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43|回复: 1

汉服入门速成手册纯文字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0 19: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民族服饰研究   

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主体民族汉族更是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汉服的概念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於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的来源   

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的黼黻,尊卑贵*,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汉服的基本特点   

男装的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续了唐、五代、宋、 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的流变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女服则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代服饰: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则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西汉服饰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在资料中有很多反映。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服饰: 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唐朝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况。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宋朝服饰: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明朝服饰: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汉服的周边传播   

日本和服: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饰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日本和服是从中国引进的,和汉服重要的不同在于:男装基本相同,只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自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来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女装不同点在于和服后面有背包,袖口同样稍短稍窄些,下摆紧凑些,腰带宽些,还有服饰上的花纹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日本妇女头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袜也是唐朝时期汉族妇女的传统,今天在中国已难寻踪迹,但在日本却生根发芽。   

高丽服饰:南朝鲜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汉服的劫难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满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辫易服?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而是因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十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怎样看待“胡服骑射”与“剃发易服”?  

我们应当接受外族先进的东西——但是在保留我们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   

所谓“中道”是也!——拒绝,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弃祖先!   

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汉家传统衣冠的前提下,进行的。   

胡式服装,只是作为方便劳作的职业服装,和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流行风尚。而作为国家典礼的祭祀、朝见、礼宾——则一律是使用标准的传统汉服。   

汉服一直是庄重、礼仪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时尚、实用主义的流行。   

胡服骑射——是我们主动学习外来文化的典型;   

剃发易服——是我们的奇耻大辱,被奴役的标志。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复兴汉服记事   

她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高超的美学工艺屹立于世界服饰艺术之巅,她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理念谱入古国生活点滴之间。  

从质朴的秦汉风格到超然的魏晋神韵,都在渗透着华夏民族的理想追求;从开放的大唐情怀到含蓄的宋明格律,无不流露出汉族文化的哲学信念。汉族服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进程里,已成为华夏民族的发肤与汉族儿女血脉相连。  

然而,她却是汉族人民最深的伤口--在被异族剥去皮肤的同时,鲜血荡漾在古国的锦绣山川,三百六十年岁月,漫长的时间……时至今日,我们遥望着祖先创造的辉煌成就,却充当着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赤裸民族  

---华夏之汉!  

眼见的是无耐,心怀的是不甘!  

我们整理起祖先的遗产,誓让那斩断的文明再绽新妍。  

汉服复兴大事记(略表)   

自制汉服第一人青松白雪访谈;   

全发汉服第一人信而好古访谈;   

王珊以真正唐装获国际小姐选美最佳民族服饰奖;   

“改制汉服第一人”寒音馆主访谈录;   

湖南在线开办汉服专刊;   

万壑听松第一次在高校公开宣传汉服;   

汉族服饰重现神州——壮志凌云访谈录;   

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汉服美国上街直播;



深圳网友聚会;   

  
蒙元“专家”等对汉服复兴的胡批事件;   

“以汉服之名张扬文化”--东方早报周刊对汉服复兴的报导;   

“汉服教育从青少年开始”——汉流莲访谈;   

第一家汉服专营公司——古径衣饰公司成立;   

溟之幽思在高校宣传汉服;   

“为人师表”-轩辕慕雪访谈录;   

阿根廷华人莲竹子——华夏衣冠震天南;   

到作此文之时,汉服的身影已出现在郑州、济南、哈尔滨、西湖、重庆、广州、深圳、贵州、江苏、湖南、河北、上海、北欧、美国、澳洲、马来西亚、阿根廷、新加坡……还有很多很多……每年的7月8日为汉耻日,汉网同仁于此日设祭,以告慰当年为保卫汉民族文化而死在清兵屠刀下的英雄们。每年的7月8日有汉服的会员们会穿着他们最华丽的汉服上街,以此表明汉服没有死亡。没有汉服的会员则在那一天早起时默哀三分钟,表示对无辜遇难先人的哀悼。若有江阴市的会员则在那一天穿着华丽的汉服(如果穿丧服岂不是表示汉服已经死了)进行一次祭祀活动,祭祀那些当年反抗剃发的英雄以示其汉服没有死亡,英雄的子孙后代没有让他们失望。  

为什么要恢复复兴汉服?   

