺。
  然后,天一亮,缪希雍就来到了庄敛之家,给这个小妾诊了脉,居然还是洪数的脉象,诊断的没有错误啊,人参千万别服用了,石膏的份量不够,上次开的是一两五钱,这次加到二两(我前面说过,对生石膏的灵活应用是缪希雍对中医的一大贡献,现在的医家还这么用呢),再加何首乌五钱。
  为什么要加上何首乌呢?这里是用来养血的,缪希雍把可能出现的后方空虚的问题都给注意到了,此时养血为什么不用当归等药物呢?因为那种药物性燥,对温热病的治疗不利,缪希雍这些用法为后世温病学家们开拓了思路,而且,何首乌入肝经,古人认为疟邪最容易侵犯肝经了。何首乌生用可以解毒散结,我相信缪希雍此处用的是生何首乌。
  而且,缪希雍让这个方子每天服用两付,这么说就是一天使用了四两生石膏。
  在药物的份量加重以后,这个小妾的疟疾就豁然痊愈了。
  庄敛之同学真是急出了一身的汗啊,总算是好了,太感谢缪老师了!
  后来,就在一年以后,这个小妾又病了一次,症状是忽然头痛如裂,心里面烦得难受,咽喉疼痛,嗓子也哑了,舌头也裂了,咳嗽有痰,胸膈觉得非常的胀闷,恶心,吃不下东西,四天以后,开始再次寒热发作,仍然是寒少热多,发热以后,一定要出汗才能退热。
  这次,缪希雍来诊断以后,认为仍然是上次的暑邪没有清除干净,所以才会再次发作(估计是庄敛之同学心疼这位小妾,用药没有彻底的缘故)。
  各位,在这里缪希雍应用了中医的伏邪的理论,这个伏邪的理论认为,邪气如果没有清除干净,会潜藏在人体的内部,等待时机,再次发作,后世的温病学家们就对此进行了发展。
  然后,缪希雍就继续用药,最后彻底治疗好了这个小妾的疾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妾的阴谋
  接下来,该轮到我们的庄敛之同学倒霉了,他这次的病,几乎要了他的命。
  原来,有一天,庄敛之突然开始闹肚子,这个闹肚子可非同凡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无论什么食物,只要一往下咽,喉咙里面就觉得像针扎一样的疼痛,然后满肚子绞痛,但是这种疼痛很特别,用医案的原话记载是“满腹绞辣”,估计这种疼痛哪位都不想尝试,然后就觉得“腹中有气先从左升,次即右升,氤氲遍腹”,此时,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去厕所了,到了厕所,泻得那可真是“痛泻”啊,肛门觉得像火烧的一样。
  刚回来,肚子里又是一阵闹腾,然后再次急奔厕所而去。
  估计那个时候恨不能住在厕所里,就不出来了。
  那么泻得都是什么东西呢?全部都是清水一样的,有层白色的油脂,另外就是吃什么泻什么,都没有消化。
  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泻算是把庄敛之给折腾惨了,甚至在睡梦中都会大泻,狼狈不堪。
  天哪,看来,一个闹肚子也会把人给折磨死啊!
  于是赶快请医生啊,这帮医生这个说是停食,那个说是受暑了,再来个说是受寒了,但是开了所有的药物,全部都没有一点的效果。
  就这样过了近一个月,在看我们的庄敛之同学,本来挺胖的一人,现在瘦得几乎没肉了,乍一看跟个鬼似的。
  庄敛之的诸位老婆们不知道是什么反应,总之他的老母亲伤心坏了,那是“朝夕相视,哀号冲天,恨不能以身代也。”
  正巧这个时候,缪希雍偶然路过金坛,庄敛之一听自己朝思暮想的缪老师又来了,就跟看到了救星一样,赶快让人去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来了以后,一看此时的庄敛之也确实可怜,怎么泻成了这样呢?
  庄敛之哭诉了自己的病情,并把自己服用的几十药方都给缪希雍看了,缪希雍拿过来以后,说了一句中医史上的名言:“药苟中病,一方足矣,安用多为?”
  然后诊了庄敛之的脉,发现脉象是洪大而数,知道此时庄敛之的体内是个热证,虽然他也不知道这个热邪是怎么引起的(这是个谜团,我会在后面给大家揭开),但是,只要是有热,那就把热清掉不就可以了吗?
