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南怀瑾讲述: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完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3: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1节:附录(2)


   关于净色

   五蕴的理论中提到净色一词,现代科学还不知道净色到底是什么,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坐,使净色更充满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面介绍的很多三摩地境界和现象,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实不管你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神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显教、密教、道家、儒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只要你专心修持,都可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种三摩地境界的概括,代表不同的心的清净程度。所有宗教的圣者都有三摩地,否则他们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圣人,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进入一定的禅定境界,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色身的变化,这些现象并不神秘,生命本来就有这些功能。譬如前面提到过的神尼传中的故事,入定以后,手可以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西方天主教的修女也有类似的记录。譬如说拙火,其它宗教描述的没有佛学这么详尽。但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印度教叫“SHAKTI”,也就是精神力量的意思;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叫分离之火;基督教则叫神火。再譬如说轻安的境界,在基督教神秘学里,也有与轻安类似的概念,他们叫“洗足”,因为当轻安从足部发起时,感觉就像清风或柔软的清凉之气从脚上飘过。这种境界与性交所产生的喜乐截然不同。轻安境界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作“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的气息已经自在可控,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再譬如说空无边处定的境界,这是一个有形的空的境界。一切思绪妄念都没有了,只有一个无障无碍、无量无边的虚空。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ASHTAVAKRA)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境界,他描述说:“我就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宇宙就像一个大容器,被虚空围绕,被虚空充满;不须放下、接受、或销落什么,这就是智慧;没有黑暗,没有光明,也没有停止,这里根本就是空无一物;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甚至也无所谓解脱。修道人眼前无有一物”。

   唯识五位

   以唯识的分类,修行有五大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积累功德智慧的资粮本钱就像开公司赚钱,首先要投资一样。至少要积德行善,严守戒律,不放纵欲望。积累了足够资粮,然后才到加行位。到了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精进的修持气脉拙火,修持各种三摩地及智慧,为见道位打下基础。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打基础,还没有见道。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见道以后,才知道如何是真正修行。当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现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直接见道,而不需经过前面的气脉修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2节:附录(3)


   有的人有很高的气脉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种神通,他们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后可能会转到很高的天人境界,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见道。见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独有的。

   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清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欲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个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无色界则好比是一个更高层的精神世界。欲界众生最根本的烦恼之一是性欲,色界天天人已经没有性欲的缠缚。我们人类属于欲界众生,当你修行达到四禅定的境界时,你的心就跳出了欲界,与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当你达到四空定的境界时,你心的境界就与无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达到这些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他们身在这个世界,但心的境界已经与天人相合一了。初禅境界与道家的精气神修行次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初禅已经超了欲界天,所以,要想达到初禅境界,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密宗说,精不降则乐不生;道家说,炼精化气,精满不思淫。把这些说法与我们上面讲的联系起来,那么初禅的境界与精、气、神的转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双修的目标必定是通过修持拙火、空乐双运,从而达到以欲除欲,并进一步进入初禅境界。注意。初禅境界已经超越了欲界天,属于色界天了,所以不同的宗派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一个智慧的修行人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根据历史记录,古时的基督教圣人和一些其它修行者都曾经进入到一种“极喜”的境界,事实上,众生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抓得很紧不肯松手,如果能够一念放下,放下对身心感受的执著,甚至放下身体这个念头,身体内部气的流动将更加通畅,你自然就会体验到身心的喜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身心是一体的、合一的。达到初禅境界并不见得能够解脱受阴,因为还有喜乐,只是说此时是乐受,不是苦受了。

   如何修持达到二禅的境界呢?熟练掌握初禅境界后,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慢慢把这些微细的烦恼也放下,就能进入二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其实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不执著于初禅的境界,不断的精进下去,就是黎明,就能到达更深、更细、更清明的二禅境界了。

   从色身转化的角度来讲,初禅境界对应的是道家“炼精化气”阶段,二禅境界对应的则是“炼气化神”的阶段,此时已经可作到气住脉停,气已止,脉已通,已经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谷(禁食)最好是差不多达到初禅以后。当然,佛家与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绝对的一一对应,我们只是想说明,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互相有关联的。同修持二禅的境界一样,要想达到三禅的境界,需要在二禅的基础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在初禅和二禅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乐受。到了三禅境界,智慧已经能够观察到“喜”亦是尘,放下“喜”之束缚执著,即进入一个更清净的境界。三禅叫“离喜得乐”,仍有生理的乐感,仍是色阴与受阴境界,但这种乐比初禅、二禅更加微妙,非欲界众生那种粗乐感可比。三禅境界对应道家之“炼神还虚”阶段,心境更空灵了,此时甚至脉搏都会停止了。