服饰是一种文明,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叫嚣:“衣冠复古,不如退回兽皮草裙!”之说,不但是对衣冠文明的否定,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身的亵渎和否定!   

服饰是一种文化,是伴随著人类社会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化着的文化体系,并时时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地理气候与人文历史传统的差异,是导致各民族的服饰有所差别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也使得各民族的人民,对其传统服饰产生了特殊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实际就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产生於五千年前,植根於华夏大地,更与汉民族血脉相连,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由汉服和汉族的历史所决定的。   

     
一 服饰产生的地理背景,是造成不同服饰体系之间差别的决定因素。   

汉族服饰,产生於中原地区,其制式与中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可分割,且一直受其影响。汉族故土----华夏大地,地处温带,总体气侯温和,故其所形成的汉族服饰,遮蔽全身,无立领,大袖等等特征与热带、寒带等地有明显区别。   

例如:产生於较寒冷地区的满族服饰,就与其有著显著差别,如满族服饰中出现的立领,窄袖就是当地人民为了抵挡严寒所特制,因此满族服饰实际根本就是与汉族服饰渊源完全不同的服饰体系!将这两种服饰体系混淆实际是对历史的无知!   

二 服饰的风格是与其民族文化思想不可分割。其中,对不同社会的哲学指导思想方向,直接影响到服饰的风格。以汉族服饰,皆为平面裁剪,不强调以服装来刻划人体曲线,这与西方的立体裁剪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而类似的风格差异,不但也体现在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更体现在两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同时也影响到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这实际是因为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类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所隐含的差异的表观体现。这种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文化差异所决定,并由历史一代代传承演化至今。(包括历史较短的美国思想,实际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根源与西方文明,尤其是希腊、罗马文明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东方的华夏文明相关甚少。所以,今天世界流行的服饰,归根结底,其主流设计思想是由西方创立的,与传统的华夏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所以,将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等同于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对历史的无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服饰风格与其所属民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例如古代文化较为先进,而政权相对稳定的农业国家,如古中国的特色服饰---即汉族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正是汉族人生活条件优越的表现。而相对落後且生活不稳定的游牧民族服饰,则多以灵活便利的制式为主。而现代快节奏的工业社会,更以季节实用为服饰界的主导思想。所以,游牧民族服饰、现代服饰均无汉族传统服饰风格的体现,更不能作为汉族传统服饰的替代品进行概念性混淆。


四 服饰发展,与其所属民族的文明进程互相影响。例如,华夏民族的农业(棉、麻、桑蚕业等)、轻工业(纺织业、印染、刺绣,甚至造纸等)都对服饰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某些朝代,将汉族的服饰工艺推向了顶峰,至今仍另世人叹为观止。而古代工农业(尤其是桑蚕、刺绣等)相对落後的西方社会,是无法匹敌的(更不要文明几乎没有开化的游牧民族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至今我国在这些领域中仍保持着领先优势。这种优势是与华夏文明的历史分不开的。   

五 由于服饰的差别存在的原因,民族服饰对于该族人民,不仅是其民族身份的标志,也代表了对该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其民族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不仅是理性层次上的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和对本民族传统精粹的认可,更是感情层次上的精神追求,即是对本民族热爱之情的具体体现。而这种热爱之情,是建立在了解、理解其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文明精髓的基础上的,所以,不热爱自己民族服饰的人,通常也是那些对其民族历史文化同样茫然漠视的人,即漠视其民族的人(无知,再加自私浅薄的人)。难道被其族人所漠视的民族还有前途可言吗?   