  于是,开了方子:黄连、白芍、橘红、车前子、白扁豆、白茯苓、石斛、炙甘草,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其中清热和阴,健脾利湿的药物都有了,缪希雍的治疗思路就是,我不管你这个热证是什么引起的,我只管把你的热邪清掉,保护好你的脾胃,你的身体自己就会恢复功能了。
  他还特别嘱咐,这个药物煎好以后,要用冰凉的井水把药给镇凉了,然后再兑入一杯童便,这样才能服用(估计金坛的小男孩也开始要抢手了)。
  然后,特别告诉庄敛之说:我开的这个方子别给其他的医生看到了,否则怕这些医生看到了,会“大笑不已也”(因为别的医生一定会想,这么个小方子,能治病吗?)如果你想活命,就坚持服用这个方子。
  庄敛之连忙点头答应,然后晚上就喝了药。
  这个药一喝下去,庄敛之感觉就像喝了薄荷饮料一样,那种夏日的清凉感觉,直入心脾,“腹中似别成一清凉世界”(这句话写得好,现在的广告公司可以借鉴使用),就这一付药,当天晚上就安睡直到天明,没有再大泻。
  服用了三付以后,大便就基本正常了。
  在患病的时候吃的东西,只要是温点儿的,就觉得特难受,必须是凉的吃下去才行,到了现在,突然觉得食物冷了就不行了,开始想服用温的食物了。
  看到这里,缪希雍说,这是热邪已经清掉的缘故。
  于是,在前面的方子里又稍微加了点调补脾胃的药,就离开了金坛,回到长兴了。
  这个时候大病初愈的庄敛之是个什么模样呢?只见他“鸠形鹄面”,走在外面一看到以前的熟人,大家都吓得吐出了舌头——这位还能活几天?
  过了一个月后,缪希雍又来到了金坛,庄敛之皱着眉头向缪希雍说:“怎么办啊?我的脾胃还没有恢复,现在一喝点水,就觉得肚子要胀得像要裂开,也没有胃口,您给想个办法吧?”
  缪希雍说:“这是你泻了那么多,伤了阴气啊,此时不适合用汤药了,因为需要慢慢的调理,我给你开个丸药吧。”
  于是开了方子:人参、白芍、炙甘草、五味子、黄芪、山茱萸、山药、熟地、牛膝、紫河车。
  就是这个方子,其中人参、黄芪,这是补阳气的,可以健壮脾胃之阳气,白芍是和阴血的,白芍与炙甘草这是仲景的芍药甘草汤,有酸甘化阴之妙,山茱萸、山药、熟地是分别补肝、脾、肾,紫河车就是胎盘,这个东西欧洲人是绝对不会吃的,但我们中国人认为它可以大补人身之元气。
  其中五味子收敛肺气,补五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也可以收敛大肠之气,而用牛膝是壮腰腿之力,想必此时庄敛之连站着都成问题了。
  这个方子庄敛之一直服用了三年,在这个方子的帮助下,庄敛之的身体康复如初了。
  许多年以后,缪希雍发现庄敛之还把这个方子收藏着,“俨如重宝,十袭珍藏”。
  但是,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最搞笑的实际是在后面。
  在恢复身体的时候,缪希雍就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庄敛之同学说了,说:“你如果想要身体好,那就要远离女色一段时间,这样身体才会恢复得好,你看你身子都这么弱了,再亲近女色,那多不好啊。”
  庄敛之很疑惑地问:“那需要戒女色多久啊?”
  缪希雍很保守地估计了一下,说:“怎么的也要一年吧。”(余劝其绝欲年余)
  哪成想庄敛之同学是个对缪希雍无比信任的人,甚至会矫枉过正,只见他把心一横,干脆,既然老大您发话了,那我就把这些小妾们都给辞了吧!
  没想到,缪希雍的劝解起到了破坏人家家庭的坏作用。
  也可见当时的妇女是何等的没有地位,跟什么似的,说辞了就辞了。(敛之因出妾)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小妾们都走了以后,下面的仆人丫环才敢说话,就有人报告了,说庄敛之的大泻,就是某小妾的阴谋。(得尽发家人私谋)
  原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文献中没好意思记载),有小妾在庄敛之的食物里给下了巴豆,导致的我们庄敛之同学大泻几乎死去。
  天哪,原来如此,庄敛之同学差点用头撞墙:我对她们多好啊!
