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163|回复: 2

[推荐]红楼大揭谜 系列 3 (共计1--8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6 0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br/><div style="FONT-SIZE: 13px;">陈传坤:陈述红楼真本 2、3章&nbsp;&nbsp;<br/><br/><br/>&nbsp;&nbsp;<br/>§1.2&nbsp;&nbsp;元妃生辰滑稽谁之过?<br/>既然假设后四十回与前80回是一个系统内的元素,那我们不妨首先从“发就顺”的第86回出发。120回《红楼梦》第86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有一段令我们眼花缭乱的描写:<br/><br/>  &nbsp; &nbsp; 宝钗道:“不但是外头的讹言舛错,便在家里的,一听见‘娘娘’两个字,也就都忙 了,过后才明白。这两天那府里这些丫头婆子来说,他们早知道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说:‘你们那里拿得定呢?’他说道:‘前几年正月,外省荐了一个算命的,说是很准。那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独说这正月初一日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老爷和众人说,不管他错不错,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惟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是比肩,那里知道愈比愈好,就象那个好木料,愈经斲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他们把这些话都忘记了,只管瞎忙。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br/><br/>由此文本叙述可知,元春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对照第95回:<br/><br/>“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br/><br/>我们发现可疑之处了。根据《六十甲子顺序表》,甲申年正月初一出生,乙卯年第二天去世,相差31或91年,但只能是三十一岁,绝非文本中的“存年四十三岁”。<br/><br/>一、生年错了。查电子版万年历,甲申年丙寅月只能是1584年 /1644年 /1704年 /1764年,但日子不对,带卯日的分别为1584年初一日、1644年初二日、1764年初三日,其中也只有1584年初一是丙寅月己卯日。在时间叙述的问题上真是“只怕时辰错了”。<br/><br/>二、假如生年时间记述正确,但去世和存年的年份都错了。譬如张爱玲说,古文竖立排版,过录工抄错了,应存年四十一、二岁(古代男子减岁女子进岁,计算可能2-3/岁差数,实际38/39岁)尚可接受。但是一:如果生于甲申年而去世时38/39/40岁,那么当年必定是癸亥年/壬戌年/甲子年,而第95回中“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应该写作癸亥年/ 壬戌年/ 甲子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二,如果去世时的确是43岁,且逝世时是立春交乙卯年寅月,那么她应该逝世于丙寅年是二月十九日。第95回中“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应该写作为丙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在时间叙述的问题上又是“只怕时辰错了”,是否文本过录抄写有误?<br/><br/>三、假如去世、存年的年份是正确的,但生年年份却错了。“是(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正确,那么元春应生于壬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按壬申年查万年历,1632/1692/1752年,除夕、初一、初二三天此三个年份分别为戊戌/己亥/庚子日、庚戌/壬子/辛亥日、壬戌/癸亥/甲子日,均无乙干和卯支日。此情况最不可能存在。<br/><br/>总之,寅/子、和甲/丙,这几个字云泥之别,口读或手书时不可能象张爱玲说的抄写之误的,《红楼梦》第95回的文本中犯了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但现存的程伟元和高鹗元本子都是完全一致,置明显错误若罔闻,听之任之。但仔细琢磨,全书120回,正儿八经的天干地支纪年只有这一处详细使用了。应该是作者慎重提笔的。<br/><br/>可见元春的生、死、年三者记述都错了。也是故意“抖搂” 的?<br/><br/><br/><br/>§1.3 存年四十三岁之不可能?<br/><br/>对于元春的存年岁数,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陈林在《红楼梦时间秘密》中分析,从文本前80回的情节来看,元春薨时的年龄绝不可能是43岁,只能31岁:<br/><br/>按照后40回作者的安排,贾宝玉在元春去世时大约16岁。如果元春死时43岁,那么她竟然比胞弟宝玉大了27岁,这是不合情理的。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滋ⅰ沸吹剑?蹦甓宋缃诤螅?醴蛉丝耷蠹终?灰?虮τ瘢??担骸拔胰缃褚呀?煳迨?甑娜耍?挥姓飧瞿跽稀!闭庖磺榻诰嗬朐?喝ナ廊掌诓坏?年时间。如果元春死时43岁,那么王夫人此时最多54岁。难道王夫人在11岁时就生下了元春?难道王夫人不满10岁就嫁给了贾政?从小说的情节和日常生活的逻辑来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的错误还不止于此,在关于元春年龄安排的问题上,这位作者也犯了一个明显的情理和逻辑上的错误。从小说前80回的情节来看,在31岁和43岁这两个存年数中,元春死时的年龄只可能是31岁,而绝不可能是43岁。按照后40回作者的安排,贾宝玉在元春去世时大约16岁。