六 人类是感情生物,人类社会的演化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而人性(人类的感情等)是这种客观规律中不可忽视的人部分。即,人类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社会文明和人类发展,却漠视人类本身的感情需要是十分荒谬的。而服饰的发展演化,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份,必然受到人类感情的左右。而民族感情是人类集体所共有的情感,带有普遍意义,所以撇开民族感情谈民族服饰发展也是不科学的。   

七 人类的感情受其所获知识影响,而人类的知识是在历史中积累而来的。由于知识在传播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通常各族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程度高于对他族的了解。并且,人类本性中对“自我价值体现”的追求,使其会对属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而对本民族服饰的感情正是这种人性的体现之一(对本民族服饰没感情的人,也可以说是缺乏人性的人)。   

     
   
八 就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来说,不但有以上七个方面的属性,更有著其区别於其它服饰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工艺水平及特殊而惨痛的灭绝过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有民族感情的汉人对汉族服饰更有著一种特殊的情感!  

其内容如下:   

1汉族服饰有着和华夏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而华夏族人,将其视为其民族祖先黄帝所制,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区别于他族的标志,历来就有”齐民心,别夷狄”的作用。   

2汉族服饰一脉传承,五千年不断,千万里江山皆存有其最典型的风格制式,本身就是世界服饰史上的一大奇迹。   

3汉族服饰在人类历史上创造空前绝後的工艺水平(注意:是空前绝後,即使科技发达的现代也没达到),更是华夏的骄傲。   

4汉民族自古就有重衣冠的思想,不但有先圣哲人的典籍论著,更反应在传统中国的方方面面,衣冠文明与华夏文化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不论如何发展演化,只有华夏文明的存在,就要受到汉族衣冠文明的影响(比如现在的戏剧影视等的服装,就可窥见一斑)。   

5由于,汉族衣冠消失的特殊过程,更令汉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有着痛彻骨髓的复杂的感情(没有的就不配称汉人!)这种痛与爱的强烈的感情是精神层次上的,带有神圣性与理想性,是可以超越世俗,跨越时代的情感,更非一般世俗之情可以相比拟!   

6当今,汉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已民族传统服装的民族,这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十亿人口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来说,是十分遗憾而难堪的,在世界上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所以汉服是:汉民族的代表性衣冠;汉人的精神气节的凝集;深深植根于汉族历史文化,尤如其汉人之发肤,相连于汉人之血脉心灵;汉服——永远伴随着汉民族和汉族人民,无论历史、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有汉民族的存在,就有汉服的存在。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的地位就永远不容有任何辩驳的余地!即是汉民族不容许有任何形式的虚化、非化或其它任何概念替代!所以,提及汉民族传统服装,不考虑这些感情,就是对人性漠视和对汉民族感情的亵渎和抹杀!


九 社会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是螺旋上升并迂回前进的。而现在人类社会整体正从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而中国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向前。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对其生活方式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人性化、个性化,要求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的充实更迫切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不但人本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且当代社会人类,正在努力满足人类的追求。如工时的减少,假日增多,工作时间计算的多样自由化,网上工作,家庭办公等的出现,都使人类的生活更加适应人性本身的欲望要求。就中国来说,虽然现在人们整体的生活节奏还在不断加快,但也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所以仅看到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加快,而不看其发展趋势,就否定汉服的适应性,是不客观的做法。   

十 汉服的复兴,不等于衣冠的复古。汉服复兴除了可能看到汉服制式的复制和连续发展以外,还应看到着装人群的发展和着装文化的变化。而今天,能让古代贵族才能享受的华美汉服走入寻常百姓之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体现;而古代服装等级制度的废除,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对古典礼仪的追根溯源,更体现了当代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所以否定汉服复兴的意义,反对汉服复兴,是对文明发展的阻挠。   
   民族与服饰   

今人常言复兴传统文化,江总书记亦曰,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非惟在下,大凡有血气之中华儿女闻言之下,莫不为之振奋激昂,甚至于涕泪交下。然传统文化复兴什么,如何复兴?   

所谓文化,即是人们长期形成之生活方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而与普通百姓关系最为紧要者何?所谓衣食住行,乃民之大事。服饰,建筑,饮食,属于物质文化,正是每一民族文化最直接之体现。其背后则蕴涵更内在之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自满清以降,传统服饰几于沦丧。试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初之仁人志士,为保全传统,千百万人因之惨遭屠戮。泱泱之大汉民族,最终屈辱于满人淫威之下,苟且三百年之久。清末之革命志士,奋力疾呼,驱除鞑虏,复我冠裳。鞑虏虽除,冠裳却未能复,而湮没于西风之中。今日思之,犹以为恨!   

