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598|回复: 6

北宋最成功的皇帝: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泪流满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5 07: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  
& v$ V2 U5 [2 K# J2 B
. J+ K5 a0 ~0 X3 Y; T  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7 [& u: R* b3 o; s) \
# Z8 a9 Q8 k; M, d) F4 a, b; F
  消息从大宋传到辽国,彪悍的辽国君主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你说什么?他老人家怎么就过世了?”说着眼泪就掉下来:“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 G3 i  v+ [* G/ u

! K# O  M$ \" ?/ f/ m  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皇帝做到了这份上,大有“偶像巨星”之势。直到700年后,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 g/ o: W) m% M5 l0 ~1 w9 p
8 k; a, k0 q' L
  【爹不疼娘不爱】  
. t, S" K& R& W1 _# U+ ~) J  K* N$ G. o, M
  宋仁宗出生时,那一声婴儿的啼哭,让伸长脖子的文武百官大大松了口气——在他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夭折了。于是他取名“受益”,5岁封庆国公,9岁为太子,13岁老爹一驾崩就改名赵祯,登基为帝。  5 n8 W' P0 k7 X4 [+ N

5 u. d( ]1 y3 c  比起后世的九子夺嫡、你死我活,这家伙的好命,足以叫历代皇子们嫉妒。  - d/ U8 C" ?+ j( {% o

3 o; f& M0 d/ q" _  但殊不知,宋仁宗的少年时光,却过得异常艰难——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了丢脸的“澶渊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时刻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他越看儿子,越有“被害幻想症”:干脆,我先下手为强吧。  
" \' i2 f; j: w# q: u5 m5 ^
2 b3 ]6 j0 J& t6 A& A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陛下还有几个儿子,能让你想杀就杀?”这才让真宗正视一个后果:杀了太子,就绝嗣了。  8 n! n: j8 V/ x  G5 E

, e* ^$ F" y& q" S7 }& a% I+ u; j- ?  太子一条小命虽然保住,可父亲的猜疑并没缓解。弥留之际,真宗满脑子都在想:这儿子不可信,只有把权力交给皇后。  
5 E3 n  \% C5 b4 ?- `5 v  r, {6 t9 M- D7 p2 j& {" V. x
  经过父亲的“严防死守”,13岁的少年赵祯即位之后,也没什么舒心日子,最大的考验来自他的“母后”——章献太后。  : e( a4 l* U& u( z2 x: j
+ r! @* w5 C; r0 p8 L% l; U& R
  拜《狸猫换太子》的“戏说”所赐,人人都知道,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而章献太后正是戏中的坏人刘皇后。但实际上,章献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聪慧敏捷,颇有政治头脑。她理所当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11年。  ; J6 ^2 l, H# Z- b9 E

; F! Z( L2 H8 Y6 W' b  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就不想放弃;更何况,从深宫走到朝廷上的聪颖女子,前朝就有一个武则天。章献太后把皇袍披到身上,故意问大臣:“你说,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呀?”  
* V9 }# j; f6 d$ p1 @( [  A2 o" P1 o
  这个小动作让气氛紧张起来,太后和臣子开始了权力拉锯。好笑的是,双方打出的旗号都是“保护天子”。年少的赵祯,成了这两派斗争中的挡箭牌,也成了他们互掷的矛,皇位之上如履薄冰。  / @; x; C# g: m- ]1 B5 `

5 B: C/ J# G; y. D$ Q  如果赵祯只是个昏庸的草包,那倒罢了,日子混混也就过去了。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时,就能一眼洞穿父亲的宠臣王若钦“实是奸邪”。这样敏锐的孩子成了“夹心饼干”,会有怎样的内心煎熬?唯一能让后世浮想联翩的是,在这11年里,他酷爱书法,一手“飞白体”,练得极为神妙。或许,练字就是练心。  
$ N  x% ?. F6 M' x% a2 l9 x2 p+ q, _8 M, Z6 L  O7 _3 [
  也因此,赵祯成了一个异数——从吕雉到慈禧,中国不乏母后掌权,在她们身边长大的小皇帝,要么敏感怯懦,要么偏激残暴。但赵祯却有了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事的宽仁。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势——高潮短暂,余音很长。  
" H( C! w9 \+ T6 f" F
6 Z/ a9 X; W1 C  【短命的范仲淹新政】  
/ a& N3 K/ c4 n; h; F5 \: T* S7 s3 d; G  s7 a  `+ A
  公元1033年,宋仁宗亲政。  
3 Q, B  O% _) }9 E% `0 b, W- C5 I$ A
! _+ o& G4 C. T8 h4 C  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烂摊子:老爹当年爱面子、好排场,为了弥补“澶渊之盟”里受伤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气把“五岳”都封禅了。想当年,唐太宗想封禅一座华山,都因为太贵而作罢。可想而知,宋朝的国库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Q, t  Y9 J4 }7 W" C8 i6 J
# l& r# I" D/ C2 U  k4 n9 \/ n
  宋仁宗的第一把火,就是抓经济。对外平息战争,对内作风俭朴,从而扭转了经济颓势,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至此,他才腾出手来,寻觅合适的改革经纪人。  1 k/ ?( b- x0 j
3 v# `4 @0 B! V, [* Z# j' p
  几经斟酌,在群众中呼声很高的范仲淹,进入视野。1048年,宋仁宗宣布全新的“内阁名单”:调范仲淹回京,任参知政事(即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一道主持朝政。  0 L& |) A, @7 E) J. i