   四禅境界比前面三禅更清净,初禅到三禅仍在色阴与受阴境界,四禅已经跳出色阴与受阴的束缚,开始修持想阴了。一切喜乐境界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到四禅境界,只有极细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执,很多阿罗汉由此境界证得解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初禅是“有寻有伺”境界;到二禅与三禅是“无寻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禅则是“无寻无伺”境界,下面要讲的各种空定境界也是“无寻无伺”境界。不过,这些仍是小境界的“无寻无伺”不是大境界的“无寻无伺”(编按:此段所说为别部传承)前面讲过,四禅的定的境界是分层次的,越到高层,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从较粗的初禅、二禅、再到三禅、四禅逐步达到更微细、更广大的禅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们都是属于无色界,不能说哪个定境更高,只能说他们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修持时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顺序。当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有微细的不同,起观的物件目标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强按清净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禅对应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对应的是无色界天的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3节:附录(4)


   成道的障碍

   障碍我们得定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碍。这五毒是众生基本的习气结使,会时时刻刻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与障碍。正是这些烦恼与障碍将众生紧紧束缚,使众生不能得定。譬如说,打坐有进步,身体会生出乐感,但众生对身乐感的贪恋会障碍你进入更高的定境,使你无法进步。有人甚至因为身体好了,反而生更强的欲念,身体积累起来的一点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上面讲的五毒以外五见也会障碍我们得定,进而得道。所谓五见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要想得定,进而得道,需要有正确的见地,见地对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的欲念了。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则很容易走入处道,所谓外道就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现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状态以及萨满教的“出神”状态都是外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识,与修道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人追求灵魂出窍(OOBE)、通灵等等,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态的边缘,对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玛吉瑙准等西藏大师都修习过各种禅定法门,得定以后,他们继续精进,三摩地境界不断深化,直至亲证无上道体。其实,自心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过是本心清净的自然流露,众生来来在定中,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证得空定,然后以此为基础,粉碎一切束缚,证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础,《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没有空定为基础免谈修行成就。

   五见也叫见惑,会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见地;五毒也叫思惑。《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般人即使见地对了,也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当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大禅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历过那些身体的变化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积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许多大师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达(YOGANANDA),目坦那达(MUKTANANDA),他们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们没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STEINER,EDGARCAYCE,他们有精神特异功能,但他们没有上面讲的禅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ECKHART,PADREPIO,他们从未见道,但有一定的禅定工夫,圣经里面的许多先知也一样,虽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还没有悟道。也有人的我执少一点,不会到处标榜自己悟道了,但却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说,很多人静坐以后身体比较健康了,气机比较充满了,就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的境界等等。其实他们都还在色阴里面打转,那些境界只不过是身体气脉摩擦在意识境界里的折射而已。反过来讲,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见得马上就有在空中飞行或者穿透墙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时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却不见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简单从一个的神通判断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说伟大的圣者孔子,他从来没有示现过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现过各种神通。当然我们不敢肯定说孔子就一定没有神通,也许他只是不愿标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为教导众生,以免社会大众误入歧途。所以,当弟子问孔子鬼神之事时,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大儒王阳明也一度很热衷各种神通变化,但他后来领悟到这并没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据柏拉图《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预见未来,但他也从未滥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样,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智慧与行持才是他教导的重点。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师指导,如日本和尚HAKUIN开始修行时,第六意稍清净了一点,得到了一点空的境界,但他以为自己悟道了,没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忆说“我的自我意识膨胀的像山一样,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淹没了我的觉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见的,因此修行路上要处处小心,观察清楚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心理结使。幸运的是HAKUIN有一个好老师,DOKYO大师没有印证他的经历,后来HAKUIN还有很多境界,并多次以为自己悟道了,但他从来没有得到DOKYO大师的印证,大师称他是山洞里可怜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难的。当你修持到很高的禅定境界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些歧途总结为五十种阴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验过,耶酥被考验过,移喜磋嘉被考验过,密勒日巴被考验过,任何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被考验。所以要切记佛讲的:“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南师:“销落诸念”,一切杂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压下去了。“销落”等于下雪时雪飘下来自己化了,杂念都掉下来,杂念自己清净了。“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的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释成杂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那么你就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杂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间一个杂念都不上来,道家有一句话,“烦恼无由更上心”,此时,外界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即使一把枪顶在你头上,你都没有生气和烦恼,来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参禅、念佛、或念咒,开始时杂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处,专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慢慢杂念没有了,就连念咒这一念也没有了,一切杂离念,离开妄想。从现代理生科学的立场告诉你,在这个境界上,气脉一定宁静,气住就达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几乎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心脉也快要打开了,所以讲心与物是互相影响的,气脉不调和,色身四大没有调好,杂念思想就不会停下来,气就宁静不下来。轻安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做“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气息已经自在控制,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心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人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欲念了。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的打基础,还没有见道。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最后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4节:后记