尼父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复兴传统文化,在我,其在人乎?怨天尤人,于事何补?故在下几年来,力图躬践传统之复兴。毛发听任自然生长,以同于吾之先民,而非为异于他人也。苟能得传统之服饰,固当舍蛮夷而就华夏。俗人视之,必以为怪。然蜀犬吠日,于道何伤?只不知何处可得我华夏之冠裳。窃以为,僧道之常服,盖古之俗服,即汉民族之传统服饰。诸位仁兄不知以为然否。苟能得以确证,愿与诸位有志于复兴之同道共服之。   

   

初看这个问题,总有些怪异的感觉,毕竟中国的汉族人打小就没听说过自己有什末民族服装,受的教育也是重中华民族概念,轻汉民族概念,只知道中国只有少数民族有所谓民族服装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提起汉族自己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所以现在有人提起汉服问题,许多人都会觉得十分奇怪,汉服?哪来的汉服,什么叫汉服?恢复?为什么要恢复,怎么恢复?奇谈怪论吗!   

仅就上面的现象说,恢复汉服的工作是困难的,而现实情况对这项事业更加不利:   

第一 历史和心理的鸿沟。汉服至少存在了三千多年,但从满清强行实行“剃发易服”以来,至今已断流360年,虽说360远小于3000,但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演变来说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这期间经过了近代社会形态的本质性巨变,古老的汉民族服饰对于我们这些饱受晚清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现代汉民来说就显得更加模糊。汉服就像我们从小被人拐走的孩子,事隔十几年重新相认,明知道是亲骨肉而在心理上却难接受,实为可见而不可得。所以,汉服恢复工作的第一个困难是如何跨越认同鸿沟,恢复现代汉民族对自己服饰的认知和感情。


我们希望看到中华大家庭各民族能够天衣无缝地融在一起,到那时就不存在民族问题了。但现实是中国还存在着56个有着自己文化和历史的民族,某几个民族之间还存在着的矛盾,要实现真正的大融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汉民族要起到融合磁石的作用,自我的存在相当重要,试想某一天汉族因认同感的缺失而从事实上消亡的话,中华民族的大厦就真正倒塌了。   

本人支持汉服恢复的事业,也希望各位不要保持沉默了。日本人当然不会天天穿和服,当今世界,各民族服饰的实用性已大大降低,除了一些闭塞的地区外,谁也不会天天穿着满大街走。民族服饰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它是在需要显示民族差异性的场合的展示品,它存在的意义远大于它的实用性。汉服在商店可以买到吗?我看难。如果你到某个服装商店提汉服二字,店主多半会摸不着头脑,最多拿出所谓“唐装”或旗袍、马褂、瓜皮帽之类的满族传统服装来搪塞你(有些网友就遇到过这种事)。“唐装”,旗袍着两种带有强烈满族服饰色彩的装饰现在是国际化了,但他们绝不可能代替汉民族服饰,如果强行代替的话,我认为既是对汉族的不尊重也是对满族的不尊重。而且“唐装“和旗袍上刻有晚清和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印记,穿上它总让人联想到大辫子,瓜皮帽,请安等晚清**社会场景,民族自尊心将受到损害。当然由于西方人的审美观点及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度决定了“唐装”,旗袍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很高,这是事实,我也不反对人们自由选择自己认为美的穿着,“唐装”、旗袍也许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国际上的形象,但强迫它代替汉服是不宜的。西方人几百年前和现在的服饰不同,那是民族自然发展融合的结果,几乎没有强迫融合的因素,而且你知道吗,现在的西方各民族都保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在其偏远农村至今有人穿着。而汉服的断流是出于360年前的一此悲惨的强迫融合过程(不愿多说),造成现在的问题是必然的。我一再声明,恢复汉服饰跟大汉民族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大汉民族主义是什么在各种词典中都能查到,去看看就明白了。   