  各位,我们千万别小瞧这个巴豆,觉得想整蛊谁就在他的菜里放点,需要知道,这个巴豆具有强烈的黏膜刺激作用,前面庄敛之感觉火辣辣的就是,而且,严重的中毒也会死人的,曾经有过二十滴巴豆油就要人命的记录。
  一般中药里使用巴豆的时候,都是用棉纸把油榨去,然后用黄蜡包住它,再服用,那也是要十分慎重的,因为它泻的力量比较强。
  看来,庄敛之亲爱的小妾出手还是比较重的。
  庄敛之同学终于体会到:老婆多了也不是好事啊,管理不好会要了自己的命的!
  但是,我写这个医案并不是要论述老婆多了以后的严重后果(现在各位也没有机会了),而是想说,这个医案反应了典型的中医治病的思路。
  在一个外邪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中医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就比如缪希雍根本就没有想到是巴豆引起的反应,但是,中医的思路是,不管你是什么,我只需要观察你在人体里面引起了什么反应,如果你引起的是热证,那我就帮助人体把热清掉,这样,身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恢复,结果也就把病给治疗好了,这就是本病的大致治疗思路,也是中医治病的模式之一。
  后来,庄敛之同学不再留恋尘世间的快乐,一心向学,跟随着缪希雍学习,《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补充部份的工作,就是他给完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林书院的凋零
  在公元1621年,缪希雍移居到了金坛,开始和弟子庄敛之和康文初整理自己的著作,他们将《先醒斋笔记》进行了增补,成为了《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这一年,缪希雍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这个时期,有的时候是缪希雍自己提笔写几段,有的时候是他口述,弟子记录下来。
  有的医史文献资料说缪希雍是因为阉党抓捕东林党人,才移居到金坛的,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此时,东林党人还没有向魏忠贤发起总攻,而魏忠贤也没有开始对东林学子痛下杀手,实际上,那些事情是发生在四年以后。
  我在前面写的那些医案,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缪希雍总是在给周围的朋友看病,都是特脸熟的人,朋友套朋友的,其实不是,这是我故意选择的医案,实际上医生看病是不分朋友不朋友的,在缪希雍的书里也记录了大量的治疗普通患者的医案。
  但是,缪希雍的这些朋友却真是值得写一下,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
  让我一个一个来说吧,他的朋友中,有一个叫杨涟的人,这位杨涟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朝廷安排他当了常熟县的知县。这样,他就来到了缪希雍的家乡,为了真实了解当地民情,他经常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深入田间、街道,微服察访,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让他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杨涟在刚刚来到常熟以后,就听说缪希雍是个豪爽忠义之人,不但医术高超,还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就前来登门拜访缪希雍,希望了解当地的治理之道。
  缪希雍和杨涟的脾气其实十分相似,都是忠肝义胆之人,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朋友,至于杨涟所问到的常熟治理之道,缪希雍也毫不含糊,立刻把自己的亲戚给贡献了出来。
  缪希雍的这位亲戚,是他的外甥女婿,叫毛清,这位毛清可不是一般人,是当时的大款中的大款,是个巨富。
  缪希雍立刻把这个巨富外甥女婿给贡献了出来,说:常熟必须要兴修水利,兴修水利的钱,可以找这位大款要。
  同时,还把这位大款(毛清有无数的水田)的水田种植经验也贡献了出来,让杨涟推荐给大家。
  有这么一个舅舅,估计这位毛清大款一定会哭笑不得。
  顺便说一句,这个毛清大款的儿子叫毛晋,此人值得一提。
  这位毛晋从小就被缪希雍给灌输了一定要有文化的思想,因此和他的大款父亲截然不同,毛晋被缪希雍安排,拜了缪希雍的好友钱谦益(就是那位娶了柳如是的老头)为师,毛晋从三十岁左右就踏入了出版业,做了一个书商,不过他这个书商做的可是太大了,他建立了自己的藏书楼,叫汲古阁、目耕楼,藏书八万四千多册,其中很多是宋版书,他还雇用刻工、印工,刊印书籍六百多种,很不能当时整个大明帝国哪儿都有毛晋刻印的书(称为“毛刻本”),毛晋抄写的那些珍贵书籍,被后世称为“毛钞”,极其珍贵,毛晋当时在江西订制的宣纸,在纸的边上会盖一个“毛”字,因此被称为“毛边纸”,现在同规格的宣纸还这么叫,估计练习书画的朋友们会很熟悉。
  这位毛晋还打破了一个记录,在历代私刻的书籍中,他刻的最多。
  钱谦益自不必说了,他比缪希雍小三十多岁,但缪希雍仍然把他当作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钱谦益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情景,他说有一次,缪希雍在酒席间慷慨陈词,对钱谦益说:“传称上医医国,三代而下,葛亮之医蜀,王猛之医秦,由此其选也。以宋事言之,熙宁之法,成方以致病也(意思是使用现成的药方,不知变通,导致不良后果);元佑之政,执古方以治病也(用古代的方子,可现在的病情变了,却不知随机应变)。绍述之小人,不诊视病状,何如而强投乌头、狼毒之剂(有毒的药物),则见其立毙而已矣。”
  然后,又问钱谦益:“子有医国之责者,今将何谓?”意思是说你有治理国家的责任啊,现在有什么对策呢?
