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98|回复: 2

东汉苏不韦杀人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8 13: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不韦,姓苏,名字叫“不韦”。苏不韦这个名字有讲究,一看就是学问人起的。
( V& x* R/ I, h( n6 e* c( [8 j+ w7 R  : I; W* E  I! `7 k: E
  首先可以排除给他起这个名字的人是吕不韦的崇拜者。吕不韦的名声在两汉的时候并不是很好,而且其下场也比较凄惨。就像在今天虽然萨达姆一度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不会有谁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张达姆李达姆的。如果这么起了,必定有别的原因。比如说讨个吉利,再比如说显示自己的学问,再比如说寄托自己的美好期望,再比如说找算命先生取的。重庆有个市民,算了命以后想给自己儿子改名叫“欧阳成功奋发图强”,被管户籍的民警拒绝了。顺带插句话,这名字也忒俗了点儿。  U. k0 g5 Y# X5 J* g
  # v/ m6 z2 i% ?. J: _0 {& `
  苏不韦这个名字,属于寄托美好期望型的。苏,是家传的姓;不,是虚字,没意义。就好象春秋时候的介之推,烛之武,里面夹个虚字,都是没意义的,大约就为凑足三个字。所以“苏不韦”这名字,跟“苏@韦”是一个意义。( d. E7 x1 ~7 F: ?3 R8 i6 `. @
  
+ Q4 T* V4 C: M! q: y- N/ E8 J  韦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很多,比如熟牛皮,大家都很知道的“韦编三绝”的韦就是牛皮条儿的意思;比如通“违”,就是背离的意思;再比如可以做姓。中国有个韦应物,写过“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好句子;印度有个韦驮,是佛教某神将,在中国也属于知名度较高的佛教人物;德国有个韦伯,搞社会学的,与马克思齐名。
2 F! U% J/ u+ ?  9 k0 W5 R( E, x
  如果苏不韦的妈妈姓韦,那么也许苏不韦的名字就是他父母恩爱的产物了;但遗憾的是中国史书对女人一向不感兴趣,无载。$ e1 p: I8 b4 ~/ H1 l
  4 d/ p( l( V: D# a( [- I( V2 ^
  如果苏不韦的“不”字不是虚词,那么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苏不违反”,规规矩矩一个名字,也很好。但现在他的名字是“苏违反”,放在现在是个和“杨叛”一样很个性的名字,但在东汉不大可能。
1 I6 x7 w5 x5 L" M" A  2 u! j$ Z, j3 o5 \' A" _
  福尔摩斯说过,当一切可能性都排除之后,剩下的不管看来多么不可思议,都是事实。剩下的不可思议的事实是,苏不韦这个很古典气的名字的意思是苏牛皮。而且还是熟的苏牛皮。7 V4 S0 {- k  s: {
  6 n9 N- O" Y( Z" Q5 Y; R- @
  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看一看苏不韦字什么?
8 ]& c9 L1 U7 d- e  + ?1 b/ ]$ {4 f2 v2 w/ z
  《后汉书》说了,苏不韦,字公先。5 v! N8 L# [6 n) |& C0 d
    }1 X" o0 t5 q. X; E, f
  先把“公”字排除掉。这个“公”字放在这里并不是表示苏不韦的性别,也不是表明他的所有权情况。公,在字里面是个美字,没有实际的意义。比如全真七子(还是建安七子?)里面的刘桢,字公干。桢和树木有关系,干是树干,也和树木有关系。公字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同类的字,还有彦、甫,都是好听而没有实用的字眼。
6 \$ A2 Z2 V/ p4 f% ]0 k1 P  1 x8 @: K1 q/ f5 ?" g/ S9 ^
  那么还剩下一个“先”,“韦”和“先”之间必定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联系……
& Q% l9 O) r$ }9 ^7 Q  
& x& [, {; }* f% ?, F1 ?5 g  我把“韦先”两个字输入百度搜索,百度一下。5 F4 g/ ]4 m  d- t" W
  
1 r8 V# t& L; Z/ }6 H+ J$ @: Q  首先出来的几条信息是莫名其妙的人的名字,不管他,继续。再下来有句古文,出镜率很高——“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把这句话单摘出来,再输入,再百度,问题就清楚了。
; \% d$ @6 r5 |) p; n  
* N( q8 P# O$ V8 e; S$ |+ F  这句话出自《左传》,讲的是爱国商人弦高犒劳秦师的故事。“乘”,音“剩”,四马拉车的意思。韦,就是熟牛皮。弦高先把一车子熟牛皮送去,再把二十头牛送去。还分两拨送,这是为什么呢?4 E$ E# D0 z7 ^5 o8 g$ H9 \5 R
  
( W; C  V: s3 N8 w  我很喜爱的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古时候正规场合送大礼总是“先以轻物为引”,然后再把正礼奉上。这是规矩。所以“韦”是先送的东西,就“先”了。所以苏不韦字公先。可见给他起名的是位特谦虚又特先驱的主。事实上,苏不韦的爸爸叫苏谦,本故事的悲剧人物,也是发案的源头。& T  I& ^2 ^" r
  
" K5 A$ U- c9 j, r- d+ l  顺带提一句,和苏不韦字公先同样性质的,还有吕布字奉先。布在古代也是不值钱的东西,所以在送正礼前先奉出来给人家,所以吕布字奉先。
* c% |* W; d/ z( C7 ~4 G  ; t9 ?4 h- @' B2 Z6 g' f! h
  再顺带提一句,“韦”,音“违”。我小时候老读成第三声,后来才好不容易改过来。不知道这个错误是不是普遍现象,反正提醒一句总不是坏事儿。
9 g" a. U- }) Z; l* J( {# \2 I7 S) R
二 苏不韦是东汉人
3 N) j' g, _0 Y9 J$ {  
  j1 X3 a1 X& Y! o' f; b3 {0 U; A" O  苏不韦生活在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的第四个王朝。前三个依次是秦朝、西汉和王莽的新朝,如果把项羽的那个西楚看作是秦汉之交的四年真空期的话。7 l0 a9 u& h5 v
  # o: e$ E* Y% \) x! E4 e' j, c
  东汉之后是什么朝代呢?三国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再往后是隋唐,之后又是五代宋夏辽金元,再之后是明清。
) {2 L" v2 v) v9 L+ u8 G2 J  5 v$ g  f1 a/ _7 Y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面,苏不韦所生活的这个东汉算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个,至少是最不讨历史写手们喜欢的一个。
% e& R8 U/ |' \' y8 I. }  
2 l( k1 ?9 c0 Z  秦朝以前,有潇水的青铜系列;秦朝,有黄易的寻秦记和刚出的曹三的李斯以及无数的影视作品;西汉,东方龙吟的《智圣东方朔》很好看,还有钱莉芳的科幻《天意》,以及电视剧《大汉天子》和《汉武大帝》;三国,不说了;两晋南北朝,最近很火热——火焰塔,赫连勃勃,以及其他著名的非著名的都挤在这里……相对来讲比较冷门一点的算是除清朝以外的外民族政权如辽夏金,以及五代了。但也有人写。中国历史被分割完毕,偏偏东汉成了无人染指的禁脔。
; k) h* ?8 T+ ~8 X8 @  h" [4 \1 K  ; c9 b' z3 w. ^1 }+ `5 s
  如果有人能把刘秀得天下的经历细细道来,那真是历史高手了;再强一点的,把党锢的始末说一说;再强的,把夹在党锢和刘秀之间的历史评点一番,那简直是神人了,要顶礼膜拜的。
  G& J3 z% j" k# h# `. {9 P  $ J9 c" m2 t; E$ s: c0 Q
  不过也难怪,东汉有什么好说的呢?
# w/ K& `5 V5 ~1 N  ' k' @/ Z1 H' Z. s- n3 M
  说刘秀打天下吧,近没有秦末楚汉、汉末三国惊心动魄,远不及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荡气回肠,有什么好说的呢?+ k1 K2 ?/ e: k2 w& Q! h
  