恢复汉服饰必不必要,各有所见。我只谈我的看法:现在论坛中对当今中国的一些现象声讨得很厉害(如人们普遍缺乏道德意识、中国人不拿中国人当人看、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待强暴和外辱麻木不仁一盘散沙等等),但对这些现象的文化根源缺乏根本认识。在我看来,这些现象不可否认跟当前的社会现实有关,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民族意识模糊,民族精神的虚无是根本的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家都不清楚大家的共同点在哪里,共同的根源在哪里,大家为什么都叫汉人,民族个体间的感情淡漠成为必然,没有感情就没有相互的责任感,没有同情心,没有廉耻感(外国人总以此来嘲笑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其实这把少数民族兄弟都连累进去了,我觉得大体上是在指汉族)。恢复汉服饰的意义在于找回一件器物,不管当今的汉民穿不穿它,但起码要敢说这句话:   

这是我们的服装,这是我们的本色。汉服饰连着汉民族的根,她就是一种图腾,这个作用不是任何故意挑选出来的所谓民族服饰可以代替的。   
     

   汉服的特殊意义   

壮哉汉服。于泱泱五千年,长袖当舞,傲视群侪。   

壮哉汉服,“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族之存,在于衣裳。衣冠华族,所以别于禽兽。故汉服洒脱,在于汉之魂魄。汉服之美,或于风中屹立,或于行揖作别之态,或于柳树婀娜,美酒狂放,骏马奔腾,一举一动间竟得天地间灵气所在。汉人行止之美,得汉服才冠伦于人世之间。   

然而,悲哉汉服,甲申之变,**侵我中原。   

**以野人进文明不可速得,绝文明于蛮荒不过杀戮而足,是故以残暴易我之服装,绝我文化,杀我人民,有明一代,生死分际,不过忠贞与顺降而已。忠贞者,死着华服,顺降者,胡衣胡辫。至此,华夏衣冠为绝。每每思之,情败神伤,痛彻发肤,不能自已。然此役成就汉服之名,其浸染汉族之血泪,复以牺牲者之魄,汉服亦因之为汉魂所附,我族不屈强暴之魂魄,俱聚之百年不散,唯寄望生而降者背负含屈忍辱复兴之责。非如此,生者之存,道德之意不能昭彰;死者之恨,不得以雪。


然悲哉汉服,时至今日,以汉族人口之众,绝祀汉服于今。牺牲者英灵当哀鸣不绝于天地之间。于斯,我辈所负之责何存?我辈有负汉魂矣。   

勾践不过百越之君,尚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概恢复之志,人皆有之,唯我汉族,不思故汉,徒留垢笑于世人。不忘根本,本为古训,今之图之,始觉前途艰难。汉服之兴,其意之重,不在衣冠,汉家魂魄,终可重归中原。   

汉族一日不死,汉服当兴于庙堂之间矣。招我汉魂,时不待我,其为职所在,责之归。 凡我汉族,当心与神归,复我衣裳,明华族为堂皇贵胄,与日月同归,不以小我而废大节。汉装所在,汉魂所系,诋之者,不过心有戚戚,畏汉魂重返,中华重现强汉之魄。   

汉装得复,先贤礼之得存,或祭于天,或告于地,汉家子孙,必为世人敬,世人畏。堂堂中国,亦收四方咸慑之功。吾辈不负华夏之名于此矣。   

于此呼吁同胞,或奔走相告,或考寻溯源,或正其服式,凡尽薄力于兴复汉服之业,必能告慰:先烈之于汉服之死难者。死者于斯亦可瞑目矣。   

还我汉服,彼为暗香盈袖,闻歌起舞之服。   

还我汉服,彼为金戈铁马,英雄泪襟之服。   

还我汉服,此我汉家魂魄所依矣。   

坚持汉服就是坚持自由的精神。   

我们华夏民族是个包容的民族,我们的华夏文化几千年融合了多少外族的风俗,学习了多少外族的技术。但是千年无改的是我们的汉家魂魄,以我为主的融合,以我为主的学习是一条历史的主线。所以,无论怎么吸收怎么融合,到明末我们仍然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华夏的子民,我们仍然可以说胡俗本无惧,汉家有魂魄。   