  钱谦益自己记载到:“余沉吟不能对。”
  钱谦益又说,缪希雍酒醉之后,“酒后耳热,仰天叫呼”,其郁闷之情可见。
  后来,在东林诸子死后,钱谦益成为了东林人新的领袖。
  现在,让我们再说回杨涟,我们的杨涟知县在任期间,正好是东林书院会讲的鼎盛时期,因此他也经常跑去书院听讲。
  常在东林书院碰头的,除了缪希雍,还有一位,叫缪昌期。
  这位缪昌期各位一看名字就能猜到,是缪希雍的亲戚,他们分别属于缪氏家族的两个谱系,缪希雍家在常熟,缪昌期的家族在江阴,有的医史书说他们是兄弟,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辈分还没有搞清楚,他们自己也不以兄弟相称呼,但二位确实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这位缪昌期也需要特别介绍一下,他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这位还真不愧是缪希雍的亲戚,敢情脾气和缪希雍一样,都是忠义之人,敢于直言,胆子大得出奇。
  杨涟和缪昌期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忧国忧民,希望以自己心中的理想来治理国家,希望人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因此对苟且之人丝毫不能宽容,对奸佞小人那更是恨之入骨。
  所以,当他们都到朝廷做官后,他们两人还是密切来往,共同进退。
  那么,他们在朝廷里都做了什么呢?这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医家缪希雍的命运呢?
  其实,杨涟之前在朝廷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比如在“移宫案”中逼走李选侍,拥立光宗、熹宗登基等,这些我就不写了,留给写明史的人吧。
  缪昌期也是,在朝廷里光明磊落,豪气冲天,大家知道这些就可以了,如果我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没有几页是写不完的。
  我要说的重要的事件是和阉党的斗争。原来,他们在看到魏忠贤等阉党的误国行为后,十分气愤,开始毫无畏惧地向阉党展开了斗争,他们上疏怒斥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但是,昏庸的皇帝却对此毫不理会,结果,魏忠贤在看到皇帝的态度后,在天启五年,开始对已经罢官回家的杨涟和缪昌期等痛下杀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杀戮,魏忠贤的走狗还列出了株连的名单:《东林点将录》,株连108人,说高攀龙是“公孙胜”、杨涟是“大刀”、左光斗是“豹子头”、缪昌期是“智多星”、李应升是“扑天雕”等,总之,将东林人物全部冠上“水浒强盗”的绰号,其中我们的缪希雍也赫然上榜,名字是“神医安道全”。
  天启五年(1625年)六月,杨涟被逮押送北京,所过街市,沿途百姓都焚香哭送,祈祷他能够生还。
  六月二十八日,开始审讯杨涟,阉党将锦衣卫的诸多臭名昭著的酷刑全部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在过堂的时候,杨涟已经无法站立,是带着刑具躺在地上受审的,但他仍然毫不屈服,怒目圆睁,大骂阉党魏忠贤。七月庚申夜里,恼羞成怒的魏忠贤下令处死杨涟。
  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现在全文录入如下:“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春风,于我何有哉?”