# [5 T4 G: D; d) ?. Z# d3 e7 ~7 a( @  至于其他的,无非就是党锢,就是士人,就是清议,就是宦官,提起来都是文绉绉不带劲的词儿,一翻开书一股子酸腐气息就扑鼻而来,毫无意思。就算有人读东汉,那也顶多是当作三国的前传,信手翻翻而已,算了解个知识背景,也就过去了。
- f7 r' G8 ^- ~: W: |) h  
, ~' n; ]4 T7 S& L  那么,作为苏不韦的故事的语境,我们有必要把东汉梳理一下。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专著,没兴趣的耐着性子就当扫盲。
- H$ I9 `" w2 m2 h; _, O  
9 s1 @" A6 i2 I* O8 @( h5 R  本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做了这样几件足以深刻影响本朝乃至今后历史走向的大事:
+ @. Y: f# U: P+ ~: Y( s3 L# V/ d  
- l: [( n: Y. @& B; a  第一,严格防范限制功臣和宗室。光武的做法,是把功臣养起来,把宗室防起来。好酒好肉照看着,就是不让参与政事。他未经陆贾的启发便深晓马上得之马下治之的大道理,收敛刀兵而提倡儒学,这就奠定了本朝的基本格调。8 g9 N5 y0 A8 t, Q) \" U9 }
  
# ^4 z% t% o; k# g$ g  第二,建立察举和征召的选拔制度。这与本朝敬奉儒学有关。这样,选拔人才就重德而不重才,可以招到一批敦厚善良的行政官吏。当然这只是本意,任何制度都有空子可钻。此举的缺陷是选拔的权力落入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之手。从此,地方上世代为官、“X世X公”的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成为一股重大的势力,直到黄巢起义才彻底消除其影响力。5 h' J, x" f/ v1 e( R0 F7 j- h
  
; z% c  c* ?9 ]& {  S5 f  第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实际上相当于把权力收归皇帝一人。
6 F& |9 w5 _! s  m* b  : h; q. i. r& v; W$ t8 g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光武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后裔如此寿年不永。自汉明帝、章帝之后,东汉的好日子就算到了头。即位的汉和帝往后,就几乎再也没有过成年的皇帝。皇帝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谁来代理?皇帝的亲戚。父族这一边,是严加防范的对象,只好找母族,也就是舅家人。这就是外戚。1 O3 W) r( C( f2 X
  $ I! n2 Z  r& F- K
  外戚越来越嚣张,皇帝也越来越长大。长大的皇帝要夺权,只好依仗最亲近的人——宦官。有的失败了,那么外戚继续专权;也有个把成功了,那么宦官专权。总而言之,权到不了皇帝手里。
# O2 J4 I, Z- U8 J  3 ]7 n( f, j' D
  内廷分两派,外边也得表个态。支持宦官吧,丢人。所以读书人基本略倾向于外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推翻皇帝建立民主制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兵权,但是控制了舆论。他们基本独立于外戚和宦官之外,自成一派。
* p( _2 m& t( X8 G  % u) U$ I/ x7 v3 i4 `
  后来慢慢地宦官势力膨胀,名士派之领袖陈蕃与外戚之首脑窦武走向联合,但失败了。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驻边的军官也渐渐掺和进来。当时最猛的边族是羌,而打羌人最猛的是号称“凉州三明”的一军事组合,段颎字纪明张奂字然明和皇甫规字威明。
" t; o9 j. Y) F9 h  
8 l/ e$ f* m8 T# Y7 I( z, e  其中,张奂同情太学生,而段颎则跟宦官走得比较近。这两位,都是当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超级大腕,也是这个案件幕后的两位大老板。. P" D& k/ M3 P, y' J. {
  5 L1 ?1 w; x! |4 C( W# o- K; {* {
  而苏不韦,就大约生活在这段时间,公元二世纪中叶。% D4 E9 {; I% d* K- K* `
1 E" N% K$ d0 W1 }1 o8 j* h
三 苏不韦住在皇帝的墓边
+ r4 V, P* y8 f1 V) I+ }7 a9 ^8 }+ J' V  d

2 q/ N- L9 k) \8 O$ D苏不韦是扶风平陵人。平陵是一座坟,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坟。
5 Z# P( k, j& ~" q; R7 }# N* }0 _" c7 J, r3 y2 C" q# _; ~
住在这个坟边,是有身份的体现。扶风挨着长安,是西汉首都的屏障。北边不远是匈奴的地盘。汉朝高祖皇帝开始,就本着强本、防胡的原则对这里多次移民,生生填实了一个城市。到宣帝为止,这一带葬了汉朝五位皇帝,公卿重臣无数,成为汉朝的八宝山。所以,称平陵是坟墓拉来的城市一点不为过。
* n" u: d  i5 w* a% {0 b7 `$ k( Q
" m* ^+ }* k5 T# h# N$ ]  I1 i要往天子的墓边移民,移民的素质不能太低。所以要想住到这里,比办美国绿卡还要难。住到这里的人,大约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 V! G9 ?, }% w
4 C3 p" _! V/ C0 g一是二千石以上官吏,二是资百万以上地主富商豪杰。豪杰是什么?就是水浒里边柴进这样的人物。家里有钱,又靠着一点背景纵横不法的主儿。所以当初搬迁的时候,很闹过一些流血案件,比如武帝朝的郭解案。
* ?1 v6 ]' M* O# u( S
: |: y, D* |# I) Q4 _5 p苏家的远祖苏建,是汉武帝时候的右将军。立了一辈子不大不小的功劳,受封平陵侯,也在迁徙之列,于是一家老小搬到扶风平陵来了。苏建大家不熟悉,可能他儿子知名度要高一点,名叫苏武,是以一位使节的身份而著名的。所以说,苏家是平陵的望族,哪怕在全国,也是有地位的。
) B2 g8 B, g0 u. S. M" P
9 ~$ J$ e% J2 B* |# p1 Q! w7 h' ]平陵苏氏,是天下苏氏的老祖宗。这是得到过世界苏氏宗亲会认可的。再过个八九百年,这支苏氏会有个叫苏轼的后人,名垂青史。但现在只生了苏不韦。* V3 v3 F8 ]0 x* M
* z# J" a2 _- [' m9 N3 Y; o
苏建往后传了六代,传到苏纯,是个“性强切而持毁誉”的人。人们对这位老爷子情感上很复杂。见了吧,害怕;不见吧,又惦记,跟爸爸似的,于是都管他叫“大人”。在当时,大人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 b: F0 f7 m2 c
8 H2 {+ M* L4 Y: b- u6 `苏大人老在南阳太守的官上,一传两传,传到苏章。苏章公正无私,所以被皇上任了做刺史——搞监察的官儿。那时候的太守见了刺史,跟见了中纪委的官似的。( i5 Q3 l, y2 ]6 i7 b
5 u( z+ m1 C7 c7 g6 |
关于苏章,有个段子。他有一位老朋友,做了清河太守,正好在苏章监察范围之内,又正好被苏章监察出问题来了。于是苏章把这位太守叫来,一块儿吃饭。太守吃的是战战兢兢。吃着吃着,发现苏章尽在陈说两人平时的交情,气氛融洽得很。太守大了胆子腆着脸皮说:别人头上都只有一重天,只有我头上有两重天!
( p' g7 ~$ c) u  E# Q; B+ `) \% N) F& A
苏章脸上立马晴转多云,正色道:今天我跟你喝酒,是私交;明天堂上查你的腐败问题,是公事。麻烦你分清楚了。第二天就把这太守给法办了。, m% N: O" X% Q, H6 m" k

  \5 ?, h' c' D苏章之大公无私,以至于后世把明朝范守己“虎去山还在,山在虎还来”的段子附会到他头上。明朝一位朱姓诗人,还写了“独有苏章遗轨在,二天未许戴私恩”这样两句诗来歌颂他。当然,这样一位苏铁面在天子脚下执法,难免碰了钉子。最后逆了龙鳞罢免回家,老死在家里。
+ V* f7 b  j4 f+ {/ }/ }3 x0 @/ Z, I+ e6 m( S, P
所以可见,从苏武到苏纯到苏章,苏家人是有梗直不屈的祖传脾气的。所以苏谦也是如此。6 }7 R2 X+ P$ l( A! C. s) U
: I0 a7 i, ]* m" k- U; z
苏谦是苏章的侄孙,苏不韦的爸爸。. z6 f* V" X% m! ^; |
四 苏不韦的爸爸苏谦
; k, q# Z* W. D8 `0 O, O- m% j1 q  " Y- }# C, V7 C
  