然而,三百六十年前同一个甲申年。满清的统治让胡俗第一次以摧毁一个民族精神的面貌出现,满清要通过剃发易服摧垮一个民族的自信和尊严,从外表上给一个民族打上奴隶的标签。从这点上说,和纳粹给犹太人的衣服上别上黄色的标志是有共通之处,种族的迫害从肉体上升到对精神的戕害,这是满清给服装的风俗加以的特别含义。   

今天我们要恢复汉服作为我们的民族服装,本质上不是要对抗什么胡风胡俗,脱离现代文明完全恢复古代的衣装形制。而是对这种戕害的外在象征彻底摒弃。除了是对那些因为坚持民族尊严和自由从而选择了留发不留头的人们最好的纪念外,也是对种族歧视和暴力战胜文明最大的轻蔑。这个意义对当今各个民族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恢复汉服还是为了把我们的精神从奴隶状态解放出来,认识到人活着是要有尊严的。这是追求个性自由和深化民主的过程中,必有的作为人性中个性的起端。没有独立个体的自信自尊精神的建立,又谈何实行一个普遍关怀和彼此尊重的社会形态?深化民主永远不能仅仅*政府和知识分子的疾呼,他更加迫切的需要我们的民族摆脱奴隶的精神状态,因为奴隶的精神状态不仅仅是那种愿意成为顺奴的思想,也包括了奴隶们解放自已只是为了当奴隶主的心态。而我们的这种心态却正是满清通过在屠刀下选择剃发易服的形式,给人们在反对残暴和保存生命作了最后的选择。难过的是我们的先人许多选择了生命而不是自尊和自由。这是奴隶的心态第一次全民族的形成,因为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无法告诉自己,自己是中立或者仅仅是选择了沉默。剃发易服用最明确的方式告诉你,你是个投降者,就这样通过被强迫接受一种他族的风俗,完整地完成了一次整个民族屈从于暴力的心理历程。从此投降不再是主要的耻辱,欺骗**一切人类的卑污品质在这个投降面前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了。   


也因此,今天,我们谈民主谈自由都为时尚早,在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面貌之前,没有一个自信自尊的普遍人格的前提下,民主自由只能成为政客的工具。台湾的选举验证了有着奴隶心态的人民在意识形态的鼓动下,以被压迫者的心态寻求当主人的胜利,是怎么样的疯狂,背叛自己的民族,分裂自己的国家也可以是当作选择和代价。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精神,一个自信自尊、不卑不亢精神的回归。被剃发令粉碎了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我们要找回来;被文字狱消灭的诚实和骄傲我们也要找回来!


而三百六十年正是个大圆圈,华夏精神的失落是从被剥夺服装开始的。今天,我们仍然从找回服装开始找回华夏的精神。还我汉家服,归我汉家魄,除了表明汉服作为服装的文化意义,更多的是为了那些和汉服一同被剥夺的每个普通人民的尊严也要找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汉服的美丽也是其次的,她的复兴将不是一个宽衣大袖的时代的复活。她的开始是一个更加尊重人性,尊重自由权利的新时代的开始。毁灭汉服和找回汉服,都是在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有区别的是:三百六十年前,是为了毁灭尊严和自由,为了奴役一个民族用屠刀立就的枷锁。而今天,是为了树立出一个真正的民族魂魄来。   

自由和尊严不是空泛的,他不是知识分子们舞文弄墨的感叹。他是要体现到民族的每个人身上的,汉服不需要有空洞的理论,一段简单真实的对自由坚持的血泪历史,一个服装史上最美丽的服饰,就能唤醒普通人民对美的向往和对自由的坚持。历史和现实将交织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对自由和尊严从没有停止过向往的心路历程。   

也因此,汉服不仅仅是属于一段文化传统,她还属于每个为了自由不惜牺牲的灵魂,无论是三百六十年前的死难者,还是现在对汉服的支持者们,共同的都是对自己选择权利的坚持。   

汉服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为这个民族重新披上自尊自信的新装.   

