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 : A- }( }) q& v3 B9 {2 m( |8 w
% v6 I7 m+ a% ^) W 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 Y% s$ [. _, t4 k% q$ j) y( Y- B, g" J. e0 e) [5 L
消息从大宋传到辽国,彪悍的辽国君主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你说什么?他老人家怎么就过世了?”说着眼泪就掉下来:“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3 z, [ A V d* k7 I2 K$ x1 E
) @5 Q9 ~% F& \6 `. R; C, l 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皇帝做到了这份上,大有“偶像巨星”之势。直到700年后,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 m( b8 c/ K$ I' q% @" S6 m* q0 k( B( J* c) N) G1 ]. Q
【爹不疼娘不爱】
0 W; v: e% @/ `$ D& k6 H( W5 d. H4 G+ g* K. c" }
宋仁宗出生时,那一声婴儿的啼哭,让伸长脖子的文武百官大大松了口气——在他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夭折了。于是他取名“受益”,5岁封庆国公,9岁为太子,13岁老爹一驾崩就改名赵祯,登基为帝。
. C6 i0 e9 N2 @4 J. K" N& z# M' L& ~( `% z+ P s( r% t: n
比起后世的九子夺嫡、你死我活,这家伙的好命,足以叫历代皇子们嫉妒。
+ _4 q E$ V/ W& r; @" J d+ N5 S2 w. F1 w: H; Z
但殊不知,宋仁宗的少年时光,却过得异常艰难——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了丢脸的“澶渊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时刻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他越看儿子,越有“被害幻想症”:干脆,我先下手为强吧。 8 q% D9 S- n6 S; V
+ w+ @" f% I6 m4 U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陛下还有几个儿子,能让你想杀就杀?”这才让真宗正视一个后果:杀了太子,就绝嗣了。 5 z" q: @+ t. M7 U& g8 ^/ L0 W, ^
0 l6 _% _6 X: Q, I' w& Y& o 太子一条小命虽然保住,可父亲的猜疑并没缓解。弥留之际,真宗满脑子都在想:这儿子不可信,只有把权力交给皇后。
# Q+ p& a8 ?4 n! o( d( z
9 s6 {, f# i& R+ y 经过父亲的“严防死守”,13岁的少年赵祯即位之后,也没什么舒心日子,最大的考验来自他的“母后”——章献太后。 8 M" H- I1 V# J! [. P
8 }. f* k) @$ R
拜《狸猫换太子》的“戏说”所赐,人人都知道,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而章献太后正是戏中的坏人刘皇后。但实际上,章献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聪慧敏捷,颇有政治头脑。她理所当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11年。 + u* Q( y7 P% z
& _% W! E4 @+ c3 X) G
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就不想放弃;更何况,从深宫走到朝廷上的聪颖女子,前朝就有一个武则天。章献太后把皇袍披到身上,故意问大臣:“你说,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呀?” * Y1 v9 H/ y4 x% G; g, r. I
2 t0 a' r" k) ~
这个小动作让气氛紧张起来,太后和臣子开始了权力拉锯。好笑的是,双方打出的旗号都是“保护天子”。年少的赵祯,成了这两派斗争中的挡箭牌,也成了他们互掷的矛,皇位之上如履薄冰。
' }& V) l/ Y: m* z" c* s- ?( H
如果赵祯只是个昏庸的草包,那倒罢了,日子混混也就过去了。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时,就能一眼洞穿父亲的宠臣王若钦“实是奸邪”。这样敏锐的孩子成了“夹心饼干”,会有怎样的内心煎熬?唯一能让后世浮想联翩的是,在这11年里,他酷爱书法,一手“飞白体”,练得极为神妙。或许,练字就是练心。 9 h2 M8 W5 N/ M; i" l( F7 b j4 l
' \# Q" H3 O# A/ s 也因此,赵祯成了一个异数——从吕雉到慈禧,中国不乏母后掌权,在她们身边长大的小皇帝,要么敏感怯懦,要么偏激残暴。但赵祯却有了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事的宽仁。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势——高潮短暂,余音很长。 3 g$ w# f' \* {3 l o
/ n2 z- j4 z6 R5 g
【短命的范仲淹新政】 - \% E4 g% R& Q; b' _# E d
* S e, L7 l; E' s8 X) x
公元1033年,宋仁宗亲政。
5 S7 d% z3 J) s6 k. l9 A" }/ X3 G8 N g0 F" U
