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0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断文献揭露出了当时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情况,说在十八日的时候发现光绪腹痛,且痛得满床翻滚。
这是一个重要的史料,但是,历史研究者一直怀疑这个屈桂庭,因为在清宫医案里没有这个人的记载,我仔细翻阅档案,只见在光绪死亡前的一个月里,有位叫屈永秋的医生,的确为光绪诊了近一个月的病。
那么,屈永秋和屈桂庭是否是一人呢?到底他说的话有无价值呢?
检索文献得知,原来,这是一个人,该人名屈永秋,字桂庭,英文名字是Watt Wing Tsas,(1862-1953), 广东番禺人, 是中国最早一批公派出国的人员,和詹天佑是留洋的同学,中国早期西医。曾任清末御医,民国初年总统府总医官,北洋医学堂校监等职。1912年獲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司令勳位,这是对非凡人物的奖励,而后来获奖的有蒋介石、贝聿铭、李嘉诚、何鲁丽等,可见该人并非一个江湖医生,而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医生,其对历史的描述有一定价值。该医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九十一岁时去世。
而且,他确实出现在了清宫医案的记载中,他所描述的症状当时清宫医案没有公开,一个外人也无从编造。
屈永秋医生的这个描述,是揭开历史真相的关键。
让我们在来看看其它医生的记载吧。
杜钟骏光绪最后死亡前诊病的御医之一,也是唯一后来正式写出书记录当时情况的人,他的《德宗请脉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这段史实,但是,杜钟骏的记录也历来为史学研究者所怀疑,因为他所描述的时间和历史差了一天,比如他说光绪的死亡日期是二十日,而实际清宫医案记载的是二十一日,这让研究者困惑。
在这次研究中,我把《德宗请脉记》中记载的御医诊病的人员名字和数量和清宫医案的进行了对比,尤其是把杜钟骏记载的给慈禧请脉的御医的名单,和清宫医案中记载的进行了对比,最终发现了答案,原来,杜钟骏的记录完全正确,只是他把所有的日期都提前了一天,为什么他这么做,成为了一个谜团,但是他所记录的全部是当时的情况。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杜钟骏记录的情况和其它记载相拼接,这样一个详细的情形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杜钟骏记载如下:
十月十六日(实际是十七日),皇帝还召见臣工。十七日夜(实为十八日,就是屈永秋看到光绪肚子痛的那天),内务府忽派人来说皇帝病重,快去请脉,我来不及洗脸,匆匆上车。行到前门,见一骑马内监来催快去,不久,又见一骑马之人来催。到了内务府公所,周景焘已请脉下来,他说皇帝病重。不一会,内务府大臣引我往瀛台,皇帝坐在炕上右端,面前放一半桌,以一手托腮,一手仰放桌上。我立即切脉,切了很久,皇帝气促口臭,带哭声而言曰:“头班的药,吃了全无效,问他们,他们又没有决断之语,你有何法救我?”我说:“臣两月未请脉,皇上大便如何?”皇帝说:“九日没有大解,痰多气急心空。”我说:“皇上的病,实实虚虚,心空气怯,当用人参,痰多便结,当用枳实,但都很难着手,待下去细细斟酌。”看完皇帝的舌头后,问还有什么吩咐没有?说没有了,便退出房门外,皇帝又招手令前,续讲病状。退出后,到军机处拟方。我的脉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之语。继禄说:“你的脉案为何如此写法,不怕皇上骇怕么?”我说:“皇上之病,不出数日,必有危险,我入京后未能尽力为皇上医病,已很惭愧,到了病坏,还看不出,何以自解。你们叫不可这样写,原无不可,但此后变出非常,我得先此声明,我不负责的呀。”奎俊说:“他说得有理,我们也不能负责的,不如回明军机大臣。”于是带我去见六位军机大臣,醇亲王在前头,我即趋向前,将先前那番话说了,请他示知办法。醇亲王顾张之洞说:“我们知道就好了,不必写了。”我遵办而退。第二日(十九日)上午仍请脉,皇帝卧在左首之房的靠炕上,喘息不定,切他的脉,比前更为疾动而细,毫无转机,有一个穿蓝宁绸背心年三十多岁的太监伺候,由他传述病情。