如果元春死时43岁,那么她竟然比胞弟宝玉大了27岁,这是不合情理的。<br/><br/>  1998年,徐子余《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虎兔相逢”解作康雍两朝交替之年新证》的论文,也对元春年龄的错误作了细致的分析,但他明白地承认自己无法解释这个错误的由来:<br/><br/>  如果按元春死于甲寅年算,则存年三十一。这样才与前八十回有关人物的年龄相适应。第三十三回写贾政笞挞宝玉时,王夫人曾说:“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按此推算,年后元春死时,王夫人也只有五十挂零。如果元春存年四十三岁,那么母女相差最多只有十岁,显然不合常情。如果元春存年三十一岁,那么, 她比母亲小二十来岁,就合乎常情了。还有冷子兴说,王夫人先生贾珠,次生元春,再次生宝玉。如果把王夫人生元春定在二十来岁,那么,在这以前一二年生贾珠,三十多岁生宝玉,而宝玉挨打时约十五岁,元春比宝玉长十余岁。这样,作者介绍说“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也就合情合理了。如果元春存年四十三,长宝玉二十来岁,那么,宝玉三四岁时,元春早已选入宫中作女史了,哪有机会教授宝玉?总之,元春存年三十一岁,才与前八十回所写王夫人和宝玉的年龄相适应。旧时以干支纪年,文人都能算出从甲申到甲寅是三十一年,到乙卯是三十二年,但续作者却算错了。何以会在这种常识性的问题上出差错呢?这真使人疑惑不解。<br/><br/> 从“续作说”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定会让人感到疑惑不解。其实,这是想当然的。红学家周思远说是“陈林现象”,“是谁还是大清法律规定只能是31岁,而不是43岁?至今没有历史文献资料支持。”<br/><br/>我的看法是:一、按照古代纪年,张爱玲说的元妃存年实际为38/39岁(虚岁四十一、二岁),如果元春存世四十一、二岁,胞弟贾宝玉在她去世时大约16岁,大了20岁左右,推知元妃入宫作女使时20多岁,这是合情理的吗?合理的。<br/><br/>譬如,有史料记载,容妃和卓氏(1734—1788),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回族人,即传说中的香妃。乾隆二十五年入宫封为和贵人,时年二十七岁。深受皇太后喜爱,进宫第三年册封为容嫔,时年二十九岁。乾隆三十年随夫君、太后、皇后、令贵妃、庆妃以及孝贤皇后之弟傅恒等人南巡,一路上乾隆还遵照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的习俗赏赐给容嫔特制的饭菜。又如,恂嫔 (?—1761)霍硕特氏,亦作郭氏,台吉乌巴什之女。生年不详,生辰为十二月二十四日。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新封郭常在(1759),二十五年晋郭贵人(1761年),二十六年八月扈从木兰,八月二十七日突发急病,薨于行在。<br/><br/>二:王夫人此时最多54岁。王夫人在15/16岁时生下了元春。这合乎古代13岁“及笈”的习惯,13-16岁“女字”、“弄璋之喜”再正常不过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关于适婚年龄的法律规定来看,女子通常在14岁左右出嫁,男子通常在16岁左右结婚。例如《钦定大清通礼》卷二十四《嘉礼》规定:<br/><br/>  官员(七品以上)自昏及为子孙主昏,豫访门第清白女、年齿相当者,使媒氏往通言俟许。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身及主昏者无期以上服,皆可行。(下士、庶人同。)<br/><br/>这就是说,陈林论证的“元春死时只可能是‘存年31岁’,而绝不可能是43岁,元春只比宝玉大15岁左右。”是误解,偏证不能成立。<br/><br/>此外存年41、2岁,还可以和文本再比兑看看,依然成立。<br/><br/>一、“存年四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差距,胞弟贾宝玉比元春大了20岁左右,正如第18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所写“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br/><br/>二、最早指出关于元春去世时年龄安排的常识性错误的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一位署名“苕溪渔隐”的红楼爱好者。他在当年刊刻的《痴人说梦》中指出:“贾妃薨逝,存年四十三岁。”(九十五回)案八十六回云元妃生于甲申年,而此回云“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甲申至乙卯仅止三十二年。年四十三岁当改三十二岁。<br/><br/> &nbsp; &nbsp; 三、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对这个错误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胆的猜测:<br/><br/>元妃亡年四十三岁,我记得最初读到的时候非常感到突兀。一般读者看元妃省亲,总以为是个年轻的美人,因为刚册立为妃子。元春宝玉姊弟相差的年龄,第二回与第十八回矛盾。光看第十八回,元春进宫时宝玉三四岁。<br/><br/>康熙雍正选秀女都是十三岁以上,假定十三岁入宫,比宝玉大九岁。省亲那年他十三岁,她二十二岁,册立为妃正差不多。写她四十一、二岁死,已经有人指出她三十八岁才立为妃。册立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中风而死,是续书一贯的“杀风景”,却是任何续《红楼梦》的人再也编造不出来的,确是像知道曹家这位福晋的岁数。他是否太熟悉曹家的事,写到这里就像冲口而出,照实写下四十一二岁?<br/><br/>张爱玲所说的“曹家这位福晋(王妃)”,指的是曹雪芹的大姑、曹寅的长女、由康熙皇帝指婚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嫁给平郡王纳尔苏的曹佳,想当然耳。在她看来,曹佳就是元春的原型人物,就象刘心武猜测写小说似的。张爱玲坚信后40回是续书,但她并不认为程伟元和高鹗是续书作者。她提出了续书作者知道曹佳的岁数、非常熟悉曹家的事情这样的疑问。