, z; H5 S! X# s  范仲淹从政已经28年,改革在他脑子里酝酿已久,十大政策一挥而就——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当场拍板:准奏,全国执行。  ! N( P) a" Q1 V+ q3 o* X% U
, G5 Y2 ?* l8 U
  但是,仅仅1年零4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吗?不。历朝历代,改革者如商鞅车裂、张居正掘坟,比比皆是,可小范毫发无损,“圣眷”不可谓不深。是政敌暗算他了吗?也不尽然。学几笔小范亲信的字体、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这样拙劣的政治伎俩,宋仁宗不会看不出。  
# e8 F7 ^! u9 j; {& C# h, ^, \2 L( l
; {% r! D1 h4 z7 M" M  S  问题只在于,操之过急。  
. |" ^9 [$ E+ H% y1 u4 ?: _0 }- d7 l1 n5 N# V4 ?, U, @; D
  有一次,范仲淹审查一份官员名单,不称职的都毫不客气一笔勾销。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小范呀,你笔一勾,可害苦一家人。”  
0 p. w% y, G: p
. A, D3 v$ X: c4 ]  r  范仲淹严肃地说:“不害一家苦,那就害了一路百姓苦。”  - ]5 c1 L! ^7 V
$ u  K; m$ R+ V7 ?) h4 g' X
  富弼哑然了。不错,官员要严格选拔;可你只看一眼名单,又凭什么认定昏官呢?范仲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言简意赅地找到改革的目标,却找不到复杂精细的实施办法。面对那封假造的退位信,宋仁宗看到了潜在的危机:群臣惶惶,小范孤立,新政还怎么执行?他果断地叫停了。  4 i% W2 B/ r' z; ?0 \' V

: O2 l- w) M1 p- j( A+ ^  【文人最好的时代】    Y8 H! {4 Q( |7 m/ J
( ]4 i2 o; F0 `/ r+ G! X
  范仲淹离去了,岳阳楼留下他文人的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宋仁宗不会离去,开封城延续着他政治的部署——文彦博,一个有些保守的大贵族,接替了小范的宰相职位。  
, N7 K" x8 }; e% {, O, J0 b. z) x' `, Y3 X* ?
  这一次,宋仁宗选对了改革的经纪人。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彦博以沉默而实干的姿态,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图,不动声色地贯彻了下去。和他一道的,是包拯、杜衍这批能臣。没有口号、没有激辩,小范的十大政策,一条条修改,变得可以操作了。  1 z- x% g( x' E9 c
+ P5 s2 {; i1 C
  1050年前后,文彦博觉得,宋仁宗在四川试点多年的纸币“交子”,向全国推广的时机成熟了。陕西长安的官员“立功”心切,说干脆废止铁钱,只用纸币吧。此言一出,老百姓连忙抛售铁钱、抢购货物,长安经济陷于混乱。紧急关头,文彦博并没有强制推行“交子”,而是拿出了自己家里的丝绸,来到长安:“来来来,今日我卖丝绸,只收铁钱。”一下子就稳定了民心。从那以后,朝廷再推广“交子”,就没有阻力了,因为百姓对主政者有了信任。  
* C6 _  n; o; O  k0 B" R3 N' R3 T) A6 D$ ~% v6 E/ _7 H! X
  或许,宋仁宗这种含蓄渐进的方式,错过了大变革的可能时机,治不好国家的病根;又或许,这种方式的成功,过分依赖他个人的宽仁魅力,而令后世之君难以效仿。但无论如何,新党旧党的争议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荟萃的一座高峰到来了——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  ' k9 _/ G/ A6 }( }" r* O* G8 f

" z7 L7 D( F$ y& `+ o) m8 y! i% m  很多年以后,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宋神宗又恢复了祖父仁宗的温和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辽国人或许不会懂得,他们敬畏的这个宋朝皇帝,为什么叫“仁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被尊称为“仁宗”的皇帝,并造就了北宋一世繁华。
发表于 2008-8-17 0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个好皇帝.仁义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15: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宋朝多几个仁宗一样的皇帝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6 10: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包青天的那个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 16: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那个皇帝啊,怪不觉得熟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4 19: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2: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帝王敢以“仁”自称或被冠之以“仁”。
* Y% e) B; T/ l. f. j, K  赵祯晏驾后,庙号“仁宗”,之后的元、明、清,都有步宋仁宗后尘的皇帝,他们都成了“仁宗”,但没有一个能追赶上宋仁宗所实施的“仁政”。 8 T9 c# a: ~6 Y5 t, x( _+ t! C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惧怕大臣的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04: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