到十月十九(实为二十日)夜,我和同事诸君皆被促起,只听见宫中传话,预备驾崩的仪式,我怀疑皇帝已经死了。宫门之外,文武自军机大臣以次,守卫森严。第二天(实为二十一日)早上六点钟,宫门开,我仍在军机处伺候,但没有什么消息。只见太监走来走去,好像有什么大事似的,未敢动问。到日头将午,继禄来说:“诸位老爷久候了,待我到奏事处探探消息,到底几时才请脉。”很久之后才来说:“奏事处说,皇上今日没有讲话,你们老爷看怎样吧,我不能做主,你们就坐坐罢。”但坐了不久,有两个太监来传请脉,于是我就和周景焘、施焕、吕用宾四人同入,我走在前头,皇帝卧御榻上,其床如民间之床,没有外罩,有搭板,铺毡之上,皇帝合眼静卧,我的手刚按他的脉,他瞿然惊寤,口目鼻一时皆动,这是肝风之象,我见了很骇怕,生怕他一厥而绝,立即退出。周、施、吕次第脉毕,一同回到军机处,我对内务府三位大臣道:“皇上一定度不过今晚,不必开方了。”三大臣曰:“总要开张方,脉案怎样写法都可以。”于是只好写:“危在眉睫,拟生脉散。”但药还未进,皇帝已于酉时死了。
从这段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光绪是在十八日那天开始突然腹痛,然后晚上病重,急忙催促御医诊脉。而在这天有三人次御医诊脉,至少杜钟骏和周景涛是在晚上来请脉的,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情况突然危急。
而在十九日周景涛给光绪诊脉时,脉案中第一次出现了“气体异常委顿”的字样,在二十日,就有了“睑微启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的记载,说明已经病危。
可见,就在十八日或者前一天,本来还能步行去拜见慈禧,同时还原计划接见日本侯爵的光绪突然病危,而且还曾经腹痛得满床打滚,到了晚上就连招三位御医夜诊(这天白天清宫档案里居然没有安排御医诊脉的记录,不知是否人为安排),这毋庸置疑,就在这天白天一定有了非常的情况发生。
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清宫医案的记录内容,因为杜钟骏说的很明白,有的话是要请示了才能写的,有的根本不能写,因此这是一个被掩去了部份内容的记录,各位研究者要心中有数。
这些事件的发生顺序如下:
1、《清德宗实录》记载:从十月初一到十六日,每天都到仪鸾殿,向慈禧请安。
2、原计划十八日召见日本侯爵锅岛直大,后因光绪不能坐起,撤销。
3、从十二日到十六日,一直都是一个御医请脉,说明病势不重,十七日为两个御医,为正常值班编制。
4、十八日白天,屈桂庭医生看到光绪肚子痛得在床上乱滚。(十八日白天除了屈桂庭进入瀛台之外,光绪这里居然没有安排御医请脉)
5、十八日晚,紧急召杜钟骏等三位御医请脉,杜钟骏判断光绪“恐有猝脱”。
6、十九日,请脉的御医增加到五人,光绪已经无法说话,病情由太监代述。
7、二十日,请脉的御医为四人,此时光绪已经进入弥留之际。
8、二十一日,光绪死亡。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十月十七日或者十八日那天,发生了一起谋杀事件,有人对光绪进行了投毒,使得光绪的突然病危,而并非象通常的研究者说的那样渐进到病危。
我们无法判断到底是谁投的毒,也许这永远都是一个迷了,我们知道,即使光绪不死,大清帝国的命运也不会维持多久了。
但是,我们有责任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日前,相关部门对光绪的遗物进行了测定,发现了大量的砷的残留,这说明,光绪在死亡前曾经在短时间内摄入了足量的砒霜,从而导致了急性砒霜中毒,最终导致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