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69|回复: 2

儒家的“伦理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6 09: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尚书》、《诗经》等著作中已分别出现。稍后在《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荀子·富国》:“人伦并处。”《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汉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说文》:“伦,辈也。”中普遍使用。“伦”有类、辈份、顺序、秩序等含义,可以被引申为不同辈份之间应有的关系。“理”则具有治玉、分别、条理、道理、治理等意义。公元前 4世纪的孟轲在《孟子》一书中说,远古之时,人们“逸居而无教”,近于禽兽,于是“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所说的“人伦”,就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之间的亲、义、别序、信是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或道德关系。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把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和伦理观融为一体,因而未能形成独立的伦理学学科。先秦时期的《论语》、《孟子》和秦汉之际的《大学》、《中庸》、《孝经》等,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著作。宋明时期所谓的“义理之学”,也可以说是研究道德的伦理之学。但“伦理学”这个名称,却是19世纪以后才开始在中国广泛使用的。

在西方,“伦理学”一词出于希腊文,含有风俗、习惯、气质和性格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气质、性格的意义上,首先使它成为一个形容词,赋予其“伦理的”、“德行的”意义。后来,他又构造伦理学。西方最早以伦理学命名的书为《尼各马可伦理学》。据说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讲稿和谈话整理而成的。

在伦理思想史上,由于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和人类对于道德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家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

其实,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关系来说,说得最清楚的就是孔子。《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个意思是说,齐景公问如何处理国家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象个君主,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正名”理论是孔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明白的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遵循各自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即要求用“实”来符合“名”所规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规定的要求去纠正已经存在或变化了的“实”。从而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辩的社会作用。这与子贡用虎豹和犬羊的皮毛打比方一样,说明虎和豹的皮毛不能等同于狗和羊的皮毛,因为它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本质上不同,外表上也就肯定不同了。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名称和实质应当互相关联,如果事物相类似,就应当叫同一名称。如果事物相异,就应当叫不同的名称。属于同一家庭的人们有同一个姓,但他们作为个人与他人相异也就应当有自己个人的名字。两个老人作为老人是相类似的,都叫老人,但他们属于不同的家庭,因此他们的称谓就不一样。女人是相类似的,但有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女儿,就应当分别叫做母亲和女儿。每个不同的家庭成员,每个不同等级不同职位的官员,都应该有自己个人的名份——即社会角色。只有当“正名”原则的双方都受到尊重,才能避免名称使用中的虚伪性和做作性。因为,正确的名称应当用以显示其真正的实质和外表,如果实质的东西已经改变,其名称也应该改变。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果配不上他的地位名份,他也就是错用了名份。比如一个君主,他只做栽花养鱼的事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他就失去了君主的名份而不再是一个君主了。再用通俗的话来说,如果一个妻子不关心丈夫,丢开自己的丈夫而与别的男人相好,她的行为就不再象个妻子。如果一个老师去卖菜卖米而不上课堂讲课,他也就不再是一个老师了,他所说的话也就没有学生听了;因为学生们不会去认一个卖菜卖米的人当老师的。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而只有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标准后,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都违背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都违背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与人之间是建立不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角色理论是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社会心理学家看到这个概念有助于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和个性,便引入社会心理学中。他们认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规定了人的社会行为,类似于脚本规定了演员的行为。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首先把角色概念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是G.H.米德。但他并没有给角色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用作一种比喻以说明不同的人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类似行为这种现象。R.林顿(1936)认为,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H.H.凯利和J.W.蒂博(1959)认为,角色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J.L.弗里德曼(1985)等人指出,社会角色是关于人们在特定类型的关系中应当如何行动的一套规则。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Л.布耶娃(1968)认为,对角色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固然要求首先研究角色行为的主观因素,但是要真正认清这些主观因素的实质,就不应当把它们抽象化,而应当把角色行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因为角色期望无非是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客观社会关系的思想形式、主观反映。她认为社会角色是社会职能,是在特定社会中形成的一定类型活动和相应行为方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归根到底决定于个体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社会给某一社会角色的执行者提出一般的行为方式或标准,每个人具体扮演这个角色时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这些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含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就是对社会角色的一种“正名”,就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也可以说,角色理论的最早发明人就是孔子,虽然孔子没有说出“角色”二字,但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对社会角色的描述。而我们人类每一个人,也只有认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果我们搞乱了自己的社会角色,那么整个事情就会乱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乱套。