/ Z! g! @7 k& E* G7 i# |! o  苏谦,早年任郡督邮。+ m) @! u0 t7 @; ?2 _( P( y! F
  
" C/ p/ T, Z8 C5 @& O  国人对督邮这官儿,大抵不很喜欢。原因很简单,有个被张飞怒鞭的督邮,便是个坏东西。
6 Z7 H" }1 U. D9 w# M; X. W  
% [* S1 k/ z6 V3 c( ?% V5 R& E  督邮是干什么的呢?从字面上看,像邮递员。事实上,最早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 J7 n7 L/ N3 ]. @! |' k  
5 x: a' V% j5 O  督邮,最早是郡里面负责督送邮书的官吏。那个时候,郡里的官员怎么监督行县的官员呢?两个办法。一是年度述职报告,二是郡守巡行诸县。7 q$ m8 Q8 N/ Z0 p! r/ Z+ r* {
  
( m% l' z! [: l. C2 d  每年的述职报告,又叫“上计”,是秦朝开创的制度,本朝沿袭。但本朝的上计,搞得很有问题。宣帝时候下过一份诏书,责备“上计”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实际上却是下面的官员在弄虚作假。
! \& \7 r% C$ w, ?( D- j  
. J" W3 V- {# H: F( q  为了弥补上计之不足,郡守便常常要到下面转转。但是也有问题。第一,郡守下来转了,先发个公文,下面开始准备。把草染绿了,把墙刷白了,只等郡守下来。郡守下来了,前呼后拥,该看的地方都看了,不该看的地方都没看着,还感觉治下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
3 J3 N) s- Y- H7 ?7 G    ?4 S) C: u' v7 e6 H
  再说,郡守之巡行,只在春季。古时候做事情都有讲究。好事都在春季,坏事多在秋冬。因为春滋万物,秋掌刑杀。所以哪怕郡守搞突击,也只需要在春天提心吊胆一下就可以了,过了春天就外甥打灯笼——照旧。
( N$ Q: z; f6 e( X  6 c% ^8 H9 Q. ]* T( ^( Q* b
  所以为了弥补以上两项之缺失——也或许最早是因为个把郡守偷懒,就让督送邮书的督邮在送信的时候顺便把各地的情况给督了。以后渐成制度,而督邮的本职倒不为人知了。
- h5 Y+ @# Z% m' H0 N7 [7 i  ' M. B4 F3 D) t$ j1 S$ p
  所以说,督邮基本上也是个搞监察的官儿,有时候郡里事务繁忙的时候也顺带帮郡守捉捉盗贼管管治安啥的。两汉做督邮的基本都是好人,比如党人里的偶像派人物张俭。& r; X% Z, q# e7 z/ w5 }. B
  2 f- N) k! m; P
  督邮位不高,权很重,号称“郡之极位”。所以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多为文武兼备有胆有识的人物。刘备遇到的那个督邮,已经是汉末纲纪败坏时候的人物了,孝廉都不知书,一个督邮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现在离汉末还有六七十年的光景,虽然内囊都渐渐上来了,但外面的架子还不倒。
3 c1 S4 p( }# o1 |  M0 E  ' ?2 Q6 d8 |% j" c% ~9 m
  苏谦这样祖传的倔脾气,做督邮真是再合适不过。而他在任上查办了一个案子——美阳令李暠贪污案。1 _, w* @" q" a. G$ _0 z1 \/ A6 b
, {$ K7 D' m6 b( z$ M3 h2 y
五 李暠刑讯杀人案始末
, {& `8 ~$ R* A5 X8 P. \( i/ c* j+ ?* G8 n
3 Q% Y  \. D# r
李暠是本案的被害人。当然,他如果不害人的话未必会成为被害人。
/ H  i4 f' h# }9 w# p. S+ s0 k% t  G$ L& w% `
苏谦任扶风郡督邮的时候,李暠正在做美阳令。美阳是扶风下面一个县,所以自然受苏谦的监察。4 D: R. P6 U$ x2 W

9 ~# u. ~! y* n/ [0 Z" C, ?7 X扶风挨着长安,所谓“左冯翊右扶风”是也。而长安、洛阳这一块,同属司隶校尉部辖制,天子脚下自然人事关系比较复杂。李暠又不像苏谦世代在此为官。李暠是魏郡人。一个外乡人要想在此立足,必须找个靠山。李暠找到了具瑗。
6 y6 }9 c: U; x4 i" E9 O& `- S! ?0 ?7 W( W# C! r
具瑗是中常侍。常侍原本是郎官,掌策问应对。武帝朝的幽默大师东方朔就干过常侍郎。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而本朝则多以宦官任此职。安帝时候邓太后执政,就干脆以宦官作为任中常侍的准入门槛。
# W! x& a( h% E6 H8 |: Y) J* G
" q' I. I+ ]( \! P& E* N具瑗不是普通的中常侍,他是中常侍里的佼佼者。他在今上桓帝的授意下,与其他四个宦官界的巨头一起,把当时最牛的人称“跋扈将军”的大外戚梁冀给扳倒了。因为这件功劳,这五个宦官都被封侯,人称“五侯”。五侯爪牙遍地势大滔天,比起他们的晚辈汉末的十常侍来犹有过之。
$ H0 F5 v, R3 q8 i/ Z4 S$ U6 d  `
李暠巴结具瑗的时候,他有没有扳倒梁冀不得而知。但至少,李暠看准了他是一只潜力股,便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l) a! H* u; A% C5 {% g- w% j; s9 ~7 W
3 Q8 [* B/ v/ M7 G
有了具瑗罩着,李暠便在地方上既贪又暴纵横不法,老百姓苦不堪言。前前后后好几位监察官都晓得他的背景,而不敢动他。直到硬骨头苏谦来了。
9 f! J7 j% g$ I8 V) ^% w' Z0 F/ H( G9 j- S2 l1 V' Z$ |) d$ j3 ~; J  ]
苏谦觉得案情很清楚,问题很简单,美阳令李暠贪污不法,判撤职、“输左校”。
/ M5 Y+ F/ b1 n) x3 N' k$ X& W0 A" P8 A& i+ n7 E
左校是将作大匠的下属机构,将作大匠的职责是负责营建大型公共工程。输左校是本朝新创的徒刑,即让犯官到建筑工地上干活儿。这是以徭役刑代替身体刑,在劳动力奇缺的古代是个好法子。7 B2 U8 J- T( \$ b5 r0 q/ E

