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63|回复: 2

神农与苗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2 0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知识古史称神农炎帝,但不一定知道,上古先民为何称炎帝为“神农”而不称其为“农神”?“神农”与“农神”这两个词语有无区别及其具有何种语言含义?如此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前人对神农的解释,神农意即农神也,神其农业者也;炎者为火正,亦即火官、火神者也。从汉字字面上看,神农与农神,似乎无多大区别,然而细究其故,“神农”与“农神”,却是苗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上古历史传说人物的不同民族语言、语义的表述。若从苗语言文化来解释,那会比汉语的解释更明白和可信。我们不妨从历史文献、“神农”一词所具有的民族性语义文化及与神农相关的民俗事象等多维材料,对“神农”一词的原生语义和诸多文化内涵,作新的阐释,以丰富上古文化历史的研究。

  一、历史文献与前人所描绘的神农

  古往今来,研究神农及其文化不乏其人。如袁轲《山海经校注?海外西经》案:“炎帝兵败,乃又有蚩尤屹起以与黄帝颉抗。蚩尤者,‘炎帝之后’(《玉函山房辑佚书》辑《透甲开山图》),亦炎帝之臣也(《世本》宋衷注),《大荒北经》谓‘蚩尤作兵伐黄帝’者,盖为兵败之炎帝复仇也”。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阪泉氏蚩尤,姜姓,(亦)炎帝之裔。”又如《述异记》载: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蚩尤变“人身牛蹄”,“出自羊水”(《归藏?启筮》)。苗族为蚩尤之裔,今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载的水牛角银冠,与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堂屋的中柱上祭祀,表明了炎帝的“人身牛首”、蚩尤的“人身牛蹄”和当今苗族对水牛角的顶礼膜拜的关系,足以证明三者的族源联系与文化史是一脉相承的。正如民族学家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帝王世纪》、《通鉴外记》、《路史》言神农之事迹尤详。唐司马贞更博采群籍,以神农列入《三皇本纪》,是神农为中国之圣皇,已有普遍之文字记载,毫无疑问。然余细究古史,多称神农为炎帝,其后则为三苗,而言之最明显者为国语家韦昭。其言曰:‘三苗,炎帝诸侯也。尧舜之时,诛讨有罪,废绝其世,不灭其国,主其近来,绍其先祀,所以有苗国历代常存,屡不从化。’”[1]以上道出了苗族先民三苗,为炎帝神农之后,可见神农与苗族的关系甚为密切。

  关于炎、黄二帝及炎帝神农与蚩尤的关系,盛先生在其著中又指出:“《黄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斯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是知炎黄二帝本非同德,而蚩尤为三苗之长,系炎帝诸侯。初炎帝榆罔求助黄帝,事成而悔……此后……不能问鼎中原矣。”“按神农、黄帝二帝,并不同时,农帝之八世孙榆罔与黄帝相及。而《周书》言天作二后,则为南北割据之势可知。”[2]以上论述,可知炎、黄二帝是两个不同的人们集团的代表,而炎帝神农与蚩尤、三苗是同一人们群体,蚩尤、三苗是神农之后。盛先生考究甚详:“考黄帝时的中国版图,南尚不过江,舜征苗野葬苍梧,禹时三苗之国,尚保有洞庭、彭蠡之地。而神农后之厉国,又为南蛮之一,则神农必为苗民祖先无疑。”[3]狭义的南蛮、蛮与狭义的苗同义,同是指称苗族,[4]因为苗族是蚩尤、三苗之裔,所以说,神农是苗民的祖先是顺理成章的。