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如果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必须要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冲突。例如,一个职业妇女的职业角色和她作为妈妈的角色有时会发生冲突;一个刚进大学的学生,当父母来访时,他作为一个独立大学生的角色和作为父母的孩子的角色也会发生冲突。

在角色理论中通常把角色冲突区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前边讲的例子是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往往与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要求有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角色要求。角色内冲突通常与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的体现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关。如双亲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与男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不一致,造成女大学生的角色内冲突。角色期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如对男女角色的期望现在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拉德认为,顺从于刻板的角色是身心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常考虑个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人也只有遵守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其行为也才能是道德的;如果搞乱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其行为就可能是不道德的。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必须要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安定、人民得到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用最佳的行为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
发表于 2008-11-30 02: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善生经》,——夫妻和睦 [系列]

佛经——《善生经》,——夫妻和睦 [系列]
1:    佛经——《善生经》——父子关系

东方代表父母子女,子女应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
一是增益财物,要使父母财产增加,生活安定;

二是备办众事,家里有什么事,作子女的要尽职尽责地去做;

三是所欲则奉,父母需要的东西你给他,父母不需要的东西你就不要给他;

四是自恣不违,父母的教导和嘱咐不要违背;

五是所有私物尽以奉上,自己所有财物都奉献给父母。

子女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子女:

一是爱念儿子,父母爱念儿女的恩德,是永远也感激不尽的;

二是供给无乏,在子女还没有成人时,一定要衣食有依,有房子住,不令日常所需有所匮乏;

三是令子不负债,假如欠下债务,做父母的尽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掉,不要把债务留给子孙,子女缺乏时,要尽量帮助他,不要让他负债;

四是婚娶称可,子女大了,父母要帮助选择合适的对象;

五是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以付子,将自己可意的财物,尽可托付给子女,使子女了解自己的积蓄有多少,然后他们好做处理。子女若能慈孝父母,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2:佛经——《善生经》,——师徒关系


南方代表师父弟子,弟子应当以五事恭敬供养师父:

一是善恭顺,善于恭敬、顺从;

二是善承事,在生活起居上照应、照料好;

三是速起,每天要起在师前,睡在师后,师父有什么事吩咐,要马上去办;

四是所作业善,所做的一切都是善法,不要给师父脸上抹黑;

五是能奉敬师,物质上要奉养师父,精神上要恭敬师父。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师父,

师父亦以五事善念弟子:

一是教技术,教给弟子技术和知识;

二是速教,不拖延时间,让弟子尽快掌握;

三是尽教所知,不要留一手绝活不教;

四是安处善方,将学生安顿在妥善的地方;

五是付嘱善知识,给学生介绍、推荐其他善知识,好老师。弟子若能慈顺于师,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3:佛经——《善生经》,——夫妻和睦


西方代表夫妻,丈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

一是怜念妻子,丈夫应时刻以爱心忆念妻子操持家务的辛劳,生儿育女的辛苦;

二是不轻慢,丈夫不能因为自己挣钱多、或学历高、或长得帅等原因就轻慢妻子,不要有大男子主义;

三是为作璎珞严具,丈夫要给妻子买首饰、衣服,让妻子打扮得端庄美丽;

四是于家中得自在,家里的事情要让妻子做主,让妻子在家里有安全感;

五是念妻亲亲,不但要爱敬妻子,还要爱敬妻子的亲人,比如岳父、岳母、小姨子、小舅子,要爱念她娘家的眷属。丈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

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

一是重爱敬夫,在家庭里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感情专注问题,感情专注是家庭和睦、夫妻和睦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女方来讲,最容易使丈夫产生误会的就是如果过去有男朋友、男同学,应该在丈夫面前有一定的透明度,作为男方也是如此,如果有女同学、女朋友,在妻子面前也要有透明度;

二是重供养夫,丈夫应使妻子穿着入时,妻子应使丈夫在饮食上得到及时供养,衣服上让他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使他不至于在人家面前受到轻慢;