$ z9 N6 Q* r# u* b苏谦觉得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正确,量刑也适当,没有什么问题了,就进行了存档。美阳令李暠贪污案到此就算了结。苏谦又继续奔赴下一个行县,兢兢业业地奋斗在纠察的第一线上,直到累功官拜金城太守。
; p/ R1 r+ S7 k5 f4 D
7 B% c9 j" L5 Y( _8 I! C具瑗那边似乎也没有大动作,只怕是他徒子徒孙太多懒得为李暠出头吧?但具瑗多多少少还是照应了李暠的,证据是当苏谦从金城太守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时候,李暠已经做到司隶校尉,品秩犹在苏谦之上。一个犯官,要通过正常升迁渠道做到这一步,恐怕不可能。  K, Y* Y$ s) G7 R) ]4 r9 ~
7 b6 n8 w* M* h$ K
司隶校尉,创设于武帝朝,本是负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监察工作的。以后权力日益扩大,到了本朝,已经是总管京师七郡的行政、治安、监察一把手了。在外戚、宦官互掐的大背景下,更是成了两派势力拉拢的香饽饽,难怪后来的董卓呼之为“雄职”。
% l* p6 T6 P' j! G6 V+ u
' H7 b6 J3 z7 s& r* u然而,现在坐在这雄职之上的,却是有前科的坏人李暠。不过好在金城是凉州的郡,并不受司隶校尉辖制。所以李暠尽管恨苏谦恨得牙龈出血,但也没有什么办法。机会就像公交车,只要你等,它总会来的。李暠终于等到了机会——苏谦退职来京师。; T% x+ n9 ?1 v, `1 `" t" n3 l0 ^
4 {9 T( I; g/ c. ]3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形容君子忘性好而小人记性好的绝妙写照。大约当年孔子便常吃小人的亏而以此语自嘲。总之,坦荡荡的苏谦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去职而入洛阳的时候,早已恭候于此的常戚戚的李暠便把他铐走了——本朝的法令,免罢的地方长官,不接到皇上的征召严禁擅自入京师。
$ L+ ^: n4 |4 G. A& M" l! e9 a( t) ?0 ?# f: `  m) g
苏谦在牢里受到了严刑拷问,这大约是他所不能理解的:我苏谦擅入京师,我又不是不承认,该判什么罪就判什么罪,拷问什么呢?就这样,不知道李暠想问出什么来的硬骨头苏谦被拷打至死。李暠仍不解恨,又对他尸体用刑以报夙仇。
3 B5 o/ H8 d7 R2 C4 X& }6 ^; r) y2 P6 O2 R2 n
若干天后,从扶风接到官方通知来认领尸体的,是一位红眼睛的少年。志得意满的李暠与他对望了一眼,不禁打了个寒战:他的眼睛不是哭红的,而是生来就是红的。: t9 ~9 A- ?8 s! ]0 s" p

) P6 f( m9 O7 S- k( N少年默默地领了尸体还乡。他叫苏不韦,今年十八岁。
2 c+ J% [5 ?) J' i" S六 苏不韦不肯葬父
6 s2 l/ G$ `0 L) p2 b1 a
5 z  M/ Y  v+ W, Q
) c4 q  T. R- b  H苏不韦十八岁的时候,爹爹非正常死亡。5 a6 \! x  p( ?
: x  T7 }! V" {, d7 [  i9 x
十八岁,在今天算刚成年,具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那时候,已经交了三个年头的“算赋”了。算赋是本朝成年人的人头税,未成年人的叫口赋,相对少交一点。8 q4 W4 T; Q) Q2 k- S. A
  {; ?3 u& h4 d4 N1 @  W
苏不韦十八岁,正是开始准备干事业的时候。出生在官宦世家的他,自然有着特殊的机会。事实上,他已经于不久前接到朝廷上的征召,“征诣公车”。- ^9 s  ?1 o7 |; ^
7 Q, L1 A% `2 U+ W$ W' h6 l% H, |7 N
所谓公车,是京师的北门公车门。以前的西京老长安也有,如今的洛阳城也有。此门由公车司马令(了不起的发明家张衡就做过这官儿)掌守,所以又叫司马门。这个门,一般平头老百姓不能出入,出入者须有“门籍”登记。- W4 ], ]9 I/ E8 |1 v+ A  i3 ]

& t) Q0 o) ~& E3 @9 o另外,这门除了皇上以外,任何人不得驱车出入。有两个案例,文帝朝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就坐了车入公车门,被铁面无私的公车令张释之好生教训;后来曹植也曾驱车入公车门,而引起曹操的不满。: ?) O# }  m1 {1 a2 f+ P( ^4 d

* z. _/ r7 p2 x$ Q公车之用,在于让百官吏民上书言事。武帝朝的时候,穷士人东方朔在此待诏一个月也难得睹圣颜。本朝察举制大兴,应征孝廉成为公车门外新的常见人群。他们一般坐官方专用的“传车”上京面圣,也是很体面的事情。而到了后来,传车渐废不用,举子们也再难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只不过发点车马费了事。然而“公车”之名却保存不废,成为后世举子们的代称。到一千七百年后,有一群举人闹出了“公车上书”的大事,这公车二字即从此而来。
' E& w2 a% N  e( F0 l9 F( Y( D9 A. d) B$ |6 R
总而言之,苏不韦能在十八岁被征诣公车,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个时候,他领回了父亲伤痕累累的尸体。1 |! ?: q( v& F: F2 E: [
; u+ Y. C2 ]- N- _8 U8 f- p( i) [
公车门是去不了了。按照本朝的礼制,父母死须守孝三年。但苏不韦是非常人。他把父亲的尸体“瘗而不葬”。所谓瘗,即是随意浅埋,这是平民也不可能干的事情,再穷的老百姓至少也会以草席一张裹了尸体入土。真正葬不起的,官府也会发给一定的丧葬费。
% s! Z4 T% x6 z# p4 a# Y
& z' a1 U3 R1 l' p% S% b本朝墓制,士大夫之死,须专门建砖室墓,以陶制冥器(时称“明器”)随葬。墓室中,仅须盛尸以棺。先秦至西汉,须要棺椁两重,本朝以墓室为椁,称之为“砖椁”。
2 I. Q. B) k" {5 q8 x2 j6 e# R! s* H* O0 n; s0 \* Z- x
在地表,还须封树:积土为封,标墓以树。后来汉末魏晋尚简略,才多有贵族不树不封之墓。
* t1 I1 t  A) g: B" o5 Y5 v7 R8 t' l6 g1 d
然而,苏不韦既不封也不树,甚至连套象样的棺木也不用,便将父亲浅浅埋了。做完这一切,他终于仰天长叹一声:世界上难道只有一个为父报仇的伍子胥吗?( B4 d) }2 z  |
* F: ?8 v0 a5 c  Y+ @4 {4 y/ t
苏不韦要学伍子胥。伍子胥的对手是楚王,他的对手是司隶校尉。伍子胥生逢乱世,他生在太平盛世。伍子胥的对手在南蛮之地,他的对手在天子脚下。
9 B' L) |' R" b" J) d七 苏不韦招募剑客) @; a1 T+ \6 q3 h" ^
0 x8 m% I  E4 G% @" K) }0 ]

1 B, J! g9 r( k- k3 B, \. o+ W苏不韦的第一次行动是行刺。
( ~$ B6 @4 O: @; v) D$ r* O2 ~6 g: {
按照本朝的规矩,如果父母丧亡,须服丧三个月。这服丧的时间和方式,都是有讲究的。《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这讲的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亲等。所谓斩衰,“斩”是指衣边不缝制,衰音催,是生麻布。父母是斩衰之亲,父母丧亡,须穿个麻袋似的衣服,在父母坟墓边建一小棚子,叫做“庐墓”,睡草堆吃粗米,终日以泪洗面,手持“哭杖”而行。原则上讲,须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这三年之中,不得参加工作。当然,这都是原则上。事实上历朝都有一套简易程序,不守满二十七个月也未必受人谴责。但如果在服丧期胡作非为,那肯定就不行了。
0 s( h; m- n0 X7 h* Y# c8 X8 E# q
以上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现在遇到了非正常情况,苏不韦的爸爸是被人害死的,怎么办?
" z6 n4 {  i: q/ x- O) k& Y% i; J+ ^" D1 r$ V  m
这也另外有一套办法。本朝崇尚儒学,而儒家所谓复仇三原则: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好朋友之仇,除非仇人出国了,否则必须杀(当然,那时候的国比现在小得多,也就一个郡或县的样子);亲兄弟的仇,必须随时身上带着兵器,见仇人就杀;父母的仇,就不共戴天了,决不能与仇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上——那时候还没有技术手段上天,所以是必须杀仇人的。
/ h4 A+ S- z' _% O" {. Q$ b3 D) W* h- m7 e+ m
在国家法律机器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个人进行复仇乃是当时法律所许可、舆论所提倡的事情,所以春秋战国才会有豫让、伍子胥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
( ~) X4 i$ P1 b3 F+ E. v% X8 T  x+ o, `: z! d+ R3 i1 S
但是,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复仇遭禁绝。秦尚法家,法家以为,惩处罪恶的事情自有国家来办,如果小民私自去行之,你杀我我再杀你,成何体统?所以韩非把私下复仇之“侠”列为危害社会的五大蛀虫之一。8 a+ h# Y7 n; S) @
) A7 ?9 I9 w; y
秦朝毕竟不曾长久,而后继之西汉其实相当程度上秉承了先秦之遗风,并不是成熟的封建王朝,因此并不禁止复仇。到了本朝,才渐渐又提出要将这生杀予夺之权收归国有。& A, {7 S* L  }

