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公元前奏551年~公元前面479年),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丘,安仲尼,鲁国人。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他们15岁就“志于学”,好学不倦,时人称赞他“博学”。年轻时孔子曾经做过官,因颇有政绩,而升为司空和大司寇。30多岁时他创立私学开始收徒讲学。后来由于鲁国政治变乱,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期间孔子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未被采用。公元前面484年,季康子迎孔子归鲁。孔子晚年仍 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公元前面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将其思想言行整理后记载在《论语》中。& {" S! K# c" ]2 y& {
1 Q+ \$ h- |' H) d; u6 t+ D1 v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A/ c5 a# _0 {7 E9 ?0 j4 }6 M
: n" @4 d, b1 \; f! u1 ?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内容,以“礼”为具体规范。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爱是人的本性,但由于人社会地位有尊卑高低之分,人们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便出现了爱有差等。孔子承认爱有差等的客观现实,但他提出“泛爱众而亲仁”,要求把爱爱心推己及人。孔子的仁也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施行“德政”。
% _) s: s. |! C) Q/ `
! v* j9 `; I' P1 S$ H4 E# ]3 y 与“仁”互为表里的“礼”也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伦理道德。孔子训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道德原则来指导政治活动,才能真正,管好国家,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则格。”
T0 x8 \" r2 M! @; {9 i2 i" \# h# [* ^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反对过激的言行。% n+ o& W2 [$ \& A6 d
; c5 H8 V0 a- G. {/ ^! N- M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并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相 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 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G. I6 {* M9 c- U v
! p* a$ @2 A&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华民族的心理、风俗、习惯的形成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古代伦理理道德的形成。孔子也因此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