<br/><br/>《红楼梦》自乾隆中后期开始广泛流传到清末民初的大约160年间,从现在发现并公开的史料来看,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虽然小说明写曹雪芹对初稿披阅增删,分章纂回(土默热最近用文艺比较,解作洪升的“传奇初稿”改编成了小说《石头记》,尚难确立,但是对于雪芹的身份则莫衷一是,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七章《史事稽年》中写到,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页五十二引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br/><br/>谒宋于庭丈(翔凤)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br/><br/>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乾隆皇帝也不知道小说所写究竟是何人何事,“然之”就是肯定了“不知所指”这个情况。然后,乾隆皇帝又作出了自己的推测:小说大概、也许写的是明珠家的事情吧。<br/><br/>且不说历史上是否真有乾隆读红楼这回事,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程伟元和高鹗的时代,没有哪位读者知道小说情节人物的历史原型。这样看来,张爱玲所谓“续书作者知道曹佳的岁数,非常熟悉曹家的事情”的猜测,反面即可能就是续书=作者,原作如此。存年四十一、二岁极有可能。<br/><br/>总之,不论31岁还是41岁,生死的年份并不符合文本,客观上都合情、合理。<br/><br/><br/><br/>第二章“元”来如此<br/><br/><br/><br/>§2.1 元春生辰为哪般?<br/> &nbsp;&nbsp;究竟元春年龄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不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明显破绽,“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否还有其他确凿的证据支持此论断吗?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后40回的文本作者故意设置这些错误究竟是何用意,顺藤摸瓜地梳理下去,看看究竟能够发现什么大的惊心埋伏。 <br/><br/>我们使用实验控制法和排除法,仔细对证看看文本陈述矛盾否,尤其对照关键回目,尝试用31岁和43岁分别“试商”,核对集合系列现象是否符合文本关卡。<br/><br/>  《红楼梦》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到了元春判词:<br/><br/>  &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br/><br/>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第78页)<br/><br/>其中“兕”是指“犀牛类猛兽”。“虎兕”,原作“虎兔”,甲戌、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均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三卷本120回从己卯、梦稿本改。<br/><br/>  第九十五回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第1344页)根据地支、节气与农历十二个月的关系可知,后40回的作者将“虎兕(兔)相逢大梦归”这一句判词明确解释成了元春去世日期的时间特征。如果作“虎兕”,则是指“十二月(丑月)立春,寅(虎)月与丑(牛)月相交”;如果作“虎兔”,则是指“寅(虎)年十二月立春,交卯(兔)年寅月”。由此看来,无论第五回的判词究竟是作“虎兔”还是作“虎兕”,第九十五回对元春去世日期的描写,都是符合前80回作者文本字面意思的。<br/><br/>  &nbsp;&nbsp;清朝入关后,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弃明朝的“大统历”而改用“时宪历”,颁行《时宪万年书》,“时宪历”一直施行到清末。郑鹤声编撰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上起1516年(明代中叶正德十一年),下迄1941年(民国三十年),将阴历的年月日与阳历的年月日一一对照排列,其中“节气纪载,自清世祖顺治二年起,全以《万年书》为依据”;书的中缝,从上到下,排有当年的干支、公元和朝代年号纪元。因此《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所载的小说作者所处时代的干支历日和节气等资料数据,与他创作时所依据的历法资料和天象数据是完全一致的。<br/><br/>康熙皇帝后四次南巡至和江宁等地,都是由曹寅接驾。由此可以确定:考察元春去世日期的上限是1703年。文本是由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首次刊印出版的。无论作者是谁,后40回所载的历法情况(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也应该与其亲身经历有关,并且绝不会在乾隆辛亥冬至之后。因此考察元春去世日期的时续下限为1792。用《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在后40回作者生活与创作的年代中,究竟有没有某寅年十二月立春、某卯年寅月的情况。<br/><br/>陈林《红楼梦时间解密》推论与此迥然抵牾,他论证说:<br/><br/>元春只可能死于寅年十二月立春后的十二月底或卯年正月初某日,因此可以首先排除两个年份:1711年和1771年。在剩下来的两个年份中,只有“1723年2月4日,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惟一恰当的时间。也就是说,后40回作者所暗示的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一定是在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理由如下:<br/><br/>  (1)这个日期符合笔者对其真实去世日期的判断,即按照小说上下文来推断,元春必然死于十二月底或一月初,而不是十二月十九日。