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14 09: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教育伸张儒家文化
《21世纪》:谈到文明传统,人们经常谈的是在全球范围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话,比如伊斯兰文明、基督文明和中华文明,那么中华文明应该怎么样在文明对话的内在语境中得到复兴?
甘阳:确实,这三种代表性的文明形态各具特色。我个人更偏向使用儒道互补、而不是儒家文化来描述中国的文明形态,儒道互补是很强有力的东西,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它具有非排斥性。而其他宗教的排斥性就很强,你信了我就不能信别人了,同时还有很强的扩张性。比如美国近些年,基督教的膨胀趋势就很明显,宗教的势力在急剧扩张之中,很多美国人已经开始担心这种扩张会影响美国宪政的基础——政教分离。同时这种宗教的扩张还有压迫性,在美国,如果你不是基督徒,尤其如果你是伊斯兰教徒,会感觉到很压抑。还有南美的一个小国,危地马拉,从前是天主教为主,最近被基督教复兴派占领。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基督教的强烈扩张性。
其实,越是全球化,所有的文明形态就越是有伸张的诉求。中华文明的侵略性、压迫性比较少,这一方面是中华文明在存续上的优点,一方面也是它们在扩张上的弱点。儒家相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说,没有教堂,也没有仪式,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儒家视作宗教形态,它的传播形式主要体现在教育上,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
在组织形态的方面,儒家没有办法去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竞争,后两者既有扩张的需求,也有扩张的手段,组织化程度很强。而儒家在传播上的处境比较困难,在科举考试制度崩溃以后,它就没有了制度性的保障,只是顽强地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觉得,儒家文化的伸张还是要通过教育来解决。以后的世界我相信是一个多元共存的世界,不可能有一种文明统治全球,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包容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21世纪》:那么教育如何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发挥作用?
甘阳:儒家文化主要解决的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说儒家有一套管理社会的办法。打天下不用儒家,守天下才用儒家,儒家解决的是一个人心的问题,人心向善,善就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中华文明的复兴,光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精神层面上的问题。
具体地来说,我觉得以后的国家干部考核,需要考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说要熟读四书五经,不需要读很多,但至少要读一点。据说,傅斯年任台大校长的时候,规定大学一年级必须读《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读孟子会让人有一种精神冲动,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读过孟子和没有读过孟子绝对是不一样的。还有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担当的气魄,这些做人的正气不是工具性的教育可以告诉你的。而这些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形成制度,读一读《孟子》天经地义,大学一年级就可以读一点。说实话,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大学毕业还没读过《孟子》,没读过《唐诗三百首》真是有点说不过去。
我不是说要用一种传统来取代其他传统,而是不断磨合、不断调整。学校里学的那些工具性的东西是不能告诉你做人道理的,而必须依靠人文教育。人心教育的缺失是我很担忧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