. p6 Z( `; ]/ X# M光武朝的时候,桓谭上书请禁复仇。后虽一度颁行轻侮法准许有条件复仇,但也早在和帝朝就废止了。所以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除了告官别无出路。/ E/ E- v% U' A

9 p- z5 \  v- E3 O% d2 v当然,法有例外。就在四五十年前,缑氏女玉杀仇人替父报仇,就为当时才十五岁的申屠蟠求情赦免了。如今申屠蟠老头子依旧健在,是了不起的学问家和出了名的怪脾气。
5 F5 p6 h# U. x. o3 N/ ~0 C; z5 p) I3 u3 m
总的来讲,本朝法律严禁复仇。不过苏不韦不管这些,他并不在乎负刑事责任。但既然禁止复仇,就不能像古之游侠一般明目张胆快意恩仇了。想到这里,苏不韦不仅轻叹口气。他忽然有些不明白,到底是乱世好,还是眼下这个太平得乏味的世界更好。
8 H0 M8 H! |6 y
0 p- B* u& K* G苏不韦把母亲藏进山里,以免她老人家担心或受害。免了后顾之忧,苏不韦把寄托着父亲深切期望的名字改了,到黑市上招募志同道合的剑客,以助一臂之力。9 ?2 K0 Z8 t/ R. V: I, O1 h( a

; t5 _% G& B: w; Z7 V太平日久,剑客不好招了。天下怎么还不乱?苏不韦想。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3: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东汉职业杀手集团7 d. i8 F4 o, l3 W9 m' z( ?6 U
; h7 R$ j. a- H( v: T
苏不韦和贩夫贩妇、胡商走卒们一起,等候在市场门口。. E9 w7 ]! k4 Y3 R

9 n& B9 g! Z( v8 X夕阳西下,染红了半个天。市场中央的旗亭里,一个市吏开始咚咚地敲鼓。于是苏不韦跟着大伙儿一起,挤进市场。热闹的夕市开始了。, Q1 k3 c' R  S8 V. @

/ g5 `% C5 s$ D( X( y2 }. k3 E9 J早在先秦,便有日中而市的传统,以后慢慢变为一日三市——早上的朝市,中午的大市和傍晚的夕市。其中,早上的朝市是大商人做买卖的,比如搞批发、政府统购等等;大市多为少数民族交易。而傍晚的夕市,则是小老百姓做买卖,相对气氛更轻松更热闹一点。所以苏不韦拣了这个时候来逛市场。当然,本朝以来商业繁茂,又开通了夜市,这是前朝不曾有过的事情。4 }5 y# _; u) ?  |, k
% [6 A) K+ s- j3 i
洛阳原有三个大规模的老市场,分别是城外的南市、马市和城里的金市,本朝明帝的时候,又开通了粟市,并且规模日渐超过三个老市场。! B5 n; l7 C& }$ z, K8 [# M" y

8 @3 k1 u: D! \. [苏不韦走在市场上,看到两边的市肆。他并不走过去。市肆里卖的货物很多很杂,药材、服饰、畜禽、饮食、书籍、文具、古玩、房地产……应有尽有,甚至军用的兵器也能买到。前阵子有个南方的富商,不远万里来到洛阳,专门订做了一副棺椁。几名好匠细心打造雕饰了一个多月,才算完成,卖了上千万钱。除了这些,甚至还有人挖了好土做成弹丸出售,供少年们玩耍。本朝政论家王符都慨叹说:这些弹丸,外不能御寇,内不能打老鼠,都是奇巧靡货啊!
1 [* W  V! Z9 t& R3 z  c$ _6 i7 A& S& s; S) w# _6 Q- Y# _( w
苏不韦当然不能在市肆里边找,因为那里没有他想要的货。市肆里的货物,都是要经过官方登记才准许开业的,所以毒品枪支弹药这种违法物品根本买不到,只有到黑市上找。而苏不韦要找的是杀手。/ n! ?: ^8 K! j2 w! E( D

2 j4 Y" x& u% u- S7 I. n市场上会有杀手吗?当然会。而且是职业杀手集团。
$ N+ T1 x/ O9 Z# \
0 k* r, r6 [; Q0 E. ]高祖吕后时候的老相国曹参,以前是齐国的相。他去中央接萧何的班,临走前交代继任:千万记住,不要去惊扰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你要是惊扰了亡命之徒,他们无处安身铤而走险,那就麻烦了。事实上,汉初萧曹的无为而治,既恢复了生产贸易,也使市场成为藏污纳垢之所,长安洛阳多有豪霸巨枭为非作乱。终武帝一朝的大力整顿,也不见什么成效。直到西汉灭亡,依旧有苏不韦的同乡前辈、“奸人之雄”原涉独霸一方。
9 G7 o0 u7 H8 X4 p0 n( _- i* y+ g" G. Q- X6 B& S8 C
本朝以来,杀手转入地下。明目张胆杀人的有名的巨枭固然罕见,但地下的职业杀手集团却日渐成熟。这也是由东汉西汉不同的王朝气质决定的吧——西汉更具强横的侠士气质而东汉更有重利的商人气质。同样是王符,在《潜夫论》里提到过,洛阳城里有专门的职业杀手组织——会任之家。这组织跟妓院似的,杀一个人,顾客出钱十万,大部分却落入了老鸨的腰包。真正到接客的杀手手里的,往往只有几千。0 B; X2 I, {0 @  |. y; B

% Y$ e" [6 Z5 m7 i3 w8 i苏不韦避开巡逻的市吏,四处寻觅这传奇的杀手组织。
' z6 [' q* O* T; r% c
+ a; E) M5 {! g- W* r1 ~- o- E市吏击鼓,夜市散场。苏不韦走出市场,走在没有星星的黑天底下。他的身后尾随着数名剑客,“会任之家”的一流好手。4 T0 o/ b" p/ |% S! D; ^4 [
九 李暠不赴鸿门宴, s6 S6 |* H$ ^" X. X' |! W
& q0 ]; F' ~( |$ o
: a! @8 n8 \+ q  k) J
李暠收到了一封奇怪的请柬。
5 p  l! o8 T- o9 S5 [1 C% J1 T$ \5 z' o( W# {
今天中午李暠办公回来,老家人呈送上来一份请柬。问是谁送来的,只说不认得。
7 Z7 N4 L5 W4 _7 @* M/ N# v, \
/ F; W% T3 M9 U8 |& s/ N( S这老头子,年纪大了不行了。李暠想。他看了看这份请柬,是写在木牍上的。这并不奇怪。本朝蔡侯因大家在简牍之上书写颇不便利,于是改良了纸,但一直都是简牍与纸质书信并行。但奇怪的是,这请柬的封泥上没有用印。
8 d! h: g1 Z4 T. }2 z2 K  A- q3 g$ M9 q! @9 x
本朝的规矩,在木牍或竹简之上写信完毕,须以一枚同样大小的木片盖上,曰“检”;用绳子把两片木牍扎起来,曰“缄”;在封口用软泥填上,曰“封”;在检上题书收件人与寄件人姓名地址,曰“署”;最后在软泥上用印,曰“钤”(音前)。几个步骤缺一不可。没有在软泥上用印,相当于今天没把信封口给糊上。这样没有特殊标记,任何人都可以剥开软泥看信件内容了。5 G" M1 u2 S! E2 {% L) t