如果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下午3时左右立春之后),则可以推断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有意将“廿九”改编成了“十九”。这就是说,小说作者很有可能在真实日期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数字笔画以隐瞒小说情节的真实朝代年纪。如果元春死于壬寅年十二月立春之后一日,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可知她死于癸卯年正月初一。<br/><br/>  (2)不论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还是死于次年正月初一,她都是死于雍正元年年初。这个日期非同小可,绝非偶然,它必然是后40回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这个日期对于小说中的贾府和历史上的曹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br/><br/>  元春之死,是贾府败落的导火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潜伏已久的种种危机终于汇聚在一起,来了一个总爆发,导致贾府被查抄。对于现实中的曹家而言,“虎兔(兕)相逢”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临界点。<br/><br/>  康熙六十一年正是壬寅年,康熙在位61年,曹家因为与康熙的特殊关系也享尽荣华富贵,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康熙于壬寅年壬寅月十一月十七日(1722年12月24日)驾崩;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康熙第四子即位,以第二年癸卯年(1723年)为雍正元年,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正好在立春后一日,即1723年2月5日。<br/><br/>笔者经过查电子万年历索证,腊月十八日立春并不是稀有之事,甚至找到年份有7、8个,因此可以成为小说作者创作的现实依据。从1703到1791年间,“寅年十二月立春”的年份如下:<br/><br/>1703月2月4日,癸未年是腊月十九,1704年,乙未年腊月廿九日,<br/><br/>1706年2月4日,癸未年十二月廿一日,<br/><br/>1711年2月4日,庚寅年十二月十七日,16时58分,或16时44分<br/><br/>  1723年2月4日,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时5分,或14时51分<br/><br/>  1747年2月4日,丙寅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0时46分,或10时31分<br/><br/>  1771年2月4日,庚寅年十二月二十日,6时32分,或6时15分<br/><br/>其中,符合 “寅年十二月17日-19日立春” 条件的年份应有1703年、1711年。可见陈林“首先排除两个年份:1711年和1771年,剩下来的两个年份中,只有“1723年2月4日,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惟一恰当的时间”是错误的!<br/><br/>但是1703年2月4日年,为壬午年腊月乙未日/十九日18:44:20时立春,交癸未年甲寅月乙未日,表述为:是(应为逝)年甲寅年(月)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这与第95回: 元春“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明显不合。只有1703年可取用。也就是说,后40回作者所暗示的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并非象陈林言之凿凿的“一定是在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按纪年法,说真实的文本应为:元春逝世的时间是公历1711年2月5日——(康熙50年)辛卯年庚寅月戊寅日(腊月十八日),(逢辛卯年庚寅月十七日/丁丑日16:58:34时立春)。<br/><br/>其实,解读文本表述,标点还可以这样的:<br/><br/>是(应为逝)年甲(应为某天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一、二岁。(实际40/39岁或31岁)<br/><br/>这符合第95回: 元春“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br/><br/>笔者由此推论:一、符合笔者对其真实去世日期的判断,即按照小说上下文来推断,元春逝世十八日,不是公认的立春次日即十二月十九日。不会出现象陈林说的“如果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下午3时左右立春之后),则可以推断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有意将“廿九”改编成了“十九”。这就是说,小说作者很有可能在真实日期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数字笔画以隐瞒小说情节的真实朝代年纪。如果元春死于壬寅年十二月立春之后一日,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可知她死于癸卯年正月初一。”他“不论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还是死于次年正月初一,她都是死于雍正元年年初。”目的是推论“这个日期非同小可,绝非偶然,它必然是后40回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这个日期对于小说中的贾府和历史上的曹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br/><br/>二、陈林改造时间,循环假设。