  二、“神农”与“农神”语音语义之民族性差别

  “神农”与“农神”,从汉字字面上看,似无多大差别,然而细究其故,为何不按汉语构词方式,称其为“农神”而反称“神农”呢?这主要是苗、汉两族不同的历史及其民族语言的构词方式决定的。关于历史原因,民族学家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指出:“《说文》苗,草生于田者曰苗,凡草初生亦曰苗,故知古代称南方土著人民曰苗,实显该族能深耕易耨,戮力农事,以农业为生活之根本,与我上古游牧之汉族不同,并无何种轻侮之意存乎其间。……吾人根据古史记载,此族为中国之古土著民族,曾建国曰三苗。对中华文化之贡献约有五端: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一也;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二也;观察星象,开辟文化园地三也;制作兵器,汉人用以征伐四也;订定刑罚,以辅先王礼制五也。”[5]由此可知,上古时期,苗族先民早于汉族进入农业社会,所以汉族先民称“苗族为田里种草(稻)的人”,称苗族先民发明农业的人神神、农神。

  汉语词的构词方式应为“农神”,正如“黄帝”一词不能称其为“帝黄”一样。汉语词“农神”,其含义为农业之神,对发明农业的人称其为神,即认为发明农业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创造。而苗族词“神农”,用苗文和国际音标记音,即写成为sheib nongr[sei35non31],“shei”译音成汉字即“神”,意为会、会做;“nong”译音成汉字即“农”,意为吃、吃食和稻、粟。古汉语一字多义,古苗语亦然。当今,湘西苗语和黔东北苗语,仍称会做的“会”为shei(神),称吃、吃食为nong(农),称粟米、犍谷亦为“农”,仅有音调之差。苗语“神农”(shei nongb[sei35non31]),会译意,即为会吃、会吃的人、会种稻粟、会种稻粟吃的人、发明农业的人。从语义上看,苗语“神农”与汉语“农神”二者的含义,具有原生性含义与次生含义的民族性差别。苗语对会吃的人、会种稻粟吃的人,不称其为神奇的神,仅称其为“会吃”、“会种稻粟吃”的人罢了,最具备符合“神农”一词的初始意义。语言是历史的化石,从“神农”一词是苗语“shei nong”(会吃)的汉字译音,可见炎帝神农与苗族的亲缘关系。

  苗族与神农的亲缘关系,还可从古文献记载的民族学材料得到进一步证明。如《汉书?食货志》载:“辟土植谷曰农,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又厉山氏有子曰农,能植百谷,后世因名耕?m(meng也作mang)曰农。”[6]在此记载中,记录了两个关联而又重要的问题:一是“辟植谷曰农”,即挖地种吃的,这很容易理解;二是“后世因名耕?m(meng也作mang)曰农”。“后世”,在此系指称神农的后代、神农的后裔?m,其名为“耕?m”。耕?m是何含义呢?据考,《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的解释是:“耕”意为把田地翻松,“?m”是古代称百姓、草野之民、野民等,可见“耕?m”不是指称汉族先民,也不是汉语词,因为从汉语解,二者含义连不起来。神农的后世名耕?m,而辞书又说耕?m是古代称百姓,也就是说,神农的后裔这一部分百姓名耕?m,即神农的子孙们的民族自称为耕?m,属于苗族的自称。汉族先民秦以前称为夏、华夏,汉以后自称为汉。“而神农后之厉国,又为南蛮之一”,[7]而狭义的南蛮、蛮即为苗族。所以说,“耕?m”为苗族自称的古代译音,与当今黔东南、黔南、湘西南(如城步县)的苗族仍自称为“仡模”、“仡蒙”、“耕?m”为其同音异译,[8]可简称“模”、“ ?m”与髦、蛮实指同一族体,即为苗族。[9]

  神农不仅植百谷,发明创造农业,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而且为苗父作医。盛襄子先生还指出:“《淮南子》:‘神农之播百谷也,因苗以为教,’则南人受神农之教深矣。又《三皇本纪》:‘以赭草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故事传《神农本草》、《说宛》言苗父作医,实即同一故事。盖父有长义,神农曾为苗长作医也。”[10]可见苗父、苗长,即苗之首领。
发表于 2008-11-22 14: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用一天也读不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1: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生都学不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9: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