  后 记

   一九九六年春,美国的包卓立(William Bodri)先生,向南师怀瑾先生提出佛法修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引起了一连数月的谈论对话。这两本集子,就是那次对话的记录。包卓立先生,原就读康乃尔大学博士班时,即服务于纽约华尔街,他曾经学佛法密宗,一九八六年在美国与南师晤面后,旋即辞去华尔街的高薪工作,专心从南师修学佛法。十几年来,其成就自不待言,并有著作在美及台湾出版(注一)。

   包卓立深感美国人士学佛学密,良师难遇,困难重重,他对当时在美国流行的一本有关密宗修拙火记录的书(The Kundalini Experience)(注二),颇有疑问,故而特别请教南师。也由于另一个特殊的机缘,他看到了西藏贡噶活佛(注三)颁发给南师的证书,知道南师是西藏密宗各宗派认可的上师,故而要请南师讲解并评论这本美国修拙火定书中的问题。

   在对话的过程中,南师的解析涵盖颇广,一并提出研究的,还有西藏密宗有成就者的修行经历。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南师的分析评论,解答了许多学佛修行者的疑虑,对密宗的修行者,解惑尤甚。更要特别提醒读者们的是,在研讨后,南师接着为修证佛法的行者们,讲解了《大乘广五蕴论》,并从《楞严经》中,抽出与五蕴解脱有关的章节,加以配合详细的讲解,俾使修持佛法的人们,明瞭五蕴解脱的根本性及重要性,以及修行解脱的方法和步骤。对学佛修行的人来说,南师讲解五蕴解脱这部分,是划时代的重大贡献,这是许多老修行们的一致想法与感受。因为在本书的编校过程中,曾有好几位真修实证的朋友们参与,大家一致认为,抱着这本书修行,疑问都有解答,而且不会迷路,更要紧的是不会入魔了。现在修行人最大的苦恼是,佛的经典看不懂,虽然有许多大师们中规中矩的讲解,但要落实在修持上,常常感到难以着力。举例来说,“观想”这句话,法师们的讲法是:“想是用情,观是用慧”,听起来这个解释十全十美,但什么是用慧?又怎么能有慧?令人仍是无所适从。但在这本书下集中,南师怀瑾先生,排除宗教字眼,具体说明如何观想,修行人应如何去做,这也不过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古人说抱本参禅可以悟道,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哪有抱本参禅的机缘?只能在是生活中渐修,这本五蕴解脱的书,恰好是大家所需要的。因为南师数十年讲经说法,固然道尽了各种法门,但这一次不同,是应修行者提问而讲,是集中有条理的深入说法,使修行人能瞭解修持步骤,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进度,不会再误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

   南师此次一连串宗教系列的讲解和对话,分成上下两集印行,上集是专门评析美国与西藏的密宗修行经验。由于近年来,研究及修学密宗的人颇众,尤以美国为最,南师与包卓立的对话,可能纠正许多时下学密法的不正确观念。下集内容是五蕴解脱修证,我们为这本集子的出版欢喜赞叹,真正修证佛法的朋友们,抱着这本书,可以走上康庄大道了。

   在出版过程中,承蒙许多朋友的协助。先是香港大学的赵海英教授,担任口译的工作,并做记录及初步的整理。李素美居士,也曾担任部分的口译工作,其它如杭纪东教授、宏忍法师及欧阳哲,以及几位不肯具名的老修行们,或帮助查核资料,或对照经典,或校阅书稿等,对这两本书的出版,尽力很多,在此对他们一并致答感谢之忱。

   由于南师怀瑾先生目前工作极为繁重,故本书尚未经其过目,特此声明。在本书付印之际,忽接两篇文稿,系包卓立先生与赵海英教授所撰,所言与本书内容有关,皆为南师下课后与他们的零星问答,经由他们整理后,编写成篇。这是他们的领悟和心得,更是有关修行的重要资讯,故特附录于后,作为补充,以供读者们参考。

   又本书中经文部分,采用版本如下:

   《大乘广五蕴论》——新文丰

   《楞严经》——台湾印经处

   《解深密经》——台湾印经处

   刘雨虹记

  二〇〇三年九月

   [注一]包卓立的著作:

   (1)苏格拉底也是大禅师(台北老古)

   (2)Twenty-Five Doors To Meditation(25种修定法门)(美国SamuelWiser,INC.)

   (3)The Story of Chinese Taoism

   (4)The Insider|s Guideto The World|s Bestand Worst Spiritual Pathsand Practices

   (5)Howto Measureand Deepen Your Spiritual Realization

   (6)Kuan Tzu|s Supreme Secretsfor the Global CEO

   (7)The Various Stagesof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注二]台湾后来曾译成中文出版,书名为《拙火经验》(方智出版)。

   [注三]唝噶呼图克图(一八九三至一九五七)是密宗白教有成就的上师,他曾经多次到汉地宏扬,时在廿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怀瑾先生除白教外,亦曾依止根桑活佛,黄教的阿旺堪布、章嘉活佛、以及东本格西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5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