说:元春去世时间是公历1711年2月5日——(康熙50年)辛卯年庚寅月戊寅日(腊月十八日)。存年39岁或30岁,那么生于1681年或者1692年。目的是为了论证预先设定的框框:<br/><br/>元春之死,是贾府败落的导火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潜伏已久的种种危机终于汇聚在一起,来了一个总爆发,导致贾府被查抄。对于现实中的“虎兔(兕)相逢”更是败落的临界点。康熙23年—51年,从1684年,曹寅由接父亲曹玺织造到1712年7月毙命,曹家因为与康熙的特殊关系也享尽荣华富贵,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康熙于壬寅年壬寅月十一月十七日(1722年12月24日)驾崩;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康熙第四子即位,以第二年癸卯年(1723年)为雍正元年,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正好在立春后一日,即1723年2月5日。通过对历法资料的查证和辨析,陈林论证了“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必定是康熙61年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能够在小说中做出如此精心安排设计的,必然是前80回的作者本人,而绝不可能是与曹家毫无关系的外人。也就是说,前80回和后40回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r/><br/>很显然,陈林是改造了几处关键的控制变量,导致因变量太多,问题复杂化了,所以控制实验的结果可信度不高。陈林通过改动元妃生辰时令,推断元春生平1692——1723年,完全附会历史时间——比附较厉害。而且以后推论还有可能依次推论、改造样本纯粹性,何来科学性。<br/><br/><br/><br/>其实,我们更简单的做法是“舍车保帅”——鉴于120回《红楼梦》文本只有一处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文本中上千处用的纪年法是节令和排列数字法的系列物理现象,以及文本结构符合对称的循环功能,我们完全可以假设文本信息系统排除节令纪年是假造的可能,直接用元春存年31岁和43岁分别“试商”。<br/><br/>下节的论证是基于以下假设条件的可证伪性功能:<br/><br/>1、干支纪年法在文本系统中存在的几率近忽略不计,可以完全抛弃不顾,直接拿系列节令数字样本尝试 ;<br/><br/>2、拿来的系统抽样符合信息分类的三个特性,即互斥性、纯粹性和完备性。<br/><br/>3、回头再来比兑、验证,看那种情况更“契合”文本信息叙述。<br/><br/>§2.2“元”来如此<br/>从上章的讨论可以看出,后40回的作者在元春去世日期的问题上进行了精心的处理。第一章已经论证过,在《红楼梦》自乾隆中后期开始广泛流传到清末民初的大约160年间,从现在发现并公开的史料来看,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后40回作者在时间叙述问题上不会出现的明显破绽而构成了一个“证据链”:后40回的作者与前80回的作者是同一个人,120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br/><br/>那么我们现在就顺理成章推算元春的生辰。我们遴选确定文本系统抽样标准参数:元春“贵重的很”的命理特征是出生和去世的节气时令——“生于正月初一”和“逝世时腊月十九日,腊月十八日立春”。共有三个特性:1、元月初一立春;&nbsp;&nbsp;2、若干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 3、年干有寅、卯或辰。<br/><br/>此外,还要界定年份范围。史料可查的重大时间是——120回《红楼梦》文本第16回“贾元春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王熙凤和赵嬷嬷关于“太祖皇帝仿舜南巡”的对话以及有关的史料记载可知,小说所写的故事大致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太祖皇帝六次南巡,独甄家“接驾四次”的描述,如果是自传体作品,将取材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以江宁织造曹寅的织造署和居所为行宫这个独一无二的史实。第十七、十八回所写的元妃省亲的情节,可能是隐射康熙南巡、曹寅接驾的史实,也可能是作者根据曹家某位王妃省亲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以后再证。<br/><br/>从小说文本来看,“千载稀逢的太祖皇帝六次南巡,甄家接驾四次,早生二三十年就赶上了。”元春是在“太祖皇帝”南巡、江南甄家“接驾四次”之后去世的。确切地说,根据小说各回年代之间大致的关系来推断,元春是在第十六回所写情节的大约4、5年之后去世的。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六次南巡的起、止时间分别如下: <br/><br/>第一次南巡:二十三年甲子九月辛卯(二十八日)(1684年11月5日)启銮;(十一月)庚寅(1685年1月3日),上还京。<br/><br/>第二次南巡:二十八年己巳春正月丙子(1689年1月28日)启銮;三月丙戌(4月8日),上还京。 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己卯二月癸卯(1699年3月4日),上奉皇太后南巡启銮;五月乙酉(6月14日),上奉皇太后还宫。  <br/><br/>第四次南巡:四十二年癸未春正月壬戌(1703年3月3日),上南巡阅河;三月庚申(4月30日),上还京。</div>[em09]
发表于 2007-1-19 23: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2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没有读哦~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9-22 18: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