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5 11: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千百年来,中国画坛群星照耀,画派林立,名作无数,浩如烟海,唐伯虎就是名家之一,他的画堪称名画的代表。世人皆称李白为诗仙,若称唐寅为画仙,当无人来砸招牌。有学者说,我们解读唐寅的绘画艺术,首先应从“天地之大美”的观念悟入。解悟这种东方文明主张和谐的传统审美观念。乃至由这种传统审美观念,所衍生出来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或继承,或弘扬都应该从这里开始。诚如是也,对于美术和国画我不敢说更多,只是想在此谈谈一个题外话,当今的很多人都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于儒家思想,我觉得这种看法应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应当记得在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如果一切的错都在于儒家思想的话,那么这又怎么解释呢?话说回来,公元1500年,在过了一段与张灵的玩世不恭的日子后,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登金山、焦山,遥望金陵,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打消了重游金陵的念头。去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R0 N& _- ~6 E) y7 J 接着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后来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在那里逗留数日,又南行直至衡阳,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传说湖畔的九仙祠,祀奉的九鲤仙十分有灵气,唐寅夜宿此祠,梦见了九鲤仙。他后来对朋友说,“梦神惠之墨万个。”(见祝允明《梦墨亭记》)尤侗《明史拟稿》也说:“唐寅……少尝乞梦九鲤,仙赠墨一担,自是文思大进。”为纪念此事,唐寅在他以后建造的桃花庵别墅中专门修建了一间“梦墨亭”。. C. A2 N% ^5 l/ T/ |+ j
3 u7 i s+ G( ^# T& `2 R4 [( D
唐寅由闽转浙,游南北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观看壮丽的日出。游览杭州西湖后,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进得家门,见家物俱被妻子典卖。夫妻争吵后,妻抛他而去,再也未回。唐寅因长途跋涉,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j' S, C6 @- T
7 N( J, c) | W. ^ 病好后伯虎又开始奋发了,当然不再为了考试,而为了学问的精深,也为了赚钱糊口。于是一篇篇画作一首首好诗都出来了,一句“闲来写就青山卖,不食人间造孽钱。”颇能表现他此时的心境:放浪形骸,怀才不遇!更有诗为证:! H& a) V( M( f1 m+ y9 P
5 @' E( o! j) @7 Y! c8 n: d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宝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庵》
: W2 l5 j7 t; }( l) r P9 D Q * F8 {- O4 ]3 h7 o7 T0 l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诗。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5 Q2 l& C, J+ J: V5 E+ l8 ] 《把酒对月歌》/ @7 @8 w5 q. K
3 T, u" p/ \. M$ p( q6 P 这些是不能实现理想之后的自我陶醉和慰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濯我足。”与此类似耳!一方面是对不能建功立业而感伤。伯虎年轻时也有建功于沙场,谈笑于战场之壮志。有诗为证:1 E1 [- Y( P; B( C5 A
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 u* a5 R( m( O( f
孟公好惊坐,郭能始横行。将相李都尉,一夜出平城。 [% r! H7 b* Z7 ]% p& ^
《侠客》
5 d5 o) M7 r: E8 x( S
6 i( _& b k0 m 另一方面是想求得精神的解脱。若世之阿Q早出,伯虎焉能如此痛苦?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伯虎36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言:“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从此话看起来这种生活应该不差。据史书记载:唐寅虽科举不成,但并不是没有人赏识他。《明史》曰:“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公元1514年,江西宁王朱宸濠派人来吴地征聘贤豪名士,四十五岁的唐寅不甘于终生埋没于闾巷之间,以为是一次好机会,抱着美好的理想与谢时臣、章文等人赴江西应聘,并得到宁王的热情款待,唐寅却每日只管写诗作画。这位在正德年间造反并被王守仁活捉的宁王聘他作甚?不用说就是招他来做谋士,这事成虽然也是建功立业,但终归于伦理道德有关,何况就其实力来讲也不以定能成功,伯虎显然慢慢的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虽身在王营,但心却在家乡,并不和那批甘心附逆,整天做着新朝功臣梦的“蛋白质”们一起醉生梦死。想逃出这个事非窝,却又不敢提出辞呈,于是唐寅乃“佯为清狂,使至,或纵酒箕踞谩骂,至露其秽。”使朱宸濠最后也觉得“孰谓唐生贤,真一狂生耳”,于是在正德十年派人将他遣送回苏州。 |
|