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48|回复: 1

“慎独”二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0 12: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于“慎独”的训释

笔者曾撰《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一文,提出慎独的原意应该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诚其意,郑玄、朱熹以来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很多学者表示赞同笔者的看法。但对于慎独二字如何训释,特别是“独”字作何解?却感到一直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最近偶读马王堆帛书《五行·说》,发现它对独有明确解说:“独也者,舍体也。”以前对于“舍体”没有很好理解,这次阅读却豁然有悟,于是草成小文,供大家参考。

如果不是70年代马王堆帛书和90年代郭店竹简的发现,慎独的原意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我们所知。分别在这两次发现出土的《五行》篇中,都提到一种慎独,帮助我们理解了慎独的本来含义。其文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第8章)

对于这个慎独,传文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五行》的规定,它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不过在《五行》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五行》说:“德之行五和,谓之德。”(第2章)认为仁义礼智圣和谐相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得之于心,才能称为是“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传文的作者也即是根据《五行》的这一思想来对“能为一”的“一”进行解释的。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五行》又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同上)

传文的解释是:“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时,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自然流露,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衰绖)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在传文作者看来,这即是“独”:“独也者,舍体也。”所谓“舍体”,即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回到内在的意志、意念。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在的意志、意念。“独”的这种含义也见于先秦其他典籍之中,如《庄子·大宗师》云: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庄子所描绘的“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外物的自然主义认识态度,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意志、意念。这里的“独”与《五行》一样,都是在“舍体”的意义上使用的。所以庄子的“见独”与儒家的慎独在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言,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显然是建立在他们对“独”的共同理解之上。独也可以做动词,作“内”讲。《五行》传文解释“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第9章)一句时说:“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这里的独即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内心”的说法也见于先秦典籍,并与慎独联系在一起,如《礼记·礼器》云: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内心”,郑玄的注释是“用心于内,尚其德在内”。《礼器》以“内心”来理解慎独,与《五行》显然是一致的,这应该即是慎独的本来含义。《尔雅》云:“慎,诚也。”而“独”据《五行》传文,是指“舍体”,也即内在的意志、意念,故慎独即是诚其意。只不过慎独在当时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已广为人知,所以人们往往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五行》的“能为一”、《礼器》的“内心”等等;但不论是“能为一”还是“内心”,其实都是指诚其意,只是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这样通过《五行》篇,我们便发现了“独”的一个重要含义,对慎独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了结了学术史上一桩久而未决的疑案。至于将慎独释为诚其意,是《五行》等篇的特殊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笔者认为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作诚其意讲,这一点在上引拙文中已有论述,故这里不再赘述。

(二)一段与“慎独”有关的材料

最近读《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发现一段与慎独有关的材料,抄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这里虽然没有谈到慎独,但与慎独的思想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前一节谈“心思”比“色”与“身”更容易为不善,可以作为《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段的注脚;而后一节谈“作于中,则播于外也”与《大学》的“诚于中,则形于外”也是一个意思。我们说过,慎独的原意是指“诚其意”,而之所以要诚其意,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内在的意志、意念往往决定、影响着外在行为,有何种意志、意念就会有何种外在表现,故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慎独强调首先要端正内在意志、意念,从根本、源头上杜绝不善行为的出现。读了《曾子》的这段材料,我们对慎独可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大学》的慎独思想正是在《曾子》上述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

由此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学术史上关于《大学》的作者和学派归属曾有不少争论,笔者曾撰文肯定宋儒《大学》为曾子一派的说法(见拙文:《〈大学〉早出新证》,发表在《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及简帛网上),从《大学》与《曾子》思想的这种联系来看,似乎又多了一条根据。以前曾有学者论证《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事》等十篇,即来自《汉书·艺文志》中有“《曾子》十八篇(班固注:孔子弟子)”,这次据报道,上海博物馆藏简中有《曾子立孝》等篇,说明其确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这样,《曾子》与《大学》思想的联系,便可以作为考察《大学》学派归属的一条重要线索。
发表于 2009-1-2 12: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是很懂……顶下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5 06: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