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烂摊子:老爹当年爱面子、好排场,为了弥补“澶渊之盟”里受伤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气把“五岳”都封禅了。想当年,唐太宗想封禅一座华山,都因为太贵而作罢。可想而知,宋朝的国库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 B/ U9 N2 C8 [! I$ i
2 F" d7 w3 X3 c 宋仁宗的第一把火,就是抓经济。对外平息战争,对内作风俭朴,从而扭转了经济颓势,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至此,他才腾出手来,寻觅合适的改革经纪人。
* e0 x. e$ ?. H# U& A2 \# e- s- B# \: g# P" B" e! p
几经斟酌,在群众中呼声很高的范仲淹,进入视野。1048年,宋仁宗宣布全新的“内阁名单”:调范仲淹回京,任参知政事(即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一道主持朝政。 8 H& i0 n8 Z* L
( M. ~: K6 ~( `4 k! ^+ y 范仲淹从政已经28年,改革在他脑子里酝酿已久,十大政策一挥而就——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当场拍板:准奏,全国执行。 ( b+ p W: J- a' g) o
0 M. I$ h9 r9 X! ^$ T 但是,仅仅1年零4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吗?不。历朝历代,改革者如商鞅车裂、张居正掘坟,比比皆是,可小范毫发无损,“圣眷”不可谓不深。是政敌暗算他了吗?也不尽然。学几笔小范亲信的字体、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这样拙劣的政治伎俩,宋仁宗不会看不出。 , A$ r4 q5 o7 ]5 p9 S; V
4 m6 ?* L3 S2 B% |; l) v8 N1 R 问题只在于,操之过急。 / C. U0 g* I% ^9 b; |8 t
) h# ~2 x. q7 g d/ I( }
有一次,范仲淹审查一份官员名单,不称职的都毫不客气一笔勾销。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小范呀,你笔一勾,可害苦一家人。”
+ C% {9 {& X4 Y- X. N7 r" x: E
6 n9 r7 A8 d; k0 K/ z* ]9 k3 L 范仲淹严肃地说:“不害一家苦,那就害了一路百姓苦。”
/ d& u' i! g# O
2 H# y5 Y: t0 d3 l. l, Z* S) [, \' c 富弼哑然了。不错,官员要严格选拔;可你只看一眼名单,又凭什么认定昏官呢?范仲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言简意赅地找到改革的目标,却找不到复杂精细的实施办法。面对那封假造的退位信,宋仁宗看到了潜在的危机:群臣惶惶,小范孤立,新政还怎么执行?他果断地叫停了。 + o6 L5 P7 P* `3 s$ B
$ _9 E8 @1 [3 c& |1 V: W: u1 b- t
【文人最好的时代】 ' ^6 o4 V; |& P4 |: W# F6 e! i8 X% B
0 o! S; \ I+ z0 N( F( W! t 范仲淹离去了,岳阳楼留下他文人的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宋仁宗不会离去,开封城延续着他政治的部署——文彦博,一个有些保守的大贵族,接替了小范的宰相职位。
4 i$ U0 t6 B* V" q4 f- y5 `* g
- g3 U. a$ F; I0 Y( ^, U! g 这一次,宋仁宗选对了改革的经纪人。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彦博以沉默而实干的姿态,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图,不动声色地贯彻了下去。和他一道的,是包拯、杜衍这批能臣。没有口号、没有激辩,小范的十大政策,一条条修改,变得可以操作了。 & A4 L* Z }8 H1 N' Y
' r* w1 d2 @* d4 r& S: A# M) u4 F
1050年前后,文彦博觉得,宋仁宗在四川试点多年的纸币“交子”,向全国推广的时机成熟了。陕西长安的官员“立功”心切,说干脆废止铁钱,只用纸币吧。此言一出,老百姓连忙抛售铁钱、抢购货物,长安经济陷于混乱。紧急关头,文彦博并没有强制推行“交子”,而是拿出了自己家里的丝绸,来到长安:“来来来,今日我卖丝绸,只收铁钱。”一下子就稳定了民心。从那以后,朝廷再推广“交子”,就没有阻力了,因为百姓对主政者有了信任。
0 Q) Z; r$ }$ k% u3 O+ P$ B+ U, ^7 d$ `6 T) _4 v, J
或许,宋仁宗这种含蓄渐进的方式,错过了大变革的可能时机,治不好国家的病根;又或许,这种方式的成功,过分依赖他个人的宽仁魅力,而令后世之君难以效仿。但无论如何,新党旧党的争议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荟萃的一座高峰到来了——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
0 F) H/ k3 v9 M) a
3 O7 C0 h# ]! ]# H) J* s& r$ W 很多年以后,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宋神宗又恢复了祖父仁宗的温和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辽国人或许不会懂得,他们敬畏的这个宋朝皇帝,为什么叫“仁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被尊称为“仁宗”的皇帝,并造就了北宋一世繁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