$ t7 P0 N" Y' `+ B8 p: A" F6 D李暠看了一眼检上的题书,寄信人是“何瑜”。不认识。解开绳子打开木牍,是用本朝刚兴起的行书写的,这也不很合规矩。现在通用的还是隶书,李暠就喜欢写隶书。
0 c; W8 J& C5 P2 i( I0 N$ x
. ]* z0 x, z7 F  G$ n. s6 @请柬的内容大体是这样的:大人您过去担任美阳令的时候对小民有大恩,大人您可能已经忘了但小人我铭记在心。如今小民发了笔小财,诚邀您于某月某日到诸陵之间的某处来一趟,小民设下宴席并有薄礼一份相赠。) O: P7 j& T" C3 L( T5 E/ H

, F8 P4 ?4 }( |/ N9 B* g- q8 \0 f美阳?李暠一念及此,脑子里顿时过电影般闪过一串影象,待要捕捉,已不见了。李暠揉了揉太阳穴,把这古怪的请柬扔过一边。6 j" Q" S" o! O' X$ Z, s9 [( x
+ _& ]" G/ J" O* n( A3 o9 P
今天上午刚得到朝里的口风,说是不久自己有希望升任大司农。大司农可是中央的要职,李暠可不想在这节骨眼上出什么岔子。他又拿起这请柬再看一遍,依旧看不出什么名堂,便午休去了。, S$ N8 R9 x7 o  s

/ Y/ W4 `5 Z% H% A$ n' F何瑜自然是苏不韦。他将“蘓”字去了草头,再拆换谐音弄成“何瑜”一名,便与剑客们等在大汉列祖列宗的诸陵之间。. H( d. M; c" s  B9 D7 T; [1 L
; P- \5 w) \* k7 {. r0 m
李暠没有来。# k5 P: v3 J1 R0 L7 T
2 |" o5 [9 N+ [) k9 B! S
这老狐狸!* e3 s) m- `) {' E% O
1 k) M$ z/ q" p$ h% r$ O% `$ @1 G
剑客们拿了酬金,各自回去了。天色渐晚,纸灰飞扬,朔风野大。肃穆的天地间孤立着一个苏不韦。! b3 b8 [$ ]  @0 d5 t& Q9 ]
十 午夜命案+ V# ]; I7 s' P$ V' K# F. E# P  j
6 c9 V* P+ I" ]$ g+ j: j& J4 F6 `

& r) T# Y$ w  z半夜,李暠突然从床上爬起,看了看熟睡的小妾,轻手轻脚掀开被子摸黑下床。忽然小妾道:“上哪去?”李暠不禁吓了一跳,回过头去,也看不见人,只得道:“你还未睡啊?我去出个恭。”* C) Y: P! r+ o$ e& X* b
; `7 E6 t5 A* ~& w
黑中小妾不满的声音:“用虎子不就行了?”李暠笑了:“是大恭。”于是下床,吱呀一声打开门来,却不提防一脚踢在门槛上,吃了痛,不禁叫出声来。背后小妾忙问,李暠没好气道:“踢了脚了。”小妾道:“小心些,莫惊了孩子。”% D7 Y" g  ?+ B

! ~; D' N" j, T$ I+ D5 v+ K李暠走到院里,反手带上房门,望着天上。天上不要说月亮,连个星星也不见。“月黑杀人夜……”李暠念了半句,突然收住声音,仿佛房里有什么动静,仔细听时,却没有了。夜风一吹,李暠寒毛倒竖,连忙望厕所而来。& E4 @; D+ o2 c: r
5 |5 I4 W& D/ k/ w, C
本朝贵族,往往卧室备有“虎子”。所谓虎子者,今天之马桶、夜壶是也。传说西汉朝飞将军李广一日出行,将石头当作虎射没一箭。为表达自己对猛虎的蔑视,李广命人将溺器打造做猛虎形状,虎口向上张开,而虎尾翘起连接虎首以供人手提。将来到唐朝,因“虎”字犯了祖上名讳,于是改做“马子”或“兽子”,传到今天,即是马桶。其实虎子与夜壶更为接近一些,真正担任马桶功能的,乃是“厕牏”。但厕牏一般也只是应急之用,毕竟在房中污秽不洁,一般贵族哪怕是在夜晚也还是愿意如厕大解。本朝末年的彭城夫人就是夜间如厕被蝎子蛰了,还是华佗治好的。
+ r. F8 ^, ]5 A& w" O/ I9 ~
/ D3 r9 E# U/ p) v" r! D李暠家有三处厕所,一在后院与猪圈相连,是男眷用的;一在正房西首,是女眷用的;还有一处在柴房边上,是供下人用的。李暠更喜欢去猪圈边的厕所。厕所前设有台阶,可以防滑。厕所内以青石板铺设,墙上有通风窗口。地上是“凸”字形便坑,坑侧有孔道与猪圈相连。便坑前有踏脚,以免鞋履受污。便坑前方还有把手,可以以手拉住,以免跌倒。便坑后侧有靠背。春秋时候大约还没有这些设施,于是乃有晋景公跌入粪坑而薨的事情。  O. {! L& N' c' |3 i+ U* `
) T$ V5 ~) z0 R/ O$ |/ b9 s: O
李暠蹲下,开始排除体内毒素。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涌上身来。
  d' D8 ~! i( c$ N4 ~# W% Q+ k' l1 |7 Z: C7 z4 i
自从上次收到那封奇怪的请柬以后,近两个月来官运亨通。不但恩公具瑗受了封侯,在朝中一手遮天,连自己也跟着鸡犬得道,荣升大司农。
: I1 B9 K& {* ?- |  D( C5 D' N4 O: J% h' W! ]4 [8 T
大司农是中二千石的大官,在朝中掌管着国家财政度支的大权,也同时监辖各郡国的开支。光武改革以来,大司农的属官和职权都较新莽之前略小,但也仍然威风八面。
) d! {% F1 q. ^( k5 ~+ {2 l5 u1 i1 \; Q8 G* e. _5 V) w
想着自己年富力强,前程大有可为,李暠又高起兴来。忽然身后隔墙的猪圈里一阵响动,把李暠从美梦中惊醒回来。“这畜生!”李暠心想。他一手拽着把手,一手在墙上摸到挂着的锦囊,从囊中取出一枚厕筹。虽然本朝蔡侯造纸,但一来纸价依旧相对昂贵,二来先人敬惜字纸,因此依旧使用厕筹除秽。一直要到元朝,方有不敬惜字纸的蒙古人引领时尚开始使用便纸。而汉人一边骂骂咧咧说这鞑子没文化,一边忍受不了厕筹之硬朗也开始学用便纸。
* {! z( v. @2 L  ^! b: v& V4 ~  y1 l5 L. l8 \2 W7 v# _
李暠用完厕筹,摸到水盆,洗了洗手。原想将厕筹一并洗了,但忽然心感不祥,便把厕筹抛下,连忙提裤出了厕所。3 R' [# w8 a$ J

$ }: F# w9 G* T( n月亮出来了。照得整个院子一片惨白。房门却依旧虚掩着,跟来时一样。李暠放下心来,穿过院子推门进房,轻唤小妾之名,却不答应,许是睡去了。李暠掩上门,摸向床边,却被什么绊了一交。李暠伸手往地上一摸,却是一具温热的肉身。李暠大惊,忙取出打火刀与火石钻火。, r5 r2 _6 _: H' ]
/ y5 u1 s/ d2 z/ q( c6 O
地上躺着的是小妾,赤着身子,浑身是血。小儿子半拉脑袋已经没有了,倒在床里。' B, g/ ~3 [4 N3 }% Y) [: M
十一 杀人者苏不韦# N$ z* W' G+ y
  1 V8 o8 a* `) j/ K
  