三是善念其夫,经常要想到丈夫在外面工作很辛苦,或者丈夫出差了,应想到丈夫出差劳累,不能正常饮食、休息;

四是摄持作业,摄就是维持,使家产事业不致破败;

五是善摄眷属,要很好的摄受丈夫的家里人,孝顺公公婆婆,和婆家上下的人搞好关系;

六是前以瞻侍,对丈夫的长辈,应当时时探望侍奉,表示孝敬之意;

七是后以爱行,当丈夫的长辈行走时,应当在后护送照料,以示敬爱之情;

八是言以诚实,要诚实直言;

九是不禁制门,有客人来到家里,不要限制人家,要热诚招待欢迎,作为家庭主妇,不要限制男方的父母、亲友到他家里来;

十是见来赞善,不但不限制人家来,来了还要欢喜赞叹,要说一些欢喜赞叹的话使人家来到家里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十一是敷设床待,客人来了,应该准备好座位;

十二是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客人来了,不要吝啬,要用好吃的款待客人,使人感到温暖亲近,感到主妇是一位贤良贤惠的女性;

十三是供养沙门、梵志,如果有出家人到家里来敲门,他要什么东西就给他一点,他要钱你给他十块八块,不管他是真是假,就把他当作三宝来恭敬供养。丈夫若能慈愍妻子,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0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4:佛经——《善生经》主仆关系

4:佛经——《善生经》主仆关系

北方代表主仆,主人当以五事愍念仆人保姆:

一是随其力而作业,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强;

二是随时食之,要保证他吃得饱;

三是随时饮之,要保证他喝得够;

四是及日休息,到了休息时候一定要让他休息;

五是病给汤药,生病了要给他看病买药。主人以五事愍念仆人保姆,

仆人保姆当以九事善奉主人:

一是随时作业,该做饭的时候要做饭,该买菜的时候要买菜,该洗衣服的时候要洗衣服,该出车的时候马上就出车;

二是专心作业,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

三是一切作业,在职责范围之内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是前以瞻侍,人前瞻仰给侍;

五是后以爱行,人后爱敬服务;

六是言以诚实,不自私欺骗主人

七是急时不远离,主人家里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里请客,应该守护在那里,随时听从主人的吩咐;

八是行他方时则便赞叹,走到别的地方要随时随地赞叹主人,不要说主人的长短;

九是称大家庶几,在别人面前称说主人不错,蛮好。主人若能慈愍仆人保姆,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5:佛经——善生经——亲友关系




下方代表亲友和亲族,亲友应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和你有家族关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佣人,都应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要给他好处,施与珍宝,要拯念亲友臣,时时刻刻地关怀忆念你的亲族。亲友臣也应该以五事善念亲友:

一者知财物尽;

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要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知道他没有钱花了,即时给以帮助,

三者见放逸教诃,见到亲友放逸的时候,要善于教导;

四者爱念,就是爱护关心对方;

五者急时可归依,你的晚辈、亲戚朋友中有难事可以来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亲友若能慈愍亲友臣,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6:佛经——善生经——施主关系


上方代表居士和出家人,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出家人:

一是不禁制门,看到出家人到你家托钵化饭,不应该限制他们来,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接待;

二是见来赞善,出家人来到你家里,要欢喜赞叹;

三是敷设床待,出家人到家里来了,应该有一个干净、显要的座位让给他坐;

四是施设净美丰饶饮食,知道有出家人到家里来,煮好了饭先不要吃,供养了三宝以后再吃;

五是拥护如法,要拥护如法的出家人,还要如法地拥护。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出家人,

出家人亦以五事善念施主:

一是教信、行信、念信,要给在家居士讲佛法,增强大家的信心;

二是教禁戒,启发居士遵守戒律,止恶行善;

三是教博闻,对佛教的经典要广学多闻;

四是教布施,教导居士行财、法、无畏施,布施出家人、父母、病苦穷人等;五是教慧、行慧、立慧,就是闻、思、修三慧,闻慧来自于听闻正法,思慧来自于如理思维、修慧来自于真实修证。居士若能尊奉出家人,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PS:以上是摘录自—佛经—《善生经》愿得闻者 福慧日增 事事如意

生活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09: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