  杨涟写完以后,仰天大笑,慷慨奔赴刑场。
  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惨烈之至。
  杨涟用死,捍卫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缪昌期在江阴被捕,押往北京,在路过无锡的时候,与高攀龙、缪希雍等诀别,大家不胜悲愤,高攀龙对缪昌期说:“我辈处常胜之局。小人败,我辈胜。我辈败,青史上毕竟我辈胜!”其豪气长留青史。
  在锦衣卫监狱中,缪昌期面对阉党的审问,慷慨激昂,气贯长虹,大骂奸贼魏忠贤。
  用刑的时候,阉党曾利诱他,说只要承认受贿,就可以免去死罪。
  缪昌期圆睁怒目,慷慨激愤地说:“一个人长寿有三种方法:第一是精忠报国,让国家安康;第二是让家风清廉;第三是保证自己的名节清白,这才是真正的长寿,否则多活何益?你们这些小人怎能懂得!”(士寿有三:寿国、寿家、寿身。寿国者,安社稷无疆也;寿家者,缵箕裘勿替也;寿身者,保名行不亏也)
  于是,阉党开始残酷地用刑,“五毒备至”,折磨得缪昌期是死去活来。
  最后,缪昌期终被活活打死,死的时候,他的十根手指全被打落,惨不忍睹。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活得长的,但是,在有些人心中,“忠义”是如此的重要,如果会受到任何玷污,那么他们不惜以死相卫!这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忠义之士”。
  此时,锦衣卫缇骑正在各地抓捕东林人,下一个目标就是高攀龙,于是,就出现了我前面叙述过的情节,高攀龙在听到报信后,神态安然,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落入这些阉党的手中,受他们的侮辱,于是,他换好了衣服,认认真真地写下了遗表,然后和家人告别,最后,在附近的水池中,自尽身亡。
  在他的遗表中,他曾写道:“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
  那么,此时的缪希雍如何呢?
  虽然他也是阉党通缉名录中的人,但是由于并不是朝臣,所以阉党对他还没有采取行动,这样,他就成为了东林人中唯一的能够自由活动的人。
  好多营救的信息,传递危险的信息都需要及时地通知各处的东林人。
  此时,已经没有人可以用了,这些信息,连仆人都不能相信,怎么办?难道要缪希雍亲自出马吗?
  但是,他已经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能行吗?
  当然能行!缪希雍豪侠一生,此时年龄虽大,但豪气何时稍有减少!
  牵马来!烈马在嘶鸣,缪希雍老人身手敏捷,翻身上马,雄姿不减当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缪希雍纵马来往穿梭于各地,为了营救东林党人,传递各种消息。
  有文献记载,他甚至都是在黑夜里行动的,数次“夜扣”某某家的门。
  让我们来看一眼此时的缪希雍吧,让我们来给他画一个画像吧,让我们把他留在人间的最后的形象印在自己的心中吧!
  这是一幅如此令人动容的图画:烈马鬃毛飞扬,奋蹄飞奔,在马上,年近八十的缪希雍满头白发,但仍是“电目戟髯”,如“羽人剑客”,长途的奔波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半点疲倦,在他的心中,流淌着激愤的热血,他的脸上,仍显露着不屈的怒容!
  没有人觉得八十岁的人骑烈马奔波是安全的,但是,此刻的缪希雍已经觉得自己的生命不再重要,我甚至觉得,他是在故意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能与那些肝胆相照的朋友们一同而去!
  我甚至能够想像得到,当缪希雍听说了一个接一个的朋友被阉党杀死后,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是流着悲愤的眼泪在马上狂奔的!
  就在缪昌期慷慨就义的第二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缪希雍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去世的,当时的情景如何。
  钱谦益曾说他是病死的,但也没有确切的描述当时的情景。
  那就,让我们把一个八十岁的老人骑在烈马上奔波的情景,做为他最后的影像吧。
  在我的心中,更宁愿他是死在马上的。
  他终于和他的那些正直豪爽的朋友们在一起了。
  如此,则死又何憾!
  缪希雍,字仲淳,他小的时候身体虚弱,父亲早亡,他靠着自己的毅力,攻读医学,不但调养出了自己的豪侠之身,亦拯救了千万个病痛中的患者,他发温病学说之先轫,倡温邪自口鼻而入之学说,他的关于脾阴胃阴的论述,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的不足,他的药物学的论述,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同为明代药物学双璧。他为人豪爽正直,嫉恶如仇。他的一生,是豪情四放的一生,他的快乐,显现在给患者治好病后“攘臂自快”的豪情中,显现在听说哪里有病患会“千里必赴”的决心里。
  他与他的东林朋友们的故事,将会与他的行医故事一样,被永远地流传下去,为后世所赞叹,所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2-1 10: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