4 r, i' j, Q. f  苏不韦从诸陵间回来,失魂落魄。他看了看天,天变幻着云的形状。云的背后,是那亘古不变的青。
4 S. z* j) j. T" L5 Q  2 R! W# u! o0 j
  苏不韦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没有侠士的本事,而只是一个读书人。早知道会有这样的事情,还读什么书呢?从小练习击剑的本事,今天就可以手刃仇人了。
9 Z% K: v! A* ~* p) L& h9 A6 c, \  ) l+ k# [* M9 d8 m
  苏不韦不禁想到先父在世的时候,指导他读经的情形。那时候只嫌他太严厉太古板,如今这份严厉去哪里寻觅?
! u+ A- y# ^) D# n$ U, R  + P% p+ W& E  i) A- m
  不久又传来消息,李暠升任大司农。苏不韦简直绝望了。大司农府戒备森严,如何得进?苏不韦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不自觉地就走到了大司农府门口。他简直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冲进去算了,但这无疑是以卵击石。) I$ u2 r* N" F! |  i( O- s
  
8 n* _) o( X# K9 r. o3 l+ p  苏不韦默默地绕着大司农府转悠。从朝南的大门口转到西墙,再从西墙转到北墙,绕过北墙下的草料仓库,再转到东墙……等等,草料仓库?苏不韦精神一振,绕回北墙,只见高墙之下,一座右校堆积草料的仓库,萎靡不振地蜷缩在那里。
2 }/ c& c2 g# U4 r/ @1 ?/ v6 \: H  
* W) [. P* L+ a2 X: Q0 n; a  右校是将作大匠下设机构,掌管建筑材料的。: Q5 Z' a# P8 E0 o9 f# s
  
9 w* w) B( F/ I% _2 c) f2 i5 `  苏不韦打量着这草料仓库,眉头顿时皱起,心头顿时舒展。
, V# S$ V1 R3 q: l; _  ! I/ ~/ m; k" {  G2 E8 @
  苏不韦约集了一群堂兄弟,个个都是热血青年。他们一起潜入草料仓库,在草垛子下面挖掘地道。每天晚上,他们都来这里拼命地挖,往深里挖;白天,则跟没事人一样依旧各干各的事情。另外,还想法设法了解大司农府的内在结构。
9 s2 ]5 h9 ]  |& j  
' `8 `* x* x* C  这件事情只有他们几个知道,他们的家人,朋友,一律瞒死。$ H) d4 u/ c- r8 V% V
  2 _: G6 Y4 D! c& T0 m( m
  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D2 _" {% z) i( e0 p
  
# F* C+ ^/ |! i/ c1 G  I  根据地面上的声音判断,地道终于挖到了李暠的卧室。苏不韦兴奋异常,把堂兄弟们都遣散回家——他要独自为父报仇。他好好睡了一天,养足精神;沐了个浴,一扫一个月来的尘土与疲惫,往亡父坟前上了香,默祝道:今日当为父报仇。# k- v4 V# R$ j" m7 L2 x0 `
  : Q+ ?. R  o9 q$ `7 s1 }8 m
  忙完这一切,他取了柄单刀,出了家门,径往草料仓库而来。
! @+ p8 f, n' L$ T  0 B9 ~6 F6 e  d7 E# u/ |
  以往晚上是实行宵禁的,本朝太平日久,于此规定亦不很严格。只在特别时期,才偶尔禁之。但街上仍会有士兵巡查。8 c- T" I1 P% v8 n, ^) T9 F) R0 [
  
! k/ F0 N5 d, q; C4 n2 H  今天的天真黑,月亮都不见了,星星也没有一个。苏不韦心想,月黑杀人夜,难道真是亡父在天有灵,佑我成功?+ u2 q) V; S, K9 Z1 s8 N. Q
  $ s+ q8 L! ^- Z- x9 J5 p4 X
  路上也不见巡游士兵,苏不韦轻车熟路进入草料库,深吸一口气,搬开草垛进入地道。爬了不知有多久,终于到头了。苏不韦忽然觉得刀在颤,大吃一惊,仔细看时,却是手在颤。不止是手,便是腿肚子也突突抖起来。2 m& }: c( C6 e# @5 C2 n0 ?! J
  
! D5 y6 @7 W  @- q7 x: x  没出息的!苏不韦暗骂一声,抑住情绪,正要破土而出,忽然听到上面隐隐有男女对话。
  s# ]& ^! z  V' t8 [$ P  
; O, @: z) n3 V! G  这么晚了还没睡?苏不韦只好屏息静听,却听不清上面在说什么,声音很低。又过了一阵,没有声音了。苏不韦再次深吸口气,奋力顶开地面薄薄一层土,只觉得面颊一阵火热头脑一团迷糊。
# n1 x# F* Y3 _/ A/ k! l  M, R  ! a/ s8 n2 ]* ^2 x1 M
  等到清醒过来,打起火看,只见地上一个女人,赤着身子倒在血里。床上一个小孩儿,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半拉脑袋已经被刀削去了。苏不韦定定神,心想:李暠呢?难道这不是他的房?
* O: X. ]4 f, e& f" |  
4 R0 Q0 B7 m$ i# f; N  苏不韦不敢再去别的房里寻找,便从怀里掏出事先预备好的血书,放在床边案上。再想了想,没有别的问题了,便爬回床下,从地道折返。爬了几步,忽然听到有推门声和轻微的男声,有心回去看看是不是李暠,但又怕出岔子。算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苏不韦一咬牙,往回爬去。又爬了一阵,忽然仿佛听到身后远处地面上一声撕心裂肺的叫,传到耳里已经很细微了。苏不韦分不清是真有人叫还是幻觉。他满脑子只有那个赤着身子的女人和剩了半拉脑袋不知道性别的孩子,还有一房间的血。
$ c- w' j" y+ P! R  2 x8 m7 k6 U0 _3 J- p7 w
  苏不韦忽然觉得有些快意,笑出声来。他又想自己为什么笑,想了想没有头绪。忽然他觉得不是想不出来,而是自己的脑子已经丧失了思考的功能了。& Z2 x6 J: C6 Z  |4 C3 S
  