也因此,恢复汉服不是简单的对一种风俗的改造,她的失去也不能和那些被自然淘汰的风俗相提并论。汉服之所以是汉服,因为她是这个民族曾经用血和泪坚持自由的见证。   

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三百六十年的圆点已经在回归。在坚持自由和尊严的道德战车面前,一切诋毁和动摇都将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致恢复汉服的反对者   

我苦难深重的祖国!   

同胞们,在你们指责我们推销汉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我们本可以安睡于榻上?有没有想过我们在一天的工作后还要来熬夜宣传?有没有想过我们本是天南海北的人,为了理想走到了这里?有没有想过为了华夏失落的文明,我们暗自垂泪……   

在你们指责我们是倭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正在抵制每一件日货?有没有想过我们在为了国家的强盛,高声呐喊?有没有想过为了民族的精神,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你们一再否定汉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曾是华夏文明的骄傲?有没有想过这些曾是我们祖先的创造?有没有想过这些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有没有想过这是我们的执着……   

在你们对我百般质疑的时候,有一群人,一群深爱着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人,在心痛!请记住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为了理想为了民族而奉献的人!   

请记住,这些曾经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文明:汉服、古琴、汉乐、诗词、园林、哲学……   

如果一定要说我们是为了利益,我们都可以公开身份!   

如果一定要谴责自己的同胞,请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中国人!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真确确的事实。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通常以服饰来区分这些同胞民族,披挂银饰的苗族、青布包头,蓄发盘髻的瑶族,纳西族有自己的羊皮披肩,壮族的是黎桶,五色彩袖加斜襟上衣则是土族。这些服饰不但是他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然而,占有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因过去令人频频扼腕的悲剧,几乎丧失了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服饰文化。以至于当有些热爱本民族的人试图穿着这么美丽的过去的服装的时候,竟然会惹来如此大的非议,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诧莫名。   

以为服装对于爱国并无任何贡献的人,固然爱国的口号无比嘹亮,却似乎忘记了,敢于提倡穿汉服的也正是在为弘扬爱国主义尽自己的力量。爱国的人,须先知道什么才是国家。那么国家是什么?是那种狭义地解释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还是包含着国土、国民以及承载着厚重传统的集合体?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奢谈什么爱自己的民族?一个连自己的民族都不爱的人,又何谈什么爱国?一个连国都不爱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讨论为国家作出大大小小的贡献?!   

在爱自己,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的前提下,然后才能去讨论如何地爱国。那么怎么样才是爱国呢?诚然,爱国不是看耍猴,只需有钱的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恐怕没有人会反对,爱国更需要行动,而不是口号。那什么样的行动是爱国呢?捍卫祖国的尊严而抛头颅是爱国,为了保持居住地的卫生不随地吐痰也是爱国;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是爱国,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爱国;为了支持国家买国库券是爱国,制裁一切卖国走狗也是爱国。倡导恢复汉服是件小事,然而对于爱国的人来说,爱国并不分辨贡献的大小与前后。   

喊一句爱国的口号很容易,而真正的爱国,并不仅仅要爱我们辉煌灿烂的过去以及必将同样辉煌灿烂的未来,而且还要艰难地甚至是痛苦地去爱我们屈辱不堪的历史。爱我们的祖国,即要爱它的新鲜衣裳,也要爱它的百孔千疮。   

在中国,也许真的有腐儒,也许他们真的迂腐得不可救药,但如果这个迂腐的腐儒是爱国的,那他就不受那些喊着爱国口号者的指责。更何况,一个人是不是迂腐,是不是腐儒,也不由某些别有用心者来判断。如果提倡深衣汉服就是腐儒,那又何妨做个腐儒?如果爱国就是迂腐,又何妨迂腐?如果为了守护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又何妨做个迂腐的腐儒?   

全世界爱中国的人团结起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