( c+ L# f6 N% L# v+ ~$ X  爬回地面上,走了两步,忽然身子一塌,腿软得走不了路了。苏不韦一咬牙,用单刀拄了两步,才又勉强能走。走到家的时候才发现,月亮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白惨惨地挂在天上了。
1 `; L' j7 s6 B  Q3 Z! y十二.李暠之死
0 N. W" ]3 n' i8 E  * S# {6 D8 _+ i6 \1 N
  5 O- ~' q- L/ e. b; w3 j( B
  苏家不见了苏不韦,李家不见了李暠。# s6 H4 h9 G7 H2 l
  0 A8 ?' }' p" I
  半个多月前,大司农府血案。李暠的小妾和孩子被人乱刀砍死在卧室。桌上留了张字条:“杀人者苏不韦。”床下有个地洞,通到大司农府北墙下的草料仓库。这都是李暠的家人跑去衙门告状,县令带了人来检验现场发现的问题。
$ o- y* \. }* z$ \5 v9 w  / ]/ G1 g) T' B
  本朝的制度,起诉有两个办法。一是告劾,即由被害人或其他人向官府告状,二是由官府主动纠举。前者相当于自诉,后者就是公诉了。如果发生了命案,二者必须居一,绝对不许私下调解。这在同时期的罗马帝国,情形是不一样的。罗马允许杀人者与受害方私下调解——陪钱就可以了。在他们的脑子里,什么都可以与钱等价交换。所以他们的私法比较发达,而我大汉则从来无此观念。谁优谁劣,说不上来,两千年后自见分晓。
' y( D9 {6 b4 l% h3 s  " \+ @3 `5 O# E- @
  县令感到案情重大,上报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又上报廷尉立案。廷尉立了案,所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传覆——就是传讯双方当事人。问题来了:苏家的人逃得干干净净,而李家也居然报告说不见了李暠的踪影!
4 ~+ Y2 `* b6 f6 A  
3 S  m9 M9 y0 g0 x  这就叫人头疼了。廷尉没有办法,只好叫人继续侦查。
# U3 A- s! |( u; J  5 ]; Y# E# u) N. C# |: M
  侦查的结果是这样的,自从大司农府血案之后,李暠发了疯似的叫人搬来石板铺在卧室地上,石板上撒了荆棘,连自己人都进不去;又找来衙门里的守卫,每天轮番在他卧室外值班。还不放心,又搬出去住,开始还晓得他住在哪里,过了一阵子居然搬得没了踪影。
' s8 d; x* _) X, [1 O$ z  
' D, Q/ q: Q# w, C0 a  再后来有人见到李暠,身边跟满了虎背熊腰的力士、剑客,不知从哪雇来的;而他本人也顶盔贯甲,全副武装。官府的人得了线索,花了大力气与李暠取得联系,询问他详情,他却只是摇头不说。再过几天,这条线便又断了。
8 u! a" a# S/ |( I" d  * e* c$ t* O" ^
  正当案子渐渐悬置起来的时候,又发生了轰动的事情:市上出现一颗朽烂的人头,旁边标了“李君迁父头”!
6 y$ S. V: k, N8 Z; S. {  7 m* l3 p1 j- m( I7 [8 A( F
  廷尉府震惊。几位官员私下商量了一下,觉得对此事便只作不知的好,于是没有立案声张——这是照顾到李暠的面子。
: V4 n; `; e) _/ B1 D  
! ]+ ]7 a" N! @1 }/ t  李暠得知这消息的时候,恨不得要把心抠出来了。小妾和儿子之死,不过让他觉得害怕和悲痛而已,亡父的人头被人挖出,则几乎将他的无能明明白白彰显给世人看了。历代以来的规矩,妾根本不能因丈夫之身份而在夫家取得亲属身份,入不了服制。而儿子,也只是“五服”中的第二等“齐衰”之亲。这两个,都是属于卑亲。所以自古以来不曾听说有为妻妾复仇的。为儿子复仇的,在前朝有过一位吕母,之后再少听闻。而父亲则是尊亲,五服中头等的“斩衰”之亲。而且历朝一向强调死者为大,最忌讳辱及先人。苏不韦盗挖李暠之父陵,砍下他父亲的头颅,在今天不过是个“侮辱尸体罪”,了不起判上三年,但在当时绝对是死罪,而且犯罪手段极其恶劣。0 V4 l  q# S+ f! O, q
  4 G( C8 Q4 l; s* d# u0 v9 P* h
  李暠一方面找人把亡父的头颅取回,悄悄送回老家好生安葬;另一方面真恨不得把苏不韦敲骨吸髓,便先把大司农的位置辞了,专心致志搞复仇大计。
' H: {. ?$ {" ?6 v( o6 e  - E- i) i1 e! J! C! O8 ?
  但他毕竟上了点年纪,又受了这样的打击,便病倒了。他每日只见小妾倒在血里,只剩半拉脑袋的儿子在面前萦回,又见苏谦前来索命,猛一震惊睁眼看时,却是父亲那颗朽烂的头,瞪了一对黑窟窿望着自己。
' n/ T) L7 `" l5 N" x: W  
& L" I0 [5 a* H' F  受了李暠重金雇佣的杀手们再次无功而返回来复命的时候,得到李府老管家的知会,以后可以不用来了。杀手们领了最后一笔钱,作鸟兽散了。
' ]( U# R; W& ~% y5 |  1 u7 R( `$ g1 Q6 h, K+ _0 k; I
    李暠已经吐血死在床上了。
( a) b. I0 _1 p5 v7 z" j4 u8 b
, @; j4 U3 u% l( n% }十三 苏不韦遇到大赦
. O/ C# U' I% K+ f( i6 ~6 f, i: G5 B0 J7 a0 v3 E1 N& B
李暠死了,苏不韦又出来了。苏不韦怎么敢出来呢?倒不是他不怕死,而是遇了大赦。
: Z8 S' H, _2 a* Q$ J1 T; d$ x8 j/ J3 a0 @2 ~' U$ y! @+ p& A
赦免是个有意思的制度,古今中外似乎都有。赦免制度,最早是儒家的思想,在尚书里面就有了,本意是用来赦免过失犯罪者的。但此制度一经提出,到了实践中,却是用来体现皇恩浩荡了。
  M( a+ Q1 t! T( Z" p1 ?- f9 |- @3 p3 q
秦始皇为人“刻薄”,不曾赦过;二世到陈胜吴广造了反才搞大赦。而真正成为常设制度,却是在两汉。两汉立国四百年,大赦近两百次,几乎平均两年一赦。于是,其弊端也就显而易见了:破坏司法稳定。今年刚逮了个犯人,判了流放,还没流到流放地,遇了赦免,回家;明年又犯事儿了,按律当斩,还没拖到菜市口,又下了赦免,只好放掉,司法搞得跟儿戏一般。既然这些罪犯国家不能法办他,只好靠民间的“私力救济”,于是复仇愈演愈烈,这也是一个原因。盖在于一来国家不能处置犯人,二来不怕国家处罚——反正在江湖上躲两年,遇个赦免,就可以无罪了。大赦之效力,不仅及于已判的罪犯,而且及于未抓捕归案甚至未被发现之罪犯。3 \" Q3 g$ i! S/ b
$ e4 o6 c3 i' m3 r. T1 ~7 q
这些弊端,当时人便看得很清楚。本朝王符便在《潜夫论》中指摘赦免,说“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赎”。而追究赦免之起源,还是在于执法者的心虚,一来生怕冤枉了好人,二来生怕自己的法是恶法,所以只好频频下赦。所以后世虽然都不同程度保留了赦免制度,但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极力避免其害,如诸葛亮治蜀,只在皇帝登基的时候赦过两次。而到新中国,虽然一度保留了大赦与特赦制度,但大赦从来没用过,而特赦也只用了七次,所以后来修改宪法,便将大赦制度取消,只保留了特赦。" N5 G& ~" X5 }" k6 f

: Q% @5 A! V  s' i" v言归正传。苏不韦搞死了李暠,便躲进山里等候大赦。等了没几个月,大赦果然如期而至。于是他就大着胆子出来了,这桩案子也算基本了结,案卷从廷尉府撤销,而成了士人们的清议之资。0 b  p& [9 ]( {: c

1 V! R4 e1 q: v( ]  g, `十五 苏不韦被灭门及其他
' U+ Y' _% F/ _0 g. b6 J7 T  
' Q+ a! {2 q! E' s! V* J( O" |+ n
9 D9 j# ~6 j0 r. a. I  本文第二节已经提过了,苏不韦和李暠的幕后老板分别是向着士人的张奂和依仗宦官的段颎。张奂和段颎之间,又颇有仇怨。打狗还得看主人,和张奂要好的苏不韦搞死了段颎的狗,段颎自然气不过。
/ [* D" b1 _+ i8 r  段颎把一个手下张贤叫来,慢悠悠地说:“你去把苏不韦除掉吧。”张贤口上领命,心中暗想:哪那么容易?苏不韦现在虽然无官在身,可毕竟是感动东汉十大人物级别的明星,前两天国嘴郭太刚替他打了广告。心中思忖未毕,又听段颎慢悠悠地说:“我已经派人给府上送去一杯好酒了。苏不韦不死,便是令尊饮那杯酒。”
$ q( B/ v6 V. p  张贤快马加鞭赶到扶风,不等面见郡守便把苏不韦收执,苏府被封锁,满门六十几口人统统杀光。$ S8 C: ]& D. ^9 r: p
  苏不韦死了,就像从来没有过这个人、没有过这起杀人事件似的。东汉王朝太平依旧,波澜不惊。0 `8 Y: }3 A6 K+ D# X' u+ I+ P
  到了175年,才算起了一点小波澜:卷入党争而名声大臭的段颎被他所惯用的鸩酒毒杀。使毒的是一个宦官, 和他的女婿。
; Y$ G) b7 Q3 ?4 B) t8 B  好了,总结一下吧。东汉王朝走到这个时候,真是让人觉得乏味已极。朝廷里面,宦官斗外戚,外戚斗宦官;朝廷外边,文人要结党,武人想执政。地方上偶尔闹个羌祸民变,也不是希奇事情,但总算不成什么气候。这样太平而舒缓的风气,熏得侠士都变了节义之风而光有功利之气。( a* a* G; \& M1 u
  太平啊,太平啊,不在太平中爆发,就在太平中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15: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啊,太平啊,不在太平中爆发,就在太平中灭亡”。。。很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